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中枢机构

更新时间:2023-03-23 05:02:46 阅读: 评论:0

云南绥江-酒吧摇骰子

中枢机构
2023年3月23日发(作者:用卫生巾)

北宋前期的中央官僚机构

宋代中央的官僚机构设置,以神宗元丰五年(1082)的官制改革为分界线,可以划分为前后两

个时期。从太祖建隆元年(960)建立宋朝,到神宗元丰五年(1082)的官制改革的l20多年间,

即北宋前期,是以使职差遣制为主的时期;元丰改制直至南宋末年的l90多年间,是以三省

六部制为主的时期。元丰改制前后,中央官僚机构有着十分明显的不同。

一、中枢机构

(一)中书如下

唐初,为了便于宰相集议军国大事,设政事堂于门下省。弘道元年(683)十二月,中宗即位,

移政事堂于中书省。玄宗开元十一年(723),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下设吏、枢机、兵、户、

刑礼五房,分理众事。

宋初承唐中后期及五代之制,在宫城内设"中书门下",作为宰相集体处理行政事务的最高权

力机构。其题榜止日"中书",故常简称为"中书",印文行敕则日"中书门下"。又称政事堂、

都堂。

中书门下的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正宰相。其职

权,《宋史职官志》称:"佐天子,总百官,平庶政,事无不统。"

①《长编》卷四一四、元奉占三年九月庚申。

②《宋会要职官》三六之二四。

③《宋史》卷一六六《职官六》。

《两朝国史志》则说:"同平章事,是为宰相之职,掌邦国之政令,弼庶务,和万邦,佐天

子执大政。"其实,北宋前期的宰相并非"事无不统",当时军政归枢密使,财政归三司使,

宰相只是行政长官。《宋史职官志》大概是就整个宋代而言,对于北宋前期,《两朝国史

志》的说法是比较确切的。

北宋前期宰相无常员,以尚书左右丞、六部侍郎以上至三师官充任,通常设2员,分日知印,

有时设一员或3员。如北宋初就有三相,即范质、王溥和魏仁浦。三相罢后,则赵普独任宰

相,时间长达近十年之久。宰相还各兼馆、殿学士之职:如置两相,则上相兼昭文馆大学士

并监修国史,次相兼集贤殿大学士。如置三相,则上相兼昭文馆大学士,简称"昭文相";次

相兼监修国史,简称"史馆相";第三相兼集贤殿大学士,简称"集贤相"。如仁宗至和二年

(1055),文彦博和刘沆、富弼三人同时为相时,由文彦博任礼部尚书、同平章事兼昭文馆大

学士,刘沆任兵部侍郎、同平章事兼监修国史,富弼任户部侍郎、同平章事兼集贤殿大学士。

宋代为了分割宰相的事权,增设了"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一起于政

事堂共同商议处理国政大事。据《长编》卷五载产乾德二年(964)正月戊子,被留用的后周

宰相范质、王溥、魏仁浦三人求退,同时罢相,遂以枢密使赵普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兼集

贤殿大学士,独任宰相。四月乙丑,太祖想给赵普设置副职,但不知用什么名称合适,召翰

林学士承旨陶谷问道:"下丞相一等者何官?"陶谷回答说:"唐有参知机务、参知政事。"于

是,以枢密直学士薛居正、兵部侍郎吕余庆并为参知政事,作为宰相的副贰,与宰相共议大

政,参决庶务。其实,唐朝加"参知机务"、"参知政事"赴政事堂议政者,乃是宰相之职,并

非下宰相一等。宋太祖以"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之后,也就成为宋朝之制了。

北宋前期参知政事亦无常员,以中书舍人以上至六部尚书等官充任,通常也设2员,如首任

参知政事,就是两人。有时也设一员或3员以至4员。

中书门下的直属机构有五房,即孔目房和吏房、户部、兵礼房、刑房。五房各置堂后官3

员。太宗淳化四年(993),改为每房各设堂后官一员,另设"都提点五房公事"一员,其待遇同

枢密院副承旨。中书门下的各房办公处所,总称曰"制敕'院"。堂后官俗称"堂吏",是朝廷高

级吏员,最初从在京各司选用吏人充任。至开宝六年(973),太祖为革除堂后官擅中书之权,

多为奸赃的弊病,决定改用士人。太宗以后,又改为选人或京朝官充任。神宗熙宁三年(1070),

新设检正中书五房公事(简称"都检正官")一员,每房各设检正公事(f9称"逐房检正官")2员,

皆以朝官充任。检正中书五房公事的官位在都提点五房公事之上,各房检正公事的官位在各

房提点(堂后官)之上。都检正官和逐房检正官待遇同三司判官。如以京官或者选人充任,即

称"习学公事"。元丰元年(1078)后,精简为4员:户房2员,兼管兵礼房;孔目房和吏房一

员;刑房一员。

唐朝后期,常以宰相兼任节度使。五代时,节度使多带宰相衔而不问朝廷政事。宋初承袭此

制,凡亲王、枢密使、留守、节度使兼三省长官(侍中、中书令、尚书令)或同平章事者,皆

称之为"使相"。使相不参预政事,不签署敕书,仅在除授将相等制敕末尾保留其官衔而已。

也就是说,使相是授予贵族、高级官员的一种荣誉衔,并非真正的宰相。宋初,晋王赵光义

曾以亲王加中书令为使相,嗪王赵光美曾以亲王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使相。又如大将曹彬,

太宗时曾以枢密使加同平章事为使相。

(二)枢密院

唐宪宗时始置枢密使,以宦官充任,负责接受臣僚表奏,传达皇帝意旨。五代时始设枢密院,

并用士人任枢密使。宋初沿袭此制,仍设枢密院,作为掌管全国军事的最高权力机构,与中

书门下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中书门下称东府,枢密院称西府。其职权为主管国防机密、

兵符、军籍、选差路分都监以上将官及诸班直、内外禁军等事。

其长官为枢密使或知枢密院事,以谏议大夫以上至六部尚书等官充任。副长官为枢密副使、

同知枢密院事,以起居舍人以上至尚书左右丞等官充任;资历浅者,称为签书枢密院事、同

签书枢密院事,不常置。枢密使或知枢密院事的地位略低于宰相,而与参知政事、枢密副使、

同知枢密院事、签书枢密院事、同签书枢密院事通称为"执政官"。宰相与执政官合称为"宰

执"。

枢密院正副长官一般由文臣充任。据统计,太祖至神宗六朝,共有枢密使副207人次,其中

文臣153人次,占74%,武臣54人次,占26%。其目的在于以文制武,防止武将跋扈。如

宋初,赵普曾任枢密使;仁宗时,包拯亦曾官至枢密副使。而行伍出身的一代名将狄青因平

侬智高之功升任枢密使,则引起一场轩然大波。欧阳修等纷纷上疏反对,书法字体图片 以为狄青得军心,

于国家不利。最后狄青不得不辞去枢密使之职。

北宋前期,枢密院直属机构有承旨司,下设有兵、吏、户、礼四房,分别处理各种事务。承

旨司正、副长官为枢密都承旨、副都承旨,各为一至二员,掌传达皇帝旨命,通管枢密院各

房的事务。各房设副承旨一至二员,分管各房的事务。都承旨、副都承旨等,初用院吏递迁,

后参用士人。

(三)三司

唐朝中期,陆续出现了盐铁使、度支使、户部使三个执掌财政大权的使职,或以重臣领使,

或由宰相兼任。唐昭宗时,曾以宰相崔胤兼领三司使,开始出现三司使一职。五代后唐时,

正式设置专职的三司使和副使,掌管中央财政大权。北宋前期,承五代之制,仍设三司,作

为主管全国财政经济的最高权力机构,号称"计省",成为仅次于中书门下、枢密院的重要机

构。其长官为三司使,号称"计相",地位略低予参知政事、枢密副使;"以两省五品以上及

知制诰、杂学士、学士充","掌邦国财用之大计,总盐铁、度支、户部之事,以经天下财赋

而均其出入焉"。其副长官为三司副使,"以员外郎以上历三路转运及六路发运使充"。①属

官有三司判官、三部使副各一人,三部判官咨3人。

三司设盐铁、度支、户部三部。盐铁,掌天下山泽之货及关市、河渠、军器之事;度支,掌

天下财赋之数,每岁均其有无,制其出入;户部,掌天下户l:3、税赋之籍及榷酒、工作、

衣储之事。

三部分置诸案,宋初有24案,后经改并,存20案。其中,盐铁分7案:一日兵案,掌衙司

军将、大将、四排岸司兵卒之名籍及库务月帐,吉凶仪制,官吏宿直,诸州衙吏、胥吏之迁

补,本司官吏功过,三部胥吏之名帐,以及有关刑狱、造船、捕盗、亡逃绝户资产、禁钱之

事。二日胄案,掌修护河渠、给造军器之名物,及军器作坊、弓弩院、诸务诸季料籍。三日

商税案、四日都盐案、五日茶案、六日铁案,各视其案名治事。七日设案,掌旬设、节料、

斋钱、餐钱、羊豕、米面、薪炭、陶器等物。

度支分8案:一日赏给案,掌诸给赐、赙赠,内外春冬衣,市舶、榷货务及三府公吏。二日

钱帛案,掌军中春冬衣、百官俸禄、左藏钱帛,及香药榷易之事。三日粮料案,掌三军粮料、

诸州刍粟给受、诸军校口食,及御河漕运、商人飞钱。四日常平案,掌诸州平籴。五日发运

案,掌汴河、广济河、蔡河漕运及桥梁、折斛、三税之事。六日骑案,掌诸坊、监、院、务

饲养牛羊、马畜及市马等事。七日斛斗案,掌两京仓廪蓄积,计度东京粮料、百官禄粟、厨

料。八日百官案,掌京朝幕职官俸料、祠祭礼物、诸州驿料。

户部分5案:一日户税案,掌收夏、秋两税。二日上供案,掌诸州上供奔跑作文 钱帛。三日修造案,

掌京城工作及陶瓦八作、排岸作坊诸库簿帐,勾校诸州营垒、官廨、桥梁、竹木排筏修造之

事。

①《宋史》卷一六二《职官二》。

四日曲案,掌榷酤、官曲。五日衣粮案,掌勾校百官、诸军、诸司俸料、春冬衣、禄粟、茶、

盐、慊粮等。

以上诸案又辖诸局务,如盐铁胄案辖南北作坊物料库、瓷器库、御厨;度支赏给案辖裁造院、

西染院、内衣物库、文思院、杂物库;发运案辖排岸司;斛斗案辖百万仓;钱帛案辖左藏库、

内香药库、杂买务;百官案辖药密库;粮料案辖三粮料院;户部户税案辖斗秤务;修造案辖

竹木务、箔场、都大提点寺务司;衣粮案辖专勾司;曲案辖曲院。

三司还有十余个子司。如有勾院,掌勾稽天下所申三部金谷百物出纳帐籍,以察其差殊而关

防之。又有都磨勘司,掌覆勾三部帐籍,验其出入之数。都主辖支收司,掌官物已支未除之

数,候至所受之处,附籍报所由司而对除之。天下上供物至京,即日上奏,收纳完毕,取其

钞目以还本州。拘收司,掌支收财利未结绝者,籍其名件而督之。都理欠司,掌理在京及天

下所欠负官物之籍,皆立限之促之。都凭由司,掌在京官物支破之事。凡部支官物,皆覆视,

无虚谬则印署而还之,支讫,复据数送勾而销破之。开拆司,掌受宣、敕及诸州申牒之籍,

发放以付三部,兼掌发放、勾凿、催驱、受事。发放司,掌发放三司诸案帖牒。勾凿司,掌

勾校三部公事簿帐。催驱司,掌督京城诸司库务末帐,京畿仓场库务月帐,凭由送勾,及三

部支讫内外俸禄之事。受事司,掌受诸处送到诸色名籍,以发付三部。衙司,掌大将、军将

的名籍和差遣。

从以上可以看出,三司所领事务,囊括了唐代户部、工部、刑部,殿中省,光禄寺、鸿胪寺、

司农寺,少府监、将作监、军器监、都水监等十多个部门的有关职掌。其职权范围之宽广,

人员机构之庞大,是前所未有的。

①这种格局,分割了唐代以前的"事无不统"的相权,宰相、枢密使与三司使,三者互不统属

这样,北宋前期的中枢机构就形成"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三足鼎立的局面。,

皆分别奏事,直接听命于皇帝,这无疑加强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但是,在这种体制下,

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中书不与知兵,增兵多少不知也;枢密院要兵则添,财用有无不知

也";"三司但知支办衣粮,日日增添,不敢论列,谓兵非职事也";三者"各为之谋"。②其结

果往往是,"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中书视民之困,而不知使

枢密减兵、三司宽财以救民困"。⑧仁宗庆历二年(1042),在宋与西夏交战之时,为消除中

书门下与枢密院"对秉枢轴","分军、民为二体,别文、武为两途,宣、敕并行,议论难一,

事无责任,更相顾望'④的弊病,遂命宰相兼枢密使,枢密使加同平章事。庆历五年,宋与

西夏战事平息,宰相遂罢兼枢密使之职,只是凡军国机要及进退管军将帅,二府共同商议施

行。

北宋前期三司的设立,也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

管理财政经济的职能增大了,因而管理财政经济的机构的规模相应扩大、地位也相应提高了。

这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四)翰林学士院与舍人院

北宋前期,又设翰林学士院与舍人院,分掌皇帝诏令制词的撰拟,成为中枢系统的两个重要

机构。当时人称之为"两制"。翰林学士院及翰林学士称"内制",舍人院及知制诰称"外制"。

中书门下除下设有孔目、吏、户、兵礼和刑等五房之外,还下设有舍人院,位于政事堂西南,

掌草拟一般官员的任免及其他制词诏令.即外制,因用黄麻纸书写,又称"黄麻"。其官员为

知制诰、直舍人院。北宋前期,中书舍人为寄禄官,不实任其职,而以他官召试制词合格后

任知制诰,掌草拟外制。以他官临时任

①《长编》卷一七九、至和二年四月乙卯。

②蔡襄《蔡忠惠公文集》卷二二《论兵十事》。③《长编》卷一七九、至和二年四月乙卯。

④张方平《乐全集》卷二十《论请通中书枢密院事》。

职者,称为"权知制诰";以资历较浅者于舍人院草拟外制,则称直舍人院。知制诰除掌草拟

外制之外,也常兼领其他职务,主要有二:一是当学士院翰林学士缺员时,兼草拟内制;二

是兼任其他在京职务,如太宗淳化四年(993),知制诰王旦兼知考课院。

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于翰林院之南别设学士院,以翰林学士起草内制、参谋顾问,

后来又进一步参与中枢决策,成为中枢系统的一个重要机构。宋初承唐制,仍于宫中设学士

院,又称翰林学士院。其长官为翰林学士承旨,又称"翰长","以学士久次者为之"。①正官

为翰林学士,一般选拔科举出身、曾充任州县官、起草过外制文书的官员充任。若以他官兼

任或以资历较浅者充任,则称"直学士院"、"权直学士院",简称"直院"、"权直院"。北宋前

期,翰林学士无定员,一般为三、四员,少则一、二员,多则五、六员。

翰林学士的职掌主要是起草大诏令。凡文官左右谏议大夫以上、武官观察使以上除授制诰,

立皇太子、后妃,封亲王,拜宰相、枢密使、三师、三公、使相、节度使制词,均由皇帝宣

召翰林学士典掌,且不经中书门下,称之为"内制"。因用白麻纸书写,又称"白麻"。另外,

还负责起草赦书、德音、敕榜、国书,以及宫禁所用其他文词,如青词、斋文忠诚正直 、祝文、祭文

等。《两朝国史志》云:"凡国有大除拜,晚漏上,天子御内东门小殿,遣内侍召学士赐对,

亲谕秘旨。对讫,学士归院,内侍锁院门,禁止出入。夜漏尽,写制进入。迟明,白麻出,

闼门使引授中书,中书授舍人宣读。其余除授并御札,天子不御小殿,不宣学士,但用御宝

封中书熟状,遣内侍送学士院锁院门而已。至于赦书、德音,则中书遣吏持送本院,而内侍

锁院如除授焉。"①

其第二个重要职掌是参谋议,备顾问。或当面陈言,或上疏论奏,议定典章制度,讨论朝政

得失,评论荐举人材,探究诗书

①《文献通考》卷五四《职官八》。

义理等,对皇帝的决策起顾问作用,即充当皇帝的智囊。另外,翰林学士还受皇帝差遣,临

时负责处理某项事务。主要有典掌选举,如太宗雍熙二年(985)正月,即以翰林学士贾黄中

权知贡举。还有编修书籍,如太宗以翰林学士李畴、扈蒙等主持编纂《太平御览》、《太平

广记》和《文苑英华》等三部大书。另外,还有充当出使外国的使臣以及参与审理朝廷重大

刑狱等。

翰林学士掌内制,这样就分割了宰相属官舍人院的知制诰起草制词诏令之权;同时,翰林学

士作为经常笑容满面 出入宫中随侍皇帝左右的近臣,参预谋划,议论时政,对皇帝的决策有着相当大

的影响,这也就分割了宰相的议政之权,对宰相起有牵制作用,因而翰林学士有"内相"之称。

翰林学士除有以内官掣肘外官这一功能外,还有以文臣压制武人,以贴职激励文官的作用,

这些也都有利于君权专制中央集权的强化。

二、中央行政机构

北宋前期的中央行政机构,与中枢机构一样,主要由使职差遣组成。另外,原来的三省六部、

九寺五监也还形式不同地存在着,并程度不同地起着某些作用。这样,就使北宋前期的中央

行政机构显得颇为纷乱,但细加分析,还是有规律可循的。(一)审官东院、审官西院、流内

铨、三班院

北宋前期,尚书吏部不掌官员的选任考课之职,而陆续另设审官东院、审官西院、流内铨、

三班院分掌之。

1.审官东院

宋初,京朝官与幕职官均由中书门下除授,太宗"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

①,于太平兴国六年(981)九月,置京朝官差遣院,凡京朝官,除两省、御史台之外,自少

卿监以下至将作监主簿以上奉使从政于外受代而归者,并考核劳绩,品量材器,根据官阙,

注拟除授适当差遣。淳化三年(992)十月,又

①《宋会要职官》六之四六。

设磨勘京朝官院,专掌京朝官的考课之事。次年二月,改磨勘京朝官院为审官院;五月,又

废京朝官差遣院,以其职掌并归审官院。熙宁三年(1070)五月,因新置审官西院,而将审官

院改名为审官东院,职掌仍旧。设知院事2员,以朝官充任。

2.审官西院

神宗熙宁三年(1070)五月,为削夺枢密院的人事除授权,遂以审官院为审官东院,别置审官

西院,差知院事2员,专掌武臣阎门祗候以上至诸司使的磨勘及常程差遣。审官西院的设置

虽然遭到了当时枢密院长官文彦博等人的反对,但从机构设置来看,无疑是合理的。它一方

面使常调文武官员的选任机构层次分明,整齐划一;另一方面,也使枢密院长官从繁杂的日

常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

3.流内铨

流内铨本吏部尚书之职,北宋前期则以他官权判。"掌节度判官以下州府判司、诸县令佐拟

注、对敷、磨勘功过之事"。①太宗淳化三年(992)十月,设磨勘幕职州县官院,专掌幕职州

县官的考课之事。次年二月,改磨勘幕职州县官院为考课院,主管考校幕职州县官课绩,奏

举及历任有殿最者。五月,以判流内铨兼知考课院,后遂并考课院职掌入流内铨。熙宁五年

(1072),又将掌管选人文状簿书香菇鸡汤 及授官出给历子的吏部南曹,亦并入流内铨,使流内铨成为

总管幕职州县官考课、选任事务的机构。设判流内铨2人,以侍御史知杂事以上官充任。

4.三班院

宋初,以供奉官、殿直、殿前承旨为三班,隶属于宣徽院。三班多贵族子弟,豪纵徼幸,未

立程准,而奉使者多诉劳逸不均。太平兴国六年(981)二月,始设点检三班公事,总其名籍,

差定其职任,考其殿最。雍熙四年(987)七月,诏即以内客省使厅置三班

①司马光《涑水记闻》卷三。

院,以崇仪副使蔚进任知三班院事。《两朝国史志》云:"三班院,勾当院官无常员,文臣

以两制以上、武臣诸司使以上充。常置籍以总使臣之名,均其出使厘务,定其任使远近之等

级,及考其殿最而上于朝。凡借职以上至供奉,皆隶焉。"②

(二)礼仪院与太常礼院

1.礼仪院

北宋前期,礼部止设判礼部事一人,掌制举及补奏太庙、郊社斋郎等事;凡礼仪之事,悉归

于太常礼院;贡举之政,则归贡院。真宗大中祥符六年(1013),又置礼仪院,掌裁定行礼所

用仪仗法物制度及中书礼房所掌内外书奏。设判礼仪院事一人,以枢密使、参知政事充任;

知礼仪院事一人,以诸司三品以上官充任。仁宗天圣元年(1023)四月,废礼仪院,其职事并

归太常礼院。

2.太常礼院

宋初虽设判太常寺事,但仅掌社稷及武成王庙、诸坛、斋宫司乐之事。另设太常礼院,掌礼

乐、郊庙、陵寝等事。有判太常礼院、同知太常礼院事4人。太常礼院名义上隶属于太常寺,

而其实专达皇帝。康定元年(1040),罢知太常礼院官,而置判太常寺、同判太常寺官,兼领

太常礼院事。嘉褚初年,欧阳修曾知太常礼院,建议续修《开宝通礼》,后编成《太常因革

礼》l00卷。

(三)审刑院与纠察在京刑狱司1.审刑院

宋初,以大理寺审判全国申奏的案件,刑部复审大理寺所判死刑案件,然后上报中书门下。

太宗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遂于淳化二年(991)八月,分中书刑房置审

刑院,掌管审议大理寺审判和刑部复审的案件。设知审刑院事一至二员,以郎官以上至两省

官充任;详议官6员,以京朝官充任。

设置审刑院之后,"凡狱具上奏者,先由审刑院印讫,以付大理寺、刑部断覆以闻,乃下审

刑院详议,中覆裁决讫,以付

①《宋会要职官》一一之五六。②《宋会要职官》一一之五七。

中书。当者,即下之;其未允者,宰相复以闻,始命论决"。①这样,从法律程序上较为严

密,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

2.纠察在京刑狱司

大中祥符二年(1009)七月,为了统一管理在京的刑狱,特置纠察在京刑狱司,以知制诰周起、

侍御史赵湘领之。"应御史台、开封府及在京凡有刑禁处,徒以上罪,即时具收禁移报,内

未尽理及淹延者,取款词驳奏。若旷于举职,致有枉滥,因事彰露,则重罚之。"②纠察在

京刑狱司设纠察在京刑狱公事一至二人,以朝官充任。如仁宗嘉祜末年,王安石以知制诰兼

任纠察在京刑狱公事。

(四)宣徽院

北宋前期,置宣徽院,"掌总领内诸司及三班、内侍之籍,郊祀、朝会、宴享供帐之仪,应

内外进奉,悉检视其名物"。③长官为宣徽南院使、北院使,班位仅次于枢密副使,属武官

系列,以宠勋臣;缺则以枢密副使兼领。南院资望较北院颇优,然皆通掌,止用南院印,二

使共院而各设厅事。下设四案:一日兵案,二日骑案,主赐群臣新火,及掌诸司使至崇班、

内侍供奉官、诸司工匠兵卒之名籍,及三班而下迁补、假故、鞫劾之事。三日仓案,掌春秋

及圣节大宴、节度使迎授恩赐、上元张灯、四时祠祭及契丹朝贡、内廷学士赴上,并督其供

帐,内外进奉视其名物,教坊伶人岁给衣带,专其奏覆。四日胄案,掌郊祀、御殿、朝谒圣

容、赐酪、国忌供帐之事,诸司使副、三班使臣别籍分产,司其条制,颁诸司工匠休假之类。

(五)群牧司

北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置群牧司,"掌内外厩牧之事,周知国马之政,而察其登耗焉"。

①即行太仆寺之职。设制置使一

①《长编》卷三二、淳化二年八月已卯。

②《长编》卷七二、大中祥符二年七月丁巳。③《宋史》卷一六二《职官二》。

人,以两省以上官充任;副使一人,以阎门使以上及内侍都知充任;都监2人,以诸司使以

上充任l判官2人,以京朝官充任。

(六)三省六部二十四司1.三省

北宋前期,原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主要职掌悉归中书门下,三省机构虽然尚存,但并列于

宫外,所掌职事十无二三。门下省,掌供御宝,亲祀、大朝会设位版,赞拜拜表,外官及流

外官较考,诸司覆奏挟名,年满斋郎转补,覆奏文武官母妻叙封等事。设判省事一人,以给

事中充任,或以谏议大夫、翰林学士、中书舍人权领。

中书省,掌供郊杷及皇帝册文,幕职州县官较考,斋郎、室长、诸司人年满覆奏,并受文官

改赐章服,僧道紫衣师号、举人出身、寺观名额等事。设判省事一人,以中书舍人充任。凡

书诏、封驳、谏诤之事权,皆不在两省而隶于他司。尚书省,掌总领六部,集议定谥、祠祭

受誓戒,在京文武官封赠注甲,二十四司吏员迁补等事。设权判尚书都省事一人,以诸司三

品以上官或学士一员充任。

三省官,侍中、门下侍郎、给事中,中书令、中书侍郎、中书舍人,左右散骑常侍、左右谏

议大夫、左右司谏、左右正言,尚书令、左右仆射、尚书左右丞等,皆为阶官,仅用以叙位

禄,非有别敕不领本职。

2.六部二十四司

北宋前期,中央行政事务多归三司及审官院、审刑院,六部二十四司同三省一样,虽然机构

尚存,但所掌职事甚少。

吏部,北宋前期,官员的任免、考课、升迁等事,悉归中书门下及审官东、西院、流内铨、

三班院,吏部仅掌京朝官叙服章,申请摄官、讣吊祠祭及幕职州县官格式、阙簿,考验选人

殿最式状而送流内铨等事。设判部事2人,以带职京朝官或无职事朝官

①《宋史》卷一六四《职官四》。

充任。司封掌定谥,司勋无职掌,考功掌幕职州县官、流外较考之事,各置判司事一人,以

带职京朝官或无职事朝官充任。

户部,设判部事一人,以两制以上充任,仅掌受天下土贡。度支、金部、仓部皆无所掌,各

设判司事一人,以无职事朝官充任。

礼部,设判部事一至二人,以两制或带职朝官充任,掌制科举人,补奏太庙郊社斋郎、室长,

出纳内外牌印等事,兼领贡院。祠部掌受诸州僧尼道士女冠童行之籍,给剃度受戒文牒;主

客、膳部无所掌,各设判司事一人,以无职事朝官充任。兵部,设判部事一人,以两制充任。

神宗熙宁八年(1075),始增设同判一人,主簿二人。掌车驾仪仗卤簿、春秋释奠武成王庙及

武举之事,岁终以义勇、弓箭手、寨户之数上于朝。职方掌受诸州闰年图及图经,驾部、库

部无所掌,各设判司事一人,以无职事朝官充任。

刑部,设判部事一至二人,以侍御史知杂事以上或朝官充任,掌覆审天下死刑案件,驳正违

失,及官员犯罪罢免、经赦叙复、昭雪给牒等事。设详覆官4人,法直官一人,分领其事。

都官、比部、司门无所掌,各设判司事一人,以无职事朝官充任。

工部,设判部事一人,以两制以上充任,与屯田、虞部、水部皆无所掌。屯田、虞部、水部

亦各设判司事一人,以无职事朝官充任。

以上六部二十四司,仅吏部、礼部、兵部、刑部、司封、考功、祠部、职方等八司稍有职掌,

其余皆为闲司。诸尚书、侍郎、郎中、员外郎皆为寄禄官。

(七)九寺五监

1.九寺

北宋前期,九寺之中除大理寺之外,大都不同程度地成为闲职。

(1)太常寺,设判寺事一人,以两制以上充任;丞一人,以久任、官高的礼官充任;仁宗时

增同判寺事一人;掌社稷及武成王庙、诸坛、斋宫习乐之事,辖大乐局、鼓吹院。

(2)宗正寺,设判寺事2人,以宗姓两制以上充任;主簿一人,以京官充任;掌奉宗庙、诸

陵荐享之事,司皇族之名籍。(3)光禄寺,设判寺事一人,以朝官充任;掌供祠祭所用酒、

果、薪炭及点馔进胙之事。

(4)卫尉寺,设判寺事一人,以朝官以上充任;无所职掌。(5)太仆寺,设判寺事一人,以朝

官以上充任;掌供皇帝五辂、属车,后妃、王公车辂,给大中小祀羊。

(6喝完酒后头疼怎么缓解 )大理寺,设判寺事一至二人,权少卿事一人,以朝官以上充任;详断官6至8人,以京

官充任;检法官或法直官2人,以京官或选人充任;掌断天下奏狱,送审刑院复审完毕,然

后一同签署呈报朝廷。

(7)鸿胪寺,设判寺事一人,以朝官以上充任;掌祭祀、朝会前资、致仕、蕃客、进奉官、

僧道、耆寿陪位,享拜周六庙、三陵,公主以下丧葬差官监护,给其所用卤簿,及文红豆补血 武官去

世时赙赠之事。

(8)司农寺,神宗熙宁三年(1070)前,设判寺事2人,以两制或朝官以上充任;主簿一人,以

选人充任;掌供籍田九种及诸祀豕及蔬果、明房油,与平粜、利农之事:熙宁三年,将新法

由司农寺主管,成为推行新法的主要执行机构。

(9)太府寺,设判寺事一人,以两制或带职朝官充任;同判寺事一人,以京朝官充任;掌供

祠祭所用香币、悦巾、神席等物,造斗秤升尺。

诸寺卿、少卿、丞、主簿,皆为寄禄官。

2.五监

北宋前期,五监之中国子监最为繁剧,其他诸监或后置,或职掌甚少。

(1)国子监,设判监事2人,以两制或带职朝官充任;直讲8人,以京官或选人充任。宋初

未设太学之前,为全国的最高学府,掌以经术教授诸生等事;仁宗立太学后,成为掌管全国

学校教育的总机构。

(2)少府监,设判监事一人,以朝官充任;凡进御器玩、后妃服饰、雕文错采工巧之事,分

隶文思院、后苑造作所,本监但掌造门戟、神衣、旌节、祭玉、法物,铸牌印、朱记及制百

官拜表案、褥之事。

(3)将作监,设判监事一人,以朝官以上充任;凡土木工匠之政,京都缮修之事,皆隶三司

修造案,本监但掌祠祀供省牲牌、镇石、炷香、盥手、焚版币之事。

(4)都水监,原属三司河渠案,仁宗嘉韦占三年(1058)置,设判监事一人,以员外郎以上充任;

同判监事一人,以朝官以上充任;丞2人,主簿一人,皆以京朝官充任。掌内外河渠堤堰之

事。尝轮差丞一人出外治河埽之事,置局于澶州,号外都水监丞司。

(5)司天监,设监和少监、丞、主簿、春官正、夏官正、中官正、秋官正、冬官正、灵台郎、

保章正、挈壶正各一人。如缺监和少监,则置判监事2人,以五官正充任。另设礼生和历生

各4员。掌观察天文祥异、钟鼓漏刻、编造历书等。元丰改制,罢司天监,设太史局,隶秘

书省。

除司天监外,诸监、少监、丞、主簿亦皆为寄禄官。

三、监察机构

(一)御史台

宋承唐制,设御史台,作为最高监察机构。唐朝御史台的正、副长官是御史大夫和御史中丞。

宋初,名义上承袭此制,但御史大夫不除正员,只是一种加官,不理御史台事。而设御中丞

一人,作为御史台的长官,俗称"台长",以左、右谏议大夫以上官充任。设侍御史知杂事一

人,作为副长官,以尚书郎中、员外郎以上官充任。御史台下设台院、殿院、察院。台院设

侍御史一人,殿院设殿中侍御史2人,察院设监察御史6人,以员外郎以下、太常博士以上、

曾任通判者充任。官卑而任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者,称为殿中侍御史里行、监察御史里行,

以三丞(太常、秘书、殿中丞)以上曾任知县者充任。如庆历元年(1043),包拯即以殿中丞任

监察御史里行。另设主簿、检法官各一人,以京官充任;设推直官、推勘官若干人,专治内

外狱事。

御史台的主要职权是,"掌纠察官邪,肃正纲纪"①,自朝廷至州县,由宰相及于令丞簿尉,

凡内外百官犯法,如贪赃枉法、玩忽职守、违犯朝仪、交结让自己清醒的句子 朋党等,都要加以纠察弹劾。北

宋前期,御史台还有言事的职能,包括规谏皇帝和参议朝政。真宗景德三年(1006)三月,曾

下诏云:"谏官、御史,各令举职言事。"②天禧元年(1017)二月,御史台别置御史六员,不

兼他职,每月须一员奏事,即专设言事御史。正如石介所说:"君有佚豫失德、悖乱无道、

荒政睇谏,废忠慢贤,御史府得以谏责之。"①从此开始了台谏合一的过程。此外,御史台

还有推勘刑狱的职能。不但经常参预议定刑名,而且可以独立审理大理寺难以判决的重大疑

难案件及承诏审理重大刑狱。御史台设有监狱,称为台狱。宋初,"中外臣僚公事发露,多

送御史台推勘"。②其案在京者,则由御史中丞和知杂侍御史专切提点。其案在外者,即差

推勘官前往推勘。据《长编》卷三十一载:淳化元年(990)五月,"置御史台推勘官二十人,

并以京朝官充。若诸州有大狱,则乘传就鞫"。

(二)谏院

宋初沿唐制,设左右谏议大夫、左右补阙、左右拾遣,作为谏官。太宗端拱元年(988),改

左右补阙为左右司谏,左右拾遣为左右正言。其虽名为谏官,但无诏旨赴谏院供职,则不是

真正的谏官。真宗天禧元年(1017)二月,诏自今两省置谏官六员,于两省内选择谏院治所,

铸造谏院官印,成为一个正式机构。仁宗明道元年(1032)七月,将门下省搬到右掖门西面的

新址,以门下省旧址改建成为谏院。史称"置谏院自此始"。从此,谏院成为一

①《宋史》卷一六四《职官四》。②《宋会要职官》三之五一。

个独立的中央机构。

谏院的正副长官为知谏院、同知谏院,各一人,下设左、右司谏各一人,左、右正言各一人,

即谏官以6人为额。但实际上,北宋前期谏官往往不满员,大多为2-4人。

谏院的主要职责是,"掌供奉谏诤,凡朝政阙失,大则廷议,小则上封"。③即规谏皇帝,纠

正朝政阙失。另外,还有弹劾百官之权。真宗天禧元年(1017)诏云:"其或诏令不允、官曹

涉私、措置失宜、刑赏逾制、诛求无节、冤滥未伸,并仰谏官奏论,宪臣弹举。"①根据这

项规定,谏官在规谏人主过失的责任之外,又增加了奏劾臣僚不法的大权。这是宋朝监察制

度上的一个重要变化,从此开始了台、谏合一的过程。

本文发布于:2023-03-23 05:02:4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19a682d3c6c4180227ee368eb3aa0a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中枢机构.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中枢机构.pdf

标签:中枢机构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