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艺文志》读后感5篇
第一篇。《汉书·艺文志》读后感《汉书·艺文志》是我国
首部史志目录,也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大型国家文献分类目录。东
汉史学家班固作《汉书》以记载自秦以来到王莽篡汉之断代史,
该书中记载律历、礼乐、刑法等“十志”,是对西汉及先秦社会
的典章制度、风俗文化的总结,《汉书·艺文志》是“十志”之
一,是据刘歆《七略》增补、删削而成的,是对西汉先秦时书目
的目录著录。
把天下图书分为。(1)六艺略,著录易、诗、书、礼、乐、
春秋、论语、孝经、小学九类图书,这些都是儒家经典或者与儒
家经典有关的著作。(2)诸子略,著录儒、道、阴阳、法、名、
墨、纵横、杂、农、小说等十家著作。(3)诗赋略,著录了辞、
赋、歌诗等五类文学作品。(4)兵书略,著录了兵权谋、兵形势、
阴阳、兵技巧四类军事文献,包含了战略思想、战术技巧各个方
面。(5)数术略,著录了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
六类图书。(6)方技略,著录了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类著
作,大体上是医学科学及方士巫术两方面的杂拌。以上六略三十
八类,共著录了当时能够看到的五百九十六家,一万三千二百六
十九卷图书。
清代史学家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中评价《汉书·艺文志》
“不通《汉书·艺文志》,不能够读天下书。艺文志者,学术之
眉目,著述之门户也。”《汉志》不仅是我国史志目录的开山鼻
祖,其中也包含了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文献目录。“方技略”就
是专为医药文献专门编定的目录,其中把方技类的文献书目列为
四大类,又把每类医籍的具体篇目全面开列,即医经、经方、房
中、神仙及其下各目。《汉志》不仅以“六分法”为核心,以文
献内涵功能进行著录分类,还以总论、叙录为辅助手段,揭示了
先秦至汉代包含医史文献在内的中华文化学术总体进展脉络。
通过研究《汉志》中的医学文献目录,我们能够得到许多反
映当时医药活动的医史资料信息。而其中所表达的医学史观及所
蕴涵的医学思想理念能够说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当时官方的正
统观念,同时也留下了作者班固医学史观与医学思想的深深烙印。
由于医学特别是早期中国传统医学具有在自身进展过程中继承
性强,其进展进步建立在人类世代薪火相传基础上的特点,医药
典籍在医学传习过程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医史文献也就成为了
历代医学传习者最为重要的传授、接收与研习的工具以《七略》、
《汉志》为代表的早期医史文献目录“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将前代与所处时代繁多庞杂的医学文献资料进行了系统精当的
归类,以便后人在翻阅时能够按目索书,分门别类地熟悉前辈的
医学研究成果,顺利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料,不致于面对卷帙
浩繁的图书文献束手无策。这种在当时颇为先进的文献整理编录
方法,对后世医史文献著录工作的开展与医学科学的传承进展起
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二篇:汉书艺文志读后感《汉书·艺文志》读后感
《汉书·艺文志》是中国目录学史与学术史上的重要篇目,
是我国首部史志目录,也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大型国家文献分类目
录,《汉书》十志之一。东汉史学家班固作《汉书》以记载自秦
以来到王莽篡汉之断代史,班固自称对《七略》“今删其要,以
备篇籍”而成《汉书·艺文志》。《汉书·艺文志》开创了史志目
录的先例,汉以后史书多仿其例而编有艺文志或者经籍志。其分
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六略,共收书三十八种,
五百九十六家,一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六艺略,著录易、诗、
书、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九类图书,这些都是儒家
经典或者与儒家经典有关的著作。诸子略,著录儒、道、阴阳、
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等十家著作。诗赋略,著录了
辞、赋、歌诗等五类文学作品。兵书略,著录了兵权谋、兵形势、
阴阳、兵技巧四类军事文献,包含了战略思想、战术技巧各个方
面。数术略,著录了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六类
图书。方技略,著录了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类著作,大体
上是医学科学及方士巫术两方面的参杂。以上六略三十八类,共
著录了当时能够看到的五百九十六家,一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图
书。
《汉书·艺文志》不仅是我国史志目录的开山鼻祖,其中也
包含了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文献目录。通过阅读《汉书艺·文志》,
使我们对这部巨著有了进一步的熟悉。它不仅条理清晰的为我们
从六略角度提供着各部著作的目录学信息,更为日后我们对有关
领域的研究开发出一条捷径,避免了在卷帙浩繁的典籍中搜索的
盲目性与繁琐性,提高了我们在研究工作中的效率性与准确性。
在以后的科研工作中,我们也应该借鉴这种方法,除了应该充分
分利用目录学简洁明了的优势,更应该为自己的实验列好提纲及
资料搜索方向,这样才能尽可能的少走弯路,避免不必要的时间
消耗,为实验提供更好的条件信息。《汉书·艺文志》中的方剂
略,关于我们医学生来说是很好的指导,也能够从中得到许多反
映当时医药活动的医史资料信息。“医经”小序言:“醫經者,
原人血脈經(絡)骨髓陰陽表裡,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
用度箴石湯火所施,調百藥齊与之所宜。至齊之得,猶慈石取鐵,
以物相使。拙者失理,以瘉為劇,(以死為生)。”指出医经是记
述中医学基础理论的一类书籍,包含生理,即探究人的血脉、经
络、骨髓、阴阳、表里的特征;病理,即阐述各类疾病发生的根
本;预后,即活证、死证的分别;治则治法,即揣度针刺、砭石、
汤液,艾灸等施治的方法等。“经方”小序言:“經方者,本草
石之寒溫,量疾病之淺深,假藥
味之滋,因氣感之宜,辯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齊,以通閉解
結,反之於平。指出经方是记述利用中药组方配伍制成方剂的一
类书籍。方剂配伍十分严谨,需考虑多种因素:药物的寒温属性、
疾病的浅深部位、药物的功效、四气感应、五脏六腑的特性等。
医书分列医经,经方的分类思想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后世目录
书中多储存此两目。“房中”小序言:“房中者,(性情)之極,
至道之際,是以聖王制外樂以禁內情,而為之節文。傳曰:先王
之作樂,因此節百事也。樂而有節,則与平壽考。及迷者弗顧,
以生疾而隕性命。”指出房中是记述有关性医学的一类书籍。
“神仙”小序言:“神僊者,因此保性命之真,而游求於其外者
也。聊以盪意平心,同死生之域,而無怵惕於胸中。”指出神仙
是记述养生之道的一类书籍。对医书分列房中、神仙的分类思想,
后世多执否定态度。章学诚在《校雠通义·汉志方技》中指出:
“房中、神仙,则事兼道术,非复方技之正宗矣。”《方剂略》
将医学书籍分为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类,基本上能够按照
学术进展情况与图书内容性质分类。典籍在医学传习过程中是很
重要的,除去老师的指导,它是我们获得知识最直接也是最便利
的途径,能够说是我们的第二个老师,因此医史文献也就成为了
历代医学传习者最为重要的传授、接收与研习的工具。而以《汉
书艺文志》为代表的早期医史文献目
录“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将往常繁多杂乱的医学文献资
料进行了系统精细的归类,以便后人在翻阅时能够按照自己的需
要,分门别类地找出历代的医学研究成果。
总之,《汉书·艺文志》序可称之先秦两汉的学术史大纲。
《方剂略》通过小序、大序对医籍宏观地加以描述,同时又对医
籍目录以详述,使我们不仅能够对当时的医学文献存留状况、医
书门类的划分与医学进展水平等有所熟悉,而且能够对当时的医
事制度、医学特点等状况更加熟悉。不管是它的目录学价值还是
史学价值,亦或者是对我们当代医学事业的指导价值,都是不可
估量的,值得我们精读研究,灵活运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第三篇:汉书艺文志读后感《汉书·艺文志读后感》
《汉书·艺文志》是我国首部史志目录,东汉史学家班固作
《汉书》以记载自秦是“十志”
现存最早的一部大型
文献分类目录。
到王莽篡汉之断代史,该书中记载律历、礼乐、刑法等“十
志”,是对西汉及先秦社会的典章制度、风俗文化的总结,《汉
书·艺文志》,是据刘歆《七略》增补、删削而成的,是对西汉
先秦时书目的目录著录。
把天下图书分为:(1)六艺略,著录易、诗、书、礼、乐、
春秋、论语、孝经、小学九类图书,儒家经典或者与儒家经典
的著作。(2)诸子略,著录儒、道、阴阳、法、名、墨、纵
横、杂、农、小说等十家著作。(3)诗赋略,著录了辞、赋、歌
诗等五类文学作品。(4)兵书略,著录了兵权谋、兵术技巧各个
杂拌。图书。
清代史学家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中评价《汉书·艺文志》
“不通《汉书·艺文志》,不能够读天下书。艺文志者,学术之
眉目,著述之门户也。”《汉志》的开山鼻祖,也包含了我国现
存最早的医学文献目录。“方技略”把方技类的文献书目列为四
大类,又把每类医籍的
是我国史志目录专为医药文献
篇目
阴阳、兵技巧四类军事文献,包含了战略思想、战
的。(5)数术略,著录了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
形法六类图书。(6)六略三十八类,共著录了当时能够看到的五
百九十六家,一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方技略,著录了医经、经方、
房中、神仙四类著作,大体上是医学科学及方士巫术两编定的目
录,开列,即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及其下各目。《汉志》内涵
功能内的
资料信息。而学非凡是早期文化学术总体进展脉络。
《汉志》中的医学文献目录,
能够
以“六分法”为核心,以文献著录分类,还以总论、叙录为
辅助手段,揭示了先秦至汉代包含医史文献在
许多反映当时医药活动的医史
程度上代表
医
在人类世所表达的医学史观及所蕴涵的医学思想理念能够
说在传统医学
在自身进展过程中
性强,其进展进步了当时官方的正统观念,也留下了作者班
固医学史观与医学思想的深深烙印。代薪火相传基础上的特点,
医药典籍在医学传习过程中扮演了历代医学传习者最为
要的角色,医史文献也就
的传授、接收与研习的工具以《七略》、《汉志》为代表的早
期医史文献目录“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将前代与所处时代繁
多庞杂的医学文献资料了系统精当的归类,以便后人在翻阅时能
够按目索书,分门别类地,地找到
前辈的医学
所需要的资料,不致于面对卷帙浩繁的图书文献束手无策。
在当时颇为先进的文献整理编录方法,对后世医史文献著录工作
的传承进展了的
作用。
与医学科学的
第四篇:汉书艺文志读书笔记《漢書o藝文志》讀書筆記
漢初劉向、劉歆父子与步兵校尉任宏、太史令尹咸、侍醫李
柱國奉詔考訂群書、總教典籍,著成《別錄》、《七略》之書。此
二書是中國歷史上真正的目錄學專著,以此為范,開啟了我國源
遠流長的目錄編撰史。惋惜二書至中唐之時已不存於世,而東漢
班固因襲向歆父子之書略加修改增刪成《漢書o藝文志》福澤於
今,是我們瞭解先秦兩漢學術文化狀況及其源流的最重要典籍之
一,在“辯章學術、考鏡源流”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關於《漢志》中《易》的地位
在《漢志》中,《易》類典籍居各類之首,且在评论各家著作
的时候,《周易》经传也經常被作为评判学派思想的根据,《易》
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易》被儒家尊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在《六藝略o
大序》中作者言:
六藝之文。《樂》以与神,仁之袁也;《詩》以正言,義之用
也;《禮》以明體,明者著見,故無訓也;《書》以廣聽,知之術
也;《春秋》以斷事,信之符也。五者,蓋五常之道,相須而備,
而《易》為之原。故日“《易》不可見,則乾坤或者幾乎息矣”,
言與天地為終始也。
以仁、義、禮、智、信五常與《詩》《書》《禮》《樂》《春秋》
這五經相配,認為五經像五常一樣,相須而備,更迭用事,而“《易》
為之原”,可配天地。對《易經》的重視,形成了《漢志》甚至
中國文化史上頗具特色的以《易》論文,以《易》闡釋學說來源
及其特徵的現象。如在《書》類的小序中,班固引《易》曰:“河
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顏師古注:上擊之辭也),來說明
《書》的來源;《禮》類小序中引《易》曰:“有夫婦父子君臣上
下,禮儀有所錯”(顏師古注:《序卦》之辭也),來闡釋“禮”
的實質;《樂》類小序引《易》曰:“先王做樂崇德,殷鑒之上
帝,以享祖考”(顏師古注:《豫卦》象辭也),亦以說明樂的淵
源。
《易》成為向、歆父子乃至班固著书立说的理论根据与探讨
各类问题的指导思想,這樣的觀念對後人產生了及其深遠的影響。
這種影響不僅之於文學,劉氏父子与班固對《易》所傳達的哲學
意識与文化精神的信仰甚至對於我們民族性格的塑造与形成都
產生了重要的作用。當然,這種信仰絕對不始於劉向、劉歆或者
者班固,但反映于他們的著述中,又確實強化了這種意識。
二、從《書》類文獻目錄看兩漢今古文之爭
在《書》類典籍中我們看到了《尚書古文經》与《經》這樣
的區別,這裡所謂的《古文經》即《小序》中所言從孔子宅壁中
所得的“皆古字”之書。(同時被發現的還有《禮記》、《論語》、
《孝經》。)而“《經》二十九卷”,蓋指當時伏生所傳,後來被
立於學官的今文《尚書》。
在《易》類書錄下未見“今古文”之別,單著“《易經》十
二篇”,其原因已見於《易小序》,蓋因劉向已以施、孟、梁丘
三家本与中《古文易經》、費氏本互教,原書異文既然已經定奪,
因此原書就不再著錄。而在《書》類之下,今古
《尚書》並存且《尚書古文經》在上,就格外值得關注了。
漢哀帝時,劉歆欲將《左氏春秋》、《毛詩》、《逸禮》及《古
文尚書》這些“古文”經典立於學官、建置博士。而當時的五經
博士不以為然,劉歆便寫了著名的《移讓太常博士書》與其辯論,
并對今文經學家“專己守殘,黨同門,嫉道真”(《移讓太常博
士書》)的作風提出了批評。這就是經學歷史上綿延千年的今古
文之爭的開始。把古文《尚書》置於今文《尚書》之前,正反應
了劉歆堅持古文經的正宗的立場。
今古文經所爭的實質不過是勢位利祿与“正宗”的名分,因
為假如經書被置於學官,必定給相應地治學之士提供相關的功名
与利益。但是,在學風上兩派也確有區別,古文經學家相對而言
更持一種兼容並包的態度,并蓄古今,亦更加重視訓詁、考據等
工作;而今文經學家相對更重視微言大義的闡發。與此前人多有
論述。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劉歆欲立古文經並非全是出於勢位的
考慮,他希望“並置”今古文經,並不是要用古文經取代今文經,
而是期望以“古文”補“今文”“離於全經,固已遠矣”之缺。
這種學術上的包容与存真意識是值得讚賞的。《蘭台萬卷》中,
李零教授對此有詳細分析。
三、從《六藝略》“詩”類与“詩賦”分略看先秦兩漢詩學
觀念
《漢志六藝略》中錄《詩經》与傳《詩經》的著述凡六家,
四百一十六卷。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六藝略》之外向歆父子又
獨辟《詩賦略》記載歌詩二十八家,三百一十四篇。
《詩經》与後代歌詩的淵源在《詩賦略大序》中作者已有闡
述,按史部著作附於《春秋》類之後的體例,歌詩按理說當載于
《詩經》之後。然而,對于相同的情況在具體的著錄中,劉氏父
子卻採取了不一致的著錄方法,這毕竟是出於文學觀點的考量,
還是牽就于歌詩類的卷帙之繁而做出的一種權宜之選。後代學人
也多有論述。
在《文心雕龍·樂府》中劉勰曰:“昔子政品文,詩與歌別,
故略具樂篇,以標區界。”他大概認為,劉向將《詩經》與“歌
詩”分開著錄是為了區分詩與歌的不一致。但詩三百篇皆可入樂
而歌,這已是不爭的事實,因此劉勰的這一觀點顯然站不住腳;
阮孝緒在《七錄序》中提到了另一觀點:“《七略》‘詩賦’不
從‘六藝’詩部,蓋由其書既多,因此別為一略。”清代學者章
學誠、今人餘嘉錫也承襲了這一觀點。劉師培則以為,“若詩賦
諸體,則為古人有韻之文,源於古代之文言,故列於六藝九流之
外;亦足證古人有韻之文,另為一體,不與它體相雜矣。”眾說
紛紜,莫衷一是。
在我看來,或者許劉氏父子將史部著述附于《春秋》之後才
是真正的權益選擇,因為史部書籍本來不多(凡8家,289篇;
另有年表三種),不足以單獨成略因此只能附在經下。而詩賦之
文,不僅篇幅眾多,而且並非單純地闡釋《詩經》的作品,而是
“感于哀樂,緣事而發”的藝術創作,与“說”、“故”、“傳”、
“注”、“箋”是有明顯差別的。雖然劉氏父子直到班固這一時
期對於文學的獨立性并無清晰的認識,作為大型藏書目錄的草創,
其體例也並不純嚴(餘嘉錫先生既已認為“諸子略”中有很多的
詩賦作品与其他後世視為文學作品的創作),但對於詩賦創作与
經的區別顯然劉氏父子也是注意到了的。
《白虎通·五經》雲:“經,常也。”《釋名》雲:“經者,
徑也,常典也。”
可見“經”是具有恒常意義的典籍在當時已是共識。劉歆不
愿看到今文經學以今亂古,固然也不願意非經之作与經相提並論,
雖然二者之間具有源流關係。這樣看來,把詩賦另立一略才是當
然之舉。
前賢毕竟處於怎樣的考量現在已無從知曉,但能够确信的是,
詩賦的單獨成略對於我國文學較早地從經學中獨立出來、文學意
識的形成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而我國目錄之書從《班志》的六
分法到最終經史子集“四分法”的形成,《詩賦略》的率先分科
也是有其導引作用的。
原文:
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
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袓述尧、舜,文、武,宗师
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孔子曰“如有所誉,其有所试。”
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业,己试之效者也。然惑者既
失精微,而辟者又随时抑扬,违离道本。苟以哗众取宠。后进循
之,是以五经乖析,儒学寖衰。此辟儒之患。
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褔、古今之道。
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君人南面之术也。
合于尧之克攘,《易》之嗛嗛,一谦而四益,此其所长也。及放
者为之,则欲绝去礼学,兼弃仁义,曰独任清虚,能够为治。
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与之官。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
辰,敬授民时,此其所长也。及拘者为之,则牵于禁忌,泥于小
数舍人事而任鬼神。
法家者流,盖出於理官。信赏必罚,以辅礼制。《易》曰“先
生以明罚饬法。”此其所长也。及刻者为之,则无教化,去仁爱,
专任刑法,而欲以致治。至于残害至亲,伤恩薄厚。
名家者流,盖出于礼官。古者名位不一致,礼亦异数。孔子
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此
其所长也。及譥者(喜欢攻击别人隐私的人)为之,则苟钩釽析
乱(屈曲破碎、支离错杂)而己。
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茅屋采椽,是以贵俭;养三老,
五更,是以兼爱;选士大射,是以上贤;宗祀严父,是以右鬼;
顺四时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视天下,是以上同;此其所长也。
及蔽者为之,见俭之利,因以非礼;推兼爱之意,而不知别亲疏。
从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孔子曰“诵《诗》三百,使
於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又曰“使乎。使乎。”言
其当权制宜,受命而不受辞,此其所长也。及邪人为之,则上诈
谖,而弃其信。
《易》曰“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今异家者,各
推所长,穷知究虑;以明其指,虽有蔽短,合其要归,亦六经之
支与流裔。使其人遭明王圣主,得其所折中,皆股肱之材已。仲
尼有言“礼失而求诸野。”方今去圣久远,道术缺废,无所更索,
彼诸家者,不犹愈于野乎。若能修六艺之术,而观此诸家之言,
舍短取长,则能够观万方之略矣。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节选)
译文:
儒家这个流派,大概出自于古代的司徒官。他们帮助国君,
顺应自然,宣明教化。涵泳于六经的文章当中,特别注意仁义之
间的事务,远宗尧舜的道统,近守周文王、武王的礼法,尊崇孔
子为师表,加重他们言论的重要性,在各派道术当中最为崇高。
孔子说:“假如对别人有所称赞,就一定先对他有所试验。”唐
尧虞舜的兴隆,商朝周朝的盛世,孔子的德业,是已经通过试验
而有成效的。但是迷惑的人已经失去了(儒家经典中)精深微妙
的道理,而邪僻的人又追随时俗任意曲解附会经书的道理,违背
离开了圣道的根本,只明白以喧哗的言论博取尊宠。后的学者依
循着去做,因此五经的道理就乖谬分离,儒学就逐步的衰微的;
这就是那些邪僻的儒着所留下的祸患啊。
道家这个流派,大概出于古代的史官。他们连续记载成功失
败、生存灭亡、灾祸幸福、古今的道理。然后明白秉持要点把握
根本,守着清静无为,保持谦虚柔弱的态度;这就是国君治理国
家的方法。(这办法)符合于尧的能够谦让,易经上所说的谦虚,
一种谦虚能够得到四种好处;这就是他们的长处。等到狂放无守
的人实行道家学术,那么就断绝了礼仪,抛弃了仁义;认为只要
用清静无为,就能够治理好国家。
阴阳家这个流派,大概出于古代掌天文的官职。他们恭敬的
顺从上天,用历象记录日月星辰的运行,恭敬的教诲人民按照天
时祭祀、耕种;这就是他们的长处。等到拘泥固执的人实行阴阳
家的学术,就被禁忌所牵制,拘泥于占卜问卦的小技术,舍弃了
人事而迷信鬼神。
法家这个流派,大概出自于古代的法官。他们奖赏很有信用
处罚必定施行,辅助礼仪制度的推展。易经上说:“先王用很严
明的刑罚整饬法律。”这就是他们的长处。等到刻薄的人实行法
家的学术,那么就不要教化,舍去了仁爱,专门用刑法,而想要
达到治理国家的目的;至于残害了最亲近的人,伤害恩义刻薄了
应该亲厚的人。
墨家这个流派,大概出于古代掌管宗庙的官职。他们住在茅
草盖顶,以采木为椽的房子里,因此注重节俭;奉养年老更事致
仕的人,因此主张兼爱;以大射礼选拔人才,因此崇尚贤人;尊
崇鬼神尊敬祖先,因此崇敬鬼神;顺从四时做事,因此不相信命
运;以孝道宣示天下,因此崇尚同心同德;这就是他们长处。等
到眼光浅短的人实行墨家学术,只看到节俭的好处,因此就反对
礼节;推广兼爱的旨意,却明白分别亲疏远近。
纵横家这个流派,大概是的出于古代的外交官。孔子说:“读
了诗经三百篇,派他出使到国外去,不能独当一面应对进退,尽
管学了很多又有何用呢。”孔子又称赞蘧伯玉的使者说:“使者
呀。好使者呀。”说一个使者应该权衡情况的利害得失做适当的
处置,只同意出使的命令而不同意应对的言辞,这就是他们的长
处。等到邪恶的人实行从横家的学术,那么就崇尚欺诈,而背弃
了应该遵守的诚信。
易经上说:“天下(学问)的途径尽管不一样但是归趋是相
同的,思虑尽管很繁杂但是目标一致。”在各家的学者,各自推
崇他们学说的长处,用尽了智慧与思虑,阐明他们学说的要旨。
尽管各自有偏见短处,但是综合他们的要紧归趋,发现他们也都
是从六经分支出的。假使让他们遭遇到圣明的君王,能折中使用
他们的主张,他们都能够成为辅佐的人才啊。孔子说过:“礼仪
散失了要到乡野去寻找。”在距离圣人的时代很久远了,圣人的
道术残缺废弃,没有地方再去加以追求了,使用他们各家的学术
不是胜过去乡野找得好吗。假如能修明六经的学说,观察参考这
各家言论,舍弃短处取用长处,就能够通达治理国家的各类方法
了。
本文发布于:2023-02-27 22:24:3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75078757193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汉书艺文志.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汉书艺文志.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