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备课
备课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凡有几年教学经历者都能从备教材、备
学生、备目标、备过程、备教法等方面说个子丑寅卯。但在新课程条件
下,随着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的要求,备课不再是教
材内容的简单的诠释、教学过程的简单的安排、教学方法的简单的展示,
它的性质、功能、方法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要求教师从新课程理
念出发,在落实学生主体学习地位上下功夫,在落实每一个学生自主学
习上下功夫,在落实学生合作学习上下功夫,在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
学习积极性上下功夫,在防止学生的学习活动流于形式、切实提高课堂
效益上下功夫.因此教师备课已升华为教师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那么如何备课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准确定位学生学习目标,保底目标和开放目标并重
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
径,是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的重要任务之一.传统备课中的目标
确定是一种知识的预设。新课堂的特征具有开放性,要求达成学生知识
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目标设计上要做
到“三个并重”。即保底目标和开放目标并重,显性目标和隐性目标并
重,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并重。保底目标、显性目标、短期目标可理解
为本课和本单元知识、能力点要求,从这个角度说,传统的知识点、能
力点要求仍然是教师备课中必须重视的。开放目标、隐性目标、长期目
标可的理解,一是过程和方法的考量,必须重视设计每个学生自主思索
的平台,必须让每个学生都能用语文的方法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二是
可理解为看不见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主要表现为培养学
生热爱科学、勤于思考、善于探索、长于合作、追求真理的学习心理和
学习品质.备课中应考虑两项内容:一是本课的保底目标、短期目标或
显性目标。这里主要考虑的是知识点和能力点的“保底”问题,许多教
师怕新课程的“放”,担心的是失去语文的“命根”,足见“保底”的
重要性。一篇课文的学习,保底目标、短期目标或显性目标如何定位,
怎样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应该根据单元学习目标、自读提示、课后练习
及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来决定.一般来说课文教学方面落实教材安排的
思考练习内容就可以了,因为那是经过专家研究的一种精心编排,自然
具有很强的科学性,不必要去展开,去拔高。应该首先确定本课语言积
累(生难字音形义、词语解释、名家名言)、文化积累(作家作品及文
化常识)和用语文的方法(朗读、默读、泛读、精读、语言常识、文体
知识、阅读常识)准确解读本课文本问题的目标。二是充分考虑学生学
习过程的落实和学习方法的运用.三是考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如每天
写一张教学案、每天记录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预习课文)、积极主动
参与合作、积极主动参与交流等开放性、隐蔽性、长期性目标,促进学
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学法指导在备课时就要充分考虑好,每节课的学习都要让学生学
会一定的方法、技巧,教师将作怎样的指导,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我
们在这方面下些功夫,学生就能学会学习、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学习
的效率就体现出来了。
二、改变课堂结构,化教师讲授为学生学习活动
新课程理念认为,课程是经验,课程是人类已有经验和教师、学
生个人生活经验的结合,因而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师与学生间、学生
与学生间的交流、互动的过程。在这里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分享
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在这种交流
中生成新的知识,求得新的发展。所以,备课的第一要务是安排学习活
动。
设计学习活动的方法有三。一是常规法,即把传统的字词教学、
作家作品等文学常识、课后思考题处理为学习交流活动,直接了当地把
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位置。二是挖掘教材或练习内涵,灵活设计活动,
尽可能地寻找学生活动的载体.特别是我校推行的学习小组,则大有用
武之地。第三,咬文嚼字,多向思维,给足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充分安
排学生质疑的活动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大胆思考问题,促进新知识的生
成。
三、做好组织和引导工作,落实合作和网状学习
要保证学习活动不流于形式,保证课堂学习交流的效率,教师的组
织和引导工作非常重要。一要合理分工,以实现合作,尤其是学习内容
较丰富的学习活动。二是活动安排要有层次。传统课堂也有师生交流,
课堂上教师也提问了大约五、七个或八、九个学生,参与交流的学生太
少了,原因是活动层次少,不能让每一个学生参与,满足不了每一个学生
的交流需求,因此新课程小组学习的学习形式应运而生.从我校小组学
习的层次看,第一层次为若干人(四人组可能最为实用),保证每一个
学生的交流;第二层次为小组推出的代表向全班交流,目的是纠正交流
中的偏颇,强化正确的信息,及激励学生成长;第三层次视情况需要与
否安排教师的讲评,进一步强化正确的信息.有这三个梯度,交流基本
实现了“网状”式的覆盖,既保证了每一个学生的交流学习,又保证了
这种交流学习的效果。因而在备课中,教师一要在分工学习和分组合作
学习的组织上精心安排,还要在激励每一个学生完成分工的任务、在倾
听和选拔优秀学生参与第二层次的交流上下功夫.
四、提前预习课文与按要求、按步骤备课
每位教师应提前利用各方面力量了解学生,疏通教材,了解所教
学科的知识体系和学习目标。根据备课组拟定计划,备课组长安排,主备
教师提前3天确定课堂教学的学习目标,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程序,
精选检测试题,形成“教学案”初稿,并打印出来,复印好保证备课组
教师人手一份.其他教师此时也要熟悉课文,认真审阅“教学案"初稿,
并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写在初稿上。
在备课组讨论时,首先由主备教师说课,谈自己的备课构思、具
体流程,其他教师补充,提出修改意见,逐步完善教学案,再由主备教
师修改好,形成“教学案”正稿,请备课组长审阅后,送交分管领导签字
付印.
(二)上课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目的是要培养学
生受用一生的良好学习方法。往大处说,也就是要把教育定位为关注学
生终身发展。在这一大背景下,教师的授课,自然也要顺应了养成良好
的思维习惯、培养终身学习的观念的目标。
那么,新课程条件下,我们该如何授课呢?
首先,我们的教师,必须要明白自己为何要上这节课。传统教学,
总是要紧扣文本,深挖出文本中的微言大义。这种授课,其目的很明确,
就是要通过教师的教学,让学生知晓文本的作者说了什么。同时也让学
生接受作者的观点,并把作者的观点融注到自身的思想中,使自身、文
本和作者三者间,形成思维的一致性。
然而,这种模式的荒谬是很明显的。学生的学习,要解决的总应该
是“为什么”和“怎么样”这两个有利于思维发展的大问题,而不应该
是“是什么”.作者说了什么,这仅仅是作者的思想,是作者在特定的
时代背景下特定思维方式的产物.对这个问题,教师的教学中可以通过
一定的教学形式的组织,让学生了解它们。但这永远不能作为教学的重
要内容,更不能成为唯一内容.
和传统教学中的“深挖洞”不同,新课程倡导的,是立足于培养人
文素养的全新教育理念。新课程建立起来的,是一种指向思考的多元思
维。这种允许怀疑,允许个性化解读课文的思维模式,把培养有独立思
考能力,能综合运用相关知识来进行独到的分析判断的能力的人才,作
为教育的终极目标来要求,它所建构而成的,是充满了人文精神和人本
思想的课堂新理念。从这一根本点出发,新课程条件下的课堂教学,教
师就必须要率先确立好培养思维能力的观念,要把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
作为自己课堂教学的最重要目标来进行落实。如此,才能在教学流程中,
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才能把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放到至高无上的位置
来进行落实。
其次,我们的教师,还必须明白如何才能够落实新课程目标.依照
已经为多数人实践所验证的话题教学模式理论,新课程条件下的课堂,
教师要特别善于从文本中挖掘出有思维价值的“话题",然后通过一定
的教学环节,组织学生依照“自主、合作、探究”模式来深入文本进行
探究。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传统的课堂,老师也会设置一定的“问题”
来供学生们讨论的。但“问题”和“话题”不同,“问题"出现在课堂
上,绝大多数是有教师在备课时就准备好了的,其目的也常常只是为了
更好地深入文本,为了把思维更大范围地引向答案.而“话题”则明显
不同,教学中的“话题”,有且仅有部分属于备课时预设,其余则多源
自课堂的生成,属于那种“无法预约的精彩”。再者,“话题"的指向
性也很明确,它直接指向的是学生的思维意识。也就是说,“话题”并
不需要一个精彩的、固定的标准答案.“话题"的内容,可能一段时间后
才有个明确的答案,也可能很长时间都无法产生确定的答案.
再次,我们的教师,还需要深入理解文本的价值。传统教学中,文
本几乎无一例外地被视做了例文。教师和学生,必须无条件地接受文本
的思想,必须从文本中获取到或是人文、或是工具性的知识。而新课程
带来的一个变化,就是文本不在只被当作拥有唯一解读方式的“范文”,
师生都拥有了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的权利.同时,文本还可以仅仅被作
为一种“引文”,作为借以引出教师教学目标的桥梁。这种文本本身身
份的变化,实际上也就决定了教师教学中的灵活多样性。一个优秀的教
师,当他面对了一篇新的课文时,他就应该深入思考这样几个问题:文本
的内在思想核心是什么;文本中是否包含着作者本人尚且未能发掘出的
更深层的人文思想;文本的价值该如何体现;文本是用来做“例读”用
还是做“引读"用;如果是“引读”,那么,拓展的目的是什么,如何通
过拓展来深化思想。
教师的思考不是可有可无的。这种思考,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方向,
决定着学生能够从课堂上学习到的一切知识和非知识的东西。正因为这
种决定性,所以,它才真正体现出新课程所要求的关注终身发展的目标.
(三)听课
一、听课前要明确听谁的?为什么听?想解决什么问题?
1、要对学生的参与程度、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有一定恰当的评价,
非智力因素等。
2、要注意环节,还要注意教学内容和时间的关系。
3、要注意教学的真实性,真实的成分有多少。
4、要记自己的随想,边听边记(随想是一种感悟、灵感,在一定
时间独有的认识,是工作成熟的重要标志)。
二、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1、一堂好课的标准
(1)一堂好课应该是有意义的课。也就是一堂扎实的课,而不是
图热闹的课.
(2)一堂好课应该是有效率的课.也就是充实的课,有内容的课.
(3)一堂好课应该是有生成性的课.也就是丰实的课,内容丰富,
多方活跃,给人以启迪.
(4)一堂好课应该是常态下的课.也就是平实的课.不管谁在听课,
要做到心中只有学生。
(5)一堂好课应该是真实的课。也就是有缺憾的课。
2、一堂好课的基本表现
(1)一堂好课必须形成学生的兴趣和持续学习的动力。
(2)一堂好课必须兼顾有差异的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
(3)一堂好课必须体现思维的深度。
(4)一堂好课应促使学生知行结合,有所收获。
(四)评课
一、评课的几个原则
目前我校评课重点看师生双边互动、生生互动是否有效,学生的
主体地位是否体现,教师的教学方式是否改变,新课改的三个维度是否
有效贯彻。
1、实事求是的原则。
评课本着公正、实事求是的态度,实话实说是体现评课者责任心
的问题,也是给执教者学习的机会,切不可敷衍了事,那样对不起同事
的劳动.
2、零距离的原则。
主持者应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评课气氛,要让执教者在春风化雨
般的评语中得到信心,也学会反思。让每一位听课者都敢于发表自己的
看法.
3、针对性原则。
评课不宜面面俱到,应就执教者的主要目标进行评述,问题要集中
明确,充分肯定特色,也大胆提出改进,不主张1234罗列太多,只要
一两点到位就够了。
4、激励性原则。
评课首先要考虑到最终目的是为了激励授课者,而不是挑毛病,
要让执教者听了你的评课后更有信心,更有勇气,而不要让他听后感
叹:"这辈子再也不上公开课了!”
5、差异性原则。
要因人而异,不要强求一律,要用别人的长处比自己的短处,而
不是用自己长处比别人的短处。
6、就课论课原则。
把课评足,就事论事,不要由评课到评人,更不能因一堂课而否定
其全部工作。
二、评课的几个误区
1、只听不参加评课。这是听课的大忌,不评课听课就没有意义
了。
2、蜻蜓点水,不痛不痒.有的老师听课,只听大概,所以评课只能
如此。
3、事无巨细,面面俱到。评课没有主次,没有重点。
4、充当好好先生。这最为普遍,只拣好话说,使上课者和听评者
没有充分认识不足和遗憾.
5、恶语伤心。专挑毛病,在针孔里看人—-看贬了,这与评课是背
道而驰,极不主张.
6、追赶时髦,脱离实际,套些时尚的理论和时髦的评语,没有多
大的指导价值。
7、当面不语,背后不断。这种现象最为可怕,评课时有话不说,
只当听众,当老好人,可课后却大加评论,评头点足,而且往往只会说
授课者不是之处,造成很多不好的影响。
本文发布于:2023-03-01 01:20:2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76048238802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教师如何备课.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教师如何备课.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