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满族

更新时间:2023-03-20 19:53:17 阅读: 评论:0

小老鼠上灯台-安全感悟

满族
2023年3月20日发(作者:女性知识)

盘点满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满族的风俗习惯:满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肃慎⼈,其后裔⼀直⽣活在长⽩⼭

以北、⿊龙20万左右买什么车 江中上游、乌苏⾥江流域。1644年清军⼊关,统⼀了中国,形成满汉长期杂居的局

⾯。⾟亥⾰命后,满洲族改称满族。满族有⾃已的语⾔、⽂字,满族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

语族满语⽀。满⽂创制于16世纪末,是借⽤蒙古⽂字母创制的。17世纪四⼗年代,满族⼤量⼊

关后,普遍开始习⽤汉语⽂。

1.禁忌:满族⼈也有禁忌。主要有不吃狗⾁,不⽤狗⽪制品,如狗⽪帽⼦等。打猎时不打乌

鸦、喜鹊等。

2.宗教信仰:满族早期信奉萨满教。⼊关后,⼜信奉佛教。萨满教同佛教在满族中同祀供

奉。

萨满教是⼀种原始的多神教。“萨满”是通古斯语的⾳译,意为“疯狂的⼈”。汉译为“巫”。“萨

满”有男有⼥,并分家萨满和跳神萨满。

祭祀时主持礼仪的家萨满早已不存在了。跳神治病为业的神巫,在⼀些偏僻乡村还偶有活

动。早在清代就屡有禁令,但屡禁不⽌。建国后,国家禁⽌⼀切封建迷信活动,但仍有少数⼈

以此为业,骗取钱财。

满族还崇拜⾃然神,如天地神、⼭神、星神、树神。崇拜以动物为图腾的鹊神、乌鸦神。

⾄今在⼀些满族聚居的乡村,每逢年节还烧⾹供奉,祈求保佑全家平安顺利。

现在有的满族⼈信仰天主教、基督教,但⼈数不多。

3.丧葬:旧时,满族⼈对丧事⾮常重视,家中亲属死后要隆重举⾏丧礼。丧礼概略为:

(⼀)“倒头”:亲⼈死后先请“吉祥板”,板下⽀矮凳。待将死者全⾝洗净穿好“寿⾐”后,由孝⼦

抱头、⼦侄辈托全⾝抬上“吉祥板”,在死者头前放⼩桌,供“倒头饭”,插上“打狗棒”,点好“油灯

碗”,⼦⼥及本家近⽀平晚辈依次⽴或跪于“吉祥板”前,“举哀”。门前⽴“幡杆”,表⽰死⼈之家。

由于受汉族影响,建国前,满⼈也有挂“挑钱纸”的。

(⼆)“报丧”:死者停放完毕,即发“⼝报条”向亲友“报丧”。⽤⽩纸条写清地址、⼈称、死亡年

⽉⽇时和“接三”(表⽰丧事⼤典开始)⽇期。亲友接条后即于当⽇和“接三”前前往吊唁。“接三”时再

去“送三”。与此同时,丧主印“讣闻”分送亲友,注明丧家住址。“讣闻”上写明“接三”、“唪经”、“伴

宿”、“发引”等项,以便亲友前来吊唁。

(三)丧事经过“起经”、“伴宿”等仪式后,即进⾏“发引”(出殡)。亲友们按“讣闻”开列时间,于清

晨前来送殡。俟吉时到,⾼举两⽀“门图”(表⽰丧家属于哪个旗),⼋根旗⼦分开左右,孝⼦率领

全家⾏礼哭出灵堂,亲友们送“⾦棺”到⼤门内,孝⼦跪在杠前奠酒⾏三叩礼,丧家长辈向亲友拦

送致谢,内眷即坐车送殡。

(四)安葬:⼤杠到达坟地,按照风⽔先⽣订好的时⾠安葬。孝⼦捧过“头锨⼟”往棺上⼀洒,

举哀,然后全家⼀起举哀。本族家长下令“掩⼟”,埋起坟头。坟前摆供,插上纸糊“佛陀”。孝⼦

奠洒,三奠三叩,供奶茶⾏⼀叩礼,焚化“佛陀”等,到此礼成。三天后再来上坟,叫“圆坟”。

(五)其他:有七天“烧头七”,“五七”烧伞,60天烧船、桥,100天上坟时,⼉、媳、孙及孙媳

脱孝“释服”,穿素服27个⽉。此后,死者逝世⼀周年、三周年办事追祭,在⼤庙奉经,送库,

亲友前来致祭。⼀周年叫“⼩祥”,三周年叫“⼤祥”。

以上丧礼,满族⼈家都照此进⾏。因贫富不同,繁简各异。易县满族有“三⽇圆坟后孝⼦往

各家谢孝”之俗。河北各地满族⼈家,在清明、中元(七⽉⼗五⽇)、腊⽉均上坟扫墓,⼗⽉初

⼀“送寒⾐”,腊⽉三⼗“烧包袱”。此俗⾄今仍在各地⼴泛流⾏。今天,满族丧礼从简。实⾏⽕

葬,仍然按时扫墓。

4.节⽇:河北省满族节⽇与汉族相同,主要过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但习俗有所差异。

春节:旧时,满族家庭在春节期间要祭祖、祭⼤。祭祖时,祖宗板上贴“⽩挂钱”、摆祭品、

烧檀⾹,族长歌颂祖宗功德,家族⼈长幼依次跪拜。现祭祖之俗已简化,只在年节给祖先烧⾹

摆供致祭。祭天,即在院中竖⼀⾼杆,上置锡⽃,⽃内放猪肠等物,供乌鸦⾷⽤。此杆名“索伦

杆⼦”。现“索伦杆⼦”已⾮常少见。多数满族家庭在院中竖起灯笼杆⼦,年三⼗⽇⾄正⽉⼗五⽇

(有的地⽅到正⽉初六),每到晚上,点燃灯笼,祝愿⼈寿年丰跳绳长高 。

另与汉俗不同之处是,满族家庭“除⼣”守岁⾄半夜,即吃饺⼦或⼿扒⾁。

端午节:端午节是满汉共同节⽇,但满族并⾮纪念屈原,⽽是祈祷解瘟。农历五⽉初五,

满族家家屋檐及门楣都插上艾蒿,还⽤红黄彩纸剪成宝胡芦贴在缸上,意在解瘟。

中秋节:与汉族相同。

此外,满族也过元宵节、⼆⽉⼆、清明节、腊⼋、“⼩年”等节⽇。

5.礼仪:(⼀)敬⽼

满族有敬⽼重礼之风。清代,遇有新君即位,或重⼤节庆,有时在全国各地挑选千名德⾼

望重的⽼⼈到京,举⾏盛⼤的“千叟宴”,以⽰国家对⽼⼈的尊重。定兴县周家庄村马⽒于嘉庆⼆

年(1797)所⽴碑⽂记载,马⽒第四世特顺(即马调)曾于嘉庆元年(1796)到北京参加过“千叟宴”,

并恩赐为“九品登仕郎”。

民间,敬⽼之风尤为突出。对长辈,三天⼀⼩礼,五天⼀⼤礼。⼩辈每隔三⼤要给长辈请

安。问安时,⾏礼完毕,“皆侍⽴,不命之坐,不敢坐”。

(⼆)礼节

清代满族的礼节繁杂。主要有请安、打⼲(妇⼥为蹲安)、靠肩礼和顶头等。晚辈每天早晨起

床后、晚睡前,要给长辈请安,媳妇还要给长辈装烟。妇⼥⾛亲串友或往娘家赴宴,要向公婆

请假,回来后要问安。平时在途中或街市上遇长辈或相识者,要问好、打千。如外出时间较

长,途遇长辈要⾏⼤礼(叩头),平辈⼈互致寒喧。

满族⼈待客热情并讲礼仪。如有亲朋好友来家拜望,主⼈会热情接待,并互致问候,敬

烟、敬茶,较富裕家还拿糕点、⽠果敬客,并挽留吃饭。

家庭中闲谈或吃饭要请长辈居上坐。要求媳妇既热情⼜稳重。未出嫁的姑娘则不受约束,

较为随便。“旗俗,家庭之间礼节最繁重,⽽未字之⼩姑,其尊亚于姑,宴居会⾷,翁姑上坐,

⼩姑则坐,媳妇则侍之于旁,进盘匝奉栉⼱惟谨,如仆媪焉”。

现在,个别地区⽼年⼈之间,仍有⾏请安、靠肩等礼者,年节、长辈寿⾠还要⾏⼤礼,以

⽰祝贺。农村有的满族家庭依然奉⾏媳妇对长辈及⼩姑之礼,不然被耻笑为不懂节,受⼈⾮

议。

6.饮⾷:满族饮⾷品种繁多,风味独特

(⼀)主⾷

主⾷最⼤特点是“粘”。早⾃清代,满族⼈就喜欢粘⾷。取其易存放、耐饥饿、便于游猎和远

途征战携带之利。

今河北各地满族家庭,普遍喜欢⽤粘⽶⾯做饽饽、凉糕、切糕、炸糕等⾷品。

樟椤叶饼:青龙满族⾃保密承诺书 治县的⼀些乡村,夏季喜欢⽤粘⽶⾯做“樟椤叶饼”。⽅法是把粘⾯和

好摊在楞叶上,中间放馅,合上后蒸熟,其味清⾹。

⼩饽饽:多在冬季以粘⽶⾯制作。饽饽⼩如鸡蛋,⼀做⼏缸⼏篓,蒸熟后放冷屋冻上,随

吃随热。

荷叶饼:易县西陵满族乡满族家庭有农历⼆⽉吃“荷叶饼”的习惯。荷叶饼⽤⽩⾯做,为扁圆

形,⾥⾯放⾹油、盐,熟后掰开成两⽚(有⼀⾯连在⼀起)、裹鸡蛋、⾁⽚、芥菜等,卷成荷叶

形,即可⾷⽤。荷叶饼在长城以北和遵化县东陵叫“春饼”,其做法与西陵⼤体相同。

(⼆)副⾷

满族⼈喜⾷酸菜。

⽕锅:以酸菜、粉条、蘑茹、猪⾁或其它禽兽之⾁做的“⽕锅”,是满族传统的饮⾷风味。⾃

清代以来,⼀直传承不衰。

⾎肠:满族喜吃猪⾁。逢年节杀猪时,都要请客,名⽈“吃⾎肠”。猪⾎兑上温⽔放上调料,

灌到猪肠⾥,煮熟即可⾷⽤,名为“⾎肠”。

⿅尾(yer):易县西陵满族乡忠义村、龙⾥华村、泰和庄村居住的满族,还有⼀种叫“⿅尾”的

特殊⾷品。其做法是将猪肝切成泥,⽤煮⾁汤加东北⼤松籽、姜汁、⾹油、⿇酱、鸡蛋等原料

调成糊状,灌到猪⼤肠⾥,煮熟后即可⾷⽤。待客时切成⼿指厚⼩块,放到碟⾥,每碟⼋块。

吃时必剩两块,否则为不敬。

樽(dun)菜:选细嫩⽩菜⼼,⽤线绳捆成拇指粗,捆⼀节切⼀节,长约⼆⼨,⽤开⽔焯后,

摆放好,⽤⼩⽶⽶汤浇在上⾯,放酸为⽌。吃时⽤⽔洗净,放⼊盘内,撒上⽩糖后⾷⽤。其味

酸甜可⼝,⼜脆⼜⾹。

(三)糕点

萨其玛:满族传统糕点。⽤⾯粉、⼤油、⽩糖、鲜蛋、⿇仁、桂花、果料等制成,⾊泽⾦

黄,绵软⾹甜,软硬适度。具有百年历史的保定四美斋糕点铺制作的“萨其玛”,⾄今盛名不衰。

⼤⼋件:易县“⼤⼋件”糕点,每种上⾯都打有红戳。⼤⼋件为:萨其玛、馓⼦、⼤饽饽、双

⿇、福寿糕、蜜⾷再唱一首 、扒拉饼、蓼化。

7.服装:旗装。清代满族⼈都以穿旗装为贵为荣。⼊关前满族男⼦⼀般都穿箭袖袍,“窄袖、

盘领、缝腋,”“其长中及⼩腿,取便于骑也”。官员⼊朝,“俱⽤披肩领,平居只有袍”。披肩领,

即在⽆领⼦的旗装上加上披肩⼤领,以别⾂庶。⼊关后,⼀般都穿⽆领、箭袖、左衽、四开

衩、束腰、“马蹄袖”旗袍。马蹄袖平时挽起,出猎作战时则放下,覆盖⼿背,冬季⼜可御寒。到

清嘉庆、道光年间,⼀般旗⼈已不再穿箭袖袍,只有满族官员⼈朝时才穿箭袖袍,平最小的大洋 ⽇则着宽

襟⼤袖袍。40年代后逐渐减少、消失,为中⼭装、便装、西装、时装所代替。

清代,⼥式旗袍为“服褥裙(围裙),多以⿊紫”,上⾝穿“团衫,⽤⿊紫或皂及绀,直领,左

衽,腋缝”。⾟亥⾰命后,⼥性旗袍宽襟⼤袖,下摆有绣花纹饰。40年代后,逐渐由宽袖变窄

袖,直筒变紧⾝贴腰,臀部略⼤,下摆回收。这种旗袍到60年代初还⽐较盛⾏,并作为⼀种礼

服。农村姑娘结婚都穿这种旗袍。发展到现在,旗袍样式有所改进,⼀般长⾄膝,下摆⽆纹

饰,在⾊彩和选料上更为讲究。

满族,喜内着旗袍外套“马褂”。“马褂”有长袖和短袖之分。短袖“马褂”褂短⾄脐,袖长⾄肘,

便于骑射。满族还喜欢在旗袍外套坎肩。有对襟、琵琶襟、⼀字襟等样式。还有⼀种勇⼠坎

肩,满族称“巴图鲁”坎肩,左右两肩开扣,穿脱⽅便。

满族男⼦喜欢穿套裤。“套裤”只有裤筒,⽆裤裆。有夹有棉,有⽪制也有布制,并有单腿和

双腿之分。清代满族⼈出征或⾏猎都穿⽤此裤。⾄今居住在⼭区的满族⼈,上⼭打猎、砍柴、

放牧还都穿⽪质套裤,以耐刮耐磨。

8.姓⽒:满族姓⽒有670多个。清代,满族⼈习惯于只出名不冠姓。⾟亥⾰命后,国民政府

曾下令满族⼈⼀律冠姓⼊籍,于是满族⽼姓逐渐消失,逐步简称或译为汉字姓。据调查,今河

北省境内,有的满族⼈上推三代,还称满族⽼姓。今秦皇岛市⼭海关区的满族,共有七个⼤姓

⽒,或按满族⽼姓译为汉字姓,或以本姓的第⼀⾳节为姓,其中⽠尔佳⽒译姓关,钮祜禄⽒译

姓郎,爱新觉罗⽒译姓赵,完颜⽒译姓王,伊尔根觉罗⽒译姓赵,章佳⽒改姓章,富察⽒改姓

傅。承德县满杖⼦乡李⽒,原姓萨克达⽒,⽯灰窑乡⽩⽒系⽠尔佳⽒。承德市区佟⼭和两家满

族乡、满杖⼦乡、⼋家乡的佟姓系佟佳⽒。三沟镇壮孤⼭村刘⽒系宁古塔⽒。岗满族乡何姓系

赫舍⾥⽒,赵姓系伊尔根觉罗⽒。六沟镇南房申沟黄⽒系乌雅⽒。太平乡、⼗道河乡王⽒系完

颜⽒。围场护围满洲兵丁后裔有佟(佟佳⽒)、⽩(巴雅拉⽒)、那(那拉⽒)、安(安佳⽒)、张(章佳

⽒)、赵(伊尔根觉罗⽒)、富(富察⽒)、关(⽠尔佳⽒)等⼋⼤姓。简称或译为汉字姓的还有易县的

巴⽒、戴⽒,定兴县的闻⽒,邯郸的叶⽒、⽂⽒,丰宁满族⾃治县的海⽒、桂⽒、那⽒等等。

还有的以先辈名字的头⼀个⾳节为姓⽒的。定兴县周家庄村的马⽒,其始祖伊尔根觉罗马

离赛。满惊习俗续家谱时,对长辈称名不称姓。从第四代起,就以其始祖马离赛的马⼦麻雀斑 为姓,

现已传15代。

在清代,满族有⽤数字取名的习惯。该⼈名字根据出⽣时其祖⽗年龄⽽定。如《直⾪易州

志》职官姓名中载:“兰翎侍卫头等伯六⼗⼀。”今青龙满族张⽒保存的地契⽂书中记载:“正蓝

旗满洲佐领四⼗九。”以数字取名的⽅式有纪念意义,是满族的传统。建国后这种取名⽅式已经

消失。

如果您喜欢本⽂,喜欢满洲⽂化、⽼北京⽂化、满族⽂化、热爱清史。

本文发布于:2023-03-20 19:53:1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0ca7e2023392ee447feba1b5e1d842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满族.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满族.pdf

上一篇:宾得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满族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