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孤独之旅教案

更新时间:2023-02-27 01:27:23 阅读: 评论:0

15首最短儿歌-怎么学拼音

孤独之旅教案
2023年2月26日发(作者:宝宝养成好习惯)

1/15

【导语】教案是教师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依据,是教学活动正常开展的重

要保障。教案,也称课时计划,教师经过备课,以课时为单位设计的具体教学方

案,由于学科和教材的性质﹑教学目的和课的类型不同,教案不必有固定的形式。

下面是整理分享的初三语文《孤独之旅》教案,欢迎阅读与借鉴,希望对你们有

帮助!

初三语文《孤独之旅》教案篇一

【设计思路】

1.名人效应,激发阅读兴趣。

利用中学生喜欢崇拜名人的心理特点,由曹文轩获“国际安徒生奖”导入,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鉴于是自读课,入题宜有趣并且简洁,给足同学们读和思

的时间。

2.自读课文,梳理小说情节,尝试缩写。

《孤独之旅》的内容比较切合学生的心理和生活,学生运用在前一课或前两

课的学习方法中获得的阅读小说的经验,自读课文并且梳理出小说情节之后对课

文进行缩写,进一步强化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旨在让学生整体

感知故事内容、作品风格、语言特点等,再联系题目,对作者的写作意图有初步

的判断。

3.品位细节,批注式阅读。

(部编本)人教新版教材中自读课文的助读系统改革力度。由“注释旁批阅

读提示读读写写补白”等组成。自读课文的旁批准确有用、指向关键、导向语言、

深度思考、语言简明;自读课文的阅读提示精要指导,延伸阅读。为了体现课标

2/15

要求的独立阅读、自主阅读理念,让学生运用以前掌握的阅读文章的方法结合课

本上的提示和旁批对这篇小说进行批注式阅读。在分享交流时用心去听,适当鼓

励,关注学生的成长,理清思路,打造和谐的、互相倾听的课堂。

4.发现感悟,理解主题

在自读、批注中应该考虑到班级学生的思想情感状况,应该关注到不同学生

所能够达到的阅读层次,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解决个性问题和同学们

提出的共性问题,巧妙推进,理解主题。

5.名句欣赏,名著推荐

(部编本)人教新版教材的阅读体系由“教读”到“自读”到“课外阅读”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成为课程的有效组成部分,沟通课内外阅读,强调单篇阅读

与整本书阅读的结合。根据教学反馈和学生的不同层次推荐一定的与课文有关联

的读物,使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量得到提升。

【教学时数】一课时

【课前准备】课前预习,了解原作《草房子》及其作者。

【学习目标】

1.借助小说三要素对这篇文章进行整体感知和缩写故事。

2.通过批注式阅读精读文章的方法,深层欣赏这篇小说的语言魅力。

3.能在自读、自思、自批注中悟得孤独在人物的成长历程中所起的积极作用。

【教学重点】

3/15

体会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

品味孤独,孤独在人物的成长历程中所起的积极作用。

【教学过程】

一、名人效应,点燃探究热情。

①聊聊这一本书:《草房子》所获得的荣誉与名人对它的评价。

②百度一下作者:曹文轩“国际安徒生奖”,这是中国作家首次获得这一殊

荣。曹文轩的其它被学生们所熟悉的作品。

③知道一点背景:请同学说一说杜小康来放鸭的原因。

二、自读课文,梳理小说情节,尝试缩写。

同学们自主快速阅读课文后,联系前面所学的小说的三要素,谈粗略的感受

和认识作品的独特之美。然后梳理出故事的情节并尝试把3509个字的课文缩写到

300字左右。分享,最后明确在缩写中哪些因素是必不可少,哪些因素是可以去

掉的。

三、品位细节,结合课本上的提示和旁批对这篇小说进行批注式阅读。

教会学生自读批注的有关方法:答书之问、赏语评人、生发联想、剖析写法、

质疑问难、寻心明旨。其中课文旁边的提示和问题就指向对这篇小说的心理描写

和环境描写的赏析。在批注中学生对杜小康的心理和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都会

有一定的认识。

4/15

老师巡察,指导,然后请学生借助投影仪对自己的批注进行展示,师参与全

班交流并对上来展示的同学的批注进行等级评定。在分享交流的过程中,对题目

“孤独之旅”的含义同学们也会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孤独之旅”是指杜小康在

孤独成长中的心路历程。

四、发现感悟,理解主题。

在学生批注的时候,老师巡察解决学生的个性问题,对于存在的一些共性问

题提出来全班交流、讨论,并且顺势而为体会孤独也是一种美。

师也提出一个问题:48自然段原文里有“甜津津”几个字,现在拿掉了,为

什么?因为作家说,他想读者肯定能想象那味道,甜津津的什么味道?

明确:既是芦苇根的清甜的味道,又是经受住磨难的洗礼,体会到孤独带来

成长的喜悦。

单元目标提示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小说的主题。可以结合同学们

批注时的“生发联想”思考:读杜小康,思考自我,想想与杜小康相比,自己或

缺什么?读了这篇小说,你收获了什么?

五、名句欣赏,名著推荐。

在课的“尾声”,老师送给大家几句话,请同学们读起来:

我渴望孤独;珍惜孤独。好像只有孤独,生命可以变得丰富而华丽。

——蒋勋《孤独六讲》

有些孤独,其实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些无法回避的元素,我们要成长就不

能不与这些孤独结伴而行。

5/15

——曹文轩

少年时,就有一种对痛苦的风度,长大后才可能成为强者。

---曹文轩

然后选同学们选择喜欢的一句话摘抄在这篇课文的题目旁边。并且推荐阅读

初级阅读书曹文轩的《青铜葵花》,阅读中级书蒋勋的《孤独六讲》。

初三语文《孤独之旅》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体会成长中的感受;

2.理解文意,概括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

3.了解小说三要素,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

1.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2.标题的含义。

教学建议:

1.在自读中学会圈点勾画,快速捕捉主要信息;

2.在朗读中逐步进入情境,体会文中美好的情韵;

3.在研读中联系实际,体验成长的感受;

4.教学方法可以小组讨论、个人感悟为主。

6/15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提到“孤独”二字,我们总会感到凄凉,酸苦,每天都是阳光灿烂的日子

该多好。可是小小少年总要长高,烦恼和孤独总会尾随我们而来。请同学们谈谈

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孤独的滋味。可以说孤独随时间而来,孤独使生命更加灿烂。

同学们,让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曹文轩的小说《孤独之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学生自读课文,默读时注意在文中圈点

勾画出主要信息。

1.检查预习字词情况。

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嬉闹、掺杂、给予、撩逗、凹地、胆怯

积累下列词语:厚实、嬉闹、一落千丈、置之不理、歇斯底里

2.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重点朗读以下段落,每人一段,比一比谁读得好。

(1)刚开始,杜小康想回家,父亲则不肯,怕自己也会像儿子一样突然对前

方感到茫然和恐惧。从“小木船赶着鸭子……杜雍和这才将船停下来”。

(2)到达芦苇荡后,父子感受不同,儿子“害怕”,父亲也有些“慌张”,

却安慰自己的儿子。从“这才是真正的芦荡……并且迟迟不能人睡”。

(3)随着时间的流逝,父子俩感到孤独。从“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就

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7/15

(4)最恶劣的天气中,杜小康经受了考验。从“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

到的最恶劣的天气……也滴在跟在他们身后那群鸭的羽毛上……”

学生朗读时,注意体会人物心中的孤独感,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和主旨。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故事,

表达了一个--的主题。(学生只要说出自己的想法即可,教师注意引导和归纳。)

(2)本文虽是长篇小说的节选,但也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要求学生阅读课文,

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二、提示

开端:写杜小康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发展:写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经过和感受。

*:写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

结局:写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

三、精读课文,揣摩课文的语言

1.学生再次阅读课文,选取自己认为写得的一段高声朗读,并说说为什么写

得好。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的角度和归纳的方法。

2.学生提出探究讨论的问题,四人小组讨论后,提出自己的见解,全班师生

互动,鼓励独创性见解。如:可以让学生给课文换一个标题,并比较自己所拟的

8/15

标题与原标题哪个好,为什么?通过这一练习,进而让学生理解课文标题的含义,

并体会其妙处。

提示:

(1)失去交流环境。对于一个离开学校和同学的少年来说,是无比痛苦,非

常寂寞的,失去了同伴的帮助,没有同学间的交流,等于失去了正常的生活。

(2)失去了人文环境。杜小康随父亲去放鸭,离开了村庄,离开了人群,父

子缺少交流,“越来越单调,越来越干巴巴的了”。这种空虚、贫乏的生活,在

精神上是一种折磨。

(3)恐惧自然环境。大自然的空阔与未可知,对一个幼小的心灵,具有强大

的压迫力,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恐慌让他“迟迟不能人睡”。

(4)恐惧未来环境。在放鸭的路上,杜小康想的是: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

么样子?这不仅是对放鸭而言,更代表了他对前途的迷茫与无奈。

如:课文有关自然环境的描写很出色,请找出几处,并说说这样的环境描写

对表现杜小康的成长起什么作用。

提示:

(1)有关鸭群的描写:鸭群向芦苇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

烘托出杜小康无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鸭群“将主人的小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

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出杜小康的恐慌。

(2)有关芦苇荡的描写:芦苇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

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小康“害怕”和“胆怯”。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

生活,“再面对浩浩荡荡的芦苇”时,就不再“恐慌”了,恐惧只是心理的折射。

9/15

(3)有关风雨的描写:芦苇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

滚动过来”,“暴风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暴风雨冲垮了

鸭栏,惊散了鸭群。杜小康表现了大人似的勇气与坚强,在暴风雨中搏斗,暴风

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如:默读课文中有关杜小康的段落,找出文中有关杜小康成长过程的细节。

思考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杜小康的心理是如何变化的。

提示:

出发时:茫然,恐惧

到达芦苇荡时:害怕,胆怯

安顿之后:感到孤独

时间久了:不再忽然地恐慌

那天雨后天晴:坚强。

总之,杜小康在一段孤独生活中终于“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也可以给

学生提供杜小康成长过程的细节描写,让学生根据课文情节先后的顺序重新排列,

或让学生据此复述课文。

A.想上学(我不去放鸭子了,我要上岸回家)。

B.他害怕了……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

C.开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地变得迫切……哇哇大哭起来……

D.杜小康摇摇头,“还是分头去找吧”,说完就又走了。

10/15

E.望着异乡的天空……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F.现在,占据他心灵的全都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未知的。GH.的

敌人……它就是孤独。

G.在心里清楚了这一点,他们已经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不再忽然地恐

慌起来。

H.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

I.惊喜地发现鸭子下蛋了。

四、研读课文,结合自己的体验谈感受,引导学生在自由朗读的基础上,各

抒己见,畅谈自己的感受。

1.困难和挫折,往往是人成长的催化剂,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学习本文的

收获。

2.你有过孤独的时候吗?请讲述你孤独的情景和心理感受。

3.请你就杜小康父亲的教子方式,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

教师对学生的感受要充分肯定,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适当给予点拨与提示。

五、课外作业

学习本文后,让学生明白,人物和环境总是互相依存的。离开了环境,人物

便没有活动的天地,人物性格的发展便失去了依据。请结合自己的成长历程,写

一篇文章,注意要有一定的环境描写。

初三语文《孤独之旅》教案篇三

11/1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结合杜小康的成长,探究题目的深刻含义

2.理解景物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

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梳理要点的能力和质疑探究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树立奋发进取的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重难点】

1、体会环境描写在本文中的作用;并理解题目的深刻;

2、联系生活实际,深层感悟小说意味。

【教学用具】

多媒体ppt教案

【教学要点】

诵读,整体感知文意。梳理情节,领会标题含义。品味语句.体会环境描写和

细节描写的作用。联系生活实际,拓展感悟。

【教学流程】

12/15

一、导入启迪智慧

同学们,你们正值十五、六岁,可谓是花季少年,在你们成长的岁月里,快

乐和幸福充满着你们的生活,可是,人总要长大,烦恼和孤独总会尾随而来,每

个人面对孤独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有人说孤独是尖锐的针,刺痛脆弱的心灵;

有人说孤独是财富,是历经磨砺后铸就的坚强。可是,当孤独成为漫长而艰辛的

人生路途上无法回避的生命状态时,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今天,就让

我们一起走进曹文轩的《孤独之旅》,去体验少年杜小康的一段孤独生活吧!

(板书课题:孤独之旅,作者)[设计说明]:曹文轩小说恒久的主题之一,主要

是成长一族被命运所抛,在绝望之际,重新诞生的奇迹。因此在教学中紧扣两个

关键词“成长”和“孤独”,以生活中学生成长的烦恼或快乐为切入口,来激发

学生学习热情。

二、整体感知,理解孤独

1、在上节课理清故事情节的基础上,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即这

篇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学生回答时,老师注意引导和归纳。)

师归纳:这篇文章通过对杜小康因家道中落失学而不得不跟父亲到野外放鸭

经过的记叙,表现了杜小康面对陌生的自然环境,心理由恐慌、孤独走向坚强的

经过,人克服了困难,战胜了困难,取得了胜利,并且使自己在斗争中成熟坚强

起来。

2、文章的故事情节分为开端、发展、结局几部分,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说一说

每部分的内容。

13/15

开端:写杜小康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发展:写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经过和感受。

写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

结局:写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

[设计说明]:在学生熟知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整体把握文本。这样既能概括

全文内容,又训练学生筛选信息思维能力。为接下来深入文本做充足的准备

三、走进心里品味孤独

1、杜小康在离家放鸭的生活中,他的心理活动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而完成“孤

独之旅”的?这体现在文中哪些语句里?

(学生自主阅读后回答,教师点拨、归纳。)

心理活动的发展:(找学生朗读。)

杜小康经历了出发时茫然、恐惧;到达芦苇荡时害怕、胆怯;安顿之后感到

孤独;时间久了不再感到恐慌;在暴风雨的洗礼后变得坚强、长大了。

[设计说明]:文本细读主要是对文本的语言、结构等因素进行仔细的解读。

文本细读的过程是在对语言的感悟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心灵间的碰撞和情感上的互

动。解读文本时,要以自己的心灵为触角去探索另一个或熟悉或陌生的心灵世界。

力图在整体感知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探幽发微,以此彰显语文的味道。

四、走进环境造就孤独

14/15

作者成功的展现了杜小康的心路历程,其实,我们在分析文章时不难发现杜

小康的成长离不开特定的环境,那么,让我们走进小说的环境,找出文中环境描

写的语句并分析作用。

(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教师点拨、归纳。)

⑴有关鸭群描写:

鸭群向芦苇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烘托出杜小康无比寂

寞的心情;晚上鸭群“将主人的小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

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出杜小康的恐慌。鸭子的恐惧感衬托了主人公的恐慌。

鸭子是杜小康成长的借助。

⑵有关芦荡描写:

芦苇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

让杜小康“害怕”和“胆怯”。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浩浩荡荡

的芦苇”时,就不再“恐慌”了,恐惧只是心理的折射。芦荡见证了人物心理变

化的过程。

(3)有关风雨的描写:芦苇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雷声如万辆战车从

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暴风雨冲

垮了鸭栏,惊散了鸭群。杜小康表现了大人似的勇气与坚强,在暴风雨中搏斗,

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环境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为人物的活动提供广阔的背

景和舞台;为下文的故事情节做铺垫。烘托人物形象。

15/15

[设计说明]:在较多的环境描写中,笔者有所取舍,抓住描写暴风雨这一段

文字重锤敲打,通过文本细读,促使学生体会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从而

理解小说的主题。

五、教师解题诠释孤独

主人公杜小康辍学随父亲去放鸭后:

(1)失去交流环境。对于一个离开学校和同学的少年来说,是无比痛苦,非

常寂寞的,失去了同伴的帮助,没有同学间的交流,等于失去了正常的生活。

(2)失去了人文环境。杜小康随父亲去放鸭,离开了村庄,离开了人群,父

子缺少交流,“越来越单调,越来越干巴巴的了”。这种空虚、贫乏的生活,在

精神上是一种折磨。

(3)恐惧自然环境。大自然的空阔与未可知,对一个幼小的心灵,具有强大

的压迫力,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恐慌让他“迟迟不能人睡”。

(4)恐惧未来环境。在放鸭的路上,杜小康想的是: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

么样子?这不仅是对放鸭而言,更代表了他对前途的迷茫与无奈。

本文发布于:2023-02-27 01:27:2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74324436002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孤独之旅教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孤独之旅教案.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站长QQ:55-9-10-26 专利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