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曲彝族舞曲的介绍
《彝族舞曲》是由王惠然作曲的琵琶名曲,乐曲以抒情优美的旋
律,粗犷强烈的节奏,描绘了彝家同寨迷人的夜色和人们欢乐舞蹈的
场面。下面就跟随店铺的步伐一起来了解一下琵琶曲《彝族舞曲》的
相关内容吧!
琵琶曲《彝族舞曲》的基本信息
彝族舞曲:王惠然1965年创作的琵琶独奏曲,取材于云南彝族
《海菜腔》、《烟盒舞》。以抒情优美的旋律,粗犷强烈的节奏,描
绘了彝家山寨迷人的夜色和人们欢乐舞蹈的场面,音乐富有浓郁的民
族特点,并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深受众多音乐家喜爱,被改编成古
筝、三弦、扬琴、阮独奏曲及管弦乐曲。殷飚将它改编成吉它独奏曲,
1987年参加在珠海举办的中国国际吉它艺术节中得到国内外的高度赞
扬,成为一首在吉它界中颇有影响的吉它名曲。
琵琶曲《彝族舞曲》的创作背景
王惠然在关于《彝族舞曲》的创作体会中这样写道:“那时(1956
年),我们每天随着彝、苗族的马帮,一起跋山涉水,经常是脚踩云彩,
头顶蓝天,饱尝了十万大山的巍峨雄姿和风景如画的山寨美景。那时
我们还在半夜二四点钟出发赶路,一路上明月皎洁,夜色迷人,与大
地朦胧的景色竞相交辉。这些就是以后在《彝族舞曲》的‘引子’中
所描写的意境。”“在行军的路上,赶着马帮的老乡们常常为我们演
唱风格别致、丰富多彩的彝族民歌、山歌,我们还留心观看他们的表
演,学习了不少民歌和舞蹈。其中最感人的是彝族舞蹈《烟盒舞》(又
名《烙上一个洞,绣上一朵花》),它那优美动人的舞姿,柔美动听的
旋律,轻快、富有弹性的节奏,给我们留下了终身难忘的印象。加上
其他绚丽多彩的彝家音乐,为创作《彝族舞曲》提供了坚实的生活基
础,积累了丰富的音乐素材。
作品于1959年开始创作,经过多次修改,于1960年底定稿。乐
曲问世后,很快流行全国,并被选为高等音乐院校的琵琶教材。
琵琶曲《彝族舞曲》的段落分解
〔一)以轮指开始,慢起渐快,犹如悠扬的笛音。接着从彝族山歌
《海菜腔》发展而来的缓慢自由、色彩朦胧的旋律,描绘了恬静朦胧
的山寨美景。
〔二)主题源自彝族民间乐曲《烟盒舞曲》,琵琶演奏时以推挽指
法奏出柔美的滑音,旋律优扬,富于歌唱性,并伴以舞蹈性节奏音型,
生动地描绘了姑娘们轻盈的舞姿。
(三)与(四)主题旋律被简化,速度突然加快,力度加强。运用扫弦
技巧,刻画了小伙子们跳舞的阳刚勇猛气质,使舞蹈场面更为热烈。
〔五)出现一小段以均匀音型陪衬的长音旋律。速度的突慢,对比鲜明。
尾部又回到(四)段的快速度。〔六)段浑厚深沉的一连串排比短乐句,
乐音坚实有力、热烈红火。尾部以音区的逐层提高把把音乐推向高潮。
(七)与[八)再次呈现对比性的抒情段落。更加充分发挥了曲首悠扬
的笛声和歌声,展现了一个更加恬美、朦胧的意境,表达一对对恋人
互吐衷肠,情意绵绵的情景。
(九)重复主旋律,渐弱渐远,如同热恋的青年男女沉浸于幸福之中,
意境深远。
在此曲中,王惠然首创”四指轮“技法。即在传统扣轮、挑轮、
勾轮的指法基础上,把右手大指分离出来,用食、中、无名和小指作
轮。大指弹奏独立的伴奏声部,以奏出复调或和声效果。
本文发布于:2023-02-28 19:03:3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75822208450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吉它名曲.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吉它名曲.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