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的基本步骤

更新时间:2023-02-28 20:10:33 阅读: 评论:0

一个人去旅行-火车软卧图片

说课的基本步骤
2023年2月28日发(作者:混龄教育的好处)

1/16

说课的基本步骤与要求

说课时,说课教师应报告课题,说明本课题选自哪一版本的教材、在教材

中处于哪一册、哪一课时。说课的主要内容按顺序介绍如下: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学哪些知识

基础上进行的,是前面所学哪些知识的应用,又是后面将要学习的哪些知识的基

础,在整个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如何。在学生的知识能力方面有哪些作用,对将来

的学习有什么影响等。

2.教材处理:根据课堂教学需要,不盲目地依赖教材而循规蹈矩,创造性

地对教材内容进行授课顺序调整和补充,以纵横知识联系,降低学生认知难度。

把有关知识、技能、思想、方法、观点等用书画文字等形式加工整理,转化为导

向式的教学活动。教材处理的目的是使学生容易接受、融会贯通,体现教师熟悉

教材的程度,把握教材的能力。

3.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包括①知识技能、②数学思考、③问题解决、④情

感态度。要阐述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4.重点难点:指出本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及确定重点和难点的依据。

二、说教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选择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是:①教学

任务,②教学内容,③学生的年龄特征、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发展水平。选择教学

方法不要局限于某种方法,要灵活多样,对症下药,一把钥匙一把锁。使学生灵

活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要说明通过什么途径有效地运用这些教学

方法,要达到什么效果。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说学法

阐述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完成本节课的教学活动,怎样让学生

进入角色充当课堂教学的主体,怎样帮助学生自觉、生动地进行思维活动。使学

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掌握了学习方法,既培养了能力又发展了智力。

四、说教学程序

说教学程序是说课中最重要的环节。因为只有通过这一过程的分析才能看到

说课者独具匠心的教学安排,它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个性与风格。也只

2/16

有通过对教学过程设计的阐述,才能看到教学安排是否合理、科学和艺术。教学

过程通常要说清楚下面几个问题:

1.说教学思路的设计及其依据。教学思路主要包括各教学环节的顺序安排

及师生双边活动的安排。教学思路要层次分明,富有启发性,能体现教师的主导

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还要说明教学思路设计的理论依据。

2.说教学重点、难点的处理。教师高超的教学技艺体现在突出重点、突破

难点上,这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投入的精力最大、付出的劳动最多的方面,也是

教师的教学深度和教学水平的标志。因此教师在说课时,必须有重点地说明突出

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基本策略。也就是要从知识结构、教学要素的优化、

习题的选择和思维训练、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的选用、反馈信息的处理和强化等

方面去说明突出重点的步骤、方法和形式。

3.说教学设计的意图及其理论依据。总之,说教学过程时,教学环节跟上

课的教学流程设计差不多,只不过在说时,更加注重各环节间过度语言的使用,

以及把设计意图及理论依据适时恰当的融入到说的过程中,切记死板。

五、展示板书

说清为什么这样设计板书的意图。我们的板书是随着我们说教学流程的过程

自主生成的。

附说课案例1: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说课稿

一、说教材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是西师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第二单元中

第40—42页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知道了面积的含义,初步认识面积单位和学

会用面积单位直接量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探索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初步练习运用公式进行面积计算。本节课是

学生第一次学习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它是导出其他平面图形面积公式的基础,

它提供了度量和计算面积的基本道理和方法。因此,教学好这部分知识尤为重要。

基于以上认识,遵循知识与技能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它目标(数学思考、解

决问题、情感态度)的实现为前提的重要理念,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

3/16

(1)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并能应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

式进行简单计算。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活动,渗透实验——发

现——验证的学习方法,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充分感受事物之间存在着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意识和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交流发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掌握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二、说教法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强调“让学生亲身

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要向学生提供充分从

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因此,我主要采用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感知用面积单位直接测量物体面积太麻烦,

激起学生认知需求。

探究实验法:让学生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出不同的长方形,通过仔细观

察发现面积与长和宽的关系,再验证得出结论。让学生在探究交流中掌握知识。

三、说学法

《数学课标》指出:学生学习活动不能简单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所以我在教学中,根据他们的特点,

让学生主要通过以下方法学习。

动手操作:通过摆长方形了解长方形面积与长和宽有关系。

小组合作:通过量给定长方形的长和宽,再摆一摆验证结论。

四、说教学流程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在分析教材,合理选择教法和学法的

基础上,我为本节课的教学过程预设了五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导入,容易让学生感受到

数学就在身边。课伊始,我问:孩子们,我们的课桌你们熟悉吗?每天,我们都

4/16

在课桌上写字读书,那以你们的经验,看下我们的课桌面面积大约有多少呢?由

于学生估计意见不一,我们有必要量一量课桌面的面积是多少。接着让学生回忆

学过的面积单位有那些?由此得出测量课桌面的面积用1平方分米的面积单位

去测量比较合适。然后老师出示幻灯片:演示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测量课桌面

的过程。最后提问:要想知道黑板面积有多大,你们怎么测量呢?(生:用1平

方米的面积单位去测量。)要想知道我们这间会议室面积有多大,你们怎么测量

呢?

通过提问设疑,使学生悟出:用面积单位一个一个去摆、去测量的方法太慢

太麻烦。这样设计,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认知需要,激起探索新知的愿望。然后,

揭示课题并板书: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

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鉴于此,我安排了

两个探究活动。

活动一:摆一摆。

首先让学生从学具中拿出6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一个长方形。生拼好

后思考:你摆的长方形面积是多少?每排摆几个?一共摆几排?生汇报后课件展

示得出:小正方形的个数=每排的个数×排数。

接着引导学生任意取出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出不同的长方形,师巡视

指导,然后学生汇报师生一起完成这张表:

正方形个数

面积(㎝2)

长(㎝)

宽(㎝)

然后让生观察表格说说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学生会发现: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师板书)?

活动二:验一验

师出示3个长方形,要求:先用直尺量出每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再用长×宽

5/16

计算出面积,然后用1㎝2的正方形纸片去覆盖每个长方形,小组合作填好下表。

进一步验证刚才大家得出的结论。

图形长(㎝)宽(㎝)计算面积(㎝2)正方形个数

长方形A

长方形B

长方形C

这样,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感受数学问题的产生、

数学知识的形成,数学结论得出的过程,促进学生获得对数学的理解。

(三)灵活运用,迁移方法

儿童的认识是在主客体的互相作用中形成的,主体的认识是一种主动、积极

的建构过程。在这里我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将正方形的面积计算纳入长方形的面

积计算中。

于是,我教学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我没有把它作为例题来教学,而是

通过课件的动态演示出示下面几个图形,让学生计算每个图形的面积。长9米、

宽7米;长8米、宽7米;长7米、宽7米(实际上是边长7米的正方形)指着

最后的图形:这个长方形特别在哪里?正方形的面积,可以怎样计算呢?学生从

长方形的面积计算迁移到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即长和宽相等时,就变成了边长×

边长,从而总结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边

长×边长。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

(四)联系实际,巩固运用

《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为了更好地

使数学生活化,课堂上必要的练习是不可缺少的。因此我安排了如下一些练习:

(媒体展示)

(五)反思体验,作业布置

1.反思体验。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有那些收获?

生:说说。

2.作业布置。

6/16

师: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如何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提高了

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那么,请同学们课后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测量并算出

你们的课桌面积,能行吗?

五、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主要围绕这节课的两个重点内容,在揭示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

面积公式时直接板书公式,让学生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起到

突出重点的目的。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案例2:

《折线统计图》第一课时说课稿

一、说教材

《折线统计图》是西师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18——120页的内

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学习一种新的

统计形式。教材以条形统计图作为学生的认知基础,通过条形统计图

和折线统计图的对比,让学生意识到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数量的

多少,而且可以清楚地反映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本节课主要帮助学

生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根据折线的起伏变化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

析。

基于以上认识,遵循知识与技能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它目标(数

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的实现为前提的重要理念,我对教材

进行整合,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7/16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与对比,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及其特点,

能看懂折线统计图,能根据折线统计图中的数据及其变化情况做简单

分析。

数学思考:在观察、对比、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折线统计

图在表示数据变化趋势方面的作用。

解决问题:在分析研究中,体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

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教学重点: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并能对折线统计图作简单分

析。

教学难点:体会折线统计图在表示数据变化趋势方面的作用。

二、说教法

新课标指出:“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

已有的知识水平,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课件出示)直观演示

法、设疑诱导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为学生

创造一个轻松、高效的学习氛围。

三、说学法

《数学课标》指出:学生学习活动不能简单的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所以我在教

学中,根据他们的特点,让学生主要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观察

比较,使学生在观察、比较、讨论、交流等一系列过程中动口、动手、

8/16

动脑,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在分析教材,合理选择教

法和学法的基础上,我为本节课的教学过程预设了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

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课伊始,我出示一张图片(反映2003年非典

情况的)问:看到这张图片,你想到了什么?学生在表达自己的想法

后,我介绍到:2003年上半年,“非典”肆虐我国。在党和政府的领

导下,全国人民同舟共济,采取全面的防控措施抗击“非典”,终于

战胜了这场灾难。在抗击“非典”期间,人们非常关注每天新增的“非

典”人数。这是老师搜集到的北京地区2003年4月26日至5月

31日新增“非典”病人数量统计表,老师还制了统计图,让学生观

察:从统计表和统计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从统计表和统计图中

你能很直接地看出“非典”病人数量的哪些变化?在学生独自思考交

流的基础上,当有学生谈到新增病人人数越来越少时,我即时启发:

他说新增病人人数越来越少,你们觉得是这样吗?是怎样看出来的?

(请说到的这位学生上台讲一讲,并让他用手势比划一下变化过程。)

老师肯定学生的重大发现,是个了不起的孩子!这个信息在当时

可重要了,让人们心里安稳了许多。为什么这么重要的信息只有少数

同学看到了?如果我们用另一种形式的统计图来呈现这一信息,大家

就能一目了然的发现。(示北京地区2003年4月26日至5月31

9/16

日新增“非典”病人数量折线统计图)这样的统计图,我们称为折线

统计图。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折线统计图的知识。(板书:折线统

计图)

(二)分析研究,探寻特点

“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

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

因此我首先让同学们

1.观察折线统计图,分析统计图中的信息。

师:仔细观察北京地区2003年新增“非典”病人数量统计图,

你从图中看到了哪些项目?

学生通过看图,明确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一样,有统计图的

名称,统计图的横向表示日期,纵向表示新增病人数。

接下来围绕折线统计图中的点、折线上升和下降、折线的倾斜程

度讨论以下三个问题。(师课件出示)

(1)从图中的各个点,你可以知道哪些信息?

(2)从折线的上升和下降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3)从折线倾斜的程度又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生先自己思考,再同桌交流,然后师生、生生交流。

在交流的过程中,老师根据学生汇报情况适时启发引导学生发

现:线段倾斜的程度就表示了人数减少的快慢。为了突破这个教学难

点,我会让多个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抓住学生可能用到的有价

值的字眼,如:“斜得最厉害”、“把相邻两个点竖着比较”等引导全

10/16

班学生去理解与分享,使学生的思维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不断地

升华。

2.这样有助于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与发现的机会。

紧接着,学生先独立完成第119页下面的填空。

然后让学生汇报自己是怎样填的,并说明你是怎样从图中看出来

的。在汇报时着重将怎样看“趋势”作为重点。

2.议一议。

通过这个阶段的学习,学生对折线统计图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

这时我让学生

师:根据刚才对折线统计图的分析,请大家小组讨论,说说折线

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和条形统计图比,它有什么优点?(学生讨论,

全班交流)

老师适时板书:折线统计图可以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幅度

或变化趋势。

(三)巩固练习,反馈提高

练习是数学学习中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提高学生

分析、解答能力的有效手段。我准备了这样的练习:

示课件:活动体验。课堂活动第1题。

师:生活中,有许多的现象都有上升与下降的变化情况。比如

我们城市的绿化面积越来越大。(老师边说边用手势比划)让我们用

手势来比划一下书中描述的生活现象。

(1)从春天到秋天,梧桐树上树叶数量的变化。

11/16

(2)一个人从出生到老,牙齿颗数的变化。

……

教师出示,学生思考后,进行比划,并解释。

接着我问:你在生活中还发现哪些现象有数量的上升或下降的情

况?把你想到的比划给同桌看,并解释给同桌听。

然后老师提问:你在生活中哪儿见到过折线统计图?启发学生联

系生活说一说。再媒体出示一些折线统计图在生活中的应用。这样,

学生更能体验到折线统计图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真正体现数学生活

化。

(四)反思体验,回归生活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提出

来和大家一起交流分享吧。让学生在重温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

感体验,培养学生自信心,激发他们更好的学习数学知识。

最后我让学生回家做两个小调查:

1.调查自己爸爸或妈妈近5年来的月工资(收入)变化情况。

2.调查自己近一年内(按月或周计)的零花钱多少情况。

这样安排,有助于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并根据数据作

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也为下节课学生学习制简单的折线统计图准备

材料。

五、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主要围绕这节课的重点内容,力求简洁明了,突出

重点。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12/16

折线统计图

可以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幅度或变化趋势

案例3:

《24时计时法》说课稿

一、说教材

“24时计时法”是西视版小学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

科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钟面,学习了时、

分、秒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24时计时法”作为计时的方

法,学生在生活中已有所了解,但出现在课程中还是第一次。教材为

学生提供现实的、感兴趣的题材,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而主

动了解24时记时法的规律,理解和发现12时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

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能正确的进行两种记时法的互换。为以后进一

步学习有关时间方面的计算打下基础。

根据教材的编排和学生实际,结合《数学课程标准》中对应第一

教学手段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经历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的过程,

学会用24小时法表示时刻,并能计算所进过的时间;

2、数学思考目标:让学生经历观察、体验、计算、等数学活动,

丰富对24时计时法的感性认识,发展形象思维;

3、解决问题目标:学会于人合作,并在合作中体验解决问题的

策略的多样性;

4、情感与态度目标: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激发

13/16

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和欲望。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和活动中了解24时记时

法,明确两种记时法的异同。由于学生在生活中绝大多数用12时记

时法表示时刻,因此正确地运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

时刻和进行记时法之间的互换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在教学中,以学生的发展为立足点,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全

过程,运用以下教法进行教学:

1、情境教学法。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学习

数学,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有所悟,在问题情境中学有所思,在成

功情境中学有所乐。

2、直观教学法。“百闻不如一见”。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具教学

手段,提供丰富的表象信息,激发学习欲望,突破重难点,促进学生

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三、说学法

教会学生学习是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落实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运用以下学法有效学习:

1、实践探索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诱发他们

内在的潜力,使他们不仅学会,而且会学。

2、合作交流法。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有利于学

生积极思考,张扬个性,互相促进,互相提高,实现资源共享,获得

成功体验。

14/16

四、说教学流程

鉴于对以上的认识,我力求以学生为主体,在活动中建构,设计

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一)自主定标、激趣导学。

奥苏贝尔认为,有意义的学习必须具有两个条件,即认知基础和

情感动力。课始,播放学生熟悉的“东风时空”片头音乐,在播放“新

闻联播”片头音乐,让学生说说这个节目是播出的时刻,唤起学生已

有的生活经验,再通过屏幕上的“7:00”,初步感知。

再出示7:00,提出为什么会出现两个不同的答案呢?为什么会出

现这样的误会呢?如果是飞机员或者火车司机会造成怎样的后果

呢?怎样才能准确的告诉对方呢?引发学生思考用上午和下午来表

示,这时告诉学生每次都这样说都很麻烦啊?提出用什么方法才能简

明不易出错呢?在出示新闻联播的上的画面,和火车票等,学生现在

知道24时计时法的重要性。这时板书课题。这样师生共同确定本课

的学习目标,也力求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以以凸显学生学习主体

的地位。

(二)自主探索,初步感知

首先让学生看书自学116页上的内容,独立研究怎样用24时计

时法计时,鼓励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研究,可以按照书上的提示,

在做中学、学中做,有的可以一个人去研究,有的可以两个人研究,

研究时学生可以去数,可以去算,可以以相互质疑,这样力求让学生

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自由的、多角度的思考活动,同时充分发挥学

15/16

习主体与学习文本之间的交互作用以拓展学生自主探究的途径。

(三)自主合作,系统建构。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总是伴随着特定的活动过程,活动

过程展示得愈充分,学生的体验就愈深,也就愈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立足学生的知识起点和生活经验,通过以下活动让学生自主建构。

在学生独立探究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四人小组学习:1、组内交流:

学生吧自己写的研究收获与小组同学交流,教师或参与一个小组的交

流,或巡回指导,收集信息,为后面的教学服务。2、组际交流:让

一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把本组同学的收获向其他同学回报、交流,这时

教师借助媒体演示,指导操作,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引导建构:第一

步,借助多媒体演示,在一天的时间里时针正好走两圈,共24时。

第二步,通过画线段图与学生共同理解时针一天中走第二圈表示的时

刻用钟面上的时刻加12;第三步,借助多媒体演示,理解怎样求所经

过的时间。与此同时,教师板书,为学生系统建构新知识的意义提供

帮助。这一环节,图示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经历观察、比较、操作、

思考等数学活动,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自主练习,实践创新。

《数学课程标准》在价值目标取向上,更偏重与学生在数学活动

中增强应用意识,并在应用中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

我准备三个练习:1、应用练习2交互练习,

学生同桌两人分别用普通的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任意说出四个

时刻,然后同桌改成24时计时法,3、实践练习,教师把学生分成几

16/16

个组,进行小组之间的竞赛,课堂游戏1、老师把时钟的时针转动到

任意一个整点让学生说出对应的24时计时法。课堂游戏2对口令练

习,老师随便说出一个时间让学生抢答。力求通过几个练习,力求让

学生学生活中有用的数学,学习自己喜欢的数学,在实践中学同时开

放性,竞争性练习满足了有余力的学生的需求,有利于实现“不同的

人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目标,学以致用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目

的,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

(五)自主评价,拓展延伸

首先组织学生与小组同学交流今天学习的收获,站内小组同学对

自己的学习收获进行评价,然后全班集体指名交流,共同评价,这样

把主人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每个学生既是评价者又是被评价者,学习

效果会在同伴间平等自然的交流中得到巩固和延伸。最后提问:在生

活中哪些地方使用的24时计时法比较多?哪些地方使用普通的计时

法比较多?请大家课后作一个这方面的调查。这样使课本学习从问题

开始,以问题结束,课虽止而学生的探究活动不止。

六、说板书设计

24时计时法

下午1

下午2

下午3

下午4

下午5

下午6

13时14时15时16时17时18时

钟面上的时刻+12

本文发布于:2023-02-28 20:10:3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75862338515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说课的基本步骤.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说课的基本步骤.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站长QQ:55-9-10-26 专利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