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小说电影图片

更新时间:2023-03-01 01:24:24 阅读: 评论:0

四川达州宣汉-怎么折小星星

小说电影图片
2023年3月1日发(作者:元颢)

第22卷第3期

2007年6月

天中学刊

Joumalof

TialIzllong

、,01.22No.3

J1111.2007

新感觉派小说的电影特色

吴健民

(黄淮学院,河南驻马店463000)

摘要:新感觉派是我国20世纪30年代文坛上的重要流派,新感觉小说既受到了电影的声光色一体的影响,

对表现人物内心的独特方式进行了深入开掘,又对电影的技术和表现观念有刷新作用,得以像电影一样充分调

动读者的各个感觉器官,因此读者获得的欣赏也是全方位的。

关键词:新感觉派;电影;剧本;镜头

中图分类号:1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261(2007)03-0072-03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中国文坛上出现了

一个以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叶灵凤为代表的小

说流派——新感觉派。他们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现代色

彩,受到一贯保守的中国读者的极大关注,新感觉配

以新名词,就有了“心理小说”、“意识流小说”的走

俏。其时,中国的电影事业实际上刚刚走向成熟,技

术因素如蒙太奇、音乐、灯光上的研究都很少,有声

片拍摄时间还不长,对音乐的表现力的意识刚刚产生,

在拍摄方式上以现实主义为主,镜头具有客观性,画

面和音乐、灯光可造就的魔幻特色和强烈的心理冲击

则没有得到发掘。在这样的前提下,新感觉小说对表

现人物内心的独特方式的深入开掘意义更加突出了,

它既受到了电影的声光色一体的影响,又对电影的技

术和表现观念有刷新作用。

新感觉派小说与电影的存在方式是截然不同的,

它们之间建立的联系就是依靠电影与文字的连接方

式:电影剧本。电影剧本的产生实际上要晚于电影本

身很长时间,刚开始,电影只是对生活最简单的模仿:

劳动和工作的生活场景,家庭生活情趣的记录,政治、

文化、新闻实录以及自然风光和街头实景的拍摄等,

因此还不需要电影剧本。直到梅里爱发现了“停机再

拍”的技术,电影的灵魂——讲故事才被人们发现。

随着有声电影的问世,电影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

立的艺术,同时,电影表现领域的扩大和内容含义的

不断深化,需要专门有人运用电影的形象思维,把结

构复杂的内容,脉络分明和细致入微地在拍摄前做好

周密的计划。电影剧本在这种情况下就应运而生了,

今天的电影剧本不仅能够反映现实,能够描绘出鲜明

的生活图画,而且,还具有独特有效地表现其素材的

方法。如果我们联系起电影和新感觉派小说,把新感

觉派小说作为电影剧本来解读,就可以理解对当时来

说什么是独特的有效的表现方式。

而实际上,新感觉派的重要人物刘呐鸥、穆时英

和电影的关系确实十分紧密。刘呐鸥“平常看电影的

时候,每一个影片他必须看两次,第一次是注意着全

片的故事及演员的表情,第二次却注意于每一个镜头

的摄影艺术,这时候他是完全不留心银幕上故事的进

行的”【l】。经营书店失败之后,刘呐鸥就“转而去从

事电影”。他创办《现代电影》,与黄嘉漠一起发动中

国电影史上著名的“软硬之争”。在论争中刘呐鸥写有

《影片艺术论》、《电影节奏简论》、《开麦拉机构——

位置角度机能论》等一大批文章,非常关注电影艺术

的特性、技巧和理论问题。穆时英对那时的电影明星

熟悉到了如数家珍的地步,对他们的外貌衣饰、表情

做派、个陛气质都了然于胸。他在小说中多次提及格

莱泰嘉宝、瑙玛希拉、克莱拉宝、琴恩哈绿、琼克劳

福、卓别麟,他还曾在一篇文章中把当红的女明星按

特点分成两类【2】。穆时英卷入“软硬之争”后,发表

有《电影批评底基础问题》、《电影艺术防御战——斥

掮着“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的招牌者》两篇重要理

收稿日期:2006.05.15

作者简介:吴健民(1978~)。男,河南驻马店人,黄淮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教师。

万方数据

吴健民:新感觉派小说的电影特色·73·

论文章,这表明穆时英对电影理论也颇有研究。

新感觉派的小说以刘呐鸥的《两个时间的不感症

者》,穆时英的《上海的狐步舞》、《夜总会里的五个人》

中的电影因素最突出。小说与分镜头剧本形式上有惊

人的相似之处。

《两个时间的不感症者》一开始便是精彩的故事

背景描述,若作为电影脚本,导演可以毫不费劲就安

排好场景:

晴朗的午后。游倦了的白云两大片,流着光

闪闪的汗珠,停留在对面高层建筑物造成的连山

的头上。远远地眺望着这些都市的墙围,而在眼

下俯瞰着一片旷大的青草原的一座高架台,这会

旱已被为赌心热狂了的人们滚成为蚁巢一般了。

下面是常见的主要人物陆续被镜头锁定,我们可以很

容易理解作者的用意,这是普普通通的一个故事,这

是上海30年代的一个毛孔而已。尘埃、嘴沫、暗泪和

马粪的臭气发散在郁悴的天空里,而跟人们的快意、

紧张、失望、落胆、意外、欢喜造成一个饱和的氛围。

镜头转向动态十足的赛马场地,不时回头扫描观众席,

故事正式开始了,有对话,有表情,有心理活动。赛

马场一节男女主人公现身,两人结识,第一场景结束。

镜头转到美国人的吃茶店,顺理成章的承接之笔。然

后就是转了,于是两人的故事有了第三者,女主人公

的表演进入更深一层,看她怎么应对两个男人,这个

场景见出作者极强的人物和景物的安排调动能力,镜

头不断摇动转移。更出人意料的是结束时,真正的主

角退场,留下两位男士呆得出神。这个片断如果拿到

电影学院,教授一定会认为是一个有创见性和经典性

的习作。

穆时英的《上海的狐步舞》令人耳晕目眩。题目

上表明是“一个片段”,开头就是一个无限具有表现力

的场景和故事发生地:上海,造在地狱上的天堂!一

个标准的远景之后,镜头越拉越近,具体到了故事发

生地:沪西,林肯路。在此,作者加了一个提示:在

这儿,道德给践在脚下,罪恶给高高地捧在脑袋上面。

这个似乎不太好表现,不急,下面有具体的说明,街

上的抢劫,血腥,一个镜头慢慢淡出,淡入另一个世

界,不同的人物,道具也完全换了,拍完公馆又到舞

厅,最后重新回到街景。

《夜总会里的五个人》就更是符合标准的分镜头

剧本,开始用五个片段分别讲述5个人的现实情况,

同时不同地的五个同样失意的人,下一个场景就是五

个人同时出现在夜总会里,这个片段开始同样是对夜

总会内外环境的描写,这是电影拍摄必须的,任何一

部电影,镜头展开,总是首先亮化人物活动场景,而

且普遍的方式是由大到小层层圈定,最后随着主要人

物进入室内,夜总会里的活动马上开始,完满结束的

故事带领观众退出镜头。

从以上对三篇经典作品重新的阅读中,很容易发

现新感觉派小说形式和叙述方式上带有强烈的分镜头

剧本的色彩,这一类的作品给人极强烈的牵引感,仿

佛有一个引导光环带领读者(观者)点点滴滴浏览。

新感觉派小说不仅引导你,还会时时令你随景动

情,这种感受来自作品极强的动作性和对话性。

《两个时间的不感症者》中女人有这样一个精彩

的动作:小的樱桃一绽裂,微笑便从碧湖里射过来。

女人还极有交际能力,一一夫人,不,小姐是一个人

来的吗?一一可不是呢!一一那么,找个地方休息去,

可以吧?一一也好的,我此刻并不忙。往下这种接触

发生了偏转,男人越来越被动,他们有点不舒服,但

也没有法子,只得便这样提议。女人在和T说话时还

要向H投过来一只神妙的眼睛。再看这里,忽然光线

一变,勃路斯的音乐开始了。T并不客气,只说声对

不住便拉了女人跳了去,H只凝视着他们两个人身体

在微光下高低上下地旋转着律动着,一会儿提起杯子

把塞住了的感情灌下去。很快的动作,作者的关注点

恰如其分地转换,人在动,镜头在动,气息又飘动起

来,女人换了一个怀抱便开始了另一场情话。一个动

作一个动作连续不断,丝毫没有意思懈怠,完全符合

人们的观影习惯,电影必须是一个一个充实的镜头连

续下来,不可以中断。

《上海的狐步舞》就更动得令人目不暇接了,看

这一场:碰!手放了,人倒下去,按着肚子。碰!又

是一枪。读到这里,想必,我们这些日夜伴随电视的

读者们的脑中,一个常见的镜头已经在跳动中定型。

对刘有德先生的出场描绘还未落笔,姨太太已经人未

到,声先到,随着高跟鞋的嗒嗒地响,活泼的笑声牵

着人跑了出来。如果一位演员拿到这样一本书,他可

以不费吹灰之力知道怎么表演,而且这种强烈的动作

会引动他们的表演欲。

之所以如此,还在于作品中的人物的表演性,《夜

总会里的五个人》开始就是5个从生活里跌下来的人,

他们满不在乎地装笑,睁着眼睛,竖起耳朵,把上牙

齿咬着下嘴唇,他们的跌落都以嘴唇碎了的时候结束,

是相似却又不同的痛苦,不同的景像,五个快乐的人

是来快乐的,最后却是一种疯狂、一种歇斯底里、一

万方数据

·74·吴健民:新感觉派小说的电影特色

种寻求解脱的绝望,一人自杀,其他4个人抬着他走

向公墓,埋葬的其实还有自己。

与其他流派的小说不同,新感觉小说选择表现的

人物和他们生活的场所也是便于用来进行影像表现

的,他们大多选择那些生活扭曲、奔向黑夜的人作为

主角,他们大多活跃在所谓地狱上的天堂里,跑马场、

歌舞厅、夜总会、旅馆,在这里出现这样的人物是一

定会有奇特的复杂的故事发生。

新感觉派小说在形式上具有电影的特点,包括分

镜头剧本的格式、语言,人物出现的动作性、对话性、

表演性,活动地点的场景性。这些方面是外在的,那

么,新感觉小说的内在的电影特色在那里呢?那就是

新感觉电影表现技术的自觉运用。

首先,不容忽视的是作品中大量的蒙太奇手法,

《上海的狐步舞》刚开始就是一个强烈的对比蒙太奇,

前一个镜头还是街上的黑帮仇杀,乱世嚷嚷,接下来

就是白脸红嘴唇,以镜头闪现的方式闪过街树的腿,

电杆木的腿,一切静物的腿……这种表现方式只有电

影里才会用,却很少用在纯粹的文学作品中,这里用

了,影视的观念也随之而来。舞场里那一场更是震撼

人心,同样的丝毫不变的动作和语言:“有许多话是一

定要跳着华尔兹才能说的,你是顶好的华尔兹的舞

侣一一可是,芙蓉(容珠),我爱你呢!”觉得在轻轻

地吻着鬓角,便躲在怀里,低低的笑。这种前后镜头

的无变化中的有变化的对比,可能连真正的电影导演

也不至于如此大胆。刘有德一节有一句对话“到我们

家坐坐去哪!”一个一个不同的场景,说的是一句话,

表达的是一个意思。旅馆的房间里肮脏地淌着汗,再

来一句淌着汗时,拼死拼活挣一口饭钱的黄包车夫,

已经到了街上,这种强烈的前后对比,并没有像一般

的文学作品一样还有一个过渡,而是直接把镜头打过

去。《夜总会里的五个人》开始就是5个没有联系的蒙

太奇片断,然后通过街景间接交代时间,当前形式,

这时候人们都走向疯狂,是“不做贼的人也偷了东西,

顶直爽的人也满肚皮是阴谋,基督教徒说了谎话,老

年人拼命吃返老还童药片……”通篇读来,无论是表

现蒙太奇,还是对比蒙太奇俯拾皆是。

其次,新感觉派真正的突出之处更在于他们对电

影才竭力利用的声光色的重视,而这种重视在当时的

电影拍摄中是非常少见的。《夜总会里的五个人》第二

节里是对灯光和色彩的巧妙运用。配合着关于东三省

沦亡的报纸叫卖声,是作者笔下的红的街,绿的街,

蓝的街,紫的街,强烈色彩包围了都市,也包围了人

们的神经,一切就此疯狂。到了第三节,进入近景,

整个色系发生了变化,彩色变成了黑白色,去除了色

彩却更深刻地投射了5个所谓快乐的人内心的痛苦和

悲哀,正如《辛德勒的名单》中那种巧妙的色彩表示

法。在声音上,第三节“5个快乐的人”以急促的号

角,急躁的小铜钹的声音,以及会令屋顶炸破的拍手

声,反衬了黄黛西内心的极度烦躁。一夜的疯狂即将

宣告结束,时间跳出来宣布了它的珍贵,于是“时间

的足音在黄黛西的心上悉悉地响着,没一秒钟像一只

蚂蚁似地打她心脏上面爬过。一只一只的,那么快的,

却又那么多,没结没完的……”这种声音的运用惯常

却是极具表现力的。《上海的狐步舞》是在“铁道交通

门前,交错着汽车的弧灯的光线,管交通门的倒拿着

红绿旗,拉开了那白脸红嘴唇,带了红宝石耳坠子的

交通门”,“沿着那条静悄的大路,从住宅的窗里,都

会的眼珠子似的,透过了纱窗,偷溜了出来淡红的,

紫的,绿的,处处的灯光”。这些色彩鲜明,拿到任何

一个导演的手里,都不需多费心思即可拍摄,总的来

说,他们是“用动态的、闪现的、散乱的景、物、人

的光影和色彩来表现意象”f3】。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新感觉派不仅是自觉

运用了电影的蒙太奇剪接手法,而且聪明地运用电影

的声光色,也得以像电影一样充分调动读者的各个感

觉器官,因此获得的欣赏也是全方位的。

参考文献:

[1】施蛰存.编辑室偶记[J】.文艺风景,第l卷,(2).

[2】穆时英.电影的散步·性感与神秘主义[N】.晨报,

1935.07.17.

[3】戈双剑.新语言、新感觉、新体验一一新感觉派小说语

言风格浅析[J】.汉字文化,2004,(2).

、、[责任编辑剜友朋)

万方数据

新感觉派小说的电影特色

作者:吴健民

作者单位:黄淮学院,河南,驻马店,463000

刊名:

天中学刊

英文刊名:JOURNALOFTIANZHONG

年,卷(期):2007,22(3)

被引用次数:0次

1.施蛰存编辑室偶记

2.穆时英电影的散步·性感与神秘主义1935

3.戈双剑新语言、新感觉、新体验--新感觉派小说语言风格浅析[期刊论文]-汉字文化2004(02)

1.期刊论文敬鹏林.宁冲.ong阐释与过度阐释——对一个批评文本的再批评-长春大学学

报(社会科学版)2008,18(5)

批评家往往容易在阐释的同时犯过度阐释的毛病.<新感觉派与二三十年代好莱坞电影>一文在深入分析电影对新感觉派影响的同时,却忽略了其他因

素对新感觉派创作的影响,应该也属一种过度阐释.但该文的价值也正好在于其深刻地体现了现代批评的特点:文学批评是独立的创作活动,批评家可以只

说自己所看到的方面.

2.学位论文张颖摩登上海的“光”与“色”——对新感觉派小说的再审视2004

该文在总结近十年来学界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从现代性、对电影表现技法的借鉴及性别、欲望三个角度对新感觉派构筑的文学世界进

行再审视.旨在揭示产生于摩登都市——上海的新感觉派小说创作的现代性,进而引发对现代人性的兴趣和思考.全文由引言、正文、结语组成.引言简述

了选择新感觉派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文章的着眼点以及研究的兴趣所在.正文分为新时期新感觉派文学研究述评;现代文学的实验场;目迷五色——新感

觉派笔下的女性、男性及欲望三部分.一、新时期研究述评.根据研究的侧重,以90年代中期为界,将新时期新感觉派的研究分为两个阶段.前一个时期的研

究主要集中在对流派的形成、作家的生平及作品艺术特色的梳理以及对中日新感觉派文学异同的比较.后一阶段的研究中心则转为确认和廓清新感觉派文

学的现代性、确立它在中国都市文学中的地位和它对海派文学的贡献.二、现代文学的实验场.从新感觉派小说的内容和表现手法论述其流派的现代性.通

过分析作者本人及其艺术世界的中人物的都市感觉和情绪体验,旨在揭示新感觉派小说以生存焦虑为核心的现代主题,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新感觉派小说以

"感觉"为"逻辑"的现代叙事模式.新感觉派作家用直觉打破了主客观世界的界限,赋予客体以生命,同时打通了人的诸种感观,使感觉趋向于"整体感观化

";而幻觉、错觉、变形的渗入又将感觉复杂化,使之变化莫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述了新感觉派小说的现代性还在于他们自觉地对其他艺术形式,尤其

是对电影艺术的借鉴及由此产生的艺术创新.新感觉派小说对电影蒙太奇手法的借鉴使小说世界享有了更为自由的时空,使画面充满流动感,是对传统小说

结构的平直、单一、纯粹的故事叙述模式的有益补充.三、目迷五色——新感觉派笔下的女性、男性及欲望.进一步关照生活在新感觉派作家艺术世界中

的男男女女以及他们挣扎在欲望世界中的快乐与寂寥.从新感觉派小说所描写的内容看,女性是不可或缺的主角,她们无处不在,尤其活跃,甚至好像是摩登

都市的集中代表.结语中再次肯定了新感觉派小说的感觉叙事和对电影表现技法的借鉴,同时指出新感觉派对现代人性的揭示只停留在了"感觉"层面来凸

显欲望,而未能开掘到人的生命体验的内在深度,暴露了新感觉派思想深度和艺术功力的匮乏.

3.学位论文吴正平新感觉派小说的时空形态2006

20世纪以来的社会发生了剧烈变化,这种变化也反映到了小说中,时间的因素逐渐减弱,而空间的因素则不断增长。受西方现代派和日本新感觉派

的影响,中国新感觉派作家也表现出了克服时间顺序的愿望和对空间结构的偏爱。为了表现生活中那种稍纵即逝、不可捉摸的感觉和印象,新感觉派不

断创新和尝试着用空间来征服时间的新艺术手法,在运用快速节奏的情节推进、借鉴跳跃式的电影蒙太奇镜头和西方意识流手法方面均有相当的成功

,也成功地创作出迥异与其它流派的时空形态。

新感觉派在表现都市生活时注意捕捉新奇的感受和印象,将人的主观感觉和印象外化,对电影艺术手法的大胆借鉴使新感觉派小说在叙事技巧和文

体结构上迥异于传统小说。远景、近景、特写、字幕等电影表现手段被直接用以结构小说,通过画面形式的呈现来不断打破传统叙述的时间流程,影像

化的描写取代了传统小说对故事情节的叙述,不同事件的并置和不同场景间的反映参照使一切似乎都处于同一时间平面,对话、情感、视象全部同时并

存。在关注现实生活的同时,新感觉派的作家不忘开掘人们丰富的精神空间,内心独白和蒙太奇手法的运用使他们创作出特点鲜明的心理分析小说。作

家更关心的则是永恒的人类状况,人物形象被置于空间化的情境中加以塑造,成为象征性的表述符号,这使作家的历史小说成为另一种形式的神话和寓

言。

4.期刊论文王学振电影对中国新感觉派的影响-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

电影,特别是美国好莱坞电影,对中国新感觉派有很大影响,造成其小说题材的娱乐化,风格的类型化以及表现手法的视觉化、听觉化、立体化.

5.学位论文沈小惠新感觉派小说中的意识流与色彩书写2007

新感觉派兴盛于20世纪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的上海,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现代主义风格的独立小说流派,以刘呐鸥、穆时英、施蜇存为主

要代表。他们第一次用现代人的眼光来打量已与世界接轨的大都市上海,用一种新奇的现代形式和体验来表达都市与人,这就是新感觉派小说“新”之

所在。

新感觉派用西方现代派文学来调适中国小说的现代性,从日本新感觉派中寻找与自己的共同点,借鉴意识流和电影的技巧来表现人物复杂犹如网状

的意识。直接和间接内心独白在小说中穿插使用,细致的心理分析把人物的心理进程展现得错落有致,感官印象的呈现带来的新式语汇和词组,让我们

看到了人物内心种种的冲突、挣扎以及都市丑恶之中的美、空虚、焦灼、肉欲的现代情感。时间和空间蒙太奇的运用使时间、空间交错,与人物意识流

动交织在一起,使小说获得了电影画面的效果,人物内心也世界得以向纵深开拓,与都市快速的节奏一起,跳着“狐步舞”。色彩的运用,这在以前新

感觉派的研究中是很少注意到的,在小说中有着十分丰富的色彩,出现的色彩总共达到一百多种,呈现了色彩的明度和饱和度的变化多端。这些色彩描

绘了都市与人的五光十色和光怪陆离,起到了一定的表现和象征作用,对发掘人物意识和内心感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白色、黑色、红色三种颜色在

小说中出现的次数最多,都市与女性承载着这些意义丰富的色彩。白色和黑色在小说中对立出现,具有一种恐怖、神秘气息,与小说中的一些奇幻色彩

相得益彰。视知觉的理论,使意识流和色彩之间存在共同之处具有了可能,在小说中也有这样方面的例子,可惜不是很多。

6.期刊论文贺昱行走在文学与电影的边缘——论作家刘呐鸥的电影观-语文学刊2007,""(9)

刘呐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以"新感觉派"著称的作家.他始终行走在文学与电影的边缘,其现代电影理论以娱乐性为立足点,以"新感觉派"小说创作为

基础,以外国电影理论为参照,在去除"影戏"理论中电影对戏剧的依附的同时,也注重电影的情节性.研究刘呐鸥的现代电影理论对当代中国电影的发展不

无启示.

7.期刊论文郝道合电影表现手法在横光利一创作中的实践——以《苍蝇》为例-时代文学2010,""(8)

作为日本新感觉派文学棋手的横光利一,在其新感觉派文学的创作上,为摆脱自然主义的写作,实现新感觉派文学的既定目标,不断努力寻找各种文学

表达方式,标新立异.电影的袁达技法也是他尝试过的技法之一.其新感觉派初期作品,发表于大正十二年的<苍蝇>、<头与腹>等作品就是最早的镜头创造

的故事,是电影式表达方法与文学相结合的成功范例.

8.期刊论文石秋仙论电影对新感觉派创作的影响-山东社会科学2005,""(4)

电影,尤其是处于当时垄断地位的美国电影,作为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现代都市上海的普遍化娱乐形式,对新感觉派作家的创作有着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不仅创作的手法与技巧如蒙太奇的运用、空间的发掘等有了创新,而且小说的内容与范式也受到了影响.

9.学位论文赵敏落花流水刹那芳,风碎雨残无影踪——新感觉派落幕原因探析2009

新感觉派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书写了灿烂的一笔,其艺术成就为推动文学现代化作出了独特贡献,但是这个流派并没有作为整体效应得到发扬光大

,犹如流星划过天际,一时绚烂过后,迅速沉寂。

这背后有着内外因交织的历史必然性。新感觉派流派艺术上的内在缺失就直接意味着它的延续和发展壮大的困境,意味着在30年代文坛多元化的艺

术格局中难以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抗衡;新感觉派作家们本身的个性中并不具备对艺术坚持的特质,固步自封最后放弃具有内在必然性;新感觉派身处复

杂的文化语境中,一方面遭遇左翼文坛的强力打压,一方面本身的读者市场难以发展壮大,外加流派的阵营杂志《现代》走向消亡,生存面临巨大困境

。在内忧外患的巨大压力之下,同时流派衣钵后继乏人,流派作为整体难以为继。

通过对新感觉派落幕原因的还原,探讨不同原因要件之间的关系和地位,从而得出30年代特殊的文化语境中的文学流派得以生存的核心要件,不仅

有助于我们透视中国现代文学流派的必然命运,也为探讨其生存的要件提供一个窗口。

新感觉派以其新异的现代主义技巧登上文坛,吸引了批评界和读者的关注,在30年代文坛名噪一时。但是这个流派并没有因为新异的手法取得与现

实主义相抗衡的文坛地位,它的都市表现也无法与乡土文学匹敌,在短暂的热闹过后,犹如昙花一现般迅速落幕,这背后有着内外因交织的历史必然性

。本文尝试采用文本细读结合史料钩沉的研究方法来探讨新感觉派落幕的原因,借此透视文学流派在30年代中国现实语境中的必然命运。本文研究主要

从新感觉派作品的文本、新感觉派阵营杂志《现代》、30年代文化语境入手,来揭示新感觉派落幕的必然性。本文主要从五个部分进行论述。

绪论:主要介绍新感觉派流派聚合特点以及前人对于新感觉派生存发展的相关研究,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及局限。本文研究路径是通过追溯新感觉派

存在的基础和核心要件,走从内而外、由表及里的路线,探寻影响其消亡的内外因素。本文研究、目的在于通过新感觉派落幕原因的追溯,显示30年代

的文学市场与上海租界文化的特殊性,并可能提供一个解决关于文学流派在30年代上海这样特殊的文化语境中的必然命运的路径和窗口,从而反观中国

文学流派生存发展必要的现实土壤和要件。

第一章新感觉派落幕的标志:主要探讨新感觉派落幕的表征。第一节总结新感觉派在文学史上的成就和意义。它的主要成就,严家炎先生归纳为

:1.都市表现,2.心理分析,3.新感觉风。第二节归纳新感觉派落幕的表征。其一是新感觉派统一艺术风格的消失。新感觉派在表现都市快节奏的生活

、以主观感觉和印象创造带有主观色彩的“新现实”和深入发掘潜意识心理等方面形成了流派风格。其统一艺术风格解体、消失的表现形态:作为骨干

作家之一的施蛰存艺术风格转向——写作遇到瓶颈,之后转向现实主义;穆时英小说创作急剧减少,小说风格转换,并被狙击毙命;刘呐鸥创作为数不

多的小说,早早转向电影,也被狙击毙命。表征之二是新感觉派阵营杂志《现代》的消亡,主要分析了其消亡的表现,以及背后的原因,包括文学市场

的激烈竞争,新感觉派中的杜衡与左翼文坛关于第三种人的论争等。

第二章新感觉派的艺术缺失:该部分总结了新感觉派作品中主要存在的四个缺失,并分析了缺失背后的原因,包括(1)新感觉艺术手法上的缺失:都

市的两大中心意象,同时也是新感觉作家文本的两大叙事中心,即(一)都市物态环境,(二)都市人的描写,都停留在了他们自觉表现的感觉层面上。在

他们的小说中,很难见到不调动各种感知官能的章节段落。感觉化描写的缺陷与中国美学传统、新感觉派作家缺乏深厚的文化素养和丰富的人生社会阅

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2)人性描写的缺失:从分析施蛰存对于历史人物的还原消解,再参照整个新感觉派作家笔下的都市人性,就会发现无论是历史

的还是现代的人性,在他们看来并无二致,即普遍的生物性才是人性。都市的发展带来的人的异化问题为新感觉派作家理解并表现人性中的生物性提供

了现实的土壤;其次,这种欲望的描写也是为在文学市场占领一席之地的一种策略。(3)都市历史感的缺失:作为历时性存在的时间被压缩,共时性存在

的空间就被放大。在新感觉派作家的都市文本中,都市的景观在文本中始终具有重要地位。在取消了时间之于历史感的意义后,作为共时性存在的空间

,也仅仅囿于都市外在街景。都市历史感的缺失与作家们对时间与身份认同的焦虑感有关。(4)文本雷同问题:新感觉派文本中频频出现性心理、变态心

理、艳情、莺歌燕舞几种元素,读者的新鲜感就会慢慢消失,新感觉派创作走向了死胡同。文本的不断复制正是作家经验固化,无法更新自身的经验

,创作的灵感和动力枯竭的表现。最后探讨了这些艺术缺失对新感觉派生存发展的影响。

第三章创作主体的选择:该部分主要分析了创作主体的选择对新感觉派生存的影响。对骨干作家的人格特点,概括为施蛰存--孤独的灵魂、穆时英-

-矛盾的灵魂、刘呐鸥一文人与商人的结合体,并探讨了人格的生成原因。最后分析了作家人格特点对流派生存发展的影响。

第四章文化语境的制约:该部分主要探讨30年代外部文化语境对新感觉派生存发展的制约,其影响因素归纳为三个方面,第1节为左翼文坛对新感觉

派的遏制。主要从施蛰存、穆时英、刘呐鸥三个人各自受到的打压分开论述。第2节分析了新感觉派作品读者市场发展的有限性。首先,新感觉风小说未

能满足市场的主导阅读需求;其次,新感觉风小说与普通读者的审美传统存在差距,造成突兀感;第三,读者群的培养需要理论倡导,有益的阐释,而

新感觉缺乏理论的倡导和对作品的有益阐释,不利于读者群的培养。第3节为《现代》杂志的变迁对新感觉派带来的影响。《现代》的失落意味着新感觉

派阵营的失落,生存保障的失落,流派的集束效应难以发挥。

结语:新感觉派落幕背后的影响因素并非平行和等价的,在各种力量的较量之下,它因自身的思想艺术局限而受制于外部社会机制的制动,受牵制

于商业社会整体消费思潮流向。新感觉派的衰亡带给我们以重要的启示意义:新感觉派放弃了社会承担、道德批判和面向未来的终极想象,缺乏了内在

刚性力量作为支撑,外部因素则左右着群体的结构系统,这是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任何一个只追求艺术创新的流派的共同命运。

10.期刊论文文贵良新感觉派:文学汉语与都市体验-中国比较文学2008,""(2)

本文从文学汉语的角度分析新感觉派对都市体验的表达.新感觉派的文学汉语在词语和句式上对欧语十分开放,对日语的开放显示了自身的特色.感觉

之间的内部挪移和电影动的节奏,是其文学汉语塑造的两个内在的原因.新感觉派的文学汉语主要表达了对都市速度、失重和无根漂浮的体验.

本文链接:/Periodical_

授权使用:南昌大学图书馆(wfncdxtsg),授权号:3d53469e-ddae-4f34-b0ff-9e35015e69be

下载时间:2010年11月21日

本文发布于:2023-03-01 01:24:2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76050648805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小说电影图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小说电影图片.pdf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站长QQ:55-9-10-26 专利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