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诗经》二首
1.诵读这两首诗,把握好语气语调,感受《诗经》的节奏和韵律美。
2.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和赋比兴的手法。
3.反复朗诵诗歌,理解两首诗歌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深入体会其内在情韵。
2课时
布置学生完成《》第1课预习卡
第1课时教学《关雎》
1.初读《关雎》,把握其节奏和韵律。
2.把握《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和赋比兴的手法,体会诗歌的情韵。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是白居易诗中爱的誓言;“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是元稹笔下爱的表白;“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是李商
隐心里对爱的描画。古往今来,爱是诗歌永恒的主题,是不变的乐章,今天就让我们一同
去感受那通过诗歌,跨越千年的古人的爱。
(板书文题)
【设计意图】
本环节用描摹爱情的诗句导入,内容关联主题,形式紧扣文体,让学生快速迈入古诗
大观园,感受诗歌之美。
二、初读《关雎》,感受韵律和节奏
1.预学展示,了解作品(见《》本课“作品简介”和“背景链接”栏目)
2.初读诗歌,把握字音字形
雎鸠
..
(jūjiū)窈窕
..
(yǎotiǎo)好逑
..
(hǎoqiú)荇
.
菜(xìnɡ)
寤寐
..
(wùmèi)钟鼓乐
.
之(lè)芼
.
(mào)
3.自由朗读,读出节奏
师:上古诗歌多出于街头巷尾,吟之,诵之,歌之。《关雎》为四言诗,采取两字一
顿的读法。同时,我们用符号区分平仄,体会其长短分明、强弱分明、高低分明的特点。
原则:一二声平,三四声仄。平长仄短,平低仄高。
注意:波浪号为平声,短横线为仄声。
(教师示范朗读后,学生标记出整首诗的平仄,然后自由朗读,读出节奏。)
4.再读课文,读出韵律
师:《诗经》中,常常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或叠句,有助于表达曲折幽隐的感
情,描绘精彩美丽的自然。请从课文中找出例子,并体会其作用。
(生朗读体会,师引导)
师小结:《关雎》中“关关”(叠字)形容鸟叫声,“窈窕”(叠韵)表现出淑女的美丽,
“参差”(双声)描绘水草的状态,“辗转”(双声/叠韵)刻画出因相思而不能入眠的动作。
既有和谐的声音,又有生动的形象,读来韵味十足。“参差荇菜”“窈窕淑女”等句子的重
复吟咏则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
知识卡片
重章叠句,又叫“重章叠唱”或“重章叠咏”。是指上下句或上下章基本相同,只是
更换其中的几个字,重复歌咏的一种语言形式。重章叠句增强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往
往形成回环往复、余味无穷的表达效果。《诗经》中多采用此种形式。
师生合作朗读,感受重章叠句的回环往复美:教师读一、二句,女同学读重复出现的
诗句,男同学读剩下的诗句。
(师生合作朗读《关雎》)
【设计意图】
诗歌的朗读,读准字音是基础,读出韵律是关键。本环节帮助学生区分平仄、把握语
调,感知诗歌的节奏,并通过对例句的分析,感受其韵味。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体会诗歌
音韵之美。最后,通过合作朗读,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诗歌重章叠句的回环往复美。
三、再读《关雎》,读懂诗意和情感
师:浅层次的朗读带给我们雾里看花的美感,只有深入解读文本,才能进入柳暗花明
的境界。下面我们进入第二层次的朗读活动。
1.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生译读后交流展示)
雎鸠鸟在不停地鸣叫,相伴停在水中的陆地上。文静美好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
长的短的荇菜,在船的左右两边求取它。文静美好的姑娘,我日日夜夜都想追求她。
追求的愿望难以实现,我日日夜夜都在思念她。思念之情绵绵不尽,翻来覆去难以入
眠。
长的短的荇菜,或左或右忙采摘。文静美好的女子,我弹琴鼓瑟对她表示亲近。
长的短的荇菜,左挑右选忙采摘。文静美好的女子,我敲钟击鼓使她快乐。
师小结:《关雎》写的是一个男子思念、追求一个女子的过程,写了他求之不得的苦
恼、焦虑和设想求而得之后的喜悦。这种直陈其事,直接抒写的手法,在《诗经》里叫作
“赋”,现代表达方式里叫“记叙”。
2.问题探究,深研内容
设问1:这首诗写君子追求淑女,为何以雎鸠鸟开头呢?
(生交流讨论)
师引导:同学们还记得此前学过的《回延安》一诗中的“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
饭养活我长大”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吗?
生:运用了比兴手法。
师:没错,《关雎》被置于《诗经》之首,必定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比兴手法的运
用就是其一。请同学们再读一读《关雎》,体会其中的比兴手法的妙处。
(生自读诗句)
预设《关雎》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写起,是运用了“比兴”的手法。“关关
雎鸠,在河之洲”描绘了一幅美好的画面:成双成对的雎鸠鸟在沙洲上嬉闹戏逐,发出悦
耳的和鸣。这本是诗人眼前之景,但水鸟和鸣也可用来比喻男女间和谐恩爱,和下文“窈
窕淑女,君子好逑”意义上有关联,这使得诗人的情感与自然景物相契相合,浑然一体,
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设问2:淑女和君子分别是怎样的形象?请抓住具体的词句分析。
(生四人一组合作学习后交流展示)
预设淑女:文静美好、勤劳、理智慎重、情趣高雅。君子:执着追求、尊重对方、
情趣高雅。
分析:(1)“窕”在古文中为“绰约”之意,是形容人的体态的。一个风姿绰约的女
子背后肯定有优良的家教和修养。“窈窕”,写出了淑女的文静美好、风姿绰约。“淑”为
贤良之意。“流、采、芼”为淑女劳作的过程,可见其勤劳能干。女子劳作的过程是先捞
取,再采摘,再挑选,可见其做事理智谨慎。文中还有一件事能体现淑女的理智——择偶。
遇见追求者并不轻易答应,矜持而理性。由此可见,“淑女”秀外慧中、内外兼修。
(2)“寤寐”,日日夜夜;“悠哉”,忧思的样子,体现其执着专一。求之不得时,不
强求他人,只是止于思念,没有过分的举动,可见其对淑女的尊重。“友”为两只手,
手拉手表示亲近的意思。没有追求到,就想象自己用高雅的志趣去亲近心上人。“友”“乐”,
体现“君子”的志趣高雅、尊重彼此、执着专一。
师小结:君子之爱不强求,不冒犯,用高雅的志趣去追求淑女,懂得尊重,懂得始终
如一。因此孔子给予了这段纯情以至高的评价:“《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3.反复诵读,读出情感
师:今天我们抓住了四言诗歌“二二”的节拍,借助平仄的音调,读出了《关雎》的
节奏和韵律,深入理解了诗歌内容,那么,你能用朗读传达出诗中的情感吗?
(生再读诗歌,读后交流读诗的语气)
师小结:朗读时要抓住“二二”节拍,借助平仄的音调,注意融入情感。第一章雎鸠
鸟和鸣于河洲之上,起兴淑女是君子的好配偶。这一章的诵读,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
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领全诗。第二、三章中的
“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写君子对淑女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声调亦急促,与前
后平缓之音有别。第四、五章写君子想象中求而得之的喜悦。“友”“乐”,用字自有轻重,
深浅不同,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
(生融情美读诗歌)
【设计意图】
本环节将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以“译读”促理解,又引导学生了解比兴
手法,深入分析人物形象,最后提出进一步的朗读要求,在整体推进中,自然流畅地完成
“读”的目标。
四、悟读诗歌,总结存储
1.感受教化
我们知道,孔子对《诗经》的评价极高,认为它可以“教化天下”。读了《关雎》,你
觉得放在《诗经》首篇的《关雎》仅仅是一首单纯的爱情诗吗?你学习之后受到了怎样的
教化?得到了怎样的启示呢?任找一个方面谈谈。
预设要学做君子(淑女),加强自身的修养。
师:让我们再次朗读诗歌,感受《关雎》的美,把君子和淑女的美德刻入心中,加强
自身修养,传承中华文化的精神。
(生齐读《关雎》)
2.布置作业
《诗经》是可以配乐歌唱的,电视节目《经典咏流传》中有《关雎》的演唱,课后可
以听一听,唱一唱。
【设计意图】
本环节设计旨在进行文化传承,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加强自我道德修养,具
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同时合理运用影音资源拓展语文学习的天地,增强学生学习古诗文的
兴趣。
第2课时教学《蒹葭》
1.诵读《蒹葭》,读出节奏和韵律,进一步了解重章叠句的特点和起兴手法。
2.体会诗歌的意境,理解诗歌内在的情韵。
一、导入新课
如果说《关雎》是一支爱情进行曲,那么《蒹葭》就是一场爱情马拉松,它描写了主
人公对“伊人”不懈的追寻。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蒹葭》,用学习《关雎》的方法,
来重走这一段经典的爱情马拉松之路吧。
二、初读《蒹葭》,感受韵律和节奏
1.初读诗歌,把握字音字形和节奏
晞(xī)湄(méi)跻(jī)坻(chí)涘(sì)沚(zhǐ)
朗读节奏示例: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2.再读课文,读出韵律
韵脚:①苍、霜、方、长、央;②萋、晞、跻、坻;③已、涘、沚。
叠词:苍苍、萋萋、采采。
师小结:重章叠句,反复吟唱,是《诗经》的特点。这首诗节奏鲜明而短促,旋律优
美,重章叠句、回环复沓,产生了一唱三叹、余音绕梁的效果。
【设计意图】
本环节引导学生通过诵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把握诗歌韵律,复习巩固《诗经》重
章叠句、反复吟唱的特点。
三、再读《蒹葭》,读懂诗意和情感
1.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生译读后交流展示)
河畔芦苇长得非常茂盛,清晨的露水凝结成了霜。我所思念的心上人,就站在对岸河
边上。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险而又漫长。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她)仿佛就站在水中
央。
河畔芦苇长得非常茂盛,清晨的露水尚未干。我所思念的心上人,就站在河的岸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险又高而陡。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她)仿佛就站在水中
的高地上。
河畔芦苇长得非常茂盛,清晨的白露还没有干。我所思念的心上人,就站在水的那一
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险又迂回难走。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她)仿佛就站在水
中的小块陆地上。
师小结:《蒹葭》讲述了一个男子强烈思念心上人,苦苦追寻而不得的故事。
2.再读课文,分析手法
师:请同学们再读诗歌,分析本诗中起兴手法的运用。
(生朗读体会,师引导)
预设《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
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开头
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因为芦苇丛
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下,必然会呈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这就从一个侧面显示了诗的
主人公心中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
3.深入探究,读懂情感
师:同学们都觉得《蒹葭》写得很朦胧,那么诗中的这种苦苦追寻而不得的情感是如
何表现的呢?
预设(1)气氛的渲染。每章开头均以景起兴,利用芦苇、霜露、秋水等景物渲染
出一种萧索凄迷的氛围,为抒情主人公“我”的活动提供了特定的背景,更烘托了所思不
见的怅惘心情。
(2)时间的推移。白露“为霜”“未晞”“未已”的变换,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
秋水的渐变形状与过程,形象地勾画了时间发展的轨迹,“我”天刚放亮就来到河滨,直
到太阳东升,久久地徘徊在清冷寂寞的旷野,望穿秋水也不见佳人到来,表现了“我”的
焦急和惆怅。
(3)位置的变化。“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
“宛在水中沚”说明伊人的位置在不断变化,与“我”始终是若即若离的,它们反复渲染
的是追寻过程的艰难和执着。
朗读指导:“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语速缓慢;“溯洄从之”“溯游从之”动作急迫,
语速较急促;“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语速缓慢,体现路途的艰险;白露“为
霜”“未晞”“未已”读出惆怅之情;“宛在……”三句读出失望之情。
【设计意图】
本环节通过引导学生根据上节课的学习步骤对《蒹葭》一诗进行分析,让学生进一步
了解《诗经》的起兴手法,使学生在朗读、品析、感悟、讨论的过程中,收获学习的快乐。
四、存储总结
师:追求者炽热追寻的“伊人”仅仅是指“所爱的人”吗?还能不能有其他的理解呢?
(生交流讨论)
预设理想、梦想、追求、功业、前途、胜境……美好事物的象征。
结束语:伊人无所踪,但是因为太美好,所以追求者不惧艰辛,依然不舍不弃。正如
追求理想、梦想的过程。屈原曾说“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尽管实现梦想
的过程不会一帆风顺,但也磨灭不了追梦人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精神。愿大家都是执着无
悔的追梦人,在自己青春的书页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诗经》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尽管历经千年沧桑,它依然温润动人。本课
的两首诗歌,感情真挚动人,仿佛带人进入遥远的田园牧歌时代,令人久久不能忘怀。
诗歌教学,应该体现“诗教”,注重语言的精美和生动。在诗歌教学中,“读”是最为
关键的活动。所以,本课教学设计以“诵读”为主要活动形式构建了教学,以各种不同形
式的朗读活动为抓手,兼之以小组合作探究形式和教师点拨,引导学生读出诗歌的韵律和
情感。“感受韵律和节奏”“读懂诗意和情感”的板块设计由浅入深地递进,符合学生的认
知规律。同时,“存储总结”环节旨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人生观,
体现了“诗教”的宗旨。
资料链接
关于《诗经》
《诗经》所收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
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多为民间的歌谣。“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
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
篇。
“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大部分为贵族的作品,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
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
篇。
“颂”,是宗庙祭祀时用的乐歌或史诗,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和美德的。“颂”诗
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诗经》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周代至春秋中期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
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其中有些诗,记载了后稷降生到武王伐纣,是周部族起源、
发展和立国的历史叙事诗。有些诗,以冷嘲热讽的笔调形象地揭示出奴隶主贪婪成性、不
劳而获的寄生本性,唱出了人民反抗的呼声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显示了奴隶制崩溃时期
奴隶们的觉醒。还有不少诗表现了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
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按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
表现手法而言。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
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诗经》以
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
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联绵词来状物、拟声、
穷貌。“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
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疑难探究
1.《蒹葭》中的“伊人”究竟为何人?
长期以来,人们对《蒹葭》主题的解读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直接导致了对诗中“伊
人”形象有多重理解。持“爱情说”者,认为“伊人”是意中人;持“政治说”者,认为
“伊人”是贤能之人;持“理想说”者,认为“伊人”象征着理想。其实,无论“伊人”
是何人,指的是什么,诗歌中的主人公都是经历了许多波折,一直苦苦追寻着“伊人”。
这其实体现了一种深刻的人生意义,美好的事物总是可望难即的,不管最后主人公是否寻
得“伊人”,这追寻过程本身就具有极大的意义。
2.《关雎》和《蒹葭》在内容情感和表现形式上有什么异同?
相同点:《关雎》和《蒹葭》都属于《诗经》中的“国风”,都是当时的民歌;都运用
了“兴”的手法,借景抒情,托物寄意;都大量使用重章叠句的艺术形式,反复咏唱;在
语言形式上大多四言一句,二二拍,一般隔句用韵,但并不拘泥,而是富于变化;都使用
了双声叠韵词,富于声韵美。
不同点:《关雎》是一首热情的恋歌,表现了对爱情和婚姻大胆执着的追求,感情坦
率朴素、健康明朗、热烈浓郁;《蒹葭》一诗则含蓄委婉地抒发了对“伊人”可望而不可
即的无限情意,全诗充满难言的惆怅和伤感。《关雎》叙事线索明晰,画面形象可见;《蒹
葭》意境含蓄,场景朦胧,情感韵味更加浓郁。
12《诗经》二首
第1课时关雎
1.诵读这两首诗,把握好语气语调,读出韵律和节奏。
2.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和赋比兴的手法。
3.把握两首诗歌内在的情韵。
一、导入新课
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在我国几千年的古典文学长廊中,《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今天我们来学习位于《诗经》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诗经》,体验诗歌之美
1.了解《诗经》。
①《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
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称“国风”,指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
“雅”分大雅、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及史诗。
②《诗经》的三种表现手法:
赋:就是铺陈直叙。
比:就是比喻。
兴: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内容做铺垫,“兴”字的本义是“起”。简单地说是指先言他物以触
发联想,诱发文思。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③《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环往复的艺术效
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叠词来状物、拟声、摹貌。
2.字音字形。
雎
.
(jū)鸠
.
(jiū)好逑
..
(hǎoqiú)
参差
..
(cēncī)荇
.
(xìng)芼
.
(mào)
窈窕
..
(yǎotiǎo)寤寐
..
(wùmèi)
3.重点语句翻译。
(1)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明确:姑娘美丽又善良,是我的好配偶。
(2)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明确:好姑娘追求不到,日日夜夜思念她。
(3)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明确:姑娘美丽又可爱,弹琴鼓瑟来亲近她。
目标导学二:合作探究,理解诗歌内容
1.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明确:这首诗很短很完整,写主人公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陷于难以自拔的低沉哀吟,
是一首古老而优秀的民歌作品。
2.既然大家都认为这首诗是爱情诗,那么它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
明确:首章四句写一个年轻小伙子,见到河洲上一对水鸟的相亲相爱,听到它们一唱一和的鸣叫,
自然引起自己的无限情思,何况他心目中正有一位所爱的人呢!他向往着那位美丽贤淑的好姑娘,希望
她能够成为自己理想的配偶。
目标导学三:总结归纳,分析写作手法
《关雎》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明确:(1)诗歌以河中沙洲上相互和鸣的水鸟开头,是“兴”的表现手法。“兴”的表现手法只是
一种自由联想,起到引出下文的作用,因而不同于后世诗歌的景物描写,但是河水沙洲上的和谐的鸟鸣,
仍可以引起读者的遐想,把人带到一片平旷辽远的境地之中,诗因此也显得分外质朴自然。
(2)重章叠唱的形式营造出了一种喜庆的气氛。
(3)语言富于表现力,运用双声叠韵。“窈窕淑女”“辗转反侧”等语句,善用双声叠韵,既富于
表现力,又朗朗上口,至今活跃在人们的语言中。
三、板书设计
第2课时蒹葭
一、导入新课
(先播放秋水边的芦苇画面,再配上《在水一方》二胡曲,依不同的画面和需要低声循环播放)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经》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源头,是现实主义的源头,它开阔、丰盈、简单、
洁净。你看,那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秋水之畔晓雾朦胧中,痴情少年
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身影。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蒹葭》,吟诵优美的文字,传唱这首古老的歌谣。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走进作品,品读诗歌之美
1.走进作品。
《蒹葭》选自十五国风中的《秦风》,属秦国民歌。“秦风”多言车马田猎,粗犷质朴,而本诗却
神韵缥缈,引人遐想,是一首优美的怀人诗作。
2.识记字音。
溯洄
..
(sùhuí)晞
.
(xī)湄
.
(méi)
道阻且跻
.
(jī)涘
.
(sì)水中沚
.
(zhǐ)
3.以小组为单位朗读,并请同学们总结一下:为什么《蒹葭》读起来这么美?(小组讨论)
这不仅是因为大家朗读时十分投入,也因为诗歌独特的形式。
(1)韵脚
苍、霜、方、长、央
萋、晞、跻、坻
已、涘、沚
(2)叠词
苍苍、萋萋、采采
还有“所谓伊人……”“溯洄从之……”“溯游从之……”
重章叠句,反复吟唱,是《诗经》的特点。
总结:该诗四字一句,节奏鲜明而短促,重章叠句、回环复沓,产生了一唱三叹、余音绕梁的效果。
目标导学二:合作探究,品味诗歌意境
古人云:“诗缘情而绮靡。”意思是说诗歌因其丰富的情感而精妙华丽。那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
什么情感?大家是怎么体会到这种情感的?
明确:(1)思念向往。通过诗人的上下求索。(2)执着、坚贞不渝。(提示:诗人追寻伊人的道路一帆
风顺吗?)“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通过重章叠句反复的吟唱来突出道路的艰难,这么
艰难的道路,诗人仍然一次又一次“溯游”“溯洄”地去寻找,足见其执着、坚贞不渝。(3)可望而不
可即的惆怅失望。(提示:诗人寻觅伊人寻觅了多长时间?他寻到了没有?)“白露为霜”“白露未
晞”“白露未已”又是通过反复的吟唱来说明诗人寻觅时间之长。他应该是从黎明时分就来到岸边寻觅
伊人,直到旭日东升仍未找到。“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
在水中沚”说明伊人的位置在不断变化,与诗人始终是若即若离、可望而不可即,诗人独自一人面对茫
茫秋水久徘徊,该是多么惆怅啊。
目标导学三:感知形象,深入解读主题
1.诗人苦苦追寻的“伊人”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呢?大家是如何感受到这种形象的?诗中并没有描
写伊人的面貌,甚至连她的大致轮廓都没有,你们为什么觉得她就是如此的形象呢?
明确:通过诗人热切执着的追求,可见“伊人”必然是个美丽高洁的人。蒹葭的修长柔韧也可视为
“伊人”的形象:柔美修长而坚贞高洁。这种美尽管没有直接描写,却留给我们丰富的想象空间。其实,
不单伊人的面目是模糊的,诗人的面貌、身份同样是模糊的,还有,他究竟是怎样追求的?运用了什么
手段?走了多少路程?诗中都没有交代,只是反复吟唱“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这也给了我们无限
的遐想空间。这种距离美再次体现了《蒹葭》的含蓄朦胧的特点。
2.因为伊人身份、面目的含蓄朦胧,千百年来读者对“伊人”的解读也是众说纷纭。对伊人的不
同理解也导致了主题的多义性。那么,大家是怎么理解“伊人”的?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1)“爱情说”:近代学者余冠英认为“这篇似是情诗,男或女词”。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就
将这首诗译成alovesong,伊人是thelover。
(2)“明志说”:“伊人”象征高洁品质,代表自己对美好高洁品质的追求。
(3)“人生哲理说”:涵盖了世间各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境遇:情人难得、知音难觅的怅惘;仕
途坎坷、功业未遂的忧思;理想幻灭、前途渺茫的失望。“伊人”是一个具体而缥缈的目标,他(她)或
许是诗人思念追寻的爱人,或许是千载难逢的知音,或者是明君寻觅的贤臣,或者是一种崇高的理想……
似可知但又不得而知。这种借美人来表现一定主题的写法对后世影响颇深,比如曹植的《洛神赋》、戴
望舒的《雨巷》等。清代叶燮在其《原诗》中指出:“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渺,其寄托在
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言在此而意在彼……所以为至也。”
《蒹葭》就达到了这种境界,它的这种主题的多义性恰恰又一次体现了诗歌含蓄朦胧的特点,而这
种含蓄朦胧正是全诗着力营造的意境美。这么优美的诗篇,是百读不厌的,让我们再朗读一回吧。男女
生分部分朗读。
三、板书设计
可取之处
1.注重朗读诗歌,让学生在不断朗读中品味诗歌的意蕴与情感。
2.能够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来深入体会诗歌艺术特点与主旨内涵。
不足之处
本课两首诗文字较为古雅、深奥,教学中准备还不够充分,对诗
歌意境挖掘不深,同时课堂也略显散乱。
本文发布于:2023-02-28 16:21:1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75724748308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诗经教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诗经教案.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