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是哪一天

更新时间:2023-03-01 04:55:46 阅读: 评论:0

商场管理-永不凋谢的玫瑰

七夕节是哪一天
2023年3月1日发(作者:复旦科技园小学)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第1页共5页

七夕阳历是几月几日

七夕阳历是几月几日

七夕节将至,传说中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是

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日子,正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看做是

中国情人节。那么16年七夕是几月几日星期几呢?下面应届毕业生我

为大家介绍!

2022七夕阳历是几月几日

2022年七夕的阳历是2022年8月9日,星期二,阴历七月初七!

七夕节的起源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

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

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

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

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

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

场,世人称为乞巧市。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七夕,潘

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

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在这里,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

的盛况,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人们从七月初一就

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到了临近七夕的

时日、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车马难行,观其风情,似乎不亚

于最盛大的节日春节,说明乞巧节是古人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

七夕的传说

七夕节始终和牛郎织女的传说相连,这是一个很美丽的,千古流

传的爱情故事,成为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

相传在很早以前,南阳城西牛家庄里有个聪明.忠厚的小伙子,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第2页共5页

父母早亡,只好跟着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马氏为人狠毒,经常虐待他,

逼他干很多的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给他九头牛,却让他

等有了十头牛时才能回家,牛郎无奈只好赶着牛出了村。

牛郎独自一人赶着牛进了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树下伤

心,不知道何时才能赶着十头牛回家,这时,有位须发皆白的.老人

出现在他的面前,问他为何伤心,当得知他的遭遇后,笑着对他说:

别难过,在伏牛山里有一头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喂养它,等老牛病

好以后,你就可以赶着它回家了。

牛郎翻山越岭,走了很远的路,终于找到了那头有病的老牛,他

看到老牛病得厉害,就去给老牛打来一捆捆草,一连喂了三天,老牛

吃饱了,才抬起头告诉他: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触犯了天规

被贬下天来,摔坏了腿,无法动弹。自己的伤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

个月才能好,牛郎不畏辛苦,细心地照料了老牛一个月,白天为老牛

采花接露水治伤,晚上依偎在老年身边睡觉,到老牛病好后,牛郎高

高兴兴赶着十头牛回了家。

回家后,嫂子对他仍旧不好,曾几次要加害他,都被老牛设法相

救,嫂子最后恼羞成怒把牛郎赶出家门,牛郎只要了那头老牛相随。

一天,天上的织女和诸仙女一起下凡游戏,在河里洗澡,牛郎在

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织女,二人互生情意,后来织女便偷偷下凡,来

到人间,做了牛郎的妻子。织女还把从天上带来的天蚕分给大家,并

教大家养蚕,抽丝,织出又光又亮的绸缎。

牛郎和织女结婚后,男耕女织,情深意重,他们生了一男一女两

个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长,这事很快便让天帝知

道,王母娘娘亲自下凡来,强行把织女带回天上,恩爱夫妻被拆散。

牛郎上天无路,还是老牛告诉牛郎,在它死后,可以用它的皮做

成鞋,穿着就可以上天。牛郎按照老牛的话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

拉着自己的儿女,一起腾云驾雾上天去追织女,眼见就要追到了,岂

知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一挥,一道波涛汹涌的天河就出现了,牛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第3页共5页

郎和织女被隔在两岸,只能相对哭泣流泪。他们的忠贞爱情感动了喜

鹊,千万只喜鹊飞来,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王母娘

娘对此也无奈,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七月七日于鹊桥相会。

后来,每到农历七月初七,相传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姑娘

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

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能让自己能象织女那

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节。

七夕的习俗

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西京杂记》说:汉

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南朝梁宗谋《荆楚

岁时记》说: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

石为针。《舆地志》说:齐武帝起层城观,七月七日,宫人多登之穿

针。世谓之穿针楼。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夕,宫中以

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

祀牛女二星,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动

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土民之家皆效之。元陶宗仪《元氏掖庭录》说:

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宫女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者

为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

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

北朝之时。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

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

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

亦效之宋朝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内,

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宋周密《乾淳岁时记》说;以小蜘蛛

贮合内,以候结网之疏密为得巧之多久明田汝成《熙朝乐事》说,七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第4页共5页

夕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观其结网疏密以为得巧多寡。由此可见,历代

验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视网之有无、唐视网之稀密,宋视网之圆正,

后世多遵唐俗。

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

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说:七

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

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

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直隶志书》

也说,良乡县(今北京西南)七月七日,妇女乞巧,投针于水,借日影

以验工拙,至夜仍乞巧于织女请于敏中《日下旧闻考》引《宛署杂记》

说: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

底日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租如锥,因以卜女之巧。[18]

起源于汉朝宫廷的游戏,汉高祖爱妃戚夫人的宫女贾佩兰在离开

宫中嫁给扶风人段儒为妻后,经常跟人们谈起在汉宫七夕的事。她说:

汉宫在每年的七月七日,首先在百子池畔,奏于阗乐之后,就用五色

彩缕,互相绊结起来,叫做相怜爱。随后,宫中的宫娥彩女们,一起

到闭襟楼上,大家学习穿七巧针乞巧。而有个叫徐婕妤的宫女,可以

把生的菱藕雕刻成各种奇花异鸟呈献给皇上,皇上把这些小玩意在晚

上随手放置在宫中的桌角上让宫女们摸黑寻找,这种游戏就叫做斗巧。

旧时习俗,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

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

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磁

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

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称为泡巧,将长出的豆芽称为巧芽,

甚至以巧芽取代针,抛在水面乞巧。还用蜡塑各种形象,如牛郎、织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第5页共5页

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秃鹰、鸳鸯、等动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称之

为水上浮。又有蜡制的婴儿玩偶,让妇女买回家浮于水土,以为宜子

之祥,称为化生。

儿童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又叫贺牛生日。因为传

说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织女分开后,老牛为了让牛郎能够跨越天河见

到织女,让牛郎把它的皮刨下来,驾着它的牛皮去见织女。人们为了

纪念老牛的牺牲精神,便有了为牛庆生的习俗。

本文发布于:2023-03-01 04:55:4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76177468997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七夕节是哪一天.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七夕节是哪一天.pdf

上一篇:拼音教学设计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站长QQ:55-9-10-26 专利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