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民歌中的生活风俗
[内容摘要]北朝民歌中不乏生活风俗的信息,它的内容是精彩的。在本文中,着重对北朝少
数民族生活中的服饰、饮食和爱情婚姻风俗进行了研读,从而使我们了解到北地人民的衣着
主要有裲裆、袴褶、袍、裳等,并且他们以肉和乳酪为主要食物,除此以外,还有少数民族
开放的婚俗及其成因。北朝民歌是中古时期我国北方各族人民的思想感情、生活习俗和民族
历史的储存处,它是开放的,有巨大的容涵性。
[关键词]北朝民歌;生活风俗;服饰;饮食;婚俗
一、北朝民歌的内容
北朝民歌原来大都是北方少数民族所歌唱的,其中有一部分是北人直接用汉
语创作的,有的则是经过了南方乐工的加工润色,它总体上是北方各民族共同创
造的文化硕果,因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地域色彩,最初是可以和乐歌唱的。
《乐府诗集》卷第二十五“横吹曲辞五”之“梁鼓角横吹曲”,计有《企喻歌辞》
四首、《琅琊王歌辞》八首、《钜鹿公主歌辞》三首、《紫骝马歌辞》六首、《紫
骝马歌》一首、《黄淡思歌辞》四首、《地驱乐歌辞》四首、《地驱乐歌》一首、
《雀劳利歌辞》一首、《慕容垂歌词》三首、《陇头流水歌辞》三首、《隔谷歌》
二首、《淳于王歌》二首、《东平刘生歌》一首、《捉搦歌》四首、《折杨柳歌
辞》五首、《折杨柳枝歌》四首、《幽州马客吟歌辞》五首、《慕容家自鲁企由
谷歌》一首、《陇头歌辞》三首、《高阳乐人歌》二首,加上《木兰诗》一首,
共计67首;另有《乐府诗集》卷第七十八“杂曲歌辞十八”之《阿那瓌》、
卷第八十五“杂歌谣辞三”之《陇上歌》、卷第八十六“杂歌谣辞四”之《咸阳
王歌》、《敕勒歌》以及《魏书》列传第四十一《李孝伯、李冲传附李安世传》
所载的《李波小妹歌》,总计72首。
二、北朝民歌中展现的生活风俗
风俗是指某一社会群体在一定的条件和环境下长期形成较为固定的思想和
行为方式。它是一种历史的沿袭和发展过程,是由人们的生活习惯逐步积累发展
而约定俗成的。风俗文化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无时无刻地呈现着一个地
区或民族特有的生存状况。包括于其中的生活风俗,是指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形成
的十分重要的普遍性风俗,如职业、服饰、饮食、语言、医药、居住、器具、建
筑等等。北朝民歌,正是中古时期我国北方各族人民的思想感情、生活习俗和
民族历史的一个储存处。北朝民歌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它的民族性,它不但是
当时鲜卑族、羌族、羯、敕勒等民族的诗歌,而且也以当时的民族矛盾和民族
生活作为反映的中心。它丰富多彩的内容广泛涉及了北朝社会生活的许多重要环
节,展现了北朝大动乱时期的社会面貌和各民族的生活场面。它不但是我们了
解北方各族人民的思想和感情的文学作品,也是认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生
活习俗的材料。本文试图从服饰、饮食和爱情婚姻等方面研究各民族的这笔文化
遗产,以进一步挖掘它的社会习俗意义。
服饰与饮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这两方面的
研读,我们可以对当时的社会生活状况有所了解,从而管窥那个时期人们的生活
模式。
(一)服饰
据《唐书·乐志》记载,北朝民歌多出自鲜卑、吐谷浑和部落稽等少数民族,
他们长期活动的地域,主要是在辽阔的蒙古高原,史书常称之为大漠或瀚海的大
戈壁。北方民族在大漠苦寒的环境下,长期过着逐水草而居和射猎的生活。由于
地形和气候的影响,生活方式的不同,也形成了独特的有别于南方的服饰风格。
这些服装质地较为厚实,冬季以皮毛材料为主,颜色也较杂乱,衣服样式大体为
紧身窄袖、长裤革靴,便于乘骑射猎。
服饰的种类,根据划分依据的不同可以分为很多种,除男女装束不同之外,还有
礼服、平冕服、朝服、冠服、便服、常服、军服各种类型。从风俗的角度入手,
我们主要研究生活中与人们联系最紧密的常服。
吐谷浑是北地少数民族之一,在南朝,它也多被称为河南国。关于吐谷浑的
风俗,《魏书·吐谷浑传》记:
其俗:丈夫衣略同于华夏,多以罗幂为冠,亦以缯为帽;妇人皆贯珠贝,
束发,以多为贵。……好射猎,以肉酪为粮。
这段话,向我们透露了吐谷浑的服饰和饮食风俗。吐谷浑原为慕容鲜卑的一
支,其统治的人民除了鲜卑、匈奴、汉族等而外,主要是羌族。
《梁书·河南传》记当时的人民“著小袖袍,小口裤,大头长裙”,基本上
与内地汉族,特别是北朝汉族的服装一致。这与少数民族和汉族长期交流融合的
原因有关。
北地少数民族居民的服饰风俗多反映在北朝民歌中。
“念郎锦裲裆,恒长不忘心。”(《紫骝马歌》)“阳春二三月,单衫绣裲
裆。”(《琅琊王歌辞》)“裲裆”——亦作“两裆”、“两当”,在北朝民歌
中被多次提及,《释名·释衣服》中的解说是,“裲裆,其一当胸,其一当背,
因以名之也。”裲裆最初盛行于北方,形状很像现在的背心,套在褶①服外。它
可以保持身体的温度,不使衣袖增加厚度,以使手臂行动方便。不仅男子可以着
裲裆,女子的日常服饰也有裲裆,妇女穿的常饰有彩绣。裲裆有夹有棉,并且
多为布帛所制。《太平广记》卷三一七引《幽明集·钟繇》:“棺中一妇
人,形体如生。白练衫,丹绣裲裆,伤一髀,以裲裆中绵拭中血。”后来,
“裲裆”推广到到军营中,形制与百姓所着裲裆衫并没有过大的差别,功
能相当于铠甲,可以用来抵御敌人的攻击,所以被称做是“裲裆铠”或“裲
裆甲”。正如《企喻歌辞》中的诗句所描写的“牌子铁裲裆,金互鉾鸐尾
条。”“前行看后行,齐著铁裲裆。”它通常都是由胸甲及背甲两片组成,
在肩上用皮带搭襻前后扣联,腰间再用皮带系扎。制作裲裆铠的材料,一
般多采用坚硬的金属和皮革。《隋书·礼仪志》:“(直阁将军)平巾帻,
绛衫,大口袴褶,银装两裆甲。”铠甲的甲片,有长条形和鱼鳞形两种,
比较常见的是在胸背部分采用小型的鱼鳞纹甲片。
除“裲裆”之外,北朝民族中还提到了“衫”、“裙”、“袍”、“裳”,
但这几种服饰并不是位于苦寒大漠地区的少数民族所特有,之所以会出现
在北朝少数民族的生活和诗歌中,更多的应该是少数民族与汉族人民相互
融合的结果。
“阳春二三月,单衫绣裲裆。”(《琅琊王歌辞》)“谁家女子能行步,反
著裌衫后裙露。”(《捉搦歌》)这两句诗中提到了衫。“衫”,依据《释名·释
衣服》中的解释,“衫,芟也,芟末无袖端也。”衫有单衫和夹衫两种,质料为
纱、绢、布等。上面诗句中的“裌衫”是指有表有里而无絮的双层衣衫。
“谁家女子能行步,反著裌衫后裙露。”(《捉搦歌》)“郎著紫袴褶,女
著綵裌裙。”(《幽州马客吟歌辞》)裙,自汉代就已经出现了。《释名·释衣
服》:“裙,群也,联结群幅也。”它是女子常见的下裳装束,裙形宽而且长,
裙裾拖到地面有四五尺。裙可以粗略的分为两种,即是外裙和内裙。魏晋南北朝
大量的壁画和出土陶俑中都有这种服饰。两汉至南北朝,“裙”和“裳”在日常
生活中都很流行,用途相同,男女无别,但形制有异,裙不再开缝。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木兰辞》)短短一句诗中却提及了两种
服饰的名称,但这两种服饰是有很大的差别的。
袍是不分衣裳的男子服饰。袍服的样式,属于长衣,里面装的是棉絮,并且
依据棉絮的不同,还有不同的名称。如果装的是新棉絮则称为“茧”,杂用了旧
棉絮就称为“袍”。袍以大袖为多,在袖口的部分收缩紧小。袖口紧窄的部分为
“祛”,袖身宽大的部分为“袂”。领和袖一般都用花边,领以袒领为主,大多
裁成鸡心式,穿时露出里衣。也有大襟斜领,衣襟开的很低,领袖也用花边装饰。
下摆常打一排密裥②,有些还裁成弯曲的月牙的样子。
裳,是古代男女都可以穿的下体服饰。《释名》中称:“凡服,上曰衣。衣,
依也。人所依以庇暑寒也。下曰裳。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这里的衣只是
指上衣,而裳虽然是下衣,却不是今天的裤,而是类似于裙的服饰。《说文解字》
称“裳”与“常”通用,“常,下裙也。裳,常或从衣。”裳的形制分为两种,
一种是帷裳,是把整幅布帛裹在腰际;另一种是普通的裳,两侧开缝,前后两片
宽度各不相同。
除上述几种服饰外,北地少数民族的服饰“袄”和“襦”也值得一提。
袄(子),又被称做小襦袄。最早应出现于北魏时期,《魏书·任城王澄传》
记载着有关袄的故事,太和二十三年正月,高祖还洛,引见公卿。高祖曰:“营
国之本,礼教为先。朕离京邑以来,礼教为日新以否?”澄对曰:“臣谓日新。”
高祖曰:“朕昨入城,见车上妇人冠帽而著小襦袄者,尚书何为不察?”③“袄”
字《说文解字》中原来并没有,五代徐铉校订《说文解字》,新增添了许多字,
“袄”便是其中之一:“袄,裘属”。可见“袄”原本不是汉族自古就有,它出
现得较晚.是从北方胡族传入的,最初是裘皮上衣,继而是丝絮袄或者麻絮袄(衣
中填充丝絮或麻絮),最后棉花普及,才逐渐有了“棉袄”。
襦,《说文》:“短衣也,长度在腰上。”《太平御览》卷六九四“襦”
条引《释名》:“襦,暖也,言温暖也。”又《急就篇》颜师古注:“短衣曰襦,
自膝以上。一曰短而施腰曰襦。”这就是说,在腰以上或膝以上保暖的短衣,叫
做“襦”。襦在最早时一般作为内衣,后来由于式样紧小,便于做事而被穿着在
外。由此可见,襦袄,就是紧身小袖的短皮裘袄。《魏志·鲜卑传》注引《魏书》
曰:鲜卑“有貂、肭、驿子,皮毛柔蠕,故天下以为名裘。”这种名贵的短裘皮
袄,是鲜卑贵族妇女冬天最喜欢穿的服装,襦比衫短,但袖较长,可以加絮,衣
身较窄合体,襦下必配裙。襦的质地有布帛、罗縠纱或锦。外形上有广袖襦,也
有袖口极小的襦。
“郎著紫袴褶,女著綵裌裙。”(《幽州马客吟歌辞》)“袴褶”——也称
“裤褶”,是北朝民歌中的一种服装名称,本为便于骑乘的战服。北方的少数民
族,由于长期处于狩猎文化和畜牧文化之中,他们赖以生存的活动便是狩猎和游
牧,这种生存方式的需要,使得他们的服饰很早就形成了上衣下裤的形式。自从
赵武灵王将胡服引入中国后,从战国中到南北朝初期,历经几百年的演变,这种
适于骑射的服装,后来成为中国普遍的戎服。这种上衣下裤的装束,服饰史上称
之为“裤褶”。袴褶同裲裆一样,是由汉代北方百姓的日常着装逐渐演化为南北
朝时期的军服的。其基本款式为上身穿齐膝大袖衣,下身穿肥管裤,这种服装的
面料,常用较粗厚的毛布来制作,以用来抵御寒冷的气候。裤褶原是北方游牧民
族的传统服装,用较粗厚的毛布做成左衽(衽指衣襟,左衽即衣襟向左掩。左衽
是北方少数民族和西域胡人的衣服款式,与汉族传统以右衽的习尚不同。)大袖
短上衣和肥管裤。秦汉时期,汉族人也穿裤和短上襦,合称襦裤,但封建贵族必
于襦裤之外加穿袍裳,只有骑者、刑徒等从事劳动的人为了行动方便,才直接把
裤露在外面,上身甚至不穿上衣。到了晋代,受北方民族的影响,也穿起了裤褶。
我们现存的壁画、画像砖石及陶俑等形象中所见到的“裤褶”,大多是右衽,大
袖,裤腿也相当肥大。南北朝的裤有小口裤和大口裤,以大口裤为时尚,但穿大
口裤行动不方便,人们便常在膝盖处用绳或带子扎起,使下部形成喇叭状,称之
为“缚袴”。这种装束极富特色,可以说是南北服饰文化相互融合的结晶。南朝
的裤褶,衣袖和裤管都更宽大,即广袖褶衣、大口裤,这种形式,又反过来影响
了北方的服装款式。“袴褶”也并不只是适用于男性,也是女性的日常着装。如
《太平御览》中的记载:“西河无蚕桑,妇女以外国异色锦为袴褶。”④
北朝民歌中也有关于鞋的记录,但只提到“履”和“屐”。“黄桑柘屐蒲子
履,中央有系两头系。”(《捉搦歌》)这句诗的目的更多的是想表达北朝女子
的爱情观,但也传达给了我们北朝时期的鞋的形态的信息。
古代把装有木齿的鞋子,叫做“屐”。《释名·释衣服》称:“屐,榰以践
泥也,为两足榰以践泥也。帛屐作之如屩(草鞋)者也,不曰帛屩而曰帛屐者,
屩不可以践泥,屐可以践泥也,故谓之屐。”榰即支,有支撑的意思,是屐齿,
在屐的底部,通常呈直竖状,前后各有一个。根据《释名》的解释,可知屐为一
种趟水践泥时穿的鞋子。屐的优点是走路比较轻便,尤其是在雨后的泥地或长满
青苔的路上行走更为舒适。屐的制作材料主要是木料。履,分为两种,有冬夏的
差别,夏天的履多为薄底,以麻葛等材料制成,叫做“麻履”、“葛履”。冬天
的履都是用动物皮革制成的革履。屐和履,应更多见于汉族的生活中,因为北地
的生存环境,屐、履并不适用于他们的生活。北地气候寒冷,人们主要过的是游
牧生活,保暖方便起见,靴子是北朝人民的日常装束。
靴,一种高至踝骨以上的长筒鞋,其形制和今天的中、高筒靴比较接近。《说
文》:“革是,革履也,胡人履连胫谓之络革是。”络革是就是后代的靴。《释
名》中也有关于靴的记载,“靴本胡服也,赵武灵王始服之。”许多文献记载,
穿靴是北方的风俗。与靴可以相提并论的还有鞜,它也是一种鞋的名称,是用生
皮制作的履,通常为士兵或北方人穿用。除此以外,在皮制鞋中,头部深、底部
平浅的还有称为革及的.。
北朝民歌中所记载的服饰名称,既有少数民族本身就有的,也有因为民族融
合所纳入的汉族人民的,不论这些服饰的起源在哪里,它都真实的反映了北朝时
期少数民族生活的一面。
(二)饮食
北方草原大漠,气候严酷,干旱多风沙,无霜期短,不利于粮食作物栽种,
而适应畜牧业发展,从而人的饮食以肉酪为主。食肉饮酪,这是北方少数民族饮
食的基本特点。游牧的生活方式取决于畜牧业占主导地位的生产方式。《魏书·乌
丸鲜卑传》注引《魏书》说乌丸、鲜卑“食肉饮酪,以毛毳为衣”。《后汉书·西
羌传》说羌族“地少五谷,以产牧为业”。北方游牧民族的饮食特征是食肉饮酪,
这种饮食风习进入中原后,与中原传统农业社会的以粮食、蔬菜为主,辅以肉食
的饮食风习不断碰撞,互相吸收,融会贯通。
生活中,饮食的种类很多,但北朝民歌中提及的甚少,主要出现在《紫骝马
歌辞》、《捉搦歌》、《木兰辞》和《地驱歌乐辞》四首诗中。在下文中,集中
介绍诗歌中所提到的几种日常的食品:牛、羊、猪、羹、粟(谷)、葵及乳酪。
“青青黄黄,雀石颓唐。槌杀野牛,押杀野羊。”(《地驱歌乐辞》)在北
方少数民族的畜牧业经济中,马、牛、羊是最主要的放牧动物,北地人民的生活
也主要依靠畜牧业。少数民族的内迁,使大量荒芜的土地上有了放牧的痕迹,也
形成了放牧业的繁荣期。畜群和皮毛可以说是北地人民最重要的财产,同时也象
征着拥有者身份的高低。占饮食主要地位的羊肉,制作方法有很多种,可以蒸、
煮、烧、烤,甚至生吃。用羊肉做成的菜肴主要有蒸羊、胡炮肉、腩炙羊肉、胡
羹、灌肠等等。关于牛肉,也有多种食用方法,相关的菜名有捧炙、损肾、糟肉。
少数民族与汉族相互融合、影响,逐渐地饮食方面也有了汉族的印记。如《木
兰辞》中,在木兰征战归来后,其弟喜闻阿姊归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前面
已说过羊是北地少数民族的主食之一,由诗中可见,食猪肉也是当时人们日常饮
食的一部分。养猪业在我国有很久远的历史,汉代的养猪业非常发达,但到了南
北朝时期有所衰落。在当时猪肉可以烤着吃,或者蒸煮,煎炸着吃。
在食肉的同时,各游牧民族多饮乳酪。《释名·释饮食》中说:“酪,泽也,
乳汁所制,使人肥泽也。”从现代食品科学的观点来看,酪是用牛、羊、马的乳
汁经发酵而制成的半凝固食品,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这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发明创
造。关于乳酪的制作方法,《齐民要术》中有详细的篇目对此进行专门的介绍,
如《做酪法》和《做干酪法》篇。
“羹”是一种汤菜,自先秦以来就是人们的常用食品。魏晋南北朝时期制作
羹的技术日渐精湛,在《齐民要术》一书中对羹的制作方法有详细的记载。当时
的羹可以分为三大种。第一种是菜羹,是由常吃的葵、芜菁、韭等蔬菜制成的汤,
属于粗食的一类,多为贫苦的老百姓所吃。第二种是肉羹,是用各种动物的肉煮
成的汤,食用的家庭也是比较富裕的。最多见的是羊肉羹,猪肉和鸡鸭鹅等家禽
所制的肉羹次之。第三种是鱼羹,鱼类盛产在水源丰富的南部地区,因此主要流
行于南方。
“粟”,今北方称“谷子”,去壳的实叫“小米”。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最
主要的粮食品种。《齐民要术·种谷》中说:“谷,稷也,名粟。谷者,五谷之
总名,非止谓粟也。然今人专以稷为谷,望俗名之耳。”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
在魏晋以前,粟只是五谷之一,和其它的谷物地位、作用相等,而魏晋以来,粟
的地位逐渐上升,以致于普通百姓都以为粟就是谷,谷也就是粟。粟多被种植于
北方地区,在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它的食用方法,通常是捣碎蒸熟之后
以饭的形式食用,称之为粟饭或粟米饭。除粟之外,黍也是北方人民喜欢的主食
之一,每逢节日、宴饮、祭祀时,黍末被作为肉羹,是宴席上不能缺少的食物。
“葵”,是北朝的蔬菜品种之一,又称冬葵、冬寒菜或冬苋菜,它的味道甘
甜,口感爽滑,自从汉代开始就深受广大老百姓的喜欢,是食用最为普遍的家常
菜,南北朝时期,葵的种植技术已经相当高超,并且被广泛种植,在那个时代有
“百菜之首”的称号。北朝时期葵的品种有10多个,比较出名的有:紫茎葵、
白茎葵、鸭脚葵、蜀葵、落葵、防葵等。
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迁徙和入住中原,使得畜牧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与此同
时,少数民族的饮食也受到了汉族的影响,导致黄河流域的饮食生活和结构发生
了变化,这样一来,不仅丰富了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而且也奠定了中华饮食精
工细做和多样化的基础。
(三)爱情婚姻
爱情婚姻是人类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反映男女爱情与婚姻的诗歌,是北
朝民歌中数量最多的一类。北朝民歌中的情歌以女性口吻歌唱的占大多数,从这
些诗中可以看出,她们是热爱生活的,是以纯洁的心灵来看待爱情的。因此,在
她们的歌辞中总会流露出积极的生活意向和真挚美好的感情。北朝民歌中有一首
《紫骝马歌》是这样写的:“独柯不成林,独树不成林。念郎锦裲裆,恒长不忘心。”
这是一首以女性口吻作的诗,诗的主要内容是婉转表达寻找伴侣的激动心情。诗
中采用比喻手法,以树喻人,以物及人,暗示要与心上人结成良缘,希望意中人能
穿上自己亲手缝制的背心,把自己记挂在心里,永远不要忘记。如果说这首民歌是
以委婉的语气,表达了青年女子对所爱慕的人的忠贞和执着,那么《地驱歌乐辞》
唱得就更为直露、大胆了,其诗曰:“驱羊入谷,自羊在前。老女不嫁,踏地唤天。”
诗中表现了一个待嫁的女子在山谷中放牧,看到头羊在前面带路,从而触景生情,
联想到自己,捶胸顿足,并发出了呼喊。诗中的语言简洁朴实,但却真切地道出了
作者心中的悲苦与绝望。再如《捉搦歌》之二:“谁家女子能行步,反著裌衫后
裙露。天生男女共一处,愿得两个成翁妪。”它的主题是叙述一位姑娘对终身大
事的关切,希望能够早日与自己的心上人结成姻缘,以免岁月流逝年华老去而错
失机会。《捉搦歌》之四更坦率地表达了一个女孩子“小时怜母大怜婿”的心理
发展过程,发出了“何不早嫁论家计”的强烈要求。除此以外,《折杨柳枝歌》
中也有类似的内容:“门前一株枣,岁岁不知老。阿婆不嫁女,那得孙儿抱?"也迫
切表达了要求母亲尽早嫁女的愿望。在婚配对象的标准上,北朝妇女心目中理想
的配偶,并不是南朝民歌所乐道的那种具有女性美的“百媚郎”,而是勇敢顽强的
战士和少年,正如在《慕容家自鲁企由谷歌》中所写道的:“郎在十重楼,女在
九重阁。郎非黄鹞子,那得云中雀。”这里以凶猛的黄鹞子才能得到云中雀的形
象比喻,表达了北朝少数民族的女性关于配偶的标准和要求。据《北史》记载,
流行在鲜卑等北方民族中的一首“处女歌谣”说:“求良夫,当如倍侯利”。倍
侯利原是高车斛律部将帅,以后奔魏。史称“侯利质直,勇健过人,奋戈陷阵,有异
于众,北面之人畏之。婴儿啼者,语曰‘倍侯利来’便止。”⑤这位具有超人勇猛
的倍侯利,便被北方民族的少女们视为理想的配偶。由以上的例子中不难看出,
在北朝女子的观念里,男女成双成对是天经地义的现象,是无可厚非的。但不可
忽视的是,她们之所以这样直白、大胆急切的吐诉自己的婚姻要求,是与当时的
社会背景分不开的,北朝战争频繁,社会动荡不安,青年男子多死于战争,在男
女比例严重失调的情况下,因此女子都希望能有一个安稳可以依靠的家
庭。“南山自言高,只与北山齐。女儿自言
好,故入郎君怀。”(《幽州马客吟歌辞》)这与“天生男女共一处”(《捉搦
歌》)是同一观念的不同表现形式。北朝民歌中的男女交往,也具有泼辣干脆的
特点.《地驱乐歌辞》(三、四)生动地描写了女子“侧侧力力,念君无极”的思
想情态和“枕郎左臂,随郎转侧”以及“摩捋郎须,看郎颜色”的生动情景。最后
明明白白表示意中人不爱自己,也不必勉强。《地驱乐歌》仅两句:“月明光光
星欲坠,欲来不来早语我!”展现的是恋人幽会的情景,结果情人失约了,等到天
快亮还不来,但是作者却毫不哀伤,只是直截了当的指责对方,“欲来不来早语
我”了事。上述作品中反映的婚配观念,既是历史环境和时代条件的产物,但更
重要的是由民族发展阶段所决定的,它是部落和部落联盟阶段的道德观念在婚姻
爱情上的表现。北朝民歌中的爱情诗,使我们看到了中古时期北方各少数民族的
爱情生活风貌,看到了他们的爱情婚姻观和生活态度,这对于我们了解北朝婚姻
史,提供了有益的资料。
(四)居住
北朝民歌中并没有详细提及有关住所的名称,仅在《敕勒歌》中说到了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但在读了这首诗后,还是会让人联想到北朝人民的居
住环境和条件。“穹庐”,又称为“毡帐”、“百子帐”。北方少数民族逐水草
而牧,迁徙无定,毡帐是他们日常的住房。《魏志·乌丸鲜卑传》注引《魏书》:
“居无常处,以穹庐为宅。”《梁书·河南传》:鲜卑吐谷浑“有屋宇,杂以百
子帐,即穹庐也。”这种毡帐与今日蒙古族居住的“蒙古包”,是很相似的。毡
帐的形状,可从“穹庐”一词得到解答。“穹”字,书中一般都解释为“物体中
间隆起,四周下垂。”可见,穹庐就是中间隆起,四周低矮的圆形毡帐。毡帐的
材料,汉朝时期就有记载,“匈奴穹庐„„织柳为室,毡席为盖。”(《盐铁论·论
功》)⑥可见,制造毡帐的材料,主要是柳条(北方草原大漠多红柳)和毛毡。毡
帐的结构,是隆起的顶盖,下部是围壁。其制作是怎样的呢?《南齐书·魏虏传》
记载,齐永明十年(公元492年,即北魏太和十年),齐武帝遣萧琛、范云出使北
魏,他们回到江南后,这样来叙述拓跋鲜卑的毡帐:“以绳相交络,纽木枝枨⑦,
覆以青缯,形制平圆,下容百人坐,谓之“缴”(即“伞”),一云“百子帐”
也。”这就是说,用牛毛绳从各面绑缚,结扎木条(或柳条),做成伞形支架,
再用毡子覆盖在上面,毡帐顶盖便做成了。
三、总结
北朝风俗是在民族融合中形成的,由此便使它具有不同于以往时代的特征,
北朝风俗是开放的,有巨大的容涵性。
在本文中,着重研究描写了有关于北地少数民族的服饰、饮食和爱情婚姻的
内容,这些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也是能直观了解北朝生活
最有效的部分。通过对它们的研读,让我在了解当时人们生活条件和思想状况的
同时,更多的收获了这种状况之所以出现的原因以及它对后世的影响。
北朝的风俗与南朝的相碰撞,成就了南北朝社会风俗和文化的特征,同时也
留给后人一扇可以研究那个时代的窗口,而作为载体的北朝民歌,对中国古代文
学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它是中国文学长篇中不可或缺的一页。
[注释]
①“褶,袴褶的省称。《释名·释衣服》:‘褶,袭也。覆上之言也。’”《中国服饰大
典》,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57页。
②裥,衣服上打的褶子。《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02年增补本第618
页。
③《通鉴》齐纪八·东昏侯永元元年胡三省注:“此代北妇人之服也。乘车妇人,皆贵臣之
家也„„袄,乌浩反,夹衣也„„史言魏宅汲汲于用夏变夷。”
④《太平御览》卷六九五引《西河记》。李昉:《太平御览》,中华书局出版社,1998年
版。
⑤《北史》卷九十八列传第八十六。李延寿:《北史》,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版。
⑥《盐铁论》卷九《论功第五十二》。横宽:《盐铁论》,中华书局,1992年版。
⑦枨,音chéng,名词,支架的意思。《说文解字》:“枨,杖也。”萧子显:《南
齐书》,中华书局,1971年版。
[参考文献]
①欧阳修,宋祁:《新唐书》,中华书局,2003年版。
②魏征:《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
③魏收:《魏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④刘熙:《释名》,中华书局,2008年版。
⑤贾思勰:《齐民要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
⑥姚思廉:《梁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
⑦白翠琴:《中国历代民族史·魏晋南北朝民族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⑧张景明:《北方游牧民族饮食文化研究》,文物出版社,2008年版。
⑨李德芳:《北朝民歌的社会风俗史研究》,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4年第1期。
⑩吕一飞:《胡族习俗与隋唐风韵魏晋北朝少数民族社会风俗及其对隋唐的影响》,书
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
[英文摘要]
NorthDynastyfolksongscontainsalotofmessageo
text,westudytheclothes,dietandmarriage
ofthesongs,thus,
wecanethecharacteristicsandfeaturesofnorthminorit
haracteristicsandfeaturesareapart
ofminoritynationalities,buttheyaffectthewholehistor
y,arwiththeNorthDynastyf
olksongscanhelpusunderstandthecultureoftheNorth
Dynasty.
本文发布于:2023-02-28 07:32:0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75407227794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生活习俗.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生活习俗.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