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数七

更新时间:2023-02-27 21:44:18 阅读: 评论:0

绵阳景点-孕妇羊水多怎么办

数七
2023年2月27日发(作者:教师节做贺卡)

1/12

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数学科教学进度表

科目数学

教学

班级

七(1、3)

教科书名

与册数

数学七年级下册

上课

日期

2015.3.2

每周

节数

5

总授课

节数

5×16=80

周次

时间

教材内容(第五章至第十章)

起止

115.03.02~03.065.1相交线3

215.03.02~03.065.1相交线~5.3平行线的性质5

315.03.09~03.135.3平行线的性质~5.4平移5

415.03.16~03.20本章知识整合~6.1平移直角坐标系5

515.03.23~03.276.1平移直角坐标系~6.2坐标方法的应用5

615.03.30~04.03第六章小结~7.1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5

715.04.06~04.107.2与三角形有关的角~7.3多边形与其内角和5

815.04.13~04.177.4多~第七章整合5

915.04.20~04.24期中考试前的系统复习与检测2

1015.04.27~05.01期中考试

1115.05.04~05.08期中考试质量分析~8.2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5

1215.05.11~05.158.3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5

1315.05.18~05.228.4三元一次方程组解法~本章知识整合5

1415.05.25~05.299.1不等式~9.2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不等式5

1515.06.01~06.059.3等式~第十章整合5

1615.06.08~06.1210.1统计调查5

1715.06.15~06.1910.2直方图~10.3课题学习5

1815.06.22~06.26期末考试前的系统复习与检测5

1915.06.29~07.03期末考试

2015.07.06~07.10本学期各项工作评估与总结

备注根据实际情况,可临时调整

一、教材简况:

2/12

全书包括6章,共分四个领域:

1.“数与代数”领域:

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8课时)

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10课时)

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13课时)

2.“空间与图形”领域: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15课时)

第七章三角形(9课时)

3.“统计与概率”领域:

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6课时)

4.“综合应用”领域:

课题学习。

二、学生情况:

七年级1、3班共有57人,男生35人,女生22人,绝大多数学生学习很努

力,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数学的方法和技巧,但基础知识的不扎实成为制约他们

学习的瓶颈,造成班级发展不平衡,两极分化现象严重;在学生所学知识的掌握

程度上,对优生来说,能够透彻理解知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也较为清楚,但对

待大多数学困生来说,简单的基础知识还不能有效掌握,成绩较差;学生的逻辑

推理、逻辑思维能力,计算能力有待加强,还要提升整体成绩,适时补充课外知

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素质;在学习态度上,绝大部分学生上课能全

神贯注,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少数学生学习上有困难,对学习处于一种放弃的

心态;课堂作业,大部分学生能认真完成,少数学生需要教师督促,这一少数学

生也成为老师的重点牵挂对象,家庭作业,学生完成的质量要打折扣。通过上学

期的努力,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没有养成,如预习的习惯,自主学习的习惯,进行

总结的习惯,主动纠正错误的习惯等,还需要加强。

三、学段目标

(一)知识技能

1.体验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符号的过程,理解实数、方程、不等式,

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

2.探索并掌握相交线、平行线、三角形的基本性质与判定,探索并理解平

面直角坐标系与其应用。

3.初步体验收集数据、处理、分析和推断过程。

(二)数学思考

1.通过用方程、不等式表述数量关系的过程,体会数学建模思想和建立符

号意识。

2.了解利用数据可以进行统计推断,发展建立数据分析观念。

(三)解决问题

1.初步学会在具体的情境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

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历从不同角度寻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过程,体验解决问题方

法的多样性,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一些基本方法。

3.在与他人合作和交流的过程中,能较好地理解他人的思考方法和结论。

3/12

4.针对他人提出的问题进行反思,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四)情感态度

1.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2.感受成功的快乐,体验独自克服困难、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有克服困

难的勇气,具备学好数学的信心。

3.在运用数学表达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数学具有抽象、严谨和应用

广泛的特点,体会数学的价值。

4.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勇于质疑、勇于创新,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

合作交流等学习习惯,形成严谨XX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点:

打造高效课堂,面向全体学生,整体提高水平,全面培养能力,养成良好的

学习习惯。这是本期教学中的重点。

五、教学难点:

高效课堂“3+X”模式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

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

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

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

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六、教学措施:

1.极力打造六模块3+X构建式课堂教学,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2.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教材,精心备课,精选习题,上好新课,分

层教学,突显“3+X”,与时总结和反馈。

3.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施制作教学道具,设置教学情境,结合日常生活,

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引导学生主动加入课堂学习和讨论,积极参与知识的探究

与规律的总结。

4.营造XX、和谐、平等、自主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交流

和分享发现的快乐。从而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5.精心设计探究主题和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会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创

造性思维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意识习惯。

6.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

的人生态度。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

七、课程资源的开发

1.实践活动材料

为了使学生在课堂中能够充分地参与活动,在活动中更好地理解重要的数学

概念和方法,充分利用并开发实物材料和设备(如立体模型、校园设施)供学生

开展实践活动。

2.音像资料与信息技术

录像带、光盘等音像资料。录制生活中的一些场景作为与学习内容相适应的

问题情境;录制数学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录制数学家的生平或故事;录制教学

4/12

案例等。

计算机、多媒体、互联网等信息技术。

3.其他学科的资源

将数学与其他学科密切联系起来,从其他学科中挖掘可以利用的资源(如自

然现象、社会现象和人文遗产)来创设情境,利用数学解决其他学科中的问题。

例如可以展现细胞分裂的过程(1个分裂成2个,再逐步分裂成4,8,16,…),

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平方的概念;让学生通过收集和分析数据,研究影响单摆周期

的因素;可以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研究环保问题。

4.兴趣小组课

利用我校开展的兴趣小组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培

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与创新精神。如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趣味

数学、数学史和数学家的故事、扩展性知识等,用来拓宽学生的学习领域。

5.图书资源

学校图书应该基本满足学生课外阅读的需要,这对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

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用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教师的教

学资源。

6.报刊杂志、电视广播等媒体

学校板报、宣传栏、报刊杂志、电视广播等媒体提供了许多有意义的问题,

充分地从中挖掘适合学生学习的素材。教师还可以向学生介绍电视中与数学有关

的栏目,组织学生对某些内容进行交流。

单元(章)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本章包括4节内容,前三节主要讨论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重点是

垂直和平行关系,第4节是有关平移变换的内容.

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空间与图形”所要研究的基本问题。首

先探究了两直线相交所成的角的位置和大小关系,给出了邻补角和对顶角概

念,得出了“对顶角相等”的结论;进一步探索得出了“过一点有且只有一

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垂线段最短”“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

已知直线平行”等结论,并给出点到直线的距离、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等概

念,为学习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确定点的坐标打下基础.

本章在最后一节安排了有关平移变换的内容.它是“空间与图形”领域

中一块重要的内容,是研究几何问题、发现几何结论的有效工具.

知识

能力

1.理解对顶角、邻补角等概念,探索并掌握对顶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

佘角(或补角)相等等性质;

2.理解垂线、垂线段等概念,能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和平行线;

3.理解点到直线距离的意义,能量出点到直线的距离;

4.掌握基本事实: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过直线外一点

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5.识别同位角、同旁内角、内错角;

6.理解平行线的概念、性质和判定;

7.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平移,并欣赏它在自然界和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探索它

的基本性质。

5/12

过程

方法

1.通过画图、折纸、剪纸、度量或做试验等活动,探索发现几何结论,然后

再对结论进行说明、解释或论证;

2.通过探索活动来发现结论,经历知识的“再发现”过程,在探究活动的过

程中发展创新思维能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情感

态度

与价

值观

1.通过平行线与相交线,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标准;

2.从复杂图形分解为若干个基本图形的过程中,渗透化难为易的化归思想方

法和方程思想;

3.通过师生的共同活动,促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培养良好的情感、合作交流、

主动参与的意识,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的情感体验,

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精神.

4.通过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

重点

1.垂线的概念与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

2.对学生按照“说点儿理”“说理”“简单推理”“用符号表示推理”等不同

层次分阶段逐步加深,通过这样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

新意识.

教学难点逐步深入地让学生学会说理、推理,是本章的难点.

教学时数14课时

课题5.1相交线课型新学课主备人张永慧

知识

能力

1.理解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能在图形中辨认;

2.掌握对顶角相等的性质和它的推证过程;

3.会用对顶角的性质进行有关的推理和计算,并能运用对顶角的性质解决一

些问题.

过程

方法

1.表述对顶角、邻补角的概念、性质,并能利用它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

2.通过对顶角性质的推理过程,提高推理和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变式图形的识图训练,提高识图能力。

情感

态度

与价

值观

1.通过相交线,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几何图形的简单美、对称美.

2.通过对对顶角的探究,使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3.从复杂图形分解为若干个基本图形的过程中,渗透化难为易的化归思想方

法和方程思想,并通过实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标准;

4.从图形变化过程中,树立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5.通过师生的共同活动,促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培养良好的情感、合作交流、

主动参与的意识,在独立思考的同时能够认同他人.

教学重点

1.顶角的概念,“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2.对顶角、邻补角的图形识别.

教学难点

1.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与邻补角的区别与联系,以与“对顶角相等”的探

究过程;

2.在较复杂的图形中准确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

教学方法强调图形的基本特征,指导学生逐步学会分解复杂图形、找出基本图形的方法.

6/12

教学准备

三角尺、量角器、自制复合胶片、木条制成的相交直线的模型.

教学时数4课时

第一课时:5.1.1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观察课本图5.1-1,注意剪刀

剪开布片过程中有关角的变化。

(二)探索新知,呈现目标

探究1:任意画两条相交的直

线,在形成的四个角(如下图)中,

两两相配共能组成几对角?各对角

存在怎样的位置关系?根据这种位

置关系将它们分类。

4

3

2

1

l2

l1

反馈校正,并引出对顶角、邻

补角概念:

有一公共边,另一边互为反向

延长线的两个角,互为邻补角。如

∠1与∠2,∠2与∠3,∠3与∠4,

∠4与∠1(共6对)。

有一个公共点,并且一人角的

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反

向延长线,这两个角互为对顶角。

如∠1与∠3,∠2与∠4(共2对)。

探究2:分别量一下各个角的

度数,各类角的度数有什么关系?

为什么?在课本图5.1—1转动剪

刀把手的过程中,这个关系还保持

吗?

反馈校正,得出对顶角的性

质:对顶角相等。

(三)分层练习,当堂达标

练习1:(1)判断下图中的

∠1与∠2是不是对角,为什么?

学生动手操作:利

用自制模型,转动其中

一根木条,观察角的变

化情况。

学生先独立思考,

后互动探究,合作交

流,得出结论后以小组

为单位交流展示。

学生动手度量,得

出结论,并以小组为单

位相互展示交流。

学生先独立思考,

再完成,必要时互相合

作交流。

①让学生感受到

数学来源于生

活,又服务于生

活,让学生了解

相交线、是我们

日常生活中经常

见到的;②通过

画面,培养学生

的空间想象能

力;③通过画面,

启发学生广泛地

联想,让学生知

道,相交线的概

念是从实物中抽

象出来的;激发

学生学习数学的

热情。

通过对图形

中角与角位置关

系的研究分析,

学生描述邻补

角、对顶角概念,

从角的位置关系

上来研究这些角

的相互关系,让

学生经历从图形

到文字到符号的

转换过程,使学

生加深对对顶

角、邻补角概念

的理解,积累一

些对图形研究的

经验和方法。

1.巩固对顶

角概念的,通过

练习,使学生掌

握在图形中辨认

对顶角的要领,

7/12

1

2

1

2

1

2

CBA

(2)“课本第3页练习”

(3)“课本第3页例题”

练习2:(1)已知∠1与∠2

互为邻补角,且∠1︰∠2=2︰7,

求它们的度数。

(2)已知两个角互为邻补

角,求它们的角平分线的夹角。

练习3:已知如图,OC⊥AB,

OE、OF分别是∠COD、∠AOD的平

分线,求的度数。

F

E

D

C

B

A

O

(四)程度拓展,强化提高

平面上有3条直线相交,可组成多

少对对顶角?4条呢?n条呢?

小组合作探究,积

极思考,尊重学生的个

性差异,让多数同学能

够完成。

尊重学生个性差

异,小组合作完成。

提高学生的识图

能力。

2.为学生提

供个性化发展的

空间,与时了解

学生的学习效

果,使学生养成

独立思考、反思

学习过程的习

惯。

3.让学生展

开讨论,充分发

挥学生的主动

性,在活跃课堂

气氛的同时,培

养学生创造性思

维能力。

进一步掌握

对顶角,激发学

生学习的兴趣。

课堂生成

性问题

作业布置课本第8页1、2题。

预习指导知识

8/12

预习问题

1.动手操作:得用自制相交线模型,固定其中的一根木条,

转动另一根木条,当形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1=90º时,求其它

角的度数。

2.按要求画垂线

(1)作已知直线l的垂线,看看这样的垂线有几条?

(2)过任意一点作已知直线l的垂线,看看这样的垂线有没

有?如果有,看看有几条?

3.想一想,能不能过下列点P作线段AB与射线AC的垂线

呢?如果能,怎么作?自己作作看。

P

A

C

B

A

自我检测

1.判断下列语句是否正确,为什么?

(1)两直线垂直不属于两直线相交;

(2)对顶角相等,相等的角是对顶角;

(3)如果两条直线相交形成的四个角中,两个邻补角的度数相等,

则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2.分别过下列⊿ABC的顶点A作线段AB、BC的垂线,D为垂足。

A

BC

A

BCCB

A

教学

流程图

作业布置知识整合巩固提高

分层训练探究新知情境引入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5.1.2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检查预习

检测1:垂直、垂线、垂足的概念

(教师根据上节课提出的问题,收

集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方案)

检测2:(1)任意一条直线的垂线

学生先独自思考,

必要时可小组合作,达

成共识,小组组长反馈

本组人员对这一问题

的解决方案。部分同学

与时发现问

题,反馈校正。

将复杂问题简单

化,渗透化难为

易的化归思想。

9/12

有多少条?

(2)过任意一点P作已知直线l

的垂线有多少条?点P与直线l

的位置关系是什么?

(3)过一点作直线的垂线,垂足

在哪儿?作线段与射线呢?

二、巩固新知,呈现目标

过一点已直线、线段、射线的垂线

(题见小黑板)

三、强化训练,当堂达标

练习1:“课本第5页练习”

练习2:如下图,过点M分别直线

a,b的垂线。

a

b

M

a

b

M

M

b

a

练习3:读语句画图

(1)画直线AB;

(2)在AB上任取一点O,作射线

OC⊥AB;

(3)在∠COB的内部任取一点P,

作PE⊥OB于E,PF⊥OC于F。

四、程度拓展,强化提高

ONM

水面

入水点

起跳点跳水运动员按下图

跳水,形成的水花

很大,如何跳水才

能减小水花?

替教师讲解。

学生动手操作,部

分学生在黑板上作图,

并替老师说出要领。

学生先独立思考,

必要时可小组合作,小

组组长反馈本组人员

对这一问题的完成情

况并替教师点评。

学生自主学习,小

组合作完成,与时反馈

问题,以便教师校正。

让学生掌握点与

直线的位置关

系,进一步得出

“过一点有且只

有一条直线与已

知直线垂直”。

让学生经历

从图形到文字到

符号的转换过

程,加深对内容

的理解。

让学生掌握

过一点(点在直

线上、点在直线

外)如何作已知

线(线段或射线)

的垂线。

让学生掌握

基本的数学语

言,画出几何图

形,体会数学语

言的美,激发学

生学习兴趣。

进一步掌握

“垂线段”,感受

数学来自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

激发学习兴趣。

课堂生成

性问题

作业布置课本第8页4、5、题。

预习指导

知识

预习问题

1.思考“课本第5页思考”

2.旧知回顾:“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自我检测

1.分别量出线段AB、BC、AC的长,

并比较AB与AC,BC与AC的大小。

2.比较AB+AC与BC,AB+BC与AC,AC+BC与AB

的大小,能说明为什么吗?

A

B

C

10/12

教学

流程图

预习检测呈现目标分层训练

巩固提高预习指导作业布置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5.1.3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检查预习,收集信息

(教师根据上节课提出的问题,收

集学生对预习问题的解决方案)

二、探索新知,呈现目标

探究: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

点,比较线段PO,PA1,PA2,PA3…

的长短,这些线段中,哪一条最

短?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得

出结论: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

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简单说成:垂线段最短。

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

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

离。

强调:“垂线段的长度”

三、强化训练,当堂达标

练习1:如图,AB⊥

BC,BD⊥AC,能表示

点到直线(或线段)

的距离的线段有多

少条?分别指出来.

D

A

B

C

练习2:在上图中,比较AB与AC,

BD与BC的大小,并说明为什么。

还能用这一理由比较哪两条线段

之间的大小?一一列举出来。

练习3:你能用所学知识解释“三

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吗”?

练习4:点P是直线l外的一点,

点A、B、C是直线l上的任意三点,

且PA=1,PB=2,PC=3,求点P到

直线l的距离的取值范围。

组内成员对预习

情况相互交流,小组组

长反馈本组人员对这

一问题的解决方案

先独自思考,再小

组合作,达成共识。

体会距离的概念。

学生先独立思考,

教师尊重学生个性差

异,对不能完成的题可

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合

作探究完成。

适度拓展,让学生

深入思考。小组合作,

达成共识。

使学生认识

数学来源于生

活,又服务于生

活,激发学生学

习兴趣

将复杂问题

简单化,渗透化

难为易的化归思

想。

练习1是加

强学生对“点到

直线的距离”概

念的理解。

练习2是让

学生进一步掌握

“垂线段最短”。

练习3是对

上节学生预习的

延伸,旨在进一

步理解“两点之

间线段最短”,并

区分它与“垂线

段最短”。

练习4是通

过实例,让学生

深度理解“垂线

段最短”,突破本

11/12

节课的重难点。

课堂生成

性问题

作业布置配练同步进行。

预习指导

知识

预习问题

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形成几个角?任意两个角间的位

置关系与大小关系如何?

2.在上面问题中,如果你有疑难,请阅读课本,认真体会。

自我检测

通过预习,找出下列图中的所有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1

2

3

4

5

6

1

23

4

5

6

7

8

12

11

10

9

8

7

6

54

3

2

1

教学

流程图

预习检测呈现目标分层训练

适度拓展预习指导作业布置

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5.1.4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检查预习,收集信息

(教师根据上节课提出的问题,收集

学生对预习问题的解决方案)

二、探索新知,呈现目标

探究1:图中八个角是那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

所截形成的?∠1与∠7

有什么位置关系?∠4

与∠8、∠4与∠7呢?

8

7

6

54

3

2

1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我们

不难看出:∠1与∠7这两个角分别

在两条被截直线的同一方,并且都在

第三条直线的同侧,具有这种位置关

系的一对角叫做同位角。

组内成员对预习

情况相互交流,小组组

长展示交流

先独自思考,再小

组合作,达成共识。小

组组长反馈本组情况,

部分学生回答教师的

提问。

检查学生

的预习情况,做

到心中有数。

进一步通

过对图形中角

与角位置关系

的研究分析,学

生描述同位角、

内错角、同旁内

角的概念,从角

的位置关系上

来研究这些角

的相互关系,让

12/12

问题1:图中还有哪些角是同位

角?

∠4与∠8这两个角分别在两条

被截直线的内部,并且在第三条直线

的两侧,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一对角

叫做内错角。

问题1:图中还有哪些角是内错

角?

∠4与∠7这两个角分别在两条

被截直线之间,并且都在第三条直线

的同旁,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一对角

叫做同旁内角。

问题1:图中还有哪些角是同旁

内角?

探究2:判断同位角、内错角、

同旁内角的另一种方法—“字母法”

同位角——“F”型

内错角——“Z”型

同旁内角——“U”型

三、强化训练,当堂达标

练习1:找出下图中的所有同位角、

内错角、同旁内角。

(3)(2)(1)

1

2

3

4

5

6

1

23

4

5

6

7

8

12

11

10

9

8

7

6

54

3

2

1

练习2:“课本第7页练习”

练习3:如图,直线DE,BC被直线

AB所截。

(1)∠1和∠2,∠1和∠3,∠1和

∠4各是什么角?

(2)如果∠1=∠4,那么∠1和∠2

相等吗?∠1和∠3和互补吗?为什

么?

通过思考得出:

∠4与∠5,∠3与∠6,

∠2与∠8。

通过思考得出:

∠3与∠7。

通过思考得出:

∠3与∠8。

学生在教师的引

导下共同完成如下:

同位角——“F”型

9

10

11

12

8

7

6

5

4

32

1

内错角——“Z”型

9

10

11

12

8

7

6

5

4

32

1

同旁内角——“U”型

9

10

11

12

8

7

6

5

4

32

1

自主学习,合作交

流,共同完成。

学生经历从图

形到文字到符

号的转换过程,

使学生加深对

同位角、内错

角、同旁内角概

念的理解,积累

一些对图形研

究的经验和方

法。

将复杂问

题简单化,渗透

化难为易的化

归思想。

遵循递进

原则,让学生从

复杂的图形中

找出角的关系,

进一步提高学

生的识图能力。

通过练习3

的训练,让学生

学会简单的说

理,为以后的证

明打基础,进一

步提高学生的

推理能力和逻

辑思维能力;

课堂生成

性问题

本文发布于:2023-02-27 21:44:1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75054587155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数七.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数七.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数七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站长QQ:55-9-10-26 专利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