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教案
精选《背影》教案三篇
《背影》教案篇1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朱自清巧妙地截取父亲不平常境况下的“背
影”,刻画了老境颓唐、爱子如命的慈父形象,淋漓尽致地表达了父子之间的深情
至爱。全文内容真实可感,触人心弦,读之使人潸然泪下。语言朴实,意蕴深厚,
“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语言风格,深深地打动着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教学
中,教师应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采用朗读、研读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有感情的诵
读以及对文章重点段落的研读,重点词句的分析,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
深刻感受文中蕴含的至爱亲情.
一、学情分析:
对于初中八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接触到的记叙性散文并不多,领会散文
的能力是不强的。尤其我们农村的学生,多数学生缺乏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和正确
的学习方法;在思想情感上,当代中学生很多又是独生子女,养尊处优,对于生活
的体验,他们在很大程度上还仍然是“生在福中难知福”。因此,本课情感态度价
值观的教育是难点,教学中不能停留于课堂,而要引领学生走出课文,感受生活,
感恩父母,点亮人生。
教学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深入领会文中的父子情深。
研读课文,学习本文独具匠心的传情艺术和精巧的构思技巧。
培养学生珍视亲情的传统美德,增进学生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教具准
备:多媒体CAI课件、配乐朗诵、投影仪
教学方法:诵读法、多媒体教学辅助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情境导入
播放刘和刚演唱的歌曲《父亲》,以感人的画面和音乐导入课文。
其实,陪伴我们一生、如阳光一样照亮了我们生命的爱,不仅仅来自母
亲,还来自我们的父亲。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歌颂父爱的著名篇章――《背
影》。此文的作者是现代著名散文家朱自清。
二、走近作者.
(学生先说说自己对朱自清的了解,加以点评后屏幕显示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省扬州市人。现
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著有散文集《欧游杂记》,诗集《踪迹》等。
我们在去年学过他的散文名篇《春》,其散文代表作品还有《匆匆》、《荷塘月
色》、《绿》等
朱自清先生像
三、整体感知(自主学习,重视激励)
欣赏《背影》配乐朗诵、同时出示自学提纲.
圈点勾画生字词,借助课后注释和手中的工具书自主扫清本文的文字障
碍。
本文几次写到“背影”?哪一次“背影”写得最具体、最感人?每次“背
影”各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学法提示:
(1)整体感知以自主解决问题为主,有疑难才加以互助解决.
(2)针对学生自学的展示情况,适时进行点拨或点评.
本文四次写到“背影”。第二次“背影”写得最具体、最感人。
第一次在开头,“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第二次在浦口车站送别时,父亲去买橘子的背影。
第三次在车门话别,望着父亲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
第四次在结尾,“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
的背影”。
四、重点研读(合作学习,关注参与)
(一)有表情的朗读第6段.
学法指导:
小组讨论.看谁最能读出父子之间的至爱亲情来.
(2)小组展示.推荐一个读得最好的来参与齐读,比一比哪一组推荐的人读
得最好。
(3)加以点评。(提示:可以从语调、语速、重音等方面来点评)。
(二).着重理解第6段.
1.作者抓住“望父买橘”场景,刻画了一个怎样的背影?
学法提示:
(1)细读第6段,注意从父亲的穿戴,走路的动作、神态等方面去领会.
(2)小组交流,推荐最满意的答案参与展示.
(3)适时点拨、点评
父亲的穿戴:黑、深青色――(这是一个如此沉重的背影!)
走路的姿势:蹒跚――(这是一个如此难堪的背影!)
爬月台动作:攀、缩、倾――(这是一个如此艰难的背影!)
(2)作者把“望父买橘”的背影描绘得如此详细具体,其用意在哪里?
点评后屏幕显示:
其用意在通过具体描绘父亲行动的艰难,突出表现父亲的爱子情深。
五、拓展提升.(创新学习,注重引领)
1.作者望见父亲买橘子的“背影“,为什么会如此伤心落泪?
教师引领:
(1)提醒学生朗读课文2.3段,看一看当时是怎样的背景。
(2)注意在段落中找出下列语句.
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
淡。
讨论交流,小组展示.
点拨、点评.
父亲为承担家庭的重担在挣扎。失去亲人,父亲的内心是悲痛的;失业、
借债的境况更使他内心充满忧愁;老境颓唐,步履蹒跚,爱子如命却爬过月台为儿
子买橘子。此情此景,作者内心有说不出的感动,有说不出的酸楚,有说不出的伤
心。因而会如此伤心落泪。
2.作者截取“背影“这个角度来写,好在哪里?
教师引领:
(1)作者截取“背影“这个角度来写,其微妙之处是多方面的.
同学们可以充分发挥想象,从材料组织,结构安排,主题表现,感情基
调,艺术创新等多个方面去探讨。
(2)小组讨论、交流、展示.
(3)有针对性地点评后屏幕显示:
a.从内容上说,截取“背影“这个角度来写,既符合父子相别的实情,有
最能表现骨肉相别肝肠寸断的感情,让文章充满悲酸的情调。
b.从结构上来说,以“背影“为线索组织材料,用”背影“贯穿全文,使
文章前后呼应,结构井严,通过一次次的背影描绘,一步步地表现了父子情深的主
题。
c.从艺术创新来说,给人以生动,新颖的感受。这种巧妙地截取不平常的
背景下的独特画面,淋漓尽致地表达感情的构思写作技巧值得我们好好借鉴。
六、达标检测.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加粗字注音
交卸()狼藉()妥帖()奔丧()
pánshān()()suxiè()()tuítáng()()
2、根据所给的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乱七八糟的样子.()
(2).凄惨暗淡,不景气.()
(3).看到心里感到悲伤.()
(4).细小而繁多(的事).()
(5).不幸的事接连发生.()
3.同学们,你们一定被父母深深的感动过,请把父母最让你感动的一件
事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课后试着选取恰当的角度,把这件事写下来。
附板书设计:
背影
(朱自清)叙事散文)
开篇设疑―――点出背影第一次流泪悲伤
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第二次流泪感动
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第三次流泪惜别
结尾思念―――再现背影第四次流泪思念
教学反思
依据新课程的教学理论,本堂课实行“双向五环”的教学模式。“双
向”是指通过教与学的互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开发学生
多元智能,达到教学相长、双赢共好的教学效果。
“五环”是指提出目标――整体感知――重点研读――拓展提升――达标
检测五个教学环节。在实际教学中,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把自主学习、合
作学习、探究学习有机结合起来。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力求建构出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实现不受
时空限制的'资源共享。有效地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调动起
来,使阅读教学达到“自读自悟”,“合作交流”,“探究创新”相统一的理想境
界,让学生自学、合作、探究等方面的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和提高
《背影》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体会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特征、选择最佳角度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
写作方法。
2.学习本文记叙事实,不加任何修饰渲染的朴实自然的语言。
3.体会本文表现的民族传统美德,父亲对儿子的一片深情。
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与上篇课文不同。《这不是一颗流星》反映的生活贴近学生实
际,而本课反映的是旧社会家庭亲人的关系。前者是父亲心目中的儿子,后者则写
的是儿子心目中的父亲,人物形象的悬殊,也构成了课文完全不同的内容。但作为
记叙性文章,在.写作方法上还是有很多共同点的,而思想感情上的家庭亲情,同
样是一脉相承的。
教学本文,重点应放在特定环境下父子深情的特定表达方式,抓住文章命
题立意的角度和文章线索来作为分析的突破口;还应抓住本文独特的写人记事的朴
实自然的语言,从中体会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本文可分两课时讲授。第一课时主要是划分段落层次,分析贯串全文的线
索,侧重完成第一个教学目的;第二课时则以重点语段、语句的体会为主要教学内
容,侧重完成第二个教学目的。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突出往事回忆的结构形式;用“背影”连接贯串故事情节的艺术构思。
一布置预习(可在课前进行)。
①让学生认真阅读一遍课文。
②结合课后练习三、七体会课文。
本文分三部分,第二部分分三层,概括出它们的主要内容,并找出起、讫
语句。
二教师导语(先板书出课题)。
《背影》是一篇著名的记实性散文,也可以说是回忆性散文,同《这不是
一颗流星》一样,属于记叙文。本文写于1925年,至今已六七十年,一直被广大
读者所传诵,多少年来也一直被选入教材,哺育了几代人。对于过样的名篇,我们
应认真阅读、学习。
本文作为一篇记叙文,与《这不是一颗流星》有很多相同点,如都是写家
庭亲情,都是从生活中选取典型的、生动的材料、都是通过一定的情节线索来组织
材料、通过场面和人物的描写来表现中心意思。在这些相同点中,又各有不同的表
现方法,阅读时要善于在学习新课文的过程中,联系旧课文,比较鉴别,从中融会
贯通,得到一些新的启发。
我们在阅读《这不是一颗流星》时,是从分析结构形式入手,弄清故事情
节及表现形式。本课的学习也应该这样。
三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解释词义。
交卸():卸,解除、除去。“交卸”,用于某种职务。“推卸”,用于
某种责任。
奔丧(),丧,有关死人的事,名词。奔丧,在外地赶回办理尊亲丧事。
丧,别读,丢掉,失去。动词。
踌躇(),犹豫不定。另,形容得意。
迂腐(),拘泥保守。迂腐,拘泥于旧的准则,迂,另意“迂回”,曲
折、绕远。
蹒跚()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颓唐(),精神委靡,意气消沉。
琐屑(),指细小繁杂的事。
晶莹(),光洁透明。
四朗读课文。
找学生朗读课文,最好分三个部分,找三个同学分别朗读,提出朗读要
求。
五引导学生划分段落层次,掌握结构形式。
1.本文如分成三个部分,应怎能样分法?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三个部分的分界线,划出三个部分后,归纳大意,要求
用同样的语式(字数、结构形式大体相同),训练概括能力。
“那年冬天“是现在与回忆的分界线。“这几年来”是回忆与现在的分界
线。第一部分,首段,第二部分,首、末之间的段落;第三部分,末段。各部分的
大意可以归纳如板书所示:
①开篇寄思
②往事回忆
③结尾怀念
此板书上的概括不是唯一的,概括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允许学生有自己的
表述方式,此处千万不能约束学生发挥自己见解的能力及创造能力。当然,这种概
括必须是正确的。这里有个严格的界限,也必须让学生了解并掌握。
如学生能用“背影”作线索概括,也应肯定:
①不忘背影
②描写背影
③思念背影
2.本文的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按照文章叙事的层次又可以分成
几层意思呢?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教师小结。
中间部分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交代父子分别时的家境
第二层次:送行前父亲的细心关照
第三层次:送行时看到父亲的背影
还可以有别的概括,比如:中间部分可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交代家境
第二层次:浦口送别
在第二层次“浦口送别”中又可以分为三个小的层次:
第一、细心照顾
第二、车站买橘
第三、车门话别
3.在划分段落层次时,应从开始就告诉学生,文章本身的结构形成是固
定的、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划分层次应力求符合作品本身固有的思路及其结构形
式,但由于读者认识的差异、角度的不同、目的的不同,往往有不同的分法。这就
是作具体分析。有的是这样分也可以,那样分也未尝不可;有的则是绝对不行。划
分层次还是有原则的,不是可以任意划分的。学生进入中学开始,就有这样的认
识,养成独立阅读和分析的习惯,比教师“一言堂”、只接受教师的现成结论的灌
输性教学,不知要强多少倍,不必担心学生会有损失,也不必担心达不到教学目
的。
六引导学生弄清情节线索,体会取材角度。
本文用什么把全文的故事情节连接起来并且贯串起来?是很容易找到的。
这就是“背影”。
现在,要弄清楚:
1.作者是怎样用“背影”来贯串并连接全文的?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回答并随时归纳。
本文在几处写了“背影”?
本文在四处写到了“背影”。
这四处写“背影”各是在什么情况下,每次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第一次在开头,不忘背影。
第二次在浦口送别时,望父买橘时的背影。
第三次在车门话别,望着背影消失在人群中。
第四次背影的出现,是怎样随着文章情节的推进而有不同的表现力的呢?
或者说,文章对父亲的回忆是怎样以“背影”为线索连贯起来的呢?
可以做这样的理解,板书设计如下:
情节线索
开篇寄思──不忘背影
交代家境──烘托背影
望父买橘──刻画背影
车门话别──注望背影
结尾怀念──再现背影
2.作者为什么选择:“背影”这样的角度来命题立意,并用它组织材
料、结构成文呢?
教师可引导学生作短暂的交谈、自由讨论,然后集中发言,教师择优肯
定、适当补充。
作者所以选取“背影”这种特殊的角度来反映父亲的面貌,基于表现内容
的需要,体现着高明的艺术构思:
(1)可以表现父亲在特定环境下的形象特点。作者家境衰落、父亲老境
颓唐、心情忧郁,用“背影”来表现。最能体现人物的这种境遇与心境。
(2)可以给读者以自由想象的广阔天地。作者不正确描写次亲的面貌,
而以“背影”出现,结合文章内容,读者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使父亲衰颓的形象
更具丰富的内涵。
(3)艺术视角的创新。作者不落俗套,不随人后,开拓了艺术表现的新
领域,给人以生动、新颖的感受。
这三点对初一学生来说,认识上可能有一定差距,只要求能够一般的理解
即可,重点在于提高认识,不要求掌握。故教师讲清楚,不必整理笔记。
七引导学生比较本文与《这不是一颗流星》一文在结构形式、情节线索
方面,在选取材料组织材料方面,以及写法上都有相同之处。试作比较。
《这不是一颗流星》的结构形式是:
“现实──回忆──现实”
《背影》的结构形式也是:
“现在──回忆──现在”
《这不是一颗流星》以熊皮手套为线索贯串全文;《背影》则以背影为线
索贯串全文。
《这不是一颗流星》的主体部分选择病房这一场合表现主人公的活动;
《背影》的主体部分则选择“车站送别”这一特定环境重点描写。
《这不是一颗流星》选取孩子关心阿婆冻伤的手这一主要情节来表现主
题;《背影》则选取“浦口送别”这一主要情节表现父子深情。
布置作业
1.做课文练习一、四、五。
做练习一,将重点划在书上。熟读课文第6自然段,并学习重点分析。
可按照这样的顺序思考:①写了什么,②怎么写的,③好在哪里。将思考
的结果写在练习本上,准备课上口头回答。
2.做课后练习二。
这一题要认真思考,有明确的观点,简要整理成文字,准备在课上口头回
答。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朴实语言、平凡细节的深刻内涵;父子间的深挚感情。
教学步骤:
一教师导语。
上节课着重分析了课文的段落层次、情节线索,以及从“背影”这一新的
视角命题立意选材组材的意义,并与《这不是一颗流星》作了对比。这节课要着重
体会本文朴实自然的语言,体会作者怎样捕捉生活中的细节、平凡的细小事情来叙
事抒情。
下面,沿着课文的顺序,挑出一些重点语句或语段,细细体会作者语言的
特色,朴实无华的语言中如何饱含着深情。
二引导学生体会重点语句。
作者在文中三次写了流泪,每次写法各有什么不同,各自在什么情况下,
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文中作者三次流泪,都是在三个部分的最紧要时刻。
第一次流泪是在交代家境衰败的情况下,见着父亲,面对家破人亡的景
象,“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这次掉泪表现出触境伤情的悲哀。这一次掉泪,引
出父亲的在文中为数不多的重要话语:“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
路。”
父亲的这几句话,表达的感情是很丰富的,很深沉的。这里有父亲对儿子
的体贴。
《背影》教案篇3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掌握下列词语读音。
差使狼藉簌簌迂腐踌躇拭颓唐琐屑举箸
2.结合注释,理解下边词语的含义。
狼藉惨淡勾留变卖典质赋闲蹒跚颓唐触目伤怀不能自已情郁于中
琐屑
3.品味赏析文章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
过程和方法:
1、体会关键词语的含义和表达作用,揣摩文中家庭生活内容及作者心境与
感受的表达。
2.指导学生的朗读。
3.学习文中独具匠心的传情艺术和精巧的构思。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文章蕴涵的父亲对儿子的真情挚爱,儿子对父亲的深深眷恋,启发学
生感恩父母,激发学生的报德之心、报德之行。
二、教学重点:
平淡之中的浓情;对"背影"深情而细致的描写。
三、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脉络,整体把握内容,体会文章精巧的构思。
四、教学方法:
朗读、点拨、讨论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播放背景音乐《懂你》
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
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千百年来拨动着无数读者的心弦,为人们所传
颂,它的魅力就在于诗中亲切而真淳地吟诵了一种普通而伟大的母爱。自古以来人
们都歌颂母亲的慈爱和温柔,歌颂父亲的刚毅和坚强,可是朱自清却用细腻温婉的
散文,写出一个同样细致入微,温婉如母的父亲。下面我们共同学习《背影》。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第一次读课文,建议大家做两件事:
1.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你对下列词语的理解,并注意加点字的读音。
狼藉簌簌迂腐踌躇拭颓唐琐屑举箸勾留赋闲蹒跚
2、用一句话说出本文写的事
作者奔丧完毕,父子在浦口车站依依送别的情景。
三、再读课文,感悟真情
1、朱自清曾说过:“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
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阅读课文,看看《背影》中作者哭了几
次?
四次:第一次(我)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第二次我的眼泪很快又来了。
第三次,我的眼泪又来了。第四次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
布马褂的背影。
2、比较一下,四次落泪,文字是否雷同?四次写流泪,作者抒发的感情
是否完全一致呢?
第一次是作者从北京到徐州见到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
刚逝,父亲失业,祸不单行,于是一股忧伤袭上心头,难过地流下了眼泪。
第二次车站,望父买橘,这是全文的高潮。父亲穿过铁道,爬上月台,步
履蹒跚买橘时的背影映入我的眼帘。父爱的感动撞击着我的心灵,感激的泪水夺眶
而出。
第三次是车站别离,当父亲的背影消失在来来往往的人群中,回想起过去
种种,回想起父亲的关怀体贴,一股愁绪袭上心头,于是流下了怅惘的泪。
第四次是在北京接到父亲的来信,特别是“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去之
期不远矣。”的话语又一次牵动作者的伤感的思绪,想到父亲的颓唐,家境的惨
淡,晚景的凄凉、抑郁的情感一时迸发。心酸的泪水又一次的流出了眼眶。
概括、板书:
徐州见父――难过的泪望父买橘――感激的泪
父子分手――怅惘的泪北京思父――心酸的泪
3、总结
作者四次流泪,感情是丰富真挚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抒情散文
就是要写真情,以情动人。四次流泪,是作者真情的流露,有至情之人,才有至情
之文,这四次流泪,造成感情上的波澜迭起,一次又一次强烈的撞击着读者的心
扉,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现在,请同学们默默的翻开书本,诵读课文,
让我们透过那晶莹的泪光,去体味文章中那真挚永恒的父子之情吧。
四、三读课文,理解背影
三读《背影》我想同学们一定有自己的见解。现在请你在“背影”前加上
修饰的定语,谈谈你对不同背景下的背影的理解。(学生同桌讨论)
可以从内容、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等角度去思考、探究。如:“探”,体
胖动作不灵便,小心翼翼;“攀”,既写出月台的高度,又可以想象父亲爬月台的
吃力;“缩”,两脚无处可蹬,把怎样爬写得更细致;“倾”,爬上月台虽然十分
艰难,但又十分努力。――这是一个艰难的背影!
总结:刚才,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自己对背影的理解,有内容的、
有情感的。从文本中,我们不难看出:“背影”既是文题,也是文章组织材料的线
索。文章中背影总共出现四次:开篇最不能忘记的背影,写出了对父亲的深深思念
之情;中间车站买橘时的背影,写出了父亲的一片亲子深情;车站消失在人群中的
背影写出了惜别时对父亲的无限怜惜依恋;结尾泪光中的背影写出了别后对父亲的
深切思念。文章截取了人物状态中最鲜明、最动人的瞬间,运用朴实无华的语言,
既让我们看到了父亲“形”的方面的特点,也向我们展示了父亲“神”的方面的本
质特征。给读者留下了极其广阔的想象空间。
五、拓展延伸感情升华
父爱如山,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父亲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请用一
个比喻句,说说父亲在你心目中的地位或作用。
示例:
父亲
你是一座灯塔,照亮我前行的航程;
你是一座巍峨的高山,为我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
六、布置作业(播放背景音乐《父亲》)
父爱是一把结实的伞,你有困难了,为你遮风挡雨;父爱是一件厚厚的棉
衣,一碗热气腾腾的汤,你冷了,为你抵御严寒;父爱是一把舒服的椅子,一张柔
软的床,你累了,让你忘记疲惫;父爱是一条干爽的毛巾,你哭了,为你拂去心中
的泪水;父爱是一杯甜甜的冰红茶,你笑了,让你从嘴里甜到心里……
请同学们回到家里,用你自己独特的方式,向你的父母表示对他们的理
解,对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给予感激,哪怕是给父母夹次菜,倒杯水,道声辛
苦……好吗?
本文发布于:2023-02-27 07:56:3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74557986384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背影教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背影教案.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