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基因论

更新时间:2023-03-21 12:22:47 阅读: 评论:0

黄秋葵-怎么辨别玉

基因论
2023年3月21日发(作者:新生儿睡觉翻白眼)

遗传复习提纲

第一章

名词解释:

1.遗传:上下代之间性状的相似现象即生物体世代之间的连续性,

2.变异:同种生物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成为变异。

3.基因型:生物体内具有发育成性状潜在能力的遗传物质的总和称为遗传基础,一般称为遗

传型或基因型。

4.遗传基础得到必需的环境条件发育成具体的性状称为表现型。

5.表型模写:环境改变所引起的表型改变与基因改变引起的表型改变很相似,但不能遗传给

后代,或称为饰变。

6.反应规范:生物体的表现型在基因允许的范围内变化的幅度。

7.

简答

1.变异的类型:

(1)可遗传的变异:基因的重组与互作、基因分子结构的改变、染色体结构和数量的变化、

细胞质遗传物质的改变

(2)不遗传的变异:环境条件的作用影响体内的新陈代谢从而引起性状的改变。

区分方法:一是控制外界环境条件,把试验材料栽培在尽可能一致的环境条件下,由此观察

到的差异是由遗传基础的不同造成的。另一种方法是将遗传基础相对一致的材料,栽培在不

同的环境条件下,由此获得的差异往往是不遗传的。

第二章

名词解释:

1.染色质:细胞分裂间期细胞核内由组蛋白、非组蛋白、DNA和少量RNA组合形成的线形

复合结构。

2.染色体:细胞分裂时核内染色质卷缩形成的呈现一定数目和形态的染色体。

3.生物体C值:单倍体染色体组中的DNA含量,用以表示基因组的大小。

4.着丝粒是主缢痕处的染色质部位,是纺锤丝附着的部位。

5.次缢痕(核仁组织):有些染色体的一个或两个臂上往往还有另一个颜色比较淡的缢缩部

位。

6.随体:次缢痕末端带有的呈圆形或略呈长形的突出体。

7.染色体的形态类型:中着丝粒染色体(V形)——着丝粒在中部

近中着丝粒染色体——着丝里靠近中部但两侧不等,两臂长度明显不同

近端着丝粒染色体(L形)——着丝粒靠近染色体端部

端着丝粒(棒形)——着丝粒在染色体端部,形成只有一个染色体臂的染色体。

8.端粒:染色体的自然末端,对染色体起封口作用,使DNA序列终止。

9.核型:个体或物种的染色体的构成,小学校花 包括染色体的大小、形态、数目,即体细胞染色体在

光学显微镜下可测定的表型特征的总称。

10.核型分析:对一组染色体的形态特征进行细胞学研究(进行定性、定量的描述),以有

丝分裂中期的细胞为标准,也有采用粗线期染色体。

11.2n表示体细胞,n表示性细胞。

12.A染色体:正常恒定数目的染色体成为A染色体,

13.B染色体、超数染色体、副染色体:额外的染色体。

14.染色体的单线性:每一条染色单体只含有一个DNA分子。

15.染色质结构(不考??):(1)基本单位是核小体,核小体包括:166个碱基对的DNA,

1个组蛋白八聚体,1分子的组蛋白(H1)。现在把包括H1在内的核小体称为染色质小体,

由核小体串联的11nm的染色质纤维称为核丝,也就是染色质的初级结构。

(2)螺线管:由核小体

16染色体组:二倍体性细胞中染色体的总数。

17.染色体显带:利用特殊的染色方法,使染色体产生明显的暗带和未染色的明带相间的带

型,形成不同的染色体特征带型。可用于孕前检查

18.观察染色体最好的阶段闭嘴英文 :有丝分裂中期和早后期

19.同源染色体:生物体的体细胞中成对存在,形态、结构和功能相同或相似的一对染色体。

20.细胞周期:细胞从上一次分裂完成到下一次分裂结束的麦加朝圣 过程。

21.有丝分裂的遗传学意义:遗传物质的恒定性、世代间物质上和功能上的连续性、无性繁

殖中个体的相似性。

22.联会复合体:同源染色体联会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亚显微的非永久性复合结构

23.减数分裂的遗传学意义:世代间染色体数目的恒定性、生物物种的相对稳定性、生物体

可遗传变异的来源

24.雌雄配子体的形成过程

25.双受精:被子植物繁殖过程中特有的现象。授粉后,花粉粒在柱头上萌发,随着花粉管

的伸长,营养核和精核进入胚囊内,其中一个精核与2个极核结合为胚乳核(3n),将来发

育成胚乳(3n)这一过程为双受精。

26.世灶王爷的故事 代交替:在生活史中,孢子体世代和配子体世代有规律地相互交替完成生活史的现象。

第三章孟德尔遗传分析

1.性状:生物体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

2.相对性状:统一形状的不同表现形式

3.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具有功能的特定核苷酸顺序的DNA片段,是贮存遗传信息的基本

单位

4.基因座:基因在染色体上所处的位置

5.等位基因:在同源染色体上占据相同座位的两个不同形式的基因,是由突变造成的许多可

能的状态之一。

6.显性基因:在杂合状态下能表现其表型效应的基因

7.隐性基因:在杂合状态下不能表现其表型效应的基因

8.基因型:生物体的遗传组成,是生物体在环境条件的影响下发育成特殊性状的潜在能力。

9.表型:生物体表现出的性状

10.纯合体:等位基因座上有两个相同的等位基因的合子体,成对的基因都是一样的

11.杂合体:等位基因座上有两个不同的等位基因的合子体

12.真实遗传:子代性状永远与亲代性状相同的遗传方式

13.回交:杂交产生的F1个体与其亲本进行交配的方式

14.测交:杂交产生的F1个体与其纯合隐性亲本进行交配的方式

15.分离假说的验证:测交法、自交法、花粉测定法

16.分离定律实现的条件:研究的生物体是二倍体,形状区分明显,显性作用完全;减数分

裂形成的两种类型的配子数相等,配子的生活力相等;配子结合形成合子时各类配子结合的

机会相等;各种合子及由合子发育形成的个体具有同等生活力;供分析的群体足够大

17.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1)完全显性:F1表现性状与亲本中的一个完全一致,这个性

状就是完全显性(2)不完全显性:又称中间显性,F1表现的性状为双亲的中间型,当相对

性状为不完全显性时,其表现型与基因型一致(3)超显性:杂种的表现型并不是介于两亲

本之间,而是超过任何一个亲本,这种现象杂种优势,在生产上广泛应用以提高产量和抗性。

(4)并显性:一对等位基因的两个成员在杂合体中都表达的遗传现象叫做并显性遗传。比

如人的AB血型和植物中花色素在花瓣片中的存在形式

(5)镶嵌显性:一对等位基因的两个成员分别与不同物质的形成及其存在的位置有关,这

两种物质同时在杂合体中出现,有关杂合体往往同时表现父三亚的美食 母本的性状,如花叶花色的某些

镶嵌现象。

(6)致死基因:指使生物体不能存活的等位基因,出生后较晚才导致死亡的叫半致死或亚

致死基因,隐形致死基因在纯合时才表现致死效应。

18.独立分配定律的意义与应用:

(1)可以通过有目的地选择遗传亲本,通过杂交方式将多个亲本的目标性状集合到同一亲

本中,或者对受多对基因控制的性状进行育种选择。

(2)可以对杂交后代分离群体中目标性状进行规模和数量的预测,确定种植规模,提高育

种效率

19.分离定律内容: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

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学习宪法心得体会 的配子中,随配子

遗传给后代的现象叫做孟德尔分离定律

20.自由组合定律

21.非等位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1)互补基因。两个独立的显性基因互补,共同决定某一

性状,缺一个或两个都缺时表现隐形性状。分离比9:7(2)加性基因:两个显性基因同时存

在时表现最为强烈,双隐形基因型表现最弱。分离比9:6:1(3)重复基因:两对基因的表现

型相同,只有双隐性才表现不同。分离比15:1(4)显性上位基因:当性状由两对非等位基

因控制时,一个基因对另一个非等位基因的显性。分离比12:3:1(一个显性不存在时,另一

个才表现为显性)(5)隐形上位基因:两对控制,一对的纯合隐性对另一对的显性有抑制

9:3:4(6)抑制基因:抑制基因自身不形成相应表型,但其存在对其他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

22.基因的多效性:一个基因往往可以影响若干性状,单一基因的多方面表型效应叫做基因

的多效性。

23.多基因效应:由许多基因影响同一性状表现的现象称为多基因效应。

第四章

1.染色体与基因的平行现象:(1)连续性、稳定性(2)体细胞中成对存在(3)性细胞中

成单存在(4)分别来自不同亲本(5)彼此分离和自由组合

2.交叉遗传:母亲把性状传递给儿子,父亲传递给女儿的现象叫做交叉遗传

3.伴性遗传:由性染色体携带的基因在遗传时与性别相联系的遗传方式叫做伴性遗传。或X

连锁遗传。

4.连锁基因:一条染色体上往往有多对基因,这些基因往往有跟随染色体整体遗传的趋势,

成为连锁基因。

5.连锁现象:基因间伴同而遗传的现象(最早:花的颜色,花粉粒的形状)

6.连锁遗传规律:连锁遗传是地瓜的功效与作用 由位于同一对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控制,具有连锁关系,在

形成配子是倾向于连在一起遗传,交换性配子是由于非姐妹染色单体间交换形成的。

7.连锁群:连锁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全部非等位基因成为一个连锁群。连锁群数等于同源

染色体对数

8.重组型配子的比率是发生交换的孢母细胞比例的一半,且两种重组型配子的比率相等,两

种亲本型配子比例相等。

9.基因论的核心内容:(1)一对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有一定的位置,呈线性排列(2)在

间期进行复制,每条染色体含有两个姐妹染色单体,基因也随之复制(3)同源染色体联会,

非姐妹染色单体节段互换,形成交换型染色单体(4)发生交换的四个染色单体分别进入四

个子细胞中,发育形成四个不同的配子

10.交换值(重组值、重组率):指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有关基因的染色体片

段发生交换的频率。变化范围0-50闭区间。一般用重组型配子占总配子的百分率来表示。

交换值=重组型配子数总配子数(重组型+亲本型)100%

11.交换值的测定:测交法、自交法

12.基因距离越远,交换值越大,连锁强度越小

13.遗传距离:交换值的数值表示两个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相对距离,叫做遗传距离

14.图距:两个基因在染色体上距离的数量单位叫做图距。将1%的交换值定为度量交换的基

本单位,成为1个遗传单位

15.基因定位: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和排列次序

16.基因定位的主要方法:两点测交——通过三次杂交、三次测交来分别测定两对(是否连

锁),并由其交换值测定其排列顺序。三点测交——通过一次杂交一次隐性亲本测交同时

确定三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17.干扰(干涉):理论双交换值和实际不符的现象。干扰值=1-符合系数

18.符合系数:实际得到的双交换类型的数目或比率与理论上期望得到的数目或比率的比值

理论双交换值等于两个单交换值的乘积。

19.遗传图(连锁图、连锁遗传图):根据基因之间的交换值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

置然后绘制出来的简单的线性示意图

第五章

1.质量性状:性状间差异明显,没有中间过渡性状。这种呈现不连续变异的性状叫质量性状

2.数量性状:性状间只有数量的差距,没有明显质的不同,中间有一系列过渡类型,这种表

现连续变异的性状叫数量性状

3.数量性状与质量性状的差别:

数量性状:无中间过渡性状,不连续性变异,由一对或多对主效基因控制,受环境影响较小,

互作较简单,研究方法可采用自交、测交等对后代进行分析;

质量性状:有一系列中间过渡性状,连续性变异,无明显主效基因控制,易受环境影响,并

表现出复杂的互作关系,不能对后代进行研究,只能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

4.数量性状遗传的例子:普通小麦粒色遗传、玉米果穗长度遗传

5.粒色遗传总结:基因间表现累加效应,基因对数越多,中间类型越多,类型之间的差异越

小,随基因对数的增加表现出连续变异

6.数量性状的遗传规律:F1的亲本值介乎于两亲本之间,F2的平均值与F1的平均值相近,

F2的变异程度比F1的变异幅度更大,且F2的变异的极端类型与亲本类型相接近

7.阿甘正传观后感英文 遗传变异来自分离中的基因和他们的相互作用。遗传变异是表型变异的一部分,表型变异

的其余部分是环境变异。环境变异是由环境对基因型的作用造成的。

8.表型变异用表型方差(VP)表示,环境变异由环境方差(VE)表示,遗传变异由遗传方差

(VG)表示。Vp=ve+vg

9.广义遗传率:基因型方差占表型方差的比值Hb

10.狭义遗传率:加性方差占表型方差的比值Hn

11.基因均效:某个基因的平均效应简称基因均效,指子代中从亲本获得某一基因型的个体

的基因型均值距离原来群体均值的平均离差(单项数值与评价值的差)。

12.群体均值:群体中个体值累加后再平均获得的数值

13.一个个体的基因型值等于加性效应(A)、显性效应(D)和上位效应(I)之和。G=A+D+I

14.育种值:

理论上的育种值:一个个体的育种值等于它所携带的各个基因均效之和。

实用性的育种值:某一个体与某一群体中的异性交配所产生的子代均值与该群体的均值的离

差的两倍即为该个体的育种值。

13.加性效应:基因座位内等位基因之间及非等位基因之间的累加效应(对于多基因决定的

数量性状,一个个体的育种值等于它所含的各个基因的基因均效之和。)

14.加性方差(VA,也称育种值方差)

15.利用纯合基因型的群体估算环境方差,也可利用基因型一致的F1群体估算环境方差,也

可以从亲本表型方差和F1表型方差合计来估算环境方差

16.上位性效应:非等位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基因型值产生的效应。

17.遗传力的意义:遗传力的大小反应性状传递给子代的能力高低。一般而言,性状的遗传

率越大,性状传递给子代的能力越强,受环境影响越小

18.遗传力的一般规律:不易受环境影响的性状的遗传力比较高,易受环境影响的性状的遗

传力比较低;质量性状一般比数量性状有更高的遗传力

19.遗传率的应用:在性状中根据遗传率的高低进行选择可以提高效率,增加对杂种后代性

状表现的预见性。遗传率高,早世代选择好,遗传率低,晚世代选择好

20.多基因系统的作用模式:等效异位多基因系统模式、非等效异位多基因系统模式、对立

异位多基因系统模式

21.杂种优势:广义杂种优势可定义为杂交产生的后代在抗逆性、繁殖力、生长势等方面均

优于纯合亲本的现象。同时也是指近交系间杂交时,因近交导致的适合度和生活力的丧失可

因杂交而得到恢复的现象。杂种优势所涉及的性状多为数量性状。杂种优势表型可以分为三

种类型:营养型、生殖型、适应型

22.杂种优势衰退现象:F2与F1相比,生长势、生活力、抗逆性和观赏品质等方面都显著地

下降,即所谓的衰退现象

23.杂交:通过不同个体间的交配而产生后代的过程

24.近交:亲缘关系相近的个体的杂交

25.自交:主要指自花授粉

26.自交的遗传效应:杂合基因分离,后代群体的遗传组成趋于纯合化;淘汰有害隐性基因,

改良群体遗传组成

27.近交的遗传效应:近交衰退

28.杂种优势的原理:显性假说(有利生产的基因互相补充,抑制有害隐性基因造成的)、

超显性假说(等位基因异质假说:杂种优势来源于双亲基因型的异质结合所引起的等位基因

内互作,等位基因间没有明显的显隐性关系,杂合等位基因间的互作显著大于纯合等位间的

互作)

第六章

1.母性影响:子代受到母本核基因影响而表现出母本核基因所决定的性状,又称前定作用。

(不属于细胞质遗产的范畴,与细胞质遗传的区别:遗传方式不同、遗传表现不同)

2.细胞质遗传的特点:正交与反交结果不同,F1通常只表现母性性状,两亲本杂交后代自交

或与亲代回交不表现一定的分离比,不能在特定染色体上找到相应的基因位点,遗传方式是

非孟德尔的(举例:紫茉莉绿白斑植株的遗传、柳叶菜属的细胞质遗传,玉米条纹叶的遗传)

3.细胞质内存在自主遗传物种,生物体的遗传平衡由细胞核和细胞质共同决定

4.雄性不育:雌蕊正常,花粉败育无结实功能,雌蕊能接受正常花粉能结实。

5.雄性不育的类型:(1)核型雄蕊不育型:核基因发生突变导致不育,雄性不育型常表现

为隐形性状(2)细胞质雄性不育:这种雄性不育产生的后代仍然是不育,表现严格的母性

遗传,这说明这类不育是因为细胞质内有不育基因(3)核质型雄性不育类型:细胞核内含

有纯合的隐形不育基因ss,细胞质内有不育的细胞质基因S,表现为雄性不育。

雄性不育的植株的雌性生殖器官是正常的,接受花粉也能结实,而其产生的花粉也是败育的,

花药性状往往是不正常的

6.保持系:有些植株给雄性不育系授粉,产生的后代仍为雄性不育系,称之为保持系。保持

系的特点:开花结实完全正常,能产生足够的花粉;核内的基因型也是纯合的隐形不育基因,

但细胞质内为可育基因,这个细胞质基因使保持系可育;雄性不育系必需依靠保持系产生雄

性不育后代,经过多轮反复回交之后,雄性不育系的除育性以外的其他性状与保持系完全一

致。

7.恢复系:给雄性不育系授粉,使其能产生可育雄性后代的植株成为恢复系。恢复系的特点:

系内有显性能育的核基因,能正常开花结实,能产生正常的花粉,给雄性不育系授粉,由于

显性基因S的作用,使雄性不育系回复育性

8.雄性不育系:主要用于杂种优势,杂交母本获得了雄性不育性,就能免除大量的去雄工作,

保证杂交种子的纯度。雄性不育系:基本特征雄性器官发育不正常,内含败育花粉或无花粉,

自交不能结实

第七章

1.染色体畸变: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统称为染色体畸变

2.染色体结构变异:重复、异位、倒位、缺失

3.缺失:染色体内某一区段丢失的现象

4.缺失的遗传效应:缺失纯合体很难存活,缺失杂合体生活力低,含缺失染色体的配子一般

败育,缺失染色体主要通过雌配子传递。

5.利用缺失进行基因定位。利用假显性(杂合体表现隐形性状)

6.重复:同源染色体上多了某一个片段,主要是由于同源染色体的非对等交换产生的

7.重复的遗传效应:(1)重复导致基因组演化:基因位置改变,危害程度小于缺失,重复

区域及附近基因组之间的重组率降低,重复使染色体含量增加,为积累变异提供了材料。(2)

剂量效应:细胞内出现的某基因型的拷贝数越多,基因的表现型效应越显著。

细胞内某基因出现的次数越多,基因的表现型效应就越显著。

8.缺失的遗传效应:(1)缺失对个体的生长和发育不利:缺失缺失纯合体一般不能存活,

缺失杂合体生活力很低,含缺失染色体的配子一般败育,缺失染色体一般通过雌配子传递。

(2)缺失杂合体的假显性现象

9.倒位杂合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在倒位圈内外发生交换后可以产生以下三种情况:(1)

无着丝点断片(臂内倒位杂合体)在后期I丢失(2)双着丝点的缺失染色体单体,在形成

后期桥后形成缺失染色体,得到这种染色体的孢子不育(3)正常或倒位染色单体,得到它

们的孢子可育

10.倒位的遗传效应:(1)部分不育现象-鉴定的重要依据(2)改变基因连锁群:顺序和距

离的变化——变异,倒位节段内出现假连锁(3)降低倒位区段附近基因的重组率,形成物

种进化中的隔离因素

11.易位:某染色体上的一个区段接在非同源染色体上。相互易位:两个非同源染色体上的

片段都折断了,这两个折断的染色体及其片段随后又交换了重新接合起来。简单易位:指某

一个染色体的臂内片段断裂,嵌合到另一个非同源染色体臂内。相互易位更常见

12.易位的遗传效应:改变基因连锁群;降低连锁基因的重组率;半不育现象——相邻式分

离产生重复、缺失染色体,配子全不育,交替式分离染色体具有全部基因,配子全可育,交

替式和两种相邻式分离的几率大致相等,均为50%,即花粉和胚囊是败育的,结实率50%。

13.罗伯逊易位:涉及端着丝粒和近端着丝粒染色体。一对易位纯合体包含原染色体的两条

长臂,另一对包含两条断臂。

14.诱变方式:(1)物理诱变:辐射诱变、人为变温(2)化学诱变:烷化剂类、核酸碱基

类似物、吖啶类(3)其他因素:病毒、种子陈化等

第七章:

1.二倍体:一般的生物体细胞中含有两套染色体组,这样的生物体叫二倍体。

2.整倍体:在正常染色体数2n的基础上染色体组的染色体数目以其基数为单位成倍数性地

增加或减少,形成的变异个体的染色体数是其基数的整数倍,叫做整倍体

3.非整倍体:在正常染色体数2n的基础上增加或减少1条至数条染色体的个体,这样的变

异类型成为非整倍体。

4.整倍体:一倍体——体细胞内只有一个染色体的个体。二倍体——具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

体。三倍体——具有三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多倍体——具有三个或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

5.同源多倍体:多倍体的体细胞中所有染色体均来自同一物种

6.异源多倍体:多倍体生物体细胞中所有染色体组来自不同的物种

7.单倍体:具有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

8.单倍体的成因及特点:由性细胞发育而来。矮小性、不育性、全显性

9.单倍体的应用:培育基因型纯合的植株,加速基因纯合进度,缩短育种周期;是研究基因

性质及作用的良好材料

10.多倍体的特点:巨大性、抗逆性、可育性(同源单倍体育性降低)、基因剂量大(生理

生化活动随之加强)

11.多倍体形成途径:未减数分裂配子结合、人工诱导形成多倍体

12.多倍体的应用:克服远缘杂交的不孕性、不育性,创造作物新类型

13.非整倍体变异类型:

亚倍体:少一条或几条染色体,遗传物质缺失(单体2n-1,缺体2n-2,双单体)

超倍体:多一条或几条染色体,遗传组成不平衡(三体2n+1,四体2n+2,双三体2n+1+1)

非整倍体形成:减数分裂不正常产生n+1和n-1配子

14.非整倍体的特点:非整倍体导致遗传上的不平衡,对生物体是不利的。

(1)二倍体的生物群体内很难出现自然存在的亚倍体

(2)在异源多倍体的自然群体内可出现亚倍体

(3)超倍体在异源多倍体的自然群体中和二倍体自然群体中均可出现

第八章

是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肺炎双球菌感染实验、噬菌体感染实验、烟草花叶病毒感染

实验

二级结构要点:反向平行、碱基配对、有大沟和小沟,碱基距离0.34nm,螺距3.4nm

3.维持DNA双螺旋的力:氢键、磷酸二酯键、其他作用力

4.核酸的变性与复性:变性——在某些条件作用下,维系DNA双螺旋的二级键断裂,双螺

旋DNA分子被解成单链的过程。复性——解开的双链重新缔合形成双螺旋

的半保留复制学说:DNA生物合成时,母链DNA解开作为两个完整的单链,各自作

为模板按碱基互补配对规律,合成与模板互补的子链。子链的DNA,一股单链从亲代完整

地接受过来,另一股单链则完全从新合成,两个子细胞的DNA都与亲代的碱基序列完全一

致。

6.原核生物:多数只有一个起点,双向复制

7.真核生物:每条染色体的DNA复制都是多起点,多个复制起点共同控制整个染色体的复

制,且为双向复制

8.参与复制的酶系统:解旋、解链酶(解链酶、单链结合蛋白、DNA拓扑异构酶),引物酶、

DNA聚合酶、DNA连接酶(通过3’-5’-磷酸二酯键)

合成:三种RNA分子:信使RNA(基因表达过程中遗传信息传递的中介)、转运RNA

(将氨基酸搬运到核糖体上,根据mRNA携带的密码依次准确地将它携带的氨基酸连结形

成多肽链)、核糖体RNA(组成核糖体的主要成分)

10.转录:以DNA为模板,在RNA聚合酶的作用下合成mRNA,将遗传信息从DNA分子转移

到mRNA分子上,这一过程称为转录。(DNA、RNA合成均从5‘-3’)

11.启动子:位于结构基因5’端上游的一段特异DNA序列,是RNA聚合酶识别并结合形成

转录复合物的部位。

12.翻译:mRNA指导蛋白质合成的过程。参与转录m、t、rRNA和蛋白质

13.遗传密码:DNA序列和相应的氨基酸序列之间的关系叫做遗传密码。3个核苷酸为一组,

对应一个氨基酸,叫做一个密码子。

14.密码子的简并性:一个氨基酸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三联体密码所决定的现象。

15.三联体或密码子:代表一个氨基酸的三个一组的核苷酸。

16.间并现象的意义:生物体遗传的稳定性。

17.起始密码子:AUGGUG

18.终止密码子:UAAUGAUAG

19.密码子:简并性、通用性、连续性

20.中心法则:遗传信息从DNA到DNA的复制过程和从DNA到RNA到蛋白质的转录和翻译

过程叫做中心法则。

21.结构基因:可编码蛋白质的一段DNA序列

2myweek 2.调控基因:其产物参与调控其他结构基因表达的基因。

23.不转录的DNA区段:如启动子、内含子

24.中止子:在RNA转录过程中,提供转录终止信号的序列

25.断裂基因:在一个结构基因内部,既有外显子又有内含子的现象

26.外显子:参与蛋白质编码的DNA片断。内含子:不参与蛋白质编码的DNA片段

27.重叠基因:一段DNA序列同时编码两个以上的产物。

28.跳跃基因:可在DNA分子间进行转移的DNA片段,也成转座子、转座基因、转座元件

29.顺式作用元件:是指对基因表达有调节作用的DNA序列,其活性只影响与其自身同处在

一个DNA分子上的基因,这种序列通常不编码蛋白质,多位于基因旁侧或内含子中。启动

子和中止子、增强子、静止子是典型的顺式作用元件

30.反式作用因子:游离基因产物扩散至其目的场所的过程成为反式作用,反式作用的编码

基因的产物成为反式作用因子。反式作用的编码基因与其识别或结合的靶核苷酸序列不在同

一个分子上。指一些与基因表达调控有关的蛋白质因子。真核生物反式作用因子通常指转

录因子。

31.基因组:二倍体物种的单倍体的染色体数就是爱你吉他谱 目称为该物种的基因组。

32.基因组的大小(C值):一个基因组所含有的碱基数目。

C值悖论:高等生物的C值不一定比低等生物高。

33.单顺反子:真核生物基因转录产物,在一条mRNA上只有一个翻译起点和一个终止点,

编码一个基因片段。

34.真核生物基因组的特点:真核基因组结构庞大,含有大量重复序列,单顺反子,真核生

物有复杂的染色体结构基因不连续性,非编码区较多

:微卫星重复序列,串联重复序列。常见存在于内含子中

36.原核生物:转录水平:操纵子,负调控为主。

37.操纵子:基因转录受一个开关单位的控制,这种开关单位成为操纵子。(从操纵基因以

及若干相邻结构基因所组成的功能单位,结构基因转录受操纵基因调控)

38.真核生物:DNA水平上的调控、染色质水平上的调控、转录水平的调控、转录后调控、

翻译水平上的调控、翻译后调控

39.负调控:在调控蛋白不与启动子结合时,基因是表达的,结合时表达是关闭的,这样的

调控机制成为负调控

40.阻遏蛋白:负调控系统中的调控蛋白称为阻遏蛋白

41.真核细胞:转录在细胞核,翻译在细胞质

水平上的调控是通过改变基因组中有关基因的数量和结构顺序而控制基因的表达

43.染色质水平上的调控:组蛋白质修饰

44.转录水平上调控

45.转录因子:转录起始过程中,RNA聚合酶所需要的辅助因子,是参与正调控的反式作用

因子

1.花色测定的一般方法:英国皇家园艺协会比色卡、仪器测色法

2.花色素的三大类群:(1)类胡萝卜素(黄色至红色)(2)类黄酮:花黄色素(黄酮和黄

酮醇(黄色、白色)),花青素苷(飞燕草素、矢车菊素、芍药花素、锦葵素、天竺葵素、

矮牵牛苏素、报春花素,红色系到兰色系)(3)其他色素(甜菜碱、单宁)

3.规则性彩斑:植物体上的异色区域与正常区域间区分明显,且形成规则图案。

4.花瓣:由花瓣基部的色斑组成一个界限分明的中央圆斑

5.花眼:在离瓣花中是由花瓣基部的色斑组成,通常呈圆形或等边五角形,在合瓣花中也是

由筒状花基部的色斑组成

6.规则性彩斑遗传:一般是由稳定的基因控制的,因此在有性杂交过程中能遵循基本的遗传

规律进行传递

7.不规则彩斑:分区彩斑、混杂彩斑

8.不规则彩斑的形成原因:病毒感染、转座子移动机制、染色体畸变、基因突变、质体(叶

绿体)的分离和缺失

9.花发育:植物的顶端分生组织从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变的过程

本文发布于:2023-03-21 12:22:4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0f8c5624b30e747ba653af0fab44a5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基因论.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基因论.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基因论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