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教学反思
精选关于桥教学反思
导语:《桥》是谈歌写的小小说,被入选人教版五年级课文。以
简洁生动的语言、生动具体的描写震撼了人心;赞颂了老汉与儿子的精
神品格。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资料,欢迎阅读参考。
中班美丽的桥教学反思1
《桥》这一课,讲述了面对洪水来临村里的老党支书临危不乱,
镇定的指挥村民有序上桥,并让自己的儿子排在最后,为村民搭起了
一座生命桥,而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吞没了。回想自己刚拿到课文时
和语文教研组老师一起研究,觉得文章中的这个老支书真是一位高风
亮节,舍己为人的好支书。但是想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沉浸在文章
情景当中,可不太容易。后来同组的魏延芳老师先在五⑴班讲了这课,
他在讲课中让学生先找描写洪水大的句子,然后再理解老汉的言行,
朗读课文。听课后,我想文中的老汉是在面临不断上涨的滔滔洪水中
做出的决定,理解他的言行决不能把当时的情景与行为割裂开。于是
我设计了“认真默读课文,找出描写情况紧急的句子用“──”标出;
然后找出描写老支书的语句用“~~”标出,并把自己的感受写在旁
边。”这样一个大问题。然后让学生认真把课文读进去,从全篇着手,
走进当时那个令人惊心动魄的黎明。
在备课中,我自己既是老师,又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就假装学
生的样子画一画,答一答。有时还故意答错问题难为自己一下。比如,
如果学生没有找当时描写雨大的句子怎么办,我要用怎样的语言把学
生引入到文章中描写雨大的段落;学生没谈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我怎
样引入等。总之,我把自己能想到的答案问题以及引导衔接的语言都
写了下来,记了下来。
可是自己在备课中也存在着很多疑问。对于文章的结构,课文最
后四个自然段起到的令人震惊感叹的效果怎么能自然的引到课文中,
以及关于洪水的小录像片什么时候用最好都还没有想的很明白。课上,
对于“老汉像一座山”这句学生体会的还不够深入,要是再体会体会,
加上老师点拨,读起来效果会更好。
中班美丽的桥教学反思2
《桥》这篇课文讲的是一天黎明,一个工地突遭洪水侵袭,100
多人无路可逃,都疯了似的向一座木桥拥去,情况十分危急。而老汉
——一位即将退休的党支部书记却站在桥头沉着冷静地指挥人们有秩
序地逃生,最后他和自己的儿子被洪水夺去了生命。故事非常感人。
这篇文章的情感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从老汉的语言、动作、神态中,
感受到老汉在危险面前沉着冷静、舍己为人、大公无私的高尚品质;
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品质和宽大的胸襟。而实际上,学生由始至终都
是一副无所谓的样子,没有被文中的人物打动,也没有被我的激情感
染。想想自己的教学设计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应该没什么问题,但为
什么偏偏出了这么大的问题呢?冥思苦想,终于找到了答案。原因在
于不管是从年龄、视野还是经历的角度考虑,文章中所描述的.真人真
事离学生的生活太遥远了,虽然学生通过各种信息渠道了解到许多优
秀人物的英雄事迹,但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学生根本没有见过这样的
人,他们缺少这样的生活体验,因此,从内心上来讲,他们对这类人
与事并不认同。所以,在学习《桥》这篇文章时,学生对于文本内容
充满怀疑,他们的情感是苍白的,以挖掘语言文字来体会人物的高尚
品质在他们看来只是一种弄虚作假的形式,所以他们报着一种游戏的
态度冷眼旁观,嘻皮笑脸、心不在焉自然也在情理之中了。
那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现状呢?我是这样想的:首先从学生所处的
社会大环境来看,随着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金钱的地位日益突出,人
与人的关系处处和利益挂钩,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很难感受到邻里亲情,
很少看得到热情互助的情景,更多的是看到人们对于贫穷的漠视,对
于苦难的漠然和对于需要帮助的人们的漠不关心。
再者从学生所处的家庭小环境来看,现在的家长迫于各种压力,
在生活中扮演着各种角色,有着多副面孔,孩子耳濡目染、潜移默化,
也渐渐失去了童真,学会了伪装。
试想,当学生看够了丑恶,受够了冷漠,如何还能苛求他们的眼
里仍是一片澄清呢?他们已被环境“催化”,拥有超乎年龄的“理智
和成熟”,心态也都过早地“苍老坚硬”起来。这是社会的悲哀,是
家庭的悲哀,也是教育的悲哀。
新课标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
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这是
时代的呼唤,是社会的发展需要。作为一名语文老师,面对这种现状
更是任重而道远。那么我们如何让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真正走进
学生的心灵呢?
带着这样的思考,我又换了班级上课。课前,我先让学生寻找身
边的好人好事,如从报纸上看到,从别人那里听说的,自己亲眼看到
的……,然后说给班上的同学听。这是课前“热身”,使文本渐渐贴近
学生的生活。上课的时候,我先给学生讲几个解放军战士抗洪抢险的
故事,播放几组真实的镜头,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当中自然而然地释
放自己情感,然后再开始学习课文。这次,效果出乎意料地好,课堂
上学生的情绪最大程度地被调动起来了,他们的话语都发自内心,朗
读充满了深情,有几个情感丰富的女生眼里闪动着泪花,带着哭腔把
感人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她们的情绪迅速感染了大家,情感又一次得
到了升华。两节课如此巨大的反差,让我更深切地感受到只有教学内
容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相结合,才能够碰撞出情感的火花,此时教
师已无需再说“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老汉的人物形象早已成为一
种伟大精神的象征深深根植在学生心中,一切都是那么自然、流畅。
真实的感受,真切的情感比任何语言都更有力量。同时这也让我看到
了希望:虽然学生的思想已不如期望得那么纯净、天真,但他们的心
还是柔软的,内心的情感仍然是真诚的,只是菔泵缮狭艘坏愣?页荆?
枰?颐巧约邮貌痢?BR>
由此可见,语文课程人文性的渗透不是简单的知识的传授,也不
是除教学内容之外的附加任务,它是一种感受,是一种领悟,是情感
共鸣弦乐,是心灵净化的乐土。要把它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应做到以下几点:
其一,要将文本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上文中让
学生寻找身边的好人好事,就是要唤起学生的生活记忆,拉近与文本
的距离。因为只有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设身处地地体验课
文所描绘的情境,使语言文字在头脑中形成的图像逐渐鲜明具体,此
时的感受才能是最真实的,最深切的。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人文
教育只是一种牵强附会的形式,无法渗透到学生的心灵深处。
其二,可以借助媒体在课堂上营造一种与文本内容相一致的氛围。
如选择一些和文本类似的故事、录象片段等,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
情感。因为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毕竟是有限的,根据学习的需要恰如
其分地补充一些课外内容,也就是在保持学生个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
步提升个体经验,将更广泛意义上的经验传授给学生,从而打造一条
学习世界和生活世界、课程与生活之间的阳光大道。还是举《桥》的
例子,上课伊始,我先向学生介绍一些解放军战士抗洪抢险的英勇事
迹,并播放几组真实的镜头让学生观看。这样做得目的是为了进一步
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因为学生身边的好人好事与老汉的舍己为人、
英勇献身的事迹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而补充内容与文本内容在
思想境界上高度更为接近,正好弥补了这一差距,这时再引入课文学
习就显得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
其三,要想文本感动学生,教师必须先被文本感动。记得赞可夫
说过:课本知识如果没有经过教师心灵世界的加温,传授越多,您的
学生将变得越冷漠,越无知。是的,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
应该将自己高尚的情感,独特的人生体验融进文本,努力创设良好的
人文教育环境,使这一切共同成为学生解读的资源,这样才能真正进
入学生的心灵,使文本、学生、教师三者融为一体。所以,一个能够
释放自身情感的教师,也必定能够引领学生的情感,这样的课堂才是
最是精彩、最丰富、最宜人。
本文发布于:2023-03-01 02:50:5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76102518868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桥教学反思.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桥教学反思.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