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读书笔记8篇
读书笔记
《朝花夕拾》,顾名思义,清早落下的花朵到了傍晚拾起来。平静地弯腰,
凝视,回忆,捡起。这个原本简单平和的过程被鲁迅先生赋予了新的含义。
他记起快乐的童年和求学的青年时代,迷信却仁爱的阿长妈,严谨朴素的
藤野先生等等一些现在普遍为人所知的人物。我们清楚地知道阿长妈喜欢摊着
“大”字睡觉,给“我”讲一些客套和迷信的礼数;知道藤野先生与“日本鬼
子”惨无人道的形象大相径庭,“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睛,夹着
一迭大大小小的书”,他叹息鲁迅不再学医,他是真心希望新的医学能传入中
国,这个“希望”使得鲁迅更感受到藤野先生的伟大之处,我们也是如此。
鲁迅在文中赞美他们,没有歌功颂德,而是还原他们最本真的一面。我看
到了鲁迅笔下情感丰富、心地诚挚的阿长妈、藤野先生,不过对于我,他们再
怎么真切,最多只可算是书中人。而对于鲁迅,这些平凡之人都是他生命簿册
中最浓重的几笔。他的敬意和感激,从每一句话里流露出来,细节是那样清晰,
人物从回忆里走出来,从纸上竖立起来,变得有血有肉,袒露着真实性情。这
样的情感不是普通人能企及和完全吸纳的。
很重要的一点便是鲁迅先生从不掩饰好人们的瑕疵。宽厚的阿长妈讲话、
睡觉时令人讨厌的声响、姿势,加上她恰巧又是个愚昧迷信的文盲,这些劣处
并没有被掩藏,而是大方地摆在读者面前,与后面的‘三哼经’对照着看,着
实被阿长妈感动了一把。的确,人是多面性的,较为完整的人才能打动人心。
鲁迅自身也一样,激昂斗士的形象下,仍有一颗细腻的心保存着所有温馨的回
忆,这些不多见的回忆又提升了鲁迅在我们心目中的地位,所以写评注的老师
才会说“《朝花夕拾》让鲁迅得以完整”。
其实我们无法彻底体验鲁迅先生本人所有的想法和感情,就像旁人也无法
真正挖掘出我们自己的内心在想些什么。能做的,只有尽力理解,置身于从一
段段朴实机敏的文字中找到真相。
说到完整,像一栋房子,回忆只是屋顶烟囱的部分,大块的实体砖瓦还是
他那些广为人知的犀利带着讥讽的文风。
人们常说鲁迅是一个批判、揭露现实的文学家。这两个词说来容易,要真
正做到需要很大的勇气、执着和怀疑的精神。医术特差却霸道十足的荒唐“名
医”,表里不一、阴冷自私的衍太太是两个标准的反面人物,前者的名气或许
不及后者的响,但却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因为这类人到今天还时常出现在眼
界内。你我一定都碰到过类似“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而且还招摇过市的人,
尽管心生厌恶,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事不关己就好。鲁迅不是“懒惰”的人,
一方面,“名医”间接害死他父亲,另一方面那股与生俱来的正义感促使他以
文字的方式不动声色又激烈深刻地剥掉了“名医”那层虚晃无用的外壳。我们
的心在得到共鸣的同时,也惭愧于平日里的漠然无衷。
看到“鲁迅先生作宾客而怀橘乎”的时候,不禁笑出声来,这话套用得有
几分黑色幽默不说,还把矛头指向某些中国传统的“虚伪”的孝道,一针见血。
我记得自己当初读到这片文言文时,并没多大感受,不曾想到这一跪一答竟已
成了虚招式。也许我也该对习以为常的事重新抱有怀疑的态度。
触及“名医”等接近上层的人的软肋,又对传统起了疑心,说三道四。鲁
迅拿起笔,就好像搬起一块大石头,往平静的浑水里扔去。溅起的水花给我们
自己染上了污点。这么说不对,不是染上,而是本来就有,水这一溅,才变得
清晰起来。人人都似乎穿着肮脏的外套,自然有人不满,批评鲁迅,单有一腹
牢骚,一腔怨气,谩骂一切,却提不出自己的主张。我反对这种说法,《朝》
表现出的鲁迅,就是他原原本本的模样,从这原模原样中我们看到了浑水中洁
白的莲,浑世中清醒激昂的鲁迅。如刀刃般锋利的言语也好,不留情面的嘲讽
也好,都是为了唤醒糊里糊涂入了浑水,还全然不知的众人,跟牢骚、怨气又
有何干系。主张,我想在当时,迫切需要的不是什么作家,什么主张,而是像
鲁迅这样,有人情,眼界清晰,并甘愿为国家战斗的勇士。
在看清无数黑暗的事实,长时间愤慨疾呼后,鲁迅并没有丢失童年或者其
他时候遇到的纯良之人,而这些人,这些回忆,就更显得弥足珍贵了。恐怕正
因如此,他意识到,自己拥有的除了对“批判”的一腔热血外,还有那些正慢
慢模糊的美好印象——这一生同样不可缺少的东西。
比起战斗的勇士,做个拾花者或许更为长久,拾起自己和世人们曾经遗漏
的落花,珍藏起来,交付给每一个活在当下的我们。
读书笔记
《朝花夕拾》这本书是鲁迅先生晚年的作品,而这部散文集中所写的,又
全是先生幼年时期的事情。幼年的事情到了晚年再去回想,犹如清晨开放的鲜
花到傍晚去摘取,虽然失去了盛开时的艳丽和芬芳,但夕阳的映照却使它平添
了一种风韵,而那若有若无的清香则更令人浮想连翩、回味无穷。
《朝花夕拾》原本叫做“旧事重提”,收录了鲁迅先生记述他童年和青年
生活片段的10篇文章。
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大量使用了对比和讽刺的手法。如在《从百草园
到三味书屋》中,鲁迅首先使用了许多鲜亮的文字记叙在百草园无忧无虑的生
活,接着再写道“我”不得不告别百草园去三味书屋上学。前边写的百草园很
好地反衬了后来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体现了鲁迅对旧社会私塾的不满。
在《藤野先生》中,鲁迅日本的医学导师藤野先生是一位穿着不拘小节的人,
“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
外套,寒颤颤的……”。但藤野先生对工作是极其认真的,他把“我”的讲义
都用红笔添改过了;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也要指出。这个对比手法,较好地写出
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写出了鲁迅对他的景仰。另外,藤野先生对中国留学
生孜孜不倦的教诲及对学生的一视同仁,这与日本学生对中国学生的轻蔑态度
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出藤野先生是个真正的君子。
《朝花夕拾》用平实的语言,鲜活的人物形象,丰富而有内涵的童年故事,
抨击了囚禁人的旧社会,体现了鲁迅先生要求“人的解放”的愿望。
虽然在鲁迅的童年中有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但不时从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
的那份天真灿漫的感情,让人眼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
我读鲁迅先生这些对童年回忆的散文,正如读着发自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
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我仿佛看到了幼年的鲁迅,趁大人不注意,钻
进了百草园,他与昆虫为伴,有采摘野花野果。在三味书屋,虽然有寿先生的
严厉教诲,却仍耐不过学生们心中的孩子气。
一切感受都是那么天真烂漫,令人回味,也学就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鸣吧,
因此我才会那样喜爱,尤其是作者以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读起来让人感到
异常的亲切,充满激情。
小时侯,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我住在一起。那时我时常和楼道里的
一些小伙伴们一起玩耍,一起嬉戏,每次都玩的很开心,以至于每次都忘了时
间的匆匆流去,每次都要大人在窗口大喊一声才会依依不舍的结束游戏回家。
每逢佳节,吃完团圆饭,我们又会聚集在那一片属于我们自己的空地上,点燃
我们早就准备好的小烟花,在火光中,尽情的奔跑着,欢笑着,舞蹈着,体验
着前所未有的快乐。如今,我搬了新家,不在出门和其他伙伴们嬉戏了,而是
不停的为学业操劳。每封佳节,也不在出去和伙伴们一起放烟花了,而是站在
窗口凝视着那些在漆黑的天空中绽放的五彩缤纷的“鲜花”,独自享受着……
童年已渐渐遥远,留下的只是些散琐的记忆,倒不如细读一下《朝花夕拾》,
体会一下那个不同年代的童年之梦,和鲁迅一起热爱自然,向往自由。
读书笔记
晨曦刚至,植花于园。暮色降临,拾起散落的花瓣,聆听着花语,回忆着
童年……那本书依旧静静地卧在书桌上,我已牢牢记住了那充满诗意的书名—
—朝花夕拾。
著书者是鲁迅。他一生只有一部散文集,便是《朝花夕拾》……
不知大家是否有这种感觉,一听到有人提起鲁迅,脑海中就会不自觉地跳
出一幅画面——鲁迅先生抽着烟斗,愁容满面。是啊!他一生都在为革命奉献
心力,我也一直以为他的生活中只有愁苦。
但书中的一篇散文让我彻底改了观,让我永远记住了那个美丽的令人神往
的百草园……
从前,像鲁迅先生这样的人物,可能从小就生活在水深火热中,才能有这
番救国救民的决心。但不曾想,鲁迅先生幼时也是那么无忧无虑,自由自在。
我能想象先生幼时也是一个调皮蛋,偶然翘课溜到百草园里,听着油蛉低唱、
蟋蟀伴奏,偶尔又按住斑蝥的后脊,捉弄它们,常常躺在软绵绵的草地上仰望
蔚蓝的天空。初生牛犊不怕虎,即使知道会被寿镜吾老先生发现,会被训斥,
却依旧“我行我素”,把学习抛之脑后,只顾着玩,在百草园里尽情发泄童真。
开始读来我都不相信,这还是鲁迅吗?此番的天真烂漫应该出现在一个忧
国忧民的伟大人物身上吗?后来转念一想,不论如何,每个人终究有童年,那
是一个人最为欢乐自由的时光。那时无忧无虑,懂的少,阅历也不丰富,少年
不识愁滋味,自然也就不会有什么牵挂,也不会面临什么逆境。
现如今,不知多少人在感慨时间飞逝,青春一去不复返,想再回到过去,
然而世上没有时光机器。这些回忆,我们也只能作为美梦来度过了……
我想鲁迅先生是为了告诉我们,要珍惜童年时光,宝贵的回忆一定要好好
保存,不要失去了再去后悔。
童年对于我们而言,是人生中一笔巨大的财富,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现如
今,望子成龙的父母越来越多,有的孩子还没进入学校学习,他们就为孩子排
满了课程。为了让他们不输在起跑线上,扼杀了他们真正的兴趣,这样做真的
是为他们好吗?
学习固然重要,但留下一个美好的童年回忆是更加重要的。童年一生只有
一次,应该好好度过。试想,在现在这个和平年代,劳碌大半生,可以在晚年
时回忆过去的美好时光,也是人生一大趣事啊。
读书笔记
手捧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品味着从字里行间透露出年少轻狂时的童
真,神思似乎也飘向了那份曾经属于我们的逍遥日子。
《朝花夕拾》,正同于它另类的名字一样,这本脍炙人口的巨作,是鲁迅
先生在风烛残年的岁月里写下的。老了,累了,回味起童年时的点点滴滴,心
中还是会有当初的味道,想必还别有一番滋味吧。清晨绽放的鲜花有了晨曦会
显得更加娇嫩,到了夕阳西下时分去摘取,失去了刚刚盛开时的娇艳与芳菲,
晚霞的照射却使它平添了一中风韵,那若有若无的清香在风的导送下,让人浮
想联翩。像是在尝一道佳肴,细细咀嚼,幼年时童真的味道留在心头,慢慢漾
开。
鲁迅先生是一派大作家,他的童年并不乏味。他是乡下人,却能和城里人
一样去读书。少了乡下孩子的粗狂,多了一份知书达理。少了城里孩子的娇气,
多了一种大度气派。他怀念在百草园无忧无虑的日子,与小虫子们为伍,仿佛
这样的童年才够味儿。趁大人们一愣神,以神不知,鬼不觉的神速,钻进百草
园。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也会来伴奏,鲁迅的童年似乎是在一首大自然圆舞
曲中度过的。
枯燥,乏味,是对鲁迅先生在三味书斋的最好的诠释。稍稍偷懒一会儿,
也会被寿镜吾老先生的一句:“人都到哪里去了?”喊回来,整天除了读书还
是读书,闲来无趣。
从书卷里散透出的天真烂漫,不经意间似乎也把我感染了,或许鲁迅的文
章真有什么魔力吧,他用一个孩子处世不深的目光探射了我的心,引起了我的
共鸣。
有人说:要看一个人是不是真的会写文章,最主要还是看他的文章里有没
有感情。老师也曾说过:只有情感才能把文章变成有血有肉的。我不得不承认
鲁迅确实厉害,他的一切话语虽然平淡朴实,炽热的情感却展露无疑。他希望
与大自然真正拥抱在一起,憧憬在山水间流连,向往与小虫子们打成一片的日
子。读着读着,仿若年迈的老人顿时变成了一个活力四射小孩子,身上散发着
阳光般的气息。
小的时候,自己也曾拥有过那样的光辉世纪。喜欢坐在河岸边看着鸭子从
身前游过,颁着手指头细数“一只,两只……”;喜欢奔跑在林间小道,抛开
心中的不愉快,尽情去笑,不用管礼数是否;还喜欢躲在一个隐秘的地方,看
着同伴进进出出找自己的忙碌身影,最后因为自己躲的技术太高超,无奈,只
得向我低头认输。想到这里,心中有种窃喜的感觉,说不上来是什么。好象是
一个小小的“阴谋”得逞了,又象是躲过了一场小小的“灾难”。
我们的童年渐行渐远,留下的是一个美丽的回忆。《朝花夕拾》,去领略
一下鲁迅的童年,慢慢体会其中的幸福童年味儿吧。琐碎的记忆在《朝花夕拾》
中重现,不一样的年代,一样的快乐,童年,惹人怀念啊。
读书笔记
翻开鲁迅的《朝花夕拾》,一篇篇优美的文字从我的眼前缓缓掠过。在这
字里行间,我仿佛体会到了些什么、感悟到了些什么……
早晨的落花,傍晚拾起,人到晚年来回忆青少年的往事,又该是怎样的情
怀呢?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就像是茫茫书海中不起眼的一粒沙子,但它
所散发的光芒却影响了整个中国。
《朝花夕拾》中所描绘的封建社会的场景,与我们现在的生活实在是大相
径庭,但它却写出了对当时那个时候封建社会的强烈憎恶,鲁迅犀利的文字并
不含蓄而是一剑指出当时社会的腐败。细细读来《朝花夕拾》,发现它是通过
许多巧妙的手法,来表达作者内心的感情的。而每一个情节,甚至于一个极其
细小的让人几乎无法发现的小情节都蕴含着极深的道理。
《朝花夕拾》体现了鲁迅深邃的思想和高超的写作艺术。
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充满诗情画意。在对往事深
情的回忆时,作者无法忘却现实,时不时插入一些“杂文笔法”(即对现实的
议论),显示了鲁迅先生真实而丰富的内心世界。擅长摄取生活中的小细节,
以小见大,写人则写出人物的神韵,写事则写出事件的本质。作者在批判、讽
刺封建旧制度、旧道德时,多用反讽手法。表面上很冷静地叙述事件的始末,
其实是反话正说,在叙述中暗含着“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巧妙讽刺,没有正面
指责与讽刺,但字里行间处处蕴含着作者激愤的批判和讽刺。
看着《朝花夕拾》,仿佛又看到了小时候的我。以前的生活,是那么的无
忧无虑,每天听着鸟儿脆耳的鸣叫声,闲暇时间还经常可以去小溪、湖泊中拿
上几块扁平的石头打水漂,喜欢到大自然的怀抱中,每个周末,总是要找蓝天
白云、绿水环流、绿树成荫的地方,好不痛快!
我们的童年渐行渐远,留下的是一个美丽的回忆。《朝花夕拾》,去领略
一下鲁迅的童年,慢慢体会其中的幸福童年味儿吧。琐碎的记
忆在《朝花夕拾》中重现,不一样的年代,一样的快乐,童年,惹人怀念。
“喜笑怒骂皆成文章”,爱憎分明的鲁迅以战士的激情来写文章,永恒的
生命力会给读者更多的精神动力,这就是《朝花夕拾》最大的魅力吧!
读书笔记
课本里经常出现鲁迅先生的文章,它们都出自《朝花夕拾》这本散文集,
所以这个暑假我读了这本书。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就是作者追怀青年时代的往事的收录。
既描写了他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和对师友的怀念,又真实地书写了戊戌变法和辛
亥革命前后作者从农村到城镇、从家庭到社会、从国内到国外所经历的种种生
活。也写了许多关于儿童时代的趣事。鲁迅先生小时候的生活,仿佛与我们现
在的生活有些不同。鲁迅在自家的百草园中与昆虫做伴,上学后在书塾的后院
里嬉戏,这让我们也能从中体会到当时生活的快乐。
《朝花夕拾》中,给我影响很深的是《阿长与〈山海经〉》这篇文章。阿
长是鲁迅家给他请的保姆,这个乡下人的要求很多,生活很不检点:总之在私
底下对别人指指点点;给鲁迅讲长毛的故事来吓唬他;还害死了鲁迅的隐鼠;
睡觉摆人字形,差不多要要霸占整张床铺……但就是这样的阿长却给鲁迅买了
他最想要的《山海经》,满足了他的愿望。
这本书她甚至不认得是什么名字,却趁回家的时候买了。这使鲁迅对她的
不满全都消除了。因为长妈妈这颗未被旧道德泯灭的爱心,使作者忆起她,追
念她,委实不易。鲁迅写了这篇文章,表达出自己对阿长的感激与怀念。
一个孩子因为一本书就满足了,他的这份童心与天真在现在可能很少见了。
现在的孩子们不知什么时候变得很成熟,成人的世界吞噬了他们。父母的职位,
家庭的富裕程度成了他们炫耀的资本。看到别人有好东西而自己没有,就会向
父母伸手要,好与别人攀比。每周的零花钱一个比一个多,花起钱来绝不迟
疑……这些孩子们却没有想过父母赚钱是多么的不容易,每周的零花钱是父母
在岗位上辛苦工作的来的。我们要做的是关心父母,而不是向他们索要东西。
当我们换位思考时,会发现自己做了多么不该做的事啊。
所以我们还是保留一份童真,不与别人攀比,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我们童
年的回忆将会是美好快乐的。
读书笔记
一点,一点,一点点地看完了《朝花夕拾》,连串的时间,连串的记忆,
真想将鲁迅先生的记忆当做我的。整本文集用词语简洁柔和,正是鲁迅的平易
近人的体现。书中的抨击,讽刺,嘲笑,正是鲁迅对当时社会的反感与不满,
表现了一个想让让民族进步,想让社会安定,为孩子着想的鲁迅先生。
这本书向我们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图卷,封建的社会制度,社会对人民
的囚禁。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园中淘气天真的小孩子,观菜畦、吃桑葚、
听鸣蝉与油蛉和蟋蟀的音乐会,看黄蜂、拔何首乌、摘覆盆子。到在书屋读书
习字,三言到五言,再到七言。课上偷偷画画,到书屋的小园玩耍。无一不体
现出小孩子追求自由,热爱大自然的心态,也表现了社会对孩子们的束缚。
《在阿长与〈山海经〉》,《范爱农》中,这两个人物,给鲁迅先生留下
了深刻的回忆。两个由当时社会造就的人物。一个下层的劳动者,善良、真诚、
热爱和关心孩子的阿长,她思想、性格上有很多消极、落后的东西,是封建社
会思想毒害的结果,表现了当时社会的浑浊、昏暗。正直倔强的爱国者范爱农,
对革命前的黑暗社会强烈的不满,追求革命,当时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
的遭遇。体现了旧社会人民对束缚的反抗,向往自由、安乐的心。人民从囚禁
中走向了反抗。
这两个人物,是当时社会的反照,人们受尽黑暗的压迫,到起来反抗,经
历了多少次改革与战争,才有了我们现在安定自在的生活呀!现在,我们可以
愉快地生活这,家里有电视电话,有的还有电脑,繁杂的电器设备和自由的生
活,我们不用遭受黑暗社会的压迫,不用吃苦,更不用去闹革命。这都是无数
革命烈士用自己的先躯换来的,我们应该珍惜眼前的生活。
《朝花夕拾》是鲁迅对往事的回忆,有趣的童年往事、鲜明的人物形象,
一件一件往事,同时也抨击了囚禁人的旧社会,表现了鲁迅爷爷对艰苦劳动人
民的惋惜、同情,也表现了对当时社会的厌恶,告诉我们不要再回去那让人受
苦的社会,更表现了对阻遏人民前进、折腾人民、损害孩子、保留封建思想的
人的痛恨。让我们了解历史,感谢美好生活的由来。
读书笔记
是他,让我回忆童年;是他,让我精神焕发;是他,让我留恋难忘。他,就
是我国有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与革命家——鲁迅。
他的作品数不胜数,有《彷徨》、《呐喊》、《朝花夕拾》……他的文章
抑扬顿挫,他的文章留连忘返,他的文章针针见血。最令我感兴趣的,非《朝
花夕拾》莫属。
《朝花夕拾》是鲁迅一九二七年七月十一日,写完于广州。这本书中的作
品都是回忆性文章,但它们不是对往事的单调记录,而是用娴熟的文学手法写
成的优美的散文珍品。作者撷取那些难以忘怀的生活片段加以生动地描述,选
择富有个性的情节和细节描画人物的性格,使作品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人物
形象鲜明生动,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本书共有十篇文章,这十篇文章的语言都
是清新、朴实,亲切感人。
本书原名叫《旧事重提》,但鲁迅觉得不太优美,于是将它改为《朝花夕
拾》。这个题目带露折花,色香好了很多。这本书都是鲁迅回忆童年美好时光
而写下。其中最吸引我的还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了。
这篇文章是鲁迅回忆自己在童年时,在百草园的美好时光。这篇文章多次
用了景色描写,如:“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
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
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这一句话就用了景色描写,生动形
象地写出了百草园的景色优美与神奇,表现出作者对百草园的回忆。这篇文章
还加入了《美女蛇》的故事,给百草园增添了一份神奇的面纱。幼时的鲁迅受
此影响,天天等待着美女蛇的出现,等待着老和尚给他一个神奇的盒子,但是
终究没有出现。这实在是太天真了。
这本书还有其他一系列的童年回忆,如《狗·猫·鼠》、《阿长与<山海
经>》、《五猖会》等等,都能体现出鲁迅幼时的天真可爱,和他对幼时美好
时光的怀念之情。
这本书中,鲁迅写过一句话:“这十篇就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与实际内
容或有些不同,然而我现在只记得是这样。”它的出现,让我眼前一亮,心想:
我也从记忆中“抄”出一篇文章来吧!于是我便绞尽脑汁,想把过去的记忆全
部掏出来,看看有没有童年趣事,但没有。他的技艺真高!
让我们去探索鲁迅的童年美好时光吧!
本文发布于:2023-02-28 15:19:0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75687458251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朝花夕拾阅读笔记.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朝花夕拾阅读笔记.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