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欧美情爱电影

更新时间:2023-02-27 02:35:07 阅读: 评论:0

蚂蚁的外形-送别领导的祝福语

欧美情爱电影
2023年2月26日发(作者:磊科路由器密码)

2011年10月

第3O卷第l0期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Luoyang Normal University

Oct.,2011

Vo1.3O No.10

女性困境与生存本身

——谈四部欧美传记影片

张绿慧

(河南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河南开封475001)

摘 要:四部描写现当代女性艺术家的欧美传记影片,重申了社会给予的尊重-9自由是女性获得幸福

生活并展现才华、从事创造性工作的前提条件这一主题。然而,在女性生存环境有所改善的今日,是否还有

其他原因在继续导致女性生活的缺憾,甚至是不幸?如果有,也许它并不仅仅是女性特有的,而是一种超越

性别的、作为“人”的难逃的生存的局限和悲凉。

关键词:传记影片;女性艺术家;困境;“人”;生存

中图分类号:1106.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970(2011)10—0023—06

收稿日期:2011—07—15

基金项目: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被篡改的文学——电影中的英国文学史”

(11YJC752037)阶段性成果;河南大学2011年度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张碌慧(1977一),女,河南固始人,河南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副教授,文学博士后,主要研

究英美文学、影视文化。

西蒙・德・波伏娃认为,女性从事创造性工作的

前提条件是做一个自由的人。她说:“艺术文学和哲

学的宗旨都是让人自由地发现个人创造的新世界。要

享有这一权利,首先必须得到存在的自由。”… 如果

没有存在的自由和尊严,女性,尤其是有一定才华与

个性的,也许会被人看做异类或怪物,甚至成为《简

・爱》中蓬头垢面、形同鬼魅的疯女人伯莎梅森,遭

到罗切斯特们的遗弃和监禁,从愤怒到疯狂,最终招

致死亡。现当代艺术史上有几位才华横溢且是容貌出

众的女性,她们各自的人生轨迹却并未因天赋的才华

与容貌而一帆风顺,相反,却愈加崎岖而多舛。如果

波伏娃所说的社会所应给予的自由与尊重的缺乏是导

致她们不幸的重要原因,那么,在女性生存环境有所

改善的今日,是否还有其他原因?如果有,它仅仅是

女性特有的,还是一种超越性别的生存局促或悲凉?

传记影片是传记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欧美传记

电影中有几部感人至深的描写现当代女性艺术家的杰

作。它们风格迥异,表现手法多样,或深化、或截取、

或聚焦、或抽象,表现了这些才貌双全却命运坎坷的

女性被社会压抑、遮蔽,处于孤立、缄默的他者地位

的形象和意涵,为女性权利、自由、尊严而振臂高呼。

同时,一些影片也超越了既定的女性主义视角,展示

了作为人的生存的无奈与苍凉。

、缘起:在情爱与才华的双重压抑中生存

法国影片《罗丹的情人》(Camille Claudel,1988)

的法文原名是《卡密尔・克洛岱尔》,即才貌双全的女

雕塑家卡密尔・克洛岱尔(Camille Claudel,1864—

1943)的传记影片。法国历史上有两位著名的克洛岱

尔,是姐弟两个,一个是诗人、剧作家、外交家的保

罗・克洛岱尔,另一个就是姐姐卡密尔・克洛岱尔。

卡密尔具有秀美的外表、天才的艺术直觉与独立的创

作能力,而人们往往因为她曾是奥古斯特・罗丹的学

生、模特兼情人而将她附属于罗丹的盛名之下,连以

她为传主的影片都要习惯性地称作“罗丹的情人”。

卡密尔自幼具有艺术天分,父亲鼓励她,而母亲

却憎恨她,因为她太美、太自傲、太有才华,会让平庸

的人感到不安。弟弟保罗这样描绘她:“一副绝代佳

人的前额,一双清秀美丽的深蓝色眼睛……身披美丽

和天才交织成的灿烂光芒,带着那种经常出现的,甚

至可以称得上是残酷的巨大力量。” ” 电影中,1883

年,当47岁的罗丹初遇19岁的卡密尔时,一切都是

那么美好,心灵契合、身体交欢,春光明媚、灵感无

限。罗丹甚至向朋友们宣布:“我将会尽一切所能来

保护她……我不认为我还可能遇到像她这样才华横溢

的年轻艺术家……我也不再教导其他女人雕塑,也不

再以任何借口去别的女人的家……我非常希望卡密尔

小姐答应在四五个月后嫁给我……”(电影台词)从罗

丹作品诞生的时间看,在与卡密尔交往期间,罗丹粗

犷、硬朗的雕塑风格有很大的改变,他的作品开始有

清新、鲜活的气息,如著名的《吻》。罗丹受命为法国

大文豪巴尔扎克塑像,而巴尔扎克肥胖臃肿,腿又短

24・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l0期

又粗。罗丹连续雕了17尊都不满意,是他身边的卡密

尔一言惊醒他:“不如让他穿件袍子,把肥大的躯体

包起来。”(电影台词)这就有了后来那尊著名的《巴

尔扎克》。法国政府委托罗丹制作一座纪念碑式的铜

门。卡密尔成为他的助手后,开始和他一起创作这个

伟大的作品。一天,卡密尔爬到高大的架子上刷石灰,

罗丹突然叫道:“别动,就站在那儿!”(电影台词)她

成了这个作品中的一个模特,被永久地雕刻在《地狱

之门》上。这段时期,罗丹的大部分作品如《思》、《晨

曦女神》、《达依娜》等,也都是以卡密尔为模特。一言

以蔽之,她除了给他爱情,还给了他帮助与无尽的灵

感。出于某种微妙的心理,多年以后,罗丹坚持罗丹

博物馆保留一部分区域展出卡密尔的雕塑。

卡密尔与罗丹的艺术风格有惊人的相似处,以至

于后人有时根本辨别不出是谁给了谁灵感。当13岁

的卡密尔还不认识罗丹的时候,遇到巴黎诺彰美术学

校校长,也是雕塑家的杜波依士・保罗。杜波依士初

次看到卡密尔的作品,冲口而出的第一句话就是:

“你是否曾向罗丹学习?”¨2 J】柏更何况,后来他们确实

在一起生活、创作了15年时间,互相影响是不可避免

的。也正是这种互相影响,加上他们的爱情无果之后,

毁了卡密尔的一生。15年中,她是他的情妇、助手与

灵感启示者;15年中,罗丹始终未真正离开给他生了

几个孩子的女仆罗斯,在同居50年后,罗丹给了罗斯

一纸婚书。而卡密尔需要的也是一纸婚书、几个孩子、

一个家庭、稳固而专一的情爱关系,再聪慧的女子也

不能免俗。而卡密尔仅仅是罗丹的情人。当然,她不

会仅仅是罗丹的情人,她更是卡密尔-克洛岱尔——

她才情卓越,绝不会做一个附庸。百转千回之后,卡

密尔选择离开。不离开,就会失去自我。其间,卡密尔

曾为罗丹怀过一个孩子,但她没有告诉他,决绝地打

掉了这个孩子。很多年后,罗丹得知此事,说:“如果

当时她告诉我有了我的孩子,我会和她结婚的。”

可是自尊如卡密尔,怎么会用一个孩子做筹码,换取

一个男人f3渐远去的心?

离开罗丹后,35岁的卡密尔开始疯狂地创作。家

徒四壁,没有模特、没有助手,她用石头和黏土表现

自己的痛苦。她的《生命之途》表现了一个男子被他背

后的一个老妇人一把攫走,一个裸体少女跪在地上苦

苦哀求,双手伸向空中,却什么也抓不住的那种绝望。

而卡密尔得不到社会的承认,她所有的作品,都被认

为是罗丹的影子。后来,她患上被迫害妄想症。一次,

地下室漫水,她大声叫道:“水,是罗丹派来的!”(电

影台词)一天夜里,伴着歇斯底里的尖叫声,内心被

撕裂的卡密尔挥动铁锤,把自己的一件件作品砸成碎

片。很多时候,她的神志是清醒的,精神是正常的,但

只要一提到罗丹,她就疯了。那是她的心结,一道难

以逾越的魔障。1913年,一生崇拜和迷恋她的弟弟保

罗不得不把她送进精神病院。她在精神病院呆了30

年,一直到死。在精神病院活到80岁才生命终结,这

对一个美丽而天才的女性来说太过残忍。其间,保罗

一家多次去看过她,而她已是一个沉溺于噩梦的双目

呆滞、精神错乱的老妇人。30年的幽闭生活,没有情,

没有爱,没有自由。她只是呆呆地望着被木条钉死的

窗户。她是一生只选择盛开一次的花,美到极点,就

凋谢了。而“罗丹的情人”,是她一生抗拒的头衔。

卡密尔・克洛岱尔所在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

使她不得不成为一个女性主义斗士,命运让她背负了

双重重压:作为一个风华绝代的女人,她要向人类的

婚姻制度挑战;作为一个天才的艺术家,她要求和男

人有一样独立、平等的艺术地位,最后却都失败了。

先是作为女人失败了,与罗丹相恋多年,罗丹不会因

为没有她而抓狂,反而是她欲罢不能,在色衰爱弛之

后承受不了这巨大的落差;继而离开罗丹,要在艺术

上有所作为,与罗丹平分秋色,也很快失败了。虽然

卡密尔与罗丹在天赋、意志、性格等方面有惊人的相

似,但他们之间巨大的年龄差距,暗示了罗丹有几倍

于她的优势,她所处的时代又决定了她势单力孤,无

法超越。既然罗丹的艺术造诣已登峰造极,历史就不

会再选择他的学生,一个跟他有情爱关系的女人 ,

尤其是在一个自私、保守的男权社会,面对一群拿情

场激情为作坊灵感的男人。

二、继续:在不对等的情爱中生存

年龄比罗丹小许多的卡密尔,不幸演绎了卫星撞

地球的疯狂故事。时光流逝,社会生存环境给予女性

的才华一定的尊重与承认。而悲剧还在继续。女性一

旦有才华与信仰,是无敌的。而某种程度上说,信仰

是偏执的个性使然。一旦这种个性运用到情爱方面,

爱到极致,却是可怕的:个性越强,能力越强,越可

怕。传记影片《西尔维娅・普拉斯》(Sylvia Plath,

2003)即截取美国诗人西尔维娅・普拉斯(Sylvia

Plath,1932--1963)与其丈夫、英国诗人泰德・休斯的

情爱故事表现了一个天才女性成就的卓著与情爱的伤

痛。

普拉斯8岁时,身为生物学家的父亲因病去世,

使普拉斯的内心自童年时代就有一种抹不去的伤痕。

她母亲的家族有精神抑郁病史,普拉斯也一直受精神

疾病的折磨。20岁那年,她就曾因精神抑郁而自杀,

并接受心理治疗。普拉斯天资聪颖、勤奋,容貌标致,

在大学期间风头很健。大学毕业后,她获得了去剑桥

大学的福布莱特奖学金。在剑桥,她遇到了后来成为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10期 ・25・

她丈夫的休斯。美国文学评论家哈罗德・布罗姆在英

国留学时曾多次和休斯打过交道。他回忆说,休斯是

一个身材异常高大的约克郡人。也许,休斯身上的确

有着某种原始的、黑暗的、莫名的特质吸引着普拉斯,

就连在最初相爱的喜悦中,都似乎预示着某种不幸:

“我已极端地坠入爱情里,这只能导致严重的伤害,

我遇到了世界上最强壮的男人,最硕大最健康的亚

当,他有着神一般雷电的声音。” 他们于1956年6

月16日结婚。婚后,一女一儿相继出世。不久,休斯

移情别恋,婚姻开始瓦解。普拉斯被情欲与渴望成功

的双重情感煎熬着,1963年2月11日的清晨,她结束

了自己的生命。她的自杀在英美文坛造成了极大的轰

动。普拉斯生前曾发表诗作《巨神像》,死后出版《精

灵》、《渡河》、《冬树》等。

在该传记电影的影像世界里,一开始就展现出一

种缓慢、凄凉和死亡的意味。然后,音乐的节奏突然

加快,镜头切换到身着剑桥校服的普拉斯,风驰电掣

般骑着自行车去参加一个诗歌聚会。那时的她,被强

烈的野心驱使着,却不安、惶恐,因为她对自己的诗

歌才华还不太确定。普拉斯和休斯相识于诗歌,普拉

斯在剑桥的一个诗歌刊物上发表了诗作,在见到休斯

之前,她已读到了他对她诗歌的评论:“她的诗歌里

有一种赤裸裸的野心。”(电影台词)在见到休斯之前,

普拉斯也读过他的诗,并被他的才华深深吸引。她爱

他的诗,他的那种近乎残酷的男子气概也征服了普拉

斯。他们一见钟情,诗意而野蛮。普拉斯在亲吻休斯

的脸颊时,给他留下了血迹斑斑的吻痕;而休斯摘下

了她的一只耳坠。影片中,普拉斯的声音始终冰冷而

平静,似乎她一直都在和死亡亲吻,即使躺在她的

“巨神”休斯的怀里。

婚后,他们回到普拉斯的娘家。这个男人给岳父

母带来了一种不祥的感觉,而普拉斯却完全沉湎于对

丈夫的崇拜中,甚至几乎忘记了自己要成为女诗人的

梦想,心甘情愿地为丈夫做家务。休斯声名鹊起,开

始经常出席一些社交活动,崇拜他的人越来越多,尤

其是女性。普拉斯常独守空房等待丈夫的归来。凭着

她的敏感,普拉斯感觉到了休斯对她的不忠。然而,

她却摆不脱对休斯的爱。一天,在带着客人参观农庄

时,休斯伸出手扶女客人、翻泽家阿西娅・维威尔

(Assia Wevil,l929—1969)跳过栏杆的一瞬,使普拉

斯感觉到丈夫和这个妩媚的女人之间已产生了化学反

应,她对阿西娅下了逐客令。休斯以普拉斯驱逐客人

为由,第二天就开车出走,尽管身后还有两个年幼的

孩子。在凄冷的风中,普拉斯长发飘散,她仿佛看到,

千里之外,丈夫与阿西娅在幽会。在一阵歇斯底里的

狂怒中,普拉斯焚烧了休斯的很多手稿。被丈夫抛弃

后,普拉斯带着两个幼子开始了生命中最后的一段生

活:最忙碌、最孤独、最劳累,人生中的最低点。在生

命的最后几个月,普拉斯白天做家务,照顾孩子,晚

上进行创作,而且经常发烧。这一段时间,是她最多

产的时候,平均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就像一支蜡烛,

无情地燃烧着自己。那一年英国的冬天冷得可怕,普

拉斯开始吃安眠药。而为了彻底将休斯从普拉斯那里

夺过来,阿西娅不惜以怀孕来施压。

阿西娅怀孕的消息,不啻是对普拉斯宣判了死

刑。绝望、痛苦、孤独、无助、苍白而又美丽的普拉

斯,为孩子们做了最后一顿早餐,然后,打开煤气,死

去了。她在年少时就多次尝试过死亡,死亡之于她,

是那样娴熟。

普拉斯的死让她几乎成了一个神话。女性主义者

们将她视为偶像,休斯几乎被视为杀害她的凶手。生

前,普拉斯的作品很难找到出版商,甚至卖不出去。

但死后,她的作品却拥有大量的读者。1982年,普拉

斯以身后的成就获美国普利策诗歌奖。普利策诗歌奖

极少颁给过世的作家,普拉斯在逝世近20年后获此

殊荣,足以证明她作品的魅力。

普拉斯死后,阿西娅迅速和休斯搬进了普拉斯自

杀的寓所,并为休斯生下一个女儿。然而,六年后,阿

西娅以同样的方式,打开厨房的煤气,不仅自己死去,

还带上了六岁的女儿。普拉斯和休斯的婚姻,以及休

斯与阿西娅的感情,让人对男女爱情的本质产生了怀

疑:火一样的爱情可能只能燃烧一段时间。这两个美

丽的女子永远也不会活到一个成熟的年龄,以悲悯的

心情来审度自己年轻时烈焰般的爱与恨。

罗丹、休斯等是人类婚姻制度的破坏者,但他们

并不反对它,甚至维护它。他们向来是制度的动物,

乐于遵守某种制度,更何况他们是制度的受益者。

卡密尔、普拉斯、阿西娅就成了挑战者或受害者,甚

至既是挑战者又是受害者。罗丹们成就了不朽的事

业,卡密尔们却疯了、自杀了。也许这是因为,从一开

始,男、女各自的设定就不同,结粟自然不同。男人挑

战的是事业,在此过程中却并不拒绝各式各样的女人

带来的灵感与激情;女人挑战的是情爱,即使她是那

么美丽、有才气,而情爱是一种虚无的事业,所以女

人的赌注往往输掉。该影片中,无论普拉斯还是阿西

娅的女性形象塑造,仍是老套路的美狄亚式,因为,

某种程度上讲,在情爱中,要求男女在用情深度与方

式上对等,从古至今都是一个历史性难题。

三、转折:在关注自我的才华中生存

汉娜・阿伦特也曾沉迷于海德格尔,却又重生,

将磨难转化为能量,以女人之身在哲学界立足。波伏

・26・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1O期

娃则更当别论,她已能像男人一般,将爱情当做艺术

的催化剂。卡密尔、普拉斯似应学习这种冷峻的情爱

方式,懂得理智、克制。而实际上,即使在情感方面未

曾沉溺很深的女性艺术家,也有自己的不幸与寂寞。

英国传记影片I ̄lary&Jackie(1998)被译为《她比

烟花寂寞》或《狂恋大提琴》。这两个中译名都颇具创

造性,但和英文原片名都有一定距离。英文片名分别

是姐姐和妹妹的名字,表明该片的重点是姐妹之间的

亲情关系。但中译名却完全将重点放在了妹妹Jackie

身上。杰奎琳・杜普蕾(Jacqueline du Pr6,1945—

1987)是英籍大提琴家,少时即展现过人禀赋,16岁

开始职业生涯,才华与年龄的落差倾倒众生,28岁时

被确诊为患多发性硬化症,遂辞别舞台,缠绵病榻十

余载,卒于盛年。指挥家祖宾・梅塔说:“没有人能像

她那样(演奏大提琴),没有人能取代她。”她的丈夫,

钢琴家兼指挥家丹尼尔・巴伦伯依姆说:“无论何时,

只要拿起大提琴演奏,她就有本事在那一刻完全按照

自己想象中的方式把那种声音带入这个世界。”E511 ̄

电影改编于杰奎琳的姐姐希拉里和弟弟皮尔斯所

写的一部回忆录。虽然一直身为杰奎琳的乐迷并熟知

她的不少故事,这本回忆录仍令导演安南德・塔克尔

及两位制片人十分吃惊。他们没料到杰奎琳的个人生

活,尤其是亲情、爱情生活中有如此令人难堪,甚至

惊世骇俗的一面。曾借《破浪》中出色表演而获得奥斯

卡提名奖的艾米丽・沃森成功地再现了因为音乐而使

自己的生存受限,在天才与寂寞之间踉跄的杰奎琳。

影片开始于儿时的姐妹俩在海边沙滩玩耍。她们

奔跑,牵手转圈。突然,她们看到一个女人站在不远

处。妹妹Jackie毫不犹豫地跑过去跟她说话。影片在

这里埋下了一个意味深长的伏笔,没人知道那个女人

是谁,也不知道她对Jackie说了什么。然后影片切换

到现实生活中,姐妹俩同时学习大提琴,姐姐希拉里

总是技高一筹,母亲对姐姐另眼相待。受了刺激的

Jackie突然开始疯狂地练习大提琴,直到一次比赛,

她脱颖而出,完全抢去了姐姐的风头。自此,Jackie开

始了炫目的职业生涯,如同穿上了传说中神奇的红舞

鞋,身不由己地起舞,再也无法停下来;姐姐则选择

嫁人生子,过起了平凡人的生活。任性的Jackie认为

姐姐的结婚就是抛弃自己,于是她也结婚了。婚后最

初的三年,Jackie夫妇琴瑟相和,但好景不长,两人开

始了激烈的争吵和摩擦。享尽音乐厅的鲜花和掌声的

Jackie开始遭受抑郁症的折磨,她似乎已预感到自己

今后的命运,即使拥有了婚姻,她的才华也使她无法

享受平凡、平庸而温馨的生活。她于是回到姐姐家休

养,情欲和寂寞让她在煎熬中崩溃,她央求姐姐把姐

夫“借给”自己。基于对妹妹的爱,希拉里答应了。这

一段扭曲、难堪、乱伦的日子,最终以Jackie孤独地

背上大提琴离去告终。

这段难以启齿的痛苦生活伤害了姐妹俩的感情。

虽然姐姐不计前嫌,但得不到姐姐那样平凡家庭生活

并觉得自己满心是伤的妹妹却反过来肆意报复。在

Jackie缠绵病榻的十几年中,姐姐多次探望她,但她

每次都对希拉里恶言相伤,甚至以戏谑的口吻对身边

的女友这样介绍希拉里:“这个乡巴佬就是我姐姐。

你想怀孕的话,就向她请教。她丈夫的生殖能力旺盛

异常。如果你能说动她,她也许能把丈夫借给你用

……”(电影台词)而Jackie的丈夫则很快与另外的女

人同居、生子,偶尔打来电话问候,电话那头也会传

来孩子的哭闹声。

Jackie以激情的表演著称,她的身体常随着音乐

而舞动,那一头丰饶的金发随之倾泻,摆动。这样一

位柔弱的姑娘,怀里抱的偏偏是很男性化的大提琴。

当她娇小的身躯拥抱着这个阳刚的大提琴,并演奏出

精彩的乐章时,众生怎能不为她迷倒?然而,多发性

硬化症终将她的光彩与生命吞噬。

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希拉里顶着狂风,从很

远的乡下赶来见妹妹最后一面。希拉里坐在床上,把

虚弱、神志不清的Jackie抱在怀里,恍若回到两小无

猜的童年。恍惚中,她们又是那两个快乐奔跑的小女

孩,在海边紧紧拥抱。生命里所有梦寐以求的荣耀与

光华瞬间归零,只有那一刻的紧紧依偎,如此真实而

温暖。此时镜头切换回海边,与影片开头呼应,那个

与少女Jackie耳语的女子转过身来,她就是Jackie自

己。

杰奎琳・杜普蕾的一生,寂寞独舞,如绚烂烟火,

一次次绽放在舞台上。在她的时代,女性艺术家的才

华已相当程度上被认可和尊重。她有卓越的才华,任

性而喜欢备受关注的个性,连少时超越姐姐的内在动

因也很可能是不愿受母亲及旁人的冷落。她未曾如卡

密尔或普拉斯,在不对等的男女情爱关系中陷人过

深,她始终关注的是自己。台上的灯光不断变换,映

着她美好而灵动的身影。但花样年华,流光飞舞,陪

伴她的,却始终只有那把大提琴。她闭上眼,投入忘

我的演奏,拥有万千宠爱与夺目的神采,却把生命,

站成一个如此美丽而寂寞的姿势。烟火腾空,绚烂逝

去后,那惊艳的美丽,甚至让人怀疑它是否真实存在

过。这也许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解释,为何连特立独行

且终身未嫁的可可・香奈儿也说,女人要想幸福,只

能回归传统。

四、尾声:追问作为“人”的生存

那么,即使真的按照传统的轨迹去生活,或者,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lO期 ・27・

在当代女性生存环境日益宽松的情况下,按照自己特

定的意愿去生活,就能幸福,或感到幸福吗?

根据美国作家麦克尔・坎宁安1999年获普利策

文学奖的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时时刻刻》(

Hours,2002)是部结构精致、复杂的电影,讲述了生活

在不同年代、不同地点的三个女人的生活:1923年在

伦敦郊外的家中创作《达洛卫夫人》的弗吉尼亚・沃

尔芙(Virginia Woolf,l882—1941);1951年洛杉矶一

个遭受精神压抑的中产阶级家庭主妇罗拉・布朗,她

正在阅读沃尔芙的小说《达洛卫夫人》;2001年的纽

约,一个与达洛卫夫人同名不同姓的女人克拉丽莎・

沃恩正忙着为她过去的情人、患有艾滋病的诗人理查

德组织一个晚会。将三位女性有机连接在一起的正是

沃尔芙的小说《达洛卫夫人》。某种程度上讲,这是一

部关于沃尔芙的传记影片,另两位女性是沃尔芙在不

同时代的变体。或者说,影片是围绕与沃尔芙小说

《达洛卫夫人》有关的重要三元素,即作者(沃尔芙)、

读者(罗拉)、人物(克拉丽莎)而构建起的三重角度

对生存问题的追问、打破、建构与重组。这是一部已

超越了女性性别而探讨生存困境的影片。

影片一开始就是三个遭受着各自生存痛苦的“沃

尔芙”生活片段的并置,她们都试图寻求继续生活下

去的意义:因为曾多次有过自杀倾向,并患精神抑郁

症,沃尔芙生活在丈夫的监控之中;一成不变的传统

婚姻生活虽然平静、美满,但罗拉却感到它令人窒息;

克拉丽莎虽拥有现代女性的一切自由,按照自己的方

式生活,却仍感到莫名的寂寞与痛苦。那么,沃尔芙

们感受到的生命的痛苦究竟是什么?影片展现了三位

女主角煎熬的内心状态,对人生的抗争与绝望,并赋

予她们追问生存意义的代言人的重任:为了你周围的

人,你能忍受多少?沃尔芙的丈夫莱纳德说:“我们

有义务去吃做的饭,你有义务保持清醒。”(电影台

词)一如沃尔芙的男性化身、身患艾滋病的理查德说

的:“我保持活着只是为了满足你/你们。”(电影台

词)对此,沃尔芙抗议道:“我有权选择我生活的处

所,只有我才最清楚我想要什么,这是我的选择,作

为一个人的选择。”(电影台词)影片试图展现三个

“沃尔芙”的生存困境,也是大多数人的生命状态:被

规定在各种各样的牵制之中,在反抗中屈服,在屈服

中焦灼,在焦灼中逃离、疯狂或结束自己的生命。

影片中的沃尔芙似乎已拥有一切,但她还是不幸

福。丈夫莱纳德倾慕她的才华,对她百依百顺。但在

那个空气清冽的早上,沃尔芙匆匆地披上外衣,向附

近的一条河流走去。她担心有人会看到她,尤其担心

丈夫发现她的行踪。她甚至来不及换双袜子,也可能

忽略了脚上那只丝袜已有了个大洞。电影成功地再现

了坎宁安以意识流的手法在原著中描写的沃尔芙自杀

前的一举一动:英国的郊区宁静、安详、美丽。那条

河,像是溪流,却比一般的溪流大。她匆忙地往大衣

口袋里塞石头,没有一丝犹豫。但显然,她知道自己

在做什么。她目光低垂着,茫然,好像只惦记着自己

心里的某件事。她的脚,一步步地,毫不犹豫地朝河

心走去,水渐渐淹没了她的头发,她安宁地平视着河

面,然后闭上眼睛。这就是她的选择——死亡。沃尔

芙的一生中,遭受过多次严重的精神崩溃,一次是在

l3岁那年,母亲去世后;另一次是在22岁那年父亲

去世后,同父异母的哥哥强暴她。她多次企图自杀,

都未如愿。这一次的死亡方式似乎最为宁静。在伦敦

郊外那条清澈、湍急的河流中,她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第二个“沃尔芙”、洛杉矶的家庭主妇罗拉的生存

被局限在这一殷实的家庭中:每天目送丈夫上班、照

顾孩子与家庭、不停怀孕。这是一个在为人妻、为人

母的家庭生活中感到窒息的女人。她宁静、安详,甚

至高贵,不像极端的女性主义者那样濒临疯狂、大喊

大叫。然而母爱、家庭、责任并不能成为她活下去的

动因。就在她悄然哭泣的那一瞬间,她做出了一个决

定:生下第二孩子后,离家出走。四十多年后,在儿子

理查德死去的那个晚上,即影片的结尾,罗拉出现在

克拉丽莎的寓所,凝视着死去儿子的照片,平静地谈

起了自己当初为何抛弃一双儿女。她说,抛弃孩子离

家出走是她所能做出的唯一选择,否则,就是死亡。

她选择了生。关于“家庭主妇离家出走”这一主题,早

在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就已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但

影片给这一主题赋予了新的意义:反映了作为人的女

性精神抑郁的问题。

《时时刻刻》中看起来生活得最“自由”的女人是

2001年纽约的女编辑克拉丽莎・沃恩。她充分了解和

发展了自己的个性,和自己的同性恋女友生活在一

起,通过人工授精孕育了一名女婴,生活自立富足,

代表着纽约社会上层的文化精英 对于她这样的生活

方式,除了用“自由”二字来定义,很难找到第二个更

贴切的字眼。电影中展示的她的这一天和沃尔芙笔下

的达洛卫夫人一样,以买花和忙着举办一个晚会开

始。而这个生活在当代的看似最独立自由的女人,却

仍时常感到生存的某种不完善和缺陷。敏锐的理查德

最了解克拉丽莎的生活状态。沃尔芙小说中的达洛卫

夫人,没有自己的职业,只是外交官夫人,她常忙着

举办晚会来掩盖生活中那难以忍受的沉寂时刻;克拉

丽莎,一个完全独立自主的当代职业女性,仍忙着举

办晚会来掩盖生活中那难以忍受的寂寞。所以理查德

说:“达洛卫夫人(克拉丽莎)总是在忙着举办各种晚

会,为的是掩盖时间的河流那死一样的寂静。”(电影

28・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10期

台词)在2001年,连罗拉也由衷地认为,随着几十年

中妇女地位的提高,克拉丽莎已得到了早期女权主义

者们所要争取的一切,当年的罗拉为了获得一方自己

的空间得去宾馆租房间,或躲进卫生间,因此,克拉

丽莎是个幸运的女人。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克拉丽莎

的生活还有什么悲哀与无奈,那就已是超越了女性性

别范畴,一种作为人的难逃的生存的局限和悲哀了。

所以,基尔克郭说:“每一种美的生活观都是绝望的,

每一个按审美方式生活的人,无论他知道与否,都处

于绝望之中。” 也就是说,每一种生活方式都是绝

望的,无论如何,或此或彼,无论是谁,处于哪个时

代:无论是受压抑的卡密尔,陷入不对等情感中的普

拉斯,只关注自己的杜普蕾,还是被丈夫爱的沃尔芙,

生活宁静的罗拉,抑或是完全自由的克拉丽莎。

作为作家,弗吉尼亚・沃尔芙的作品多以优美、

富有诗意的文字与内涵打动读者。她最后一部作品,

即电影《时时刻刻》中反复提及的小说《达洛卫夫人》

原本也命名为《时时刻刻》。影片导演似乎感觉到,时

间在沃尔芙的脑海中总以水流的意象出现,所以在影

片中突出了水流这一意象,并以影片主题音乐的节奏

模拟水流的湍急。那潜行的、潺潺的音乐节奏传递着

生命的短暂、孤独、抑郁与无奈。事实上,影片是将现

实中丰富而复杂的沃尔芙的人格作了单一化处理,将

其抽象化为一个单纯思想的传声筒,让她“活了”三

次,从而要“她”贯穿一种理念,一种追问的主题:为

什么一个人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而活?按照自己的意

愿去生活,又能怎样?生存与生命中,到底潜藏着什

么?在这一系列的追问下,所有世俗的所谓理性的、

正常的回答,可能完全都是错的。

[参考文献]

[1]康正果.女权主义与文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2004.

[2]胡成瑶,熊芬兰.爱那么短,遗忘那么长_33位文学

艺术家的才与情[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

[3]何英.阁楼上的疯女人[J].文学自由谈,2010(5).

[4]史蒂文森.苦涩的名声——西尔维亚・普拉斯的一生

[M].王增澄,译.北京:昆仑出版社,2004.

[5]徐怀静.悬崖上的舞蹈——边缘电影三十部[M].北京:

华夏出版社,2006.

[6]基尔克郭.或此或彼:下卷[M].阎嘉,译.北京:华夏出

版社,20o7.

[责任编辑刘继保]

Plight and Survival of Women

——A Discussion of Four European and American Biography Movies

ZHANG Jing—hui

(Institute ofForeign Literature,ttenan University,Kaifeng 475001,China)

Abstract:Four biography movies of contemporary women artists in Europe and America,reiterated the theme

that women could have chance to showcase their talent,live a happy life,and engage in the creative work are all

from the respect and freedom offered by the community.However,the environment women living in today has im—

proved,whether there are other reasons that continue to lead to the unhappy lives,or even mis ̄rtune of women

9 If

SO,perhaps it is not just to women,but beyond sex,it is“people’S”escape from the survival limitations and deso—

lateness.

Key Words:biography movies;female artists;plight;“people”;survival

本文发布于:2023-02-27 02:35:0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74365076062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欧美情爱电影.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欧美情爱电影.pdf

上一篇:舞蹈基本功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站长QQ:55-9-10-26 专利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