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废墟的召唤
宗璞在听说圆明园要重建的时候,就跑去看了一下,然后她又想写下自己对圆明园的意
见,于是,她三次到圆明园去体会去思考,去感悟,写下了这篇文章——《废墟的召唤》。
今天就走进这篇文章,看看宗璞要告诉我们她对废墟是什么印象,看看她在废墟面前激发出
什么样的思考。
1.了解作者并识记文中的生字、生词;熟读课文,理解文章主题思想。(重点)
2.品味课文含蓄隽永、贴切生动的语言;体会文中描写与议论相结合的写法以及景物描
写的作用。(重点、难点)
3.感受作者渴望改革、渴望振兴的强烈呼声,增强爱国意识,关心国家大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播放《火烧圆明园》的片段,学生看后说说自己的想法。
教师指出"圆明园虽然现在常年沉睡着,但是,它却留给我们永远的伤口,圆明园代表
着中华民族一段屈辱的历史。女作家宗璞凭吊圆明园这片废墟的时候写下了自己的感受和深
沉的思考——《废墟的召唤》。
二、自主学习——预习与展示
1生字注音
2生词注解
莽莽苍苍:郊野苍茫广大的景色。
奇耻大辱:难以想象的极大的耻辱。
若无其事:就像没有那么一回事一样。形容遇事镇定,不动声色;也形容不把事情放在
心上。
怅然:形容闷闷不乐或失望的样子。
如泣如诉:像在哭泣,又像在诉说。形容声音凄切哀怨。
慷慨激昂:形容说话时满怀正气,情绪、语调激动昂扬。
嗫嚅:形容想说话而又吞吞吐吐不敢说出来的样子。
瞬息万变:形容短时间内就发生许多变化。
迤逦:曲折连绵。
窸窣:拟声词,形容细小的声音。
3作者名片
宗璞,现代女作家,1928年7月生于北京。主要作品有《弦上的梦》《三生石》《宗璞
小说散文选》《丁香结》等。宗璞出身于书香门第,深受中外文化的熏陶,有良好的文化素
养,她的父亲是现代哲学家冯友兰。她的文风素以典雅著称于文坛,作者自言:“我自己在
写作时遵循两个字,一曰‘诚’,二曰‘雅’。”《废墟的召唤》是作者写于1979年的散文力
作,充分体现了作者的真挚情感和语言美感。她凭吊这片废墟的时候有自己特有的感受和深
沉的思考。1979年时值党的改革开放的号角如春雷般在神州大地回响,时代正呼唤着改革
和振兴。
4背景追溯
本文选自《中华百年游记精华》(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有改动。本文写于1979
年12月,当时,党的改革开放的口号如春雷般响彻神州大地。作者借对圆明园荒芜景象的
描写,意在向全社会发出号召,号召每一个有志之士都投身到时代的大变革和百废待兴的建
设浪潮之中。
三、合作学习——探究与交流
(一)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围绕以下问题展开:
1作者写了一个怎样的废墟?
【交流点拨】作品的开篇,作者用一种近乎凄怆的笔调,描绘了在冬日斜阳无力地笼罩
下的圆明园废墟的概貌,描绘了干皱的田地中点缀着的断石残碑以及枯荷衰草。
2作者是单纯地描绘废墟,还是有什么目的?
【交流点拨】作者渲染这一派荒芜衰败的景象,绝不仅仅是凭吊这一历史的遗迹,发思
古之幽情,而是通过这荒芜景象的描写,抒发内心渴望更新、渴望变革的激情,作者渴望改
变这一切,可以说,这种情感贯穿于整个作品之中。
3题目是“废墟的召唤”,“废墟”召唤的是什么?
【交流点拨】召唤全社会每一个有志之士都投入到时代的大变革和百废待兴的建设浪潮
之中。
整理课文的写作思路:(可多媒体显示)
第一部分(第1~3段):对圆明园废墟进行整体描绘,突出其凝固、停滞的现状,透视
出作者面对圆明园废墟所表现出的忧患和惆张,抒发了作者渴望更新、渴望变革的激情。
第二部分(第4~10段):作者直抒胸臆,号召人们留下来,改造着凝固的历史,“废墟,
不愿永久停泊”。
第三部分(第11~20段):作者通过“我”与年轻人的对话,由前面自我情感的直接表
达,转而呼唤全社会尤其是对青年人的呼唤。
第四部分(第20~21段):篇末点题,表明全文主旨。
(二)深层理解
1作者是在什么季节来到圆明园凭吊的?面对废墟,作者是怎样的情感态度?
【交流点拨】冬日;心情沉重。
2习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1)“对着这一段凝固的历史,我只有怅然凝望”,为什么说“历史”是“凝固的”?
【交流点拨】因为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地停泊着,如石刻
一般,停滞了,凝固了,而废墟永远象征了那段与它有关的历史。所以说历史凝固了。
(2)楚国早已是湖北省,但楚辞的光辉,不是永远充塞于天地之间吗?
【交流点拨】楚辞的代表人物是屈原,他的《离骚》写尽了文人墨客的忧国忧民情怀。
我们至今还在吟诵他的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3)西行可见一座高大的废墟,上大下小,像是只剩了一截的、倒置的金字塔。悄立
“塔”下,觉得人是这样渺小,天地是这样广阔,历史是这样悠久。
【交流点拨】个人虽然渺小,但依然在历史上可以体现自己的价值。可以无愧于人“小
得多的概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给予我们的就是无形而宝贵的精神价值。
3文章前面说“它该让出地方,好建设新的一切”,但后文却说“能不能留下一部分
废墟呢?最好是远瀛观一带,或只是这座断桥,也可以的”。这样行文前后是否矛盾?
【交流点拨】前面说的是改造历史,后面说的是不能够忘记历史,两者相辅相成,作者
内心经历了一定的挣扎和思考。
四、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感知了课文的内容,这节课我们将深人理解课文内容。
二、合作学习——讨论与展示
(一)品味语言
1感受优美语言。(修辞角度)
通过这篇文章的景物描写,我们能读出其历史的苍凉感,其历史的厚重感,甚至能读到
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我们也发现,作者的情感是在起伏变化着的,从深秋的暮气想象到来日
春天生命的勃发。在这篇文章当中有很多妙词佳句,我们在理解散文的妙词佳句的时候,往
往可从修辞手法上人手。
(1)在莽苍苍的原野上,这一组建筑遗迹宛如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而那丛生的荒草,
便是海藻,杂陈的乱石,便是这荒野的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
【交流点拨】她把圆明园的遗迹比喻成荒野的海洋,然后建筑遗迹就成了海洋当中的一
列船只,丛生的荒草是海藻,杂陈的乱石是泡沫。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这一带建筑遗址的荒凉
景象,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2)但石波不兴,雕兵永驻,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地停
泊着。
【交流点拨】这句话用拟人的手法表现了这永不变化的废墟,使人感到历史似乎在这里
停滞了,凝固了。其中蕴含着作者对更新、变革的渴望。
(3)风又从废墟上吹过,依然发出“留一留一”的声音。我忽然醒悟了。它是在召唤!
召唤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
【交流点拨】这句话用拟人的手法,不仅表现了作者内心时不我待的情怀,而且是在召
唤人们尽“每一个我”的责任,号召人们投身到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读来耐人思索。
(4)通红的火球消失了,剩下的远山显出一层层深浅不同的紫色。浓处如酒,淡处如梦。
【交流点拨】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晚霞映照下的景色,如醇香的美酒一般使人沉醉,
又如奇幻的梦境一样朦胧、美妙。
2一切景语皆情语。
写出怎样的景,就传递出作者怎样的感情。比较几处景物描写的异同,谈谈你自己的感
受。
【交流点拨】(1)第1段景物描写运用了一种近乎凄枪的笔调,着重渲染荒凉衰败的景
象:斜阳无力,田地干皱,断石残碑,枯荷衰草,寂寂寥寥,凄凄切切,一幅清冷凄凉的画
面,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总领全文。
(2)第9段写粉红的天空和寒鸦,写晚霞的艳丽,西山的娇红与天空中的寒意形成了
鲜明的对比。空中的鸦噪与废墟之静对比,突出废墟的空旷、寂寥。粉红色的西天与暗影下
的废墟对比,既是写实景又把人们的视线由地面引向有着美丽夕阳的空中。作者的心情由阴
转晴,表达作者对变革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的万千气象的向往和憧憬。
(3)第14段中荷梗与绮辉,西山的鲜嫩润泽与浅淡的光照下的水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鲜明的对比之中更显出这天空、红日、西山的美丽可爱,作者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
(4)第19段描写了太阳下山之后的景色。作者笔调由冷暗阴沉转为浓墨重彩。用“铺
天的霞錦”象征着百废俱兴、重新腾飞的祖国前程。用漫天的紫藤萝之美,来表达她的美好
希望和赞美。用“这铺天的霞錦,需要多少个藤萝花瓣啊”呼唤每一个人都要在民族振兴之
际作出自己的贡献。
(二)走进写法
融情于景,意旨深远。
作者将历史的回顾与现实的思考一起融人特定的景物之中,并通过画面蕴含的意象,传
达出一种渴望改革、渴望振兴的时代呼声。如开头一段关于圆明园废墟概貌的描写,作者渲
染了一派荒凉衰败的景象,渴望变革的激情渗透其中;第9段中所写的西山落日虽然苍凉,
然而那“一层娇红”却是人对未来充满的希望与憧憬。作者将自己的情感与自然景色融为一
体,真正做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三)走进主题
活动(众说纷纭):
1“我”与年轻人的对话,对话情景是假设的,但从对话内容看却是作者和当代“年
轻人”真实心境的写照。能不能揣摩一下作者和年轻人的心态?
【交流点拨】作者希望年轻人在时代大变革之际,积极投身变革,为民族,为国家,奉
献自己全部的智慧和热情。面对时代的变革,不是每个人的利益都可以得到满足的,也不是
每个人的愿望都可以实现的,况且承担社会责任就意味着要牺牲和放弃一些个人利益。但是,
为了民族的腾飞,青年人就要先天下之忧而忧,所以作者写年轻人的笑介于冷和苦之间。
年轻人面对时代的变革迷惘和徘徊,渴望变革,但又不知道路在何方,且心有余悸。“但
是怎样尽每一个我的责任?怎样使环境更好地让每一个我尽责任?”他微笑,笑容介于冷和
苦之间。他微笑是因为他懂得人应该尽责任,但环境跟这些年轻人开了一个大玩笑。
2题目中的“召唤”具体指的是什么内容?
提示:生命的短暂、自然的永恒、历史的沧桑,总会让人不禁唏嘘感叹,但是除了感叹
我们还应该做些什么呢?如果没有忧国忧民、心系天下众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那你的
感叹就只能是一种浅薄和虚华。
【交流点拨】号召人们继续奋斗,以改造历史。与年轻人的对话更说明了人们在探索未
来的道路上寻找希望,做出努力,尽每一个“我”的责任。“召唤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
的历史”,反证了“诚”“雅”之特征。
三、拓展延伸
辩论活动
辩论主题:除了圆明园外,世上还有许多废墟。你觉得世上的这些废墟是修复起来,还
是留下供人凭吊?辩论形式:自由辩论,言之成理即可。教师可进行引导。
【交流点拨】复建派:重现圆明园辉煌,不但可以让游客感受古代建筑风采,而且建筑
与废墟对比所产生的震撼力,远比单纯的废墟强烈得多。
保留派:坚决反对重修圆明园,更有人强调“一草一木都不能动”,认为废墟悲凉的沧
桑感本身就是对侵略行径的无声控诉,是最理想的爱国主义教育,是重修一座辉煌的皇家园
林所无法比拟的。
本文发布于:2023-02-27 21:14:1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75036567125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废墟的召唤教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废墟的召唤教案.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