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记读后感

更新时间:2023-02-28 23:25:40 阅读: 评论:0

科普类作文-烟饼

浮生六记读后感
2023年2月28日发(作者:栗子)

《浮生六记》读后感

《浮生六记》读后感15篇

《浮生六记》读后感1

沈复书闲情,堪称一绝也。余早时亦附庸风雅,植花、养鱼、观画、饮

茶、听琴、玩石、品风、赏月,无一不尝,且津津乐道,自作文章,不期数十篇,

结集而成书。然读《浮生六记》之闲情记趣,方知余皆浅尝辄止,不能比其十一。

《浮生六记》书及养花、造园、盆景、书画、香道、清供、雅集,皆精到。三白书

饮茶,于书中篇幅甚少,然短短数行,已令吾辈倾倒。吾尝饮毛尖、观音、普洱等

茶数十种,然未至三白之境界。读芸娘置茶叶花心,荷经夜含苞,明朝复取而饮,

余亦醉矣。若茶香透纸而来,袅袅如缕,不绝于口舌心目。余醉处非此茶之香,乃

芸娘之悟,三白之福也。饮茶之意,非在味之浓淡,而在境之高下也。周敦颐书

荷,已赠其君子之德。荷花之美,美在其清高。以茶入荷,非单增其味,亦增其高

洁也。是茶饮之,方得饮茶之真义。余非茶不尝也,亦境不至矣。

三白植兰,是真知兰也,且有上品之兰,其香其形皆非俗物。然动余心

者,乃其兰逝后,再不植兰。为爱兰也。余亦曾植兰数棵。然不善养,逐一而逝。

其每逝余皆购新兰。虽亦尝醉于其花之香,陶于其叶之形,较之三白,终非真爱。

与三白相类,余亦喜观花,尝购瓶数枚,欲插花于瓶以赏之。然不得插花

之法,其志遂无疾而终。余喜石,藏灵壁数枚。某日兴起,置之于花盆之中,欲比

石于山,比花于树,然余之花盆皆陋,亦无心购精美者,遂不伦不类。三白与芸娘

皆盆景也。不独其制之,赏之,盆景碎落之时,二人亦泣之。余读之感喟,不独余

未尝因景碎而泣,亦喟无有与余共泣者也。

芸娘非能与三白共泣,亦能与三白共乐。三白每与友聚,芸娘皆拔钗沽

酒,助其兴也;亦能妙思制虫之法,置于花上;更可雇摊贩为其游赏烹茗置饭,若

置宅于春野。芸亦擅不费之乐,于俭省之途,谋日常之雅,更谋雅兴之酣。寻常女

子不能为也。

近之文人林语堂谓芸娘国之文史中,最可爱之女子。余思语堂亦不得此类

女子,故颂之。不止语堂,余思国之文人必皆然。芸娘比今人之谓红颜知已,又高

一境界矣。三白能得芸娘为侣,乃其闲情之源。又因芸娘相伴,其闲情又非独闲

情,乃融俗世与雅意于一,以心养身,以闲养情,以雅养常,是谓西人海德格尔言

之“诗意栖居”也。

《浮生六记》读后感2

读完沈复的《浮生六记》,想着还是通过文字记录一下读完的感受;不过

我读的是译文,文言文的话可能读起来就更为艰难了。

全书共六记,分别为: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

记历、养生记道。好像后两记已经亡佚了,只读了前四记。《闺房记乐》描写了作

者与爱妻陈芸之间的缠绵缱绻,《闲情记趣》记载了作者生活中的爱好雅趣;《坎

坷记愁》则描写了作者与芸悲凄曲折、痛断人肠的人生经历;《浪游记快》描写了

作者游赏名山大川的豪兴与雅意。

读闺房记乐,能够感受到作者和妻子芸生活中的一种闲适契合,两人是夫

妻更是知己,相濡以沫,彼此陪伴;也难怪林语堂曾称“芸,我想,是中国文学上

最可爱的女人",并时时向朋友感慨:“沈三白之妻芸娘,乃是人间最理想的女人,

能以此姝为妻,真是三生有幸呢。”

芸天资聪颖,颇具才情,识山川之美,知诗歌之妙;日常生活颇懂优雅之

趣,往往匠心独具,瞬间即化腐朽成神奇矣。入俗而脱俗,这就是芸的魅力之所

在。她活泼率真、痴心纯情,如芙蓉映水、弱柳扶风,总是那般怡人。然而就是这

样一个美好的形象,却被屡屡摧残,先被小人所暗算,后被公婆所驱赶,再为浮妓

所欺骗,母死弟亡、恶疾缠身,最后困顿而死。书读至此,不能不令人掩卷长叹,

痛佳人香魂消散。

年少相见,沈复便对母亲说若娶妻非芸姐不可;婚后相处,两人情深义

重,芸打理好家中一切事宜,还主动为丈夫纳妾,这一点其实对我来说并不能理

解,不明白夫妻恩爱为什么要让他人介入呢?可能这也是芸深爱丈夫的体现吧,我

们终究也不能拿后世的思想来对前人的行为进行评判。

而在《坎坷记愁》里讲述了他们家庭的一步步没落,还多次寄居于友人家

中;当沈复没落时还是有很多友人接济的,这与他平时为人慷慨也是有很大关系。

沈复一生坎坷不顺,生平也没有太大作为,后期妻子长子均离世,孤身一人四处游

荡飘离;我觉得他这一生最幸运的便是娶了芸为妻,与芸一起过了二十多年的恩爱

日子。

其他的像《浪游记趣》一类的没有太大兴趣,主要是沈复和友人一起游览

各地的事情;读完全书没有太多深刻的印象,主要原因在于自己学识太过浅薄,即

使是译文很多句子也是不大明白的;其中沈复和他妻子芸的一些生活趣事记忆更为

深刻些,我可能对这种倾向于故事的情节更感兴趣。

《浮生六记》读后感3

清秋夜雨,灯影映窗红。读三遍《浮生六记》,怔怔之久,感动着前人的

一段恩爱悲欢。

我感动于沈复与陈芸的爱情,我羡慕着他们平常生活的诗情画意,我倾心

于他们的真挚恩爱,至死不渝,我仰望着他们一生平凡却心胸磊落,超然脱于俗

尘。

沈复,生活初是小康,但后家道中落,虽为平民百姓,没有功名,却是一

个多才多艺的知识分子。他与妻子陈芸虽在饥寒交迫的日子下生存,但却志趣相

投,彼此恩爱。但最后,夫妻二人却天人永隔,满是凄惨。就在陈芸去世让沈复再

找一人时,沈复说:“卿果中道相舍,断无再续之理,况‘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

巫山不是云’耳”。

罕有文人的爱情传说可以感动我。比如,李隆基杨玉环的悲剧华彩只令我

惋惜,李清照赵明诚的颠沛流离只使我可怜,蒋鹿潭黄婉君的貌合神离只让我心

疼,冒襄董小宛的九年恩好只叫我难过……

通读后,不觉中发现,另一种想法却涌上心头。

沈复作为一介书生,虽然娶了聪明又有情趣的芸作为妻子,但他自己却在

家中不懂得如何处理与亲人之间的关系,窝窝囊囊,连自己的妻子都保护不了。最

终落得自己都被排挤出门,与芸四处飘泊,无所依靠,外出借钱,半路差点身亡,

幸得他人相救才得以苟活。

卷一卷二的那些情趣,只能作为生活的点缀,却无法成为主流。那些让人

看起来羡慕不已的闺房之乐,在缺少衣食的现实面前显得不堪一击。在《坎坷记

愁》中写到沈复二人投奔夏氏家中。淳朴的夏氏虽嫁了农民,但丰衣足食,生活稳

定,一家人其乐融融。相比芸,聪明的芸嫁给了沈复这个才子,却遭到家人的排

挤,外出流浪,且重病在身,受尽了艰苦。

芸最终去世了,沈复以“夫妻恩爱不到头”来做自我安慰,但陈芸去世的

真正原因,他并未在自己身上找过。朱奇志点评曰:“芸之早夭,谁致之耶?大户

人家,是非众多,此其一也;姑婆偏信,冷酷无情,此其二也;三白迂阔,不善生

计,此其三也。三白作此荒唐论,不知是糊涂还是敷衍?”

沈复空有一身知识,但自身的知识终是被现实所击败。不懂变通,不通人

情世故,就算全身上下全是浪漫细胞又有何用?芸嫁于沈复实在是凄凉。到头来,

芸的一生终究只化作沈复一句“夫妻恩爱不到头”,只成了读者心中解不开的故梦

罢了……

《浮生六记》读后感4

题《浮生六记》

吴言生

鹧鸪天

烂漫性灵绝代稀,

天涯携手访幽奇。

浮生哀乐花经眼,

尘世悲欢只自知。

情已忏,

意犹痴,

秋风红叶独眠时。

他生若续此生梦,

踏遍烟霞慰所思。

佛说五百年才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同枕眠。而浮生若梦,假有百年之

身,相聚相亲相爱之时不过几年。多少人同床异梦,多少人视若仇人,相互撕杀到

几时,多少人却举起屠刀。我们耗尽所有,筋疲力竭。爱情的火焰像魔鬼的假面诱

惑,多少人奋不顾身,飞蛾扑火般壮烈,多少轰轰烈烈的爱情,却惨淡收场。伟

人,凡人,谁也脱不开一个情字。人因情缘际会而呱呱出场。却又奔赴爱的盛宴,

而围城内的人却终想出来。

沈复与芸儿的念,因早早失去,还未演完的戏剧高潮却退罢演,留下多少

期待与遗憾。

沈复与芸儿在最美的时节相拥,十八岁。两颗浪漫而有趣的心漫步尘世。

何其幸。

芸儿的知性,活泼,聪慧,是个可人儿,其智慧与心襟远甚古人,也许是

未来穿越古代的。与沈复她是幸福的,沈复给了她自由,平等,不仅是闺房之乐,

生活之乐,灵魂之乐,他们像朋友,像闺蜜,像情人,像夫妻。在古代三从四德的

时期,别人门口的风景都未看过。芸儿却可女扮男妆出行,也可与沈先生斗酒吟

诗,互掐互搬砖。更可与众友一起,吟诗出游饮酒。芸儿亦是太胆,投之以桃报之

以李,竟奇葩到投其所好,选妾,为家公引妾,而失了本分,是犹过也,鱼儿认

为,报孝不是无原则地投其所好,更不因执于此念而终。此点芸儿有义有情有痴有

愚有执。甚至强求。后来落魄如此亦是自受。人福大多而不堪承受矣。人生得意莫

尽欢,且留一线失意时。芸儿幸而何其不幸。世人男人薄悻太多,,芸儿不必对他

们太好。家公是,反目冷血,芸儿不是女子应是男子,而错生女儿身了。作为沈复

妻子,芸儿是幸福的。也是不幸的。

作为社会人,我们有度有序,可以独立个体的存在,又要兼顾大体。

沈复虽有之才,有趣,胸中有墨,有义有情。却是自私的享乐型男。他除

了享乐还是享乐。鱼儿不敢苟同。责任与爱不是索取无度。是让爱的人,无忧知性

优雅地生活。

浮生皮相尽去,且行且珍惜,你若安好,便是晴天。夫复下辈渺茫寻迹。

中午悟尽如此,晚雨风急,鱼儿雨中穿行,骑铁马,作的驴飞快。风雨兼

程。鱼儿念想沈复夫妻,贫寒却诗书酒,家无尘,院含春,一竹当簾,当物慰诗

友,兴炉吟文章,热汤作羹,粗菜当佳肴。亦是人间盛境。

鱼儿小时,一家十口,父母一更起,披星戴月归,却闲里月下二胡,与鱼

儿讲隋唐演义,讲水浒,讲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讲许多名人故事,讲许多鬼故

事,一杆长烟枪,二两小酒。讲仁义道德讲善。母亲说父亲曾演戏,丑角,都满堂

彩的杨驼背。可惜鱼儿从来见过。物质贫乏的时代,是什么让一个又一个家庭充满

欢笑,是什么让单薄的躯体屹立于无情莽原,凶险丛林。是什么赋予人类有洪荒之

力。是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的精神文明。

我想起活出生命的意义中,在在纳粹集中营里面活下来的人,在生命之

外,我听到他们的歌声与滑稽表演,是什么让人度过那腥风血雨。

我仿佛听见战狼电影中战争废嘘下黑人歌唱家高吭的歌声。生命生命,生

命的意义是什么?

在物质文明发达的今天。我们南辕北辙,我们为生活奔波,多少劳燕纷

飞。多少双人望屏静立,手心的温度,如何穿过长长的电频,去抚千里之外那颗孤

独的心。我开始艳羡沈复与芸儿,琴瑟和鸣。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朝夕相拥。

生命的意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回眸那冷冷不知岁寒的夫君,沈复啊

沈复,哀其不争,幸其不争。世人又有多少沈复穿越其中。鱼儿竟自矛盾。

人说浮生六记一个浮字入境,红楼梦一个梦字出彩,人生若梦,浮于尘

世,谁都是红尘过客,今日美景良辰,莫辜负,今日春光独好,江山如画,宜铁笔

银戟,深入浅出,层峦叠嶂,马作的卢,红尘一骑。莫待春华去,西风空悲。好一

个洞天别院,一个是软玉,一个是奇葩,独成盛境。浮生若梦,梦醒涕湿襟。谁个

不是怨?

《浮生六记》读后感5

书中记录着作者一生经历的起伏坎坷,悲欢离合。散发着感性色彩的文

字,使我仿佛置身于当时的社会,体味着世间百态。它就像一个生动的实例,让我

懂得了:生活原来是这样的。我们都有同样的经历:在讲解一些枯燥的理论时,

如果配上一个实例,就会顿时趣味盎然,易于理解。这是为什么?原因很简单,在

实例创造出的生活化的氛围里,听众很容易融入这样的空间,不知不觉中理解讲演

者的目的,而且还能印象深刻。将道理生活化,具体化,这就是实例之所以有这样

魅力的原因所在。

而生活,对我这种涉世不深的学生来说,几乎就如同盲人摸象,似懂非

懂,更不用说能深入理解,实际应用了。虽说从老师、家长、朋友、长辈的口中听

到了不少对生活的感慨或忠告,总觉得那是离我很遥远的东西,就好比苍穹中闪烁

的星星,看不真切,却又对它充满了幻想。也许是我所处的环境向来比较好的缘

故,我总认为生活是幸福的,是充满光明的,即使有一些困难挫折,这些小黑点在

生活的万丈光芒中是那么渺小而不起眼,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就是这样盲目乐观的

肤浅认识构成了我最初的人生观。

这一切,在不久前的一个中午,当我从图书馆的书架中取下那本《浮生六

记》对,已悄悄的开始改变。与其说这是一本小说,倒不如说是一本自传。书中

记录着作者一生经历的起伏坎坷,悲欢离合。散发着感性色彩的文字,使我仿佛置

身于当时的社会,体味着世间百态。它就像一个生动的实例,让我懂得了:生活原

来是这样的。

就篇幅所占的比例来说,《浮》应该是快乐、幸福、积极的,这些都应和

了我曾经的人生观:充满光明的人生。然而就是那只占了六分之一篇幅的“坎坷记

愁”,改变了我的看法。开篇的“闺房记乐”和“闲情记趣”所描写的夫妻恩

爱,欢乐融洽,使我的心情十分舒畅,也再次让我充分的看到了生活的光明,“耳

鬓相磨,亲同形影,爱恋之情有不可以言语形容者”,这是怎样的幸福生活!也许

就是因为这太快乐,太幸福了,所以当我读到妻子芸“受责于公”、“失爱于姑”

后与作者四处流浪,最终客死异乡时,我的眼泪无可抑制的流了下来。在病榻上,

“骨瘦形销”、“换汤索水,上下厌之”;在客居异乡时,“三日所造,不敷一日

所出,焦劳困苦,竭蹶时形":在作者四处奔波时,“踌躇终夜,拟卸衬衣,质钱

而渡”;在妻子去世时,“孤灯一盏,举目无亲,两手空拳,寸心欲碎:在“回

煞”当夜,“张灯入室,见铺设宛然,而音容已杳,不禁心伤泪涌。又恐泪眼模

糊,失所欲见,忍泪睁目,坐床而待”。

生活在今天,我不会经历战乱、饥饿、孤苦,但谁能保证,我不会遇到其

他的不幸?疾病、失去亲人、没有工作……这并不遥远,每天都有那么多人躺在医

院的病床上,奔波于各类人才市场。显然,我的人生观过于理想化了。对人生中的

挫折和困苦,我料想的不够充分,不够深刻。想来这也是我过去多次失败的原因所

在一一忽略、轻视了事情的困难面,过分乐观,冒冒失失,失败后又没有及时总结

经验,只是一味地将过失归咎于客观原因,从未检查过自己的错误。事物总是有两

面性的。过去的我只是一相情愿的看到了他们积极的一面,对于背面的黑暗,我总

是轻易地略过。重新打开《浮生六记》,看到“闲情记趣”,再看到“闺房记

乐”,沈复在经历了妻死子散后竟然依然能有一份品味生活中精细微妙之美的心,

实在令我感慨,快乐是什么?痛苦又是什么?我想也许就是以一份宽容恬淡而又有

情趣的心,去接爱生活中将要到来的一切吧。

我想我已经明白了我以前对于生活的过于肤浅的理解。那么我能做什么

呢?改变我的人生态度,在做事前全面的考虑,无论是好的情况还是最坏的情况。

困难挫折破坏了生活的快乐,但我们可以将它转化成另一种快乐,我们不仅要自己

战胜困难,也要尽我们所能帮助池人,为他人创造快乐与幸福。生活不是一帆风顺

的,生活是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在努力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寻找快乐,追求幸福,有

句话说的好,精彩的过程远比圆满的结果来的重要。从这个角度讲,人生是有厚度

的,还是可以很快乐美满的。

《浮生六记》读后感6

《浮生六记》全书仅两百余页,网罗译文与原文。说是六记,其实只需四

篇,议论的都是糊口细节、交朋结友、游山玩水之类的事。初读时我很讶异和洽

奇,就如许一本议论糊口细枝末节的书,为什么能从清代传布至今,两百余年来被

无数文人骚人推崇?直到我深深地被书中沈复的妻子——芸这小我物所吸引,林语

堂说她是“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心爱的女人”其实是不为过。

芸出生伶丁,四岁失怙,依靠一双巧手给人刺绣维持一家人的糊口,并供

年幼的弟弟念书。虽然身世不好,但芸聪明有情趣,自学认字,会吟诗为难刁难,

在身为文人的丈夫面前,还能时常对诗人、诗句作出不俗评价。在男尊女卑的社

会,女子大多困在闺阁之中。而芸却对外面的世界非常猎奇,敢女扮男装随丈夫外

出看庙会,也敢单独乘船夜会要出远门的丈夫。

沈复爱好养花养草、摆弄盆栽,好交朋结友、游山玩水。芸不仅是幽默的

玩伴,更是得力的辅佐。芸说沈复的插花兼备风晴雨露多般妙处,可谓精神入神,

只是画画里头,有草虫之法,何不师法。于是,她便找来螳螂、蝉、胡碟等,系在

花卉之中,还清算一下虫脚:或者抱开花梗,或者踩着叶子,有板有眼。沈复与伴

侣出门嬉戏,苦于没有热食,扫了喝酒吃茶品茗的兴致,芸便雇来卖馄饨的担子一

起出游,温酒热粥,还不消本身脱手,比当代人野炊还高级。难怪沈复说世上再也

没有如斯会意的女子。

芸对待尊长很恭敬,对待下人很温顺,天天见日头上窗,就披衣急起,仿

佛有人鞭策似的。沈复不肯起床,还取笑她。芸却说不想公婆说新娘懒惰。芸由于

能念书写字,公公便让芸担任写家里的手札。后来由于婆婆关系,芸让公公误会。

芸甘愿本身受误会,也不肯在婆婆那儿那里失了欢心。

芸的哑忍与她缺乏呵护的童年有关,她的举动在如今看来大概有些懦弱,

但连系那时的时代背景,加倍感受她的可贵在于风雅感性之后的默然。古来通文

辞、善言语的才女和合情合理、痴情一往的妻子良多时辰都是矛盾的,但在芸的身

上,竟无邪未凿地凑成了一体。沈复家境中落,他们夫妻的日子良多时辰过得非常

贫苦,但在这贫苦困难之中还能过出文艺清雅、暖和明媚来,里里外外无不是芸的

光华。

《浮生六记》读后感7

难得过个无所事事的周末,偷得浮生半日,读完了浮生六记。

说是六记,其实只读了四记,另外两篇在历史长河里不知道飘哪儿去了。

忘了在哪儿看见一句,林语堂说芸娘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抱着“到底是

怎么个可爱法,还能比我可爱吗”的心理翻了翻这本书。看的比较不囫囵吞的是卷

一的闺房记乐,和卷三的坎坷记愁。

一篇讲的是少年不识愁滋味,赌书消得泼茶香。青梅竹马,得偿所愿,每

日谈诗论画观花赏景,鸾凤和鸣举案齐眉。另一篇讲的是人生在世不称意,他生未

卜此生休。被赶出家门,穷困潦倒漂泊异乡,父亲儿子妻子相继去世,兄弟为了财

产与他反目,愁绪满怀无释处。作者写的倒是丝丝入扣,有感动有叹息,但情感上

不知道怎么评价。芸娘固然是可爱的。爱诗词歌赋,也擅长烹饪女红。心灵手巧,

无论是插花还是开party都能别出心裁。温柔贤惠又古灵精怪,恪守封建礼教之

余,也会穿个男装跟老公出去旅游。看上去简直完美,唯独一点我不喜欢,闲着没

事儿还去给老公物色姬妾,最后那姑娘背叛约定,她也因为各种情感上的打击郁郁

而终。试图站在当时的时代和环境去理解这件事儿,奈何我实在已经进化完全,理

解不能,既然真心实意的爱了为什么还能跟人分享。或许这才是男人们如此推崇芸

娘的原因吧,直男们不切实际的幻想,呵呵。作者沈复,就更不知道怎么评价了。

一开始年少求学,与芸娘花前月下卿卿我我也倒美好。成年之后只能看见

他终日靠着家里的庇荫吃喝玩乐,被赶出家门之后穷困潦倒,不去想想怎么养家糊

口,竟然还继续附庸风雅…完全没有对妻子儿女以及人生最起码的担当。

花了那么大的篇幅写了自己和妻子如何伉俪情深,还照样在出差的半年流

连青楼。与妻子第二次仓皇出逃,竟然连儿子和女儿都顾不得了。把女儿匆匆许配

给表哥家的儿子做童养媳,托人给儿子找了个地方谋生,后来儿子早夭,沈复想的

是,芸娘不能延续后代了,为啥是芸娘没有后代了呢,因为别人又送给他一个小妾

呗。

看到最后这句,真是恶心的我连早饭都差点吐出来。陷入纠结。感动过人

们的这些句子和故事,到底是真是假。写了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苏东

坡,后来又说唯有朝云能识我。冒辟疆这个始乱终弃的大渣男,竟然还有脸写出个

《影梅庵忆语》。

这个人生啊…仔细琢磨琢磨就觉得特别不堪。所以,今天你丧了吗?

《浮生六记》读后感8

最近开始看一些名人的著作,想涨一下自己的阅历和学问。《浮生六记》

是我最近看的一本书。想在这个里记录一下我个人的小小观点和感受。

《浮生六记》是清朝长洲人沈复(字三白,号梅逸),我当初购买这本书

主要是因为我觉得这个名字特别有诗意,我个人喜欢这种调调的诗文,其二呢是因

为书的简介上说介绍了沈复合其妻子的爱情故事。我总是对美好的爱情有特别的期

待所以选择这本书。

这本书现存的一共有四个部分——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

记快

很多人多说羡慕文中男主人公也就是沈复与妻子甘苦与共的爱情故事。可

是我看完后觉得并不竟然。沈复与陈芸幼时相识,沈复对其一见钟情,特地求了母

亲去提亲,当时沈母对芸娘(陈芸,以下简称芸娘)还是非常满意的。那个时候的

芸娘父亲早亡,留下了幼弟和母亲。他们一家就靠着芸娘的针线活补贴家用,在这

样拮据的日子里,芸娘还让弟弟去读书学习。在没有条件的情况下自己还自学识

字。真可谓是一个艰苦朴素认证好学的好姑娘。

后来芸娘和沈复结婚后,感情甚好。甚至到了沈复要学外地学习,却舍不

得芸娘,心心念念想回家,无心读书的地步。俗话说的好,先成家后立业,但是沈

复居然为了夫妻间的相聚时光,放弃了自己的学业,令人大为不解。也许这也就厌

恶了沈复父母后期对芸娘厌恶祸根。身为一个合格的妻子,应该是鼓励丈夫在外好

好读书,去考取科举,不应该和只想着顺从丈夫。另外还有一段种提到沈复和他爹

在外地工作时,因为发现芸娘会写字于是叫了芸娘后代其婆婆写家书,后面婆婆觉

得芸娘的家书写的可能有些不清不楚的,于是就不叫她写了就自己写了。这让公公

觉得是芸娘不肯写家书,顾开始不喜了,后来沈复知道了原由,想像其爹解释,芸

娘又劝他不要说,说是恐怖遭婆婆不喜。其实我觉得这种原由,其实可以让沈复稍

加润色后和公公反应,这样承担了不该承担的`错误,让替公公开始不喜她了。接

下来公公择妾这段我不太能理解,在古代看来娶妾很正常,但是这个是公公房里的

事情,当下婆婆还健在并不应该由你一个媳妇来操办,你这样做了只会让婆婆厌

弃,觉得你为了讨好公公背地里做这些,不够尊重她。

芸娘有些在我看来不够完美的地方,但是也不能否认她知书达理,能够陪

丈夫闲谈诗书共游山水。无论贫富都能和丈夫一起风雨同舟,并不对其有任何抱

怨。但是也同时因为她的这种知书达理,是的沈复更为的不求上进。

《浮生六记》读后感9

前些日子上古文课,老师偶然提及《浮生六记》,讲到文章是如何的生动

有趣,笔触是怎样的细腻独到,顿时心向往之,《浮生六记》之读后感。于是,立

即去拜读了一番。《浮生六记》是一本追怀往事的书。文章写得坦率真实。不论是

哪一章,都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人文情怀。而且作者的思想史很自由的,尤其是文

章第一章就写夫妇生活的《闺房记乐》,而且写得那么大胆自然。这在当时是很难

得的。

首先从书的题目来看《浮生六记》大概是去了李白“事如春梦了无痕”的

意思吧。然而只要是用敏感的心灵细细体味,再久远的事情也会依稀重现。大概人

生总是不得完美。借生命的重温可以获得些许暖意。清乾隆年间,一位不那么有名

的书生沈复,用简约的俊逸的文字,回忆自己的纯真少年和忧患中年,记录那段时

光里所经历的闺房之乐,坎坷之愁,闲情之趣,浪游之侠。处处流露不随人是非的

浪漫情怀和独特的审美眼光。

读了这本书,不得不羡慕其中的女主人公,芸娘。沈复得双眼始终瞄向自

己的妻子芸娘,这位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她的聪慧,襟怀,气概和痴情,

不得不让读者“阅而心醉”。是看“一身素淡”何其娴雅,口授成诵,何其颖慧,

顾盼神飞,何其缠绵,太湖纵目何其豪迈。与红楼梦大观园中的女儿相比,芸娘比

黛玉柔和,比宝钗淡雅,比探春体贴,比湘云豪爽,比妙玉多一份人间烟火。于当

今的时尚女郎相比,芸自是多了一份内涵,淡雅,一份矜持。却不料这样一位佳人

中道凄然长逝,空流下两行痛泪。“父亲的理想女人是,《浮生六记》的芸娘。他

爱她能与沈复促膝谈诗爱她的憨性,爱她的爱美。(林太乙(林语堂之女))

读完《浮生六记》,最大的感触就是,休闲,一点也不觉得累人,伤神。

每每独到其中的一些片段还会于坐着产生共鸣。例如“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

空”这是多么的会享受生活,多么惬意的比喻呀。还有其中关于插花的想法,让人

不觉赞叹。总之《浮生六记》是以篇笔致生动,细腻,简约的美文。其中还印着姑

苏古城的文化底蕴,透着江南才子的精神气质,裹着追忆往事的神秘面纱,是的语

言精致自然。正如俞平伯先生所言《浮生六记》俨然一块纯美水晶。《浮生六

记》的确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文字也不生涩,简单,阅读起来也很有趣。

《浮生六记》读后感10

初见这本书时,它被放在书店的书架上,首先,是它的素雅洁白引起了我

的注意,然后,便是书封面上那几个淡淡的文字“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让我有想

要阅读它的冲动。

《浮生六记》为清朝苏州人沈复所著,因同为苏州人,便对书中所写的园

林有一种亲切之感。沈复居于沧浪亭旁,他的家也是园林一样古色古香的建筑。书

中有介绍园林的地方,我因幼时去参观过,能大致在脑海里勾画出园林的样子,便

不觉得枯燥乏味。

这本书让我印象深刻的,并不是沈复,而是他的妻子陈芸。正如林语堂先

生所言:“芸,我想,是中国文学中最可爱的女人。”,芸娘的可爱之处在于,在

一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她生而颖慧,幼时“即能成诵”《琵琶行》,还自己

学会吟诗作对,对于诗歌,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她的可爱之处还在于,她贤淑能

干,懂插花、叠盆景、焚香、画虫草,还自己设计出活花屏和梅花盒。梅花盒很漂

亮精致,是一种食盒,形如梅花,内置中五六只瓷碟,装上饭菜,如装于花瓣中。

芸娘还曾女扮男装,同沈复一起参加庙会。因那时并不是一夫一妻制,芸娘还真心

真意的帮沈复物色小妾,要既漂亮又有韵味才行,后遇到憨园,芸娘很喜欢憨园,

但因种种原因,沈复未能娶到憨园,这也让后来芸娘的病情更严重。

《浮生六记》中的闺房记乐是它的独特之处。正如陈寅恪指出:“吾国文

学,自来以礼法顾忌之故,不敢多言男女间关系,而于正式男女关系如夫妇者,尤

少涉及。盖闺房燕昵之情意,家庭迷盐之琐屑,大抵不列于篇章,惟以笼统之词,

概括言之而已。”一般人不会写闺事,夫妇生活,而沈复以直率平实的语言叙述闺

中乐事,写出了夫妇之间真挚的爱情,琴瑟和鸣,伉俪情深。后来,沈复仕途坎

坷,芸娘病重,家中贫穷,生活艰难,芸娘仍为沈复想办法赚钱,去讨一份工作。

这夫妇之间的真情令人感动,不幸的是芸娘红颜薄命,沈复漂泊各地。

“浮生”应就是指沈复浮荡不定,如浮萍般的人生。他的前半生,与芸娘

在一起的时光虽短暂,但很欢乐,美好,但相比较他后大半生坎坷游历,那些欢乐

的时光便如梦境一样虚幻飘渺,昙花一现。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浮生六记》读后感11

《浮生六记》是清代文人沈复作的自传散文,其以真言述真情,不刻意造

作,得以浑然天成,独树一帜,达“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之境界,流传至今。其

中,《中山记历》和《养身记道》两卷已佚,故现版本只有《闺房记乐》、《闲情

记趣》、《坎坷记愁》和《浪游记快》四卷。

第一卷是全书的核心,拜读此书是本着沈复和陈芸二人伉俪情深、至死不

渝之情来阅,可实则是始于欢乐、终于忧患,读后给人以悲切动人之感。全文贯通

了一种“慧极易夭”、“情深不寿”的宿命感,文中作者多次提及妻子早逝的“预

兆”,久久无法释怀爱妻早逝之痛,所以一遍遍回忆,在回忆中刻意去发现那些可

称之为“预兆”的点滴,然后说服自己,爱妻早逝这件事是命运如此、是无可奈何

如此。

作者以平易近人的文字娓娓而谈他与芸二人的清贫生活,虽是“布衣蔬

食”的日常闲事,但因为有芸,且在她井井有条的打理下,事事都温暖平和,处处

都洋溢着幸福的味道。芸贤良淑德、蕙质兰心,将清贫的日子过的有滋有味,实乃

不易;这其实也他是夫妻二人钟情彼此、情投意合的表现,把日子过成诗,何尝不

是每个女子内心所期待的样子,可这也需要有人懂你不是?

其实沈复对芸很是欣赏和宠爱,如今男女平等很正常,但是很难想像古代

社会男女地位之现状,“一入侯门深似海”说的不仅是帝王将相的深宅大院,即便

是一般家庭对于妇女来说要求也是极为严苛的,可是芸在那个年代就可以女扮男装

和丈夫一同出去看戏、深更半夜出船同丈夫饮酒作乐,如此胆大的作为,想必也只

有芸敢为;芸的幸运不仅是可以领略名山美景,更是享得了男女平等与尊重,可以

说其实这就是丈夫对她的的宠爱与包容,夫妻二人是真正拥有羡煞旁人的恩爱生

活。

序篇林语堂有所言:芸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子,言非过誉;翻译

此文的作者张佳玮也有此意:实际上,读完全篇,我都产生了“沈复简直配不上

他的妻子”的念头。芸最可贵之处,便是她风雅感性之后的缄默沉静,也许这也正

是沈复如此怀恋芸的原因。

《浮生六记》读后感12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并不能用有趣、精致、伤感来简单概括这本小书,之所以入得经典行列,

许是手边有此一册,便真如一妙友相伴。

——题记

或许有的人一生轰轰烈烈,或许有的人一生平平淡淡,又或许有的人活得

碌碌无为,有的人却光彩夺目。沈复是哪种人,我不得而知。关于他的生平,百度

也仅是寥寥数语。但这本充满清新率真、情真意切的书却能让人体会作者苦乐掺

杂、至诚至爱的一生——沈复,他,已成经典。

东坡诗云:“事如春梦了无痕。”在那些逝去的时光背后,星星点点都是

回忆,若不以笔墨记录下来,未免辜负了那一路的风光与坎坷。在作者心中,为官

作宰不足挂齿,与爱人琴瑟和鸣才真是一辈子难以忘怀。

沈复的妻子叫陈芸,女红习得娴熟,通晓文学诗词,那一身才情颇受他之

喜爱。每当看到“秋侵人影寿,霜染菊花肥”时,我总能体会到陈芸的蕙质兰心。

这样一位妙人对于沈复更是耳鬓厮磨形影不离,爱恋之情无以言述。但人有悲欢离

合,月有阴晴圆缺,当芸染了重病,只能在病榻上“两行眼泪,涔涔流溢”之时,

我便能感受到沈复的心是怎样的支离破碎。等到她灵魂缥缈,怀恨辞世之时,我也

忍不住呐喊,上天为何如此不公,让一对恩爱夫妻只可来世再见!这人生,果然曲

折坎坷。

本以为失去了芸的沈复会痛不欲生,追随妻子而去。但他没有,痛苦之后

他平静地接受了现实,选择“不谙世事,不染红尘,远离世间悲苦极乐”的方式,

独身一人云游四方。这又不禁让我想起了庄子的《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

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这是多么伟大的思想啊!“天道无为”是他之所想,

“众人皆醉我独醒,众人皆浊我独清”就是他的追求。当夕阳西下,独自一人,登

上山顶,拈须吟哦“兽云吞落日,弓月弹六星”,与酒光对饮,喝到微醺,人生如

此,岂不快哉!

沈复的一生俨如一块纯美之水晶,只见明莹不见显露明莹的颜色。只见精

微,不见制作精微的痕迹。我相信这种淳朴淡然,恬淡自甘的生活,正如芸所说

“布衣菜饭可乐终身”。这是否就是人活于世间的最高境界呢?浮生若梦,为欢几

何?不用大喜大悲,大起大落,不落俗世。这或许便是这本《浮生六记》想要告诉

我们的吧!

《浮生六记》读后感13

《浮生六记》中的芸是“中国文学中最可爱的一个女人”。

芸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亲人只剩下妈妈和弟弟,当时穷困的家徒四

壁。

芸年纪稍微大后,凭借自己的女红手艺为别人做一些针线活,养活着一家

人。后面她的弟弟求学认字读书的费用也是她出的。

因为芸能背诵《琵琶行》,有一次在翻到该书,就一字一字的对照着认,

这就开始了自学认字。芸在学做针线活的空闲,通过慢慢自学也渐渐学会吟咏诗

词。

芸和沈复结婚后,常常陪沈复在闺房中谈诗论书,赏雪饮酒;也敢于女扮

男装去看庙会,主动为丈夫谋妾室,为公公找姬妾。正式如此,芸也是一个凄惨的

女人,努力讨好周围的人,却还是失欢了,失欢于婆婆,失欢于公公,失欢于小叔

子,失欢于家奴。

芸所处在一个男尊女卑的时代下,加上她出生卑微,导致她越是在乎别人

对自己怎么看,一心为别人着想,却不想别人却早已对她成见颇深。

芸为了讨沈复喜欢,心心念念的为丈夫挑一名精神上、容貌上都契合的小

妾,最后事情没有办成功却惹的一身骚,被婆家人认为芸和青楼女子有啥牵扯。

在沈复同他父亲在海宁时,芸为了讨婆婆喜欢,芸主动担起写家信的活。

后来,家里偶然有些闲言碎语,芸的婆婆就开始怀疑芸在家书里描述不对,后来干

脆就不让芸写家书了。

沈复后来又陪父亲去刊江做官僚,他的父亲说他出差在外,一直劳苦奔

波,如果能找到一个陪他去外地照顾他起居的人就好了。沈复告诉芸后,芸私自托

媒人开始给公公物色,而这过程中芸并没有告诉沈复的母亲。最后沈复母亲知道

后,芸失欢于婆婆。

芸的公公在外面当官僚时,不知道为什么很久没有收到家书,后面看到来

的家书不是芸的笔记。以为是芸不想dai写家书了。芸的公公开始对芸产生成见。

后面,沈复的弟弟向邻居借了钱,芸做的担保人。被追债人讨上门后,公

公以为是芸背着丈夫跟邻居借债,还进谗言fei谤小叔子,最后芸被公公赶出家

门。芸失欢于公公。

古代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芸自学成才,但是思想还是被旧社会给荼

毒至心,认为夫家至上,不由得让人觉得社会能杀死人。

管中窥豹,这居然让我们明白这就是传说中千年以来难解的婆媳关系难

题。所幸现在已经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妇女也是半边天。女性已经不需要求别人欢

心,不用担心失欢于别人。不是自己的事情就装不知道,不知道,不知道。懒惰未

必不是一件好事。

《浮生六记》读后感14

掩卷自有清风萦绕心尖,倍感神清气爽。全篇六卷,最爱卷一和卷六。

卷一为闺房记乐,可见沈复、陈芸夫妻二人志趣相投,伉俪情深。

平淡生活有柴米油盐,亦有诗词歌赋,虽为布衣菜饭,却自得其乐。在男

尊女卑的封建社会,沈复和芸娘也改变了大多数人对旧时夫妻的刻板印象,他们相

互理解与尊重、恩爱有加,令人感动。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夫妻二人常能制造出一

些“小惊喜”,把平凡日子过出了“仪式感”,夫妻生活有爱又有乐,令人向往。

芸娘是沈复的表姐,舅舅家的女儿,与沈复同岁,但大十个月,所以沈复

多以姐姐称呼。芸娘在父亲早逝之后,靠做女红来养活自己、母亲和弟弟。芸娘天

资聪慧,在针线活的空闲读书认字,自学成长。沈复十三岁时,看到芸娘写了“秋

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的诗句,便被芸娘的兰心蕙质倾倒。至于沈复,我估计

有点像现在政府机构的“临时工”,做的可能是书记员之类的活,后面辞职不干

了,做了一小段时间的生意,然后买卖赔了,就以卖字画为生。

卷一中有几个细节很打动我:

夫妻谈恋爱时,沈复来芸娘做客,那天沈复外出夜归后,已经错过了晚

饭,家人给了他枣脯干果之类的,沈复嫌太甜,不想吃。芸娘便偷偷把沈复带到自

己的房间,原来芸娘为沈复偷偷藏了热粥,还有一些清淡的小菜。恰好这个时候,

芸娘的堂兄叫芸娘出门,芸娘不开门,说我准备睡觉了。堂兄硬是把门推开,瞧见

屋内俩人,便揶揄芸娘,“刚才我问你要粥,你说没了,原来是给你小男朋友留着

呢……”

沈复家有个小亭子,取名“我取轩”,屋外有一个苍天大树,屋后有一淙

潺潺流水,所以到了夏天,夫妻两就去那里避暑。夫妻二人经常坐在哪里赏月对

酌,还会行酒令。有时沈复还会和芸娘探讨对古代文人和文学作品的一些看法,芸

娘说喜欢李白,恰好又是白居易的《琵琶行》启蒙,沈复字三白,就开玩笑说,看

来你今生和“白”字有缘分。

沈复家附近有个水仙庙,当地有一个节日,家家户户会在里面供灯,很热

闹,但是女眷不能入内。沈复说可惜你是女的不能进去,芸娘灵机一动,说自己可

以变装成男的呀。然后芸娘就在家里乔装打扮,还练习像男生一样走路,后来沈复

就带着女伴男装的芸娘去了水仙庙。

还有芸娘沽簪买酒,人家沈复和朋友秋游,愁没东西吃,芸娘干脆把人家

整个馄饨摊子都搬去了郊外,给沈复赚足了脸面。

两人不拜观音,拜月老,只求“生生世世做夫妻”,情深至此……

林语堂说芸娘是“中国古代最可爱的女人”,大概男人都对这样一位不流

于物役,和男人谈得来又能玩到一处去,聪明机灵又贤惠持家的女人充满了向往

吧。不过我觉得沈复大概也是最受女性欢迎的古代中国男人,沈复尊重女性,又懂

得在生活中制造一些“小惊喜”、“小浪漫”,去哪儿都惦念着自己老婆,有情、

有趣、又有才,有夫如此,芸娘比起其它生活在封建社会的女子又是幸运多了。

卷二闲情记趣,此篇未做深读,写的就是沈复平常摘花布景的一些心得,

可见其在室内美学方面颇有造诣。卷三坎坷记愁,写的就是芸娘后期被沈复家人嫌

弃,夫妻二人颠沛流离,最后芸娘撒手人寰的事情,确是令人扼腕。卷四就是写沈

复年轻时习幕,就是在扬州一带的官府做临时工时,顺便到处去玩的所见所闻。卷

五中山记历,写的是沈复到琉球群岛旅游的事情,当然作为海边人,又是日语专业

学生,对此卷所述几乎就是一眼飘过。

但是卷六养生记道,原以是老者养身所谈,兴趣阑珊,不曾想字字珠玑,

所谈皆为立身养心的处世之道,读后心中豁然开朗。再叹中国文学之精妙,不过四

五字,表达之意竟可层层推进,回味无穷。

沈复一生清贫,命运多舛,但是志趣诸多,游戏人生。苦虽是大苦,但也

及时享乐,活得通透明白,这种人大概在临死之前会了无遗憾地说一句:“我这辈

子值了!”想来,这个世上的人,哪个不是为了这句话在拼命活着吗?

愿你爱你所爱,行你所行,优游闲岁月,潇洒度时光。

《浮生六记》读后感15

我习惯把爱看的书不厌其烦地从家里运到学校,再从学校背回家。

其实家里也有可以阅读的书,学校也有。

可就是喜欢这样背来背去。好似蜗牛一般。生怕想看的时候,手边恰好没

有这一本书。

从昨晚临睡开始阅读沈复的《浮生六记》。

今天值班时偷暇将《闺中记乐》读完。

只觉得这夫妻的欢娱如此真实地有趣。

吃豆腐卤这样的小事写起来亦是生动非凡。

他们印刻章,“愿生生世世为夫妇”,夫为朱文,妻为白文。

沈复外出,两人通信,在信笺结尾必定要盖上这一个“愿生生世世为夫

妇”的章。

三百年前的浪漫,却是如此别致,让人感怀。

然而在字里行间却充溢了沈复的哀愁。

在妻子先亡以后,他回忆起以往甜蜜琐碎时竟找出了许多可以印证“不得

白头”结局的征兆。

他们做了二十三年的夫妻。虽然后期颠沛流离,然而伉俪情深,清贫而善

于作乐,比起失偶的李清照,已经是何其有幸了。

古代文人,写悼妻诗的不在少数。

譬如元缜。他的《遣悲怀》。

可他与“莺莺”的故事却使我对他的深情有了很深的怀疑。

譬如陆游。他的《钗头凤》。

虽然他到老来还数次到沈园题词怀念唐婉,然而他在面对母亲的强权时远

没有沈复对爱情的坚贞。

陈芸不得公爹喜爱竟被逐出家门,沈复居然追随她离开了家庭的庇荫,以

至一世颠沛流离,而他却未曾有悔。

如此深情决心,试问,古今有哪位男子可以做到?

林语堂说,陈芸是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

那么,我也不禁要说,沈复亦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可爱的奇男子。

这两个最可爱的人的结合,怪不得连老天也要嫉妒,让他们后半辈子尝遍

坎坷,而使陈芸早夭。

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

爱情似乎越来越速食面了。而爱情好似也只有那么几个月的保鲜或者一年

两年的保质期。

这本薄薄的小品文。

白色的精致封面。淡雅朴素的小插图。注解不多,读来亦只能不求甚解。

然而,这段三百年前的凡人婚姻却令我深深感动。

这使我的心增添了无畏和珍惜的因子,亦使我前行的步履分外轻盈起来。

本文发布于:2023-02-28 23:25:4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75979408704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浮生六记读后感.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浮生六记读后感.pdf

上一篇:自动车档位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站长QQ:55-9-10-26 专利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