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各民族风俗习惯
民族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相延久积而成的喜
好、风俗、习惯和禁忌,主要表现在饮食、服饰、居住、婚姻、生育、
丧葬、节庆、娱乐、礼节、生产等方面。
汉族——大年初一,人们不扫地,不向外泼水,不走后门,不
打骂孩子、相互祝贺新年吉祥富贵,万事如意。
满族——年节将近时,家家打扫庭院,贴窗花、对联和福字。
腊月三十,家家竖起六米多高的灯笼杆,从初一到十六,天天红灯
高挂。年三十包饺子,讲究褶子多为好,子时煮饺子,有的里边包
上铜钱,吃到者有好运。春节要拜二次,年三十晚上一次,为辞旧
岁;年初一再拜一次,为迎新春。春节前还要举行跳马跳骆驼等比赛。
正月十五还有闹灯会。
朝鲜族——家家户户贴春联,做各式丰盛饭菜,吃“八宝饭”,除
夕全家守岁通宵达旦,弹伽倻琴,吹洞箫。初一天亮人们穿上节日
的盛装给长辈拜年。节日期间,男女老少纵情歌舞,压跳板、拔河。
正月十五夜晚举行传统的庆祝集会,由被推选出来的几位老人,登
上木制的“望月架”,伴着长鼓,筒箫、唢呐载歌载舞。
鄂伦春族——除夕,全家围坐,共进晚餐。品山珍,喝美酒,
吃年饭。青年人给家族及近-亲长者敬礼,叩头请安。午夜,人们捧
着桦树皮盒或铁盒绕马厩数圈,祈祝六畜兴旺。初一,着新装互相
拜年请安。青年男女聚在一起跳转圈集体舞。有打猎舞,“红果”舞,
“黑熊搏斗”舞等。
2
赫哲族——除夕,大家忙着做年饭,剪窗花,糊灯笼。初一,
姑娘、妇女和孩子们穿上绣有云边的新装,去亲朋家拜年,用“鱼宴”
款待客人。有酸辣风味生鱼、用味香酥脆的“炒鱼毛”和大马哈鱼籽。
民间诗人向人们献诗、讲故事。妇女们玩“摸瞎糊”、“掷骨头”。青少
年则进行滑雪、滑冰、射草靶、叉草球等比赛。
蒙古族——五更吃饺子、放鞭炮与汉族同。此外,除夕要吃“手
把肉”,以示合家团圆。初一凌晨晚辈向长辈敬“辞岁酒”,然后青年
男女跨上梭马,骑串蒙古包,先给长辈们叩头祝愿,接着喝酒跳舞,
随后串包男女还利用这一机会廷行赛马比赛。
纳西族——正月新春人们互相访亲拜友,轮流做客,中青年男子
组织灯会,并与别村竞赛。城市、乡村都办灯会灯会节目演的是本
民族故事:如《阿纽梅说笑》、《老寿星放鹿》、《社戏夜明珠》、
《狮子滚绣球》、《凰舞》等。
藏族——除夕之夜,举行盛大的“跳神会”,人们戴上假面具载歌
载舞,以示除旧迎新,祛邪降福。
彝族——春节期间集会跳“阿细跳月”,有些村寨年初一取水做饭
都由男子承担,让妇女休息,以而对她们劳累一年的慰问。
苗族——把春节称作“客家年”,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烤酒打粑庆
丰收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还要唱《开春歌》、歌词大意
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
白族——白族人民从除夕开始互拜、赠送礼品。除夕岁守夜。
子夜过后,男女青年争先挑水,以示勤劳。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
的糖水,以祝福日子甜美。大家或结伴游览名胜古迹,或耍龙灯,
舞狮子,打霸王鞭。
3
壮族——年三十晚上,家家的火塘上要燃起大火,终夜不熄,
叫做“迎新火”。民间习惯包粽子过春节。节日期间还要组织丰富多采
的民族文体活动庆祝,唱“采茶”、舞狮龙、跳打扁担舞、闹锣、打陀
螺、赛球、演地方戏等。
京族——初一要拿上香烛到井边烧拜,叫“买新水”,藏族妇女初
一的天不亮就要从河里背回“吉祥水”。认为初一的新水可以带来福音
和好运,能保一年的吉利。东乡族——喜欢在春节期间打土仗,以
示对养育自己的土地的热爱之情。
羌族——每家每户要做各种油炸面粉小牛、小羊、小鸡等祭品,
用以祭祀祖先和天神,过年要喝咂酒,大家围坛而坐,由最长者唱
《开坛词》,然后用约二尺多长的麦管从左至右,依次咂饮。
鄂温克族——正月初一,互相拜年,特别是对自己的长辈和亲
戚必须在初一那天去磕头拜年。在年初一晚上,男女老幼集合在一
个较大的房子里尽情地快乐,一般都由老年人召集这个娱乐晚会,
由妇女们先开始跳或唱,接着不分男女大家都跳起舞来。
美丽、富饶的云南,是祖国西南边疆的一块宝地,它土地辽阔、
山川壮丽、资源丰富,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早在170万年前,
元谋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这里是中国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通
道和口岸。云南有10个国家级风景区,48个省级风景名胜区。有海
拔6740米终年积雪的高山东省,至今无人能够攀登顶峰;不古老茂密
的原始森林,险峻深邃的峡谷,喀斯特岩溶地貌开成的石林以及九
乡溶洞等奇观。
绕三灵又叫“绕三林”,始于南诏,最初是古代宗教祭祀的一种
仪式,后来逐渐演变为白族群众文体娱乐与郊游活动的民族盛会,
4
每年农历四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洱海周围白族群众穿红戴绿聚
红成队,前来参加活动,或挂一彩绸,葫芦,手执蚊帚、拿着扇子、
毛巾,一人主唱,一人打拍,后边跟随一男女,唱着调子,打霸王
鞭,弹着三弦琴和月琴,载歌载舞,由苍山东麓至庆洞,喜洲、金
河。沿路逛三都,即是“绕三灵”。三灵指的是佛都、神都、仙都这三
都。彝族踏歌打歌,又称踏歌,以巍山、南涧、漾濞等县流行较
广。大体可分为模拟动物体态的动物舞。以及抒发情感的情趣舞两
类,大凡婚丧嫁娶,民族节日都要打歌,舞步主要在脚下,为踏、
蹉、跺、抬、踢、跳等步法,边跳边唱,可随意编词,也加固定唱
词。有领有和,潇洒自如,激烈时,热情奔放,情绪激昂。打歌调
以葫芦笙,竹笛吹奏的曲调为两个声部,与人唱的打歌调结合,形
成三个声部的打歌音乐、音乐效果非常强烈,这种特殊的和声,在
其它打歌中是少见的。
同时,“三日街”、“火把节”、“蝴蝶会”、“花朝节”、“石宝山歌
会”、“泼水节”、“赛花船”、“要海会”、“渔潭会”、“菊花会”、“本主
节”等也都是云南著名的民风民俗。白族风俗大理地区的白族男子
多着白色对襟上衣,外穿镶花边黑领褂,下穿白色或蓝色肥宽裤子,
头缠白色包头,肩挎绣花挎包。白族妇女穿白衬衣,着艳红、蓝或
浅蓝色领褂,下穿灰蓝、绿色布料加绣花加绣花边裤角的裤子,脚
穿绣花鞋,腰系加绣有花、鸟等图案的绣花短围裙。白族婚礼热闹
而且繁琐,一般要三天。结婚这天称“正喜日”,头一天叫“踩棚”,后
一天叫“散客”。其中头两天较有特色,“踏棚”这天的夜晚要在男家唱
“板凳戏”。
5
大理地区的白族民居建筑独具地方风格和民族特色,白族民居
多为封闭式建筑,正房对面的院落围墙通常都要砌成照壁,照壁尺
度比例匀称,外观十分优美。照壁除注重造型精美外,还非常注重
装饰,使照壁显的更加高雅秀丽。摩梭风情摩梭古称“摩沙”,是宁
蒗境内的土著民族之一,其族源属于我国古代游牧民族“牦牛羌”。
特殊的社会地理环境,使永宁摩梭人一直保留着独特而神奇的
风俗礼仪。泸沽湖畔摩梭人传奇式的家庭婚姻形态,成为东方这块
古老的土地上最具神秘和吸引力的母系文化奇观,形成一个扑朔迷
离的幽远的梦境。普米族和摩梭人的孩子,长到13岁,便要举行成
年礼。摩梭人至令还保留着人类母系氏族的婚姻形态。流行于摩梭
人中的阿夏婚姻形式有两种,即阿夏异婚和阿夏同居婚。摩梭人崇
拜大自然,信奉神灵,相信天地万物、日月水火、风雨雷电,引经
据典由神灵主宰,所以长期以来逐渐形成了形式各异的祭祀方式。
摩梭人过年分为大年和小年。过小年在每年的农历十一月十二
日。村村寨寨饮酒食肉,歌舞狂欢,放牧人员备受优待。全家都会
赠给放牧人员猪膘肉、香肠、鸡蛋、粑粑等礼物。他们还在牲畜尾
巴上系一条红布,以示度年。放牧人员到山上野餐祭山神,祈求山
神保佑来年水草丰茂,牲畜兴旺。过大年在每年的腊月三十日。院
子里正房门前要栽两棵青松,房顶上插松枝和彩色经幡。桌上供煮
熟的猪头祭祖先和神灵,青年们举行摔跤,打秋千,对山歌,跳土
风舞等活动。他们的传统节日是转山节,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
湖畔的摩梭人都要盛装前往“格姆女神山”朝拜。本主崇拜本主崇拜
是白族特有的普遍的宗教信仰,“本主”即本境之主,即一个村落或某
6
一地域的保护神。白族对本主的信仰具有悠久的历史。各村每年都
有定期祭祀本主的盛大节日,这是村中重大的宗教活动之一。
民族风俗习惯形成
任何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都是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在
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风俗习惯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由简到繁的
发展过程。茹毛饮血、巢居穴处是原始社会人类的共同习俗。随着
生产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多样化以及民族共同体的形成,逐渐形成
了民族的风俗习惯。
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是在长期社会发展中逐渐形成的。有些
民族风俗习惯与一个民族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有关。还有些
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在一定历史时期的经济文化生活的反映。例如,
从事畜牧业、农业、林业或渔猎业的各民族,在饮食、居住、出行、
服饰、婚姻、丧葬等诸多禁忌、好恶是不同的。还有些民族的风俗
习惯与宗教信仰有密切的联系,如有些宗教对于教徒的婚丧、嫁娶、
饮食等方面的规定,有的慢慢地变成了民族的风俗习惯。
民族风俗习惯意义
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是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就是尊重各民族的平等权利和生活方式,
不能因某个民族有某种风俗习惯而受到歧视或者侮辱;一个民族某种
风俗习惯的保持或改革,应由该民族去决定,别的民族或个人不能
强制或干涉;任何民族都不能以自己的民族风俗习惯为标准,去衡量
和要求别的民族,也不能以个人的好恶去对待民族风俗习惯,去处
理与民族风俗习惯有关的事情。实践证明,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有着重要的意义。
7
1、有利于保护各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民主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各民族“都有保持或
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各民族无论是保持还是改革自己的
风俗习惯,都是各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民主权利。尊重各民族的风俗
习惯,实质是坚持各民族平等原则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体现。
2、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每个民族对自己的风俗习惯都有着特
殊的感情,他们往往把其他民族对本民族风俗习惯的尊重,看作是
对本民族的尊重;对本民族风俗习惯的轻视,看作是对本民族的歧视。
因此,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有利于民族团结。
3、有利于繁荣和发展民族文化。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是民族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意义上说,正是各民族风俗习惯的干差万
别,构成了民族文化的多姿多彩。各民族的一些风俗习惯本身就是
以歌曲、舞蹈、体育的形式来体现的。许多民族往往通过自己的风
俗习惯来保存和发展自己民族的文化艺术。这都闪耀着民族文化的
灿烂光辉。因此,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对于民族文化艺术的发
展和繁荣意义重大。
本文发布于:2023-02-27 22:25:0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75079077194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壮族的风俗习惯.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壮族的风俗习惯.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