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春之意象⼆:杨柳
古诗词春之意象⼆:杨柳
唯有垂柳管别离——古诗词春之意象⼆:杨柳在中国古诗词中,杨柳是春天⼀个情意丰富的意象。古⼈借杨柳表达多种情
意,有借杨柳抒发惜别深情,有借杨柳歌咏美好春光,有借杨柳描写⼥⼦的美丽形态,有借杨柳书写爱情与闺怨,还有借杨
柳揭⽰⼀些⽣活哲理。杨柳,是中国古代送别诗中描写得最多,也是最优美动⼈、情意缠绵的全站仪使用方法 ⼀个意象。蕴含惜别之意是杨
柳意象最本质的艺术特征。古代交通与通讯都很不⽅便,此⼀别,就不知何年何⽉才能再相见了,今⽇的⽣离甚⾄有可能成
为明天的死别,所以古⼈对分别那么敏感,表现得那么哀痛也是可以理解的。古⼈在分别时要折柳相送,这是⼀种流传久远
的民间习俗,在⽂⼈墨客中更为常见。我国折柳送别的习俗最早见于《诗经⼩雅采薇》中,《⼩雅采薇》篇描写的是战后
幸存的征⼈,于归家途中抚今追昔的万千感慨。诗共六章,最后⼀章中写道: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雪霏霏。
这四句的意思是说:想当年我被征⼊伍离开家乡时,门前的杨柳枝条婀娜、迎风摆拂,像是依依不舍的样⼦;今天我侥幸回
来了,眼前却⾬雪纷飞,景象寒冷凄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以乐景写哀情,景中含情,以轻柔可爱的杨柳,反衬辞别
家园的依恋感伤的⼼情。春天,垂柳随风飘扬,在这美好的时光⾥,“我”却要出门到遥远的地⽅去,远离家乡。当然,此处
的“杨柳依依”也可以理解为被折下的柳枝传达出友⼈或者是亲⼈对“我”的依恋之情。⼀个“杨柳”意象就把这种离愁别绪表达得
淋漓尽致。杨柳姿态婀娜柔美,温婉多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杨柳的依依不舍之态和⼈们的依依惜别之情⽔乳交融地
吻合在⼀起,以⾄南朝刘勰在《⽂⼼雕龙物⾊》篇中称赞道:“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认为“杨柳依依”⽣动地
表现了杨柳的婉软美好之态,“以少总多,情貌⽆遗”。从《诗经》这个源头开始,我国古典诗词曲中的杨柳意象便有了惜别
的暗⽰性和启发性,杨柳意象与离别就联系在了⼀起。有⼀⾸隋朝的《送别》诗: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
折尽花飞尽,借问⾏⼈归不归?这⾸出⾃隋朝的《送别》诗,其作者已⽆法考证,诗中描写青青柳条的垂地多姿,杨花的漫
天飞舞,纤柔细软的柳丝象征着送别双⽅的情意绵绵;“柳条折尽花飞尽”,极写折柳之多,送别之頻。“借问⾏⼈归不归”,直
接抒发了送别之⼈恋恋不舍、盼望离⼈速归的⼼情。再看唐代宰相宋璟写的《送苏尚书赴益州》:我望风烟接,君⾏霰雪
飞。园亭若有送,杨柳最依依。这⾸⼩诗写离情有情有境,⼩巧⽽感⼈。“杨柳最依依”,⽤《⼩雅采薇》诗句,借杨柳枝条
婀娜多姿、迎风摆拂,像是依依不舍的样⼦,表达对送别之⼈依依不舍的惜别⼼情。古⼈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所谓“载酒送春
别,折柳系离情”。盛唐诗⼈王之涣的《送别》诗写道: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诗⼈从眼前景
物产⽣联想,他看到树上的柳枝被折去不少,想到这都是那些多情的送⾏者所为,他从眼前的景物想到过去已经发⽣过的
事,从柳条被“攀折苦”想到离别的⼈多,对这⼀社会现象发出了深沉的感叹。在唐⼈眼安全反义词 中,柳与离别已结下不解之缘。“长安
陌上⽆穷树,唯有垂柳管别离”(刘禹锡《杨柳枝词》),这不仅成为它的专门职务,⽽且尽责尽职,任劳任怨,“离亭不放
到春暮,折尽拂檐千万枝”(顾云《柳》);“今古凭君⼀赠⾏,⼏回折尽复重⽣”(慕幽《柳》);刘商在《柳条歌送客》中
更进⼀步描述道:“⼏回离别折欲尽,⼀夜东风吹⼜长。毵毵拂⼈⾏不进,依依送君⽆远近。”是柔长摇曳的柳枝既使⾏者不
忍举步,⼜使送者依依不舍。如此费⼼伤神,难怪唐彦谦要提出“晚来飞絮如霜鬓,恐为多情管别离”(《柳》)的设问。⼤
诗⼈李⽩的《劳劳亭》写送别折柳,别有意境:天下伤⼼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劳劳亭》是⼀⾸遣
兴之作,并不是真的因为去劳劳亭送别友⼈才写的诗,所以诗中当然也就没有送别的具体场景。劳劳亭据说始建于三国东吴
时期,故址在今南京市区南,是古时送别之所。劳劳亭建在⼤道之旁,流⽔之畔,⾏客⾄此,或登车,或上船,挥⼿告别,
很是⽅便。不过李⽩这天来到此地,却不为送客,⽽是信马由缰,游玩流连,看到这间古往今来送⾛了⽆数游⼦的所在,提
笔写下了“天下伤⼼处,劳劳送客亭。”说天下最伤⼼的地⽅,就是送客的劳劳亭了,这联诗⼀笔两到,既表明了作为⼀个长
年浪迹他乡的游⼦对离别的深切体会,⼜巧妙地提到,劳劳亭⽆疑⼜是送往迎来之中最著名的地⽅了。所以尽管不送客,⾛
到这⾥,也忍不住会想到别离,想到感伤。接下来怎么写呢?当时正值早春⼆⽉,连柳条也没有泛青。没想到,正是这不见
春意的柳枝,唤醒了李⽩的创作灵感,⼀句谁也未曾想到的佳句,在刹那间,就跳了出来:“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我
们不能不佩服李⽩这种过⼈的联想。古⼈有折柳枝以赠⾏者的风俗,在唐诗中是很常见的题材,⽽李⽩到劳劳亭时,连柳条
都还没有绿呢!但他却才思所⾄,忽发奇想,⼀句“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就把这⾸⼩诗提⾼到了众⼈难以企及的境界
了,乾隆皇帝的评语最是⼲脆:“⼆⼗字,⽆不刺⾻。”明代⽂坛怪杰谭元春则说得更绝:“古之伤⼼⼈,岂是寻常哀乐?”不管说
此诗“刺⾻”也好,还是作者不是“寻常哀乐”也好,总之,同是伤⼼,李⽩却从寻常景物中发掘出了令⼈意想不到的闪光点,明
明是春风未绿江南岸之际,却被他写得有情有意,原来春风就是怕⾏⼈太伤⼼,才没有把柳条吹绿,这看似⽆理的拟⼈写
法,却更加丰富了⼈间的离情别恨。据《三辅黄图》载:“灞桥在长安东,跨⽔作桥,汉⼈送客到此桥,折柳赠别。”这是折
柳与赠别有密切联系的最早记载。这⼀习俗到唐代尤盛。当时长安⼈多到灞桥折柳送别。“年年柳⾊,霸陵伤别”(李⽩水煮虾的做法 《忆
秦娥》),因⽽唐诗中描述于灞桥折柳赠别鹤鸣山道观 的篇章特别多。先看戴叔伦的《赋于长亭柳》:濯濯长亭柳,阴连灞⽔流。⾬搓
⾦缕细,烟袅翠丝柔。送客添新恨,听莺忆旧游。赠⾏多折取,那得到深秋!诗中描绘了霸桥的风景和送别之多与苦,感叹
柔弱的柳条被过早折取,长不到秋天。杨巨源的《赋得灞岸柳留辞郑员外》则从另⼀个⾓度写道: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
折为⾏⼈。好风倘借低枝便,莫遣青丝扫路尘。也是借替柳枝说话,叫风不要让低垂的柳枝扫路上的灰尘,突出其送别差事
之苦,从⽽突出送别⼈⼼情之苦。霸岸晴来送别頻,相偎相依不胜春。⾃家飞絮犹⽆定,怎解垂丝绊⾏⼈。(唐罗隐
《柳》)诗⼈运⽤⽐兴⼿法,借助春柳的形象,抒写暮春晴⽇长安城外灞⽔岸边的送别情景,字⾥⾏间洋溢着浓浓的离情别
绪。杨柳啊,你⾃家的飞絮都留不住,怎么能垂下枝条绊留住远⾏的⼈啊!你留给多少亲朋挚友惜别的痛苦⾟酸!再看下⾯⼏
⾸写折柳送别的诗:青青⼀树伤⼼⾊,曾⼊⼏⼈离恨中。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唐⽩居易《青门柳》)青青
柳树的翠绿⾊是“伤⼼⾊”,长长的柳条被折尽了,连春风都减弱了,这都是近来送别离⼈太多的缘故。诗⼈⽤“伤⼼⾊”、“减
春风”极富感情⾊彩的描绘,表达了对离别之⼈的同情。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晖。为报⾏⼈休尽折,半留相送半迎
归。(唐李商隐《离亭赋得折杨柳》)诗中描写落晖中的柳条千条万绪,随风摇摆,袅袅依依,如烟似雾,极写柳条的繁
茂。最后两句劝送⾏⼈不要把柳条折尽了,留⼀半迎接离⼈的归来。表达了对离⼈归来的期盼之情。御陌青门拂地垂,千条
⾦缕万条丝。如今绾作同⼼结。将赠⾏⼈知不知?(唐刘禹锡《杨柳枝词》)诗中简历表格怎么做 写送⾏⼈已不是以简单的柳条相赠,⽽要
将柳条编为“同⼼结”赠给⾏⼈,以强调惜别之情。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攀折处,是妾断肠处。(唐戴叔伦《堤上
柳》)青青的垂柳啊,你垂下的万条柔丝,编织了多少离情,⼜缝进了多少别绪,你使夫妻们肝肠⼨断,⼜使多少情侣们爱
意缠绵,泪⽔涟涟!袅袅古堤边,青青⼀树烟。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唐雍裕之《江边柳》)诗中的⼥主⼈公没有折
柳送别。反⽽希望柳丝绵绵不断,以便把情⼈的船⼉系住永不分离。难以割舍的依恋之情通过柳丝这⼀意象,表现得何等真
切,⼜何等凄婉。伤见路傍杨柳春,⼀枝折尽⼀重新。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唐施肩吾《杂曲歌辞杨柳
枝》)写到折柳送别,路旁的杨柳⼀年复⼀年被离⼈攀折,杨柳逢春依旧可以长出新的枝条,尽管还是折着去年那⼀处的杨
柳,但已经不是送去年离别的⼈(⽽是⼜有亲友离别)了。此处的折柳还有⼀种物是⼈⾮的感觉,不觉令⼈更加感伤了。分
别之情令⼈难堪,诗⼈不免埋怨柳的⽆情:⾼拂危楼低拂尘,灞桥攀折⼀何频。思量却是⽆情树,不解迎⼈只送⼈。(唐裴
说《柳》)诗中埋怨柳树⽆情,不懂得迎接离⼈归来,只知道送别离⼈。实则埋怨离⼈⽆情,弃家远离。北宋词⼈王安国的
《清平乐春晚》写离别,也是以杨柳作背景:留⼈不住,醉解兰⾈去。⼀棹碧涛春⽔路,过尽晓莺啼处。 渡头杨柳青
青,枝枝叶叶离情。此后锦书休寄,画楼云⾬⽆凭。此词写离别,然⽽所写景物却是碧涛春⽔、青青杨柳、晓莺啼鸣。此乃
以春天美好的景物写离别,并把枝枝叶叶都赋予离情。 起笔“留⼈不住”四字,扼要地写出送者、⾏者双⽅不同的情态,
⼀个是诚意挽留,⼀个却去意已定。“留”⽽“不住”,故启末⼆句之怨思。次句写分⼿前的饯⾏酒宴。席间那个不忍别的送⾏⼥
⼦,想必是吃不下去;⽽即将登⾈上路的男⼦,却喝了个“醉”。“⼀棹碧涛春⽔路,过尽晓莺啼处”⼆句紧承“醉上兰⾈去”,写
的是春晨江景,也是⼥⼦揣想情⼈⼀路上所经的风光。江中是碧绿的春⽔,江上有宛啭的莺歌,是那样的宜⼈。这景象似乎
正是轻别的⾏者轻松愉快的⼼境的象征。⽽“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则遥应“留⼈不住”句,是兰⾈既发后渡头空余的景
物,也是⼥⼦主观感觉中的景物,所以那垂柳“枝枝叶叶”俱含“离情”。以上四句写景,浑然⼀体,却包含两种不同情感的象
征。 结句写情,却突然转折,说出决绝的话,寄语对⽅“此后锦书休寄”,因为“画楼云⾬⽆凭”,犹⾔:我们青楼⼥⼦是
靠不住的,你今后不必来信了,从此割断情感联系吧。其实这是负⽓之⾔,其中暗含难⾔之隐。妓⼥社会地位低下,没有爱
的权利,即使有了倾⼼的男⼦,也没有长聚不散之理。彼此结欢之⼣,纵使千般恩爱,时过境迁,便“留⼈不住”了。有感于
此,所以⼲脆叫对⽅“此后锦书休寄”了。话虽如此,倘不想得到“锦书”,何以特别提到? 总之,结尾两句以怨写爱,抒
写出因多情⽽⽣绝望、绝望恰表明不忍割舍之情的⽭盾情怀。周济《宋四家词选》评⽈:“结语殊怨,然不忍割。”此乃深透
之语。王安国写春天离别提到杨柳,⽽⽐他早的柳永写秋天离别,也写到杨柳:多情⾃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
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霖铃》)柳永作为婉约派的代表诗⼈,也留下了与杨柳有关的缠绵悱恻的诗意。⾃古
以来多情的⼈最伤⼼的是离别,更何况⼜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在何处?怕是只
有杨柳岸边,⾯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了。为什么柳永要说离别伤醉之后在杨柳岸边呢?很显然,古⼈分别喜欢折柳相
送,因⽽要在杨柳岸边送别。杨柳⼀旦跟最伤⼼的离别扯上关系,就会被赋予跟离别⼀样的忧伤感情,因⽽柳永这⾸《⾬霖
铃》中运⽤了杨柳⼀个意象,就使离⼈更感肝肠⼨断。古曲中有《折杨柳》的送别曲⼦。例如,汉乐府《横吹曲》中就有
《折杨柳》曲。北朝民歌《折杨柳歌辞》有“上马不提鞭,反折杨柳枝”的句⼦。原本与送别⽆关。但可能是由于这⼀乐府题
中的“柳”字,后来依此题写诗者才逐渐将惜别与柳枝相联系,南朝梁元帝《折杨柳》中已有“同⼼且同折,故⼈怀故乡”的句
⼦。唐朝诗⼈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云间,孤城⼀⽚万仞⼭。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门关。”其中的“杨
柳”指的就是《折杨柳》曲。李⽩的《春夜洛阳城闻笛》)更妙:“谁家⽟笛暗飞声,散⼊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
⼈不起故园情。”闻笛声⽽激起乡愁,触动离忧,何也?皆因此笛吹奏的是《折杨柳》曲!思念远⽅亲⼈,要以柳相赠,正如
赵嘏《垂柳覆小班幼儿故事 ⾦堤》中描述的:“驿使何时度,还将赠陇西。”“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枝何⾜贵,怜是故园春。”(张
九龄《折杨柳》)李⽩《折杨柳》中写妇⼥对远⽅丈夫的思念亦云:“攀条折春⾊,远寄龙庭前。”⽽客居外地思念长安的
⼈,也常以杨柳为寄托,元稹便曾在《第三岁⽇咏春风凭杨员外寄长安柳》中向长安熟悉的柳树相托:“三⽇春风已有情,拂
⼈头⾯稍怜轻。殷勤为报长安柳,莫惜枝条动软声。”是柳枝,将四⾯⼋⽅的⼈⼼系在了⼀起,使他们得以朝⼣和睦相处:即
便分开,也能时时记挂⼼间,崔道融《杨柳枝》中的“雾捻烟搓⼀索春,年年长似染来新。应须唤作风流线,系得东西南北
⼈”这些话,可算是很有代表性的了。春天是⼀年中最美丽的季节,古往今来,⼈们⼏乎⽤尽了所有美好的词语诗句来形容、
赞美春天。春天有太多景物值得赞颂了,繁花似锦、绿草如茵、莺歌燕舞、花⾹鸟语……杨柳在这百花争艳的季节实则是很
平凡的,那么古诗词中是如何通过杨柳这个意象来歌咏美好的春光呢?⼈们在漫长⽽⼜寒冷的冬季之后,对于春天的到来,
往往不是先从⽓温的变化,⽽是先从视觉所见最早泛绿的柳叶感知的。唐代诗⼈刘商说:“露井夭桃春未到,迟⽇犹寒柳开
早。⾼枝低枝飞鹂黄,千条万条覆宫墙。”(《柳条歌送客》)唐代诗⼈徐黄也有“漠漠⾦条引线微,年年光翠报春
归”(《柳》)的感受。这些都是将绿柳作为春的象征,因为“兰芽吐⽟,柳眼挑⾦”(《岁华纪丽》);“何处⽣春早,春⽣柳
眼中”(唐元稹《⽣春》),的确是柳之嫩芽作为使者,最先透露春消息的。唐代诗⼈贺知章的《咏柳》可以说是借杨柳来
歌咏美好春光的代表之作:碧⽟妆成⼀树⾼,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春风似剪⼑。像碧⽟⼀样梳妆成的⾼
⾼柳树,千丝万缕的柳枝都垂下了绿⾊的丝条。不知道这细细的柳叶是谁裁剪出来的,乍暖还寒的⼆⽉春风恰似剪⼑。这⾥
借写柳条的美好姿态来赞美春天的神奇,⽆形的不可捉摸的春风被诗⼈⽤“似剪⼑”形象地描写出来,春风⼀吹,就能梳理出
千万条嫩绿的柳条,春风吹到哪⾥,哪⾥就是⼀⽚绿⾊的⽣机。春天的⾃然美景离不开柳,“桃红李⽩皆夸好,须得垂杨相发
挥”(刘禹锡《杨柳枝词》),王维《早朝》诗中有“柳暗百花明,春深五凤城”之句,“柳暗花明”遂成后世⼈皆⾸肯之⼤好春
光。雄伟富丽的唐代长安城也正赖有⽆数碧柳的掩映,才使其更加富有魅⼒的。就连满天飘雪般,飞向千家万家去的柳絮,
也给⼈们带来极⼤的愉快,使他们得以欣赏到“处处东风扑晚阳,轻轻醉粉落⽆⾹”(唐罗邺《柳絮》)这如画的景致。有些
诗⼈更将杨柳与春合为⼀体,甚⾄使其成为通解⼈意的有知之物。像“春⾊东来渡灞桥,青门垂柳百千条”(唐许景先《折柳
篇》),对于这从东⽅如常⼈⼀般经由灞桥缓步⽽来的“春⾊”,谁个不双⼿欢迎!“花须柳眼各⽆赖,紫蝶黄蜂俱有情”(李商
隐《⼆⽉⼆⽇》),“⽆赖”为唐⼈习⽤对爱极之⼈或物的俏骂语。唐代诗⼈杜牧的“数树新开翠影齐,倚风情态被春迷”(《柳
绝句》),以及⽩居易的“依依袅袅复青青,勾引春风⽆限情”(《杨柳枝词》),便⼜都将柳写得如此多情,连春风已为之
神魂颠倒了手指运动 ,更何况⼈!杨柳既成为春的化⾝,诗⼈也就不断派给它特殊的⽤场,赋予它不同的意义。⽐如每年长安的柳
树,都会“媚作千门秀,连为⼀道春”(唐欧阳詹《御沟新柳》),⽽且辉映四邻,光彩照⼈。“折向离亭畔,春光满⼿⽣。群
花岂⽆艳,柔质⾃多情”(唐李中《题柳》),它竟以⾃⼰的韵致和柔情,胜过了娇艳的群花,也就难怪“唯有春风最相惜,
殷勤更向⼿中吹”(唐杨巨源《和练师素秀才杨柳》),要对它格外倾⼼了。南宋志南和尚描写春天景象的诗句,⽤杨柳意
象,⽣动⽽脱俗: 古⽊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欲湿杏花⾬,吹⾯不寒杨柳风。这⾸⼩诗,写诗⼈在微风细⾬
中拄杖春游的乐趣。诗⼈拄杖春游,却说“杖藜扶我”,是将藜杖⼈格化了,仿佛它是⼀位可以依赖的游伴,默默⽆⾔地扶⼈
前⾏,给⼈以亲切感,安全感,使这位⽼和尚游兴⼤涨,欣欣然通过⼩桥,⼀路向东。正好有东风迎⾯吹来。诗的后两句
尤为精彩:⾬,是杏花浸湿过的⾬,似乎更纯净;风,是杨柳筛滤过的风,似乎更清爽。杨柳枝随风荡漾,给⼈以春风⽣⾃
杨柳的印象。称早春时的⾬为“杏花⾬”,与称夏初的⾬为“黄梅⾬”,道理正好相同。“沾⾐欲湿”,⽤⾐裳似湿未湿来形容初
春细⾬似有若⽆,更见得体察之精微,描摹之细腻。试想诗⼈扶杖东⾏,⼀路红杏灼灼,绿柳翩翩,细⾬沾⾐,似湿⽽不
见湿,和风迎⾯吹来,不觉有⼀丝⼉寒意,这是怎样诗意的春⽇远⾜!悠然徜徉在这样的春⾊⾥,该是何等的惬意啊!再看
清朝诗⼈⾼⿍的《村居》:草长莺飞⼆⽉天,拂堤杨柳醉春烟。⼉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诗的前两句描写农村的
春天景象:农历⼆⽉,村⼦前后青草渐渐发芽⽣长,黄莺飞来飞去。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
着堤岸。在⽔泽和草⽊间蒸发的⽔汽,烟雾般地凝聚着,杨柳似乎为这浓丽的景⾊所陶醉了。“拂堤杨柳醉春烟”⼀句把杨柳
当作⼈来写,杨柳为烟雾迷蒙的景⾊陶醉,⼈则为烟柳图⽽陶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股浓浓的春意在这两句诗中表露
⽆遗。杨柳意象在古诗词中也常和爱情联系起来。先看刘禹锡的《杨柳枝词九⾸》:杨柳青青江⽔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
边⽇出西边⾬,道是⽆晴还有晴。诗中借杨柳这个意象描写了⼀幅清新优美的画⾯:绿柳如烟,随风飘曳,春⽔如镜,倒映
着满江的新绿,江边那恬静⽽怡美的少⼥充满了美好⽽甜美的憧憬。⼀阵歌声和着春风幽幽⽽来,撩动了眼⾓眉梢都是情的
少⼥情怀,少⼥抬头望去,⼀叶扁⾈载着那⼈和悠远的歌声,缓缓划过如镜的⽔⾯,在少⼥的⼼⾥掀起阵阵涟漪。杨柳的婀
娜多姿渲染了少⼥怀春的⼼情。再看宋代⽂学家欧阳修的《⽣查⼦元⼣》: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上柳梢头,⼈约黄
昏后。今年元夜时,⽉与灯依旧。不见去年⼈,泪湿春衫袖。“⽉上柳梢头,⼈约黄昏后”,欧阳修的这两句诗堪称恋⼈间约
会的经典之作,被⽆数后⼈所引⽤。佳⼈相约在⽉亮爬上柳树梢头之时,黄昏之后。皎洁如⽔的⽉光,婆娑起舞的垂柳,随
风摆动的柳条,恰若那纯情少⼥的飘逸长发。多么令⼈陶醉的⼀幅画⾯啊,相信这样的约会不会不让⼈怦然⼼动。在这⾥,
杨柳这个意象的作⽤就在于创造出了⼀个美好的充满诗情画意的场景,婀娜多姿的杨柳恰似那个相约的风姿绰约的⼥⼦,令
⼈神往。南宋词⼈吴⽂英的《风⼊松》:“楼前绿暗分携路,⼀丝柳,⼀⼨柔情”,写出了词⼈对情⼈的相思之情。楼前绿荫
浓暗处是昔⽇依依惜别的地⽅,当中的每⼀缕柳丝,都寄托着⼀⼨柔情。西园是梦窗(吴⽂英的号)牵魂梦绕之地,是他跟
情⼈悲欢离合地⽅,梦窗和情⼈在柳丝飘荡的路上分⼿,⾃此柳成为其词中常出现的意象。梦窗睹物思⼈,杨柳依依,多么
美好的场景啊,但是⼼爱的⼈已经不在⾝边了,昔⽇的欢声笑语只能成为今天的凄美回忆,怎能不令⼈黯然伤神?这⾥的杨
柳则是起到了以乐景衬哀情的作⽤。唐代诗⼈王昌龄的《闺怨》,描写出少妇赏春见杨柳时的⼼理变化:闺中少妇不知愁,
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悔教夫婿觅封侯。闺阁中的少妇,从来不知道忧愁,春⽇⾥细⼼打扮,独⾃登上翠楼赏
春。忽然看见⼩路尽头的杨柳⼜被春风吹绿了,猛然意识到⼀年⼜过去了,时光易逝,⽽夫君还没归来,才后悔当初怂恿丈
夫去边疆建功⽴业。青翠的杨柳是春天很好的象征,杨柳青青,本来是很美好的场景,但闺中妇⼈由此却看到韶光易逝,青
春不再,丈夫远在边疆,难跟丈夫共享这美好的春⾊,不由⼼⽣怨愁。唐代诗⼈郭震的“陌头杨柳枝,已被春风吹。妾⼼正断
绝,君怀那得知。”跟王昌龄的《闺怨》有异曲同⼯之妙,都是写少妇由春⽇⾥嫩绿的杨柳引起的怨与愁。北宋词⼈晏殊的
《诉衷情》,则描写了⼀幅春⾬过后垂柳青翠欲滴的美丽画⾯,展现了春⽇⾥的美好场景,反衬⼥主⼈公的春怨:东风杨柳
欲青青,烟淡⾬初晴。恼他⾹阁浓睡,撩小孩能吃阿胶糕吗 乱有啼莺。 眉叶细,舞腰轻,宿妆成。⼀春芳意,三⽉和风,牵系⼈情。这⾸
词,上⽚以景衬情,下⽚则描绘⼈物时蕴情会意。全篇借春风杨柳绘写浓春美景,衬托⾹阁⼥⼦的绰约风姿,曲折传达出⼥
主⼈公的离思别意。景与情谐,物与⼈合,宛转含蓄,情致缠绵。全篇明以柳起,暗以柳结,中间所及,关涉到柳。全词着
意描写浓春烟景中,巧妙地将杨柳的丝缕和⼈物的纷乱⼼绪牵连绾合,衬写出⾹闺⼥⼦的春怨,情景交融,别具风情。杨柳
意象还被赋予⼈⽣哲理和⽣活的启迪。“⼭重⽔复疑⽆路,柳暗花明⼜⼀村。”(宋陆游《游⼭西村》)这两句诗⽤语浅近,
含意丰富;仿佛信⼿仓库防火分区 拈来,然⽽出⼈意表。暮春的⼀天,春光明媚,陆游独⾃⼀⼈到西⼭游览,经过⼀⼭⼜⼀⽔,⼭峦重
叠,流⽔缭绕,让⼈有⼀种迷路的感觉,转个弯,忽然望见⼀个村⼦前⾯柳树成荫,繁花似锦。陆游借⽤杨柳这个意象,描
写出难以⾔状的美妙的⼭村⾃然风光。然⽽它的含义还不仅于此,青青的杨柳象征美好的事物,这两句绮丽的诗就揭⽰了⼀
个深刻的道理:⾯对困难险阻,我们不要畏惧,不要退缩,只要我们勇于开拓、永不⾔败,那么我们总会到达充满光明与希
望的崭新境界。“请君莫奏前朝曲,听曲新翻杨柳枝。”(刘禹锡《杨柳枝词九⾸》)借劝对⽅不要再弹奏前朝的旧曲,⽽听
他唱已经翻新的《杨柳枝词》,揭⽰出不要总是对过去耿耿于怀,要善于畅想未来的道理。元朝关汉卿在其《包待制智斩鲁
斋郎》中有这么两句诗:“着意栽花花不发,⽆意插柳柳成阴”,刻意种下⼀株花,细⼼呵护,却没有发芽,⽆意中插下的⼀
枝柳条,却已经长成郁郁葱葱的⼀⽚。关汉卿抓住杨柳容易成活这个特点,揭露出⽣活中存在的⼀个现象:刻意去做的事
情,因为太过⼼急与刻意,反⽽可能失败,⼀个⽆⼼之举却有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进⽽揭⽰出⼀个深刻的道理:我们
做事要以平淡之⼼处之,以⼀颗平常⼼去⾯对这个世界。
本文发布于:2023-03-25 16:30:1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4d31ae9bd290d563fce9087dab3e65f.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众男争春.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众男争春.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