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历史

更新时间:2023-02-28 20:54:29 阅读: 评论:0

进奉-建筑施工合同

讲述历史
2023年2月28日发(作者:卡片机推荐)

初中历史说课稿

初中历史说课稿范文集锦五篇

初中历史说课稿篇1

一、学情分析

1、九年级学生的知识面较广,个性普遍突出。因此,在课堂上,应当顺

应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对学生的积极思维给予充分

肯定,巧妙引导,从而激发学生敢想、敢说、爱说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

心。

2、部分学生对自主学习还不大习惯,缺乏相应的主动性;另外从学生的

心理角度出发,他们对新鲜的、有趣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本课要理清知识

脉络,由浅入深,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材分析

1、主体线索和分期:资本主义发展史就是资本主义制度产生、确立及进

一步发展完善的历史,对于这段历史的学习可抓住两条线索,一是资本主义的发生

史,二是资本主义的发展史。

资本主义的发生史是资本主义的童年时代,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资本主

义的兴起;二是资产阶级的革命时代。

资本主义的发展史是资本主义制度最终确立并进一步发展走向成熟的时

代,可分为四个阶段:一是资本主义制度最终确立;二是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三是

两次世界大战;四是二战后至今。

2、教材重难点

重点:构建知识体系,理清知识点,使学生全面熟练地掌握基础知识。

难点:使学生理解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及亮兵中学的校情和学情,围绕知识与能力、过

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教学纬度,本课的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构建知识体系,理清知识点,全面熟练地掌握基础知

识;归纳所学知识的规律,弄清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前后知识间的联系。使学生对

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2、过程与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研究

问题的方法,并能用来解决实际问题;能把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相结合,运用所学知

识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自己的不足,找出自己不足的原因,使自己

获得提升;正视自己,树立信心,确立目标,有一个良好的心态;调动学生学习主

动性,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四、教学方法:

1、从激发学生的目的出发,启发诱导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参加到教

学活动中来,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学生的想法、意见给予充分肯定,从而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在历史学习中应提供主动建构的时间和空间,教学

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根据这一理论在课堂上要提供平

台给学生展示和讨论,同时,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丰富教学资源,在有限的时间

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明确概念、启发思维的目的。力图创造良好的教学情

境,圆满完成教学目标。

五、教学构思:

1、本课共分为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发展和最终确立。

2、根据以上线索,重新组织教材并适当加工,利用真实、形象、有说服

力的史实加以佐证,使学生的认识得到升华和提高。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从多角度探讨问题。

六、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教师明确资本主义的发展线索,直入教学主题。

2、教师讲授新课,理清资本主义发展的知识脉络,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

垫.

3、资本主义的发展。学生自读教材,完成《世界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

──英美法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简表》,巩固基础知识。

4、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学生回顾工业革命的知识点,并自己

归纳19世纪中期资产阶级革命革命和改革的知识点。

5、活动与探究。教师提问并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和探究问题,每组派

代表回答。

这样,学生以问题为导向,积极思考,开拓思路,多角度深层次地认识这

一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6、课堂总结。

7、课后作业。

初中历史说课稿篇2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本课上承第18课《三国鼎立》中吴国对南方经济的开发,下启南方经济

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得到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开发,为以后讲述南方经济在南宋时期

全面超过北方做好了铺垫。本课介绍了西晋的短暂统一,少数民族的内迁、淝水之

战以及江南地区的开发,始终围绕着民族融合与社会发展这一历史线索,在经历了

长达三百多年的巨大历史灾难的同时,也孕育着新的历史进步因素。由此可见,本

课在上下章节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具有重要地位。

2、教学目标:

依据:A、初中历史教学大纲有关要求

B、初一学生的身心特点、知识水平

知识与能力:

(1)学生通过学习,了解西晋、东晋、前秦、南朝的建立及更替,知道

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史实。以及淝水之战的时间、背

景、经过和影响。

(2)学习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农业、水利、手工业

等较快发展的史实。

(3)知道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战役,人心的向背是决

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

(4)通过探究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了解到自东汉末年以来由于内乱不

已,战火遍野,北方人口大量逃亡,形成了人口流动,其人数之多、规模之大、时

间之长,是我历史上罕见的,它促进了民族融合,使我国人口布局日趋合理,也开

始改变了北方黄河流域为重心的经济格局,从而促进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进程,

为国家的重新统一和繁荣昌盛奠定了基础。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分组研读“江南地区的开发”图,进一步了解阅读历史地图的

方法--通过图例读地图,感知历史地图中一些直观的有效信息。

(2)组织学习探究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积极性的调

动,另一方面用“问题解决”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相关历史知识,自主解决问

题。

(3)通过创设历史情境话题:“假如我生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会不会南

迁?”让学生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的严重程度,并对新知识进行迁移。

(4)启发学生思考“如果你是西部大开发中的一位建设者,西部开发应

注意什么?还一定具备什么条件?请你为故乡的发展出谋划策。”培养学生的发散

思维能力,同时指导学生关注本地的历史,关注身边的历史,懂得学习历史以更好

的为现实服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在探究江南地区的开发原因过程中,认识到和平、安定是经济

发展的重要前提。

(2)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北方人口大量南迁,除战乱因素

外,还因为北方长期以来过度的土地开垦和森林砍伐,使得人们向往资源丰富的江

南地区。因此进行知识迁移时,要让学生具备“经济要发展,环境要保护”的环境

意识。

3、本课重点:“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4、本课难点:阐明江南地区开发的因素

5、关键点:人口南迁,淝水之战成为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原因。

采用小组先研读“江南地区的开发”图,从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

开发的情况入手,突出“江南地区的开发”这一教学内容。以引导学生探究江南地

区开发的原因为主线,将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淝水之战视为背景原因来处

理,既抓住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

二、教材处理

1、学情、知识点的心理因素分析:

对于刚刚从小学毕业跨入中学的初一同学们来说,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

更有很多奇思妙想,既需要及时鼓励,也需要正确引导。而且学习习惯处于转型时

期,认知也基本上处于感性认知阶段,需要不断的予以启发、提示。经过半学期的

训练,大部分学生掌握了历史事件的基本方法和辩证看待历史人物及简单的评价。

就本课而言,理解西晋的兴亡和淝水之战并不困难,难就难在理解西晋灭亡的后果

和淝水之战的影响成为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因此我大胆地调整了教材顺序,精心

设计导入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研究问题的兴趣,并连续设问,这样就

能使问题迎刃而解。之后,把他们的好奇心引到现实中来,用学过的历史知识来解

决现实问题,“如何开发西部、建设家乡?”这样学习历史的目的就达到了。

2、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安排

历史学科有很强的时间性和空间性。所以,教学中按时间顺序、空间顺

序、历史的因果关系等思维方式讲述历史、学习历史的方法很好,可是这样做的最

大弊端是缺乏对学生思维的挑战。

从教育学的研究来看,具有挑战性思维的问题,能够极大地调动人类思维

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最终激发学生学习

历史的兴趣,我大胆地调整了教材的顺序,将教材的第三目调到最开始讲授,将前

两目调整到后面来学习,既先讲江南地区的开发这个“果”,后谈江南地区开发的

原因。将因果关系的惯性思维方式,改变为逆向推理思维方式,由结果探究原因,

挑战学生的思维,力求让学生们在挑战中以积极主动的状态学习本课的内容。

三、教学方法的采用:

1、采用问题教学法

围绕本课的重点、难点设置了很多个问题,以图说文,联系现实,让学生

在讨论中,在教师的引导下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启发式教学法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讲、读、观察相结合,通过学生思考来突破课文难

点,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3、自学讨论,师生合作教学法

提倡合作性学习,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使学生掌握终身必备的基础

知识和学习方法,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法,这是新课程的

最终目的,我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活动时,力求在这方面有一定的体现和反映。

4、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运用多媒体课件,提供有关历史资料,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加深学生对

各知识点的印象。

5、加强学科渗透,增强学习历史的现实性

历史的内容包罗万象,学科间的知识是相互渗透的,需要引导学生应用已

掌握的知识技能实现知识迁移,这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顺应教改趋势。如

淝水之战前后蕴含三个成语故事,引导学生讲出来,就是语文知识的渗透,探究

“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时,就要启发学生从地理的角度来考虑。

初中历史说课稿篇3

▲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贞观之治》是人教版初级中学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繁荣与开

放的社会》的第二节内容。《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这一单元讲述了隋唐时期我国封

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外交等等各方面的情况。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

的鼎盛阶段。因此,是我国封建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时候的中国,是世

界文明的中心,中国文化对世界特别是亚洲产生了深远影响。世界学者们公认的"

中华文化圈"的总体格局就是这时候形成。所以,学习这一时期的历史,可以增强

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热情。具体到本课,本课介绍的正是唐太宗和武则天统治时

期唐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和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统

治,使唐朝出现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达的景象,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奠

定了雄厚的基础。它上承隋朝文明,下启盛唐新气象,应该说,学好《贞观之治》

是学好这一单元和整个唐朝历史的基础。再者,贞观之治上承文景之治、开皇之

治,下接开元盛世、康乾盛世,所以学好本课,还可以帮助学生梳理掌握封建社会

盛世这个专题知识,为当今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借鉴。

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本节课的知识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教学目

标为:

知识与能力:

①通过学习,了解唐朝的建立,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的基本史实。

②掌握"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通过材料分析和历史故事,加深对唐

太宗和武则天的认识,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采用多媒体展示影视图片,引导学生自主获得历史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与

真实历史之间的关系。

通过分组讨论"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

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明白"成由勤俭,败由奢"的道理。认识虚心接受他人

正确意见的好处。

(2)从唐朝的强盛中,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为今天中华民族的振兴而

奋发读书的决心。

▲说重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贞观之治".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

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在中国封建帝王中是罕见的。唐太宗采

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

的出现。贞观之治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本课的难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做出恰当的评

价。对于初中学生,他们评价一个人物,往往会带有感情色彩,从"好"或"坏"出

发,而不能客观地分析,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使学生能够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

基本方法,即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看他对历史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所起的作

用。

▲说教法

历史知识的掌握离不开教师的教授,所以讲授法是必不可少的,同时,新

课程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因此,本节课还要采用分组讨论法,自

主探究法,多媒体展示法,材料分析法、练习法等。

▲说学情学法

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好奇心和求知欲强,思维活跃,所以要引导学生观看

图片、分析资料,培养他们自主获取信息能力。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进行分组讨

论,合作学习。因为初一学生知识积累较少,还未形成正确史观,所以应该引导学

生正确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初步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人物的方

法。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约3分钟)

采用故事引入法导课。选用"魏征逝世后,他的家人托人给唐太宗送去一

个魏征未写完的奏章"的故事导入。该故事紧扣本课内容,可以实现有效导入,同

时因为故事本身趣味性特点,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

态。(附故事:魏征逝世后,他的家人托人给唐太宗送去一个魏征未写完的奏章。

上面写道:"天下的事情有好事坏事。人,有好人坏人,任用好人,则国家安泰,

任用了坏人国家就要大乱;朝中大臣之间有爱有憎。往往对他爱的人,只看见长

处,对他憎的人却只能看见短处,这是不正确的。应当是:能看见所爱的人的短

处,看到所憎人的长处。如果这样,就能去掉真正的坏人,任用好人,天下就兴旺

了。"唐太宗看了这段话以后,非常感动,他对大臣们说:"今后,我难免会遇到这

样的事,你们把魏征的语言写在笏上,看到我有错时,随时给我提出来,帮助我改

正。"然后通过设计过渡语:唐太宗为什么能虚心听取臣下的意见?他统治的时

候,唐朝是一种怎样的局面呢?现在我们来学习本课内容。来导入新课(出示课

题)

二、教学新课:

(一)、唐朝的建立(略讲)

1、通过设计问题:①隋朝是怎样灭亡的?②唐太宗是唐朝的建立者吗?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一目的内容,找出答案。让学生掌握唐朝的建立者、建立时间

和都城,(教师板书概括)2、让学生发问,师解疑释难。

(二)、"贞观之治"(重点)

新课程倡导"用教材教"的理念。我按照"明晰概念――了解表现――探析

成因"这样的脉络予以教学该目内容。

先用多媒体展示唐太宗画像,简介唐太宗其人,指出他因目睹隋亡过程,

前车之鉴,励精图治,成为一代明君,形成"贞观之治"的局面。然后联系借助教材

第九页第一段的内容,指导学生理解"贞观之治"的概念及其表现。

而在探析"贞观之治"的原因时,我拟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共同合

作,并在教师的引领下,概括出5点原因,并板书出来。此后,教师可以以史为

鉴,联系时政(点到为止)继这个环节结束后,展示《唐朝雨中耕作图》感受经济

繁荣景象,让学生认识到治世局面形成离不开人民的辛勤劳作,让学生知道,这也

是"贞观之治"得以形成除开明政策外的另一重要原因。

初中历史说课稿篇4

我说课的内容是《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第二次工业革

命”,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谈谈我对本课的理解与设计。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从历史发展阶段来看:从教材的整体布局来看:

本课是源头。是19世纪70年代世界资本主义大发展的起点,是资本主义

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开始,它促使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上了新

台阶,还由于列强发展的不平衡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它上承第三章第一次工

业革命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下启第四章其余四节,形成紧密的内在联

系,在本册书中具出突出地位,是历年高考的重点

2、三维教学目标的确定及依据

根据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

要求,加上对教材和对我校校情、生情、学情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

为以下三个方面: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掌握基础史实,把握历史概念,如“垄断组织”“帝国主义”②构建系

统的知识体系,如从历史条件、主要内容、进程、影响等方面来比较第一次工业革

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异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分组讨论与探究,使每位学生都能

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培养学生获取知识能力、参与意识和探究意识①通过对

垄断现象的分析,理解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和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的

含义②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激发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③联系晋江实际,懂得“博

览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3、重点难点:

(1)两次工业革命的内在联系和异同点

(2)垄断组织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大发明学生在初中阶段学过,而两次工业革命的对比

和垄断组织这两个问题,理论性较强,都要求学生具备相当的历史思维能力,因此

作为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来处理。

二、教法、学法的选择及依据

1、教法与学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的教学总体构想是“教师搭台,学生唱戏”倡导学

生主动学习,乐于探究,改变传统学习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学习的现状。“教

师搭台”是指我制作网络课件,为学生提供知识脉胳,精心设置由浅入深,由

易而难5个问题和配套练习;“学生唱戏”是指让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派代

表上台发言和提交作业,并相互评价。在这堂课中,我创设了活动情境,起到的

是组织者和引路者的作用,学生才是课堂活动的主角。

采用的教学方法:网络环境下阶梯设疑法,启发引导式教学法

学生学习方法:分组讨论法、合作探究学习法

2、主要依据

(1)学情分析:

A、现有知识基础:有关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内容,学生在初中学过,对主

要人物及重大发明和事件起因、影响有所了解。课前,我要求学生充分预习,细读

课文,完成学案配套练习,编写教材提纲,掌握知识体系,总之,学生有了一定的

知识储备。此外,我校学生在语言表达能力方面较为突出。

B、学生心理特征:我校学生思想活跃,敢于表现自我,独立性强,具备

一定的团结协作的能力,能与学习伙伴合作讨论。但在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上还需改

进。

(2)理论依据: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而是学生

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的主动建构者,这种

建构不能由他人代替。

(3)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性和互动性的优势

资源性:从我组《春秋风》网站“高中历史资源库”栏目获取丰富的学

习资源,采用网页与幻灯片相结合的方式,设计制作了大量的图片,展示给学

生。

互动性:借助网络发布教学任务,指导学生分小组自主探究,积极参与

讨论。利用网络教学优势,纵横对比,引导学生形成知识网络;在讲练结合、师

生交互、生生交互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完成教学目标。

(4)我校历史组的网络课件制作技术相当成熟,为本课提供了技术保

障,我有多次网络教学的经历,也积累了一些经验

三、学习程序

1、学习准备

(1)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对照比较,检测预习”和“任

务驱动,学生探究”两个环节,第二课时完成第3环节“一试身手,巩固知识”。

(2)课件准备:教师制作网络课件,由导学提纲、知识体系、重点分

析、基础训练、视野拓展五部分构成。

(3)学生分组:选十位同学担任组长,并由组长自己按照5到6人的比

例,自行招兵买马,对班上同学进行分组(依据知识水平、表达能力、电脑水平)

2、学习过程

首先,介绍课件的结构,点明本课教学的三大环节

(1)对照比较,检测预习

学生自行浏览课件中的“导学提纲”和“知识体系”,引导学生回归教

材,归纳重大史实,理解重要概念。看看自己掌握了多少基础知识,看看自己的知

识体系编写是否完整。

(2)任务驱动,学生探究

“重点分析”设置适合学生知识和智力水平的五个问题,把教材的知识点

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逐个抛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派代表上台发

言。当回答出现困难或不完整时,我适时进行启发和鼓励;当回答准确无误时,我

会给予表扬,同学也报以热烈的掌声,发言者及小组成员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从背景模块(政权条件、资本条件、市场条件、劳动力条件、科技

条件)切入,把握第三章和第四章(两次工业革命)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构建知

识体系的能力。

(下面问题的背景文

字、图片材料参见教学课件,在此不一一罗列)

2、如果你是1902年美国博览会的策划者,你要设立几个展区,展出哪些

产品,这些产品各有什么特点?

———从主要发明模块切入,通过角色体验,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走进

历史,体验历史,也使学生对现实社会更加关注(结合xxxx上海世博会、晋江各

类博览会)。

3、垄断组织产生的原因?有什么作用?如何评价?

———从影响模块切入,全方位把握“垄断组织”这一重要概念。

4、两次工业革命比较

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

背景

起止时间

显著标志

主要工业部门

特点

影响

———细化课本知识。

5、想一想,两次工业革命分别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提示:从破坏性和建设性双重作用入手

———引导学生进行中外联系,把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纳入世界大背景

中考察。(3)一试身手,巩固知识

A、学生完成“基础训练”中的七道选择题,利用网上在线测试,对学生

学习状况进行实时检测,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效果。

B、学生分组完成“视野拓展”中的材料问答题,要求学生在留言版上做

答(文字录入),并提交答案。通过BBs学生可查看其他小组的答案,上台对其他

小组的答案进行点评。最后,我对课堂练习、学生的点评进行简要分析和小结。

四、教学反思

反思之一:从学生的反馈情况来看,这种课对他们没有什么大的困难,反

而比较喜欢。他们喜欢的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给他们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第

二,学习起来更轻松有趣。

反思之二:从课堂上学生的合作情况来看,他们能够积极参与讨论,实现

互动。而且,这种讨论的反映很激烈,一些知识掌握较好的同学发言后,常伴有同

学们发自内心的“真棒”的感叹。说明学生之间已经有了共鸣,产生了“欣赏”,

在互动中将他人的智慧“据为已有”。在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概括出历史特征、

总结出历史认识时,大多数同学会边记边点头。在共同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已有

的知识被激活,同时又发现了自己在知识掌握和运用中的不足,这会激励他们“查

漏补缺”,增强学习成功的信心。

反思之三:从教学手段上看,充分利用网络教学互动性特点,教师设置

问题,分小组完成,先采取生生互评,学生为了本小组的“荣誉”,积极参与,争

先恐后,在争鸣中分辨是非,掌握知识,最后是师生互评,在互动中促进教师对

教、学生对学的反思和改进。

反思之四:听课教师在听课后充分肯定了这堂课,认为我这节课融入了全

新的教学理念,创意新颖,是一堂并不多见的好课,有许多亮点值得学习和推广。

他们也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探讨①多设置亮问题诸如“如果你是1902年美国博览会

的策划者,你要设立几个展区,展出哪些产品,这些产品各有什么特点?”②探究

需要较多时间,不可能将所学的知识都用探究方式来获得,如何掌握知识讲授法与

问题探究法的“黄金比例”,实现教学效益的最优化。

初中历史说课稿篇5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7课《大变革的时

代》。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设计思想和教学程序等几个方面加以

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春秋战国的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的时期。本课

上承《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下启《第8—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和《第10

课秦王扫六合》,是理解封建制度确立和起步的重要一课。教材已经在第6课介

绍了春秋战国的时期在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变动,但是,经济是基础,只有生产力

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才是最根本的变革,也才会导致春秋战国的时期中华文化出现生

机勃勃的缤纷局面,也为秦国最后统一六国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教材首先简要介绍了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包

括铁器、牛耕的推广和水利工程的修筑);生产力的发展使大量荒地被开垦为私

田,私田主人改变了剥削方式,封建剥削方式出现;新兴地主阶级产生,他们为争

取政治、经济利益,先后在各国掀起变法运动,特别是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变法运

动使各国封建制度得到确立。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春秋战国的时期铁器和牛耕的广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况,掌

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通过分析战国的时期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培养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

力,提高学生初步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理论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故事讲

解、分析比较和小组讨论,让学生掌握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和意义,使学生认识

到变法是新兴地主阶级为巩固自身利益而进行的政治改革,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

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评价变革及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和整理相关历史图片、视频,或者指导学生制作简单的

flash动画、课件的展示,使学生直观感受到铁器、牛耕的推广和都江堰水利工程

的修筑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特别是铁器的广泛应用的意义);通过“立木为

信”、“舌战群臣”等角色扮演,和“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最后自己却被秦国以

‘谋反罪’车裂而死,他为变法献身值不值?”进行课堂辩论等教学活动,充分发

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资料的查找、筛选、归类和分析、讨论、比较等学习方

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及合作学习的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生产工具的改进、农业技术和农业科学的领先地位、闻名世界的都江堰,

说明我国古代经济、技术都处于世界先进行列,也说明我国劳动人民有着高度智

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从而也加深对当前我国改革开放事业推动

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生活方面的认识。

通过对都江堰防洪灌溉工程的学习,倡导科学利用自然资源的观念。强调

只要利用得当,就可以化害为利,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节约用水、科学用水等环保

意识。

通过学习商鞅变法,激励学生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勇于实

践,并理解改革是需要勇气和毅力的,并不都是一帆风顺的。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各国的变法运动,是春秋

战国以来,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社会变革的最集中反映。变法运动最大的历史作

用,在于促进了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最显著,为秦统

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本课的难点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一个新的社会制度的.产生,是一个

复杂的演变过程,它是社会本质的变化。初中学生对这样的历史转变感到很抽象,

理解有些困难。教材只交待了地主阶级的统治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地主阶级

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封建社会形成了。

二、学生情况分析:

1、有利因素:

本课面对的是七年级

1、有利因素:

本课面对的是七年级学生。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乐于表现、求知欲

望强烈,对事物充满了好奇,有主动学习的愿望。这样便于老师从学生的年龄特征

及知识结构出发,通过较多图片、小故事、小常识等资料入手,抽丝拨茧,逐层深

入,使学生在学习和探究过程中有所收获。而且,厦门市区的中学生普遍能够熟练

使用网络来搜集和整理资料,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这样便于老师提前布置课前预

习。

2、不利因素:

七年级学生经过只有一个月的中学历史课程学习,还没有形成比较规范、

有效的历史学习能力和方法。而且知识积累有限,对理性的知识较难领会,但同时

又存在着看问题重表象、轻本质等特点。

三、教学设计思想:

在历史教学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应该“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

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辨证地观察、

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吸取智慧,养

成现代公民应该具备的人文素养。”

学生历史知识积累较少,要掌握较抽象的历史概念,就必须运用浅化机

制,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教学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逐渐培养起他们的

学习历史的兴趣。

四、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通过指导学生回忆上一节课春秋战国的时期诸侯争霸及兼并战争的基本情

况(出示战国时代几次主要战争发生地的示意图),请学生简单讲述三次战争(特

别是长平之战)的交战双方及结果。然后设疑:为什么秦国由西部一个不起眼的小

国却能成为最强大的国家,乃至打败东方六国,最后统一全国?

秦国能够抓住时代跳动的脉搏,在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中注重发展

社会生产力,并进行政治变革,达到了“国富兵强”的目的。从而我导入了新课:

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板书】

2、讲授新课

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板书】

首先,通过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使学生感受生产力发展的两个具体

表现。为了便于学生理解,需要使用图片展示、分析、比较、数据说明等形式来说

明铁器相对木器、石器、骨器、青铜器等来说进步许多,而牛耕相对与人力来说学

生容易理解的多,通过课后小男孩掌握牛的脾气这个故事来说明那时候人类已经可

以支配牛为自己服务了。

讲述了生产力的发展这个时代变革的决定因素以后,再重点讲述秦国发展

强大的两个关键因素:经济上兴修了都江堰水利工程、政治上任用商鞅进行大刀阔

斧的变法。

二、著名的都江堰【板书】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人类水利过程史上的不朽杰作,至今还在造福人类。为

了便于学生理解它的构造原理,可以通过录像展播或者图片展示等形式直观而形象

的进行辅助教学,以此来说明都江堰的修建为秦国的强大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后盾。

同时,通过李冰父子修堰的感人事迹和后人对他们的敬仰来对学生进行积极的人生

观和价值观的引导和教育。

三、商鞅变法【板书】

在讲述“商鞅变法”这个内容的时候,我通过“生产力的提高――大量荒

地被开垦――私田出现――出现封建剥削方式――劳动者交出大部分产品,保留一

部分产品――封建地主和封建农民产生”这样的过程讲解,来说明新兴的地主阶级

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先后在各国掀起了变法运动。其中,秦国的商

鞅变法最为彻底,效果最为显著。商鞅变法的三个主要内容需要教师通过图片展

示、分析讲解等方式来说明这次变法使秦国实现了“国富兵强”的目的,从而在全

国范围内建立了封建制度,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巩固小结

东周(春秋战国)是奴隶社会的瓦解和封建社会的形成的时期,随着生产

力的进一步发展,先进生产工具(铁器、耕牛)的广泛使用和水利工程的修建促使

土地私有化的出现,各国争相变法以实现向封建社会的过渡,谁的变法最彻底,谁

就可以成为最强的国家。

秦国通过较为彻底的商鞅变法,发展生产,加强軍队战斗力和中央集权,

迅速进入封建社会并强大起来,为后世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4、思维拓展

让学生思考“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起来,可是,他后来死与自己亲自制订

的酷刑,他的死到底值不值?有什么启发?”教师从“对国家”和“对个人”两个

方面的影响对学生进行启发和诱导,教育学生要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牺牲

或者挫折有时候很难避免。一场变革的成功或失败,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

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变革是曲折的,充满阻力的,但历史要向前发展

就必须变革。青年一代必须从小就树立勇于变革、积极实践的精神,才能与时俱

进,顺应这个变革的时代,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五、教学设计反思:

1、设计中要注意前后联系,指导学生把“春秋战国的时期”和“大变革

的时代”联系起来进行分析,认识到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

程。

2、引导学生对李冰、商鞅等历史人物进行评价的时候,应结合他们各自

的活动和时代的需要来评价他们的功与过。特别是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变法作

用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改革求发展,改革求进步,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

进步的需要,甚至有时候还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本文发布于:2023-02-28 20:54:2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75888698554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讲述历史.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讲述历史.pdf

上一篇:ie浏览器升级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讲述历史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站长QQ:55-9-10-26 专利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