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茶都包括什么茶

更新时间:2023-02-28 00:55:33 阅读: 评论:0

适合小学生的座右铭-怎样忘记一个人

绿茶都包括什么茶
2023年2月28日发(作者:报警声)

1

绿茶种类介绍3

南京雨花茶

提起雨花茶,自然会联想起晶莹圆润的雨花石。雨花茶、雨花石

因产于雨台而得名。

雨花茶创制于1958年。1961年以来曾先后数次荣获省优、部优

产品称号,被列为全国名茶之一。

雨花茶销往全国各大城市,1964年开始在国外试销,深受港、澳

同胞、新加坡侨胞及国际友人的赞赏。

雨花茶原产于南京中山陵和雨花台园林风景区,现已扩大到大江

南北的“三郊五县”,即雨花、栖霞、浦口3个郊区,江宁、江浦、

六合、溧水、高淳等5个县。由全部手工炒制步走向机械化生产,产

量达7—8吨,质量逐年提高。

雨花茶的采摘精细,要求嫩度均匀,长度一致,不采空心芽、病

虫芽、紫芽。具体标准是采摘半开展的一芽一叶为原料,当新梢萌发

至一芽二、三叶时采下一芽一叶,芽叶长度2—3厘米。特级茶一芽

一叶占总量的80%以上。通常炒制500克特级雨花茶,需采4.5万个

芽叶。

采回的鲜叶,在室温20℃左右的条件下进行摊放。通过摊放,散

发部分水分,促使茶多酚等生化成分发生轻微的变化,从而消除成品

茶的青涩味,增加鲜醇度,摊放厚度2—3厘米。历时3—4小时。

手工炒制雨花茶,工艺有杀青、揉捻、整形干燥、筛分四道工序。

杀青在锅径60厘米的锅内进行。当锅温120—140℃时,投入摊放叶

2

500克左右,掌握“高温杀青、嫩叶老杀、老叶嫩杀、嫩而不生、老

而不焦”的原则。采用“先抖后闷、抖闷结合”的方法。当叶质柔软,

折梗即断,透发清香,即起锅摊凉。历时5—7分钟。

整形干燥是雨花茶成形的重要工序。当锅温80℃左右,在锅面上

涂上少许乌柏油,待青烟消失,投入成条率达80%以上的揉捻叶。先

采用抖散翻炒手势,当水分散发部分后,锅温降至60℃左右,开始做

形,双掌合搓,边理条,边搓条,再抓条。用力由轻到重,当干度达

五、六成干时,提高锅温(70℃),用手满握茶叶,在锅内反复拉条、

磨擦,将条索拉直、搓紧、搓圆。当茶叶达到细紧、浑圆、光滑,干

度达九成以上时起锅。历时约30—40分钟。

最后通过圆、抖、飘、筛,分清大小、长短、粗细、轻重。分级

归堆,再用50℃左右的烘温烘至足干,摊凉进库贮藏保管。

雨花茶成品分特级、1—4级共五个级别。手工炒制劳动炒制劳动

强度较大,功效低,每锅只能炒制250克茶。因此,近年开始进行机

械化生产试验,已获得成功。

紧、直、绿、匀是雨花茶品质特色。最终要求达到:形似松针,条

索紧直、浑圆,两端略尖,锋苗挺秀,茸毫隐露,色呈墨绿,香气浓

郁高雅,滋味鲜醇,汤色绿而清澈,叶底嫩匀明亮。沸水冲泡,芽芽

直立,上下沉浮,犹如翡翠,清香四溢。品饮一杯,沁人肺腑,齿颊

留芳。

庐山云雾

庐山云雾茶产于江西省庐山。这里北临长江,南映鄱阳湖,滨江

3

襟湖,青山巍然,名胜古迹遍布山中,风景非常优美。唐代著名诗人

有诗云:“庐山秀美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庐山东南五老峰,

青山削出金芙蓉“,把“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庐

山,刻画得引人入胜。庐山的确是“匡庐奇秀甲天下。”

庐山种茶,历史悠久。远在汉朝,这里已有茶树种植。据《庐山

志》记载,东汉时,佛教传入我国,当时庐山梵宫寺院多至300余座,

僧侣云集。他们攀危崖,冒飞泉,竞采野茶;在白云深处,劈崖填峪,

栽种茶树,采制茶叶。东晋时庐山已成为佛教中心之一,据载,当时

名僧慧远,在山上居住三十余年,聚集僧徒,讲授佛学,在山中发展

种茶。唐朝时庐山茶已很著名。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往庐山峰挖药种

茶,并写下了诗篇:“长松树下小溪头,斑鹿胎巾白布裘,药圃茶园

为产业,野麋林鹳是交游”。庐山到宋朝已有洪州鹤岭茶,洪州双井

茶、白露、鹰爪等名茶。这时虽然未明确地见到云雾茶的出现,但从

北宋诗人黄庭坚的诗中,隐约可见宋时已有云雾茶了。诗云:“我家

江南摘云腴,硙霏霏雪不如”,说明磨中碾成粉未的茶叶,因多白毫,

其白胜于雪。看来宋时已有白毫茶是无疑的。到了明代,庐山云雾茶

名称已出现在明《庐山志》中,由此可见,庐山云雾茶至少已有300

余年历史了。

本世纪50年代以来,庐山雾茶得到了迅速发展,古老的茶山,日

新月异。现有茶园5000余亩,分布在整个庐山的汉阳峰、五老峰、

小天池、大天池、含鄱口、花径、天桥、修静庵、中安、捉马岭、海

会寺、帅家、化城山、青山、通远、八仙庵、马尾水、高垄、威家、

4

莲花洞、龙门沟、赛阳、碧云庵等地。其中尤以五老峰与汉阳峰之间,

因终日云雾不散,茶叶品质最好。

随着历史的前进和发展,庐山云雾茶制作方法,不断改进。鲜叶

原料以一芽一叶初展为标准,长度为3厘米左右。加工工艺分为杀青、

抖散、揉捻、炒二青、理条、搓条、拣剔、提毫、烘干九道工序。

杀青:在铁锅中进行,锅温160—180℃,投入鲜叶量为0.5公斤

左右,时间约3—5分钟;杀青叶出锅后即行抖散,防止芽叶黄变。

揉捻:在圆簸箕内用双手回转滚揉,成条后,再行抖散。

炒二青、理条和搓条均在锅中进行,边炒干,边成条,炒至茶叶

八成干时,略加拣剔,即将茶叶握入手中,利用掌力将茶和相互摩擦,

使芽叶中的茸毛坚起,白毫显露,这个过程,叫作“提毫”。最后将茶

叶烘干,待茶叶用手捻能成粉未,含水量达6%时下烘,稍经摊凉,装

罐收藏。

品质特征为:外形条索紧结重实,饱满秀丽;色泽碧嫩光滑,芽

隐绿;香气芬芳、高长、锐鲜;汤色绿而透明;滋味爽快,浓醇鲜甘;

叶底嫩绿微黄,鲜明,柔软舒展。

庐山云雾茶由于于品质优良,深受国内外消费者喜爱。现除供应

国内的庐山,九江、南昌、山东、上海、北京、武汉等省市以及港澳

台等地区外,自1971年开始,还运销日本、德国、南朝鲜、美国、

英国等国,深受各地的好评。

惠明茶

惠明茶早就名冠全球。1915年美洲巴拿马运河通航,在巴拿马举

5

行了一次大规模盛大的万国博览会,世界各国都选送精致的产品参展。

中国选送的惠明茶被公认是茶中珍品,荣获一等证书和金质奖章。从

此惠明茶名声更盛,人们称其为“金奖惠明”。

惠明茶产于浙江省景宁县赤木山惠明寺周围,历史很悠久。相传

在唐朝大中年间,有一个畲族老翁,名叫雷太祖,带着四个儿子,从

广东逃荒到达江西,又从江西流浪到浙江。他在江西途中,遇到一个

和尚,相处得十分亲热,一路同行到浙江。分手以后,雷太祖便在景

宁县的个叫大赤坑的荒凉深山坞里塔起了茅篷,父子五人靠垦荒种地

度日。后来被强人发现,硬说雷太祖侵占了他的土地,就把雷太祖父

子五人赶下了山。雷太祖父子只得重过流浪生活。事有凑巧,他们又

在景宁县鹤溪镇遇见了那个同行的各尚,和尚非常同情雷太祖父子的

遭遇。就把他们带到自己的寺院里,原来这个和尚就是赤木山惠明寺

的开山始祖。和尚嘱咐雷氏父子在惠明寺周围辟地种茶,很快获得了

发展,这就是传说中的惠明茶的同来。

惠明茶自获国际金质奖后,茶名远扬。据《景宁县志》记载:“茶

叶各区皆有,惟惠明寺及91头村出产尤佳。民国四年(1915年)得

美得坚合众国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一等证书及金质奖,生产激增,全邑

输出额岁达四五万斤”。

惠明茶产区,自然条件十分优越。诗人严用光在《惠明寺茶歌》

中,对惠明寺附近风光作了生动的描述,诗曰:“古柏老松何足数,

山中茶树殊超伦。神僧种子忘年代,灵根妙蕴先天春。……滋云蓄雾

灌泉液,嫩芽初出含清真。寒食清明都过了,采焙谷雨趁芳辰”。惠

6

明茶主要生产于赤木山区,其中以惠明寺及91头村为主要产地。惠

明寺海拔630米,91头村海拔800米,赤木山主峰海拔1500米,峦

接云霄。山上林木葱茏,云山雾海,气象变化万千。每当春秋朝夕,

站在高山远眺,但见山下茫茫烟霞,经月不散,颇有“严冬常借玉为

容”之感。这里土壤以酸性沙质黄壤土和香灰土为主,土质肥沃,雨

量充沛。由于当地土壤气候条件特殊,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渐形

成了茶树本地群体品种的特点。茶农把这里生长的茶树,分为大叶茶、

竹叶茶、多芽茶、白芽茶和白茶等种。大叶茶因叶片宽大而出名,是

制作惠明茶的优良品种。其次是多芽茶,就是每个叶腋间的潜伏芽能

同时迸发,如肥培管理适当,其芽梢可以同时齐发并长。此茶叶略呈

圆形,叶质厚实隆起,持嫩性很强,也是加工惠明茶的良好原料。

惠明茶的鲜叶标准以一芽二叶初展为主,采回后进行筛分,使芽

叶大小、长短一致。加工工艺分为摊青、杀青、揉青、92锅四道工序。

鲜叶稍经摊放,即行杀青。杀青在锅中进行,锅温200℃左右,每锅

投叶量约0.5公斤。杀青后期逐步降低锅温,在锅中边揉条,边抛炒,

当茶条初具弯曲时,改用滚炒与抛炒相结合的手法整形,此进锅温再

度略升,以有利于茶香的条形成和发展,最后在锅中92干。

惠明寺附近茶佳,水也佳。山上树林繁茂,泉眼很多,涓涓细流,

大旱不涸。景宁县山区畲族人民都将泉水用毛竹挖掉节片接到家里,

用木桶积蓄贮存。这种木桶,为山区所特制,采用大木一段,将中心

挖空,留下底部,即成“自然”的木桶。由于长年累月装水,桶的四

壁长满青苔,桶水更显清澈,别具风味。惠明寺旁的南泉水,为整个

7

赤木山区清泉中最优之泉水,水质甘洌醇和,最宜沏泡茶叶,“惠明

茶,南水泉”所泡之茶,“一杯淡,二杯鲜,三杯甘醇,四杯韵犹存”,

味浓持久,回味鲜醇甜,正是高雅名茶之特色。

径山茶

径山茶又名径山香茗,为浙江省传统历史名茶之一。

径山产茶品质优异。“茂钱唐者,以径山稀,今天目远胜径山……,

洞霄次径山”(田艺蘅《煮泉小品》)。“钦师尝手植茶树数株,采以供

佛,逾年蔓延山谷,其味鲜芳,特异他产,今径山茶是也”。“产茶之

地,有径山四壁坞及进里山坞,出者多佳品,凌霄峰者尤不可多得。

大约出自径山四壁坞者色淡而味长,出自里山坞者色而味薄”(《继余

杭县志》)。说明径山产茶历史悠久,始于唐朝开寺僧法钦,产于径山

四壁坞者品质较好,尤以凌霄峰之产品最佳。

径山位于浙江省余杭、临安交界处,有东西两径,东径通余杭、

临安交界处,有东西两径,东径通余杭,西径连临安的天目山,故又

有“双径”之称。径山有凌霄、堆珠、鹏博、晏坐、御爱五大峰,茶

树多分布在峰谷的山坡中。这里群峰环抱,云罩雾浓,森荫蔽日,日

照短,昼夜温差大,常年日照时数不到1800小时,年降雨量1600—

1800毫米,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2—4%,土层深厚,表土层24—40

厘米,芽叶有效成分含量高,氨基酸含量为4760mg%,其中茶氨酸含

量达1751mg%,高于一级杭炒青茶含量一倍左右,为径山茶品形成奠

定了物质基础。

径山茶采制技术考究,嫩采早摘是径山采摘的特点。径山茶以谷

8

雨前采制品质为佳。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通常一公

斤“特一”径山茶需采6.2万个左右的芽叶。

径山茶属烘青型绿茶。手工炒制,小锅杀青,扇风散热是径山茶

的加工特点。具体工艺分;鲜叶摊放、小锅杀青、扇风摊凉、轻揉解

决、初烘摊凉、文火烘干等几道工序。

径山泉水颇多,有龙井泉、金鸡泉等,以龙井泉水泡茶最好。清

代魏源《自天目径山寺》云:“左泉右泉照石影,出谷入谷聆泉声。远

石绿青近山碧,大泉钟馨小泉琴。”宋代著名茶叶大师襄游径山时“见

泉甘白可爱,汲之煮茶”。据《临安县志》载,清代张京元品饮径茶后

赞道:“泉清茗香,洒然忘疲。”

径山在唐、宋时为江南的旅游胜地,又是江南禅林之冠,日本佛

教高僧曾来径山研究佛教,他们回国时将径山的茶籽、饮茶器皿和径

山寺内一种“茶宴”礼仪传到日本。今天日本生产的本山茶(安培茶),

就是当时圣一禅师从中国带去的茶籽繁殖的。现在日本的“茶道”也

是由径山寺“茶宴”的一套礼仪逐渐发展而成的。可见,径山的名山、

香茗、名泉、古刹在历史上是相当著名的。正如唐代诗人皇甫冉《送

陆鸿渐山人天目采茶诗》中所说:“千峰待逋客,香茗复丛生,采摘

知深处,烟霞羡独行,幽期山寺远,野饮石泉清。寂寞燃灯夜,想思

一馨声”。

径山茶条索纤细苗秀,芽峰显露,色泽绿翠,香气清幽,滋味鲜

醇,汤色嫩绿莹亮,叶底嫩匀明亮,经饮耐泡。清代金虞在《径山采

茶歌》中赞道:“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不如又径加清

9

绝,天然味色留烟霞”。

径山茶自1978年恢复生产以来,在省、市名茶评比会中连续三年

蝉联冠军,荣获最佳名茶、全国名茶称号,并获得特别奖。

目前,径山茶已初具规模,建立了名茶基地,年产量达1000公斤

左右。产品销往北京、南京、上海等各大中城市,还远销日本,受到

消费者高度赞赏。

涌溪火青

“泾川涂茶,芽细色白味香,为上供之物”。这是清代陆延灿《续

茶经》中,引自《随见录》关于泾县产茶的一段记述。原书作者和写

作年代不详。溯本探源,泾县在明未清初就盛产名茶了,除了细嫩多

毫味香的泾川涂茶餐,泾县还产有名目繁多的其他名茶。如徐珂《可

言》(1924年)有关石井茶的记述颇详:“胡惠生,泾县人,有文学,

尝以其乡之石井见馈,饮而甘之,味至厚,以视吾杭龙井之明前雨前,

色不及时香相若也,殆坑口所产欤?其叔朴安语予云,泾之茶名繁矣,

皆系之以地。县志所载,惟白云一种,产白云山,今则满境蓬蒿,一

林荆棘,不复有茶。晚近似来,茶之著名者为石井,涌溪次之,石井、

涌溪皆在黄93山麓,石井尤深邃,两峰夹立,俗曰坑。茶产石罅,

随山上下,天地皆青,疑非人境。杭州西湖之狮子峰,犹不兔有烟火

气,茶有坑口坑底之别,坑底者尤难得,色香味更佳。作伪者率以近

坑之茶紊之。”因清代涌溪火青就很有名,这里所说的产于石井和涌

溪一带的石井茶,可能就是“涌溪火青”。

据考证,涌溪火青起源于明朝。关于它的来历,当地有这样一个

10

传说:古时涌溪有一位名叫刘金的秀才,外号罗先生,一年春天在涌

溪弯头山发现一株“金银茶”(半边黄叶半边白叶的茶树),便采回细

嫩芽叶创制成“涌溪火青”,后时贡皇帝,火青随之广为传名。另据

《泾县志》记载:清顺治二年(公元1646年)“由磨盘山南起至涌

溪,广阔三十余里,多产美茶并杉木。”可见三百多年前,涌溪茶就

相当有名了。清咸丰年间(公元1851—1861年),火青年产量有百余

担,为火青生产的最盛时期。有人推断,“火青”是由“烚青”演化

而得名,由屯绿炒青吸收珠茶制法技术发展创制而成。目前屯绿产区

仍称“炒干”为“烚干”火青的烚干特别精湛,是目前其他炒青类绿

茶炒干技术无法相比的;火青制造技术之精华在于炭火烚干。古有诗

云:“摘来岭上白云赊,夜烛风前处土家,三月报残春未头,东园谗

说锻梅花”。

火青产于泾县涌溪的丰坑、盘坑、石井坑、湾头山一带,其中丰

坑的团结岩、阴上岩、岩脚下;盘坑的鸡爪坞、兰花坑、饭井石;石

井坑的鹰窝岩等地的茶叶自然品质为上。产区境内黄96山属黄山余

脉,海拔1175米,为泾县最高峰,山势雄峭,溪流奔放,竹木苍翠,

风景秀丽。涌溪河汇境内七十二条山溪,常年清泉长流。气候温和,

雨量充沛,年平均温度15℃,年平均降水量1500毫米。茶园土壤为

乌沙土,土层深厚,有机质和氨磷钾含量丰富,为茶树生长创造了得

天独厚的生态环境。

火青采摘期的一般自清明到谷雨,采摘要求“两叶一心,身大八

分,枝枝齐整,朵朵匀净”。即采摘八分至一寸长的一芽二叶,个头

11

要均匀,芽叶要肥壮而挺直,芽尖和叶尖要拢齐,有锋尖,第一叶微

开展仍抱住芽,第二叶柔嫩,叶片稍向背面翻卷。涌溪柳叶种是适制

涌溪火青的优良品种资源。采回的鲜叶,要严格拣剔,做到“十二不

要”,鱼叶、病虫叶、阔叶、芽叶不并齐及节间长的叶、“半边翘”的

叶、对夹叶、老叶、团叶、破碎叶、单片叶、受冻叶、芽头萎缩及超

过长度的叶,一概不要。鲜叶要摊放6小时左右付制,当天鲜叶当天

制完。

火青制造工序分杀青、揉捻、炒头坯、复揉、炒二坯、摊放、掰老

锅、分筛等工序。全程约20小时左右。

杀青:用直径46厘米的桶锅,锅温140—160℃左右,投叶量1.5—

2公斤杀青时间6—7分钟,杀青程度要掌握适当偏嫩,杀青叶不能

有泡点和焦边。出锅后抖散水汽,及时揉捻。

揉捻:双手轻轻团揉,用力不宜过重,达到初步成条和挤出部分

茶汁即可。

炒头坯:炒头坯用桶锅,锅温100—110℃,投叶量为0.8公斤左

右揉捻叶,快速抖炒,散失水分,炒到茶不粘手即可。出锅复揉,继

续炒二坯。

炒二坯:锅温80—85℃,每锅投入复揉叶1—1.5公斤,慢慢炒烚

做形,多炒少抖,至茶叶弯卷,形成虾形,即可出锅。摊凉3—5小

时左右,即可掰老锅。

掰老锅:火青腰圆的外形是在掰老锅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所以这

12

是最关键的工序。开始时锅温55℃左右,随后慢慢下降到40℃左右。

为保证供热稳定,要求用木炭作燃料。投叶量开始每锅4—5公斤,

中间进行二次并锅,以利做到紧外形。全程时间约10—12小时。全

凭双手操作,使茶叶在锅内压、挤、推、滚、翻、转、烚炒动作宜轻,

防止茸毛脱落,烚炒次数宜少,开始每分钟10余次,随后减少到每

分钟5—6次。烚炒温度之低、时间之长、投叶之多、速度之慢、动

作之轻,均为炒青类绿茶之最,可谓名符其实的“低温长烚”。烚炒

到含水率7%,颗粒成形,表面光滑,色泽绿润,即可出锅。出锅前半

小时适当提高锅温,以发展香气。成茶用手筛“撩头挫脚”后,即为

正品火青。

涌溪火青久负盛名。清代“扬州八怪”诗人王巢林,饮尝涌溪火

青后,顿觉六腑芬芳,诗兴大发,挥毫抒情曰:“不知泾邑山之崖,春

风茁比此香灵芽;两茎细叶细雀舌卷,蒸焙工夫应不浅;宣州诸茶此

绝伦,芳馨那逊龙山春;一欧瑟瑟散轻蕊,品题谁比玉川子;共向幽

窗吸白云,令人六腑皆芳芬;长空霭霭西林晚,疏雨湿烟客忘返。”

对涌溪火青茶之质量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涌溪火青茶分1—3等,其外形颗粒腰圆,紧结重实,色泽墨绿油

润,白毫隐伏,毫光显露,花香浓郁,鲜爽持久,滋味醇厚,爽口甘

甜,汤色嫩绿徽黄,鲜艳明亮,叶底嫩匀,杏黄有光泽。

休宁松萝

松萝茶历史悠久,在明代已盛名远播。明代许次纾《茶疏》记载:

“若歙之松萝,吴之虎丘、钱塘之龙井,香气浓郁,……”明代沈周

13

《书芥茶别论后》中有“新安之松萝”的记载。新安和歙州都为当时

的郡名,后世因以新安作为歙州、徽州所辖地的别称。明代徐渭《刻

徐文长先生秘集》中,将松萝茶列为当时三十种名茶之一。

关于松萝茶的炒制方法,最早记载见于明代罗禀《茶解》中。一

曰:“松萝茶出休宁松萝山,僧大方所创造。其法,将茶摘去筋脉,银

铫炒制。今各山悉仿其法,真伪亦难辨别”。这里明确指出了松萝茶

产地,但由于其他山场仿制,已真假难分了。二曰:“家孝廉兄有茶

圃,……所产茶,实用蒸法如101茶,弗知有炒焙揉挼之法,予理鄣

日,始游松萝山,亲见方长老制茶法甚具。”

明代冯时可《茶录》记述:“徽郡向无茶,近出松萝茶,最为时尚。

是茶,始比丘大方,大方居虎丘最久,得采造法,其后于徽之松萝结

庵,采诸山茶于庵焙制,远迩争市,价倏翔涌。人因称松萝茶,实非

松萝所出也。是茶,比天池茶稍粗,而气甚香,味更清,然于虎丘,

能称仲,不能伯也”。明代饮茶萝茶已成时尚,其香味比虎丘茶、天

池茶好,在市场上竞争力强,价格看涨,同时也出现了不是松萝山所

产的假松萝茶。

《歙县志》写道:“旧志载明隆庆间(公元1567—1572年),僧大

方住休之松萝山,制法精妙,郡邑师其法,因称茶曰松萝,……”歙

县茶有的虽“本轶松萝上”,因系仿松萝制法,也概名松萝茶。例如

当时歙县的紫霞山茶,可称为“最上品”,也称为松萝茶。与松萝山

毗邻的歙县北源茶,又称为北源松萝,以享其名也。清代乾隆间《婺

源县志》也有类似的记载:“茶,常品为多。其云松萝茶者称佳品。……

14

松萝山在休邑,借名耳。”婺源绿茶久享盛名,也借用松萝茶名,称

婺源松萝。《休宁县志》载:“邑之镇山曰松萝,远麓为104源,多

种茶,僧得吴人郭第制法,遂名松萝,名噪一时。茶因踊贵,僧贾利

还俗,人去名存。士客索名松萝,司牧地以应,徒使市肆伪售”。105

源山僧人,仿松萝茶制法,所以105源山的茶叶也叫松萝茶,又称105

源松萝。因为茶价好,僧人弃佛事经营茶叶去了,其因“贾利”也。

一些士大夫阶层和文人墨客要松萝茶,当地掌管松萝茶的官员,“无

以应求”,因此市场上出现假松茶。

关于松萝茶名的来历,清代宋永岳《亦复如是》中有一个神奇的

传说,云:制艺名家讳焕龙到松萝山,问茶产于何处,僧引至后山,

只见石壁上蟠屈古松,高五、六丈,不见茶树,“僧指示曰,茶在松

桠,系鸟衔茶子,堕松桠而生,如桑寄生然,名曰松萝,取茑与女萝

施于松上意也。复叩其摘采之法,僧以杖叩松根石罅而呼曰,老友何

在,即有二、三巨猿跃至,饲以果,猿次第升木采撷下”。以上故事不

可信以为真。松萝茶实因产松萝山而得名。

据当地老年人回忆,1920年以前,松萝山上寺庙完好,僧人众多,

主持佛事活动,栽培和采制松萝,香客云集,热闹非凡,每年清明谷

雨季节,茶商睐名而来,采购松萝,作药疗疾,其后因社会动乱渐衰。

1938年江苏潜阳巨贾吴筱竹,慕松萝之名,以重金在山上创建“松

萝垦殖工学团”,主持松萝生产经营。其后转由吴巧祥集资成立“松

萝商社”经营,直到40年代未期。

松萝山位于城北约15公里,与105源山、天宝山、金佛山相望,

15

最高峰海拔882米,茶园多分布在海拔600—700米之间,山势险峻,

崖悬壁峭,松萝交映,连绵数里,风景秀丽,“松萝雪齐”为休宁海

阳八景之一。山上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土层深厚,土壤

为杂有风化成片状碎石的乌沙土,生态环境适宜茶树生长。

松萝茶的采制技术,早在三、四百年前就达到精湛的程度。明代

闻龙《茶笺》记载:“茶初摘时,须拣去枝梗老叶,惟取嫩叶,又须去

尖与柄,恐其易焦,此松萝法也。炒时须一人从旁扇之,以祛热气,

否则色香味俱减。予所亲试,扇者色翠,不扇色黄。炒起出铛时,置

大瓷盘中,仍须急扇,令热气稍退。以手重揉之,再散入铛,文火炒

干入焙。盖揉则其津上浮,点时香味易出。”现今屯绿炒制技术,就

是在此规范的基础上,而发展完善的。松萝茶目前的采制技术与屯绿

炒青相似,但要求比较严格。松萝茶于谷雨前后开园采摘,要求采一

芽二、三叶,鲜叶采回后要经过验收,不能夹带鱼叶、老片、梗等,

并做到现采现制。

松萝茶古今闻名,与其品质独特是分不开的。明代袁宏道《袁中

郎全集》有:“近日徽有送松萝茶者,味在龙井之上,天池之下。”明

代谢肇106《五杂106》去:“今茶之上者,松萝也、虎丘也、罗107

也、龙井也、阳羡也、天池也”。清代冒襄《108茶汇抄》云:“计

可与罗108敌者,唯松萝耳”。清代江澄云《素壶便录》中亦云:“茶

以松萝为胜,亦缘松萝山秀异之故。山在休宁之北,高百六十仞,峰

峦攒簇,山半石壁且百仞,茶柯皆生土石交错之间,故清而不瘠,清

则气香,不瘠则味腴。而制法复精,故胜若他处产也。”又云:“徽

16

茶首推休宁之松萝,谓出诸茶之上,夫松萝妙矣。“清代吴嘉记在《松

萝茶歌》中有”松萝山中嫩叶荫,卷绿焙鲜处处同”。赞誉松萝茶品

质的诗句。

松萝茶的品质特点是,条索紧卷匀壮,色泽绿润,香气高爽,滋

味浓厚,带有橄榄香味,汤色绿明,叶底绿嫩。明代熊明遇《罗110

茶记》中说,松萝茶区别于其他名茶的显著特点是“三重”:色重、

香重、味重,即色绿、香高、味浓。松萝茶分1—3等。

松萝茶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古医书中多有记载。《本经蓬源》云:

“徽州松萝,专于化食。”吴兴钱宋和《慈惠小纶》云:“病后大便不

通,用松萝茶三钱,米白糖半钟,先煎滚,入水碗半,用茶叶煎至一

碗服之,即通,神效。”《梁氏集验》云:“治顽疮不收口,或触秽不收

口,上好松萝茶一撮,先水漱口,将茶叶嚼烂,敷疮上一夜,次日揭

下,再用好人参细未拌油胭脂涂在疮上,二、三即愈。”1930年赵公

尚编著的《中药大辞典》记载:“松萝茶产地徽州,功用:消积、滞

油腻,消火、下气、降痰。”近年来,一些高血压、肾炎等患者试服

松萝茶治疗,症状有所减轻。“沁脾芬芳胜绿金,松萝灵秀朵奇珍,

三杯能解千日醉,还我龙马好精神。”这是一位老者在服用松萝茶后

血压下降,写的一首《茶颂》,以赞美松萝茶疗疾之功效。

老竹大方

大方创制于明代,清代已入贡茶之列。据《歙县志》记载:“明隆

庆(公元1567—1572年)年间,僧大方住休宁松萝山,制茶精妙,

群邑师其法。然其时仅西北诸山及城大涵山产茶。降至清季,销输国

17

外,逐广种植,有毛峰、大方、烘青等目。”大方茶相传为比丘大方

始创于歙县老竹岭,故称为“老竹大方”。距今已400余年。

老竹大方产于安徽歙县东北部皖浙交界的昱岭关附近,集中产区

有竹铺、三阳坑、金川,品质以老竹岭和福泉山所产的“顶谷大方”

为最优。与歙县毗邻的浙江临安也有少量生产。产区境内多高山,属

天目山脉,北面的清凉峰海拔为1787米,产地山峦重叠,青峰插云,

岗崖纵横,溪涧网布,海拔在1300米以上的有:老竹岭头、石坑崖

上、翠屏山、黄平圩、福泉山、老人岩、仙人峰、鸭子塘等。群峰竟

翠,涧水常流,茶树多生于高崖石隙里和山间幽谷中。年平均温度16℃

左右,年平均降水量1800毫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

有机质多,生态条件十分优越。

“顶谷大方”在谷雨前采摘,采摘标准为一芽二叶初展。一般大

方于谷雨至立夏采摘,以一芽二、三叶为主。鲜叶加工前要进行选剔

和摊放。

大方茶的炒制分:杀青、揉捻、做胚、拷扁、109锅五道工序。、

杀青:杀青与制手工炒青基本相同,每锅投叶量1公斤左右,杀

青程度要求稍嫩。

揉捻:多用手揉,现在也有用小型机揉的,揉捻时间较短,压力

宜轻,初步形成匀直的条形即可。

做胚:锅炒做胚用桶锅,锅温120—140℃,每锅投叶1.5—2公

斤。下锅后双手勤翻快抖,促使水分散失。炒到叶不粘手时,在锅壁

上涂沫少量茶油或豆油,使锅壁光滑,开始拷拍。用双手沿锅壁拷拍

18

茶叶,结合整直茶条,使外形逐渐扁平紧直。当水分散失到可基本定

型时,起锅摊放。待叶质回软后,开始拷扁整形。

拷扁:锅温90—100℃,每锅投叶约1公斤。先在锅壁上涂油,叶

子下锅后,伸直手掌带动茶坯在锅壁上下扳拷搭炒,并用手掌在锅壁

上拍打茶坯,结合理顺茶条。当茶坯紧直平扁定型(似韭菜边),即

可出锅。摊放后锅。

110锅:110锅温度60—70℃,方法怀拷扁基本相同,但动作宜

轻,手掌随茶拷荡,促时表面光滑,防止断碎。当茶叶含水量减少到

5%左右时,出锅冷却,装罐密封贮藏。

大方茶产区范围不大,但产量颇多。其中“顶谷大方”为近年来

恢复生产的极品名茶,其中“顶谷大方”为近年来恢复生产的极品名

茶,其品质特点是,外形扁平匀齐,挺秀光滑,翠绿微黄,色泽稍暗,

满披金毫,隐伏不露;汤色清澈微黄,香气高长,有板粟香,滋味醇

厚爽口,叶底嫩匀,芽叶肥壮。普通大方色泽深绿褐润似铸铁,形如

竹叶,故称“铁色大方”,又叫“竹叶大方”。现在,大方按品质分顶

谷大方和普通大方(又分6级12等)。

大方茶还可精制加工窨制成“花大方”,如“珠兰大方”、“茉莉大

方”。由大方自然品质好,吸香能力强,窨成花茶后,颇有特色。花大

方还具有名茶风格。茶香茶味调和性好,花香鲜浓,茶味醇厚。不窨

花的常称为“素大方”,在市场上也颇受欢迎。近年来日本医药办宣

称大方茶有减肥健美功效,而冠以“健美茶”之美名。

唐亭绿雪

19

唐代陆羽《茶经》“七之事”中记述:“晋武帝时,宣城人秦精常入

武昌山采茗。”据记载:东晋司马睿时(公元317—322年)温112官

于宣城,进贡茶一千斤,贡茗三百斤。这是宣城生产贡茶最早的历史

记载。

清代陆廷灿《续茶经》中引《随见录》云:“宣城有绿雪芽,亦松

萝一类,又有翠屏等名色。”《宣城县志.光绪本卷六》说:“松萝处

处皆有,味苦而薄,然所用甚广,敬亭绿雪茶,最为高品。”

敬亭绿雪始创于明代,其产地敬亭山自古以来为宣城近郊名胜。

唐代诗人李白《独坐敬亭山》诗云:“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

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凡历代到过敬亭山的文人墨客,都曾作诗赞

咏。名山名茶,相得益彰。

敬亭绿雪茶名的由来,有三种传说。一曰:有一位姑娘叫绿雪,

她心灵手巧,采茶不用手摘,而是用嘴衔。有一次她在悬崖上采茶,

失足身亡。为了纪念她,敬亭山得名“绿雪”。二曰:开汤后,茶杯上

云蒸雾蔚,冉冉上升,浮起团团祥云,杯中雪茶飞落,犹如天女散花。

这天女传说就是那绿雪姑娘。三曰:冲泡后,杯中茶叶朵朵,垂直下

沉,伴随着白毫翻滚,好似“绿树丛中大雪飞”而得名。一民间传说,

二说富有神话色彩,三者则名实相符。

恢复敬亭绿雪的研制工作自1972开始,1978年通过审评鉴定。

1982年和1987年分获国家对外经济贸易部和省名优茶证书。

敬亭绿雪产地宣城县敬亭山,属黄山余脉,原名昭亭山,又名查

山,风景幽雅秀丽,山上因有敬亭而得名。山高280米,两峰耸立,

20

茶树生长在这两峰之间的阴山上,尤以一峰庵一带石缝中所产之茶品

质最佳。这里崖悬壁峭,云雾笼罩,气候温润,泉水潺流,土层深厚,

土质肥沃,芳草遍地,百花吐香,是名茶品质形成的良好生态环境。、

敬亭绿雪在清明至谷雨采制,采制期一般在15天左右。这里的茶

农说:“清明采的小,谷雨抹不了。”意思是要早采嫩摘。《宣城县

志》有一首雪采茶歌:“一塌松荫路,因贪茶候间,呼朋争手摘,选

叶入云还。竹色翠连屋,林香清满山,座看归鸟静,月出半峰间。”

敬亭绿雪采摘一要争时间,二要上高山,三要进行选叶。采摘标准为

一芽一叶初展,大小匀齐,芽齐叶尖,形似雀舌。采制技术还要做到

以下四点:一要做到对夹叶、鱼叶、老叶、紫芽、病虫叶、焦边叶等

六不采;二要做到轻采轻放,勤采勤放,防止鲜叶变质;三要做到及

时摊放,采回的鲜叶薄摊待制;四要做到当天鲜叶当天制完。

敬亭绿雪的制造分杀青、做形、烘干三道工序。

杀青:锅温要求130—140℃,每锅投叶200—250克。先抖炒2分

钟左右,再抖闷结合。杀青适度,起锅摊凉。

做形:锅温60℃左右,手法分搭拢和理条。搭拢是四指并拢与拇

指并用,使杀青叶在掌心内做形时不滑出虎口,成其雀舌雏形。理条

是运用腕力和指力,使叶子在锅内往复地理直茶条。搭拢和理条,有

分有合,根据叶色、叶形、叶温的变化而定。做形手势要求“轻、重、

轻”,“快、慢、快”,以免发生黑条、脱亮、碎芽、蕉点。当形成

雀舌形,约四成干,即可出锅。

烘干:分毛烘和足烘。毛烘用四只烘笼,开始温度110℃,以后依

21

次下降。下烘后摊凉产半小时左右,转入足烘。足烘采用暗火,低温

长烘,温度60℃左右。足干后过二、三天,再复烘一次,装罐封口。

敬亭绿茶风格独特,有词云:“酌向素瓷浑不辨,乍疑花气卜山泉,

今罕见”。又据傅宏镇《茶名大成》记载:“敬亭绿雪产安徽宣城敬亭

山,茶品细嫩,有白毫处其上,不易多得。”《宣城县志》中也载有许

多文人学士之赞许。现录诗两首为证:“馥馥如花乳,湛湛如云夜,

将茶煮江水,不改江水白,问此来何方,言出君故乡,故乡嵯峨,托

根出山阿,枝枝轻手摘,贵争不贵多,念我骨肉亲。欲归会无因,游

子乐故物,惆怅江南春”。(施润章《题叔父寄敬亭山茶》)“持将绿雪

比灵芽,手制还从座客夸,更着敬亭茶德颂,色澄秋水味兰花。”(梅

庚《咏绿雪茶报愚山》)。

敬亭绿雪形似雀舌,挺直饱润,色泽翠绿,身披白毫。汤色清澈

明亮,香气清鲜持久,滋味醇和爽口,叶底嫩绿成朵。饮评者有诗赞

誉:“形似雀舌露白毫,翠绿匀嫩香气高,滋味醇和沁肺腑,沸泉明

瓷雪花飘。”

婺源茗眉产于江西省婺海县。这里是江西省主要绿茶产区之一。

特别是海拔1000余米的鄣公山,地势高峻,峰恋起伏,气候温和,

雨量充沛,土壤肥沃,四季支雾不绝,具有栽培茶树的优越自然条件。

婺源历来产茶以量多、质优而著称;当时婺源隶属安徽省,闻名中外

的“屯绿”,部分产品就产在婺源。

婺源茗眉是以上梅州茶树良种和本地大叶种的鲜叶为原料,经精

22

细加工而成,该品种芽叶肥壮,满披白毫,产量高,芽叶萌发早而匀

齐,含有效成份丰富。受到中外人士的一致好评。创制的当年(1958

年),就在全国名茶评比中被列为全国名茶之一;1981年又被列为全

国优质名茶;1982年荣获江西省优质名茶奖;1986年又被评为商业

部优质名茶,并用此茶为原料管窨制茉莉花茶,荣获国家银质奖。

婺源茗眉的鲜叶要求严格。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初展,采白毫显

露、芽叶肥壮、大小一致、嫩度一致、无病虫害的芽叶,忌采紫色芽

叶,要求在睛天雾散后采,保持叶表无露水;要细心提采,不用指甲

掐采,以免红蒂。

加工工艺十分细致,分鲜叶摊放、杀青、揉捻、烘坯、锅炒、复烘

六道工序。锅炒是形成婺源茗眉独物品质的关键工序。其法是将锅温

保持90℃左右,投叶约1公斤,四指并拢,手掌张开,拇指朝上,小

指向锅,利用腕力和臂力将茶叶由上自由翻落时,两手捧茶轻轻搓条

和抖散,周而复始,炒至六成干,白毫显露出锅,用烘笼烘干即可。

婺源茗眉由于茶树生长条件优越,茶树品种良好,采制精细,成

茶品质甚优。外形弯曲似眉,翠绿紧结,银毫披露;内质香高,鲜浓

持久;滋味鲜美爽甘醇,为其特点。

峨眉竹叶青

提起竹叶青,人们十分自然地会联想到我国名酒“竹叶青”;名茶

竹叶青,其名其实,不亚于名酒竹叶青。

该茶产于山势雄伟、风景秀丽的四川省峨眉山。海拔800—1200米

峨眉山山腰的万年寺、清音阁、白龙洞、黑水寺一带是盛产茶竹叶青

23

茶的好地方。这里群山环抱,终年云雾缭绕;翠竹茂密,茶树生长十

分适宜。

用于制作竹青茶的鲜叶十分细嫩,加工工艺十分精细。一般在清

明前3—5天开采,标准为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鲜叶嫩匀,大

小一致。适当摊放后,经高温杀青、三炒三凉,采和抖、撒、抓、压、

带条等手法,做形干燥。使茶叶具有扁直平滑、翠绿显毫,形似竹叶

的特点;再进行烘焙,茶香益增,成茶外形美观,内质十分优异。

竹叶青的命名,尚有一番来历。1964年4月下旬的一天,国务院

副总理陈毅一行途经四川,来到峨眉山时,在山腰的万年寺憇息。老

和尚泡了一杯新采的绿茶送到陈毅手里,一股馨香扑鼻袭来,陈毅笑

盈盈地喝了两口,味醇回甘、清香沁脾,顿觉心旷神怡,劳倦顿消,

连问:“这茶产在哪里?”老和尚答道:“此茶是我们峨眉山的土产,

用独特工艺精制而成。”陈毅又问:“此茶啥个名字?”老和尚答:

“还没有名字呢!请首长赐个名字吧!”陈毅推辞道:“我是俗人、

俗口、俗语,登不得大雅之堂。”经老和尚再三请求,陈毅高兴地说:

“我看这茶叶形似竹叶,青秀悦目,就叫‘竹叶青’吧!”。从此与我

国美酒同名的峨眉竹叶青茶,有了自己的名称。

峨眉竹叶青外形扁条,两头尖细,形似竹叶;内质香气高鲜;汤

色清明,滋味浓醇;叶底嫩绿均匀。该茶自1983年以来,连续数年

被评为四川省优质名茶;1985年在葡萄牙举行的第24届世界食品评

选会上,荣获国际金质奖。

仙人掌茶

24

“尝闻玉泉山,山洞多乳窟。仙鼠白如鸦,倒悬清溪月。茗生此

中石,玉泉流不歇。根柯洒芳津,采服润肌骨。丛老卷绿叶,枝枝相

接连。曝成仙人掌,以拍洪崖肩。举世未见文,其名定谁传。宗英乃

禅伯,投赠有佳篇。清镜独无盐,顾惭西子妍。朝坐有余兴,长吟播

诸天。”

这是我国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品尝了“仙人掌茶”后,写下的著

名诗篇。据湖北省《当阳县志》及《玉泉寺志》记载,仙人掌茶创始

于唐代湖北省当阳县玉泉山麓的玉泉寺。创始人是玉泉寺的中孚禅师,

此僧俗姓李,是诗人李白的族侄。中孚禅不仅喜爱品茶,而且自己能

制得一手好茶。每当春茶竞相迸发之际,他就在珍珠泉水流成玉泉溪

畔的乳窟洞边,采来茶树的嫩芽叶,运用熟练的制茶技术,制出扁形

如掌、清香滑熟、饮之清芬、舌有余甘的名茶。在唐肃宗上元元年(公

元760年),中孚禅师云游江南,在金陵(今南京)恰遇其叔李白,

中孚就以此茶为见面礼。李白饮之后,觉得此茶其状如掌,清香芬芳,

与自己品尝过的不少名茶相比,别具一番风味。又听中孚介绍,此茶

是玉泉寺新创制出来的,遂命名为仙人掌茶。李白赞叹之余,诗兴勃

发,旋即作了上述诗篇。

玉泉山远在战国时期就被誉为“三楚名山”,山势巍峨,磅礴壮观,

翠岗起伏,溪流纵横。据观察,仅树木品种就多达300余种。更有香

飘四海的“月月桂”,花瓣千枚的“千瓣莲”,自然资源十分丰富。

特别是这里山间云雾弥漫,地下乳窟暗生,山麓右侧有一泓清泉喷涌

而出,清澈晶莹,喷珠漱玉,名为珍珠泉。应用此水泡茶,茶味更具

25

鲜醇。生产仙人掌茶的玉泉寺,是我国佛教的著名寺院,在隋代开皇

年间,由智112国师创建,它与江苏南京的栖霞寺,浙江天台的国清

寺,山东长青的灵岩寺,素称为“天下四绝”。据载:北宋天禧未年,

玉泉寺规模之大为“楼者九,能殿者十八,三千七百僧舍”,常住和

尚1000余人。如今这里办起了玉泉寺茶场。1981年开始,恢复了“仙

人掌茶”的试制工作,一举成功。多次被评为湖北省的优质名茶。

仙人掌茶品级分为特级、一级和二级。特级茶的鲜叶要求一芽一

叶,芽长于叶,多白毫,芽叶长度为2.5—3厘米。加工分为蒸气杀

青、炒青做形、烘干定型三道工序。

蒸汽杀青在蒸笼内进行,温度达近100℃,蒸汽杀青时间为50—

60秒钟,以鲜叶失去光泽,呈现灰绿,发出清香,叶质柔软为适度。

蒸汽杀青后,即予扇凉,进行炒青做形。

炒青做形又分头青、二青、做形三个步骤,是形成仙人掌茶独特

外形的关键工序。头青炒法主要采用“抖”,并须抖得快、散得开;二

青炒法采用“抖”、“带”结合,使茶叶初具条形;该茶掌形的形成,

主要是通过“做形”。其法是交手四指并拢,拇指分开,平平地伸入

锅内,采用“抓”、“按”等手法炒制,力求茶叶扁平挺直,约七成干

时,进行烘干定形。至含水量5%左右时,出烘包装收藏。

该茶外形扁平似掌,色泽翠绿,白毫披露,观之令人爽目;冲泡

之后,芽叶舒展,嫩绿纯净,似朵朵莲茶挺立水中,汤色嫩绿,清澈

明亮;清香雅淡,沁人肺腑,滋味鲜醇爽口,初啜清淡,回味甘甜,

继之醇厚鲜爽,弥留于齿颊之间,令人心旷神怡,回味隽永。

26

目前玉泉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地之一。这里竹木幽深,花艳竹

翠,铁塔棱金,亭台如画,游客络绎不绝,仙人掌茶也是游客慕名必

尝的佳茗,正如到旅游杭州西湖必尝西湖龙井一般。

恩施玉露

湖北省恩施市东郊,巍峨奇特的五座山峰骈联,倚不崛起,它就

是恩施玉恩的主要产地五峰山。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朝夕云雾

缭绕,山下为滔滔清江环抱;山坡缓园,峪地平阔,砂质壤土,深厚

肥沃,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但促进了茶树健壮生长,而且茶树代谢旺

盛,内含叶绿素、蛋白质、氨基酸和芳香物质特别丰富,是制作色、

香、味、形俱佳的玉露茶的上好原料。

恩施玉露的杀青沿用我国唐代所用的蒸汽杀青方法。恩施玉露是

我国目前保留下来的为数不多的传统蒸青绿茶。

恩施产茶,历史悠久。远在宋代,这里已有茶叶生产。恩施玉露

之创作,相传始于清康熙年间。当时恩施芭蕉黄连溪有一蓝姓茶商,

垒灶研制,其焙茶炉灶,与今日之玉露茶焙炉极为相似。所制茶叶,

外形紧圆挺直,色绿,珍贵如玉,曾称“玉绿”。到了1936年,湖北

省民生公司,在与黄连溪毗邻接壤的宣恩县庆阳坝设厂制茶,其茶香

鲜味爽,外形色泽翠绿,毫白如玉,格外显露,改名为“玉露”。由

于品质优异,很快获得了发展,先后运销恩施、襄樊、光化、豫西等

地,并远销日本。

现今恩施玉露的制作,除杀青方法仍然沿用蒸汽杀青外,做工较

前更为精巧。高级玉露,采用一芽一叶、大小均匀、节短叶密、芽长

27

叶小、色泽浓绿的鲜叶为原料。加工工艺分为蒸青、扇凉,炒头毛火、

揉捻、炒二毛火、整形上光、烘焙、拣选等工序。

“整形上光”是制成玉露茶光滑油润、挺直细紧、汤色清澈明亮、

香高味醇的重要工序。此工序又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悬手搓条,

把0.8—1公斤的炒二毛火叶,放在50—80℃的焙炉上,用两手心相

对,拇指朝上,四指微曲,捧起茶条,右手向前,左手往后朝一个方

向搓揉,并不断抛散茶团,使茶条成为细长圆形,约七成干时,转入

第二阶段。此阶段采用“搂、搓、端、扎”四种手法交替使用,继续

整形上光,直到干燥适度为止。整个整形上光过程,约需70—80分

钟。然后烘焙至用手捻茶叶能成粉未,梗能折断,就可上拣。拣除碎

片、黄片、粗条、老梗及其他夹杂物,然后用牛皮纸包好,置于块状

石灰缸中封藏。

所制的茶叶,外形条索紧圆光滑、纤细挺直如针,色泽苍翠绿润,

被日本商人誉为“松针”。经沸水冲泡,芽叶复展如生,初时婷婷地

悬浮杯中,继而沉降杯底,平伏完整,汤色嫩绿明亮,如玉露,香气

清爽,滋味醇和。观其外形,赏心悦目;饮其茶汤,沁人心脾。历受

消费者所赞。

本文发布于:2023-02-28 00:55:3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75169337354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绿茶都包括什么茶.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绿茶都包括什么茶.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站长QQ:55-9-10-26 专利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