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茶是绿茶

更新时间:2023-02-28 00:57:45 阅读: 评论:0

品质管理系统-管理自我

什么茶是绿茶
2023年2月28日发(作者:南沙美食)

绿茶名茶介绍

一、窝坑茶

窝坑茶又名蕉溪茶,产于江西省地康县南岭山脉北端的浮石、蕉

溪一带。主要产区为蕉溪上游海拔600余米、林木葱郁的窝坑。

窝坑茶创始于三国,而盛于宋代,据南康县《文艺志》记载,宋

代苏东坡谪官广东,路过南康,舟至浮石时,曾作诗一首,其中有“浮

石已千霜后水,蕉溪闲试雨前茶”之句,这里所指的“雨前茶”就是早期

的“窝坑茶”。可见这里产茶至今有近千年的历史了。

窝坑茶制作精细。鲜叶采摘十分考究,在清明前后开始采摘新芽、

标准为一芽一叶,鲜叶要求匀、整、洁、清,不采单片叶、鱼叶、病

虫害叶、伤叶、紫鱼叶、瘦小芽叶和雨水叶。芽叶采回后,及时摊放

于洁净、通风处,约6小时后开始炒制。

加工工艺分为杀青、揉捻、烘干、搓团、摊凉、足干、拣剔七道工

序。窝坑茶的独特品质,主要在“初干”和“搓团”两个工序中形成。初

干时,将揉捻叶倒入锅中,锅温为90—100℃,滚炒和抖炒相间,操

作要求轻与快,捞叶要均和净,到茶坯炒至六成干时,将锅温降至70℃

左右,开始搓团。搓团时将茶叶拢在两手心中,五指稍并拢,沿同一

方向,运用掌力,逐步由轻到重搓揉茶团一并结合解决,反复进行四

五次,随后将茶坯在沿锅壁内回转搓揉,要求由得渐轻,其间不断抖

散团块,至茶坯达九成干,条索呈螺状颗粒为止。茶叶出锅后,稍经

摊凉,烘焙至足干,再经过拣剔,即行包装贮存。成茶外形条索纤细,

形曲呈螺状,颗粒近似珠茶,又似眉茶,芽毫隐藏,色泽翠绿,绿中

带白;内质香气清高持久。汤色嫩绿明亮,滋味鲜醇回甜,叶底嫩嫩

匀齐。冲泡后,芽锋直立,白毫翻滚,成为绿茶之珍品。

二、云林茶

云林茶产于江西省金溪县黄通乡云林源的东西两侧高岗上。这里

峻岭连绵,群峰起伏,竹木苍翠,云雾缭绕,山清水秀,风景宜人。

方圆数十里,每座山都有茶树生长。相传清代乾隆年间,太傅朱志韩

把家乡所产的云林茶献给乾隆皇帝品尝,乾隆饮后,顿觉齿颊留芳,

十分喜爱,倍加赞赏。从此,云林茶被列为贡品。

过去,云林茶多分布在竹木林和山谷之间,十分零散,当地群众

称其为野山茶,年产量公约100公斤,销往商昌、抚州、临川等地。

本世纪50年代开始,这里垦荒种植,建立了新茶轩园,茶叶生产有

了很大发展。近年来,在传统的云林茶基础上,改进了加工工艺,茶

叶品质有了很大提高。1983年以来,连续被评为江西省抚州地区优

质名茶,1985年被评为江西省优质名茶之一。该茶外形色泽翠绿,白

毫显露,条索细紧。除了滋味甘醇鲜爽,汤色碧绿清澈以外,特别突

出的是香气清幽高雅,颇似春兰初放。正如诗人所赞扬的:“凭君汲井

试烹之,不是人间香味色。”当然这是诗人用夸张的笔调称颂此茶。但

也足以说明,像如此品质高雅的茶叶,是不可多得的。

该茶制作十分讲究,鲜叶一般在谷雨前开采,以一芽一叶初展为

主。采回后,及时簿摊干于白纸上或干净的盛具中约6小时,然后炒

制。整个加工过程分杀青、揉捻、炒坯做条、提毫、再烘提香等五道

工序。其再烘提香工序非同一般。采用低温长烘,最后在起烘前,又

将温度突然升高,高温烘约3分钟。所谓“开始磨冷烘,最后用突火”,

如此烘法,茶香特好。

三、攒林茶

攒林茶产于江西省永修县云居山。该山位于九岭山脉东端,高山

峻内岭,连绵起伏,丛林密布,云雾缭绕。因茶树与林木混杂相生,

故名攒林茶。

云居山,上有五老峰、五龙潭、碧溪桥、谈心石、真如寺等著名风

景区。这里是“云山绿苍苍,秀露白茫茫,满山皆青翠,遍野是茶香”。

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佳作和诗篇。山上有块巨石,平

整面宽,相传当年为开创江西诗派的北宋诗人黄山谷和他的好友北宋

文学家欧阳修与佛印禅师“欲与白云论心事,碧溪桥下水潺潺”促膝谈

心之处,巨石刻有“石床”两字,字迹遒劲,系苏东坡手迹。这就是云

居山风景之一的谈心石。真如寺是我国著名佛教禅院,梵宇庄严,清

幽绝谷,殿楼鳞次栉比,气势雄伟壮观。苏东坡描写这里是“一片楼头

耸天上,数声钟鼓落人间”。寺前的赵州关,是攒林茶主要产地。赵州

关凤景十分迷人,早为人们所向往。古代诗人朱谋浑就有:“只因寻药

来欧岭,恰悟倾茶到赵州”之句,道出了诗人有幸畅游赵州关的喜悦

心情。诗人汪应娄亦有“佛印竹枝符古汗,赵州茶叶发春晖”之句,说

明赵州关风景美,这时生产的茶叶也美。远在南宋时已列为贡品。清

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建昌(今永修)乡土志》记载:“攒

林茶俗名云雾茶,此茶不由人莳,产于林木中,吸取精华,饱食云雾,

山人披荆采之始得,色香味皆佳,常州阳羡、

浙江龙井、君山银针无以过焉!”这里把攒林茶列为与江苏宜兴的

阳羡茶、浙江杭州的龙井茶和湖南的君山银针茶齐名。阳羡茶早在唐

代已基著名,并列为贡品。唐代著名诗人卢仝曾有名句:“天子须尝阳

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仁风暗结珠蓓蕾,先春抽出黄金芽。”说是如

果百草要开花,须得皇帝尝过阳羡茶之后,生动地描述了阳羡茶品质

之高雅。至于杭州龙井茶、君山银针茶品质之优,更是尽人皆知了。

可见攒林茶的品质很久以前已很优越,十分有名了。本世纪50年代

后,攒林茶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1953年至1957年间,原全国佛

教协会名誉会长虚云长老和全国佛教协会理事海灯法师行后在真如

寺为住持时,由于佛事和游客增加的需要,攒林茶产制发展更为迅速。

攒林茶的采制工艺十分精细,一般在清明后四、五天采摘,由于

原料嫩度不同,分为特级、一级和二级加工。整个加工工艺分为摊青、

杀青、散热、揉捻、整形和干燥六道工序。

鲜叶采来后,“摊青”1—2小时,散失部分叶面水分,促进茶香和

便于炒制。杀青后,即将杀青叶置于篾盘中,扬簸1—2分钟,以散

发热气,提高净度。揉捻后的整形,是攒林茶独特品质形成的重要工

序。在铁锅中进行,锅温为60—80℃,采用“搓、撒、抖、抓、按”等

手法相互交替进行,该茶的独特外形,就在此工序中形成。最后进行

干燥,待茶叶烘至手捏成粉未,含水量在5%以下烘,稍经摊凉,包装

收藏。

攒林茶多次参加江西省和九江市名茶评比,均获得好评,被列为

江西省名茶之一。

四、隆中茶

自湖北省襄城西行10余公里,便到闻名古今中外的我国三国时期

杰出政治家和军事家诸葛孔明隐居躬耕的故乡——隆中。这里山不而

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大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相见,松篁

交翠,景色十分幽雅、宜人。“诸葛大名垂宇宙,隆中胜迹水清幽”。

隆中,正以其迷人的景色和诸葛孔明的遗迹,享誉中外,成为游客向

往的旅游胜地。这里所产品的隆中茶,也以其特有的芳香,为游客增

添了无限乐趣。

隆中茶现有炒青型和翠峰型两个品种。高档炒青和翠峰采摘细嫩,

制工精细。每年清明后的4月上旬,采摘一芽二叶,鲜叶幼嫩匀整,

采回后经适度摊放,然后炒制。加工的第一道工序为杀青,由于芽叶

肥壮,杀青程度宜重;杀青完成后,用特制的电扇吹风冷却,以保持叶

色明翠,经适度揉捻,转入炒二青,由于芽叶肥嫩,含水量较高,二

青时投叶量宜少,出锅后,仍以吹风冷却,防止氧化黄变而降低茶香

味。炒青型绿茶,经锅炒干燥;翠峰型绿茶二青后,则在特制的整形

焙灶上,用手工以“搂、搓、扎”等手法,使茶条形成紧直的外形,然

后烘干。炒青的品质特征是外形条索紧结重实,色润而绿,香高味厚,

回味甘甜;翠峰则以外形紧直,翠绿显毫,汤色清澈明亮,香气清高

持久,滋味鲜爽回甘为其特点。

隆中茶用该地“一泓碧水,清澈见底”的老龙洞泉水冲泡,茶味格外

鲜美,茶香扑鼻。这里建有一座幽雅别致的两层廊式的“卧龙茶室”,

游客在畅游隆中胜迹之余,在此煮泉烹茗,倚楼观隆中景色,别有情

趣。

五、官庄毛尖

官庄毛尖产于湖南省沅陵县官庄区的介亭、黄金坪一带。这里群

山重叠,万峰插天,峭壁数里,谷径幽回。是我国古代人东向西,进

入大西南的重要驿站。官庄前面的辰龙关地势险峻,历为兵家必争之

地,素有“湘西门户”和“南天锁钥”两称。远在300余年以前,吴三桂

引清兵入关,继而又与清兵相抗衡,兵驻“辰龙关”,与清兵在这里大

开战场,殊死搏斗。1914年,爱国名将蔡锷为讨伐窃国大盗袁世凯,

曾率领革命军,凭借着雄关和广大人民的支持,英勇奋战,把袁世凯

的10万多军队歼灭在辰龙关外。这里终年云雾缭绕,土质肥沃,阳

光被雾气所阻,形成了有利于茶树生长的温射光,茶树壮健,芽叶肥

壮,持嫩性强,为官毛尖提供了良好的鲜叶原料。

这里产茶,历史已很悠久。据《沅陵县志》记载:“官庄介亭毛尖,

唐代盛行,清乾隆时期作为贡品”。“官庄毛尖”早时为晒青绿茶,直到

近代才由晒青改为烘青。相传1927年“湘西王”的参谋龚石如,在官

庄开了一个“西南茶叶店”,为了争夺市场,使用权力,集各地名茶艺

师,改革制茶工艺,将晒青改为烘青,茶叶品质有了很大提高。又采

用特制的小木盒包装,规格多样,有一两、二两、三两、四两、一斤

等,木盒精美,小巧玲珑,居家旅游,携带方便,因而“官庄毛尖”爱

好者甚多,销售甚广。

现在的“官庄毛尖”,又由烘青改为半烘半炒,不但内质仍甚高雅,

而且外形更为优美。此茶饮后,使有人“汤嫩水青花不散,口甘呻爽味

偏长”之感。

六、南岳云雾茶

南岳云雾茶产于湖南省中的南岳衡山。衡山巍峨秀丽,共有72座

山峰,透迤绵延800余华里。这里古木参天,翠竹灌林,山巅峪谷终

年云雾缭绕,茶树生长茂盛。这里所产的南岳云雾茶造型优美,香味

浓郁甘醇,久享盛名,早在唐代,已被列为贡品。

这里以名山、名景、名茶为一体,吸引着无数游客。衡山主峰为

海拔1290米的祝融峰,登上主峰极登上主峰极目远眺,其北是烟波

浩渺、若隐若现的洞庭湖,南为奔腾起伏、如幛如屏的翠峰,东为宛

如玉带、飘然北去的湘江,西则是云雾缭绕、时有时无的雪峰山。从

祝融峰下行,但见梯级茶行,蜿蜒曲折。南岳云雾茶主要就产在这里。

关于南岳产茶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相传,唐代天宝年间,江苏清晏

禅师任南岳届掌教,见有一条大白蛇,将茶籽埋到庙的旁边,自此之

后南岳便产茶了。一天,一股清泉冲泡茶叶,茶叶的色香味更好。还

传说,浙江杭州的虎跑水,是唐朝宪宗时,有一位高僧向南岳借去的,

当时所借的是这里的“童子泉”。南岳泉水不仅质优,而且量多。这里

的毗庐、太阳、虎跑等36处名泉,都是从花岗岩中渗出,水质特别

好,冲泡茶叶,汤色明亮清澈,香气清高而味醇。南岳衡山堪称名茶、

名山、名景、名泉四美俱全。无怪诗人嗓了这里所产的南岳云雾茶,

要作“谁道色香味,只许入皇家;今上毗庐洞,逍遥尝贡茶”的诗篇,

来大加赞扬了。

南岳云雾茶的加工工艺分杀青、清风、初揉、初干、整形、提毫、

摊凉和烘焙八道工序。

第一道工序杀青是奠定南岳云雾茶品质的关健,操作难度极大。

当地人们对这一工序的操作者尊称为“炒手”。鲜叶下锅啪啪作响,锅

温130℃左右,“炒手”徒手翻炒,神态自如,操作甚熟,这种精湛的

技艺,令人赞叹。

七、蒙顶茶

“蜀上茶称圣,蒙山味独珍。灵根托高顶,胜地发先春。几树惊初

暧,群篮竞摘新。苍条寻暗粒,紫萼落轻鳞。的砾音琼碎,蓬松绿趸

均。温洪防炽炭,重碾敌轻尘。惠锡泉来蜀,乾崤盏自泰。十分调雪

粉,一啜咽云津。沃睡迷无鬼,清吟健有神。冰霜凝入骨,羽翼要腾

身。落落真贤宰,堂堂作主人。玉川喉勿涩,莫厌寄来频。”这是北宋

诗人文同(1018—1079年)对四川蒙顶茶的描述。诗人不仅对蒙顶

茶的高雅品质大加赞赏,对此茶的采摘、加工、焙制也作了细致的叙。

在采摘时,要到茶丛中“苍条寻暗粒”,可见芽叶之细嫩;又提出要文

火慢烤,“漫烘防炽炭”,不然是要烘焦的;加工后的茶叶,纤细如发、

色绿、条索完整均匀;诗人特别计究蒙顶茶的泡饮,用的水是“惠锡泉

来蜀”,说明是用江苏无锡惠山泉水,并“乾崤盏自秦”,是用陕西的乾

崤盏盛茶的。饮了这种茶,驱走了睡魔,使人觉得健壮有神,清凉入

骨,甚至有“二腋清风生,我欲上青天”之感。最后诗人还希望这样的

好茶常寄点来。

“扬子江中水,蒙顶山上茶”。蒙顶茶由于品质特殊,历代文人大学

士留下了不少称颂蒙顶茶的诗篇。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在“琴茶”一词

中,曾有:“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之句。《渌水》系

琴曲名,颇为有名。唐代诗人杜甫曾把《渌水曲》称为:“浩歌《渌水

曲》,清绝听者愁”。白居易在“琴茶”中,把蒙顶茶与《渌水曲》相提

并论,说明白氏对蒙顶茶之酷爱。唐代黎阳王还专门写了《蒙山白云

岩茶》诗:“若数陆羽持公论,应是人间第一茶”。盛赞此茶为“人间第

一茶”。

蒙顶茶名声之盛,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相传有个才和尚生了重

病,吃了不少药,仍未见效。有一天,一位老翁路过告诉他,春分前

后春雷初起时,采得蒙山茶,用本地水煎服,能治宿疾。和尚听了老

人言,便在蒙山上清峰筑起了石屋,请人住在这里,遵照老翁所授方

法,采得了蒙顶茶。煎服后,果见奇效,和尚不仅治好了病,而且眉

发绀绿,体格精健,貌似三十余岁的人,返老还童了。于是都说蒙顶

茶能治百病,有返老还童的奇功。

蒙顶茶产于四川省邛崃山脉之间的蒙山。蒙山位于成都平原的西

部,地跨名山、雅安两县。山势巍峨,峰峦挺秀,重云积雾,古人说

这里是“仰则天风高畅,万象萧瑟;俯则羌水环流,众山罗绕,茶畦杉

径,异石奇花,足称名胜。”尤其是名山西部的雅安县,地处四川盆地

西产边缘,受西藏高原大地形的影响,雨量特多,索有“雨城”之称。

古人曾谓:“漏天难望蔚蓝明,十日曾无一日睛,刚得曦阳来借照,阴

云又已漫空生”。蒙山有上清、菱角、毗罗、井泉、甘露五顶,亦称五

峰,状如莲花。明代徐元禧形容此处是“五顶参差比,真是一朵莲”。

山上古木参天,寺院罗列。全名山县计有寺院七十二处。为整个蒙山

之一半。峰顶有天盖寺、永兴寺、千佛寺、静居庵等古刹,风景十分

优美。

“蒙茸香叶如轻罗,自唐进贡入天府”,蒙顶茶远在东汉时代,人们

就称它为“圣扬花”、“吉祥蕊”,采制后奉献给地方官。从唐朝开始作

为贡茶,一直沿袭到清朝,1000多年间,岁岁皆为贡品。这在中国茶

叶史上,也是罕见的。这里还得提及的是,相传在西汉末年,有位甘

露普慧禅师,在蒙山中顶即上清峰,栽了七株茶树,直至清朝雍正年

间此茶尚在,据说“高不盈尺,不生(长)不灭”,产量虽不多,但能

治百病。这七株普慧禅师栽种的“仙茶”,在汉碑和明、清两代石碑以

及《名山县志》中,均有记载。

蒙顶山上每年采制贡茶,极为讲究。每逢春茶芽头发出,县官即

选择吉日,穿起朝服,率领僚属并全名山七十二寺院和尚上山祭拜。

烧香礼拜之后,开始采摘,规定只采三百六十叶,送交茶僧负责炒制。

炒制时,寺僧还得盘坐俑经,在新锅中翻炒,用炭火焙干,贮入银盒

中上京进贡,以供皇帝祀之用,此茶叫“正贡”;稍后采制者,作为皇

室成员一般享用。

蒙顶茶是四川蒙山各类名茶的总称。采制均甚精细,品质均甚优

异。其中最著名的有:雷鸣、雾钟、雀舌、白毫、鸟嘴、龙团、凤饼

等。现在一些传统名茶多数都保留了下来。其中品质最佳的如“蒙顶

甘露”、“蒙顶黄芽”,不仅供国内销售,国外亦享盛名。正是:“万紫千

红花色新,春报极品味独新;银毫金光冠全球,叶凝琼香胜仙茗”

八、黄山毛峰

“天下名山,必产灵草,江南地暖,故独宜茶。……若歙之松萝,吴

之虎丘,钱塘之龙井,香气浓郁,并可雁行,与80颉顽,往郭次甫

亟称黄山……”(明.许次纾《茶疏》。又据《徽州府志》记载:“黄山产

茶始于宋之嘉祐,兴于明之隆庆。”由此可知,黄山产茶历史悠久,黄

山茶在明朝中叶就很有名了。

清代江澄云《素壶便录》记述:“黄山有云雾茶,产高山绝顶,烟

云荡漾,雾露滋培,其柯有历百年者,气息恬雅,芳香扑鼻,绝无俗

味,当为茶品中第一。又有一种翠雨茶,亦产黄山,托根幽壑,色泽

较绿,味较浓,香气比云雾稍减,亦轶出松萝一头。”另有《黄山志》

载:“莲花庵旁就石隙养茶,多轻香,冷韵袭人断腭,谓之黄山云雾。……

云雾茶,山僧就石隙微土间养之,微香冷韵,远胜匡庐。”据考证,黄

山云雾即为黄山毛峰的前身。

黄山毛峰是清代光绪年间谢裕泰茶庄所创制(《徽州商会资料》)。

该茶庄创始人谢静和,歙县漕溪人,以茶为业,不仅经营茶庄,而且

精通茶叶采制技术。1875年后,为迎合市场需求,每年清明时节,在

黄山汤口、充川等地,登高山名园,采肥姨芽尖,精细炒焙,标名“黄

山毛峰”,运销东北、华北一带。到杭战前,高级黄山毛峰年产量已达

百担以上。

黄山为我国东部的最高山峰,素以苍劲多姿之奇松,嶙岣维妙之

怪石,变幻莫测之云海,色清甘美之温泉闻名于世。明代徐霞客给予

黄山很高评价,写道:“五岳归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把黄山推

为我国名山之首。黄山风景区境内海拔700—800米的桃花峰、紫云

峰、云谷寺、松谷庵、吊桥庵、慈光阁一带为特级黄山毛峰的主产地。

风景区外周的汤口、岗村、杨村、芳村也是黄山毛峰的重要产区,历

史上曾称之为黄山“四大名家”。现在黄山毛峰的生产已扩展到黄山山

脉南北麓的黄山市徽州区、黄山区、歙县、黟县等地。这里山高谷深,

峰恋迭翠,溪涧遍布,森林茂密。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温度

15—16℃,年平均降水量1800—2000毫米。土壤属山地黄壤,土层

深厚,质地疏松,透水性好,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磷钾肥,呈酸性

(PH4.5—5.5),适宜茶树生长。优越的生态环境,为黄山毛峰自然品

质风格的形成创造了极其良好的条件。

黄山毛峰采摘细嫩,特级黄毛峰的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初展,1—

3级黄山毛峰的采摘标准分别为一芽一叶、一芽二叶初展;一芽一、

二叶:一芽二、三叶初展。特级毛峰开采于清明前后,1—3级黄山毛

峰在谷雨前后采制。鲜叶进厂后先进行拣剔,剔除冻伤和叶和病虫为

害叶,拣出不符合标准要求的叶、梗和茶果,以保证芽叶质量匀净。

然后将不同嫩度的鲜叶分开摊放,散失部分水分。为了保质保鲜,要

求上午采,下午制;下午采,当夜制。

黄山毛峰的制造分杀青、揉捻,烘焙三道序。

杀青:用直径50厘米左右的桶锅,锅温要先高后低,即150—130℃

左右。每锅投叶量,特级200—250克,一级以下可增加到500—700

克。鲜叶下锅后,闻有炒芝麻声即为温度适中。单手翻炒,手势要轻,

翻炒要快(每分钟50—60次),扬得要高(叶子离开灶面20厘米左

右),撒得要开,捞得要净。杀青程度要求适当偏老,即芽叶质地柔

软,表面失去光泽,青气消失,茶香显露即可。

揉捻:特级和一级原料,在杀青达到适度时,继续在锅内抓带几

下,起到轻揉和理条的作用。二、三级原料杀青起锅后,及时散失热

气,轻揉1—2分钟,使之稍卷曲成条即可。揉捻时速度宜慢,压力

宜轻,边揉边抖,以保持芽叶完整,白毫显露,压力宜轻,边揉边抖,

以保持芽叶完整,白毫显露,色泽绿润。

烘焙:分初烘和足烘。初烘时每只杀青锅配四只烘笼,火温先高

后低,第一只烘笼明炭火,烘顶温度90℃以上,以后三只温度依次下

降到80℃、70℃、60℃左右。边烘边翻,顺序移动烘顶。初烘结束

时,茶叶含水率约为15%左右。初烘过程翻叶要勤,摊叶要匀,操作

要轻,火温要稳。初烘结束后,茶叶放在簸箕中摊凉30分钟,以促

进叶内水分重新分布均匀。待初烘叶有8—10烘时,并为一烘,进行

足烘。足烘温度60℃左右,文火慢烘,至足干,拣剔去杂后,再复火

一次,促进茶香透发,趁热装入铁筒,封口贮存。

黄山毛峰分特级及1—3级。特级黄山毛峰又分上、中、下三等,

1—3级各分两个等。

特级黄山毛峰堪称我国毛峰之极品,其形似雀舌,匀齐壮实,峰

显毫露,色如象牙,鱼叶金黄;清香高长,汤色清澈,滋味鲜浓、醇

厚、甘甜,叶底嫩黄,肥壮成朵。其中“金黄片”和“象牙色”是特级黄山

毛峰外形与其他毛峰不同的两大明显特征。

黄山不仅盛产名茶,而且多有名泉。“黄山旧名黟山,东峰下有朱

砂汤泉可点茗,泉色微红,此自然之丹液也”(《图经》)。名山、名茶、

名泉,相得益彰。用黄山泉水冲泡黄山茶,茶汤经过一夜,第二天茶

碗也不会留下茶痕。

九、桂平西山茶

桂平西山茶,又名棋盘石西山茶、棋盘仙茗。在广西的名茶林中,

桂平西山茶品质为最。西山载茶始于唐代,到了明代西山茶已享盛名。

据《桂平县志》载:“西山茶,出西山棋盘石乳泉井观音岩下,矮株数

植,根吸石髓,叶映朝89,故味甘腴而气芬芳,杭湖龙井未能逮也。”

西山茶产于广西省桂平县的西山。这里集名山、名泉、名寺、名

茶于一地,使西山的景色更加迷人。人们赞美西山的景色,也称赞那

色翠味香、遐迩闻名的西山茶。西山茶最高山岩海拔700米左右。山

中古树参天,绿林浓荫,云雾悠悠,浔江水色澄碧似锦。乳泉昌莹,

冬不调,夏不溢。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茶树多生长在山腰的奇峰怪

石间。确是茶树生长的理想环境。

勤采嫩摘是西山茶的采摘特点。2月底或3月初开采,一直采到

11月份,一年采茶20—30批,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

长度不超过4厘米。要求芽叶大小、长短、色泽均匀一致,保持芽叶

完整新鲜。通常炒制500克特级西山茶,需采4万个左右芽叶。

西山茶炒制技术精湛。采用手工炒制,在洁净光滑的铁锅内进行,

全程采用抖、翻、滚、甩、拉、拉、捺等多种手法。炒制时按原料老

嫩、含水程度、锅温高低及各工序的工艺要求不断变换手法,达到西

山茶色、香、味、形的要求。主要工艺分:摊青、杀青、揉捻、初炒、

烘焙、复炒等工序。

摊青:是西山茶农抄制西山茶的传统经验。通过摊青,散失部分

水分,有利于做形和色、香、味的形成。通过摊青处理的成品,茶味

醇和,茶香鲜爽,色泽翠绿,叶底明亮。摊青时间因气温高低而异,

一般春茶摊青7—8小时;夏茶3—4小时。春茶以失水减重10%左右

为宜;夏茶以失水减重6—8%为宜。

杀青:锅温180℃左右,投入摊青叶100克左右,炒1—2分钟后,

将锅温降至100℃左右。当叶质柔软,折梗不断,清香显露,即起锅

揉捻。历时4—5分钟。

揉捻:手工揉捻,揉紧茶条。成条率达90%以上为宜。历时20分

钟左右。

初炒:目的是做形和失水。当锅温60—80℃,投入揉捻叶400克

左右,运用抖、翻、滚、拉、捺等手法边做形边蒸发水分。揉捻叶下

锅后先翻炒至手感热时,再抖散水分。当干度达七成干时,改用滚、

拉、捺手法,使条索紧细匀整。当干度达八、九成干时,起锅抖散,

上筛烘焙。

烘焙:采用烘炉进行。烘炉上设置多层烘筛,筛面上垫上透气性

的棉纸纸或纱布,将茶叶薄摊在纱布或纸上,摊叶厚度1.5—2.0厘米。

烘温先高后低,开始温度约80℃左右,后降为40℃左右,烘至足干

下烘冷却。拣剔筛分,拣去茎梗、分清粗细。按级别、大小分级贮藏。

复炒:复炒是高级西山茶出售前的必需工序。通过复炒达到提香

的目的。复炒锅温40—60℃,投叶量每锅250克左右,炒至茶香显

扬,茶叶足干时起锅摊凉,包装出售。

西山茶从1960年后得到很大发展,目前已从原有的零星散植发展

到成片的西山风景茶园,年产量已达600公斤左右。产品畅销国内外,

得到各方人士的高度赞扬。已故著名壮族诗人黄勇宗曾咏诗道:“乳

泉水温西山茶,又香蜜糖又香花,天下名茶我尝过,如今只爱这一家。”

马斯云称:“香蔽高岭不是花,乳泉新煮绿春芽,乳泉新煮绿春茶,闲

来愿得杯常满,每倚亭台到日斜。”西山茶曾在1982年和1984年两

次被评为全国名茶。1984年参加了美国芝加哥博览会展出,1988年

参加了新加坡博览会展出和日本名古屋中国名茶展览,均得到了一致

好评。西山茶真是“香满神州海外驰”。

西山茶条索紧结,纤细匀整,呈龙卷状,黛绿银尖,茸毫盖锋梢,

幽香持久,滋味醇和回甘鲜爽,汤色碧绿清澈,叶底嫩绿明亮。经饮

耐泡,尤其是采用西山乳泉烹饮更是脍炙人口,饮后齿颊留芳,耐人

寻味。常饮西山茶,有健脾壮身的作用。

十、顾渚紫笋

顾渚紫笋产于浙江省长兴县的顾渚山,又名“湖州紫笋”。是我国著

名的上品贡茶。

“凤辇寻春醉回,仙娥进水御帘开。牡丹花笑金钿动,传秦湖州紫

笋来”。这是唐代诗人张文规对当时紫笋茶进贡情景的生动描述。说

明湖州顾渚紫笋茶,皇帝特别喜爱,所以一听到紫笋茶已经运到宫中

的消息,宫女们便立即要向正在“寻春半醉”的皇帝禀报。

浙江长兴的顾渚山,与江苏宜兴的茶山紧密相连,两地分别生产

紫笋茶与阳羡茶,均为珍品。长兴县紫笋茶品质更胜宜兴阳羡茶,进

贡量逐年增多。唐大历五年(公元770年),潮州刺史便在顾渚山侧

的虎头岩设立贡茶院,由州官监制。唐建中二年(公元781年),紫

笋茶进贡数量高达三千余市斤;唐会昌年间(公元841—846年),进

贡量又增至二万八千多市斤。湖州剌史为了确保贡茶质量,每年立春

过后即要进山,直到谷雨,贡茶焙制完毕才离山,自始至终督采、督

制、督运。皇室还规定每年第一批茶,必须在清明前十天起程,由陆

路快马运送,限清明节前运到京城长安(今西安),叫做“急程茶”,用

来在清明节祭祀宗届。从浙江长兴到西安,相距四千里,在唐代的交

通条件下,要在十天内送到,实非易事。

唐代采制紫笋茶的盛况,真像闹元宵一样,顾渚山头人山人海。

相传,当时顾渚山谷制茶工匠多达千余人,采茶工竟达三万余人,劳

累整整一个月,方可造毕。

顾渚紫笋茶的品质特别好,唐代诗人钱起夸它比流霞山仙酒还好,

饮过以后,俗食全消。当时潮州和常州官府专在顾渚山上,设置了境

会亭,每到茶季,两州官员聚集境会亭品尝新茶。白居易在苏州做官

时,夜闻贾常州与崔湖州在顾渚山上的境会亭茶宴时,曾寄诗一首,

内云:“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歌钟俱绕身。盘下中分两州界,灯前合

作一家春。青娥递舞应争妙,紫笋齐尝各斗新。自叹茶前北窗下,蒲

黄酒对病眠人”。此诗描述了当时境会亭茶宴的盛况,又表达了自己

团坠马损腰,身体不适,失去了一次参加境会亭茶宴机会的惋惜心情。

顾渚紫笋自唐朝广德年间开始进贡,至明朝洪武八年“罢贡”为止,

前后历时600余年。

唐时紫笋茶制作,以蒸气杀青,经“捣、拍、碾压”成饼茶;宋时的

紫笋茶,为蒸青后,研膏、模压为龙团茶;明洪武年间罢贡龙团茶,

以芽茶作贡茶,即成为烘炒类的条形散茶。自此茶的形态大有改变,

根据芽叶采摘大小,分为紫笋、旗芽、雀舌等品类,并由蒸汽杀青改

为锅炒杀青。

明未清初开始,紫笋茶逐渐消失。到20世纪40年代,顾渚山区

的茶园大半荒芜凋落,紫笋茶亦停产失传。70年代末为恢复紫笋名

茶,浙江长兴县有关单位紧密合作,努力挖掘创新,获得可喜成果。

顾渚紫笋鲜叶极为幼嫩,标准为一芽一叶初展或一芽一叶,炒制

0.5公斤干茶,芽叶多达3.6万个左右。鲜叶采回后,需经5—6小时

摊放,待含水量降至72%左右、发出清香时炒制。

加工工艺分为杀青、炒干整形、烘焙三道工序。杀青在锅中进行,

要求杀匀杀透。杀青叶出锅后,进行摊凉,再入锅炒干整形,最后烘

干至含水量5%左右时下烘,稍经摊凉,包装收藏。该茶系半炒烘类

型,既用锅炒,又用烘焙,因而外形紧结,又较完整。香气馥郁,汤

色清澈,茶味鲜醇而回味甘甜。自1979年试制以来,历届都被评为

部级或省级优质名茶。

本文发布于:2023-02-28 00:57:4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75170657356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什么茶是绿茶.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什么茶是绿茶.pdf

上一篇:科学常识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站长QQ:55-9-10-26 专利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