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学唐诗

更新时间:2023-02-28 12:48:13 阅读: 评论:0

何铸-干锅土豆片的做法

幼儿学唐诗
2023年2月28日发(作者:王昭君技能)

唐诗三百首幼儿早教古诗赏析

1.唐诗三百首幼儿早教古诗赏析

春晓

孟浩然〔唐代〕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赏析

《春晓》这首诗是诗人隐居在鹿门山时所做,意境十分

优美。诗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展开描写和

联想,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怜惜之情。此诗没

有采用直接叙写眼前春景的一般手法,而是通过“春晓”(春

天早晨)自己一觉醒来后瞬间的听觉感受和联想,捕捉典型

的春天气息,表达自己喜爱春天和怜惜春光的情感。

诗的前两句写诗人因春宵梦酣,天已大亮了还不知道,

一觉醒来,听到的是屋外处处鸟儿的欢鸣。诗人惜墨如金,

仅以一句“处处闻啼鸟”来表现充满活力的春晓景象。但人

们由此可以知道就是这些鸟儿的欢鸣把懒睡中的诗人唤醒,

可以想见此时屋外已是一片明媚的春光,可以体味到诗人对

春天的赞美。

正是这可爱的春晓景象,使诗人很自然地转入诗的第

三、四句的联想:昨夜我在朦胧中曾听到一阵风雨声,现在

庭院里盛开的花儿到底被摇落了多少呢?联系诗的前两句,

夜里这一阵风雨不是疾风暴雨,而当是轻风细雨,它把诗人

送入香甜的梦乡,把清晨清洗得更加明丽,并不可恨。但是

它毕竟要摇落春花,带走春光,因此一句“花落知多少”,

又隐含着诗人对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怨以及无限遐想。

宋人叶绍翁《游园不值》诗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

枝红杏出墙来”,是古今传诵的名句。其实,在写法上是与

《春晓》有共同之处的。叶诗是通过视觉形象,由伸出墙外

的一枝红杏,把人引入墙内、让人想象墙内;孟诗则是通过

听觉形象,由阵阵春声把人引出屋外、让人想象屋外。只用

淡淡的几笔,就写出了晴方好、雨亦奇的繁盛春意。两诗都

表明,那盎然的春意,自是阻挡不住的,你看,它不是冲破

了围墙屋壁,展现在你的眼前、萦回在你的耳际了吗?

施补华曰:“诗犹文也,忌直贵曲。”(《岘佣说诗》)这

首小诗仅仅四行二十个字,写来却曲屈通幽,回环波折。首

句破题,“春”字点明季节,写春眠的香甜。“不觉”是朦朦

胧胧不知不觉。在这温暖的春夜中,诗人睡得真香,以至旭

日临窗,才甜梦初醒。流露出诗人爱春的喜悦心情。次句写

春景,春天早晨的鸟语。“处处”是指四面八方。鸟噪枝头,

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闻啼鸟”即“闻鸟啼”,古诗为了押

韵,词序作了适当的调整。三句转为写回忆,诗人追忆昨晚

的潇潇春雨。末句又回到眼前,联想到春花被风吹雨打、落

红遍地的景象,由喜春翻为惜春,诗人把爱春和惜春的情感

寄托在对落花的叹息上。爱极而惜,惜春即是爱春──那潇

潇春雨也引起了诗人对花木的担忧。时间的跳跃、阴晴的交

替、感情的微妙变化,都很富有情趣,能给人带来无穷兴味。

《春晓》的语言平易浅近,自然天成,一点也看不出人

工雕琢的痕迹。而言浅意浓,景真情真,就像是从诗人心灵

深处流出的一股泉水,晶莹透澈,灌注着诗人的生命,跳动

着诗人的脉搏。读之,如饮醇醪,不觉自醉。诗人情与境会,

觅得大自然的真趣,大自然的神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

得之”,这是最自然的诗篇,是天籁。

2.唐诗三百首幼儿早教古诗赏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唐代〕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唯通:惟)

赏析

这首诗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那种少年刚肠

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而

是表现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

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

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

着诗人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多了点诗意,少了份伤感。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他当年轻快意的时候,所以眼

里所看到的无不是美好惬意。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

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顺

着长江而下,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

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

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

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扬州地区,又向

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

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

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

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

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

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广陵,又构成一种联想,

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

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指烟雾

迷蒙,繁花似锦。给读者的感觉绝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

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三月是烟花之时,而开

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正是烟花之地。“烟花三月”,不

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

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

丽句”。李白渴望去扬州之情溢于言表。

诗的后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

充满诗意的细节。“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

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

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

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

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

天交接之处。

最后一句是眼前景象,但又不单纯是写景。李白对朋友

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

之中。诗人的心潮起伏,正像滚滚东去的一江春水。总之,

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

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

月的景色,将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将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

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

3.唐诗三百首幼儿早教古诗赏析

寻隐者不遇

贾岛〔唐代〕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鉴赏

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一般认为他只

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

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这首诗就是一个

例证。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

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

中。这首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松下问童子”,必有所问,

而这里把问话省去了,只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这四个字

而可相见当时松下所问的是“师往何处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小诗的后两句是说,他

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

在这里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问句省略掉,而以“只在此

山中”的童子答词,把问句隐括在内。最后一句“云深不知

处”,又是童子答复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

问题。

在这首诗中,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的,

贾岛采取了以答句包含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这种“推

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然而,这首诗的成功,不仅在于简炼;单言繁简,还不

足以说明它的妙处。诗贵善于抒情。这首诗的抒情特色是在

平淡中见深沉。一般访友,问知他出,也就自然扫兴而返了。

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继之以二问三问,其言

甚繁,而其笔则简,以简笔写繁情,益见其情深与情切。而

且这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松下问童

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

一坠而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

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

而诗的抒情要凭借艺术形象,要讲究色调。从表面看,

这首诗似乎不着一色,白描无华,是淡妆而非浓抹。其实它

的造型自然,色彩鲜明,浓淡相宜。郁郁青松,悠悠白云,

这青与白,这松与云,它的形象与色调恰和云山深处的隐者

身份相符。而且未见隐者先见其画,青翠挺立中隐含无限生

机;而后却见茫茫白云,深邃杳霭,捉摸无从,令人起秋水

伊人无处可寻的浮想。从造型的递变,色调的先后中也映衬

出作者感情的与物转移。

诗中隐者采药为生,济世活人,是一个真隐士。所以贾

岛对他有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情。诗中白云显其高洁,苍松赞

其风骨,写景中也含有比兴之义。惟其如此,钦慕而不遇,

就更突出其怅惘之情了。另外,作者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知

识分子,离开繁华的都市,跑到这超尘绝俗的青松白云之间

来“寻隐者”,其原因也是耐人寻味,引人遐想的。

4.唐诗三百首幼儿早教古诗赏析

竹里馆

王维〔唐代〕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赏析

此诗写隐者的闲适生活以及情趣,描绘了诗人月下独

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遣词造句简朴清丽,传达出诗人

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起句写诗人活动的环境非常幽静。开头一个“独”字便

给读者留下了突出印象,这个“独”字也贯穿了全篇。“幽

篁”指幽深的竹林。《楚辞·九歌·山鬼》说:“余处幽篁兮

终不见天。”“竹里馆”顾名思义是一座建在竹林深处的房子,

王维独自坐在里面。他的朋友裴迪的同题诗写道:“出入唯

山鸟,幽深无世人。”仅诗的第一句就塑造了一个悠然独处

者的形象。

次句承上写诗人悠然独处,借弹琴和长啸来抒发自己的

情感。我们知道王维是的音乐家,所以考取进士后,当上了

太乐丞。但是他独自坐在竹里馆中弹琴显然不是供人欣赏

的,而是抒发自己的怀抱。“长啸”指拖长声音大声吟唱诗

歌,如苏轼《和林子中待制》:“早晚渊明赋归去,浩歌长啸

老斜川。”可见弹琴还不足以抒发自己的感情,接着又吟唱

了起来。他吟唱的诗也许就是这首《竹里馆》。

诗中写到景物,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幽篁”、

“深林”、“明月”。对普照大地的月亮,用一个“明”字来

形容其皎洁,并无新意巧思可言,是人人惯用的陈词。至于

第一句的“篁”与第三句的“林”,其实是一回事,是重复

写诗人置身其间的竹林,而在竹林前加”幽”、“深”两字,

不过说明其既非庾信《小园赋》所说的“三竿两竿之竹”,

也非柳宗元《青水驿丛竹》诗所说的“檐下疏篁十二茎”,

而是一片既幽且深的茂密的竹林。这里,像是随意写出了眼

前景物,没有费什么气力去刻画和涂饰。

三、四两句写自己的内心世界没有人能理解。“深林人

不知”本来就是诗中应有之意,如果对人知与不知毫不在意,

那他就不会写出这句诗,既然写了这句诗,就表明他还是希

望有人能够理解自己的,遗憾的是陪伴他的只是天空中的一

轮明月。起句写“人不知”,结句写“月相照”,也可谓相互

呼应了。

诗中写人物活动,也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独

坐、弹琴、长啸”。对人物,既没有描绘其弹奏舒啸之状,

也没有表达其喜怒哀乐之情;对琴音与啸声,更没有花任何

笔墨写出其音调与声情。表面看来,四句诗的用字造语都是

平平无奇的。但四句诗合起来,却妙谛自成,境界自出,蕴

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作为王维《辋川集》中的一首名

作,它的妙处在于其所显示的是那样一个令人自然而然为之

吸引的意境。它不以字句取胜,而从整体见美。它的美在神

不在貌,领略和欣赏它的美,也应当遗貌取神,而其神是包

孕在意境之中的。就意境而言,它不仅如施补华所说,给人

以“清幽绝俗”(《岘佣说诗》)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这

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在其间弹琴长啸之人是如

此安闲自得,尘虑皆空,外景与内情是抿合无间、融为一体

的。而在语言上则从自然中见至味、从平淡中见高韵。它的

以自然、平淡为特征的风格美又与它的意境美起了相辅相成

的作用。

可以想见,诗的意境的形成,全赖人物心性和所写景物

的内在素质相一致,而不必借助于外在的色相。因此,诗人

在我与物会、情与景合之际,就可以如司空图《诗品·自然

篇》中所说,“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著手成春”,

进入“薄言情悟,悠悠天钧”的艺术天地。当然,这里说“俯

拾即是”,并不是说诗人在取材上就一无选择,信手拈来;

这里说“著手成春”,也不是说诗人在握管时就一无安排,

信笔所之。诗中描写周围景色,选择了竹林与明月,是取其

与所要显示的那一清幽澄净的环境原本一致;诗中抒写自我

情怀,选择了弹琴与长啸,则取其与所要表现的那一清幽澄

净的心境互为表里。这既是即景即事,而其所以写此景,写

此事,自有其酝酿成熟的诗思。更从全诗的组合看,诗人在

写月夜幽林的同时,又写了弹琴、长啸,则是以声响托出静

境。至于诗的末句写到月来照,不仅与上句的“人不知”有

对照之妙,也起了点破暗夜的作用。这些音响与寂静以及光

影明暗的衬映,在安排上既是妙手天成,又是有匠心运用其

间的。

5.唐诗三百首幼儿早教古诗赏析

江雪

柳宗元〔唐代〕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赏析

柳宗元笔下的山水诗有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把客观境

界写得比较幽僻,而诗人的主观的心情则显得比较寂寞,甚

至有时不免过于孤独,过于冷清,不带一点人间烟火气。这

首《江雪》正是这样,诗人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描绘了一幅

幽静寒冷的画面: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

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

诗人向读者展示的,是这样一些内容:天地之间是如此

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渔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

渔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其实,这正是柳宗元由于憎恨当时

那个一天天在走下坡路的唐代社会而创造出来的一个幻想

境界,比起陶渊明《桃花源记》里的人物,恐怕还要显得虚

无缥缈,远离尘世。诗人所要具体描写的本极简单,不过是

一条小船,一个穿蓑衣戴笠帽的老渔翁,在大雪的江面上钓

鱼,如此而已。可是,为了突出主要的描写对象,诗人不惜

用一半篇幅去描写它的背景,而且使这个背景尽量广大寥

廓,几乎到了浩瀚无边的程度。背景越广大,主要的描写对

象就越显得突出。

首先,诗人用“千山”、“万径”这两个词,目的是为了

给下面两句的“孤舟”和“独钓”的画面作陪衬。没有“千”、

“万”两字,下面的“孤”、“独”两字也就平淡无奇,没有

什么感染力了。其次,山上的鸟飞,路上的人踪,这本来是

极平常的事,也是最一般化的形象。可是,诗人却把它们放

在“千山”、“万径”的下面,再加上一个“绝”和一个“灭”

字,这就把最常见的、最一般化的动态,一下子给变成极端

的寂静、绝对的沉默,形成一种不平常的景象。因此,下面

两句原来是属于静态的描写,由于摆在这种绝对幽静、绝对

沉寂的背景之下,倒反而显得玲珑剔透,有了生气,在画面

上浮动起来、活跃起来了。也可以这样说,前两句本来是陪

衬的远景,照一般理解,只要勾勒个轮廓也就可以了,不必

费很大气力去精雕细刻。可是,诗人却恰好不这样处理。这

好像拍电影,用放大了多少倍的特写镜头,把属于背景范围

的每一个角落都交代得、反映得一清二楚。写得越具体细致,

就越显得概括夸张。而后面的两句,本来是诗人有心要突出

描写的对象,结果却使用了远距离的镜头,反而把它缩小了

多少倍,给读者一种空灵剔透、可见而不可即的感觉。只有

这样写,才能表达作者所迫切希望展示给读者的那种摆脱世

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至于这种远距离感觉

的形成,主要是作者把一个“雪”字放在全诗的最末尾,并

且同“江”字连起来所产生的效果。

“雪”字笼罩全诗。“千山”、“万径”都是雪,才使得

“鸟飞绝”、“人踪灭”。就连船篷上,渔翁的蓑笠上,当然

也都是雪。可是作者并没有把这些景物同“雪”明显地联系

在一起。相反,在这个画面里,只有江,只有江心。江,当

然不会存雪,不会被雪盖住,而且即使雪下到江里,也立刻

会变成水。然而作者却偏偏用了“寒江雪”三个字,把“江”

和“雪”这两个关系最远的形象联系到一起,这就给人以一

种比较空蒙、比较遥远、比较缩小了的感觉,这就形成了远

距离的镜头。这就使得诗中主要描写的对象更集中、更灵巧、

更突出。因为连江里都仿佛下满了雪,连不存雪的地方都充

满了雪,这就把雪下得又大又密、又浓又厚的情形完全写出

来了,把水天不分、上下苍茫一片的气氛也完全烘托出来了。

至于上面再用一个“寒”字,固然是为了点明气候;但诗人

的主观意图却是在想不动声色地写出渔翁的精神世界。试

想,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个老渔翁竟然不怕天

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专心地钓鱼,形体虽然孤独,

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

这个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正是柳宗元

本人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由此可见,这“寒江雪”三

字正是“画龙点睛”之笔,它把全诗前后两部分有机地联系

起来,不但形成了一幅凝炼概括的图景,也塑造了渔翁完整

突出的形象。用具体而细致的手法来摹写背景,用远距离画

面来描写主要形象;精雕细琢和极度的夸张概括,错综地统

一在一首诗里,是这首山水小诗独有的艺术特色。

唐诗三百首幼儿早教古诗赏析

本文发布于:2023-02-28 12:48:1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75596938119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幼儿学唐诗.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幼儿学唐诗.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幼儿学唐诗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站长QQ:55-9-10-26 专利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