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1.1.2余弦定理
是否属于
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
否
学科数学学段:高中年级高一
相关
领域
平面向量
教材书名: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B版必修5,:人民教育出版日期:2014年6月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数学学习按知识分类有概念学习、规则学习和问题解决学习,相应的课堂教学有概念教学、规则教学
和问题解决学习。数学规则表现为一定的语言和符号,总是包含某种特定内容,呈现某种特定的形式。沈
良《略谈数学结构观下的阶梯与教学》指出:结构观下的教学应凸显结构的地位,使学生的学习、解题、
反思等活动都能适度地从结构的形式、特征与功能等角度出发思考。
余弦定理的发现、推导、证明和应用过程就是数学规则的学习,展现了利用了结构启发学生思维,引
导学生反思探究和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为了体现向量的工具作用,让学生尝试运用平面向量知识解决三
角形的度量问题。
教学背景分析
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B版》必修5(人教版)第一章“解三角形”第二
节《余弦定理》。余弦定理承前的基础知识有勾股定理、向量基础知识、三角函数定义、诱导公式、和角
公式、正弦定理与三角形面积公式,这些都是建立余弦定理的知识储备,后续的知识有正余弦定理的应用。
同时余弦定理也为判断三角形的形状,证明三角形中的有关等式提供了重要依据。余弦定理是三角函数模
块在三角形中的具体应用,是解决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因此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学情分析:
本校是市远郊的一所普通高中校,学生的基础较差。学生已经适应了高中的学习,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
惯,高一上学期已经学习了平面向量的知识,但由于高一上学期的学习任务较重,课时较紧,留给学生消
化和练习的时间较少,再加上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很多知识一知半解.利用平面向量解决问题的方
法不是很熟练,所以在推导过程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鼓励学生大胆的探索,不求全责备。学生经历
过小组讨论的学习形式,对问题有一定的思考和探究能力,能很快地进行小组讨论,并能清楚地表述和展
示讨论成果.
教学方式:
.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与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所
以在教学中采用“探究性学习的问题解决模式”。在回顾旧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新的研究问题,引导学生从
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突破教学难点.通过引导学生带着问题的主动思考、合作交流的探究过程,
力求使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还能学会研究方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技术准备:PPT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经历对三角形边角关系的探索,能证明余弦定理,了解从几何和向量的途径证明余弦定理,能初步运用余
弦定理解决简单的三角形问题。
过程与方法:
在发现余弦定理的过程中,感悟类比,特殊到一般,数形结合,转化的思想方法,并提高学生运用余弦定
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数学活动的过程,享受数学发现的快乐,让学生获得发现的成就感和快乐,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余弦定理的发现与推导
教学难点:余弦定理的建立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
教学
阶段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置意图
复
习
引
入
教师提问
1、前面我们学习了正弦定理,请思考正弦定理能够帮助我
们解决三角形中的什么问题?
2、在“2角1边”中,边是对边还是邻边?
3、在“2边1角”问题中,角是对角还是夹角?
回答1:“2角1
边”和“2边1
角”问题。
回答2:对边和
邻边都可以。
回答3:若是对
角,比如知道
Aba和,,由正
弦定理可先求
复习旧知,有效的
帮助学生梳理解
三角形的几个问
题,又为引入新知
作好铺垫。
教师通过设问将
自身的主导作用
转变为学生学习
的引路人。
.
4、针对“2边1夹角”的问题,正弦定理无法解决,但已知
“2边1夹角”的三角形利用初中的知识是确定的吗?如果
是确定的,请同学们思考:在∆ABC中,已知边长Cba和,,
试求边长c。
B,再求C
和边长c。若是
夹角,如果知道
Cba和,,用
正弦定理似乎求
解不了。
回答4:确定,
因为根据初中知
识“边角边”可
以判定三角形全
等。
启发学生从原有
认知结构中找出
新知的生长点,利
用旧知获取新知。
.
探
究
新
知
问题一:若090C,边长c是否能求?能不能用向量方
法证明呢?
(教师引导:勾股定理是边的关系,可由向量的数量积转化
得到)
设ABCRt,090C,因为边的平方等于对应向量的
平方。由CBACAB
,得
学生回答问题
一:
若
090C
,
就是勾股定理。
学生在教师的引
导下完成证明。
通过问题的设置
引导学生逐步深
入的进行探讨.
通过分组讨论,
加强学生之间的
交流与合作,充分
发挥学生学习的
主动性.
.
22
22
2
)()(
CBAC
CBCBACAC
CBACCBACABAB
•
••
即222bac
(教师板演)
问题二:若对于任意的三角形,上述的推导过程会发生怎样
的变化?结果会是什么形式?
(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教师巡视)
因为090不一定是C
,所以向量CCBAC-的夹角与也
不定是090。因此
22
22
)cos(2
2
)()(
CBCCBACAC
CBCBACAC
CBACCBACABAB
•
•
••
即Cabbaccos2—222
(教师顺应学生的探究思路给予适当的提示、点拨、启发)
勾股定理可以看做是上式的特殊情况。上式也可以看做是勾
股定理的推广。
问题三:回顾刚才解决的问题,我们很容易得到结论:在
∆ABC中,的对应边,,,是角,,CBAcba则有
成立。cos2—222Cabbac
还有其他类似形式的
等式吗?
总结还可以得出Abccbacos2—222
Baccabcos2—222
用语言文字表述为:三角形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的
平方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夹角的余弦的积的两倍。
这个结论揭示了任意三角形三边与其中一角的余弦关系,我
们称它为“余弦定理”。(教师板演课题)
问题四:我们刚刚认识了余弦定理这个新朋友,我们看看它
学生分小组讨
论,并发表自己
的看法,小组内
选取代表进行展
示。
学生很容易根据
形式结构的特点
得出其他两个公
式
学生记忆公式
培养学生由特殊
到一般的解决问
题的方法,以与归
纳、抽象概括的能
力.
培养学生积极动
脑,认真思考,踊
跃发言的习惯,让
学生真正参与课
堂的教学,主动探
究新知的形成过
程,并能用简洁准
确的语言将自己
的想法表达出来。
引导学生观察、分
析公式的特征和
联系,加深对公式
的记忆。
学生观察,思考,
让学生感受到发
.
有什么特征?
1、从结构上看三个公式中轮换对称,,cba;
2、勾股定理可以看做是余弦定理的特例,余弦定理是勾股
定理的推广。
问题四: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余弦定理,它可以解决什么问
题?
1、已知三角形的两边与夹角,可求出第三边
2、已知三角形的三边,可求角
进一步得出余弦定理公式的变形(教师板演)
bc
acb
A
2
cos
222
ac
bca
B
2
cos
222
ab
cba
C
2
cos
222
学生根据公式的
特点回答问题,
并记忆公式的变
形。
现的乐趣。
应
用
举
例
例1在∆ABC中,已知060,1,3Acb
,求边长a。
分析:已知两边与其夹角,故直接选取余弦定理解决。
例2在∆ABC中,已知
37,4,3cba
,求∆ABC
的最大内角。
分析:已知三边求角,故选取变形公式,而且明确大边对大
角,求
角C。
例3在∆ABC中,已知
060,24,8Bba
,求边长
c
。
分析:法一:已知两边与对角,可以选取正弦定理先求角A,
再由C=π−A−B,利用
a
sinA
=c
sinC
或者
b
sinB
=c
sinC
法二:利用
ac
bca
B
2
cos
222
求解。
学生认真阅读题
目,理解题意,
完成解答。学生
板演例1和例2
的过程。
因为是新课的学
习,难度设置较
低,旨在让学生初
步学会运用余弦
定理解决问题。3
个例题包含3种
情形,并让学生总
结思考“利用余弦
定理可以解决哪
些三角形问题;对
于例3要视具体
问题选择正弦或
余弦定理解决。
.
课
堂
练
习
1、在∆ABC中,已知0150,2,33Bca
,求边长
b。
2、在∆ABC中,若0—222cabba,则。求C
学生练习.
根据课上的时间
灵活安排,若时间
充裕让学生自主
完成,通过练习进
一步巩固所学的
知识.
归
纳
总
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与数学思想方法
知识上:余弦定理的推导方法与余弦定理应用
思想方法上:
1、类比思想方法
2、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
(教师适时地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和肯定)
学生交流这节课
的收获.
通过小结使学生
加强对知识的记
忆,加深对数学思
想方法的理解,养
成总结的好习惯.
课
后
思
考
在例3中既可以用正弦定理也可以用余弦定理,那么正弦定
理和余弦定理是否存在着联系呢?你能用正弦定理证明余
弦定理,用余弦定理证明正弦定理吗?请同学们课后思考。
学生课后思考.
加深对正弦定理
和余弦定理的理
解
板书设计
1.1.2余弦定理
Abccbacos2—222
Baccabcos2—222
变形:
bc
acb
A
2
cos
222
ac
bca
B
2
cos
222
例1:
例2:
例3:
.
ab
cba
C
2
cos
222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1、教师教学效果评价
评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角色把握,整个课堂环境的营造,技术运用
2、学生学习效果评价
评价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态度和表现,即评价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水平,学习效果。
评价量规:
教师评价内容评价标准
ABC
角色把握
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参
与者、激励者
学生学习知识的传授者、活动
组织者
一味讲授,严厉监督
环境营造
营造宽松、XX、平等、互动的
学习化环境;关注学生
规范、有序专制、服从、沉默、压
抑
技术运用
能科学运用各种媒体提供丰富
的资源
呈现教材,讲清知识,组织练
习
手段单调,讲解模糊,
目标不明,过程紊乱
学生评价内容评价标准
ABC
学习方式
能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发
现
听讲发现,被动回答问题唯师唯书,被动接受
学习水平
学习热情高,参与度高,见解独
特,深刻领会新知
学习热情一般,参与度一般,
少有独特见解,新知理解一般
学习没有热情,参与度
低,回答问题错误多
学习效果
掌握并能灵活运用知识技能的
同时提升了学习水平、增强了学
习兴趣
能掌握知识技能并运用,但学
习水平未有提高,学习兴趣一
般
完全依靠教师讲解勉
强掌握知识技能,学习
过程枯燥乏味
.
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300-500字数)
本节课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理念,在教学设计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注重公式定理形成的过程
公式是对一类事物的普遍规律的符号表达,所以一定要交待公式的产生背景,明确公式的条件和结论,
培养推理能力,同时也是加强公式记忆的过程。因此公式的推导应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完成,教师在推
理难点或隐蔽条件等方面加强指导。这节课证明过程直接引导学生利用平面向量的知识解决,是因为考虑
到学生刚完成平面向量的学习,这样承前启后的安排也较自然。
2、尝试合作学习
学习需要老师的引导,学习也需要同伴的帮助,有时同伴的帮助显得更为重要。同伴间的互相启发、
互相评价、互相促进,其教学效果更为显著。
3、根据学生情况设计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选取既要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也要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特点。在这个教学设计
中,考虑到学生的基础较差,学习主动性不强,采用了教师启发引导与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的方式,既发
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又体现了教师的有效引导。这样的教学内容设计层次合理,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落实。
4、公式、定理的学习不能回避记忆
公式、定理的学习是离不开记忆的,牢固准确的记忆是灵活运用公式、定理的前提和基础。但是,对
于公式、定理的学习而言,没有理解的记忆就是简单机械的记忆,是没有价值的。所以课上重视公式结构
的分析和记忆。
本文发布于:2023-02-27 22:11:5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75071187183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余弦定理教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余弦定理教案.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