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学》读后感(精选10篇)
《大学》读后感(精选10篇)
《大学》读后感1
《大学》中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至止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简而言之,即三纲(明
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七证(知、止、定、静、安、虑、得)。这是它的核
心。再直白些,他讲的就是做人,做学问。
众人皆知,人性本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品行只是因为成长的环
境不同。但我们所崇尚的都是做一个有道德,修养,品行的君子。做
君子的基础首先要做到正心,诚意,修身。
首先我们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场合都要摆正自己的心态,使自
己有一颗正直的内心。这样就算外界环境何其复杂,也不能扰乱你的
判断,动摇你正确的态度。俗话说:脚正不怕鞋歪。再看看如今,不
少官员因贪污受贿纷纷被抓。其实他们缺钱而贪,而是没有正心,被
欲望所迷惑。盲目追求名利,脸面。认为受贿很有成就感,是自己权
力的体现。再说现在的大学生,不少皆沉迷于网络,或是游戏,或是
小说,或是不良影片。这显然也是不正心的表现。作为大学生最重要
的任务当然仍是学习。学习理论知识,学习为人处事,而不是学习如
何花着父母的钱娱乐,消遣。其余次之。
其次做人要讲诚意。“所谓诚意,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
-2-
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心慎独也。”王守仁说:“大学之要,诚意而己矣。”
又曰“君子之要,诚意为主。”做人要诚意,可是诚心诚意去修养道
德却很艰难。它既需要人们对诚意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愿意过有
诚意的人生,同时还要逐渐养成习惯,以诚意人生为幸福,以违反诚
意道德为痛苦。这样才会实实在在去追求诚意。从善改过,不断完善
自己,在各种非诚意的诱惑面前不动心,这是对君子的要求。而对大
学生而言,诚意更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大学生是祖国的接班人。如果
连大学生都不讲诚意,那么整个国家还谈什么未来呢?
最后,学会修身,做到进取和完善。虽然我们做不到完美,做不
到圣人一样可以考虑到天下,但是我们能做到的是修身,修身更多的
不是为了国家,而是为了自我能活得更高尚。
另一方面就是做学问。做学问讲究致知,格物。“所谓致知,在
格物者,言欲致吾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有不知而
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不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格物指努力
穷就事物之理。当人们通晓事物之理后,人的知识也就完备彻底了;
致知完全是作为认识过程找能够的格物在人所得知识的一个自然结
果。若没有格物谈致知是无法办到的,所以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
修就要格物致知,精神上“诚其意,正其心”诚意则必须从慎独开始,
正心则要求保持平和的心态。
最后我们简单谈谈齐家,治国,平天下。首先,我们要齐家。正
如一叶知秋,以小见大。连自己家族都管理不好,怎能治理国家,使
天下太平。作为大学生,我们为自己的目标,理想奋斗的过程中,应
-3-
由小事做起,做好每一件小事,最终必能实现你的伟大目标。
《大学》蕴含的内容太多太多,如用一句话来讲,“《大学》之书,
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
《大学》读后感2
你听!“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
虑而后能得……”这段话是我最喜欢的,它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弄懂了
自己的人生目标后就能安定自己的心,不会为外界所迷感,就能做到
心静如平静的海面,在人生的道路上坚定地走自己的路。一个心静的
人心态也会安稳,远离浮躁,思虑周全,从而收获最伟大的学问之道。
记得四年级时,我雄心勃勃地报了许多数学竞赛,可获奖的次数
却寥寥无己,我一下子惊呆了!平日里在奥数班里的“鸡头”走出去
却是如此的不堪一击!我变得烦躁不安起来,对奥数也起了排斥之
心……在这关健时刻,全校要求背诵《大学》,我一遍又一遍地朗读,
正是这段话让我顿时豁然开朗,它让我明白了人最重要的是自身的意
志,如果你的决心动摇了,思绪混乱了,那你以前所作的努力都将会
付诸东流,因为这样的人绝对不会成功,更加不能克服任何的困难。
我忍不住对着墙大喊:“王子陌,从容镇定地面对所有的一切吧!”
从此,我把奥数看作是我人生路上最大的敌人,我下定心要击垮
它,要征服它,不知不觉中,我欣喜地发现,每一次的拼搏我都会收
获到不一样的新知识,它让我的头脑更敏锐,思维更活跃,让我的数
学成绩平走青云……
你看!《大学》就像是我的一个益友,将数不清的道理塞满了我
-4-
每一根血管,让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让我终身受用!
《大学》读后感3
首先,我读的版本是朱熹的《大学章句集注》,一直对宋朝的学
者无好感,尤其是朱熹,印象中总觉得他是个迂腐古板,呆滞严厉的
学者,毫无灵气可言,看过这篇集注之后才发现人家并非徒有虚名。
他的注疏严谨而详尽,对原文的理解深刻而通透。想来能千古留名果
然是有它的道理的。朱熹只是古代学者的一个典型代表,从他身上可
以看到古代文人学者极为严谨的治学态度。
他们毕恭毕敬,兢兢业业地学习钻研孔圣之道,几乎是带了一种
虔诚的.。这种对待学术的虔诚也许在今天的学者身上很难再发现,
这是一种不计功利的严肃和认真,也是最让我感动的地方。它纯粹源
于治学者本身。
接下来是第二点,《大学》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就是
个人道德修养与治理天下之间的辩证关系。前面很大一部分讲的是个
人道德修养,“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此句同孔
子的“君子日三省乎己”道理是一样的。古人对于道德修养的重视到
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们对自己提出了严格,甚至是几近苛刻的要求。
“治骨角者,既切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而复磨之。”这种对于
完美人格的执着追求,令人肃然起敬。这是令我大为感动的第二个地
方。
在当今这个标榜个性的时代,人们我行我素,安于自己的本来状
态,“个性”在张扬其魅力的同时也为不少不思进取者提供了放任自
-5-
己的理由。古人对于完美的极致追求也许并不会实现,实际上实现的
人确实很少,但是他们这种对美的人格的不懈追求却是值得我们每一
个人去尊敬,敬重。
第三,“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
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从这句话中,我
看出的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即有所作为,换句话说,就是用行动
去改变现实,将目标一步步分解细化,从而逐步实现。与此同时,在
实现目标的时候也要注意方法,分清本末然后循序渐进。“自天子以
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正因如此,古人认真而严肃地经营人生,严格要求自己,修身养
性。相比之下,我们现代人面对问题要消极得多,颓废与无奈也多得
多。许多时候,我们也给自己树立光辉高远的理想,然而却仅仅是止
于口头,懒于行动。只是说说而已,真到要为理想吃苦的时候却畏畏
缩缩,止步不前。想想古人,再看看我们自己,真是汗颜。
以上三点是我最有感触的地方。此外,它的“三纲领”,“八条目”
论述了一个理想的目标,以及为实现目标该采取的行动。实际上,理
想也是《大学》的一个主题。
还有,文中字字珠玑,包蕴万千,读来让人受益匪浅。
《大学》读后感4
曾子在此引用上古之圣人之经典,开始阐述仁学的要义皆来自上
古时期的传承,通过孔子刨根问底显示了仁学的本质来源于人之心性,
-6-
一切神祇之性皆来源于本性既德性,剥离怪力乱神,去除无谓的精神
崇拜,回归自然,是人类文明史上最彻底的回归,回归无神轮,一切
人皆可圣,圣不在什么地方,心性就是圣地。由此可见,无论佛教宣
说无神论却再次沦入神祇崇拜,其他所有宗教都没离开有神崇拜。这
是我们华夏文明最璀璨的源起。
《尚书。周书》中德《康诰》乃周公封康叔于殷地之时所作的训
辞。意为你要克制自我之私欲而昭示仁德之性,慎用刑法,善待孤寡
老人等等弱者。能够执守和实现内在心性之德于自己和天下,也只有
这样实行圣贤之道于时时刻刻和事事物物中。
《尚书。商书》中《大甲》中说到伊尹放太甲这个事件中来说明
“先王顾諟天之明命”的根本性。太甲上位三年而刚愎自用,一味享
乐而朝政昏乱,被伊尹放于铜宫而反省,终于明白天子与百姓无别,
明白心性只要而重新国泰民安。告诉大家不管是谁皆应尊重内在心性
之本,方本国顾諟天下之命。
《尚书。虞书》至《帝典》阐述上古禅让之礼。“克明峻德,以
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也就是说通过
天子内在生命中高深光明的德性来普照和谐九族百姓,以至于和睦相
处,风俗归厚,才使社会处于文明,以至于普天下太平。
通过对《尚书》三篇的经典引用,明明德之明是自觉、自发、自
主、自由地彰显仁义心性,是超越的和先验的。正如孔子所说“吾欲
仁,斯仁至也”。禅宗临济大师一样以人为本,心性自明,可见佛教
传入中国,融合了儒家思想和道家本善才有了禅总本真,于是禅宗才
-7-
是真正的汉佛之核心,完全超越原来的佛教框架。
读书明志在于透彻心性,大学之深邃在于此。
《大学》读后感5
《大学》是我的第一位文言文老师。《大学》一直在教给我们“明
明德”、“新民”、“止于至善”。详细地讲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
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虽然我不大了解那些治国、平天下
的大道理,但我知道做人要有诚意,这样别人才会相信自己,我们还
要修养自己的品性,不至于出去不讲礼貌,让人觉得自己是个没有好
习惯,家庭教育也不好的坏孩子,让别人说自己的坏话,看不起自己,
所以我们要讲礼节,要修身,读后感《《大学》读后感》。古人说道: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
诚其意。”虽然只是短短几个字,但字里行间表达的意思却是那么深
厚的道理,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己的品性;想
要修养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想要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
己的意念真诚。
《大学》里面讲的道理是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和我们的成长是分
不开的。像小孩子的根本和大人的根本都是要修养品性,其次才是学
习和工作,如果孩子没有良好的品性,小则影响自己的人生,长大对
社会也会有不好的影响,所以我们要修好身,正好心,然后做事也就
简单了。
《大学》——我的第一位文言文老师,第一本接触的四书五经里
的一本书,现在已经牢牢地装在我的脑海中,永远也抹不去。
-8-
《大学》读后感6
《大学》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句话是说,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的德行,在于使民众日新又
新,并达到最完善的境界。那么,什么是光明的德行呢?我想,最基
本的就是孝敬父母。
读了这段话,让我想起古代的一个故事。赵善应是南宋的一名官
员,是历史上有名的孝子。有一次他的母亲患了重病,需要用人血和
药进行治疗。赵善应二话没说,马上买药,然后用刀刺破手臂,用自
己的鲜血和药,给母亲服用。在赵善应的精心照料下母亲的病很快就
好了。病虽然好了,但母亲却落下了心悸的病根。一有打雷等大点的
响动,母亲就会害怕。因此,每遇到雷雨天气,赵善应都会走进母亲
的房间,陪伴母亲。有一个寒冬的夜晚,赵善应出远门归来,走到家
门口时,随从正要敲门,赵善应却马上制止说:“别敲了,我怕惊吓
到母亲。”就这样,他和随从坐在门口房檐下,挨冷受冻直到天亮。
赵善应这种孝敬父母的精神是多么难能可贵呀!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大学》这本书提出的“为
人子,止于孝”的目标。自从学习了《大学》,我在家里也能孝敬父
母。妈妈工作了一天回到家,我高高兴兴地敬妈妈一杯茶,妈妈就很
开心。到了晚上,我来到卫生间倒一盆水,然后让妈妈洗脚,妈妈说
我是个懂事的孩子。爸爸回来了,想去餐厅洗碗,我就让爸爸休息,
我来洗碗。
学习了《大学》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孝道。
-9-
作为孩子,孝很重要,只有做到了孝,长大以后才能做到忠和义,才
能为国家和社会做事。
《大学》读后感7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是这本书的中心。
何为“大学之道?”“大学之道”在于改掉自己不好的习惯,在于养
成美好的品德,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
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这
句话是我读整本书最受益匪浅的一句话。它告诉我们的含意远远不止
“各司其职”那么简单,它表达的意思还有:做什么事,就做好。作
为孩子,孝很重要,只有做到了孝,以后才能学到忠、学到义。身为
人父,不仅要爱自己的孩子,还要仁慈。作为国家领导人,也是如此。
《大学》中有这么一段话,“一家仁,一国兴仁,一人贪戾,一
国作乱,其机如此。”带领一个国家,到了一个团体没有想象中的复
杂,一定是从自己修身,家庭文家做起,自然而然治国,平天下。作
为领导的人不仅要做到勤,还要做到仁慈。在我们国家,哪里有困难,
哪里就有党和政府的关系。xx年汶川地震后,温家宝总理第一时间
来到灾区,只会全国人民和灾难做不屈的斗争。我想,正因为哪里有
困难,哪里就会有党和政府的关怀,我们国家才能长盛不衰。
《大学》让我们终身受益!
《大学》读后感8
《大学》是我国优秀文化宝藏之一——“四书”中的一书。“四
书”除《大学》,还有《中庸》《论语》《孟子》。“四书”传扬的是儒
-10-
家思想,我们知道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孔子。
孔子的教育思想在我国有着深远的影响。“志于学”是他求学的
动机,何谓“志”?朱熹说:“心之所之谓之志”,“志于此,则念念
在此而为之不厌矣。”可见,“志”乃是一种“志向”、一种“追求”、
一种“意志”、一种坚定不移的“精神”。“学”就是指不断“学习”,
会成就“大学问”,“学多了”,你就拥有“大学”问。
同时,“志于学”也蕴含着将对“学问”的追求作为自己的价值
选择。因此,孔子这位圣人改变了中国文化史。
因为他开创了“学术研究、道义探讨”(做学问)成为终身事业
的新行业。对当时来说是一个伟大举措。
早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诸子争鸣”
的学术繁荣局面,其中以儒、道、墨、名、法五个学派最为著名。先
秦法家学说思想上与儒家对立,早期法家代表人物商鞅认为孔子学说
与法家农战思想对立,致使国家“必贫而削”。
“农”指农耕和放织。“战”指战争。而儒家提出的却是“做学
问”的事。
所以有人说,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对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
产生最大影响的人,就算是孔子了。
“大学”概要,旨在了解孔子的“大学”思想,不仅要“志于学”,
而且成为专门的一个行业——道出了“大学”的价值所在。
二、如何才会“大学”。
那么,如何才能具有“大学”呢?子曰: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
-11-
庸人之所以成为庸人,无他也,好学不好学。孔子学无常师,“三人
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也因此不论做什么事都能体现“好学”,即追求完美,就像
我们的校训——做我,做最好的我。其实,我们的校训渗透着圣人的
思想。
他一生中牟取的第一个职业称委吏,古代管理粮仓的小官。他做
得很好,有古文为证“会计当”。一年后,他放牧,又做得很好。有
古文为证:牛羊茁壮。然而,孔子对自己的事业又是怎样评价呢?
《孟子·万章下》中这样说:孔子尝为委吏矣,曰“会计当而已
矣”。尝为乘田矣,曰“牛羊茁壮,长而已矣”。
说到这里,让我想起了一个成语:眼高手低。它现代的意思:心
目中的标准很高,而实际的能力很低,无法实现。呈贬义状态。
然而,这个成语的起源却是褒义的。它的“眼高”意思是:有远
大的志向,“手低”指脚踏实地做。孔子就是典型的“眼高手低”者。
“会计当”,“牛羊茁壮”就是脚踏实地做成的——“手低”内容。“而
已矣”和“长而已矣”,说明他有远大的理想,不局限于此,即“眼
高”啊。只有不断地超越自己,才会拥有“大学”的机会。不断地超
越就是“好学”的品质。拥有“好学品质”的人,我认为他已经是“志
于学”的全格人才了。
《大学》读后感9
而《大学》是在这条征途中闪烁的一颗璀璨明珠。它可能没有孔
子那样声名赫赫的作者,但在我看来,它意义非凡。它似乎极早地系
-12-
统而直白地把做人放在了思想的核心、学习的基础——“物格而后知
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不仅直接地告诉了我们修身之于
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必要性,更是摆出了一条如何修身的明智之途。
这样的思想高度,是前人所未达之所,亦是后来之人无法企及的。
朱熹曾指出:“《大学》是修身治人的规则。如人起屋相似,须先
打个地盘,地盘既成,则可举而行之矣。”然而,随着现代工业文明
的崛起,人们似乎把做人和治学逐渐分离,学习的内容更多地倾向于
应用科学,即格物、致知。久而久之,社会上的一部分人失去了做人
的规则,甚至还出现了应试教育这样僵化了的育人系统,令人不胜唏
嘘。实际上,这样的学习风气从根本上就已经失去了方向——格物、
致知的目的是正心、诚意,是修身,故而,缺乏思想道德修养的求学
是无法树人的,也是无法进步的,因为这样的人做不到真心诚意地热
爱学问,而只是虚情假意地将学问当做是成功的工具,那么求索又怎
么可能竭尽全力、精益求精呢?
“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引导青年学生自觉把个人理想
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中。”坚持治学与做人的统一,落实
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现代教育不可逆转的涡流。同时,也只有不
断追求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修身之道,方可成就齐家、治国、
平天下的理想信念。
《大学》读后感10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
-13-
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
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
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
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本文发布于:2023-02-28 17:21:2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75760838354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大学》读后感.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大学》读后感.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