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依赖性人格

更新时间:2023-02-27 19:35:15 阅读: 评论:0

教宝宝学说话-晨跑多久合适

依赖性人格
2023年2月27日发(作者:乌鲁木齐旅游)

两种抑郁倾向人格:

社会依赖性和自律自责性的概念及测量

杨 波 黄希庭

西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

对抑郁的病因研究中,素质-压力模型

(diathesis-stressmodel)已成为一种研究

取向。抑郁的素质-压力模型是指具有某种

抑郁素质(抑郁的易感性因素)的个人在面临

具体的压力经验时,容易变得抑郁[1]。在该模

型中,把人格作为抑郁素质的研究已有十几

年的历史,其中社会依赖性(sociotopy-de-

pendency,简称SOC-DEP)和自律自责性

(autonomy-lf-criticism,简称AUT-

SC

)已被心理学家看作两种重要的抑郁倾向

人格。本文讨论这两种人格的概念及其测量

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 社会依赖性和自律自责性的概念

两种抑郁倾向人格的概念最初由精神分

析家Arieti和Bemporad提出。认知理论家

Beck

也相继提出了同样的概念。第一种抑郁

倾向人格被称为社会向性(sociotropic)或依

赖性(dependent),本文译为社会依赖性。此

类人试图建立牢固而安全的人际关系以支撑

其低自我价值感。他们过份关注与他人的人

际关系,对接纳、理解、支持和指导有高的需

求。当他们的人际关系出了问题时,就变得抑

郁,沉溺于失落感和被遗弃感之中。第二种人

格倾向是自律(autonomy)或自我非难(lf

-critical)的人,本文译为自律自责性。他们

关注内在标准和目标的实现,当追求的目标

受挫,不能实现其理想时,就会自责,并变得

抑郁,陷入不适和失败的情绪之中[2]。根据上

述观点,当个体面临各种压力时,由于人格的

原因,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依赖性个体

易感到社会性失落;而自律性个体对有压力

的生活事件敏感,感到不能操纵环境,不能达

及目标。如果一个人具有社会依赖性人格或

自律自责性人格,那将影响其对生活事件的

易感性,影响其抑郁的具体症状以及采取何

种策略来应对抑郁[3]。

精神分析学派和认知学派对这两种抑郁

素质的解释不尽相同。前者如Blatt持早期

决定论的观点,认为这两种抑郁素质属于持

久、稳定的人格特征,是由个体早期的童年经

验和父母不同的教养方式所致。因此,这两种

抑郁素质不可能被同一父母所造成。两者的

特征不同,不可能发生在同一个体身上,它们

是两个相互独立的人格类型[2]。相反,后者如

Beck则认为,抑郁来自对压力环境的认知歪

曲,即他们对世界做出不符合现实的解释,对

自己做出不合逻辑的推论。同一个体,面对不

同的压力情境会做出不同的解释和推断,从

而表现出不同的抑郁易感性。如个体在失去

亲人后会表现出社会依赖性特征,而在工作

中遭到挫败,又可能导致自我谴责。故两者不

是不变的、独立的,而是相关的[4]。这两种不

同的理论基础,对有关社会依赖性和自律自

责性的各方面研究都产生了具体的影响。不

过,研究者们更关心这两种人格特质对抑郁

是否具有相同的预见性,并试图整合精神分

析学派和认知学派的研究成果。

2 社会依赖性和自律自责性的测量

2.1 测量工具及方法

测量社会依赖性和自律自责性的量表有

·186·ChineJournalofClinicalPsychology

Vol

.5

No

.31997

国家教委“九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

好几种。最常用的是社会依赖性-自律性量

表(

Sociotropy

-

AutonomyScale

,简称

SAS)和抑郁经验问卷(DepressiveExperi-

encesQuestionaire,简称DEQ)。另外有个人

风格量表(PersonalStyleInventory,简称

PSI

)、人际依赖量表(

InterpersonalDepen-

dencyInventory,简称IDI)等也可用来测量

社会依赖性[2]。

许多研究都是用社会依赖性-自律性量

表或抑郁经验问卷对被试进行测量。然后,根

据被试在社会依赖性和自律自责性两个维度

上获得的连续性分数,对被试进行分类,并以

Blatt

的早期经验决定论为依据,分离出一对

相互独立的人格类型,即纯社会依赖型和纯

自律自责型。具体做法是,被试在每一维度上

先被分成两类,即高分组或低分组。分类标准

是个人得分高于或低于某一分界点,如中位

数或某一百分位数。这样,被试在两个维度上

即可分为四组:高-高组、高-低组,低-高

组和低-低组。因现有的理论不能解释在社

会依赖性和自律自责性两个维度上得分均高

的个体,故这类被试予以取消。余下的三个组

就可分别标明为纯社会依赖型、纯自律自责

性型和低易感型。

不同的研究者用不同的分类标准对被试

进行分类。Coyne认为分类标准和程序的不

同给不同研究结果的解释带来了两方面的问

题。首先,不同分类原则缺乏理论上和统计学

上的基础。其次,由于分类的分界点主要是根

据某一特定样本中分数的具体分布而定,因

此,采用不同的方法或不同的样本,分类就会

出现差异[2]。

2.2 分类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2.2.1 社会依赖性和自律自责性是彼此独

立的还是混合的 根据

Blatt

对这两种抑郁

素质所持的观点,二种抑郁倾向人格被解释

成两个相互独立的人格类型。因此,在社会依

赖性和自律自责性两个维度上得分均高的个

体在理论上很难解释得能,这就是研究者特

别从数据分析中舍弃他们的原因。但Zuroff

等人的研究却发现依赖性和自律自责性之间

存在显著相关。这一结果与

Beck

的观点是相

符合的。Campbell等发现在学生和社区样本

中,依赖性和自律自责性的相关系数约为

0.40[2,5,6]。与Zuroff和Beck的研究一致。

由此可见,依赖性和自律自责性分量表

明显不是正交的,试图分离出纯的类型的研

究将遗漏许多在两个维度上得分均高的被

试。相反,

Zuroff

Delorimer

在一项对女大

学生的成就和亲和需求的研究中包括了混合

组被试,即那些在两个维度得分均高的个体。

发现依赖性和自律自责性之间存在交互作

用。例如,自律自责性的女性有高的成就需

要,但她们也有中等或高水平的依赖性。同

样,依赖性的女性对亲和有高的需要,但她们

也有中等或高水平的自律自责性[2]。

Klein

的报告指出混合型的被试在两年研究中临床

抑郁的时间超过了纯类型的被试[7]。另一项

研究表明,混合型的抑郁病人比纯类型的病

人的抑郁程度更深。

Mongrein

也发现混合型

的学生比纯类型的学生自我报告忧郁水平更

高[8]。从这些研究结果可以看出,两种抑郁素

质均高的个体与抑郁或临床抑郁的关系很

大,研究者为了筛选出纯类型的被试,取消了

两个人格维度得分均高的被试,而这很可能

舍弃的正是那些最易于患抑郁的个体。

2.2.2 社会依赖性和自律自责性是类型还

是特质 从理论家所用的术语和研究者所选

用的设计来看,社会依赖性和自律自责性是

类型而不是特质。当然,类型是一个有吸引力

的概念,它生动简洁,能使人们马上知道所描

述的人是怎样的一个人。但类型是一组分离

的类目,非此即彼。而特质则是连续的维度。

试图把社会依赖性和自律自责性分离成独立

的类型,将碰到一系列难以解决的问题。

Block

Ozer

观察到有些人格心理学

家常常为了分类而用一任意的分界点来分离

分数的连续分布[9]。例如,在依赖性测量中得

分在中数以上的所有被试都归为依赖性人

格,事实上这不可能改变这一连续变量的特

·187·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997年 第5卷 第3期

征。这里,用类型来分离变量应与鉴别真正

“独特”的类型相区别。人格心理学家一致认

为属于某一类型的个体与不属于该类型的个

体从根本上应是不连续的,因此,如果一种类

型是独特的,那么属于该类型的成员不仅是

彼此相似的,而且他们应在本质意义上不同

于那些非此类的成员。生物学中对类型的划

分有许多成功的例子,如动物学中的哺乳类

和鸟类,植物学中的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然

而,心理学中划分类型是很难的。从生物学意

义上,性别可作为类型;但从心理学意义上,

男性、女性仍属于连续的心理变量。此外,象

“内倾和外倾”、“

A

型性格与

B

型性格”等分

类,从严格意义上都不能算是类型,仅仅是语

义表达上的方便。

把社会依赖性和自律自责性分离为独立

的、纯粹的类型,首先要用一任意的分界点来

指明两个连续维度上的极端群体,这就减弱

了数据从间距到顺序的测量水平,使得所有

在分界点以上的个体被看成是一样的,而不

管他们的得分是否有很大差异。而被分界点

分离开但得分紧挨着的个体却被当成不同的

类型。这样,测量水平的减弱也就减弱了统计

力度。当仅有一个变量被分成两部分时,情形

会好一些,但当两个或更多的变量被分成两

部分,以此建立2×2模型,结果偏差很难预

见。这也就是依赖性和自律自责性分类时出

现的问题。

2.3 社会依赖性和自律自责性与其它人格

变量的关系

从上述讨论中可得知,两种抑郁素质:社

会依赖性和自律自责性不是相互独立,而是

彼此相关的,在两个变量上得分均高的个体

其抑郁水平最高。由此鼓励研究者去推断、寻

找一个单一的、更基本的中介变量,它应与社

会依赖性和自律自责性都有密切相关,并能

很好地解释两者的表面效度。在此值得注意

的是,要考察这两种抑郁素质和其它人格变

量的相关,须把社会依赖性和自律自责性作

为连续变量,这对于研究结果的解释是非常

重要的。建构类型通常所用的方法,是在分数

的连续分布中只保留那些在一个变量上得分

高或低的被试,这严重歪曲了其它人格变量

与社会依赖性和自律自责性的关系,以及其

它人格变量与抑郁的关系,因而阻碍了路径

模型的发展。

目前,神经质(neuroticism)是解释社会

依赖性和自律自责性的表面效度的一个重要

因素。

Birtchnell

等在依赖性和神经质之间发

现了高相关(0.63~0.71)。

Mongrain

报道了

在学生样本中神经质能预示依赖性和自律自

责性。Cappeliez也报告了在学生样本中社会

依赖性和神经质的相关系数是0.60。基于上

述结果,一些心理学家推断,对社会依赖性和

自律自责性的测量可解释为一个更概括的人

格因素,如神经质这一基本因素的反映。

此外,为考察这两种作为抑郁素质人格

因素而建立的素质-压力模型,相关的研究

还很多。如怎样从抑郁现象中区分出素质,怎

样从社会情景中分离出人格对抑郁的影响,

以及生活事件所造成的压力与抑郁素质的关

系等。

3 小结与展望

许多心理学家已把社会依赖性和自律自

责性两种人格倾向看作是抑郁素质,是抑郁

发生的易感性因素。从已有的研究结果来看,

这一假设并未取得完全一致的结论。然而,这

两种人格倾向与抑郁有很大的相关,则是确

定无疑的。而要确定这两种人格倾向在抑郁

发生中的作用大小,并将其作为抑郁素质而

建立抑郁的素质-压力模型,目前还面临着

不少理论和方法上的困难。素质乃借用医学

的概念,指易患某种疾病的先天性因素,这一

类比与

Blatt

的观点相符合。

Blatt

即把社会

依赖性和自律自责性作为抑郁素质,指出两

者具有持久的、稳定的、独特的性质。这一类

比与

Beck

的认知理论相矛盾,而认知理论却

引导了该领域的大量研究。从已有的不少研

究结果可以看出,这两种抑郁人格倾向不是

·188·ChineJournalofClinicalPsychology

Vol

.5

No

.31997

独立的,而是协同作用的,在两个维度上得分

均高的个体被证明具有最高的抑郁易感性。

因此,也许有一更基本的人格特质,如神经

质,是引起社会依赖性和自律自责性并从而

导致抑郁的原因。

从方法学上来看,把连续变量二分而建

立起先验的2×2类型,把本来相关的变量强

加为正交,正如统计学家Cohen所说,这种

做法是“数据的误用”[10]。现在,已有一些研

究者用量表的连续分数来考察两个变量的相

关,或者用回归方程来检验抑郁素质和压力

的相互作用以预测抑郁。从文献中也可以看

到,研究者常常在同一论文中交替使用特质

和类型这两个概念,也说明他们对研究结果

的解释在方法学上的混乱。

总之,以社会依赖性和自律自责性两种

人格倾向作为抑郁素质而建立抑郁的素质-

压力模型,具有相当强的吸引力,为我们对抑

郁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野。该模型指出

不是所有的人面对生活事件的压力时都易患

抑郁症,但是,具有抑郁素质的个体在遭受生

活压力时则易患抑郁症。虽然目前的研究成

果还不足以建立起具有较高理论效度和预测

效度的素质-压力模型,以解释人格因素、社

会背景和抑郁经验跨时间的相互作用。但进

一步拓宽思想、改善研究方法,继续进行深入

的研究,发展这一模型或建构新的模式是有

希望的。

参考文献

1

MonroeSM

,

SimonsAD

.

Diathesis

-

stressthe-

oriesinthecontextoflifestressrearch:Impli-

logi-

calBullettion

,1991,110:406-425

2CoyneJC,inpersonalityas

diathesisfordepression:thecaofsociotropy-

dependencyandautonomy

-

lf

-

criticism

.

Psy-

chologicalBullettin

,1995,118:358-378

3BlattSJ,CornellCE,ality,

differentialvulnerability,andclinicalcourin

immunologicalandcardiovasculardia

.

Clini-

calPsychologyReview,1993,13:421-450

ivetherapyofdepression:New

:ClaytonPJ,BarrettJE(Eds.).

Treatmentofdepression

:

Oldcontroversiesand

k:Raven,1983.265

-290

5BlattSJ,ersonalrelatedness

andlf

-

definition

:

Twoprototypesfordepres-

alPsychologyReview,1992,12:527

-562

6

ZuroffDD

.

Constructvalidationofthedepen-

dencyandlf

-

criticismscalesoftheDepressive

lofRearch

inPersonality,1983,17:226-241

7

KleinDN

,

HardingK

,

TaylorEGetal

.

Depen-

dencyandlf

-

criticismindepression

:

Evalua-

lofAbnormal

Psychology,1988,97:399-404

8

MongrainM

,

ZuroffDC

.

Motivationalandaffec-

tivecorrelatesofdependencyandlf-criticism.

PersonalityandIndividualDifferences,1996,

16:1591-1598

9

BlockJ

,

OzerJD

.

Twotypesofpsychologists

:

RemarksontheMendelsohn,Waiss,andFeimer

lofPersonalityandSocial

Psychology,1982,42:1170-1181

10

CohenJ

,

CohenP

.

Appliedmultipleregres-

sion/correlationanalysisforthebehavioralsci-

ences.2nded,hillsdale,NJ:Erlbaum,1983

(1997年1月收稿)

·189·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997年 第5卷 第3期

本文发布于:2023-02-27 19:35:1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74977157002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依赖性人格.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依赖性人格.pdf

标签:依赖性人格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站长QQ:55-9-10-26 专利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