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摄影

更新时间:2023-02-27 20:25:26 阅读: 评论:0

健康教案大班-紫荆关路

基础摄影
2023年2月27日发(作者:曲靖旅游)

1

教学课件内容

(一)关于摄影

一.认识摄影

二.摄影术的诞生与发展

三.摄影的未来

(二)摄影基础知识

一.照相机的种类

二.胶卷

三.照相机的构造和原理

四.曝光及其控制

五.景深及其制约因素

六.摄影构图及用光

七.景别

八.摄影作品分析

九.影片分析

2

(一)关于摄影

一.认识摄影

(一)跨入摄影这道门槛之前先了解几个问题

1.摄影到底是什么?

2.你对摄影的了解有多少?

3.你知道照片是怎样拍出来的么?

4.摄影是艺术么?

5.什么样的照片才算得上摄影艺术?什么样的照片才能算得上是一张合格的照片

呢?

(二)在你按下快门之前,有三个问题值得考虑了:

1.这幅照片我要表现的主题是什么?

2.我怎样才能把注意力集中到被摄主体身上,又如何把观赏者的视线吸引过来?

3.画面简洁了吗?是不是只包括了有利于把注意力引向被摄主体的东西?是否舍

掉了那些分散注意力的不必要的每一项内容?

以上就是你在拍摄和研究每幅照片时都应考虑的三项基本原则。

(三)好照片的标准

1.一幅好照片要有一个鲜明的主题

2.一幅好照片要有个能引人注意的主体

3.简洁是才能的姊妹

4.关于影像的清晰度

摄影的原词(photography)源自于希腊语,“photo”意为“光”、“光电”,“graphy”

为“描绘”之意。可见摄影原意为“用光线来描绘”。

1839年8月19日,法国人达盖尔发明摄影术并为其命名时,其初衷应该是将其定

义为艺术的。也正因如此,达盖尔等这批世界上最早使用照相机的摄影师们,为了摄影的艺

术地位而做出了很多艰苦的探索和努力,也因而产生了高艺术摄影和画意摄影等历史上最早

的摄影流派。

从这一层面来说,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摄影是一种借助于光的作用而对客观实在所

进行的视觉表达。所以,摄影作为一门艺术而言,在不同的摄影师心中也有不同的定位。

艾梅特•戈温:摄影乃是一种处理人人皆知但却无人关注的事物的工具。我的照片旨在

表现你视而不见的东西。

卡蒂尔•布列松:摄影就是在若干分之秒内理解事件的意义,并同时找出能够恰当表现

这一事件的准确结构形式。(创立“决定性瞬间”理论,被称为“现代新闻摄影之父)

罗曼•维希尼克:摄影为人间目击者,是一种报告性、记录性的工作。它要传达人性的

课题,了解和关心是照片所要表现得重点。

罗伯•罗逊柏格:摄影就像切割钻石,要是有所闪失就是闪失了。

3

二、摄影术的诞生和发展

1、摄影术的诞生

公元前400多年,中国哲学家墨子观察到小孔成像的现象,并记录在他的著作《墨

经》中,成为有史以来对小孔成像最早的研究和论著,为摄影的发明奠定了理论基础。

墨子之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和数学家欧几里德、春秋时期法家韩非子、西

汉淮南王刘安、北宋科学家沈括等中外科学家都对针孔成像有颇多论述,针孔影像,已为察

觉乃至运用,但只可观察,无法记录。

1839年8月19日,达盖尔的银版法摄影术由法国政府在法兰西学院的一次会议

上公诸于世,仅一个小时后,全城的光学仪器商店就被蜂拥而至的消费者挤满了,他们争相

购买可以拍摄图片的器械。这仅仅是开始,摄影术的流传速度是如此之快,以至于诞生不到

10年间,仅在巴黎,2000台照相机和超过50万张摄影用金属版就被抢购一空。这股骚动和

热潮席卷了整个世界。在1853年一年中,美国一万多名摄影师拍摄了近三十万张照片。1856

年,伦敦的大学增添了摄影课程。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就此诞生。

摄影术的诞生以达盖尔的银版法公布之日为标志,然而它却是人类共同探索、共同实践

的结果。暗室成像、针孔成像,再结合感光材料的试验,人类一直在为能捕捉并留住稳定的

影像而探索不止,经历无数人的不懈努力和积累,最终诞生了摄影术。

2、摄影的发展

摄影的历史,离不开器材的发展。摄影是科技的产物,摄影的发展与器材的不断进

步有着密切的关系。关于摄影器材的发展,主要是讲照相机和镜头的发展以及黑白感光材料

(胶片、相纸)的发展,这两部分的内容代表着摄影器材的最基本构成。

从针孔成像的“暗箱”,到今天具有眼控对焦功能的高度自动化照相机;从当年尼

埃普斯曝光8小时的沥青铜版,到今天按下快门片刻后便可得到照片的“波拉”;从经典的

银盐胶片和相纸形成的传统的影像生成工艺,(Picture形式)到全新概念的数码摄影和电脑

图像处理系统(Images形式),摄影器材和工艺在发展上经历了难以尽数的变革,也包含着

无数人的心血和智慧。每当我们在满足视觉图像的欣赏之余,是否也会由衷的感叹人类文明

与科技的伟大。作为摄影学习者,对摄影器材和工艺的演进有所了解,是有必要和有意义的。

1).照相机的发展

照相机发展到今天,已是人类高智能的集合体。在现代一部高级照相机中,往往融

汇了最先进的光学、最尖端的电子学和最精密的机械学,其科技含量相当高。作为摄影的重

要工具,照相机在自身的发展上,大致经历如下阶段:

从1839年至20世纪初,为照相机发展的初级阶段。这期间,照相机由最初的木制

暗箱式发展成金属为主的机身,性能上逐渐形成机械化。如快门由手拨方式进步为机械快门,

光圈和速度均达到可有一个以上控光挡位调节,镜头也由单镜片发展为多镜片组合形式,从

而使照相机的摄影功能大大提高。另外,一些颇具个性化的特殊性能开始陆续出现。如19

世纪50年代出现了立体照相机;1888年美国的伊斯曼针对大众消费研制出了使用胶卷拍摄

100张照片的“柯达l号”照相机。

4

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50年代末,是照相机发展的中级阶段。在这个阶段,照相机实

现了光学化、机械化完善和成熟的过渡。1914年,划时代的徕卡照相机原型(Ur—Leica)产

生。1924年,徕卡照相机正式投产。徕卡被公认为一个无可争议的里程碑——照相机跨入

高级光学和精密机械的技术时代从此确立。1947年,美国人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曝光后片

刻即可拿到照片的即得式照相机“波拉洛依德”(Polaroid简称“波拉”,粤语译为“宝丽

来”)。多年来,“波拉”照相机已形成自家独特的一步成像系列。1948年,同是模组概念

的中片幅l20单镜头反光照相机“哈苏”(Haslblad)和大片幅技术照相机“仙娜”(Sinar)

相继由瑞典和瑞士推出,由于采用了模组式设计,使它们的照相机在不同时期研制出不同款

式的部件得以互换,显示出照相机制造在机械上的精密和标准化。1949年,德国蔡司·伊

康公司(ZeissIkon)生产的35毫米单镜头反光照相机“康泰克斯”(Contax)代表了现代135

单反照相机的基本造型。在镜头研制和摄影光学的改良方面,

1949年美国发明了变焦距镜头,1950年法国发明了摄远镜头,1954年德国发明了微距

镜头。包括广角、折反射等更高级的光学镜头纷纷出现,镜头越来越朝着大孔径和多种焦距

的方向发展。特种光学玻璃不断被生产出来用于照相机镜头,镜头镀膜工艺也越来越得到普

遍应用,镜头的各种照相功能和成像性能迅速被提高……这个阶段,欧美许多厂家在照相机

的机械和光学开发中,重视科技与独创,从起步到飞跃,不断地完善和成熟,从而确立起自

己的品牌和定型产品。著名的如德国的“徕卡”、“罗莱佛莱克斯”、“林霍夫”(Linhof)、

“蔡司伊康”(Zeisslkon)、“康泰克斯”、“罗敦斯托克”(Rodenstock)、“施奈德”

(Schneidet,),瑞士的“仙娜”、“阿卡”(Arca),瑞典的“哈苏”,荷兰的“金宝”(Cambo),

美国的“波拉洛依德”等。

20世纪60年代起,照相机的发展进入高级阶段,最大特点体现在电子技术的融入。

与以往不同的是,照相机开始包容了更多的科技含量,除了光学、机械学,还有材料力学、

人体工程学和电子学等。特别是电子工程技术的大量运用,给照相机带来的不仅是性能和功

能上的大幅度提高,使照相机的发展产生了日新月异的进步。1960年,以“潘泰克斯”为

品牌的日本旭光公司,在德国世界照相机博览会上展示了世界上首台以电子测光的135单镜

头反光照相机“PentaxSP'’,率先跨出照相机电子时代的第一步。从此,照相机电子化的

步伐越来越快,包括大规模集成电路块、微电脑、激光、红外线、超声波等尖端电子工程技

术,极尽能事地不断地融进照相机。当今,一部照相机内可以设置的功能简直多得令人眼花

缭乱,人们不必具备专业技能便可轻松地拍照。

2).感光材料的发展

感光成像,是摄影过程的实质性问题。当年,尼埃普斯为了记录一次影像,要在阳光

下进行长达8小时的曝光。至于若要获得能欣赏的正像,那时的前贤们为此曾耗费了更多的

时间。我们难以想象当年达盖尔为了在铜版上获得一个正像,不知要花费多少时间和精力。

今天,高达ISO3200的感光片可以在烛光下轻易完成曝光,快捷便利的“波拉”片可以在数

秒内实现成像。今非昔比,这之间汇集了无数人、无数次的探索和实践,经历了一步一步从

低级到高级的进化,从而形成了许多种感光成像的工艺。

一百多年来,感光材料在发展上大致沿以下工艺变革演进:银版法和碘化银纸法→→蛋

清工艺→→火棉胶湿版工艺→→明胶干版工艺→→软片和胶片工艺。每一类工艺,都代表着

影像生成的系列过程,每一类工艺中,也都包含着一些派生工艺。

5

3).彩色摄影的出现

彩色摄影的发展,从历史上来看,并不晚于黑白摄影。科学研究在很早便已发现光和

色彩的关系,并曾进行过多次探索。从摄影正式诞生的年代起,感光成像的技术使黑白摄影

早先一步进入实用,尽管摄影尚未能直接记录和再现事物的实际色彩,但是人类为对影像赋

予色彩的追求却一直在进行着。人类在从事有关色彩摄影的各种试验和探索的同时,也采用

过许多其他办法来为黑白影像增添色彩,包括绘画式的手工渲染、调色等工艺。先驱们在对

光和色彩的研究中,通过认识和完善三色理论,乃至加色法、减色法、网屏与彩屏、染料与

成色,及其他有关彩色摄影的科技发明和实验上的不断成功,步步逼近了彩色摄影的实现。

1935年,柯达克罗姆(彩色反转片)研制成功并付诸实用,从此,彩色摄影终于算是梦幻成

真。继而在1942年,彩色负片正式推出。彩色摄影变得像黑白摄影一样方便易行。彩色摄

影发展迅速,几十年内便在全球得到广泛普及和应用。

三、摄影的未来

1981年,日本索尼(SONY)公司在德国国际广播器材博览会上推出了世界上首台磁录

像照相机“玛维卡”(Mavica)。它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照相的银盐工艺,以电磁记录手段开

创了新的图片影像生成方式。记录的影像依然以图片出现,只是记录影像的载体已不是银盐

胶片而已。当时由于像素难以提高且成本和造价昂贵等一系列问题,被认为实用价值不大而

未获开发推广。

20世纪90年代后期,数码摄影及配套的电脑图像处理系统迅速崛起,使得传统的银盐

类感光材料不再是记录影像的唯一方式。数字化的图像通过计算机可更自由、更宽泛地加工

处理,从而免除了以往“湿”操作的麻烦和不便,使摄影的后期制作得以彻底从传统暗房的

局限中解放出来。当然,对于习惯于以传统银盐图像为专业标准的人而言,数字化图像的像

素仍不够理想,但随着这一技术的不断进步,如像素的提高、成本的降低及数码摄影更全面、

更高级的普遍应用,银盐类感光材料成为未来社会的一段历史也未必不是一种可能。不论你

认为这是摄影的异化、派生或是彻底革命,然而它确实已经进入我们的生活,并且代表着一

种未来。

6

(二)摄影的基础知识

一、照相机的种类

照相机的种类繁多,分类方式也各式各样,这里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介绍部分类型的

相机。

(一)按胶卷型号分类(画幅不同)

110照相机

体积小巧,每张画幅的大小为13*17mm。

120照相机

除可拍摄60*60mm的标准画幅外,还有画幅尺寸为45*60mm、60*70mm、60*90mm多种规

格,优点是画幅大,因而影像像素多,适合高度放大,制作高清晰度、颗粒细腻、高分辨率

的大幅照片,但是他体积大,笨重,胶卷成本高。

135照相机

画幅尺寸为24*36mm,,胶卷宽度为35mm.

(二)按照照相机的外形和结构分类

1、平视取景照相机

2、双镜头反光照相机

3、单镜头反光照相机

(三)特殊种类的照相机

1、一步成像照相机

2、防水照相机

3、水下照相机

4、广角照相机

5、全景照相机

二、照相机的构造和原理

(一)光学原理

镜头是一个凸透镜。照相机拍照利用了凸透镜成像原理。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联系:投影器f

(二)镜头的种类

⒈镜头的口径(孔径)

镜头口径也叫有效口径,表示该镜头的最大光圈值,同时还表示该镜头通光能力的大小。

用直径与焦距之比表示,如镜头通光孔径25mm,焦距50mm,其比表示,如镜头通光孔径25mm,

焦距50mm,其比为25:50=1:2大孔径的镜头透光能力大,适合在较暗的环境中使用,而

不需要借助人造光(只用现场光),这是小孔径镜头无法做到的。但是大孔径镜头的制造工

艺要求高,大孔径镜头的照相机价格昂贵。而且当我们在日光下和普通环境的正常

光线下使用大孔径镜头时,也不会经常把光圈开足到与镜头孔径同大的光圈值上,通常总得

收小一些光圈。这样在一般情况下,就显示不出它的优越性。

⒉镜头的焦距及分类

标准镜头的优点是:

①影纹细腻,层次丰富,适宜人像、风景等摄影。

7

②用它拍出来的人像和景物照片,其景物的大小和透视的比例适中,人眼看起来正合适、

舒服。

③它的镜头口径大。镜头口径越大,说明感光能力越强,可以适应光线较弱的照明条件

快速曝光。

广角镜头的特点:

视角大,即包括景物的范围大,拍摄的场景大。

②从拍摄效果看,广角镜头对景物有一定的夸张表现,这种夸张能给人以辽阔的感觉,

而且焦距越短的广角镜头拍摄的照片越夸张。

③广角镜头还有一个优点,它的景深较大,即使拍摄对焦略有偏差,也可以拍摄出清晰

的照片。

④它的缺点是照度不匀,有时一张照片中心部分亮,四周部分暗。至于广角镜头产生透

视比例失真现象,是能采取某些方法予以纠正的。

远摄镜头的特点:

①景深短。也就是在被摄主体前后一个极短的距离内景物清楚,拍出来的照片缺乏立体

感,前后景物大小差不多。

②远摄镜头最大的特点是拍摄景物变形小,并能在离目标较远的地点拍摄。在拍摄人物

和动物时,一致引起他(它)们的惊恐和不自然现象。

变焦镜头的特点:

在一定范围内焦距可以连续改变,也就是说视角是连续可调的。

变焦镜头最大的优点是一只变焦镜头能代替若干只定焦镜头的作用,因而携带方便,使

用简便,既不必在拍摄中不断更换镜头,也不必为摄取同一对象不同景别的画面前后跑动。

它的主要缺点是口径通常较小,常会给拍摄带来麻烦,如在光线较暗的条件下,影响胶

片的感光,如想用高速快门、大光圈时,往往不能满足需要。使用变焦镜头后的取景屏也不

如定焦镜头明亮,还常常会使裂像镜聚焦指示失灵。在生产技术水平相同的前提下,变焦镜

头的成像质量总比定焦镜头要差些。变焦镜头大而笨重,易造成持机不稳。

(三)快门及分档

⒈什么是快门

快门是相机控制曝光时间的装置。按下快门按钮,相机快门自动打开,并持续设定时间

后关闭。

⒉快门分档

通常把快门开启的时间长短叫快门速度,快门开启的时间短,即速度快。快门按曝光时

间的长短也分为若干档,并要求相邻长时间快门是短时间快门持续时间的2倍。

分档排列如下:1,1/2,1/4,1/8,1/15,1/30,1/60,1/125,1/250,1/250,1/500,

1/1000,…单位为秒(s)

由于快门速度盘面积小,故略去分母:1,2,4,8,15,36,60,125,500,1000等,

这些数字均是表示实际快门速度的倒数秒。

大于1秒的快门速度,用不同的颜色标记以便于区别。2,4,8,15这是表示实际的快

门速度。

相机快门速度标记盘上还常见“B”、“T”俗称慢门(也有人把1/30秒的各档,包括

B、T档均叫慢门)“B”门和“T”门只是操作方式不同:B门是按下快门钮,快门开启,松

开快门钮,快门就关闭。T门是按下快门钮,快门开启;关闭快门要重新按一下快门钮。B

门和T门快门速度不由相机自动控制,而是由摄影者人为随意控制,是特意为长时间曝光准

备的。使用B门或T门时,最好用快门线控制,相机用三脚架固定,可以保证曝光过程中相

机有较大稳定度。快门速度只能调节在标记上,不能调节在两档之间,否则容易损坏快门的

8

机械装置。标X的位置为闪光灯档,使用闪光灯时,快门速度须调到该挡。一般为相机焦距

的倒数,能持稳相机的速度也是焦距的倒数。

⒊快门的作用

控制曝光量(进光时间),这是快门的基本作用。它与光圈配合解决曝光量的需要。

影响成像效果(成像清晰度)

这是快门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动体摄影时,如拍摄一溅出的水花用高速、拍摄雨滴成一

直线的效果用低速。另外在任何拍摄中都存在持稳相机的问题。

(四)光圈的作用及其分档

光圈——直径可以改变的通光孔。由几块金属薄片组成,处于组成镜头的多片透镜之间。

光圈的大小用光圈系数表示,记为F。

F=f(镜头焦距)/D(光圈直径)

当镜头焦距一定时,光圈系数与光圈直径(有效)成反比。光圈分为许多档,分档的原

则是,要求大光圈是相邻小光圈通光量的二倍,也即通光面积的二倍。

4,5.6,8,11,16,…记为F4,F5.6,F8,F11,F16…

F8的通光量是F11的二倍,F5.6的通光量是F4的1/2。光圈可调定在两档正档上或之

间的任何位置。

光圈的作用是调节进光量,影响景深和像的清晰度。

调节进光量

光圈是通光孔,光圈大进光多,感光片获得的照度就大,因此光圈和快门共同控制曝光

量。

影响景深

景深是指能在感光片上结为基本清晰像的景物纵深范围,这个范围越大,则称景深越大。

光圈大小可以使景深发生变化。

9

光圈影响景深的基本规律:光圈增大,景深缩小,光圈缩小,景深增大。

影响像的清晰度

影响像的清晰读的原因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镜头本身所产生的球差和慧差(光学知识

欠缺者可理解为像的变形),这种像差大小与光圈大小有关,光圈越小,像差越小;另一个

是由光的波动性所产生的衍射现象,它影响清晰度的规律是光圈越小,危害就越严重。于是

相机就存在一个最佳光圈,使用这个光圈拍照影像质量最好。大于这个光圈像差影响增大,

影像质量下降,小于这个光圈,衍射现象增强,影像质量也下降。每个相机最佳光圈不同,

一般为最大光圈缩三档处,镜头质量高的在缩二档初,质量再差的在缩4~5档处。

三.胶卷

(一)胶卷的种类

按尺寸分类:

有"120","135",等型号。常用的是"135"胶卷,这种胶卷宽35毫米,长160~170厘

米,片边两旁具有规则的片孔,一般可拍摄3.6厘米×2.4厘米的底片36张也有可拍摄20、

24、72张的"135"胶卷。

按感光速度分类:

按感光速度有Iso100、Iso200、Iso400等等。这里数值变一倍则我们曝光时所需的曝

光量也变一倍,数值越大则速度越快。

按色彩分:

有黑白片,彩色片,X射线片等等。

(二)感光度

感光度是指胶片对光的敏感程度,也是胶片所具有的感光能力和标志。由于胶卷制造厂

使用的「感光乳剂」不同,对于光线的灵敏度也不一样。低感度的胶卷需要较多量光线照射,

才能使卤化银晶体产生作用;高感度胶卷只需极微弱的光线照射,就可使卤化银产生作用。

所以感光度高的胶片在光线很弱的情况下就能感光,称为高速感光度(或快速)胶片;相反

感光度低的胶片,则须在光线较强的场合下拍摄。如果在同一光线的条件下,使用不同感光

度的胶卷拍摄,其照相机的光圈或快门速度就应该有所变化,也就是说,高感光度的胶卷,

光圈要小些快门速度要快些;低感光度的胶卷则相反,光圈要大些或快门速度要慢些。

四、曝光极其控制

(一)曝光量

就是参与曝光的光的总能量,用公式表达为:曝光量=光强×曝光时间

摄影中曝光量正确与否至关重要,过度或不足都会影响像的效果。

最佳曝光量公式:

最佳曝光量=8~10/胶卷感光度单位lx﹒s(勒克斯﹒秒)

(二)互易律

互易律也叫倒易律。曝光量=光强×曝光时间照相时光强由两个因素决定:景物亮度和

相机光圈大小。光圈一定时,景物亮度越高,光强越强,而曝光时间即为快门速度,故照相

时胶卷的曝光量公式可改写为:曝光量=快门速度×光圈大小×景物亮度。从此公式中可以

看出,在景物亮度一定时,光圈大1档,快门速度快1档,即通光孔(光圈)面积变为原来

的2倍,快门开启时间(快门速度)缩为原来的1/2,曝光量不变。(举例:如水桶接水)

对某一景物拍照使用光圈F8和快门1/125S,现列出如下光圈快门组合值,仍对同一景

物做几次拍照,其曝光量相同。

10

使用光圈F2.5F4F5.6F8F11F16F22

快门速度1/1001/5001/2501/1251/601/301/15

通常把光圈快门对等互补保持曝光量不变的规律叫做互易律。互易律也有失效的时候,

这就是光线太暗时和快门速度太高时,可能按以上规律推算会导致曝光不足,需要增加曝光

量来弥补。

五、景深极其制约其影响

影响景深的三因素:第一,光圈大小,光圈越大,景深越小;第二,调焦距离,调焦距

离越大,景深越大。调焦距离即摄距。例如聚焦于10米的景深大于聚焦于1米的景深。摄

距与景深成正比的规律还有一个前提,这就是摄距在超焦点距离以内。如果摄距超出了超焦

点距离,那么,摄距越远,景深不是越大,而是越小,与原规律相反了。第三,镜头焦距,

焦距越长,景深越小。

如何取得最小景深:最大光圈+尽可能小摄距+长焦距镜头

六、摄影构图及用光

构图的概念

1.什么叫“构图”

含义是:把各部分组成、结合、配置并加以整理出一个艺术性较高的画面。在《辞海》

中,谈到“构图”为艺术家为了表现作品的主题思想和美感效果,在一定的空间,安排和

处理人、物的关系和位置,把个别或局部的形象组成艺术的整体。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称为

“章法”或“布局”。

所谓构图,也就是艺术家利用视觉要素在画面上按着空间把它们组织起来的构成,是

在形式美方面诉诸于视觉的点、线、形态、用光、明暗、色彩的配合。构图是表现作品内

容的重要因素,则作品中全部摄影视觉艺术语言的组织方式,它使内容所构成的一定内部

结构得到恰当的表现,只有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得到和谐统一,才能产生完美的构图。

2.构图的目的

构图的目的是:把构思中典型化了的人或景物加以强调、突出,从而舍弃那些一般的、

表面的、繁琐的、次要的东西,并恰当地安排陪体,选择环境,使作品比现实生活更高、

更强烈、更完善、更集中、更典型、更理想,以增强艺术效果。总的来说,就是把一个人

的思想情感传递给别人的艺术,这话可真切地表达了构图的目的。

(二)创作与构图

1、主题的形成

主题是灵魂,是属于思想性的东西。“意在摄先”是说在摄之前必须立意,意也就是

主题,主题形成离不开社会实践主题一是摄影家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步孕育而成的,二

是从材料中提炼出来的。

2、陪体在画面的地位和作用

陪体深化主体的内涵。

画面处理好陪体,实质上就是要处理好情节。陪体的选择要能用来刻画人物的性格,

说明事件的特征,也就是要有典型性

画面陪体的安排必须以不削弱主体为原则,不能喧宾夺主,陪体在画面所占面积多少,

色调的安排,线条的走向,人物的神情动作,都要与主体配合紧密,息息相关,不能游离

于主体之外。

陪体的处理也有直接和间接处理,有时陪体不直接见诸于画的情况,我们说陪体虽是

与主体构成情节的对象,但有一些画面与主体构成情节的对象不在画面之中,而在画面之

外。

11

3、环境对烘托主体的作用

1)、前景处在主体前面,靠近相机位置,它们的特点是呈像大,色调深,大都处于画

在的四周边缘

1.利用一些富有季节性和地方特征的花草树木做前景,渲染季节气氛和地方色彩,使

画面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2.前景用来加强画面的空间感和透视感。

3.突出画面内容的概括力

4.运用前景与背景景物作内容上的对比,

5.前景给予人们一种主观的地位感

6.前景的运用可增加画观的装饰美

7.前景有均衡画面的作用

8.前景运用虚焦点的表现手法,给人们一种朦胧美的感觉。

2)、背景是指在主体的后面用来衬托主体的景物,以强调主体是处于在什么环境之中,

背景对突出主体形象及丰富主体的内涵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1.首先要抓取一些富有地方特征、时代特征的景物作背景,明显地交代出事件发生的

时间、地点和时代气氛,以加深观众对作品主题的理解,抓取其有时代特征的景物,使人

们了解时代背景。

2.背景的处理力求简洁。

背景要力求与主体形成影调上的对比

4.空白的留取

画面上留有一定的空白是突出主体的需要

画面上的空白有助于创造画面的意境

空白还是画面上组织各个对象之间呼应关系的条件

空白的留取与对象的运动有关

画面上的空白与实物所占的面积大小,还要合乎一定的比例关系

5.画面要达到整体的均衡

强调一种庄重、肃穆的气氛时,要求画面的均衡平稳,甚至有意地采取对称式的均衡,

从四平八稳的对称均衡中显示出一种古朴的庄重的关系。

在一些强调幽雅、恬静、柔媚的抒情性风光画面及生动活泼的人物、情节画面中,要

求的是变化中的均衡画面上可以有疏有密,有虚有实但整体要求是均衡的。

均衡还可以从另一方面来加以运用。即有意地违反均衡的法则,使画面人不均衡中造

成某种动荡感,象受到外界冲击一样。利用不均衡的变格形式来深刻地表达主题。

6、介绍各种构图方式:

黄金分割线构图.三角形构图.水平线构图.垂直线构图.对角线构图.S形构图.辐射形

构图.框架型构图.对称构图;平衡构图;夸张对比;形态重叠;空间交错;形态切断;隐形

构成;偷梁换柱;视觉推移;影子效应;动感;趣味。

7.各种构图的特点:

水平线构图:平静,安宁,广阔舒展的感觉

垂直线构图:重心稳定,庄严,肃穆的感觉

对角线构图:动感,上升,延展之势

S形构图:优美而富于节奏变化

辐射形构图:强烈的扩张性,爆发力和动感

三角形构图:稳重,沉着,不可动摇

框架型构图:强烈的形式感,纵身感

12

(三)摄影用光

所有的光都具有方向性,这个概念容易理解。根据光源与被摄主体和摄像机水平方向的

相对位置,可以将光线分为顺光、逆光、侧光三种基本的类型;而根据三者纵向的相对位置,

又可分为顶光、俯射光、平射光及仰射光四种光线。

1、运用顺光拍照

顺光即光源从照相机方向正面照射到被摄体上。其特点是:亮度高,光反差小。光照所

形成的阴影都在被摄体的后面。因被摄体正对镜头,所以被摄体表面受到的照明是一样的,

因而缺少明显的明暗对比和反差,显得平淡,缺乏层次和色彩对比。反映在照片上就是缺乏

立体感和空间感。

用顺光拍摄的彩色照片的优点是:色彩朴实,有较好的饱和度和透明度。尤其拍摄老年

人肖像,顺光可以掩饰面部的皱纹和斑痕。另外,对脸部稍有凸凹不平的缺陷,还能起到一

定的弥补和美化作用。

2,运用侧光拍照

侧光,光源从侧面斜角度照射到被摄体上,另一侧具有明显方向性投影,能很好地表现

被摄体的立体感,表面质感以及景物的纵深感。侧光是拍摄彩色片比较理想的光线条件。利

用侧光照明,有利于浮雕、水纹、田垄等各种表面结构粗糙的物体的表现,同时也更有利于

主体物与背景色调的区别,达到突出主体的目的。因此,它的应用范围是十分广泛的。

在人像摄影中,如果测光的角度太大,将会在面部产生强烈地反差。这样明暗对比将超

过彩色片的宽容度范围,所以,在拍摄时,需要在暗的一侧加用辅助光,以减弱反差,才能

取得满意的效果。

3.运用逆光拍照

逆光,光源从被摄体方向射来,正对着照相机镜头。逆光光线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光

线投射的角度高于被摄体,叫高逆光;另一种是光线投射角度低于被摄体,叫低逆光。

逆光的特点是,能勾画出被摄体的部分或全部轮廓,有助于增强被摄体的立体感;使背

景色调浅淡,被摄体色彩明亮鲜艳,加深景物的空间感;对表面结构粗糙的物体,能表现出

鲜明的质感;在拍摄人像时,因光线从背后照射,人的眼睛不受光线的刺激,表现自如。

复习题:

照相机的结构及光学原理。

什么是快门?如何分档?

光圈的概念,其大小与光圈指数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如何分档,光圈的作用。

什么是景深,景深的制约因素。

什么是感光度?如何分级?其表示方法如何?

什么是曝光量?

什么是互易律?

摄影用光光线的类型(水平方向)。

七.景别

景别,是指被摄主体和画面形象在电视屏幕框架结构中所呈现出的大小和范围。景别的

取决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摄像机和被摄体之间的实际距离;二是所使用摄像机镜头的焦距

长短。摄像机与被摄主体之间相对距离的变化,以及摄像机在一定位置改变镜头焦距,都可

以引起画面上景物大小的变化。这种画面上景物大小的变化所引起的不同取景范围,即构成

电视景别的变化。

13

通常来说,景别大致分为远景、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不同的景别有不同的功能。

(一)远景

远景是电视景别中视距最远、表现空间范围最大的一种景别。远景视野深广、宽阔,画

面中人体隐约可辨,但难分别外部特征,主要用于表现地理环境、自然风貌、战争场面、群

众集会等。在很多情况下,电视节目常以远景镜头作为开头或结尾画面,或作为过渡镜头。

(二)全景

全景主要用来表现被摄对象的全貌或被摄人体的全身,同时保留一定范围的环境和活动

空间。如果说远景重在表现画面气势和总体效果的话,全景则着重揭示画内主体的结构特点

和内在意义。全景可以完整地展现人物的形体动作,并且可以通过形体表现刻画人物的内心

状态;全景可以表现事物或场景全貌,展示环境,并且可以通过环境烘托人物;全景在一组

蒙太奇画面中,具有“定位”作用,指示主体在特定空间的具体位置。

(三)中景

中景是表现成年人膝盖以上部分或场景局部的画面。较全景而言,中景画面中人物整体

形象和环境空间降至次要位置。中景往往以情节取胜,既能表现一定的环境气氛,又能表现

人物之间的关系及其心理活动,是电视画面最常见的景别。

中景能够展现物体最有表现力的结构线条,能够同时展现人物脸部和手臂的细节活动,

表现人物之间的交流,擅长叙事。由于特写、近景只能在短时间内引起观众的兴趣,而远景、

全景容易使观众的兴趣飘忽不定,相对而言,中景给观众提供了指向性视点。它既提供了大

量细节,又可以持续一定时间,适于交待情节和事物之间的关系,能够具体描绘人物的神态、

姿势,从而传递人物的内心活动。

(四)近景

近景是表现成年人体胸部以上或物体小块局部的画面。近景以表情、质地为表现对象,

常用来细致地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和物体的主要特征,可以产生近距离的交流感。如世界各

国大多数节目主持人或播音员多是以近景的景别样式出现在观众面前的。

(五)特写

特写是表现成年人肩部以上的头像或某些被摄对象细部的画面,是视距最近的画面。特

写的表现力极为丰富,可以造成强烈的视觉形象,选择、放大细微的表情或细部特征,引起

视觉注意。特写可以强化观众对细部的认识,以细部来寓意深层涵义,抒发人物的内心情感;

还可以把画内情绪推向画外,分割细部与整体,制造悬念。因此贝拉?巴拉兹说特写镜头“不

仅是在脸空间上和我们距离缩短了,而且它可以超越空间,进入另一个领域??精神领域,或

叫心灵领域”,它“作用于我们的心灵,而不是我们的眼睛”。

正因为特写能够短暂地吸引观众的视觉注意,具有惊叹号的作用,所以在编辑中往往成为一

组蒙太奇句子中的表现重心。同时它又被称作万能镜头,当出现跳轴镜头时,插入中间,可

以弥补转场或跳轴带来的突兀感。

八.摄影作品分析

考生在进行摄影作品分析的时候,首先要考虑一下几个方面:

(1)作品是怎样突出主体的?是怎样利用配体、前景,后景,方向,视角来表现主题

(2)作品是怎么样运用线条形成画面节奏,抒发感情,突出主题,表现主题的

(3)摄影作品的光线,影调的特点在哪里?

(4)这应作品的夸张,变异在哪里?

14

(5)怎样将自己直接感觉到的气氛,情绪说得自然,说得真切,说得让自己和考官都

信服?

(6)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根据具体的摄影作品,发表具有自己独特见解的审美价值

观。

九.影片分析

1.考察要点

首先,影片分析考察的是学生的写作能力,基本要求是文字通顺,无错别字,并具有较

高的写作技巧。其次,是考察考生对于影片某些特殊的处理手法的理解,如张艺谋影片《我

的父亲母亲》中的黑白、彩色两种色调的运用;再如《秋菊打官司》中纪实手法的运用等。

第三,考察考生对于一部影片的主题的把握能力,要求考生能够理解影片的深层含义和社

会性。如《离开雷锋的日子》所讨论的主题是:在自由竞争、个人利益备受关注的社会转型

时期,雷锋所代表的自我牺牲精神、集体主义却并未过时。

2、影片分析的写作方法与格式

要写一篇影片分析,首先就要确定写作的角度。一部影片可分析的方面和角度很多,有

的考生一会说说影片的主题思想,一会又分析剧作结构,一会又分析视听语言方面的特色,

觉得方方面面都想说一说,但又说得不深入,一篇优秀的影片分析永远不是面面俱到的,永

远都是抓住其中一两个突出的方面深入地论述。

首先,可以对影片作社会学分析,即作品如何反映时代的某个社会问题,作品所包含的

社会内容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作品是如何展开这一社会主题的。如《秋菊打官司》是

一部现实主义风格的作品,影片给观众展示了一幅中国普通农村的真实生活画卷,通过一个

生活在农村的卑微的小人物执著的要用法律武器为自己讨个说法的故事,揭开了一个关于

法律观念的主题:每个人都有用法律保护尊严的权力,中国的法制观念彻底普及还需要很长

的路。

其次,也可以影片作叙事分析,也就是影片剧作技巧的分析,分析一部影片如何建立一

种叙事关系,也就是如何讲故事,影片的创作者如何通过情节的铺排、细节的设置、人物形

象地塑造来一步一步推动故事向前发展的。

再次,可以从技术的层面对影片的导演手法、视听语言的技巧进行分析,分析作品如何

建立时空关系、影片叙事的镜头体系、导演如何进行场面调度等。如侯孝贤的影片中视听

语言突出的特色就是长镜头的运用,那么考生就可以深入地去分析在侯孝贤的影片中,长镜

头是如何具体运用的,长镜头给观众的视觉和心理感觉是怎样的,长镜头背后蕴藏着怎样

的民族审美心理。再如陈凯歌的《和你在一起》中运用了大量的音乐来烘托影片的主题,考

生也可就视听中的“听”来进行分析。当然,对于参加本可入学考试的考生而言,大多数

都未进行过专业的视听语言方面的训练,因此导演手法、视听语言的分析不宜涉及的过多,

考生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如果能够找出影片中一两个突出的视听语言的特征,则可以进行

视听分析,如果不能找出影片突出的视听语言的特征,也不要不懂装懂,可以避开视听的分

析,转而进行社会学的主题分析或叙事技巧的分析。

前几年考过片目:

《暖》《香魂女》《我的父亲母亲》《甜蜜蜜》《可可西里》《秋菊打官司》

复习参考片目:

《霸王别姬》、《榴莲飘飘》、《小城之春》、《罗生门》、《雁南飞》、《林家铺子》

(注意美工);

15

《红色娘子军》(剧作)、《烈火中永生》(摄、美)、《毕业生》、《克莱默夫妇》

(剧作);

《美国往事》、《铁面无私》、《秋瑾》(音乐,谢晋93)、《黑炮事件》(导);

《芙蓉镇》(场面调度)、《鸟人》(镜头结构)、《迷墙》(纯诗)、《最后的贵族》、

《本命年》;

《悲情城市》(文学性)、《心香》(孙周91)、《过年》(平民诗,黄建中92);

《雾中风景》(场面)、《蓝风筝》、《周恩来》、《活着》(92.06《收获》)、《重

庆森林》;

《暴雨将至》(视听讲故事)、《阳光灿烂的日子》、《杀手里昂》(美学)、《饮食

男女》;

《卧虎藏龙》、《烈日灼人》、《黑骏马》、《背靠背、脸对脸》、《有话好好说》、

《鳗鱼》(导);

《小鞋子》、《樱桃的滋味》、《花火》、《幸福时光》、《罗拉快跑》;

《美国美人》(使美国电影转型,中产空虚,现代文明从家庭解剖社会、经济、文明的

现状);

《花样年华》、《黑暗中的舞者》、《关于我母亲的一切》

夏钢——《无人喝采》《与往事干杯》《谁来倾听》(物质的丰裕、感情的贬值、人性

的失落)。

画的元素:

光、色、人、景、物、镜头、剪辑、场面调度(构图、运动、角度、景别)

本文发布于:2023-02-27 20:25:2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75007267064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基础摄影.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基础摄影.pdf

上一篇:安徒生故事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基础摄影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站长QQ:55-9-10-26 专利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