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沈从文《边城》中的水文化意蕴
在《》中的就发生在临近水边的“茶峒”小镇里,水在《边城》有着什么
样的意义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论沈从文《边城》中的水文化意蕴。希望龙伯高 能够
帮到大家。
论沈从文《边城》中的水文化意蕴
摘要:沈从文是中国现代史上独具个人魅力和文艺风格的作家。沈从文的
性情人格都与水有着不名人格言 可分割的联系,体现着水的特质,渗透出水文化的气
息。沈从文的创作大多以水为背景,讲述发生在水边或与水有关的故事,众多
的水意象及水的衍生意象共同形成了一个以水为中心的文化系统。在这一系统
中,生命文化、爱情文化和神巫文化是其主干。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水文化意蕴
一、沈从文与水的不解之缘
在《我的写作与水的关系》一文中,沈从文一再强调自己“文学事业”的
基础并不是建筑在一本或一堆“合用的书”上,而只是建筑在“水”上。沈从
文是一位将水溶进自己生命的作家,水既是他性格的写照,也是他作品的灵
魂。沈从文出生于依山傍水的湘西凤凰,湘西水系发达,自古就有“五溪”之
称。沈从文生于斯长于斯,水深深地透进沈从文的血液,滋养着他的思想和性
情。对于水的性格,沈从文也作了如下分析:“水的德性为兼容并包,柔弱中
有强韧,从表面看,极容易范围,其实则无坚不摧。”〔1〕沈从文实际上是以
心灵和精神来与水沟通,在水的滋养中,沈从文逐渐形成了对生命的领悟:“我是
对一切无信仰的人,却是信仰生命”〔2〕;“一个人过于爱有生的一切时,必因
为在一切有生中发现了‘美’,亦即发现了‘神’”〔3〕;“美固无所不在,凡
属造形,如用泛神情感去接近,即无不可见出其精巧处和完整处。生命之最高意
义,即此种‘神在生命中’的认识。”〔4〕正是用各种感觉捕捉“美”和“生
命”的人,才会于沉思静观中领悟人生之道,因缘际会,水造就了沈从文9月思想汇报 柔中带
刚、无坚不摧的性格。
黄永玉曾这样描述沈从文:“上善若水……他就像水那样平常,永远向
下,向人民流动,滋善生灵,长年累月生发出水磨石穿的力量。”这是对沈从
文人格的由衷赞叹和评价,一语中的地指出沈从文人格中最重要的特质:追求
“善”和“上”。
二、以水为中心的文化系统
水熏染着沈从文的性情和人格,自然对其创作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沈
从文曾经说过:“故事中我所最满意的文章,常用船上水上作为,我故事中人
物的性格,全为我在水边船上所见到的人物性格。”〔6〕沈从文的作品形成了
一个以水意象为主,水的衍生意象及与水有关的周边意象的体系。无论是《边
城》、《长河》等,还是《湘西》、《湘西散记》等,无不以水为背景而展开;
水的衍化意象是指:水除了自然流动的液体形态之外,还包括多种变体形式,
如雨、云、雾等。沈从文不仅仅把目光投向了水意象本身,同时对云、雨、雾
等衍化意象也不吝着墨,其中雨是最典型的水的衍生意象。沈从文常常以雨、
云为作品命名,如《雨》、《雨后》、《水云》等。同云、雨一样,沈从文作
品的空气中还到处弥漫着撩人的风和缥缈的雾,这些富于诗意的意象的加入使
其笔下美好的湘西世界更加令人神往。如小说《渔》表现的是湘西骇人听闻的
“杀鱼节”;翠翠(《边城》)、萧萧(《萧萧》)等少女都有过关于鱼的梦,《第
四》中“我”的朋友将鱼比作女人;另外频频出现的有关水的周边意象是船,沈
从文直接以船命名的作品多如牛毛:《船上》、《船上岸上》、《石子船》
等。船是水手柏子们谋生的工具,也是他们漂泊的家(《柏子》);吃“水上饭”
的女子也有。除船外,沈从文还在作品中经常描绘碾坊、吊脚楼等颇富地域色
彩的近水意象。《三三》中那个天真活泼的女孩从小便在碾坊旁边长大;《边
城》中王乡绅家的嫁妆是一座碾坊。
综上所举,我们可以将沈从文的作品归属为一个以水为大背景的系统。而
这个系统并非只有客观意象的意义。荣格说:“每一个原始意象中都有着人类
精神和人类命运的一块碎片,都有着在我们祖先的历史中重复了无数次欢乐和悲
哀的一点残余。”〔7〕水及其相关的意象在湘西这些闭塞的地方由古至今地延
续和保存着,这些意象能通过岁月的淘洗一直延续至今,一方面说明这些意象
在现实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这些意象在其生命延续的同时也积淀
着一定的历史和文化。身为“五溪”之子的沈从文早已将水融入自己的生命
中,水在沈从文那里,不仅是个客观意象,同时也具有主观寓意,促使他的作
品形成了独特的以水为背景的文化系统,这一水文化系统的三个主要方面:生
命文化、爱文化和神巫文化,而统观这些作品,最能集中体现和透彻展现水文
化寓意的是小说《边城》。
三、水文化的主要意蕴:生命文化;爱情文化;神巫文化
水乃万物之源,生命之源。沈从文通过水来折射生命,具体表现为:一是
借水寓意人类的生存意志,人类强悍的生命力。因为水那神秘的自然莽力,是人
的生命韧性的明证。《边城》中的老船夫和翠翠,老船夫失去了女儿,翠翠一
出生没了母亲,他们都失去了生命中的至亲,但他们依旧活着,一条渡船,一
只黄狗,一间草屋就是他们的整个世界。翠翠和老船夫简单、纯粹的生活,正
是水――生命不息,流动不止的体现,展现出边地人强悍的生命力。二是写水
边人的一身蛮野之气,呼唤人类的原始生命力。水乃阴柔的表征,但其阴柔里仍
透着几分“野蛮”、“雄强”补气食物 的力量之美。《边城》里最能体现水――柔中带
刚这一特质的就是两次赛龙舟场景。端午节是边地人最重要的节日之一,端午
节的赛龙舟又是每年端午必举行的节日庆典。“带头的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
着红布包头,受伤拿两枝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擂鼓打锣的,
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即刻蓬蓬铛铛把锣鼓很单纯的敲打起来,为划桨
水手调理下桨节拍。”〔1〕沈从文不吝笔墨地描绘了边城里两次端午节,两次
赛龙舟,突现出边地人与生俱来的自然力,那种自然(水)既养育同时也教育了
边地人的雄壮、澎湃、野蛮的刚强劲,这正是生命原始的力量和美的体现。
《边城》里写了水注入边地人生命的活力,同时也写到了生命的结束,而
生命的结束也与水不可分割。细心的读者会注意到,《边城》里三次涉及死
亡,每一次死亡都与水相联。第一次死亡是翠翠的母亲,母亲的死是故意喝冷
水导致的;第二次死亡是大佬,大佬为了成全弟弟决定驾船下行,不幸被水淹死;
老船夫因为意外的变故而心事重重,终于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里辞世,这是文中
第三次涉及死亡。“夜间果然落了大雨,夹以吓人的雷声,电光从屋背上掠过
时,接着就是訇的一个炸雷”。雷雨之后“门前已变成为一个水沟”,“屋房菜
园地已为山水冲乱”,“泊在崖下的渡船,已不见了”。〔2〕老船夫就是在风
雨交织,雷雨将息的时候死去。至此,水(雨)已不再是往日的熨帖与柔情,而是成
为夺去生命的刀刃。笔者认为,《边城》里的水文化将其中的生命文化阐释得
最为透彻的缘由就在此。生命文化最主要的两个内容是生与死,《边城》里,
沈从文不仅展示了边地人柔中带刚的生命力,也借水更准确是借由雨这一意象
讲述了死亡。正由于水(雨)这一凭借物,淡化了死亡的悲剧性,一定程度上使
死亡升华,具有另一层意义:因为雨过后会天晴,所以在这里死亡其实是生命
的重生,体现出边地人向“死”而生的豁达坚强。
就《边城》的创作动机而言,沈从文如是说:“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
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
件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
说明。”〔8〕《边城》里,令读者印象最深的还是翠翠和大佬二佬间隐忍的爱
情。翠翠在陪伴祖父渡船的日子里渐渐四神丸说明书 接触了爱情,情窦初开的翠翠每次思念
心中的那个人(二佬)时,她都会坐在船上或者岸边,思绪被周围的水汽烟雾牵
引着走了很远。“黄昏照样的温柔,美丽和平静。但一个人若体念到这个当前
一切时,也就照样地在着黄昏中会有点儿薄薄的凄凉。于是,这日子成为痛苦
的.东西了。翠翠觉得好像却少了什么。好像眼见到这个日子过去了,想要在一
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但不成。好像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3〕这是翠
翠心底的触动,她想着在千篇一律的日子里能有所改变,想结识新的人,新的
事来给平凡的日子注入新鲜的活力,很明显这是少女思春的心情。“翠翠坐在
溪边,寡人之国也 望着溪面为暮色所笼罩的一切,且望到那只渡船上一群过度人抗拒 ……就忽
然哭泣来了。祖父把船拉回来时,见翠翠痴痴地坐在岸边,问她是什么事,翠
翠不做声……想了一会儿,觉得自己哭得可笑,一个人变回到屋中去。”〔4〕
像这样翠翠坐在水汽氤氲的烟雾中等待的场景读者一定熟悉,沈从文总是把人
物置身于烟雾缭绕的环境中,营造出如烟似雾般的梦境,制造出一种朦胧模糊
的感觉。翠翠对二佬的感情,犹如这烟雾,看得见却抓不住,若即若离;却也仿
佛是被这层层烟雾所阻隔,唯有将心底的爱意深藏。水汽烟雾的缭绕与翠翠心
底的暗潮相得益彰,恰到好处地渲染了翠翠与二佬间朦胧飘忽隐忍的爱情。
湘楚的神巫文化极大地影响了沈从文观照不同生命存在形式的视角,在沈
从文的小说中总透着一股“神灵”气息。沈从文创作的《边城》从车站英语 宏观和微观
两个层面都反映了神巫文化,而神巫文化都是通过水及其与之相关的意象体现
的。
从微观来看,依山傍水的边地人自然地生,自然地死,顺应自然给予的一
切安排,把日子一天天地过下去。“一切总永远那么静寂,所有人民每个日子
皆在这种不可形容的单纯寂寞里过去。一分吴侯 安静增加了人对于‘人事’的思索
力,增加了梦。在这小城中生存的,各人自然也一定皆各在分定一份日子里,
怀了对于人事爱憎必然的期待。”〔5〕边地人为何对自然如此顺应和服从?是
因为在边地人心中怀有对自然的敬畏,因为边地人信仰天,信仰神灵。每当老
船夫遇到难解的问题时,老船夫总是自我安慰和解脱地说:“天知道呢?”“一
切顺应天命吧。”正是因为边地人信仰神灵,他们甘心将一切人事交给自然神
灵来决定,也相信神会佑护这方水土百姓。
《边城》最显著地体现神巫文化要从宏观层面来看:整个边地人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一切都顺应自然的安排,也顺从自然的决定,一水绕城的河流沉默
不息地流动,既衬托着边地人生命的韧劲和力量,也见证着边地人的悲喜交
加,生离死别:《边城》里,母亲抛下翠翠饮水而死,二佬受良心的谴责决定
划船下桃源离开了翠翠,最后,翠翠唯一的至亲祖父,也在雷雨交加的夜里撒
手人寰,遭遇了这一切的翠翠在一夜间长大。自然既赐予她生命,赐予她苦
楚,同时也赐予她活着的勇气和力量,所以翠翠依照往常一样把日子一天天地
过下去。从宏观来看,边城的水就成了自然的缩影,透过这一派清波的映衬,
通过一连串人事的变幻,折射出自然的“常”与“变”,折射出自然的“定”
与“动”等规律。我们读《边城》总觉得从中透着一股神灵之气,正与沈从文
思想里的神巫文化相呼应。沈从文通过对“水”意象的独特领会和挖掘,从中找
到了极富诗意的艺术传达方式。在水(自然)与人的交相辉映中,构筑了一个和谐
美好的湘西世界。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水中潜埋的文化精髓,水中渗透的文化底蕴,促使
沈从文选择水来折射平凡人生里的悲欢离合,理性地思考湘西这片水土这方人民
的生命形式和生存方式。
注释:
〔1〕沈从文?边城(M)//沈从文?沈从文全集:第8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
社,2002:74
〔2〕沈从文?边城(M)//沈从文?沈从文全集:第8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
社,2002:145
〔3〕沈从文?边城(M)//沈从文?沈从文全集:第8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
社,2002:118
〔4〕沈从文?边城(M)//沈从文?沈从文全集:第8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
社,2002:99
〔5〕沈从文?边城(M)//沈从文?沈从文全集:第8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
社,2002:68
参考文献:
〔1〕〔6〕沈从文.沈从文全集〔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
〔2〕沈从文?水云〔M〕//沈从文?沈从文文集:第10卷?广州:花城出版社,
1984.
〔3〕沈从文?烛虚?生命〔M〕//沈从文?沈从文文集:第11卷?广州:花城出
版社,1984.
〔4〕沈从文?烛虚?潜渊〔M〕//沈从文?沈从文文集:第11卷?广州:花城出
版社,1984.
〔5〕黄永玉.平常的沈从文〔J〕.读书,2000,(1).
〔7〕荣格?心理学与文学〔M〕?北京:生活?读书大气污染物有哪些 ?新知三联书店,1987.
〔8〕沈从文.习作选集代序〔A〕.沈从文全集:第9卷〔M〕.北岳文艺出版
社,2002.
本文发布于:2023-03-22 06:30:2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224fef5987cd75bda8429a8685d4f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柔中带刚.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柔中带刚.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