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教学设计(10篇)
《爱莲说》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1、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背诵全文。
2、掌握“蕃”“染”“植”“鲜”的意义,辨识“之”的不同用法。
3、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难点
托物言志和衬托手法的运用。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莲的形象经常出现在建筑物上、雕刻和绘画作品中;许多诗
人、学者都写过咏莲的篇章,赋予莲以各种美好的品质。我们今
天来学*一篇名文——《爱莲说》。《爱莲说》是宋代哲学家周敦颐
所著。据说他在南康郡做官时,曾亲自率领属下开挖了一块四十
余丈宽的池塘种莲,他凭栏放目,触景生情,写下了这篇赞美莲
花的传世名篇。
二、解题
从题目可明确三个方面的内容:
1、文章主要内容是关于“莲”;
2、作者对莲花的态度是“爱”;
3、题目最后一个“说”是古代一种文体——“说”是一种既可以
说明、记述事物,又可以发表议论的文体,偏重于议论。所以后
来人们常把说理辨析的文章统称为论说文。《爱莲说》就是说说
爱好莲花的问题。
三、整体感知
1、先听后读,要求:①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背诵全文。
②边听朗读,边给自己不懂的字词注音。③文中提到哪些花?
重点写什么?
2、解读生涩字词。
蕃(fán)淤(yū)濯(zhuó)亵(xiè)鲜(xiǎn)
四、深入研读
品——品赏莲高洁的气质。
第一段分析(提问引导为主):
提问1:作者重点写莲花,在他看来,莲花有什么可爱之处
呢?试用课文中的句子来回答。
明确:原文“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
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提问2:这一长句,分别突出了莲花哪些特点呢?
引导:古代文人表述自己的志向和情操时,往往不采用直白
的方式,而常常以物为喻,写得比较含蓄,这叫做“托物言志”。
作者笔下的莲美是美,但究竟是什么特点可以代人言志呢?依句
引导。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与污浊的世风同流合污,
高洁、质朴。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香远益清”:不攀附权贵,美名远扬。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仪态端庄,
令人敬重。
赏析完后带着赞美与钦佩的感情重新朗读本段。
第二段分析(探究讨论为主):
探究1:莲的象征意义(托物言志,立意高远)。
引导:,作者的情感态度决定对物的爱憎。
明确:原文“莲,花之君子者也”。
探究2:作者爱莲赞莲,却不通篇写莲,反而加入了对菊和
牡丹的描写,用意何在?(正衬与反衬)
引导:所谓“红花还要绿叶配”。“红花”这里指莲花,“绿叶”自
然指菊花和牡丹,那它们分别代表了什么人,以及表达了怎样的
情感态度呢?各抒己见。
明确:菊隐逸者逃避现实正衬
牡丹富贵者庸俗逐利反衬
作者借莲花的可爱来歌颂君子的坚贞气洁,既是作者的自况,
也是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批评。所以文中分别赋予了
莲、菊和牡丹以特定的象征意义,对当时社会上人们不同的处世
态度做了精辟概括(逃避现实、庸俗逐利),以衬托手法突出表
现作者“出淤泥而不染”这一为人力本的道德信念。
探究3:从“莲,花之君子者也”可以看出作者将“莲”看作君子
的化身,可见“莲”与君子在神采气度上有很多相似之处。那么,
在同学们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算得上是“君子”呢?
引导:从《论语》入手,让同学们自由讨论:“出淤泥而不染”,
“*朱者赤*墨者黑”。最后引到课文“莲,花之君子者也”上。要求同
学们学*莲高洁的品质。
五、文言词学*
1、做课后练*第三大题。
2、“之”字在课文中出现频率多达八次,但每一次的意义却不
一定一样。找出来,好好区分和把握。
六、回顾小结
根据板书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
七、布置作业
课后小作文“爱——————说”。
八、板书
爱莲说
生长环境
予独爱莲、体态香气、君子、托物言志
神采气度、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菊、隐逸者、逃避现实、正衬
牡丹、富贵者、庸俗逐利、反衬
教学反思
过去在教《爱莲说》一课时,我从讲解课题和作者入手,然
后领读,一字一句翻译,直到文章中心和写作方法,所有该讲的
都讲了,但学*效果一点不好。这次上这课时,我换了一个思路:
让学生自己去学*,自己去发现。用这种方法上完课后我才真正
明白了教与学的真谛。这堂课,学生学得轻松自如,主观能动性
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不仅把老师该教的知识自己学*和掌握了,
更重要的是,在学*过程中,能真正用自己的头脑去思索,去发现
问题,去决定取舍。这堂课也使我认识到,只有老师为学生服务,
才是教学思想根本的转变。以前的课堂教学,老师教,学生学,
老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地跟着老师的指挥棒走,光记
笔记都来不及,哪里还有什么主动性哪里还有什么发现,有了这
样的尝试,我今后在上其他的课文,我也会适当采用了这种方法,
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成绩得到提高,而且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
能动性,教学效果也好。
《爱莲说》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2、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自主学*,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
志的写法。
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课文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
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
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
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这篇文章。
二、整体感知课文
请大家看录像,先欣赏一下这篇文章。
三、解题,揭示学*目标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
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在这里指什么?(同学们可以看课文回
答)
作者借描写莲来抒发感情,并说明道理,这就是托物言志的
写法。学*此类文章,一要理解所托之物的含义,二要理解作者怎
样托物,如何言志,这两点正是我们学*这篇课文的目标,请同学
们看屏幕齐声朗读一遍。
四、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结合书下注释,也可以利用工具
书,疏通字词的音、形、义,并逐句翻译。(前后左右可以讨论,
实在不懂的可以作上记号。)
1、检查自读情况(看屏幕,提问)
看清字形,读准字音,理解字意:
周敦颐()可爱者甚蕃()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不蔓不枝()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花之隐逸者也()陶后鲜有闻()
请同学们齐声把这些词句朗读两遍,注意朗读的一般要求:
抬头挺胸,精神饱满,声音哄亮,吐字清晰。
2、问:文字上还有没有不懂的?请提出来。(师生共同解答)
3、请两位学生翻译课文。
五、研读课文
(一)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托物言志文章的一般写法,首先要准确生动地描写出所托之
物的形象,揭示出内在的精神品格。本文所托之物是什么?“莲”
1、请同学们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
2、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花的?赋予莲花哪些品格?
同学们可以相互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完成屏幕上的表格。
3、总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
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
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
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4、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再齐声朗读一遍,注意把握莲花的
高洁品格,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二)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过渡: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
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1、分析“菊”正衬的作用。
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什么人?我们学过他的一首饮酒诗,当
中有一句话能表现出陶渊明爱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
品质,也是用菊花来正面衬托莲花,用陶渊明来正面衬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然而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
世人甚爱牡丹,为什么?
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
追求富贵,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呢?文中哪一个字
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独”
师:作者写世人甚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表明
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下面请同学们齐声把第一节朗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
种花的不同态度。
(三)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过渡:以上是托物部分,但是托物言志的文章描写事物并非
根本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所托之物的描写来歌颂人。同样,《爱
莲说》一文作者写莲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要借莲颂人。请同学们
看第二段
1、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那么第二
段呢?
议论,文中哪一个字能集中体现出来?“谓”
抒情,文中有哪一个字作了提示?“噫”
2、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作者对陶
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愿意隐逸
吗?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
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惋惜”
牡丹,作者把它比作什么?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
出的又是什么情感?“鄙视”
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什么情感?
“赞美”
3、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
有感情的齐声朗读第二段。指出:a、文中有一个叹词“噫”,朗读
时声音应该延长。
b、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
情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提示:一般句式
有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四种)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调,这一
句重音应放在“鲜”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
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
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请同学们注意体会,齐声把最后四句再朗读一遍。
4、小结: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
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
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逾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
君子,实在难能可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
六、再看录像,品味欣赏,学生轻声跟读。
七、指导学生按照板书脉络快速背诵。
同学们读的很投入,老师再给你们几分钟时间,同学们能不
能把它背出来。
八、总结课文
1、学生总结
至此我们学完了周墩颐的这篇千古传诵之作。从内容上或写
作上,大家有哪些收获呢?
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
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
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
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
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
2、教师总结
同学们,周墩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
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
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
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九、布置作业
熟练背诵并默写课文。
十、板书设计
爱莲说
陶渊明独爱菊(正衬)隐逸者惋惜
世人甚爱牡丹(反衬)富贵者鄙视
予独爱莲君子者赞美
托物言志
《爱莲说》教学设计3
【课文品读】
《爱莲说》是北宋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周敦颐的传世之
作。这篇咏物抒情、托莲寄意的散文虽只119个字,但文字干练,
语言优美,结构严谨,言简意赅,清雅脱俗,立意高远,琅琅上
口。文章借莲花的美好品格,以菊花为正衬,以牡丹为反衬,突
出莲花傲然不俗,超脱卓群的品性,表现了作者自己追求洁身自
好的美好情操以及对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弃。
本文在艺术表现上有以下特色:
语言美
其一,表现在语音美。或叠音,或叠韵;或排比,或反复;
或叙说,或感叹,语气多变,音调和谐,节奏明快。课文中用叹
词“噫”字,表示感慨,引出全文的要旨。然后分三层进行论述:
一叹爱菊者“鲜”。“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照应上文的“独爱菊”。
二叹爱莲者少。“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照应上文的“予独爱莲”。用
反诘的语气写出就比直陈的句式显得深沉有力、发人深省。三叹
爱牡丹者众。“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乎”语气词,用在句中表
停顿,表感叹的语气。“宜”和“乎”连用,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当然”。
“矣”语气助词,用在句尾表示已然或必然的口气。这句话照应上
文的“世人甚爱牡丹”,语含讥讽,表示对时俗的鄙夷之情。
其二表现在句式美。句式多变,骈散结合,长短(或长句、
或短句、或独词句)相间,既错落有致,又凝练流畅。当略者,
寥寥数语,句子简练,明快;当详者,则用长句细心勾画,精工
雕琢,绘形绘色。结尾三个短句的语气也迥然不同:一句直陈,
一句反诘,一句感叹。语序在变化,语气在变化,归根到底是作
者的思想感情在变化。叙陶句式*实、稳妥,有“俱往矣”的意味;
叹自身,用反问句,有知音难觅的感伤;叹世人,则用感叹旬,
把嬉笑怒骂、鄙夷不肖之情通过一个“宜”字尽力宣泄出来。
其四表现在修辞之美。作者巧妙娴熟地运用对偶、比喻、拟
人、排比、双关、反复等多种修辞方法。写莲又非单纯写莲,将
莲的品性与人的品性进行了不动声色的融会贯通。
形象美作者笔下描绘的莲形象是美好高洁的。“莲之出淤泥
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出了莲花虽身处污泥
之中,但却保持着不随世俗、洁身自爱、天真自然和不显媚态的
可贵精神;“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从体态香气写出
了莲花里外贯通、外表挺直、表里如一、不牵扯攀附、香气远播
的高尚品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从风度方面写出
了莲花如傲然不群的君子一样,决不被俗人们轻慢玩弄的清高形
象。“不染、不妖、不蔓、不枝、不可亵玩”则道出了莲高洁傲岸
的君子形象。
意境美《爱莲说》以“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开篇,出
笔不凡,远境大气,意境深远,吸人眼球,既点明了《爱莲说》
之莲也属水陆草木之花,也点明了莲的可爱,只是“甚蕃”者里的
之一罢了。这就为他下文的“予独爱莲”埋下了顺理成章的伏笔。
接下去周敦颐并没在“甚蕃”里纠缠,而是直接缩景,一句“晋陶渊
明独爱菊”,开宗明义地点明题意:陶渊明可以爱菊抒怀,我怎不
可独爱莲呢?接下句“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像是重复,但
实为加深语意,而且以此句切入,让那种对比感更为强烈,为其
阐述莲之高洁做了铺垫。意即我独爱莲与晋陶渊明的爱菊避世不
同,陶为保持一份高洁,宁愿终老南山;吾要在尘世中当个出淤
泥而不染的君子。这样,就为《爱莲说》所要表达的主题__“出淤
泥而不染”作了最好的引述。之后,周敦颐便直接进入正题:“予
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写莲之语,爱莲之
心,喻莲之志,可谓一气呵成,看似是对莲的直观描写,其实,
字字句句皆是借莲之表象来倾诉心声。可以说自开篇至入篇至本
节完,竟给读者无一丝喘息之机,读起来不仅语言超凡脱俗,而
且回味隽永绵长,越品越有味。全文浑然一体,没有丝毫雕凿的
痕迹。更为重要的是,周敦颐借花喻人,将陶渊明的避世,世人
追求荣华富贵的心态描写得淋漓尽致,但却无一言直接指责。全
文营造了优美的意境。
教学创意
《爱莲说》是一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散文。文章借莲花
的美好品格,以菊花为正衬,以牡丹为反衬,突出莲花傲然不俗,
超脱卓群的品性,表现了作者自己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以及
对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弃。教学本文,以朗读为线,
以朗读促进学生理解文言字词,以读体会本文的语言之美,以读
品味本文的艺术形象和写作手法,又以理解带动学生背诵积累文
言词句和诗文的目的。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并培养文言文朗诵能力。
2、理解借物喻人、托物言志、衬托手法在课文中的运用。
3、品味语言,体会作品表达的作者的情趣,提高个人生活
情趣和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
1、朗诵课文,积累文言字词。
2、品味语言表达之美,理解莲的“君子”形象。
教学难点
1、朗诵课文,积累文言字词。
2、品味语言表达之美,理解莲的“君子”形象。
教学方法
诵读法、批注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思路
大致上分为四个教学板块:朗读课文,讲清字义;诵读课文,
说语言美;品读课文,理解形象;背读课文,巩固积累。
预*要求
时间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铺垫(3分钟)
导入
作者简介:
周敦颐,(1017——1073),宋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字
茂叔,道州营道人。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书屋讲学,世称
“濂溪先生”宋代理学创始人,著《周元公集》。
生字检查
蕃(fán)不蔓(màn)不枝亵(xiè)玩鲜(xiǎn)有闻
活动一:朗读课文,讲清字义(10分钟)
1、要求学生出声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自读自讲文意,
把讲不清的画下来。
2、同桌前后桌之间讨论解决疑难字句。
3、教师检查词义理解:“甚”、“染”、“鲜”“、蕃”、“濯”、“亵”
等实词和“之”、“焉”、“者也”、“噫”、“唉”等虚词。
活动二:诵读课文,说语言美(10分钟)
1、学生听课文录音,要求重点听语音语气语调。
2、学生对照课文录音,自由诵读课文两遍并思考本文的语
言美(提示:可从句式、用词、表达方式等来谈)。
3、学生说句式语言特点。
学生说的内容可能有以下几点:①句式多样,或骈句。或散
句;或长句,或短句;或排比句,或独词句。②语气多变。或陈
述,或疑问,或感叹。③节奏和谐。“蕃、丹、染、焉”,“直、枝、
植”等韵__错分布,错落有致。④表达方式多样。百字短文融叙述、
描写、抒情、议论于一炉。一个“爱”字连缀全文,文笔简练,情
感丰富。
活动三:品读课文,理解形象(15分钟)
1、请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直接描写莲花的语句(“予独爱莲之
出淤泥而不染。不可亵玩焉”)为这些句子做批注:从哪些方面来
描写莲,写出了莲的什么品质?
作者从生长环境方面,描绘了莲的高洁和质朴;从体态香气
方面,写了莲的正直和芳香;从风度方面,写了莲的清高。
2、联系下段中的“莲,花之君子者也”、“莲之爱,同予者何
人”两句,思考:本文作者仅仅只是在描写莲,赞美莲吗?
当然不是,写花实是写人,咏花就是咏志。这七个分句句句
写花,又句句写人,这种手法叫借物喻人。
3、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作者以莲花为歌颂对象,却几次
提到了菊花、牡丹,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①开头以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引出“予独爱莲”的
主旨。②作者以菊的隐逸,牡丹的富贵衬托莲的高洁。③结尾由
三种花写到三种人:爱菊者少,爱莲者更少,而爱牡丹者很多。
以此感叹社会上真隐士少,有道德的人更少,而爱富贵的人很多。
文章通篇以菊花为正衬,以牡丹为反衬,突出莲花傲然不俗,超
脱卓群的品性,表现了作者自己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以及对
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弃。
活动四:背读课文,巩固积累(3分钟)
请学生结合对课文的理解,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背诵课文。
有时间可以抽查背诵情况。
作业:
1、整理本文字词,并默写课文。
2、请抓住“竹”这一植物的特点,赋予它某种精神品质,写一
段(50到80字左右)话。
3、学完这课后,你又怎样理解“*朱者赤*墨者黑”这句话呢?
写百十字的文字说明自己的想法。(2、3题可选做其一)
板书设计
爱莲说
菊(正衬)君不慕名利
莲
牡丹(反衬)子洁身自好
以花喻人托物言志
《爱莲说》教学设计4
导入新课
同学们,水陆草木之花,可爱的有很多很多,你喜欢哪一种
呢?为什么喜欢它呢?说说看。(学生众说纷纭)有人说,喜欢
花的人,都有一颗善良的心。我很欣慰今天看到了这么多善良的
心。二、作者简介
师: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周敦颐)
宋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字茂叔,道州营道人。晚年在
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书堂讲学,世称“濂溪先生”。他是宋代理学
的创始人,对宋明的哲学思想有很大影响。在《周元公集》。
师:要注意“颐”字左边的写法。
解题
“说”是议论文的的一种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
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爱莲说》就是说爱
好莲花的问题。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1、给下列黑体字注音(叫一位同学上黑板注音)甚蕃(fán)
淤泥(yū)濯(zhuó)清涟(lián)枝蔓(màn)
亵玩(xiè)隐逸(yì)颐(yí)噫(yī)鲜有闻(xian)
师:一学生带读
2、全班朗读课文
这是一篇文言文,大家注意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所不同,
古人读书很有韵味,自得其乐的读,一般语气都比较舒缓。我们
读古文虽然不需要摇头晃脑,但可以吸取些有益的读书经验,可
以读得更舒缓一些。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先要充分地理解课文内
容,在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去读。
3、教师范读
理解重点字词
1、蕃(多)独(惟独)甚(非常)而不染(表示转折)(沾染
污秽)濯(洗涤)清(清水)妖(美丽而不庄重)不蔓不枝(长藤
蔓)(长枝节)——属于词类活用
香远益清(更加)(清香)亭亭净植(耸立的样子)(立)焉(呢)
予谓菊(第一人称我)(认为)花之君子者也(品德高尚的人)陶后
鲜有闻(少)宜乎众矣(应当)(多)
中通外直(畅通挺直)
(文中有一对反义词是蕃和鲜。)
2、了解两个古今异义
植宜
3、一词多义:
(1)“之”字用法
①水陆草木之花之:的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
助词,起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可不译③无丝竹之乱耳之:助
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可不译④何陋之有之:助词,在这
里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无实义。
(2)清:清澈(濯清涟而不妖);清香(香远益清)远:远
播,形容词用作动词(香远益清);不可以去靠*它,也就是距离
长,(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词类活用:1.蔓: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蔓。例句:不蔓不
枝2.枝:名词用作动词,生枝杈。例句:不蔓不枝3.远:形容词作
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例句:香远益清4.清:形容词作
动词,显得清幽。例句:香远益清
5、翻译全文
分析课文
1、周敦颐喜欢什么样的花,大家知不知道?(莲花)
师:莲花的别称还有(荷花、芙蓉等)
2、写独爱莲的原因是什么?课文中哪些句子是着重写莲花
的?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
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写莲是从几个角度写的?
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外形——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味道——香远益清
姿态——亭亭净植
气质——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这几个角度各写出了莲花的哪些品格?
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哗众取宠)
外形——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豁达大度,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味道——香远益清
(美名远扬)
姿态——亭亭净植
(志洁行廉或独立高洁)
气质——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自尊自爱令人敬重)
师:总结:莲花的整体的形象是端庄美丽,令人敬重。我们
知道了作者爱莲,不仅因为莲花姿态美丽,而且更因为莲的品格
高尚。
师:那么我们知道了莲品格高尚,作者把它比喻成什么?(君
子)
5、课文写了莲,还写了哪几种花?分别比作什么?
回答:还写了菊和牡丹。分别比作隐逸者、富贵者。
6、文章题为爱莲说,为什么还要写其他花呢?
作者写莲,同时又写菊、写牡丹其用意是起衬托作用。
菊正衬,牡丹反衬。这样,更能突出莲的君子的品格,表达
作者对莲花的喜爱之情。
7、刚才我们知道了菊比作隐逸者牡丹比作富贵者。为什么?
隐逸者呢?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
治者同流合污而隐居避世,这种人的特点是志向高洁,就像陶渊
明一样(陶渊明一生清廉,为官多年,最后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
而辞官归隐。他从复杂的宦海中挣脱出来后,回到家乡,躬耕垄
亩,过起了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并且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归园
田居》和饮酒诗系列),但逃避现实,隐居起来。
师:作者喜欢吗?(赞美惋惜)
师:你是从哪一句看出来的?(陶后鲜有闻)富贵者呢?因
为牡丹花十分浓艳,花朵硕大,有人评价为“天下无双艳,人间第
一香”,从唐朝起就成为富贵人家的宠物。牡丹的价钱很贵,但富
贵人竞相购之,把它比作富贵者很恰当。这种人的特点是追求富
贵,贪慕荣华,追名逐利。
师:作者喜欢吗?(十分鄙视、厌恶)
师:你是从哪一句看出来的?(牡丹之爱,宜乎众人矣)
师:那么君子是怎样的人?
品德高尚的人,指处在污浊的环境却保持自身的高洁,不随
流俗,不受沾染。
师:莲花这般高洁,在当时喜欢她的人多吗?有何凭证?此
话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心情?(不多。“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感慨、痛惜)
现在我们明白了,作者赞美莲,其实是要赞美君子这样的人,
他不跟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为人正直,名声很好,
又很庄重,有独立的人格。封建社会有这样的人,真是令人敬佩!
用三种花来比三种人,使文章生动形象,含蓄而给人回味,有个
共同特点,就是都将三种花的品格拟人化了。把莲花比作君子,
借赞花来赞人,从而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种写法就叫做
托物言志。当时社会爱莲者少,爱牡丹者多,真正的君子少,追
求富贵的人多啊!作者有感于社会上真正有德者少,追名逐利的
人太多,对他们表示了强列的鄙视!结尾的两句话一问一叹,发
人深省,文章的主题多深刻啊!(齐读噫。)
八、小结本文通过对莲花形状的叙写和评论,借花喻人,
阐述自己不慕荣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生活情趣,
委婉地批判了社会上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庸俗世风。九、齐背
课文,再次感受作者洁身自好的生活情趣。十、结束语:通过今
天的学*,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质给我们留下
了深刻的印象,做人就要做莲花一样的人。追求精神世界的高格,
远离世俗物欲的诱惑,做一个品德高洁、通达正直的君子,让君
子之德传扬天下,让君子之名远播,让君子之行引领众生;那么,
君子之德就会像“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成为世间一
道亮丽的风景。
《爱莲说》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积累文言词句,掌握“蕃”“染”“植”“鲜”等词的意
义。
2、学*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从个人情趣、爱好和风格,展
开想象,感悟做人的道理,学*莲花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掌握重要实词。
教学难点:以花喻人的含义。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
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周敦颐的《爱莲说》,“爱莲说”是什么
意思呢?谁来谈谈?“说”,古代的一种文体,多用叙事、写人、
咏物的形式来阐述见解、说明道理。“爱莲说”这个题目的意思是
什么呢?说说爱莲的道理。荷花因其美丽高洁,很得诗人喜爱,
你还知道哪些写荷的诗?请起来背诵一下。
活动2
讲授
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2、疏通文意。学生看注释,教师提示:
蕃:多。自:从。予:我。濯,洗涤。清涟:清水。妖,美
丽而不端庄。不蔓不枝:名词作动词,不牵牵连连的,不枝枝节
节的。不生枝蔓,不长枝节。益:更,越。亭亭:耸立的样子。
植:古义:树立;今义:种下。亵玩:玩弄。君子:道德高尚的
人。噫:感叹词,相当于“唉”。鲜:少。宜:应该。
活动3
活动
品读课文。
1、找出描写莲花的那句话并说说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
花的?
教师提示:
角度特点品质
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形态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香味香远益清
观赏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这些语句对莲花作了生动逼真,尽善尽美的描绘。你们
觉得作者仅仅只是在描写莲,赞美莲吗?
不是。文章后面说“莲,花之君子者也。”
3、看来,作者是把莲比作君子的,君子是什么意思呢?
在我们的文化中“君子”与“小人”是一个相对应的词。君子指
品德高尚的人。
4、结合莲的形象,发挥想象,说说作者赋予莲花哪些君子
的品格?
角度特点品质
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不媚
于世
形态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香味香远益清美德布于四方,声名远扬
观赏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坚守节操端庄严肃被人
敬仰
5、文章咏莲,却还写了菊和牡丹,在作者的眼里,这两种
花还指代什么人?
菊:隐逸者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
便隐居避世,称为隐士。
牡丹:富贵者追逐名利富贵的人。
6、这三种花都有人喜欢,哪一种花喜欢的人最多?从中你
感悟到了什么呢?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
乎众矣。当时的社会上真隐士少,有道德的人更少,而爱富贵的
人很多。写菊是正衬,写牡丹是反衬。
7、三种花作者都喜欢吗?从中看出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予独爱”三字表明作者只喜欢莲,也可以说成是只有作者才
喜欢莲。可见当时的社会追名逐利已蔚然成风,道义已荡然无存。
面对当时的不良世风,作者不同流合污,努力追求高洁的品格。
8、这种通过写一种自然物来表白自己的心志,这种写法就
叫做什么?
托物言志。
活动4
活动
背诵课文。
活动5
活动
结束语:
同学们,我们生活的环境虽然已经很好了,但也可能有不如
意的方,甚至于在某一个特定的时间里,可能是特别严重的。那
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怎么办?当我们不能改变环境的时候,我们
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态。保持自己心灵的一方净土,保持自己精神
上的家园。
《爱莲说》教学设计6
1、熟读成诵;
2、品析莲的形象美;
3、感悟诗人的品德。
读析品分四块推进。
一课时。
〖课前预*〗
熟读课文,并阅读课文注释及练*。
〖导入〗
教师检查对词义的理解。“之”、“焉”、“者也”、“噫”、“矣”等
虚词和若干实词。
〖分四块推进〗
一、朗读
1、备读:要求畅读五分钟,每个人都必须讲出这篇文章之
所以朗朗上口的一个原因。
2、学生尽情朗读;
3、课堂发言:如:散句与骈句的交错运用,长句短语的错
落有致,叙述、描写、议句的熔为一炉、疑问句、感叹句的穿插
使用。全文言简意丰,文笔摇曳多姿,诵读起来格外舒畅。
二、析读
1、学生带着问题继续诵读课文
2、教师出思考题:
⑴全文的主体形象和陪衬形象。(莲──菊和牡丹)
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了莲的形象。(作者从生长环境方
面描绘了莲的高洁和质朴;从体态香气方面,写了莲的正直和芳
香;从风度方面,写了莲的清高。)
⑶文章怎样表现了莲的品质。(文章表现莲的高洁品质,从
三个方面入手:直接描写形美,菊和牡丹烘托,作者抒情议论。)
三、讲读
对课文需要着重理解的地方进行讲解。主要内容有:
1、直接写莲花的句子,句句写景,又句句抒情;句句赞莲
花,又是句句赞君子,既是描写,又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的情趣
和清高思想。
2、第一段文字是状物,第二段文字是言志。状物意在赞颂
君子的品德,言志则表达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
情。
四、抄读和背读
课末留几分钟时间,学生自行完成。
《爱莲说》教学设计7
一、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文言知识,能借助一定的文言知识初
步读懂课文。理性分析能力弱,但感性认识及模仿能力强。因此
教学中注意因材施教,由浅入深,以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学*兴趣,
注意培养学生学*能力,用多媒体手段突破重难点,激发学生学*
主动性。
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2、了解“说”这种文体。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2、理解正衬和反衬的手法,学*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3、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情操。
4、学*莲花的高洁品格,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
情操。
教学重点:
学*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
对正衬和反衬手法的理解是本课学*的难点。
教学设想:
以读为主、读、析、讲、背方法综合运用,培养学生的诵读
能力,学*托物言志、衬托的写法,学*莲花的高贵品质。
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播放歌曲《荷花颂》将学生带入情境。南宋著名的理学家周
敦颐曾写过一篇《爱莲说》,他笔下的莲花又是怎样的?他是怎样
描绘莲花,抒发自己的心志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这篇散文。
二、介绍“说”的文体知识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
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爱莲说》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三、简介作者
周敦颐,又名敦实,宋朝道州营道(现今湖南道县)人,著名
哲学家,谥号元公(谥号,死后所给的称号),号“濂溪”,世称“濂
溪先生”。理学派开山鼻祖。周敦颐著有《周子全书》行世。周敦
颐曾在莲花峰下开设濂溪书院,世称濂溪先生,濂溪书院是他讲
学的讲坛,他的学说对以后理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四、背景介绍
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著名的理学家周敦颐来星子任
南康知军。周敦颐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生酷爱莲花。
周敦颐来星子后,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
花。周敦颐来星子时已值暮年(55岁),又抱病在身,所以每当公
余饭后,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
并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爱莲说》。《爱莲说》虽短,但字
字珠玑,历来为人所传诵。
五、组织活动
(一)听莲:
听课文朗读,教师范读。
(二)读莲:
1、让学生跟老师读。
2、指名读,正音,出示生字图片,领读生字。
3、自读课文。
4、齐读课文。
5、结合注释,小组合作自译课文。
(三)品莲:
a品莲之美:(学生合作探究,举手回答。)
过渡:莲花是美的。美在哪里呢?我们先看课文《爱莲说》,
文章哪一段写“莲”?
1、读第一段:
师:这一段写出了莲花怎样的形象呢?这一段当中有两句最
有名,你们猜猜是那两句?
生: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不妖。
2、师:莲花有没有因为自己漂亮而卖弄自己?写出这两句对
应的莲花的品格。
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纯真自然不显媚态。
3、师:“中”是里面,里面怎么样?见过莲花的茎么?外直写出
了莲花的什么品格?
生:内心通达行为方正。
4、师:不蔓不枝,蔓是一种植物,特点是自己长不高,但如
果附*有攀附物,他会爬得很高,生活中有这样的人么?
生:有,攀附权贵的人。莲是不是这样?不是。
5、师:香远益清,这句话写出了莲花什么品格?
生:美名远扬。
6、师:亭亭净植中的“亭亭”写身材,写出了莲怎样的体态?
生:仪态端庄。
7、师: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根据上下文推断一下亵玩一
词的含义。这句话写出了莲花什么特点?
生:自尊自爱令人敬佩。
8、师: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
生:从三方面写莲的美好形象: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
气质。
9、齐读第一段,读时注意韵脚要读的重一些,并读出延长
音。作者如此细描细绘莲花,难道他仅仅是喜爱莲花的外形
吗?(小组讨论)
生:不是!
老师概括:莲是君子的化身,两者之间一定会有相似之处。
“出淤泥而不染”刚才我们说过,淤泥是莲花的生长环境,那么相
对应的君子的生活环境又是怎样的呢?污浊黑暗的封建社会。既
然莲花能够出淤泥而不染,君子也同样,虽然生活在黑暗污浊的
社会之中却能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濯清涟而不妖—纯真自然,
不显妖媚中通外直—内心通达,行为正直不蔓不枝—不攀附权
贵香远益清—美名远扬亭亭净植—仪态端庄可远观而不可
亵玩—自尊自爱,令人敬佩)我们说,只有具备了这七种高尚的
品德,我们才称之为“君子”。
10、师:通过这幅画,我们可以理解作者在这里运用的是什
么样的表现手法?
生:托物言志。
b品文之美:
11、师:本文写的是莲,为何要写菊和牡丹?(学生讨论回答)
这是衬托的写法。作者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更加含蓄而
突出地表达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写菊是正衬,是美丽
的,红花必须有绿叶衬托。菊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品格高尚。
它又是花中的隐士,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超凡脱俗,这些都符
合陶渊明的处世态度。与莲的品格相似,作者持赞赏的态度;;而
写牡丹则是反衬,牡丹雍容华贵,历来人们把它当成富贵的象征,
“世人甚爱牡丹”,说明世人贪慕富贵,追名逐利。这种人生态度
作者是否定的,持鄙视的态度。(屏幕显示板书设计)写牡丹是从
反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
12、让我们带着对课文的理解和对作者“出淤泥而不染”高贵
品质的崇敬之情,深情背诵课文。
13、小结:
第一段以总述开头,接下来对莲花进行描写。第二段是作者
独到的见解,开头三句构成排比是议论的写法,后面以“噫!”字开
始,是抒情的写法。全文仅119个字,融叙述、说明、描写、议
论和抒情为一体,不愧是“说”文体中的精品。
14、下面让我们仿照作者用莲花来寄托自己感情的托物言志
的方法,用:“我特别喜欢。”句式说一段话,所借之物不拘泥于
花草树木,但要注意内在联系和有新意。
老师(带头起兴说一句):我特别喜爱牡丹。古往今来,文人
墨客写牡丹总是贬的多,我对此颇感不*。当春风甘露唤起百花
争艳时,贵为百花之王的牡丹无疑是最美的,她像一位雍容的贵
妇,美丽中带着一份端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为何要贬呢?更何
况,牡丹源于隋而兴于唐,这恰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鼎盛的时
期,于是在人们印象中,牡丹便是国泰民安的象征。时至今日,
牡丹与坚贞不屈、傲之寒霜的梅花一起成了我国的候选国花,如
果牡丹没有其过人之处,能成为候选国花吗?因此,我爱牡丹。
生:我特别喜爱梅花。梅花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不畏严寒,
傲霜斗雪的精神及清雅高洁的形象,许多中华儿女都拥有梅花这
种坚强不屈的精神。梅花与坚毅不拔的苍松、婀娜多姿的翠竹并
称“岁寒三友”;梅、兰、竹、菊“四君子”以梅为首。王安石写的一
首诗《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
来。”歌颂了梅花百折不挠拥有顽强生命力的精神。因此,我喜爱
梅花,更喜爱梅花的精神。
15、出示幻灯片,让学生积累背诵历代文人笔下的莲。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杨万里
荷花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宋苏轼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唐王昌龄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唐李商隐
旋折荷花剥莲子,露为风味月为香。——宋苏轼
唯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唐李商隐
素花别门多艳欺,此花真合在瑶池。——唐陆龟蒙
移舟水溅差差绿,倚槛风摇柄柄香。——唐郑谷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唐李白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乐府民歌
师:这些有关莲花的诗句整理起来,扩大了知识面,请同学
们课后继续整理、积累有关诗句。
六、布置作业
以你对梅、兰、竹、菊四君子的独特认识,试模仿《爱莲说》
托物言志的写法,写一篇赞梅傲霜斗雪的《梅赞》或论竹虚心刚
直的《竹说》。
《爱莲说》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理解体会本文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2、学*本文衬托的手法。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文言知识,能借助一定的文言知识初
步读懂课文。理性分析能力弱,但感性认识及模仿能力强。因此
教学中注意因材施教,由浅入深,以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学*兴趣,
注意培养学生学*能力,用多媒体手段突破重难点,激发学生学*
主动性。
【重点、难点】
1、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是本文重点。
2、衬托的手法是本课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墨客将梅兰竹菊视为笔下的宠儿,但
在宋代却有一位大哲学家偏偏爱莲,并以一篇《爱莲说》在文坛
名流千古,周敦颐为什么如此爱莲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在课文
中寻找答案。
二、讨论点拨
1、周敦颐为什么如此爱莲,你从他的文本中找到答案了吗?
请用文中语句回答(课件演示)
明确: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分别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课件演示)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从生长环境来
写的;“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是从体态香气方面来写
的;“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是从风度气质方面来写的。
三、引导学*托物言志的手法
1、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爱莲花是因为莲花自身的高洁美丽,
但仅此而已吗?更重要的是因为它是一种人的化身,联系第二段
来看,它是哪种人的化身?说依据。
“莲,花之君子者也”
2、读第一段中描写莲花的语句,概括一下它具有君子的哪
些美德?完成两幅莲花拼图,第一幅写上了莲花的一种特点。另
外一幅,填上与莲花相对应的君子的品德。
明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与恶浊的世
风同流合污(高洁、质朴);“中通外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正直);,“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香远益清”──美名远
扬;“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仪态端正,
令人敬重。
3、作者借莲花形象来言君子之志,是什么表现手法?抒发
了怎样的情怀?
明确:莲花,出于污泥不染其污,沐于清涟而不媚于世。处
美境不忘形,超然物外刚正不阿,不攀附权贵,这是莲的气质风
度,更是作者一生人格的写照,作者借花喻人,托物抒怀,表明
自己不慕权贵,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君子之风)(再齐读那些
句子)
四、学*衬托和借物喻人的手法。
1、本文是写莲花的,可是作者却在文中不惜笔墨的写了菊
花和牡丹,以及喜爱这两种花的人,这样写有何用意?
明确:写另外的两种花是为了衬托莲花
2、同样是衬托,角度有什么不同?
明确:写三种花的目的是要写三种人,是要再现他们的不同
的人生态度和追求,最终表明作者周敦颐对于自己人生的一种态
度和志向,不消极避世,能洁身自好。
3、最后引出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五、探讨第二段后半部分中有个“噫”字,它的含义是“表示叹
息”,结合后面语句,你认为其中包含了哪几种不同的情感?
明确:分别为惋惜,讽刺,慨叹。
六、小结。
《爱莲说》教学设计9
一、自学目标:
1、领悟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2、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3、理解正反衬托的运用。
二、自学指导
走进名人故里,感受名人风采。
周敦颐,湖南永州道县楼田人。
道县莲文化、月岩风光、敦颐学校。
(通过以上提示激发学生的学*热情)
三、整体感知
1、走进作者
周敦颐:(1017__1073),字茂叔,号濂溪。宋代著名的唯心
主义哲学家,理学鼻祖。道州营道人。(作为家乡的历史名人,请
学生谈谈自己对他的认识)
2、解读背景
《爱莲说》是周敦颐于熙宁初年为南康郡守时写下的。他为
人正直,敢于主持正义,不贪图荣华富贵。晚年在故乡庐山莲花
峰下建舍讲学。他曾于府治东侧开辟了一块四十余丈宽的莲池,
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边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
亭亭玉立。每当微风过处,田田荷叶轻摇,朵朵鲜花颔首,阵阵
馨香扑面。作者凭栏放目,触景生情,爱莲花之清洁,感宦海之
混沌,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至今,江西省星子县还有莲池遗
址。
3、朗读品味
四、再读课文,小组交流,研读赏析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2、你觉得作者赞美的仅仅是莲花吗?还有什么?
3、本文的题目是《爱莲说》,为什么还要写“菊”和“牡丹”,
“菊之爱”和“牡丹之爱”又有什么内涵?
五、拓展延伸
1、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写一个句子。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她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
格高尚的君子。
仿句:
2、周敦颐故里行。
六、巩固反馈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甚蕃()淤()泥洗濯()清涟()
隐逸()亵()玩鲜()有闻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0分)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译: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译:
(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译:
《爱莲说》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爱莲说》,并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2、学*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3、学*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
品质。
教学重点:
学*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见过莲花吗?
生:没有。
师:不要遗憾,现在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我们一起来欣赏一
组莲花图片:妙笔生花、一枝独秀、独擎烛照红装、世人皆
睡我独醒、小荷才露尖尖角、梦、沉鱼落雁。
生:感觉怎样?美极了。
师:综观历史,有不少的文人墨客将莲作为描写的对象。有
唐代诗人李白__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宋代杨万里__接天莲
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唐代王昌龄__荷叶罗裙一色裁,芙
蓉向脸两边开。唐代薛涛__风前一叶压荷蕖。。最喜欢莲花的当
数宋代的周敦颐,他写了一篇短文__《爱莲说》,虽然只有119个
字,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板书课题、作者)。但周敦颐喜欢莲花
主要并不是因为它美,他写《爱莲说》的主要目的也不是赞美它
的美。那是为了什么呢?请看课文。
二、介绍作者和题目含义。
1、周敦颐(1017-1073),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
茂叔,北宋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
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周敦颐任职南康
郡(今江西星子县)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一四十余丈宽
的莲池(后被称为“爱莲池”),池中建“赏莲池”,南北曲桥连岸。
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
借花述志。
2、题目含义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畴,既可以说明,也可
以议论,还可以用来记叙、抒情。
含义: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三、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学*方法指导:文言文学*五步阅读法
大声朗读明确字音→仔细阅读理通文意→分析阅读体会形
象→讲解阅读品味意境→背诵阅读加深理解
1、听读课文录音,注意字音。生听读__散读__正音(处理讲
义、播放幻灯)__齐读。
2、默读全文疏通文意。
学法指导方法:先重申翻译要求:
(1)尽量译出每一个字;
(2)补出省略成分;
(3)通畅,准确。
学生默读__自己翻译(处理讲义)__同桌交流__教师提问
教师重点讲学生难懂两个文言句式:
(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判断句,翻译时加“是”字。
其下面的“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两句与此
相同。
(2)“菊之爱”,宾语前置,译为“爱菊”。“莲之爱”、“牡丹之
爱”与此相同。“何罪之有”、“惟利是图”也与此相同。
四、研讨课文,进一步理解本文思想和艺术。
⒈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莲?表现了
莲的哪些品质?
学生在练*本上画两朵盛开的莲花,将答案填写在上面。
明确:比作君子;
具体描写:环境__出淤泥而不染;生活*性__濯清涟而不妖;
体态__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气味__香远益清;气质
__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__纯真自然无媚态__通达、正直__不攀附
权贵__美名远扬__独立高洁__令人肃然起敬
2、课文写了莲,还写了哪几种花?分别比作什么?文章题
为爱莲说,为什么还要写其他花呢?
回答:还写了菊和牡丹。分别比作君子、隐逸者、富贵者。
补充:这三种人分别代表了三种处世的态度。君子是品德高
尚的人,指处在污浊的环境却保持自身的高洁,不随流俗,不受
沾染。(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隐逸者指隐居的人。这种人的特点是志向高洁,但逃避现实,
隐居起来。(志向高洁,隐居避世)
富贵者呢?因为牡丹花十分浓艳,从唐朝起就成为富贵人家
的宠物。牡丹的价钱很贵,但富贵人竞相购之,把它比作富贵者
很恰当。这种人的特点是追求富贵、追求名利。(贪慕荣华,追名
逐利)
用作陪衬。这样,更能突出莲的君子的品格。
衬托:为了使某一事物更突出,用另一事物作对照和比较。
小结:作者赞美莲,其实是要赞美君子这样的人,他不跟恶
浊的世风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为人正直,名声很好,又很庄重,
有独立的人格。封建社会有这样的人,真是令人敬佩!用三种花
来比三种人,使文章生动形象,含蓄而给人回味。借赞花来赞人,
从而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种写法就叫做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就是抽取事物的某种特征,来象征人的某种品格,
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用具有高洁的莲花自喻,表达自己不慕
名利、志向高远、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五、能力训练。
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
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__,因为它__。
我爱梅花,因为它傲霜雪而不凋,恰如坚贞顽强,斗志昂
然的勇士。
六、总结:
作者把莲花比作“君子”,用它的清逸,表现人的高洁,作者
刻画莲花,寄寓了自己的理想、情志和人格操守,表达自己鄙弃
追求名利的士大夫的表现,歌颂德行高望的君子行为。
同学们,当我们学*这两篇短文的时候,我们也许为作者高
雅的情趣和坚贞的节操所感动。历史已发展到今天,时代已今非
昔比,但世间污浊之气,腐朽之风也会传宗接代,仍有待我们去
抵制,去清除。我们应当向古代贤者学*,追求精神世界的高格,
远离物欲的诱惑,做一个品格端正、志趣高尚的人。
七、布置作业:
⒈背诵课文。
⒉将刚才的造句练*扩充为200字左右的小短文,写在练*本
上。
本文发布于:2023-02-28 16:24:3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75726728311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爱莲说教学设计.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爱莲说教学设计.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