首页 > 作文

初三化学教案

更新时间:2023-03-01 06:47:03 阅读: 评论:0

怎么评课-中央空调制热标志

初三化学教案
2023年3月1日发(作者:咳嗽喝什么汤)

初三化学上册教案设计5篇

时间如白驹过隙般流逝,我们又将学习新的知识,有新的感受,

何不为即将开展的教学工作做一个计划呢?教师应该怎么开展化学教学

计划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初三化学上册教案设计内容,感

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三化学上册教案设计1

1教学目标

1.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方法。

②了解常用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使用方法。

1.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活动与探究,学生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

方法。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了解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

②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进取心,让学生获得成就感。

2教学重点/难点/易考点

2.1教学重点

围绕课题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讨论交流得出燃烧的条件和灭火

的原理。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2.2教学难点

燃烧条件的探究;认识灭火的原理并应用于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3专家建议

4教学方法

探究式

5教学用具

1、媒体资源:自制课件

2、实验准备:

①把玻璃棒和小木条分别在酒精灯上点燃。

②点燃两支蜡烛,其中一支用烧杯罩住。

③把一沾水的棉花和干燥的棉花分别点燃。

④熄灭蜡烛的方法:沙土、剪刀、烧杯、湿布、水、胶头滴管、

碳酸钠溶液、稀盐酸等。

6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录像]播放有关燃烧的镜头

[引入]燃烧着的火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但是也会给人类带来灾

难。燃烧是生活中一种常见的现象,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燃烧的条

件和灭火的原理。观看录象

倾听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

[讲述]燃烧是一种常见的现象,那么这种现象的发生需要条件吗?

[指出]氧气确实是燃烧所需要的条件,但是只有氧气,燃烧能发生

吗?大气中也含有氧气,可不见得到处在燃烧,可见氧气并不是燃烧的

条件,那么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呢?

根据已有的知识,想到燃烧需要氧气

由实际到理论,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

一、认识燃烧的条件

1、认识燃烧需要可燃物

[讨论]根据你的经验和想法谈一谈燃烧除了需要氧气外还需要什么

条件?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能燃烧?

[展示]一些物体的图片,判断哪些能燃烧,哪些不能?

思考回答:不是所有的物体都能燃烧

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设问]有了可燃物和氧气,燃烧是不是就能发生?例如空气中有氧

气,放在空气中的火柴能燃烧吗?怎样才能使火柴点燃?摩擦起什么作

用?以上事实说明了什么?

[讲解]我们把可燃物开始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叫做着火点。

[演示]探究实验

[讨论]:

1、实验中铁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

什么条件?

2、铁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

要什么条件?

3、本来在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在通入氧气后燃烧的事实,说明

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4、综合上述讨论,可得出燃烧需要那些条件?

[归纳小结]

1、燃烧的定义

2、燃烧的条件

[思考]

1、如果不往煤炉里添煤,炉火还能继续燃烧吗?为什么?

2、炉门关得严严的,一点气也不通炉火还能继续燃烧吗?为什么?

3、如果把炉里正在燃烧的煤夹出来,煤能继续燃烧吗?

思考、讨论:

说明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观察实验

需要达到着火点

需要氧气

需要氧气

需要可燃物、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

思考、回答

根据探究实验,推导出燃烧的另外两个条件,正确引导学生的思

维。

根据讨论,有学生自己得出燃烧的条件,使学生有成就感。

进一步巩固燃烧的条件

[过渡]燃烧的火会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但是有时也会带来灾难。

那么如果发生了火灾,我们应该怎么灭火呢?可以根据所学的燃烧的原理

进行思考

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设问]根据燃烧的条件,我们应该如何来灭火呢?

[演示]实验7-1

[小结]灭火的原理

[讨论]根据灭火的实例,分析灭火的原理。

[活动与探究]灭火器的原理。

[媒体展示]几种常见的灭火器。

[讨论]

1、隔绝可燃物

2、隔绝氧气(或空气)

3、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

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小结]谈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学到了什么?

[作业]习题

7板书设计

课题1燃烧和灭火

①是可燃物;

一、物质燃烧的条件:②与氧气(或空气接触);同时具备,缺一不

可。

③温度达到着火点。

①可燃物与助燃物;

二、认识燃烧:②现象:发光、放热;

③实质:剧烈的氧化反应。

三、易燃物和易爆物

①清除或隔离可燃物;

四、灭火方法和原理:②降低温度到物质着火点以下;破坏其一,

燃烧熄灭

③隔绝空气(或氧气)

初三化学上册教案设计2

教学目标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3.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

方法。

教学重难点

1.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通过探究让学生讨论燃烧的条件及推出灭火的原理。

教学工具

投影自制的幻灯片、白磷、薄铜片、大烧杯、热水等。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师:火是燃烧的一种现象。在日常生活和过去的学习中,我们曾

见过或遇到过许多燃烧的事例,你见到过哪些燃烧的事例吗?请把你知

道的告诉大家。

[学生活动]在学生发言过程中,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同时对学生

的回答进行以鼓励为主的评价,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发挥学生的主

体作用。

师:刚才同学们非常踊跃地讨论了我们常见到的燃烧现象,比如,

篝火晚会、煤气烧菜、奥运圣火、火箭发射等。还有第二单元学过的

碳、硫、铁、铝箔等在氧气中的燃烧等。虽然燃烧的事例很多很多,

但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些燃烧的现象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你知道燃

烧的这个共同特征是什么?我们能不能对燃烧下定义呢?

[讨论]教师引导学生从燃烧的现象(发光、发热)和有新物质产生两

个方面讨论燃烧的特征,并让学生之间互相讨论交流,汇报自己的观

点,最后形成燃烧的定义。

[小结]燃烧的定义:呵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

氧化反应。

师: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燃烧与人类的生活

密切相关。那么,大家想过没有,什么样的物质在什么条件下才能燃

烧?也就是说.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呢?下面我们一起进行实验探究。

二、实验探究

1.燃烧的条件。

[实验l]学生分组进行教材中“活动探究’’的实验。,教师巡视

各组,及时肯定学生的正确操作并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指导学生观

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根据观察到事实得出正确的结论。

[讨论](投影)

(l)由上述实验中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燃烧的事实,说明燃

烧需要什么条件?。

(2)由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

烧还需要什么条件?

(3)由本来在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在通人氧气(或空气)后燃烧的

事实,再次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4)综合上述讨论,可得出燃烧需要哪些条件?

师:通过同学们进行的实验探究及问题的讨论,这些事实有力地

说明了,物质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1)可燃物(即物质具有可燃性);

(2)可燃物要与空气(或氧气)接触;

(3)达到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

组织学生认识常见物质,例如木材、木炭、酒精、无烟煤等着火

点。

2.灭火的原理及方法。

师:火给人类带来了熟食和温暖,但火一旦失控也会给人类带来

灾难。同学们你知道生活和生产中通常采用的灭火方法吗?请各小组将

你们所知道的灭火方法填人表格,比一比哪个小组知道的最多。

(投影)灭火的事例和方法

┏━━━━━━━┳━━━━━━━┓

┃灾火事例┃—,方法┃

┣━━━━━━━╋━━━━━━━┫

┃1.┃┃

┣━━━━━━━╋━━━━━━━┫

┃2.┃┃

┣━━━━━━━╋━━━━━━━┫

┃3.┃┃

┣━━━━━━━╋━━━━━━━┫

┃4.┃┃

┣━━━━━━━╋━━━━━━━┫

┃5.┃┃

┗━━━━━━━┻━━━━━━━┛

将各小组的讨论结果用投影进行展示评讲。

[讨论]下面请各小组根据物质燃烧的条件,把刚才灭火的方法进行

归类,并想一想它们之间有没有联系。然后归纳小结。

[小结]

(1)可燃物跟空气隔绝;(2)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师:你们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一下灭火的方法呢?

组织学生进行教材中[实验7-1]的实验。根据实验现象进一步验证

了灭火的方法,然后根据这个灭火的原理设计一个简易的灭火器。

[录像展示]生活中几种灭火器:(1)泡沫灭火器;(2)干粉灭火器;(3)

二氧化碳灭火器。同时分别介绍它们的灭火原理和适用范围。

3.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师:每年我国因地下煤矿的矿井内瓦斯爆炸,化工生产的工厂爆

炸、烟火爆炸等灾难,造成的经济掳失上亿元,造成人员伤亡上千人!

多么怵目惊心数据啊!那么我们作为有知识的青少年,不但要学习知识,

还要懂得利用科学知识为民造福,把灾难雕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下面

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易矧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除了可燃性气体能发生爆炸外,面粉、煤糕等粉尘也能发生爆炸

吗?

[实验2]演示教材中[实验7-2]注意:该实验中鼓气球与金属罐之

间的连按管可稍长一些,人应远离金属罐,以防危险。此实验用的面

粉应干燥,金属罐可用八宝粥空罐等。

实验完毕,请同学们观察现象并进行分析。诺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

32页最后一自然段,总结易删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小结]

(l)在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易燃物和易爆物时,必须严格遵守

有关规定,绝不允许违章操作。

(2)展示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投影:见教材中图7-12所示)

课后小结

师:学完本课题你应该知道:

1.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做燃烧,

燃烧需要三个条件:(l)可燃物;(2)氧气(或空气);(3)达到燃烧时所需的最

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2.灭火的.原理:

(l).消除可燃物或隔离可燃物;

(2)隔绝氧气(或空气);

(3)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3.在生产、运输、使用和贮藏易燃物和易爆物时,必须严格遵守

有关规定,绝不允许违章操作。

初三化学上册教案设计3

质量守恒定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②能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一些相关问题。

③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2、过程和方法

①通过定量实验,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体会科学探究的

方法

②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作出解释,

培养学生分析及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从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互助的精神,在合作中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

②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材分析: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化学规律,是分析物质在化

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它的应用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本

课题安排在学生学习定性认识化学反应之后,是对化学反应的后续学

习,又是化学方程式等内容学习的基础,在书中起到“承上启下”作

用,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不仅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中学化学的重

点之一。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学会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生

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教学难点:

从微观的角度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三、教学设计思路

(一)课前准备

1、在课前就进行实验分组,将实验能力强和实验能力弱的同学混

合搭配,分成四人为一实验小组。

2、布置每个实验小组先对学案中的四个实验方案进行探讨,对实

验内容和如何进行实验操作有个大致了解。

(二)教法选择

直观性教学、小组合作式教学、实验探究教学法、练习法等。

(三)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思路:学生观看实验创设情境、设疑激趣实验探究、

教师引导发现学生验证实验、探究交流动手画水分子分解图、

突破难点知识活用、小结反馈。

以实验为主,让学生在实验探索中体验,在发现中学习,引导学

生采用“观察、实验探究、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分析、练习、小

结反思”等学习方法,使学生逐步掌握“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

探究→搜集证据→得出结论→解释反思”的科学实验探究的研究方法。

四、组织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设计意图

(第1步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课时引入]演示实验1、火柴燃烧2、酒精燃烧

[设问]火柴燃烧后留下灰烬而酒精燃烧后什么也没留下,难道物

质从世界上消失了?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有没有变化呢?

倾听学生的见解

(第2步实验探究、引导发现)

[实验探究]演示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的实验

[引导]1。称量时天平应注意调平;2。白磷燃烧时,锥形瓶底部应

预先装一部分沙子;3。玻璃棒烧红后往锥形瓶中塞时动作要快,塞子

要塞紧,不能漏气。4、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和天平的变化。

[归纳]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

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讲述]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将天平用于实验,用定量的实验法研究-

分解与合成中各物质质量之间的关系,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简史。

(第3步验证实验、探究交流)

[提问]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后其总质量到底是增加?不变?还是减小

呢?如果你们按照学案上的四个实验设计方案中任选其中两个再进行实

验,所得到的结论又会是怎样呢?与老师刚才所演示实验的结论是否相

同?

教师巡视指导

[提问]每一小组获得的结论相同吗?哪种结论是正确的?有个别小组

的实验不成功的原因在哪里?

[设问]天平不平衡是否意味着质量不守恒?实验结果与质量守恒定

律是否相矛盾?

[追问]请同学们讨论可采取什么措施使天平平衡?

(第4步建立模型、突破难点)

[设问]为什么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呢?

让同学们用图画方式展示出电解水的微观变化过程,并思考化学反应

前后元素种类、原子种类、原子数目的变化情况

(第5步知识活用、小结反馈)

[练习]让学生做学案中的练习,在学生做完后进行练习讲解。

[小结]谈谈本课题学习后你有什么收获与启示?

[教师评价]1、通过本课题,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提出问题→作

出假设→实验探究→搜集证据→得出结论→解释反思。

2、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化学规律,是分析物质在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

[布置作业]设计一个实验方案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观察实验

分组交流、讨论,学生代表发言。

学生的猜想有:

①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②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③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观察、听讲、思考]

[小结]天平最终还是保持平衡,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生

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倾听。

[实验与探究]方案一: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方

案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方案三:盐酸与碳酸钠粉末

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方案四:向澄清石灰水吹气前后质量的测定。

学生分成四人为一实验小组任选两个进行实验探究。实验前,小

组内讨论学案上的实验步骤后进行实验。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记录实

验现象及实验数据。并根据所做实验完成学案中的表格。

实验后小组内交流讨论

[分析与交流]针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和所得结论,组内分析原因,

组外交流实验体会。

[学生交流]学生思考、讨论后提出各种不同的解释与措施。

[教师与学生共同小结]

1、方案三中的天平不平衡是因为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生成的二

氧化碳逸到空气中了,方案四中的天平向左偏转是因为增加了二氧化

碳的质量,即反应前并没称量二氧化碳的质量。

2、如果设计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实验,杜绝反应系统与环境之间的

物质交换,天平指针就不会偏转了。

3、无论是密闭还是敞口系统,质量守恒的规律都客观存在,也就

是说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于任何化学反应。

学生欣赏动画

[学生分析、交流、发言]

[归纳]化学反应中:元素种类不变;原子种类、数目、质量不变,

所以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

[练习]做学案中的基础题及提高题

[学生交流]

激发学生兴趣,设疑引入

帮助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形成初步意识,为后面分组验证实验打

下基础。

使学生了解一些化学史,引导学生树立自己也能够像化学家一样

学好化学的信心。

让学生亲自动手,象科学家一样去研究发现,从而感觉科学探究

的神圣,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促进同学间的合作与交流,

让学生在实验中学习,激发兴趣,享受成功的喜悦。

追求一个开放的、自主的探究氛围。

利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情境,及时进行分析,在质疑、争论、思

想火花的碰撞中,加深学生对实验原理和正确操作重要性的认识,发

展和提高学生分析、思辩等多种能力,并加深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

理解。

通过用图画方式展示出水分子分解的微观变化过程,让学生产生

丰富的联想,能更容易的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从微观的角度理解质

量守恒定律。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遇到的

问题,努力做到学以致用。

学习的反思。一个知识内化、认识提高、情感升华的过程。

初三化学上册教案设计4

分子和原子

一、教材

本节内容属于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的内容。本节课

从学生熟悉的典型生活经验出发,运用宏观现象帮助理解微观的原理,

反过来,微观的原理也可用于解释这些宏观现象。将探究活动聚焦于

“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这一核心问题。本节课对于培养学生的抽象

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

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已经认识了物质发生的不少奇妙变化,

并且有了“物质之间为什么会发生变化”“物质到底由什么构成”等

疑问。这些问题正是本课题的切入点,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对初学

化学的中学生来说,分子、原子这些肉眼看不到、手摸不着的微观粒

子的确非常抽象,因此在本节课的授课中应该注意形象直观,帮助学

生建立微粒的观点。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能说出分子的三条性质。

2.能够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生活中某些常见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现象,学习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相

结合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数据、音像资料等分析分子的性质,提高对奇妙的化学世界

的探索兴趣,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子的性质。

【难点】运用分子的性质特点,解决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五、说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情境创设法、讲授法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包括了四个环节: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巩固提升、小

结作业。我将会这样展开我的教学:

环节一:新课导入

在这一环节中,我会结合实际创设问题情景:在学习氧气的性质

时,做过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虽然实验是在实验台上完成的,但

是很多人都闻到了二氧化硫的刺激性气味。不仅如此,生活中还存在

很多类似的现象,由此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提起

学习本节课内容的兴致。

环节二:新课讲授

1.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在这里我会向学生演示品红在水中扩散的实验,他们通过观察品

红分子在水中运动的现象和特点,会得出物质是由看不见的微小粒子

构成的猜想。接着我会肯定他们的猜想,提出物质是由分子或者原子

等微观粒子构成的,并且会通过出示苯分子、硅原子图片,说明肉眼

不能直接观察到分子和原子,但是目前人类已经能利用现代科学技术

直接观察到分子、原子,使学生感受到科学进步可以推动人类文明的

发展。

接下来我将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微观粒子及其运动特点。

2.分子的性质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首先通过1滴水中分子数目的介绍让学生意识到分子的质量和体

积都很小。

(2)分子间有间隔

接着提出水、酒精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那么50ml水和50ml

酒精混合,总体积是否等于100ml,请学生观看视频并解释原因。之

后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可知酒精分子和水分子之间是存在空隙的。我会

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来分析固体、液体、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大小

关系,通过物质热胀冷缩的现象判断物质分子间的间隔与温度有关。

接下来是分子的第三个性质,我会通过演示实验来引导学生。

(3)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首先根据生活中衣服晒干、酒精蒸发等现象提问学生“分子还具

有什么性质”引发学生猜想,接下来我会通过氨分子扩散现象来检验

学生的猜想。

由于氨分子扩散现象需要的时间较长,所以我会采用视频播放的

形式来进行。通过实验现象的分析可以得到结论:分子在不断运动。

并且利用这一结论解释品红在水中扩散、水蒸发、桂花飘香等现象。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认识生活中的化学,感受化学的

奇妙。

接下来补充事例:炒菜只需要几分钟菜就可以变咸,腌萝卜需要

很多天,引发学生思考:分子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最终得到

分子运动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的结论。

环节三:巩固提升

提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用本节课学过的知识来解释,让学

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社会实践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

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相关的一些简单的实

际问题。

环节四:小结作业

化学学习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还要关心学生学习的过程。

课程最后,我会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有哪些,可以回答学到了哪

些知识,也可以回答学习的感受。

最后布置作业:预习下一节内容并思考,从分子的角度来说,水

的蒸发和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为下节课的知识做好铺垫。

七、说板书设计

最后说一下我的板书,根据我的板书设计学生很明显能看出来本

节课的知识内容有哪些,并且我将其提纲挈领地反映在板书里,便于

学生抓住要领。

初三化学上册教案设计5

《生活中常见的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判断酸、碱、盐之间的反应能否发生。

(2)归纳盐的相似化学性质。

(3)根据不同标准将物质分类。

2.过程与方法

(1)会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归纳。

(2)会观察实验现象,并能通过讨论、归纳整理实验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化学与生产、生活的关系。

(2)进一步增强学好化学的信心,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进步而

学习的志向。

教学重难点

1.盐的相似化学性质。

2.物质的分类。

【教学难点】

盐的化学性质。

教学工具

【教具准备】大理石(或石灰石)、稀盐酸、碳酸钠、碳酸氢钠、

试管(若干)、澄清石灰水、带橡皮塞的导管、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生活中几种常见的盐及C032-(或HC03-)离

子的检验,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盐的相关知识。

【活动与探究1】

请同学们按教材P75“探究”要求进行活动。

1.归纳出常见酸、碱、盐的溶解性。

2.按要求判断表中物质能否发生复分解反应。

【归纳总结】

常见酸、碱、盐的溶解性。

1.溶于水的碱有五种:K0H、Na0H、NH3oH20、Ba(0H)2、

Ca(0H)2。

2.钾盐、钠盐、铵盐、硝酸盐都溶于水。

3.盐酸盐不溶于水的有AgCl。

4.硫酸盐中不溶于水的有:BaS04;微溶于水的有:CaS04、Ag2S〇

4。

5.碳酸盐大多数不溶于水。

【提出问题】

上一单元我们学习酸碱的化学性质时,发现并归纳出了酸、碱的

通性,那么盐是否也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呢?

【交流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并交流盐有哪些化学性质。

【归纳总结】

师生互动,归纳盐的化学性质

1.盐+金属→新盐+新金属

如:Fe+CuS04=Cu+FeS04Cu+2AgN03=2Ag+Cu(NO3)2

反应条件:①盐必须为可溶性盐;②“前换后”即金属活动性顺序中

排在前面的金属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除K、Ca、

Na外)。

2.盐+酸→新盐+新酸条件:满足复分解反应条件即可。

3.盐+碱→新盐+新碱条件:①满足复分解条件,②反应物均必须可

溶。

4.盐+盐→新盐+新盐条件:①满足复分解条件,②反应物均必须

可溶。

【随堂巩固练习】

依据盐的化学性质及反应条件,判断下列反应能否发生,能的请

完成化学方程式,并说明理由。

①Zn+CuC12——②Fe+AgC1——

③K+CuS04——④MgC12+Zn——

⑤BaC12+HN03——⑥BaC12+H2S04——

⑦AgN03+HC1——⑧K2C03+HC1——

⑨BaC12+K0H——⑩Mg(0H)2+CuC12——

【活动与探究2】

请同学们分组按教材P76‘讨论”中的要求进行活动,然后做好

归纳。

【交流讨论】

1.根据物质的组成是否单一,可以把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

2.在纯净物中,根据组成元素的异同,可以把它们分成单质和化

合物。

3.在单质中,可以按性质的差异把它们分为金属单质和非金属单

质。

4.在化合物中,可以按组成的差异把它们分成酸、碱、盐和氧化

物。

【归纳总结】

课后小结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归纳出盐的化学性质及物质的分类,通过本节课的学

习,同学们应学会利用复分解反应条件及酸、碱、盐间的反应规律,

判断酸、碱、盐间的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并能写出正确的化学反应

方程式。

课后习题

【布置作业】

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节的内容。

本文发布于:2023-03-01 06:47:0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76244239112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初三化学教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初三化学教案.pdf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站长QQ:55-9-10-26 专利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