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此⾝⾮我有——苏东坡的⼈⽣突围
授权图⽚|孙春苗摄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从此逝,江海寄余⽣。
宋元丰五年,苏轼贬黜黄州贬后的⼀个秋夜,他在东坡雪堂畅饮后醉返归临皋住所,夜深⼈沉睡,敲门不应,独⽴家门
外,深有感慨,于是写下了这⾸《临江仙》。
全词风格清旷⽽飘逸,伤感中⼜⼒求旷达,那句“长恨此⾝⾮我有,何时忘却营营”更是脍炙⼈⼝,道出了⼈⽣⾝不由⼰
的⽆奈,⼒求摆脱束缚的渴望。
上世纪九⼗年代,⼀本《⽂化苦旅》⽕遍全国,其中《东坡突围》是⾥⾯的名篇,可能你没听看过这篇⽂章,但是有⼀
句很流传的鸡汤“成熟是⼀种明亮⽽不刺眼的光辉,⼀种圆润⽽不腻⽿的声响,⼀种不再需要对别⼈察⾔观⾊的从容…
…”你想必应该见过,即是出⾃此⽂。作者余秋⾬先⽣洞察出了苏东坡在困境中的⼼路历程,⼀个词“突围”精准点题。当
然余先⽣在这篇以及很多篇中都暗有对标“⽂化英雄”的⾃诩⾃怜情结,让⼈实在难以接受。但他⼀个“突围”,确实⽐很多
研究苏东坡的⼈更能总结苏轼境界晋级之径,即时时处处能超越当下痛苦困顿,活得洒脱⾃得的⼼态把控能⼒。
何为痛苦困顿?⼼理学上是这样解释的,⾝体上的⾝不由⼰,⼼理上的⽆可适从,这种感觉如果换成今天年轻⼈的诉苦
就是,想逃离北上⼴却⼜回不去家乡,长期⿇⽊得⽣活在⼀个城市,⼯作丧失激情⼜没法重新选择,⼤龄却相亲屡屡失
败,房贷养家的压⼒,家庭琐事的⽆休⽌的纠缠……“长恨此⾝⾮我有”即是对这种状态的⾼度凝练。
但活着总要突围的,要“忘却营营”,当我们不满现在,⼜想超越当下,苏轼这⼀⼈⽣模范的意义就会⽆⽐可贵。因为在
⼈⽣困境上,古今相通,先贤的智慧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拥有苏轼那样随时“突围”的⼼⼒,或者⽤当下的话说,有“⾃⽣长”的⼼理能⼒,才不会被困在原地,不断超越当下,拥有
未来。
只是,苏东坡是靠什么能⼒能不断“突围”的呢?或者说,我们都喜欢苏东坡,喜欢他的⽂采风流,豁达开阔,但是我们
能不能学习他的⼼理应变能⼒呢?
完全可以。如果我们知道苏东坡的“突围”⼿法。
⼀
⼀
想得开的前提,是有思想
林则徐曾有句名⾔:“凡事只求过得去,此⽣还需放⼿来。”和巴尔扎克的那句:“⼈⽣是件⾐裳,脏了就洗洗,破了就补补,
你好⽍得穿上它!”有异曲同⼯之意。但是哲⼈们都没有说⼀点,就是怎么才能放⼿,怎么才能穿上。
很多时候智慧是破解⼈⽣困境的良药,⽽⼈⽣智慧的获取,来源于思考和辩证,也就是思想。苏东坡是有着深厚的思想
基础的。
苏东坡⾃幼聪慧,学识渊博,“⼆⼗⽂章惊海内”,成语“出⼈头地”就是因他⽽起。苏东坡受过系统的儒家教育,有⼠⼈精
神,儒家的“济世仁⼼”对他⼀⽣影响都很⼤,鞭策他不断积极向上,奋发有为。但道家的清净⽆为,⼜影响他淡泊名
利,在逆境中也显得从容⾃如;同时他⼜亲近佛教,佛家的静达圆通,则启迪他⾛向圆融和通达。
⼈们常说,中国⼈的思想是三教合流,“外儒内道头顶佛”,苏东坡可以说是典型代表。
西哲有⾔:“⼀个能思想的⼈,才是⼒量⽆边的⼈。”苏东坡深厚的儒释道修养,让他的内⼼如多流之源泉,不固化于⼀
个轨道,不停滞于⼀处,凡事不偏执,善于多层思维,逆向思维,思想基础深厚,思维能⼒强⼤,所以,困境打不倒
他,苦难压不垮他,流放隔绝不了他,总能随处⾃适,近乎⾃然⼀般的从容。
⽽这种思想来源于渊博的知识(涉猎颇⼴),和⼴泛的游历(苏东坡⼏乎在中国⼤地的各处都留下过痕迹)。所以,如
果我们困在原地,多读书,多⾛动,让知识和见闻吹进沉闷的内⼼,持之以恒,总会有觉悟和认知上的焕然⼀新。
⼆
爱好,是⽀撑⼈⽣的承重墙
在那本备受读书⼈喜欢的《苏东坡传中》,林语堂先⽣曾经这样评价苏东坡:“苏东坡是⼀个⽆可救药的乐天派、⼀个
伟⼤的⼈道主义者、⼀个百姓的朋友、⼀个⼤⽂豪、⼤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个⼯程师、⼀个憎恨清教
徒主义的⼈、⼀位瑜伽修⾏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
⼈。”这个评价颇为全⾯,这⾥⾯除了⼀些职位⾝份外,⼏乎都是爱好。
苏东坡是个积极进取的⼈,⼀⽣渴望政治上有所作为,做官致仕是他的事业,也是他的追求。但没想到和很多不得志的
古代⽂⼈⼀样,最后官职被⼈们遗忘,倒是那些爱好却成就了他,并且流芳千古。
诗词、⽂章、书法、绘画,是很多⽂⼈的爱好,但是苏东坡却样样精通到极致,成为各领域的⼤家。其⽂纵横恣肆;其
诗题材⼴阔,清新豪健,善⽤夸张⽐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派,与⾟弃疾同是豪放派代
表,并称“苏⾟”;其散⽂著述宏富,豪放⾃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家”之⼀。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
⼀;⼯于画,尤擅墨⽵、怪⽯、枯⽊等。
但他的爱好还不只是在⽂化上,喜欢出游打猎泛⾈,那些游记名篇由此⽽来,喜欢美⾷,东坡⾁,东坡肘⼦流传⾄今。
还对民俗兴趣颇丰,贬到⼀地,总能从当地民俗中发现趣味,并且与民同乐。这都是他兴趣点⼴泛的爱好,带给他的补
偿。
爱好是⼈⽣机器的驱动,是⽣命荒漠⾥的绿洲。苏东坡没有被痛苦压倒,⽽是表现出⼀种超⼈的旷达,⼀种不以世事萦
怀的恬淡精神,很⼤程度上是因为他有寄托。有时布⾐芒屩,出⼊于阡陌之上,有时⽉夜泛⾈,放浪于⼭⽔之间,有时
⼜寄情⼝腹,品味美⾷鲜果,他要从⼤⾃然中寻求美的享受,领略在世事公务之外的⾃得之乐。
爱好,让苏东坡知道⾃⼰喜欢的是什么。在仕途不断的失意和打击中,他凭借爱好总能表现出⼀种超⼈的旷达,⼀种不
以世事萦怀的恬淡精神。
在《⾃题⾦⼭画像》⼀诗中,他⾃⼰概括了⾃⼰的⼀⽣:“⼼似已灰之⽊,⾝如不系之⾈。闻汝平⽣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这三个地⽅,都是他事业上不断被贬黜的流放地,苏轼却在晚年能⾼度评价这三个地⽅给⾃⼰带来的功业,其实就是
指爱好上的精进的成就,他那些著名的诗篇⼤多都是这个时期写成的。
三
三
拒绝和别⼈对⽐,深⼊⾃我当下
苏东坡交游甚⼴,在当时就是名⽓极⼤,是当之⽆愧的⽂坛领袖。但是他被流放之后,却没有因为丧失朋友圈⽽⾃怨⾃
艾,更没有天天刷朋友圈看见朋友晒幸福⽽倍感失落。
⼀句话,苏东坡从来不和别⼈⽐。
他在黄州时,⽣活困顿,带领家⼈开荒种地,却从没有写信给各地的朋友求助;他是⾼阶⽂⼈,却不摆架⼦,在哪个地
⽅,都能交到朋友,都能建⽴朋友圈。和佛印的友谊,和隐⼠⽅⼭⼦的交往,只要是他有欣赏之处的,皆可交。他能迅
速从之前的繁华中⾛出,安于脚下的⼟地,建⽴⾃⼰的当下社交⽀点,这是具有⾼度⼼智的处世之道。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杖芒鞋经胜马,谁怕?⼀蓑烟⾬任平⽣。”这句词,可见他安于当下的坚定信
⼼。
贬儋州天涯海⾓之地,“饮⾷不具,药⽯⽆有”,瘴疠乌烟,语⾔不通,苏东坡却仍“⾷芋饮⽔,著书以为乐”,他眼中看到
的是“春⽜春杖,⽆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染得桃红似⾁红”⼀⽚美好之景,即此⼀端,亦可见他确实做到了“此⼼安
处是吾乡”。
苏东坡曾评价⾃⼰的⽂章:吾⽂如万斛源泉,不择地皆可出。好⼀个不择地皆可出,其实何⽌是他的⽂章,他的为⼈也是
这样,在任何处境,都能突围⽽出。
苏轼的朋友、诗僧参寥在《东坡先⽣挽词》中写道:“峨冠正笏⽴谈丛,凛凛群惊国⼠风。却戴葛⼱从杖履,直将和⽓
接⼉童。”这和孟⼦说的“浩然之⽓”⾼度吻合。和孔⼦说的“望之俨然即之也温”更是⼀致。
苏东坡的⼀⽣,在不断流放中不断突围,最终成为“君⼦”的典范。
⾼歌学李⽩,低吟有苏轼,此之谓也。
本文发布于:2023-03-01 01:47: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76064208824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大龄相亲.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大龄相亲.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