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
关键概念:(标黑的为大纲要求)
人类发展儿童发展认知发展个性发展社会性发展文化性发展儿童发展阶段婴
儿期幼儿期学龄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发展认知神经科学横向设计纵向设计
交叉设计跨文化研究设计
第一节儿童发展概述
一、儿童发展的概念
“发展”(狭义)是指个体身体、生理、心理、行为方面的发育、成长、分化、成熟、变化的过程。
“发展”(广义)是指个体身心整体的连续变化过程,不仅是数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质的变化,如躯体各部分
比例发生变化,心理方面如只会结构的变化、情绪的变化等。
儿童发展主要是指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这一成长阶段,它是个体生命全程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
这一发展变化从生命形成到成熟大体表现为以下特点:一是身心活动从混沌未分化向分化、专门化发展;二是身
心活动从不随意性、被动性向随意性、主动性发展;三是认知机能从认识客体的直接的外部形象向认识事物的内部本
质发展;四是对周围事物的态度从不稳定向稳定发展;五是由一个自然人、生物人向社会人、文化人的发展。
儿童发展既不同于成人发展,更不同于老年发展,在个体发展中有独特的地位,具有如下的特点:
(一)发展的基础性
儿童发展有快有慢,发展中既有量变,又有质变;发展中既有普遍性,又有个体性;然而,所有的这些发展都是
为人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发展的递进性
儿童发展是各个发展领域整体的、内在关联的、互相促进的递进性发展。
我们在划分儿童发展的阶段时,1岁以内的儿童是以周为单位,1~3岁儿童是以月为单位,而成人几年内整体没有
什么变化,这从侧面反映了早期儿童发展和青春期儿童发展是快速递进性发展,因而也有发展“关键期”的称谓。
(三)发展的易感性
儿童发展一方面容易朝着积极的方向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也容易朝着消极的方向发展。(可从教育和环境来说积极
性和消极性)为此发达国家高度重视开端教育。
儿童发展可分为四个发展领域:
(一)生理发展——研究躯身尺寸、比例的变化,各种躯体系统功能的变化,大脑与神经系统的变化与发展,身
体运动与行为的变化,以及生理健康。
(二)认知发展——认知过程与智力的变化包括注意、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言语、创造力、问题解决等
能力的变化。
(三)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情感、情绪的发展,人际认知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控制与调节的发展,
同伴友谊关系的发展,社会行为的发展,道德能力的发展等。
(四)文化性发展——文化感知、文化记忆、文化认同、文化思维、文化自觉能力的发展,文化沟通、文化融合
能力的发展,文化熏染、文化调适、文化适应能力的发展等。
二、儿童发展与人类发展
人类发展包括人类种系发展和个体发展。按照达尔文进化论和复演说的观点,个体发展是人类种系发展的浓缩复
演。个体发展是指人的出生到死亡的发展,因而儿童发展是个体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发展的一个分支科学。
人类种系的发展是动物种系发展的延续,个体发展是种系发展的浓缩。
动物种系进化和发展的历程可分为四阶段:(1)单细胞动物阶段(2)多细胞动物阶段(3)脊椎动物阶段(4)
哺乳动物阶段
人类发展的标志:(1)直立行走和手的发展(2)使用工具和制造工具(3)在劳动实践中产生语言。
从人类发展总体特点可以看出:动物种系的发展更多地受物质条件的影响和生物规律的支配;而人类的发展在遵
循生物规律的基础上也深受社会因素、文化因素的影响并遵循人类的历史文化规律。人类群体的特殊社会性和文化性
决定了人类生活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统一。社会文化的发展也制约着人类的发展。
三、儿童发展阶段的划分
(一)年龄阶段划分标准
目前依据一定标准划分人生发展阶段的典型理论,可归为如下几类:
1.单纯以生物的变化或种系的演化规律来分
⑴柏曼(内分泌腺发育优势划分:胸腺时期;松果腺时期;性腺时期)
⑵弗洛伊德(性本能发展划分:口唇期;肛门期;前生殖器期;潜伏期;青春期)
⑶施太伦(根据复演论划分:幼儿期;意识的学习期;青年成熟期)
2.以心理特质的变化为依据来分
⑴皮亚杰以智慧或认知结构的变化为依据来划分发展阶段:
①感知运动智慧阶段(0~1.5、2岁)
②前运算智慧阶段(1.5、2~6、7岁)
③具体运算智慧阶段(6、7岁~11、12岁)
④形式运算智慧阶段(11、12岁~14、15岁)
⑵艾里克森(生物、文化和社会三因素结合划分儿童发展8阶段)
⑶苏联心理学家达维多夫(儿童活动形式的转变划分6阶段)
信息栏:舒特戴森(儿童音乐能力发展的年龄特征)
★我国学者根据以上各种划分标准和我国儿童自身活动的特点,形成了自己的儿童发展阶段划分标准:
①新生儿期(出生到一个月)
②乳儿期(1岁以内)
③婴儿期(1~3岁)
④幼儿期(3~6岁)
⑤儿童期(6~12岁)
⑥少年期(12、13~14、15岁)
⑦青年期(14、15~17、18岁)
⑧成年期(18岁以后)
如果配以我国的学制,则个体的发展阶段可分为:
①先学前期,即婴儿期(3岁以前,托儿所)
②学前期,即幼儿期(3~5、6岁,幼儿园)
③学龄初期,即学龄儿童期(6、7~11、12岁,小学)
④学龄中期,即少年期(12、13~14、15岁,初中阶段)
⑤学龄晚期,即青年期(14、15~17、18岁,高中阶段)
★(二)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
儿童发展过程中,既有连续性又有间断性,所以整个过程就表现出若干连续的阶段。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是客观
存在的。我们可将儿童发展年龄特征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指在儿童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它与儿童生
理发展的年龄阶段有关,但不是由年龄决定的。(概念)
第二,一定条件下,儿童年龄特征既相对稳定,同时又可以随社会生活和教育条件而改变;既不存在一个古今中
外统一的、一成不变的、永久性的年龄特征,也不存在一个绝对不变的年龄特征,这也就是说年龄特征既有稳定性又
有可变性。
稳定性的三个原因:
①社会教育条件虽然不断发展变化,但在一定时间内有其相对稳定性;
②儿童掌握知识经验有一定的顺序性,在一般条件下,大多数儿童的发展次序和所需时间是相同的;
③生物发展有相对稳定的程序,生物成熟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有一种共同的规律。
可变性主要表现两个方面:
①社会教育条件的不断变化可以引起儿童年龄特征的变化,但不是立刻就反映出来,要经过一定的
时间;
②可变化性也指个体差异,即共性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
第三,儿童发展由于存在个体差异,使其在年龄特征上也存在不平衡性。在年龄特征问题上要正确处理一般与个
别、典型性与多样性的关系。
(三)儿童发展各阶段的主要特点
现就我国学者所划分的儿童发展的五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总结如下:
①婴儿期的特点(先学前期,3岁以前,托儿所)
婴儿期是儿童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这一时期儿童的神经系统与大脑发育迅速。这一时期婴儿的学
习分三个层次:习惯化、工具性条件反射、言语的掌握。言语的获得就标志着婴儿期的结束。婴儿期儿童情绪不断分
化,出现了社会性微笑等社会性情感,出现了依恋性社会行为,在游戏中学会与同伴简单交往。
②幼儿期的特点(学前期,3~5、6岁,幼儿园)
这是儿童身心迅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儿童的主要矛盾是:渴望独立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新需要同独立活动的经
验与能力有限的矛盾。幼儿期儿童的主导活动是游戏,它是促进幼儿发展的最好形式。这一时期儿童已初步形成了自
我意识,能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去认识世界,表达解释自己的想法愿望,接受成人的教育,同时希望有效地影响他人,
上述表明,儿童的社会性、文化性得到了初步发展。
③学龄儿童期的特点(学龄初期,6、7~11、12岁,小学)
这是儿童发展重要转折时期。从低龄儿童看,他们还具有明显的学前儿童的特点,而从高年级儿童看,随着青春
期的来临,他们又具有少年期的一些特征雏形,因而学龄儿童期避险了明显的过渡性。
④少年期的特点(学龄中期,12、13~14、15岁,初中阶段)
少年期是青春发育时期。这一时期是儿童身体各方面迅速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儿童的自我意识高涨、性意识觉
醒、反抗心里突出、情绪表现激烈、人家交往发生显着变化,思维水平由形象到抽象发生了质的飞跃。
⑤青年期的特点(学龄晚期,14、15~17、18岁,高中阶段)
青年期的生理与心里趋于成熟和稳定。经过少年期生理和心理上的剧变,青年期的生理与心理趋于成熟和稳定。
青年期以后,人的生理、心理已达到成熟,社会性、文化性发展趋于稳定。
四、儿童发展研究与教育(略)(了解见14页)
儿童发展研究与基础教育存在密切的关系。
第二节儿童发展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一、儿童发展研究的演变历程
(一)早期社会儿童观的形成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杰出代表夸美纽斯认为儿童从出生起就自然地传播有知识、道德和虔诚的种子,教育可以使
这些种子发展、成长起来,这就是他着名的“种子论”。
洛克认为儿童来到人间时其精神方面犹如一块白板,想做成什么就做成什么,这就是着名的“白板说”。
启蒙主义教育家卢梭更认为人生来没有邪恶,只有冲动;而本性的最初冲动始终是正确的;他认为儿童从出生就
是真正意义的人,儿童具有独立的存在价值。
(二)儿童发展学的早期形态
德国生理学家普莱尔是儿童发展学的创始人,于1882年出版《儿童心理》。此书被公认为一部科学的、系统的
儿童发展学着作。儿童发展学正式成为科学就是从1882年普莱尔《儿童心理》的出版算起的。
我国最早进行儿童心理研究的是陈鹤琴,最早讲授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的也是陈鹤琴。他于1925年出版《儿童
心理之研究》一书。陈鹤琴、孙国华(《初生儿的行为研究》)、黄翼、艾伟、肖孝嵘、陆志伟、吴天敏、肖恩承、艾华
等我国早期儿童心理发展学家为我国儿童发展学科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三)儿童发展学的进一步演变
自普莱尔以来,儿童发展科学的演变有以下特点:
①研究日益系统规范,最常用的方法是观察法和实验法,《儿童心理》就是一部系统观察的杰作。
②儿童发展研究的范围在扩展。
③儿童发展各领域的研究越来越精细化。
④儿童发展理论由学派纷争走向发展理论的微型化。
⑤儿童发展研究方法多元化,研究方法论趋向整合。
二、儿童发展研究的现状(略)(了解见19-22页)
当代儿童发展研究已形成如下热点研究领域:
①婴儿发展研究②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③儿童心理理论研究④记忆发展研究
⑤语言发展研究⑥儿童日常认知研究⑦儿童发展认知神经科学⑧认知行为遗传学
三、儿童发展研究的新趋向
1.儿童发展研究多层次、多领域的整合趋向(发展问题、研究层次、领域)
2.儿童发展研究理论形态的两极趋向(宏大理论、微型理论)
3.儿童发展研究方法论的统整趋向(科学主义下实验室范式和自然主义下生态范式、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科学
精神和人文精神)
4.儿童发展研究的实践转向(游戏中、活动中、美术中、音乐中、舞蹈中)
5.儿童发展研究的文化转向(直接动因:一是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改变儿童生活的文化处境;二是全球化背景下人
口大范围流动对儿童行为方式、文化生活的影响)
第三节儿童发展研究方法
不论是质的研究设计还是量的研究设计,儿童发展研究设计主要有传统的横向设计、纵向设计、交叉设计和新近
兴起的跨文化研究设计。
我们主要介绍儿童发展研究最常用的方法:观察法、访谈法、个案研究法、问卷法、测量法、实验法和文化比较
法。
一、儿童发展研究设计(略)(了解)
(一)横向设计是指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组被试进行观察、访谈、测量、实验,以探究儿童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二)纵向设计又称追踪研究,是指在较长的时间内对同一群被试进行定期的观察、测量、实验,以探究儿童发展的
规律。
(三)交叉设计是将横向设计与纵向设计结合在一起,以更好地探查儿童发展变化的特点与转折点。
(四)跨文化研究设计也称交叉文化研究设计,是指通过对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儿童进行研究,以探讨儿童发展的普
遍规律及不同的社会文化条件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二、儿童发展研究的具体方法
(一)观察法
观察法是儿童发展研究较为常见的一种方法,它是指研究者通过感官或一定的仪器设备,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
儿童的心理和行为表现的方法。
根据观察条件的不同,可分为自然观察法和实验室观察法。
自然观察法是指在日常生活环境中观察个体的行为。通常是指在家庭、学校、幼儿园或游戏场所对儿童的行为进
行观察并予以记录。根据研究的目的又可分为:
(1)样本描述法(u内容丰富详尽、探明影响行为因素,q可靠性差、资料难以量化)
(2)时间样本法(u可观查资料量化分析,q仅适用经常出现行为、不保证行为完整性)
(3)事件样本法(u保持自然行为完整性、探讨影响行为因素,q不易量化)
(4)物质评定法(u简便易行,适用范围广)
自然观察法最大优点是它可以使研究者了解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表现,而且它可用在缺乏语言表达能力的婴
儿身上。
提高观察研究效度的有效方法是:避免观察者个人偏见,减少观察者对儿童的影响,让儿童处于自然状态。
实验室观察是一种经过严密设计的观察,适合于研究在自然情境中很少发生或不被社会所允许的行为,其程序是
在儿童面前呈现一个被认为会促进所要研究行为的刺激,然后以不被儿童察觉的方式(单向玻璃或录像)对儿童进行
观察,看儿童是否会表现出所期待的行为。
(二)访谈法
访谈法是研究者通过与儿童进行口头交谈,了解和收集有关心理特征和行为特性的资料的一种方法。
访谈法适用于一切具有口头表达能力的不同文化程度的对象,它的优点是能有针对性的收集研究数据,研究有更
大的自由度,可追问或重复。缺点是不适用于年龄太小或不能清楚了解他人说话的儿童。
要确保访谈成功,访谈者要做充分的准备。
首先,访问者要对研究计划有详细的了解,熟悉访谈内容,了解访谈对象的一些背景材料。
其次,带齐访谈工具,包括所要访问基本问题的文字说明,记录用纸笔、录音机、照相机和摄影机等。
再次,访谈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受访者的态度,因此访问者要善于营造轻松和谐的气氛,取得受访者的信
任,使其乐于回答提问。
又次,访问者要善于把握方向与主题,使谈话始终围绕讨论目的进行,避免脱离主题的漫谈。
此外,还要针对受访者的年龄及心理特点巧妙提问,以获取他们的真实态度和想法。
最后,访问记录也很重要,这是分析和得出结论的直接依据。记录方式分为当场记录和事后记录两种。
(三)问卷法
问卷法与访谈法相似,只不过是将要研究的问题印在纸上,并要求参与者以答卷的方式作答。问卷法就是利用问
题表格进行调查的一种方法。通常研究者使用的问卷有两种形式:开放式问卷和封闭式问卷。
开放式问卷只提出问题,要求被试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或看法作答,不做限制。优点是:它是探索性研究最常用
的方式,可提供行为的方向、问题的焦点、主要价值观念等。缺点是资料分散,不易统计。
封闭式问卷是根据研究需要,把所有问题及可供选择的答案全部印在问卷上,被试不可随意回答,必须按照研究
者的设计,在给定的答案中做出选择。优点是可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资料,省时经济,所得资料便于统计分析。缺点
是,缺乏灵活性,设计难度大。
问卷法只适合于书面言语表达能力达到一定程度的被试,不适合学前儿童。
一份标准的问卷通常包括指导语、核对项目、问题项目、答案项目四个部分。
(四)测量法
测量法是运用标准化的测验量表,按照规定的程序对儿童进行测查,从而研究儿童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研究方法。
测验量表是儿童发展研究的一种重要研究工具,具有评估、诊断和预测的重要功能。
测量法的优点在于测验量表编制严谨科学,便于评分和对结果做统计处理,有现成的常模可直接进行对比研究。
缺点是灵活性差,对施测者要求高,被试的成绩可能会受练习和受测经验的影响。
测验可按不同标准分类,其划分是相对的,可分为:
按测验的功能分:智力测验、创造力测验、气质测验、成就测验等。
按测验材料分:文字测验、非文字测验。
按测验的对象分:个别测验、团体测验。
按测验的时限和难度分:难度测验、速度测验。
(五)实验法
实验法是研究者通过有目的地操纵和控制一定的变量以观测个体反应,进而揭示变量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
法。实验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两种类型。
实验室实验是在专门的实验室内,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研究儿童发展的一种方法。优点在于控制严密,科学性高,
结果记录客观准确,便于分析,能够揭示变量间的因果关系。缺点是样本数量小,实验环境过于人工化,生态学效度
较低,影响实验结果推广。
(六)文化比较法
文化比较法是针对一个或几个发展维度,对来自不同文化或亚文化背景的研究对象加以观察、测量、实验比较的
一种研究方法。
文化比较法的方法学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通过不同文化间的比较,可以了解人类发展是否存在普遍性规律,防止将一个文化背景下得出的结论过度推
广。
二是了解文化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文化因素往往导致个体在认知、情绪、行动等方面的差异。
本文发布于:2023-02-27 05:41:2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74476886241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幼儿发展.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幼儿发展.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