疲劳的规律
1.疲劳的一般规律
①疲劳可以通过休息恢复。青年人比老年人休息恢复得快,因为青年人机体供血、供氧机能强,在作业
过程中较老年人产生的疲劳要轻。体力疲劳比精神疲劳恢复得快。心理上造成的疲劳常与心理状态同步存在和
消失。
②疲劳有累积效应。未消除的疲劳能延续到次日。当重度疲劳后,次日仍有疲劳症状。这是疲劳积累效
应的表现。
③疲劳程度与生理周期有关。在生理周期中机能下降时发生疲劳较重,而在机能上升时发生疲劳较轻。
④人对疲劳有一定的适应能力。机体疲劳后,仍能保持原有的工作能力,连续进行作业,这是体力上和
精神上对疲劳的适应性。工作中有意识地留有余地,可以减轻作业疲劳。
2.疲劳与休息恢复的关系
①疲劳的产生与消除是人体正常生理过程。作业产生疲劳和休息恢复体力,这两者多次交替重复,使人
体的机能和适应能力日趋完善,作业能力及水平不断提高。
②人在作业过程中体力消耗也在进行着恢复。人在作业时消耗的体力,不仅在休息时能得到恢复,在作
业的同时也能逐步恢复。但这种恢复不彻底,补偿不了体力的整个消耗,对精神上的消耗同步恢复很困难。因
此,在脑体劳动后,必须保证适当的、合理的休息。
③疲劳与恢复相互作用是适应生理、心理过程的动力平衡。作业消耗体力越多,疲劳越快,刺激恢复的
作用就越强。实质上疲劳是人体中枢神经产生的保护性抑制,这种抑制作用刺激着机体恢复过程。
3.疲劳的积累
人体疲劳是随工作过程的推进逐渐产生和发展的。按照疲劳的积累状况;工作过程一般分为四个阶段。
(1)工作开始阶段。人体的工作能力没有完全被激发出来,处于克服人体惰性的状态。这时不会产生疲
劳。
(2)工作高效阶段。经过短暂的第一阶段后,人体逐渐适应工作条件,人体活动效率达到最佳状态并能持
续较长时间。只要工作强度不太高,这一阶段不会产生明显疲劳。
(3)疲劳产生阶段。持续较长时间工作,伴随疲劳感增强,导致个体工作效率下降,出现了工作兴奋性降
低等特征。进入这一阶段的时间依据劳动强度和环境条件而有很大差别。劳动强度大、环境差时,人体保持最
佳工作时间就短。反之,维持在上一阶段的时间就会延长。
(4)疲劳积累阶段。疲劳产生后,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减轻疲劳。否则由于疲劳的过度积累,会导致人体暂
时丧失工作能力,工作被迫停止,严重时容易引起作业者的身心损伤。
疲劳的积累过程可用“容器”模型来说明,在作业过程中,作业者的疲劳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如工作强度、
环境条件、工作节奏、身体素质及营养、睡眠等。“容器”模型把作业者的疲劳看成是容器内的液体,液面越高,
表示疲劳越大。疲劳源不断地加大疲劳程度,犹如向容器内不断地倾倒液体一样。液面升高到一定程度,必须
打开排放开关,降低液面。容器排放开关的功能如同人体在疲劳后的休息。容器大小类似于人体的活动极限,
溢出液体意味着疲劳程度超出人体极限。只有不断地适时休息,即“排出液体”,人体疲劳的积累才不致于对身
体构成危害。
本文发布于:2023-02-27 08:57:0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74594266459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工作疲劳.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工作疲劳.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