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版高中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魏徵,字玄成,钜鹿曲城人也。父长贤,北齐屯留令。徵少孤贫,落拓有大志,不事生
业,出家为道士。好读书,多所通涉,见天下渐乱,尤属意纵横之说。隐太子①闻其名,引
直洗马,甚礼之。徵见太宗勋业日隆,每劝建成早为之所。及败,太宗使召之,谓曰:
“汝离间我兄弟,何也?”徵曰:“皇太子若从徵言,必无今日之祸。”太宗素器之,及
践祚
..
,擢拜谏议大夫,封钜鹿县男。
太宗新即位,励精政道,数引徵入卧内,访以得失。徵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
挠。太宗与之言,未尝不欣然纳受。徵亦喜逢知己之主,思竭其用,知无不言。太宗尝劳
之曰:“卿所陈谏,前后二百余事,非卿至诚奉国,何能若是?”其年,迁尚书左丞。或
有言徵阿党亲戚者,帝使御史大夫温彦博案验无状。彦博奏曰:“徵为人臣,须存形迹,
不能远避嫌疑,遂招此谤。虽情在无私,亦有可责。”帝令彦博让徵,且曰:“自今后不
得不存形迹。”他日,徵入奏曰:“臣闻君臣协契义同一体不存公道唯事形迹若君臣上下
同遵此路则邦之兴丧或未可知。”帝瞿然改容曰:“吾已悔之。”徵再拜曰:“愿陛下使
臣为良臣,勿使臣为忠臣。”帝曰:“忠、良有异乎?”徵曰:“良臣,稷、契、咎陶②是
也。忠臣,龙逢、比干③是也。良臣使身获美名,君受显号,子孙传世,福禄无疆。忠臣身
受诛夷,君陷大恶,家国并丧,空有其名。以此而言,相去远矣。”帝深纳其言,赐绢五
百匹。贞观三年,迁秘书监,参预朝政。徵以丧乱之后,典章纷杂,奏引学者校定四部
书。数年之间,秘府
..
图籍,粲然毕备。
十六年,称绵惙,太宗夜梦徵若平生,及旦而奏徵薨,时年六十四。太宗亲临恸哭,谥
.
曰
文贞。给羽葆鼓吹、班剑四十人,赙绢布千段、米粟千石,陪葬昭陵。及将祖载,徵妻裴
氏曰:“徵平生俭素,今以一品
..
礼葬,羽仪甚盛,非亡者之志。”悉辞不受,竟以布车载
柩,无文彩之饰。
(节选自《旧唐书魏徵传》)
注:
①
隐太子:李建成。
②
稷、契、咎陶:都是舜帝的臣子。
③
龙逄(关龙逄,被夏桀
杀害)、比干(被商纣挖心)
1
.下列语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太宗素器之器:重视、器重
B
.徵雅有经国之才雅:很、极
C
.帝令彦博让徵让:礼让
D
.赙绢布千段、米粟千石赙:拿钱财帮助别人办理丧事
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臣闻君臣
/
协契义同
/
一体不存
/
公道唯事
/
形迹若君臣
/
上下同遵此路
/
则邦之兴丧
/
或未可
知
B
.臣闻君臣协契
/
义同一体
/
不存公道
/
唯事形迹
/
若君臣上下
/
同遵此路
/
则邦之兴丧
/
或未可
知
C
.臣闻
/
君臣协契义同
/
一体不存
/
公道唯事形迹
/
若君臣上下
/
同遵此路
/
则邦之兴
/
丧或未可
知
D
.臣闻
/
君臣协契
/
义同一体
/
不存公道唯事
/
形迹若君臣
/
上下同遵此路
/
则邦之兴
/
丧或未可
知
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践祚,
“
祚
”
有皇位之意,
“
践祚
”
特指皇帝登临皇位。类似用语现象很多,例如:践国、
践极、践统、践位等等。
B
.秘府,古代称禁中藏图书秘记之所。各代的秘府机关除收藏、保存档案与典籍之外,还
负有收集、整理时人著作、编撰史籍等诸种任务。
C
.谥,古代帝王、诸侯、大臣死后,朝廷会根据他们生前的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
恶,称为谥或谥号。文中魏徵谥号文贞,李世民谥号太宗。
D
.一品,是中国古代时期最高级别的官职,一品分为正一品和从一品。太师、太傅、太
保都是唐代的正一品的官职。
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魏徵少有大志。虽幼年丧母,家境贫寒,但他仍志存高远,喜爱读书,能融会贯通,
见天下越来越乱,特别留意先秦纵横家的学说。
B
.魏徵直言敢言。在唐初权力斗争中,李世民最终获胜。李世民责备魏徵离间他们兄弟关
系,魏徵却坦言李建成失败的原因就在于没有听从他的意见。
C
.魏徵善于辞令。魏徵向唐太宗提出愿做良臣、不做忠臣的请求,并巧用典故,正反举例
说理。结果,唐太宗被魏徵打动,并因此赐给他五百匹绢。
D
.魏徵节俭自持。魏徵死后,朝廷欲以重礼厚葬,但其妻裴氏强调魏徵生平节俭,故对
朝廷供给切仪仗和物品都推辞不受,只用布车装载棺柩。
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
)太宗新即位,励精政道,数引徵入卧内,访以得失。
(
2
)或有言徵阿党亲戚者,帝使御史大夫温彦博案验无状。
(
3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答案】
1
.
C
2
.
B
3
.
C
4
.
A
5
.(
1
)太宗刚继承皇位,励精图治,改革治国之道,多次把魏征召到卧室里,询问治国
施政的得失。
(
2
)有人诽谤魏征包庇自己的亲戚,太宗派御史大夫温彦博去调查此案,结果查无实据。
(
3
)国君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
下困难吗?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
让:礼让
”
错误。句意:太宗命温彦博去责备魏征。让:责备。
故选
C
。
2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我听说君臣一心,道义上如同一个整体。置国家大事于不顾,只追求行为显露痕
迹,如果君臣上下都共同遵循这条道路,那么国家的兴衰就难以预料了。
“
君臣
”
做主语,
“
协契
”
做谓语,主谓结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A
;
“
君臣协契
”
主谓短语做
“
闻
”
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CD
;
“
不存公道
”
是动宾结构,
“
存
”
是谓语,
“
公道
”
是宾语,其后断开,排除
ACD
。
故选
B
。
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C.“
李世民谥号太宗
”
错误,
“
太宗
”
是李世民的
“
庙号
”
,谥号为
“
文皇帝
”
。
故选
C
。
4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A.“
虽幼年丧母
”
错误。由原文
“
徵少孤贫
”
可知,魏徵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其中
“
孤
”
在古文
中指幼年丧父。由此可知,魏徵是
“
幼年丧父
”
,而不是
“
幼年丧母
”
。
故选
A
。
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赋分点:
(
1
)
“
励精政道
”
,励精图治,改革治国之道;
“
数
”
,多次;
“
访
”
,询问。
(
2
)
“
或
”
,有人;
“
阿党
”
,偏袒、包庇;
“
使
”
,派;
“
案验
”
,调查、核查。
(
3
)
“
善
”
,做的好;
“
繁
”
,很多;
“
克
”
,能够;
“
盖
”
,大概;
“
岂
……
乎
”
,
“
难道是
……
吗
”
。
参考译文:
魏徵字玄成,钜鹿曲城人。父亲魏长贤,任北齐屯留县令。魏徵幼年丧父,家境贫寒,穷
困失意却有远大志向,不从事谋生的职业,出家当了道士。他喜爱读书,能融会贯通,见
天下越来越乱,特别留意先秦纵横家的学说。隐太子建成早已听说魏徵的名气,把他召为
洗马,非常恭敬他。魏徵见太宗屡建功勋,威望越来越高,常常劝建成早定对策。太子建
成失败后,太宗派人召见魏徵,对魏徵说:“你离间我兄弟关系,这是为什么?”魏徵
说:“太子如果听从了我的意见,一定不会遭到今天的杀身之祸。”太宗平素就器重魏徵
的敢于直言,等到即位后,提升魏徵为谏议大夫,封钜鹿县男。
太宗刚继承皇位,励精图治,改革治国之道,多次把魏徵召到卧室里,询问治国施政的得
失。魏徵很有治理国家的才干,性情又刚正不阿,从不退缩屈服,太宗与他谈论,总是欣
然接受他的意见。魏徵也为遇到赏识自己的君主而喜不自胜,就殚精竭虑为他服务,知道
的事全部说出来,毫不隐瞒。太宗曾经慰劳魏徵说:“您所陈述进谏的事,前后有二百多
项,不是您诚心诚意报效国家,怎么能够这样?”那年,太宗又升任他为尚书左丞。有人
诽谤魏徵包庇自己的亲戚,太宗派御史大夫温彦博去调查此案,结果查无实据。温彦博向
太宗奏道:“魏徵作为一个臣子,应该使自己的行为显明,他不能远避嫌疑,以致招来这
些诽谤。虽然没有私情,也应当受到责备。”太宗命温彦博去责备魏徵,并说:“从今以
后,行为不得不存痕迹。”几天后,魏徵入朝上奏太宗说:“我听说君臣一心,道义上如
同一个整体。置国家大事于不顾,只追求行为显露痕迹,如果君臣上下都共同遵循这条道
路,那么国家的兴衰就难以预料了。”太宗大惊失色说:”我已经悔悟这件事了。”魏徵
又跪下说“愿陛下让臣做良臣,不要让臣做忠臣。”太宗说:“忠臣、良臣有不同的地方
吗?”魏徵说:“良臣是稷、契、咎陶那样的人,忠臣是龙逢、比干那样的人。良臣使自
身获得美名,君主得到光耀的称号,子孙世代相传,福禄无边。忠臣自身遭祸被杀,君主
陷于愚昧、凶暴的境地,国破家亡,只得到一个忠臣的空名。从这说来,忠臣、良臣相差
就远了。”太宗被魏徵深深地打动,赐给魏徵五百匹绢。贞观三年,魏徵升任秘书监,参
预朝政。魏徵因为感到国家经历了丧乱之后,图籍散失,制度、法令纷乱繁杂,奏报朝廷
组织学者校定四部书。几年之间,秘府中收藏的书籍,精要而又完备。
贞观十六年,魏徵病危,太宗夜里梦见魏徵像平时一样,到清晨魏徵去世的消息就奏报上
来了,时年六十四岁。太宗亲自到魏徵家中吊唁,哭得非常悲伤,赐谥号文贞。宫廷供给
手持羽葆、班剑的仪仗队和吹鼓乐手共四十人,送给办丧事用的绢帛千段、米粟千石,让
魏徵陪葬昭陵。将要下葬的时候,魏徵的夫人裴氏说:“魏徵平生节俭,现在让他按一品
官的礼节安葬,所需仪仗、器物极多,不符合魏徵的心意。”对朝廷供给的一切仪仗和物
品都推辞不受,最终用布车载棺柩,没有花纹色彩等装饰。
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班超宇仲升,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
劳辱。有口辨,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
..
。家贫,常
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
功异域,以取封候,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其后行诣相者,曰:“祭酒
..
,布衣诸生耳,而当封侯万里之外。”超问其状。相者指曰:
“生燕颌虎颈,飞而食肉。此万里侯相也。”
十六年奉车都尉窦固出击匈奴以超为假司马将兵别击伊吾战于蒲类海多斩首虏而还固以为
能遣与从事郭恂俱使西域。建初三年,超率疏勒、康居、于阗、拘弥兵一万人攻姑墨石
城,破之。超欲因此叵平诸国,乃上疏请兵。书奏,帝知其功可成,议欲给兵。平陵人徐
干素与超,上疏愿奋身佐超。五年,遂以为假司马,将驰兵击莎车。莎车阴通使疏勒
王忠,啖以重利,忠遂反从之,西保乌即城。超乃更立其府丞成大为疏勒王,悉发其不反
者以攻忠。积半岁,而康居遣精兵救之,超不能下。是时,月氏新与康居婚,相亲,超乃
使使多赍锦帛遗月氏王,令晓示康居王。康居王乃罢兵,执忠以归其国,乌即城遂降于
超。
刑及义从千人就超。明年,复遣假司马和恭等四人将兵八百诣超,超因发疏勒、于阗超自
以久在绝域,年老思土。十二年,上疏曰:“臣闻太公封齐,五世葬周。狐死首丘
..
,代马
依风。夫周齐同在中土千里之间,况于远处绝域,小臣能无依风首丘之思哉?蛮夷之俗,
畏壮侮老。臣超犬马齿歼,常恐年衰,奄忽僵仆,孤魂弃捐。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
入玉门关。臣老病衰困,冒死瞽言,谨遣子勇随献物入塞。及臣生在,令勇目见中土。”
书奏,帝感其言,及征超还。
(节选自《后汉书班梁列传》,有删减)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十六年
/
奉车都尉窦固出击匈奴
/
以超为假司马
/
将兵别击伊吾
/
战于蒲类海
/
多斩首虏而还
/
固以为能
/
遣与从事郭恂俱使西域
B
.十六年
/
奉车都尉窦固出击匈奴
/
以超为假司马将兵
/
别击伊吾
/
战于蒲类海
/
多斩首虏而还
/
固以为能遣
/
与从事郭恂俱使西域
C
.十六年
/
奉车都尉窦固出击
/
匈奴以超为假司马将兵
/
别击伊吾
/
战于蒲类海
/
多斩首虏而还
/
固以为能
/
遣与从事郭恂俱使西域
D
.十六年
/
奉车都尉窦固出击
/
匈奴以超为假司马
/
将兵别击伊吾
/
战于蒲类海
/
多斩首虏而还
/
固以为能遣
/
与从事郭恂俱使西域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和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洛阳,因地处古洛水之北岸而得名,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也是中国最早建都的
都城之一。
B
.祭酒,官职名,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也泛称年长者或尊贵者,文中
指前者。
C
.锦帛,这里指丝织品,即丝绸,因其在古代价格昂贵,在某些时期可作为等同于货币的
流通物使用。
D
.首丘,相传狐狸如果死在外面,就会把头朝着自己的洞穴,后用
“
首丘
”
指代故乡,比喻
归葬故土。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班超少有大志,有着不一般的面相。他认为大丈夫要有宏图大志,要建功异域来封
侯,不应长久从事笔砚工作,看相的说是万里封侯的面相。
B
.班超平定西域,离不开后方的支持。班超攻破姑墨石城想乘胜平定诸国,请求支援,得
到了皇帝的认同。徐建议和意见 干请求担任假司马,率领一千人前往增援班超。
C
.班超善于谋略,有出色的军事才能。班超利用月氏与康居的联姻,派遣使者给月氏王送
厚礼,让其对康居王晓以利害,成功策反康居王,收服了乌即城。
D
.班超久居异域,对故土念念不忘。他自觉久居偏远的异地,年岁已高,于是上书皇
帝,奏疏言辞恳切,感人肺腑,最终打动了皇帝,得以被征召回朝。
4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
)莎车阴通使疏勒王忠,啖以重利,忠遂反从之,西保乌即城。
(
2
)是时,月氏新与康居婚,相亲,超乃使使多赍锦帛遗月氏王,令晓示康居王。
【答案】
1
.
A
2
.
B
3
.
B
4
.(
1
)莎车暗地派人到疏勒王忠那里,用重利(贿赂)他,疏勒王忠便反叛班超,
听从莎车的指使,西保乌即城。
(
2
)这时候,月氏刚与康居联姻,互相亲善,班超就派遣使者赠送很多锦帛给月氏王,让
他劝诫(明白告诫)康居王。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永平十六年,奉车都尉窦固出击匈奴,起用班超做假司马,让他率领一支军队攻击
伊吾,在蒲类海作战,斩了敌人很多首级回来。窦固认为班超很有才能,派遣他跟从郭恂
一道出使西域。
“
匈奴
”
是
“
出击
”
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CD
。
“
为
”
的意思是
“
担任
”
,其宾语是
“
假司马
”
,应在
“
假司马
”
后断句,排除
B
。
故选
A
。
2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B.“
文中指前者
”
错误,根据文本
“
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
安能久事笔研间乎
”
等信息可知,班超
只是受官府雇用的抄书人,故文中的祭酒应该是
“
贵人
”
、
“
先生
”
等尊称的意思,应是后
者。
故选
B
。
3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
徐干请求担任假司马
”
错误,是朝廷任命。从文本
“
平陵人徐干素与超,上疏愿奋身
佐超,五年,遂以为假司马
”
可知,徐干只是请命辅佐班超,假司马是朝廷任命的。
故选
B
。
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
1
)得分点:
“
阴
”
,暗中;
“
啖
”
,利诱、
(
贿赂
)
;
“
反
”
,反叛、背叛;
“
啖以重利
”
,状
语后置句,用重利(贿赂)他;西,向西。
(
2
)得分点:
“
婚
”
,联姻、结为亲家;
“
使使
”
,派遣使者;
“
赍
”
,赠送;
“
遗
”
,晓示(明
白告诫)。
参考译文:
班超宇仲升,是徐县县令班彪的小儿子。他为人有大志向,不拘小节。可是他孝顺恭谨,
居家操持勤苦,不以劳苦受辱为耻。红酒醒酒 他很有口才,广阅书传。永平五年,他的哥班固被征
召任校书郎,班超和他的母亲一同到洛阳。他家里很贫困,常为官家雇用抄书,以其所得
来供养母亲。因此长时间工作劳苦,曾放下工作投笔叹道:“大丈夫没有其他壮志大略,
还应该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于异域来取得封候,怎么能长久从事笔砚的工作呢?”身边
的人们都取笑他。班超说:“小子们怎么知道壮士的志气呢?”后来,他到相术师那里去
看相,看相的说:“贵人,其他诸位是布衣罢了,而你将来必定封侯万里之外。”班超询
问他的形状,看相的说:“你下巴如燕,颈脖如虎,飞翔食肉,这是万里侯的相貌啊。”
永平十六年,奉车都尉窦固出击匈奴,起用班超做假司马,让他率领一支军队攻击伊吾,
在蒲类海作战,斩了敌人很多首级回来。窦固认为班超很有才能,派遣他跟从郭恂一道出
使西域。建初三年,班超率领疏勒、康居、于阗、拘弥的军队一万人,进攻姑墨石城,攻
破了城池。班超想乘胜平定诸国,于是上书给皇帝请求增兵。奏章送上后,皇帝知道可以
成功,商议想要给班超兵马。平陵人徐于向来与班超是志同道合的好友,上书给皇帝愿意
竭力帮助班超。建初五年,朝廷就任命徐于为假司马,率领军队攻击莎车。莎车暗地派人
到疏勒王忠那里,用重利(贿赂)他,疏勒王忠便反叛班超,听从莎车的指使,西保乌
即城。班超就另立疏勒的府丞成大为疏勒王,调动全部没有反叛的军队来攻打疏勒王忠。
过了半年,康居派遣精兵援救疏勒王忠,班超攻打不下。这时候,月氏刚与康居通婚,互
相亲善,班超就派遣使者赠送很多锦帛给月氏王(赍:送物给人),让他劝诫(明白告诫)康
居王。康居王便罢兵,逮捕了疏勒王忠,把他送回疏勒。乌即城便向班超投降了。
解除徒刑的人和自愿随行的一千人投向班超。第二年,朝廷又派遣假司马和恭等四人率领
军队八百人到班超驻地,班超便发动疏勒、于阗的班超自觉久居偏远的异地,年老思念故
土。永元十二年,上书朝廷说:“我听说,姜太公封于齐国,五世而归葬于周。狐狸临死
的时候,头总朝着它出生的土丘,代地的马南来以后依恋北风。周和齐同在中原,相距不
过千里,何况我远居绝域,小臣怎能没有依恋北风、头向故土的思念呢?蛮夷的风俗,畏
惧壮年人,欺侮老年人。我班超如狗马衰老齿尽(意谓已到老年),常恐年老体衰,忽然死
去,孤独的灵魂被抛弃。我不敢奢望回到酒泉郡,只愿活着进入玉门关。我老而多病,身
体衰弱,冒死上言,谨派遣我的儿子班勇随带进贡的物品入塞。趁我活着的时候,让班勇
回来看一看中原。”奏章送上去了,皇帝被他的语言所感动,便把班超召回来。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
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
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
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教材中其他选文略)
1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
B
.视为止,行为
..
迟
C
.以其无礼
..
于晋
D
.将军战河北
..
,臣战河南
2
.下列各句的句式与
“
夫晋,何厌之有?
”
相同的一项是()
A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B
.为击破沛公军
C
.而今安在哉
D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3
.下列各项对句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浴乎沂,风乎舞雩翻译:在沂水沐浴,在舞雩台上吹风。
B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翻译:百姓认为我喜爱是理所当然的啊。
C
.技经肯綮之未尝翻译:脉络相连和筋骨结合的地方,不曾拿刀碰到过。
D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翻译: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
4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左传》以春秋记事为纲,记事比《春秋》详细而
具体。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解说《春秋》而作,故又称
“
春秋三
传
”
。
B
.五音:古代音乐调式,包括宫商羽徵角,五音加上变宫、变徵称为七音,其中羽声慷慨
激愤。
C
.《鸿门宴》选自《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通史,共
130
篇,包括
12
本
纪、
30
世家、
70
列传、
10
表、
8
书。
D
.陛下,
“
陛
”
本指帝王宫殿的台阶,后陛下用来指对皇帝的敬称。
5
.请将文中划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
1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
2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6
.烛之武从哪些角度离间秦晋关系的?请简要说明。
【答案】
1
.
C
2
.
C
3
.
B
4
.
C
5
.(
1
)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
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
2
)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
的。
6
.两个角度:
(
1
)晋曾经背信弃义,烛之武劝说秦伯要
“
以史为鉴
”
。
(
2
)晋贪得无厌,野心勃勃,烛之武劝说秦伯要
“
防患未然
”
。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今异义词含义的能力。
A.“
妻子
”
,古义,妻子和孩子;今义,男女结婚后对女方的称谓,与丈夫相对应。句意:
不推广恩德连妻子儿女都安抚不了。
B.“
行为
”
,古义,动作因此;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句意:目光因为有这个交
错聚结的地方而集中在那里,动作也因此而缓慢下来。
C.“
无礼
”
,古今义相同,缺乏礼貌。句意: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
D.“
河北
”
,古义,黄河以北;今义,河北省。句意: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
作战。
故选
C
。
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能力。
例句,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夫晋,有何厌之;句意: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呢?
A.
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若亡郑而于君有益;句意: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
B.
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宾语
“
之
”
,正常语序为:为(之
)
击破沛公军;句意:给我打败刘邦
的军队。
C.
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而今在安哉;句意:而今天又在哪里呢?
D.
被动句,
“
于
”
被动句标志;句意焖豆腐 :这不是(当年)曹操被周瑜困住的(地方)吗?
故选
C
。
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
B.“
爱
”
,吝惜,吝啬;
“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
主谓倒装句,正常语序为:百姓之谓我爱也宜
乎。句意:百姓认为我很吝啬是应该的啊。
故选
B
。
4
.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
《史记》我国第一部是国别体通史
”
错误。《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故选
C
。
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
(
1
)
“
以为
”
,把
……
当作;
“
东道主
”
,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
行李
”
,使者;
“
乏困
”
,形容词
作名词,缺乏的东西;
(
2
)
“
因
”
,介词,依靠;
“
敝
”
,损害;
“
与
”
,动词,结交。
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
“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
可知,秦曾经给
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秦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
在那里筑城防御。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晋曾经背信弃义,烛之武劝说秦伯要
“
以史为鉴
”
。
由原文
“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
唯君图之
”
可知,晋国,不会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
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削弱秦国对晋国有
利。推测未来,晋贪得无厌,野心勃勃,烛之武劝说秦伯要
“
防患未然
”
。
参考译文: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
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
您。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
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
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
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
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
的。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
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
考虑一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
伯就回国了。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就没有我
的今天。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
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
了郑国。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明帝永平三年冬十月,莎车王贤以兵威逼夺于阗使其将守之于阗人杀其将君德立大人广德
为王广德使其弟仁攻贤广德父先拘在莎车贤乃归共父以女妻之与之和亲
..
。四年冬十月,于
阗王广德将诸国兵三万人攻莎车,诱莎车王贤,杀之,并其国。匈奴发诸国兵围于阗,广
德请降。匈奴立贤质子
..
不居徵为莎车王。十六年,奉车都尉窦固之伐匈奴也,使假司马
...
班
超与从事郭恂俱使西域。超行到部善,鄯善王广奉超礼敬甚备,后忽更疏懈。超谓其官属
曰:
“
宁觉广礼意薄乎?
”
官属曰:
“
胡人不能常久,无他故也。
”
超曰:
“
此必有北虏使来,
狐疑未知所从故也。明者睹未萌,况已著邪?
”
乃召侍胡,诈之曰:
“
匈奴使来数日,今安
在乎?
”
侍胡惶恐曰:
“
到已三日,去此三十里。
”
超乃闭侍胡,悉会其吏士三十六人,与共
饮,酒酣,因激怒之曰:
“
卿曹与我俱在绝域
..
,今虏使到裁数日,而王广礼敬即废,如令鄯
善收吾属送匈奴,骸骨为豺狼食矣,为之奈何?
”
官属皆曰:
“
今在危亡之地,死生从司
马。
”
超曰:
“
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当今之计,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彼不知我多少,必
大震怖,可殄尽也。灭此虏,则鄯善破胆,功成事立矣。
”
众曰:
“
当与从事议之。
”
超怒
曰:
“
吉凶决于今日,从事文俗吏,闻此必恐而谋泄,死无所名,非壮士也。
”
众曰:
“
善。
”
初夜,超遂将吏士往奔虏营。超手格杀三人,吏兵斩其使及从士三十余级,余众百
许人悉烧死。明日乃还,告郭恂,恂大惊,既而色动,超知其意,举手曰:
“
掾虽不行,班
超何心独擅之乎!
”
恂乃悦,超于是召鄯善王广,以虏使首示之,一国震怖。超告以汉威
德,自今以后,勿复与北虏通。广叩头:
“
愿属汉,无二心。
”
遂纳子为质。还白窦固,固
大喜,具上超功效,并求更选使使西域。帝曰:
“
吏如班超,何故不遣,而更选乎?今以超
为军司马,令遂前功。
”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西域归附》)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莎车王贤以兵威逼
/
夺于阗使其将守之
/
于阗人杀其将君德
/
立大人广德为王
/
广德使其弟
仁攻贤
/
广德父先拘在莎车
/
贤乃归
/
其父以女妻之
/
B
.莎车王贤以兵威逼
/
夺于阗使其将守之
/
于阗人杀其将
/
君德立大人广德为王
/
广德使其弟
仁攻贤
/
广德父先拘在莎车
/
贤乃归其父
/
以女妻之
/
C
.莎车王贤以兵威逼夺于阗
/
使其将守之
/
于阗人杀其将
/
君德立大人广德为王
/
广德使其弟
仁攻贤
/
广德父先拘在莎车
/
贤乃归
/
其父以女妻之
/
D
.莎车王贤以兵威逼夺于阗
/
使其将守之
/
于阗人杀其将君德
/
立大人广德为王
/
广德使其弟
仁攻贤
/
广德父先拘在莎车
/
贤乃归其父
/
以女妻之
/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和亲,指两个不同民族政权首领间为求和平而进行的联姻,始于汉朝。
B
.质子,古代指派往敌方或他国去作抵押的人质,多为诸侯王之子。
C
.假司马,官名。汉官名凡加
“
假
”
,表示副贰,假司马即司马的副贰。
D
.绝域,古代指隔绝难通的边远地方。文中指离汉朝极远的鄯善王国。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
A
.班超受窦固之命出使西域,到达鄯善国,收服鄯善王广而还。汉明帝听说后,在窦固
请求更换出使西域使者时,仍派班超前往。
B
.班超机警敏锐。他从鄯善王对汉朝使节的态度有所疏远怠慢的细节中,察知匈奴使者的
到来使鄯善王广对汉朝有了二心。
C
.班超功成不居。他因惧怕郭恂生气而拒绝下属将消灭匈奴使者的计划提前告知郭恂的建
议,但事后对郭恂表示不会独居功劳。
D
.班超有勇有谋。他先设计从侍胡嘴里诈出匈奴使团到达鄯善国的时间和驻地,然后进
行周密部署,并亲自上阵,一举将其歼灭。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
)此必有北虏使来,狐疑未知所从故也。明者睹未萌,况已著邪?
(
2
)如令鄯善收吾属送匈奴,骸骨为豺狼食矣,为之奈何?
【答案】
1
.
D
2
.
A
3
.
C
4
.(
1
)这一定是因为有北方匈奴使者来到,(鄯善王广)多疑犹豫而不知归附谁的缘
故。明智的人在事情没发生时就会看到迹象,更何况已经很明显了呢?
(
2
)如果让鄯善王广把我们逮捕送交匈奴:那么,我们的骸骨就会被豺狼吞食,(我们)
应该怎么办?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莎车王贤用重兵威胁逼迫,夺取了于阗,并派将领驻守那里。于阗人杀死了莎车将
领君德,拥立高位者广德为王,广德派弟弟仁攻打贤。广德的父亲原先被拘留在莎车。贤
就放回了广德的父亲,并且把女儿嫁给了广德
.
“
夺于阗
”
和
“
使其将守之
”
是两件事,都是动宾结构,之间需要断开,排除
AB
。
“
其将君德
”
是
“
杀
”
的宾语,指于阗人杀了莎车的将领君德,所以要在
“
君德
”
后面断开,排除
C
。
“
归其父
”
指释放了广德的父亲,
“
其父
”
做
“
归
”
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AC
。
故选
D
。
2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把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
指两个不同民族政权首领间
”
的说法不准确,同一民族的两个不同政权的首领之间为了
和平所进行的联姻也可以叫和亲。
“
始于汉朝
”
的表达也不正确,广义的和亲,周朝时即已
存在。
故选
A
。
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原文内容的能力。
C.“
他因惧怕郭恂生气而拒绝
”
错,根据原文
“
从事文俗吏,闻此必恐而谋泄
”
可见,班超是因
为怕郭恂泄密才拒绝提前告知他。
故选
C
。
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
1
)
“
狐疑
”
,多疑;
“
未萌
”
,还没发生;
“
著
”
,显著,明显。
(
2
)
“
收吾属
”
,逮捕我们;第一个
“
为
”
,被;
“
食
”
,吞食;
“
为之奈何
”
,怎么对付这件
事,怎么办。
参考译文:
汉明帝刘庄永平三年的冬季十月,莎车王贤用重兵威胁逼迫,夺取了于阗,并派将领驻守
那里。于阗人杀死了莎车将领君德,拥立高位者广德为王,广德派弟弟仁攻打贤。广德的
父亲原先被拘留在莎车。贤就放回了广德的父亲,并且把女儿嫁给了广德,跟于阗建立了
和亲关系。汉明帝永平四年的冬季十月,于阗王广德率领多国联军三万人攻击莎车,把莎
车王贤出来,将他杀死,吞并了莎车国。匈奴征调多国军队包围了于阗,广德请求投
降。匈奴立贤在匈奴做人质的儿子不居徵为莎车王。东汉明帝永平十六年,奉车都尉窦固
讨伐匈奴的时候,派代理司马班超与从事郭恂一起出使西域。班超一行到了鄯善,鄯善王
广对班超用贵宾礼仪接待,十分周到,后来突然改变了态度,疏远并怠慢班超等人。班超
对他的部下说:“你们可曾察觉出广对待我们的礼仪冷淡了吗?”部下说:“胡人行事无
常性,应当没有别的原因。”班超说:“这一定是因为有北方匈奴使者来到,(鄯善王
广)多疑犹豫而不知归附谁的缘故。明智的人在事情没发生时就会看到迹象,更何况已经
很明显了呢?”于是他招来部善王广派来的侍胡,假装(已经知道实情),说:“匈奴的
使者来几天了,如今住在哪里?”侍胡惊慌地说:“已来三天了,住在离此地三十里的地
方。”班超于是就把侍胡禁闭起来,把自己带来的三十六个官员全叫来,与他们一起饮
酒,饮到最酣畅时,就借酒激怒大家说:“你们与我都处离汉朝极远的地方,现在北匈奴
的使者才来到几日,鄯善王广对我们就失去了礼敬,如果让鄯善王广把我们逮捕送交匈
奴,那么我们的骸骨就会被豺狼吞食,(我们)应该怎么办?”官员都说:“现在我们身
处危亡境地,愿跟司马您同生共死。”班超说:“不进入老虎的洞穴,就不会得到老虎
仔。现在的计策、只有乘夜用火攻击匈奴使者,让对方不知道我们有多少人,他们一定会
感到非常震惊恐怖,这样我们可以消灭他们。消灭了这些匈奴使者,鄯善王就会吓破胆,
我们的事情就会办成,也可以建立大功。”众人说:“应当跟从事商量一下。”班超发怒
说:“胜败决定于今天,从事是个平庸的安于习俗的官吏.听到我们的计谋一定会因为恐惧
而泄密,人死了不能留下英名,不是英雄。”大家一懂三会 说:“好吧。”天刚黑,班超就率领官
兵奔向匈奴使者住的营帐。班超亲手格杀三人,手下的官兵杀死匈奴使者及其随从三十余
人,其余约一百人全部被烧死。天亮时,班超等人才回到驻地,告诉郭恂事情的经过,郭
恂大惊,接着就改变了脸色,班超知道他的意思,举手声称说:“你虽然没有去参加战
斗,可我班超怎有心独居战功呢!”郭枸听后才高兴起来,班超于是叫来鄯善王广,拿出
匈奴使者的人头给他看,鄯善全国上下都震惊恐慌。班超将汉朝的威德告诉善王广,让他
自今以后,不要再跟北匈奴交往。鄯善王广叩头说:“愿归属汉朝,不再有二心。”于是
把自己的儿子送到汉朝做人质。班超回来后,向窦固禀告,窦固大喜,向皇帝详细地报告
了班超的功绩,并请求再选派使者出使西域。汉明帝说:“像班超这样有才能的官员,为
什么不再派遣,却另去选拔其他人呢?现在任命班超为军司马,让他继续完成前功。”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开皇十九年冬十月甲午,以突厥突利可汗
..
为意利珍豆启民可汗,华言意智健也。突厥归启
民可汗者男女万余口,上命长孙晟将五万人于朔州筑大利城以处之。时安义公主已卒,复
使晟持节,送宗女义成公主以妻之。大业
..
三年春正月朔旦,大陈文物。时突厥启民可汗入
朝,见而慕之,请袭冠带,帝不许。明日又帅其属上表固请帝大悦谓牛弘等曰今衣冠大备
致单于解辫卿等功也各赐帛甚厚夏四月丙寅,车驾北巡。己亥,顿赤岸泽。五月丁巳,突
厥启民可汗遣其子拓特勒来朝。戍午,发河北十余郡丁男凿太行山,达于并州,以通驰
.
道
.
。丙寅,启民遣其兄子毗黎伽特勒来朝。辛未,启民遣使请自入塞奉迎舆驾,上不许。
六月戊子,车驾顿榆林郡。帝欲出塞耀兵,径突厥中,指于涿郡,恐启民惊惧,先遣武卫
将军长孙晟谕旨。启民奉诏,因召所部诸国奚、密、室韦等酋长数十人咸集。晟见牙帐
..
中
草秽,欲令启民亲除之,示诸部落,以明威重,乃指帐前草曰:“此根大香。”启民遽嗅
之,曰“殊不香也”。晟曰:“天子行幸所在,诸侯躬自洒扫,耕除御路,以表至敬之
心。今牙内芜秽,谓是留个人师德总结 香草耳。”启民乃悟曰:“奴之罪也。奴之骨肉皆天子所赐,得
效筋力,岂敢有辞。特以边人不知法耳,赖将军教之,此将军之惠,奴之幸也。”遂拔所
佩刀自芟庭草,其贵人及诸部争效之。于是发榆林北境,至其牙,东达于蓟,长三千里,
广百步,举国就役,开为御道。帝闻晟策,益嘉之。丁酉,启民及义成公主来朝行宫。己
亥,吐谷浑、高昌并遣使入贡。甲辰,上御北楼观渔于河,以宴百僚。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突厥朝隋》,有删改)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明日
/
又帅其属上表固请帝
/
大悦
/
谓牛弘等曰
/
今衣冠大备致
/
单于解辩
/
卿等功也
/
各赐帛
甚厚
/
B
.明日
/
又帅其属上表固请
/
帝大悦
/
谓牛弘等曰
/
今衣冠大备致
/
单于解辫
/
卿等功也
/
各赐帛
甚厚
/
C
.明日
/
又帅其属上表固请帝
/
大悦
/
谓牛弘等曰
/
今衣冠大备
/
致单于解辫
/
卿等功也
/
各赐帛
甚厚
/
D
.明日
/
又帅其属上表固请
/
帝大悦
/
谓牛弘等曰
/
今衣冠大备
/
致单于解辫
/
卿等功也
/
各赐帛
甚厚
/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可汗,古代柔然、突厥、回统、蒙古等少数民族首领的称号,也可以写作
“
可罕
”
。
B
.大业,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它贯穿于整个封建王朝。
C
.驰道,中国历史上最早的
“
国道
”
,始于秦朝,有助于促进地域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D
.牙帐,指中国古代将帅所居营帐,也指边境少数民族柔然、突厥、回纥等的
“
首都
”
。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隋朝天子册封突利可汗为启民可汗后,诏令长孙晟带领数万人在朔州修筑大利城,用
来安置归附启民可汗的一万多突厥百姓。
B
.入朝觐见天子的启民可汗,在目睹隋朝典章文物后,难掩欣羡之情,便多次请求隋朝让
突厥改穿隋朝服饰,均未得到允准。
C
.在隋朝天子巡游北境时,启民可汗不仅派遣自己的子侄前去朝拜,还亲自打扫牙帐,率
领所属部众开通御道以待天子车驾。
D
.启民可汗夫妇亲到行宫朝拜隋朝天子,隔一日吐谷浑、高昌也派使者前来进贡,几天
之后天子登临北楼观渔,并大宴百官。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
)时安义公主已卒,复使晟持节,送宗女义成公主以妻之。
(
2
)特以边人不知法耳,赖将军教之,此将军之惠,奴之幸也。
【答案】
1
.
D
2
.
B
3
.
B
4
.(
1
)这时安义公主已经去世,又派遣长孙晟执持旌节,护送宗室之女义成公主嫁给启
民可汗为妻。
(
2
)只不过因为边地小民不知道礼法,全靠将军您教诲我们,这是将军施予的恩惠,也是
我的幸运。
【解析】
1
.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第二天,又带着他的部下上表坚持请求,皇帝十分高兴,对牛弘等人说:
“
如今衣冠
十分完备,以至于突厥单于也要解开他们的发辫来承袭我们的服装了,这是你们的功劳
啊。
”
赐给他们每人十分丰厚的财帛。
“
帝
”
做
“
大悦
”
的主语,在其前断开,排除
AC
。
“
单于解辫
”
是
“
致
”
的宾语,中间不应断开,排除
B
。
故选
D
。
2
.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把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B.“
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它贯穿于整个封建王朝
”
错误,年号自汉武帝
时起,汉武帝之前并无年号。
故选
B
。
3
.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原文内容的能力。
B.“
多次请求隋朝让突厥改穿隋朝服饰,均未得到允准
”
错误,原文
“
可汗入朝,见而慕之,
请袭冠带,帝不许。明日,又帅其属上表固请,帝大悦,谓牛弘等曰:
‘
今衣冠大备,致单
于解辫,卿等功也。
’
各赐帛甚厚
”
可见,皇帝只在第一次请求时没有答应,可汗第二天坚
持请求,皇帝十分高兴,并没有交代此次有没有答应,故说
“
均未得到允准
”
不当。
故选
B
。
4
.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
1
)
“
时
”
,当时;
“
卒
”
,去世;
“
节
”
,表示使臣身份的旌节;
“
妻
”
,嫁给
……
为妻。
(
2
)
“
特
”
,只是,只不过;
“
赖
”
,依靠,倚仗;
“
惠
”
,恩惠。
参考译文:
开皇十九年冬十月甲午(初二),隋朝册封突厥突利可汗为意利珍豆启民可汗,汉语的意
思是“意志智慧强健”。突厥部落归附启民可汗的百姓达一万多人,文帝命令长孙晟率五
万人在朔州修建大利城,在这里安置突厥降人。当时隋朝安义公主已经去世,隋文帝又派
长孙晟持节护送宗女义成公主嫁给启民可汗。大业三年春天正月初一,盛大地陈列文物。
当时突厥启民可汗入朝拜见,见到这等情景,十分仰慕,请求改穿隋朝服饰,皇帝不答
应。第二天,又带着他的部下上表坚持请求,皇帝十分高兴,对牛弘等人说:“如今衣冠
十分完备,以至于突厥单于也要解开他们的发辫来承袭我们的服装了,这是你们的功劳
啊。”赐给他们每人十分丰厚的财帛。四月丙寅日,皇帝北巡。己亥,在赤岸泽驻扎。五
月丁巳,突厥启民可汗派遣他的儿子拓特勒来朝拜。戍午,征发河北十多个郡的男丁凯凿
太行山,直达到并州,来贯通驰道。丙寅,启民可汗派遣他兄长的儿子毗黎伽特勒来朝
拜。辛未,启民可汗派遣使者请求亲自入塞奉迎皇帝御驾,皇帝不答应。六月戊子,皇帝
驻扎在榆林郡。皇帝想要出塞炫耀武力,径自前往突厥部落中,直指向涿郡,担心启民可
汗惊恐害怕,先派遣武卫将军长孙晟前往宣告旨意。启民可汗接到皇帝诏令,于是召集所
统辖的诸国奚、密、室韦等几十个酋长全部聚集起来。长孙晟看见牙帐中乱草污秽,想让
启民可汗亲自扫除,展示给诸部落看,来表明隋朝皇帝的威严尊贵,于是指着帐前的草
说:“这草木很香。”启民可汗急忙前去闻它,说:“一点也不香啊!”长孙晟说:“天
子出行驾临的地方,诸侯都会亲自洒扫,扫清皇帝要经过的路途,来表达特别尊敬之心。
如今牙帐内荒芜杂乱,我还以为这是特意留下的香草呢!”启民可汗这才醒悟,说:“这
是我的罪过。我的身体骨肉都是拜天子所赐,能够为天子效力,怎么敢推辞。只不过因为
边地小民不知道礼法,全靠将军您教诲我们,这是将军施予的恩惠,也是我的幸运。”于
是拔出所佩戴的刀自己割除庭前乱草,他手下的贵族和诸部落争着效仿。于是从遂拔所佩
刀自芟庭草,其贵人及诸部争效之。于是从榆林北境出发,到达启民可汗的牙帐,向东达
到蓟州,有三千里长,一百步宽,全国百姓投入劳役,开辟这条御道。皇帝听说了长孙晟
的计策,更加赞赏他。丁酉,启民可汗及义成公主来朝拜行宫。己亥,吐谷浑、高昌共同
派遣使者入朝朝贡。甲辰,皇帝驾临北楼在黄河上观渔,来宴请百官。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游江阴三山记①
[元]朱德润
余尝游名山,未尝不稿记其胜。江阴去吴百八十里,不闻佳山秀水之名。至正丁亥
..
冬,十
一月既望
..
,因永嘉通守余公德汇,约为京口之行。
余公递舟行速,仆
.
舟迟不能追也,遂自无锡之北门数里大石桥入。过水村渔浦,野田荒
墅,草木枯谢。舟行六十余里,至青阳镇,始见酒帘村市,客舟骈集。又十里至佗村岸高
丈余河流弯曲若蜿蜒之势始抵江阴州治晚谒翟仲直州尹夜宿桥岸下。
明日西回,登览高丘,则东瞰长江,南连吴会,复自湾河过佗村而北,皆美田沃壤,斥堠
相望,迤逦青山迎棹,樵歌牧唱,相与应答,舟人回牵,沿山前小河而行。村墟相接,岸
柳交映。
既而舟转岸曲,板桥为梁,即三山坞。其间民居辏集,屋瓦参差,稻秸堆委,连衢比巷,
如墉如栉。风俗熙熙,翁呼儿荛,妇饷姑汲;牛羊在山,犬豕在圈,鸟噪于林,鸡登于
屋,蔼然太平丰稔之象。其山皆不甚高峻,而松竹苍翠,石壁丹崖。少焉,却出山坞,有
横山在前,野田开豁,水港渐宽,询其地,则常之晋陵县界。于是舟人鼓棹,稚子扣舷,
风帆二十里,抵官塘漆市桥而泊焉。
嗟夫!一元
..
之气,融融于亘古,归气于山泽,而有孕灵育秀;僻在荒陬,不经名贤游览,
遂寂寥无闻,江阴诸山是矣。余不识温之雁荡,若吴之灵岩,常之惠山,殆不过是,惜不
得与德汇辈同为寻幽讨胜之辞而品题之,且舟中傲仉②,览之未详,姑书以识岁月。
【注】
①
江阴三山:即江阴秦望山、观山、白石山。后文中灵岩、惠山也为江南名山。
②
傲仉:动摇不安的样子。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又十里至
/
佗村岸高
/
丈余河流
/
弯曲若蜿蜒之势
/
始抵江阴州治
/
晚谒翟仲直州尹
/
夜宿桥
岸下
B
.又十里
/
至佗村
/
岸高丈余
/
河流弯曲
/
若蜿蜒之势
/
始抵江阴州治
/
晚谒翟仲直州尹
/
夜宿桥
岸下
C
.又十里
/
至佗村
/
岸高丈余
/
河流弯曲若蜿蜒之势
/
始抵江阴州治晚
/
谒翟仲直州尹
/
夜宿桥
岸下
D
.又十里至
/
佗村岸高丈余
/
河流弯曲
/
若蜿蜒之势
/
始抵江阴州治晚谒
/
翟仲直州尹夜宿桥岸
下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丁亥,中国的干支纪年中一个循环的第
24
年称
“
丁亥年
”
。十天干和十二地支顺序相
配,六十为一周,周而复始,循环记录。
B
.既望,古代纪日法的特定名称,阴历每月十六。
“
望
”
即
“
望日
”
,一般指阴历每月十五,
与
“
三五
”
相同。
C
.仆,古时男子对自己的谦称,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类似的词语
还有
“
伏惟
”
、
“
犬马
”
、
“
敝人
”
。
D
.一元,指宇宙开始前的混沌状态。一,万物开始;元,本义是头,引申为开始、根
本、根源等,道家学派用以指万物之本
——
道。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清新明快的语言,绘制了一幅江南的山村水乡图,河渠交
错,岸柳掩映;丘冈连绵。
B
.作者以闲适的目光摄取了一幅农家乐图景,翁儿妇姑各操其业,鸡犬豕牛各得其所,村
庄和顺太平,一派丰收在望的景象。
C
.第三段的描写以行舟为立足点,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一一展现所见景物;而且句式上也
富有特色,骈散结合,错落有致。
D
.文章起结处呼应紧密,开头说自己有游山记稿的习惯,结尾说由于未能仔细游览,只
好暂时记下这次游历做个时间的记录。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
)其间民居辏集,屋瓦参差,稻秸堆委,连衢比巷,如墉如栉。
(
2
)于是舟人鼓棹,稚子扣舷,风帆二十里,抵官塘漆市桥而泊焉。
5
.最后一段作者发出
“
嗟夫
”
的感叹,他在感叹什么?
【答案】
1
.
B
2
.
C
3
.
C
4
.(
1
)这里民居集聚,房屋瓦缝参差,草垛一个接着一个,水路通畅,街巷众多,犹如
城墙,又如梳篦
(
2
)于是,船夫奋力摇桨,童子敲击船舷,一帆风顺疾行二十里,到达官塘溱市桥停泊下
来。
5
.
①
三山景色秀丽,但在荒远的郊野,寂寞无闻,知道的人并不多。
②
遗憾不能和友人
一起游览并品题美景。
【解析】
1
.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又行十里,到佗村,堤岸一丈多高,河流弯弯曲曲,像蛇屈伸爬行的形态,这才到
达江阴州治所在地。晚上拜访了州尹翟仲直,夜里停宿在桥边堤岸下。
“
至佗村
”
中
“
佗村
”
是
“
至
”
的地点,中间不能断开;
“
岸
”
做
“
高丈余
”
的主语,在其前断开,排
除
AD
。
“
江阴州治
”
是
“
抵
”
的宾语,在其后断开;
“
晚
”
是时间状语,一般置于动词谓语前,与下句
“
谒
”
联系紧密,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C
。
故选
B
。
2
.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
类似的词语还有
‘
伏惟
’”
错误,
“
伏维
”
指伏在地上想,下对上陈述时的表敬之辞,不是谦
称自己。
故选
C
。
3
.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
.
“
第三段的描写以行舟为立足点
”
分析错误,第三段的前半部分并非以行舟为立足点,如
“
登览高丘,则东瞰长江,南连吴会
”
应为以游踪为立足点。
故选
C
。
4
.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
1
)
“
辏集
”
,聚集;
“
堆委
”
,堆积聚集,累积堆积;
“
衢
”
,街道;
“
比
”
,挨着;
“
墉
”
,城
墙;
“
栉
”
,梳子、篦子。
(
2
)
“
鼓棹
”
,划桨,摇桨;
“
稚子
”
,童子;
“
扣
”
,敲击;
“
抵
”
,到达。
5
.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
最后一段作者发出
“
嗟夫
”
的感叹,感叹的内容可以从这一段后面的语句分析得知,如
“
僻在
荒陬,不经名贤游览,遂寂寥无闻,江阴诸山是矣
”
,作者感叹:三山景色秀丽,但在荒远
的郊野,寂寞无闻,知道的人并不多。又如
“
惜不得与德汇辈同为寻幽讨胜之辞而品题
之
”
,作者感叹:不能和友人一起游览并品题美景而遗憾。
参考译文:
我曾经游历过许多名山,从来没有不写文章记下它们美丽的景色的事。江阴离苏州一百八
十里,没有听到有什么佳山秀水的名胜。至正丁亥年冬天的十一月十六日,我同永嘉通守
余德汇,相约进行京口之行。
余公的递舟行驶速度很快,我的船被落下很远,追不上他,于是由无锡的北门外几里的大
石桥穿入。经过水滨渔村,看到广阔的田畴,荒远的房屋,草木枯萎,树叶凋零。船行驶
了六十多里,到达青阳镇,才见到挂着酒帘的村庄集市,客船并排聚集在一起。又行十
里,到佗村,堤岸一丈多高,河流弯弯曲曲,像蛇屈伸爬行的形态,这才到达江阴州治所
在地。晚上拜访了州尹翟仲直,夜里停宿在桥边堤岸下。
第二天朝西兜回,登临高丘,东面俯瞰长江,南面与吴越相连。又从湾河经过佗村向北,
看到的都是美丽的田野,肥沃的土壤,一路上都可看到有斥堠在守卫,两岸绵延的青山迎
送着舟船,樵夫牧童的山歌,此唱彼和。人在船上,准备返回,顺着山前的一条小河行
驶。村落一个接着一个,岸上的杨柳交相掩映。
不久,船转过弯曲的河岸,向前穿过一座木板桥,到达三山坞。这里民居集聚,房屋瓦缝
参差,草垛一个接着一个,水路通畅,街巷众多,犹如城墙,又如梳篦。这里民风习俗淳
朴,老人呼唤孙子应答,妇女到田头送饭,姑娘在水井打水。牛羊在山上吃草,猪狗在圈
内奔跑,鸟儿在林间鸣叫,鸡飞上了屋顶,一片和睦友好太平丰收的景象。这里山都不太
高大险峻,但松林竹丛苍翠欲滴,石壁红崖耸立。不一会儿,退出山坞,有一横山在前
面,田野开阔,水道港湾渐趋宽。询问是什么地方,已是常州的晋陵县地界。于是,船夫
奋力摇桨,童子敲击船舷,一帆风顺疾行二十里,到达官塘溱市桥停泊下来。
啊!大自然的灵气,自亘古而来,归集于大山与湖泊,孕育着秀美的山水,处在荒僻的角
落,不经过著名的贤士游览,便默默无闻,江阴的一些山就是如此。我不知道温州的雁荡
山,像苏州的灵岩山,常州的惠山,恐怕超不过江阴三山,可惜不能与德汇等好友们一同
作寻幽探胜的文章来赏玩它们。况且在船上动摇不安,观察得不详细,姑且写下来作为岁
月的纪念。
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鲁阳文君将攻郑,子墨子闻而止之,谓阳文君曰:“今使鲁四境之内,大都攻其小都,大
家伐其小家,杀其人民,取其牛马狗豕
.
布帛米粟货财,则何若?”鲁阳文君曰:“鲁四境
之内皆寡人之臣也今大都攻其小都,大家伐其小家夺之货财则寡人必将厚罚之。”子墨子
曰:“夫天之兼有天下也,亦犹君之有四境之内也。今举兵将以攻郑,天诛其不至乎?”
鲁阳文君曰:“先生何止我攻郑也?我攻郑,顺于天之志。郑人三世①杀其父,天加诛
焉,使三年不全,我将助天诛也。”子墨子曰:“郑人三世杀其父而天加诛焉,使三年不
全,天诛足矣。今又举兵,将以攻郑,曰:‘吾攻郑也,顺于天之志。’譬有人于此,其
子强梁②不材,故其父笞
.
之,其邻家之父举木而击之,曰:‘吾击之也,顺于其父之
志。’则岂不悖哉!”
子墨子谓鲁阳文君曰:“攻其邻国,杀其民人,取其牛马、粟米、货财,则书之于竹帛,
镂之于金石,以为铭于钟鼎
..
,传遗后世子孙,曰:‘莫若我多。’今贱人也,亦攻其邻
家,杀其人民,取其狗豕食粮衣裘,亦书之竹帛,以为铭于席豆
.
,以遗后世子孙,曰:
‘莫若我多。’其可乎?”鲁阳文君曰:“然。吾以子之言观之,则天下之所谓可者,未
必然也。”
子墨子为鲁阳文君曰:“世俗之君子,皆知小物,而不知大物。今有人于此,窃一犬一彘
则谓之不仁,窃一国一都,则以为义。譬犹小视白谓之白,大视白则谓之黑。是故世俗之
君子知小物而不知大物者,此若言之谓也。”
鲁阳文君语子墨子曰:“楚之南有啖人之国者桥,其国之长子生,则解而食之,谓之宜
弟,美,则以遗其君,君喜则赏其父。岂不恶俗哉?”子墨子曰:“虽中国之俗,亦犹是
也。杀其父而赏其子,何以异食其子而赏其父者哉?苟不用仁义,何以非夷人食其子
也?”
(选自《墨子鲁问》)
【注】
①
三世:数代,言其多。
②
强梁:凶暴,强横。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鲁四境之
/
内皆寡人之臣也
/
今大都攻其小都
/
大家伐其小
/
家夺之货财
/
则寡人必将厚罚之
B
.鲁四境之
/
内皆寡人之臣也
/
今大都攻其小都
/
大家伐其小家
/
夺之货财
/
则寡人必将厚罚之
C
.鲁四境之内
/
皆寡人之臣也
/
今大都攻其小都
/
大家伐其小
/
家夺之货财
/
则寡人必将厚罚之
D
.鲁四境之内
/
皆寡人之臣也
/
今大都攻其小都
/
大家伐其小家
/
夺之货财
/
则寡人必将厚罚之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豕,甲骨文字形,像猪形,长吻,大腹,四蹄,有尾。本义是猪。除此之外,猪在古
代还有
“
豚
”“
彘
”
等别称。
B
.笞,中国古代用竹板或荆条拷打犯人脊背或臀腿的刑罚,是对犯有轻微过错的人所使用
的惩罚手段,在中国奴隶社会已广泛使用。
C
.钟鼎,钟和鼎。上面多铭刻记事表功的文字。曹操《陈损益表》中的
“
臣以区区之质,
而当钟鼎之任
”
一句中的
“
钟鼎
”
比喻富贵荣华。
D
.豆,古代一种盛食物的器皿,形似高脚盘,或有盖,本用来盛黍稷,后渐渐用来盛肉
酱与肉羹。从
“
豆
”
字,或与食器有关,或与豆类有关。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篇各段记载了墨子与鲁阳文君的一些谈话,多处申明了其
“
兼爱
”“
非攻
”
的主张;体现
出墨子向往天下安宁、人民安居乐业的理想。
B
.鲁阳文君攻打郑国的行为如同在其境内大家伐其小家一样,但仍然打着顺应天意的旗
号,表现出当时的诸侯们对扩张战争的狂热。
C
.鲁阳文君对楚国南部夷人杀长子而食的丑恶习俗十分不解而且深恶痛绝,墨子也赞同鲁
阳文君的观点,认为夷人的独特做法是不懂仁义造成的。
D
.窃物者
“
不仁
”
为盗贼,窃国者反而为
“
义
”
成诸侯,墨子通过形象的比喻和鲜明的对比来
阐明自己的政治主张,通俗易懂而是非分明。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
)今举兵将以攻郑,天诛其不至乎?
(
2
)吾以子之言观之,则天下之所谓可者,未必然也。
5
.墨子阻止鲁阳文君攻打郑国的理由是什么?
【答案】
1
.
D
2
.
C
3
.
C
4
.(
1
)现在您发动军队攻打郑国,上天的惩罚难道就不会到来吗?
(
2
)我用您的言论观察,那么天下人所说的正确的事,就不一定正确了。
5
.(
1
)郑国人数代残杀他们的君主,上天已经给了惩罚;
(
2
)鲁阳文君再攻打郑国就有悖常理;
(
3
)窃取一个国家一个都城是不义的行为。
【解析】
1
.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句意:鲁国四境之内都是我的臣民。现在大城攻打小城,大家族攻打小家族,掠夺他们的
货财,那么我将重重惩罚攻打的人。
“
四境之内
”
为偏正短语,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
AB
;
“
大都攻其小都
”“
大家伐其小家
”
为对偶句式,故
“
小家
”
后断开,据此排除
C
。
故选
D
。
2
.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C.“
比喻富贵荣华
”
错,此处比喻高官重任。
故选
C
。
3
.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
C.“
墨子也赞同鲁阳文君的观点,认为夷人的独特做法是不懂仁义造成的
”
说法错误。根据
“
虽中国之俗,亦犹是也。杀其父而赏其子,何以异食其子而赏其父者哉?苟不用仁义,何
以非夷人食其子也?
”
可知,墨子并不赞同鲁阳文君的看法,他认为中原的风俗和夷人的风
俗一样是丑恶的,鲁阳文君如果不施仁义,那么就没有资格批评夷人的恶俗。
故选
C
。
4
.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第一句得分点:
“
举
”
,发动;
“
其
……
乎
”
,反问句式,难道
……
吗?
第二句得分点:
“
所谓
”
,所说的;
“
然
”
,正确。
5
.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意和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结合
“
郑人三世杀其父,而天加诛焉,使三年不全,天诛足矣
”
分析可知,郑国人数代残杀
他们的君主,上天已经给了惩罚;
结合
“
譬有人于此,其子强梁不材,故其父笞之,其邻家之父,举木而击之,曰:吾击之
也,顺于其父之志。则岂不悖哉
”
分析可知,鲁阳文君再攻打郑国就有悖常理;
结合
“
今有人于此,窃一犬一彘,则谓之不仁,窃一国一都,则以为义。譬犹小视白谓之
白,大视白则谓之黑
”
分析可知,窃取一个国家一个都城是不义的行为。
参考译文:
鲁阳文君将要攻打郑国,墨子听到了就阻止他,对鲁阳文君说:“现在让鲁国四境之内,
大城攻打小城,大家族攻打小家族,杀害人民,掠取牛、马、狗、猪、布、帛、米、粟、
货、财,那怎么样?”鲁阳文君说:“鲁国四境之内都是我的臣民。现在大城攻打小城,
大家族攻打小家族,掠夺他们的货财,那么我将重重惩罚攻打的人。”墨子说:“上天兼
有天下,也就像您具有鲁国四境之内一样。现在您发动军队攻打郑国,上天的惩罚难道就
不会到来吗?”
鲁阳文君说:“先生为什么阻止我进攻郑国呢?我进攻郑国,是顺应了上天的意志。郑国
人数代残杀他们的君主,上天降给他们惩罚,使他们多年不顺利,我将要帮助上天加以诛
伐。”墨子说:“郑国人数代残杀他们的君主,上天已经给了惩罚,使他们多年不顺利。
上天的诛伐已经够了,现在您又举兵将要攻打郑国,说:‘我进攻郑国,是顺应上天的意
志。’好比这里有一个人,他的儿子凶暴强横,不成器,所以他父亲鞭打他,邻居家的父
亲也举起木棒击打他,说:‘我打他,是顺应了他父亲的意志。’这难道不是有悖常理
吗?”
墨子对鲁阳文君说:“进攻邻国,杀害邻国的人民,掠取邻国的牛马粟米货财,把这些事
书写在竹帛上,镂刻在金石上,铭记在钟鼎上,传给后世子孙,说:‘战五年级下册语文生字组词 果没有人比我
多。’现在的平民,也进攻他的邻家,杀害邻家的人口,掠取邻家的狗猪食粮衣服被子,
也书写在竹帛上,铭记在席子食器上,传给后世子孙,说:‘战果没有人比我多。’难道
可以吗?”鲁阳文君说:“对。我用您的言论观察,那么天下人所说的正确的事,就不一
定正确了。”
墨子对鲁阳文君说:“世俗的君子,都知道小道理却不知道大道理。现在这里有一个人,
假如偷了人家的一只狗一只猪,就被称作不仁,如果窃取了一个国家一个都城却被称作
义。这就如同看一小点白说是白,看一大片白则说是黑。因此,世俗的君子只知道小道理
却不知道大道理的情况,如同这句话所讲的一样。”
鲁阳文君告诉墨子说:“楚国的南面有一个吃人的国家,名叫‘桥’,在这个国家里,长
子出生了,就被杀死吃掉,说这样有利于弟弟,味美就献给国君,国君喜欢了就奖赏他的
父亲。这难道不是恶俗吗?”墨子说:“即使中原地区的风俗也像这样。父亲因攻战而
死,就奖赏他的儿子,这与吃了儿子奖赏他的父亲有何不同呢?如果不施行仁义,凭什么
去指责夷人吃他们的儿子呢?”
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冬十月甲申
..
,民部尚书裴矩奏“民遭突厥暴践者,请户给绢一匹”。上(唐太宗)曰:
“朕以诚信御下,不欲虚有存恤之名而无其实。户有大小,岂得雷同给赐乎?”于是计口
为率。
上厉精求治,数引魏征入卧内,访以得失。征知无不言,上皆欣然嘉纳。上遣使点兵,封
德彝奏“中男
..
虽未十八,其躯干壮大者,亦可并点”。上从之。敕出,魏征固执以为不可
不肯署敕至于数四上怒召而让之曰中男壮大者乃奸民诈妄以避征役取之何害而卿固执至此
对曰:“夫兵在御之得其道,不在众多。陛下取其壮健,以道御之,足以无敌于天下,何
必多取细弱以增虚数乎!且陛下每云‘吾以诚信御天下,欲使臣民皆无欺诈’。”上悦,
乃不点中男。
上与侍臣论周、秦修短。萧瑀对曰:“纣为不道,武王征之;周及六国无罪,始皇灭之。
得天下虽同,人心则异。”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周得天下,增修仁义;秦得天
下,益尚诈力。此修短之所以殊也。盖取之或可以逆得,而守之不可以不顺故也。”
太宗贞观
..
元年春正月丁亥,上宴群臣,奏《秦王破陈乐》。上曰:“朕昔受委专征,民间
遂有此曲,虽非文德之雍容,然功业由兹而成,不敢忘本。”封德彝曰:“陛下以神武平
海内
..
,岂文德之足比。”上曰:“戡乱以武,守成以文,文武之用,各随其时。卿谓文不
及武,斯言过矣。”德彝顿首谢。
上神采英毅,群臣进见者皆失举措。上知之,每见人奏事,必假以辞色,冀闻规谏。尝谓
公卿曰:“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
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公辈宜用此为戒,事有得失,无惜尽言。”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魏征固执
/
以为不可不肯署
/
敕至于数四上
/
怒召而让之
/
曰中男壮大者乃奸
/
民诈妄以避征
役
/
取之何害
/
而卿固执至此
/
B
.魏征固执以为不可
/
不肯署敕
/
至于数四
/
上怒
/
召而让之曰
/
中男壮大者
/
乃奸民诈妄
/
以避
征役
/
取之何害
/
而卿固执至此
/
C
.魏征固执以为
/
不可不肯署
/
敕至于数四
/
上怒
/
召而让之
/
曰中男壮大者乃奸
/
民诈妄以避
征役取之
/
何害而卿固执至此
/
D
.魏征固执以为不可
/
不肯署敕
/
至于数四
/
上怒召而让之曰
/
中男壮大者乃奸民
/
诈妄以避征
役
/
取之何害
/
而卿固执至此
/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甲申,前一位是癸未,后一位是乙酉,文中是以干支相配来记日。甲申日是干支纪日
中的第二十一天。
B
.中男,未成丁的男子。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唐初时中男的年龄段为十六岁
以上、二十岁以下。
C
.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时的年号。一般古时帝王登基则取新年号,按照帝王即位的
年次来纪年。
D
.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本文中
“
海内
”
特指本国内的
各方势力。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
A
.裴矩奏请皇上给受到突厥侵略的家庭每户赏赐一匹绢,唐太宗认为按人口多少给予赏
赐才符合实情。
B
.魏征反对封德彝征召中男入伍的建议,多次拒绝在皇帝的敕令上签字,他的意见始终不
被唐太宗采纳。
C
.萧瑀认为周武王伐纣、秦灭周朝和六国,他们虽然取得了天下,但都不得人心。唐太宗
不同意他的观点。
D
.封德彝在宴会上特意安排奏《秦王破陈乐》以歌颂唐太宗英明神武,被唐太宗批评
后,他才叩头以示谢罪。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
)上厉精求治,数引魏征入卧内,访以得失。
(
2
)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
【答案】
1
.
B
2
.
D
3
.
A
4
.(
1
)唐太宗振奋精神谋求国家安定,多次把魏征引进寝室,向他询问治理国家的得
失。
(
2
)假如君主坚持己见,不听规劝,自认为贤明(或直接答
“
刚愎自用
”
也可),那么他的
臣子就会阿谀奉承,屈从旨意,君主失去了国家,臣子怎么能独自保全。
【解析】
1
.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魏征坚持认为不可以,不肯签署敕令,四次把敕令退回去。太宗愤怒,召见并责备
魏征说:
“
身体健壮高大的中男,是奸民欺骗官府,虚报年龄以逃避兵役。征召他们又有什
么害处,而你却如此固执!
”
本题中,
“
不可
”
是
“
固执以为
”
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AC
;
“
上怒
”
是主谓句,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D
。
故选
B
。
2
.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D.“
特指本国内的各方势力
”
表述错误,海内指天下。
故选
D
。
3
.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
他的意见始终不被唐太宗采纳
”
错,原文
“
上悦,乃不点中男
”
,说明唐太宗采纳了他的意
见。
C.“
他们虽然取得了天下,但都不得人心
”
错误。错误理解了
“
得天下虽同,人心则异
”
。
“
人
心则异
”
意思是
“
人心向背不同
”
,商q6600 纣王无道,周武王征伐他,周朝和六国都无罪,秦朝灭
掉了它们。
D.“
封德彝在宴会上特意安排奏《秦王破陈乐》以歌颂唐太宗英明神武
”
错误。由原文
“
太宗
贞观元年春正月丁亥,上宴群臣,奏《秦王破陈乐》
”
可知,唐太宗贞观元年(
627
年)春
正月丁亥(初三日),太宗大宴群臣,演奏《秦王破陈乐》。由此可知,是太宗大宴群
臣,演奏《秦王破陈乐》,而不是
“
封德彝
”
在宴会上特意安排奏《秦王破陈乐》以歌颂唐
太宗英明神武。
故选
A
。
4
.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
1
)
“
厉精求治
”
,振奋精神谋求国家安定;
“
数
”
,多次;
“
访
”
,询问;
“
访以得失
”
,状语
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以得失访。
(
2
)
“
苟
”
,假如,假使;
“
岂
”
,助词,表示反诘,可译为
“
怎么
”
;
“
全
”
,保全。
参考译文:
冬十月甲申(二十九日),民部尚书裴矩上奏说:“遭受突厥暴虐践踏的平民,朝廷应赐
给每户一匹绢。”太宗说:“我用诚实信用治理天下,不想徒有抚恤百姓的虚名而没有实
际恩德。户有大小,怎么能每户给一样的赏赐?”于是以人口数目作为赏赐的标准。
唐太宗励精求治,多次把魏征引进寝室,向他询问治理国家的得失。魏征知无不言,太宗
都高兴地加以采纳。太宗派遣官员征兵,封德彝奏请“没到十八岁的中男,其中身体强壮
高大的,也可以一并征召”。太宗听从了封德彝的奏请。敕令发出,魏征坚持认为不可
以,不肯签署敕令,四次把敕令退回去。太宗愤怒,召见并责备魏征说:“身体健壮高大
的中男,是奸民欺骗官府,虚报年龄以逃避兵役。征召他们又有什么害处,而你却如此固
执!”魏征回答说:“统率军队,在于统率是否得当,不在于兵员数量的众多。陛下征召
身体健壮的中男,用正确的办法统率他们,便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征召幼弱以充虚数
呢?况且陛下经常说‘我以诚信治天下,想使臣民都不要欺诈’。”太宗听了很高兴,于
是没有征召不满十八岁的中男。
唐太宗与侍臣们讨论周朝长久和秦朝短促的政治问题。萧瑀说:“商纣王无道,周武王征
伐他;周朝和六国都无罪,秦朝灭掉了它们。周朝和秦朝取得天下虽相同,但人心向背却
不同。”太宗说:“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周朝取得天下后,注重加强道德仁义的修
为;秦朝取得天下后却更加崇尚诡诈和暴力,这正是周朝长久秦朝短促的根本原因。是大
凡取天下或许可以通过抗争而取得,而治理天下就不能不顺应民意的缘故。”
唐太宗贞观元年春正月丁亥(初三日),太宗大宴群臣,演奏《秦王破陈乐》。太宗说:
“我先前接受委派专行征伐,民间便有了这首乐曲。虽然不具备雍容高雅的文德,然而立
国的功业由此而成,不敢忘本。”封德彝说:“陛下以神武平定天下,哪里是文德足以能
比的。”太宗说:“平定乱世依靠武力,保守基业依靠文德,文与武的用处,全在于各因
时制宜。你说文才不如武功,这话有些过分。”封德彝叩头谢罪。
唐太宗神采奕奕,英伟刚毅,大臣们觐见时都手足失措。太宗知道这种情况,每次有人奏
事,总是尽量和颜悦色,希望听到规谏的话。太宗曾对公卿们说:“人想要看见自己的形
体,必须借助明镜;君主如果想知道自己的过错,必须依靠忠臣。假如君主刚愎自用,那
么他的臣子就会阿谀奉承,屈从旨意,君主失去了国家,臣子怎么能独自保全。你们应以
此为戒,政事如有过失,一定要无所保留畅所欲言。”
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二年八月癸酉,帝谓宰相曰:“唐虞
..
之圣,犹务兼览,乃能治。朕早夜孜孜,冀闻端谠
论,卿等宜体朕意。”谓御史台说:“自三公以下,百僚善恶邪正,当审察之。”三年春
二月甲子,诏滦州饥民移于山西赡济,仍于道路计口给食。八年春正月乙丑,帝谓宰臣
曰:“朕思得贤士,自今朝臣出外,即令体访廉能及草莱可助治者以闻。”又曰:“卿等
举用人时,凡己所知识,必使他人举奏,朕甚不喜。如贤,何必计亲疏也。”帝谓侍臣
日:“朕兴修宫室,均损宫人岁费充之,今亦不复劳建矣。如宴饮,惟太子生日及岁元,
近亦止上元
..
、中秋,未尝至醉。至佛法可遗传变异有哪些 ,尤不信。梁武为同泰寺奴,辽道宗以民户赐寺
观,加三公官,足惑深矣。”谕敬嗣晖曰:“凡为人臣,上欲要君之恩,下欲干民之誉,
必亏忠节,卿宜戒之。”谓李石曰:“台宪
..
固在分别邪正,然内外百司,岂谓无人?惟见
卿等劾罪,不闻举善。”十年冬十月甲寅,猎于霸州。闻固安令高昌裔不职,罢之。司候
成奉先率职谨恪,除固安令。谓石琚曰:“女真人径居达要,不知闾阎疾苦。汝等自丞簿
至是,民间何事不知?凡有利害,当悉心论列,毋为面从,退有后言。”又曰:“比体中
不佳有妨朝事今观所奏事皆依条格殊无一利国之事若一朝行一事岁计有余则其利博矣朕居
深宫岂能悉知外事”二十五年四月丁丑,宴宗室
..
、宗妇于皇武殿,赐官阶、银绢有差。己
卯,发上京,宗戚奉辞。帝曰:“太平岁久,国无征徭,汝等皆奢纵以致贫乏,朕甚怜
之。务当俭约,毋忘祖先艰难。”因泣数行下,众皆感怆而退。
(节选自《金史纪事本末
•
世宗致治》)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比体中不佳
/
有妨朝事
/
今观所奏事
/
皆依条格
/
殊无一利国之事
/
若一朝行一事
/
岁计有余
/
则其利博矣
/
朕居深宫
/
岂能悉知外事
/
B
.比体中不佳有妨朝事
/
今观所奏事
/
皆依条格
/
殊无一利国之事
/
若一朝行一事
/
岁计有余
/
则其利博矣
/
朕居深宫
/
岂能悉知外事
/
C
.比体中不佳
/
有妨朝事
/
今观所奏事
/
皆依条格
/
殊无一利
/
国之事若一朝行一事
/
岁计有余
/
则其利博知朕居深宫
/
岂能悉知外事
/
D
.比体中不佳有妨朝事
/
今观所奏事
/
皆依条格
/
殊无一利
/
国之事若一朝行一事
/
岁计有余
/
则其利博矣
/
朕居深宫
/
岂能悉知外事
/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唐虞,是唐尧与虞舜的并称。也可以指尧与舜的时代,古人以之为太平盛世。
B
.上元,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其活动包括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提到的
“
修禊
”
。
C
.台宪,指前文的御史台,从秦朝起为监察性质的机构或官职,负责监察百官。
D
.宗室,指同一祖宗的贵族,即国君或皇帝的宗族。又称为皇族、帝宗、天潢等。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世宗希望朝臣们敢于在朝堂之上发表正直的言论,这样才是真正领会他的用心;并且
他要求御史台要严查朝廷百官,以区分善恶邪正。
B
.世宗关心受灾百姓的饥苦,诏令沿途官府给前往山西的滦州灾民提供必要帮助;他也
曾反省自己因兴修宫室而损害宫人利益的行为。
C
.世宗痛斥女真人不知民间疾苦却能够直接担任朝廷要职的现象,认为那些州郡中熟悉民
情的丞簿等基层官员更应当得到朝廷的重用。
D
.世宗认为即使在太平年代也要厉行勤俭节约,他语重心长地劝告那些因奢侈放纵而导
致贫穷匮乏的宗戚,不要忘记祖先创业的艰难。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
)朕思得贤士,自今朝臣出外,即令体访廉能及草莱可助治者以闻。
(
2
)凡为人臣,上欲要君之恩,下欲干民之誉,必亏忠节,卿宜戒之。
【答案】
1
.
A
2
.
B
3
.
C
4
.(
1
)我想得到贤能的人才,从今以后朝廷大臣出京外任,就让他们亲自访查廉洁能干
的官员和可以辅佐治国的平民并上报朝廷。
(
2
)凡是担任朝臣的,如果对上想求取君主的恩宠,对下想谋求百姓的赞誉,就必定损害
忠诚与名节,你们应当警惕此事。
【解析】
1
.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近来我的身体有些不舒服,妨碍朝廷事务。如今看臣子们所上奏的事情,全都是依
照条例法规,简直没有一件是有利于国家的事。如果一天做一件有利于国的事,一年算下
来绰绰有余,那么这好处就多了。我居住在深宫之中,怎么能全部知道外面的事呢?
“
不佳
”
是
“
体中
”
的形容词谓语,其后不带宾语,在其后断开,排除
BD
。
“
利国之事
”
指有利于国家的事务,是偏正结构,中心词是
“
事
”
,中间不应断开;
“
若
”
意思是
“
如果
”
,放在句首表示假设,应在其前断开,排除
C
。
故选
A
。
2
.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把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B.“
其活动包括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提到的
‘
修禊
’”
错误,元宵节的活动包括赏花灯、吃汤
圆等,而
“
修禊
”
是三月初三上巳节,不是上元节。
故选
B
。
3
.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原文内容的能力。
C.“
痛斥
”
错误,原文
“
谓石琚曰:
‘
女真人径居达要,不知闾阎疾苦。汝等自丞簿至是,民间
何事不知?凡有利害,当悉心论列,毋为面从,退有后言
’”
,并不是
“
痛斥
”
,而只是陈述事
实。且也不是
“
认为那些州郡中熟悉民情的丞簿等基层官员更应当得到朝廷的重用
”
,而是
说石琚等人是从丞簿等基层官员升上来的,更清楚民间情况,应该悉心陈述,帮助治理国
家。
故选
C
。
4
.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
1
)
“
思
”
,想;
“
出外
”
,出京外任;
“
即令
”
,就让;
“
体访
”
,亲自查访;
“
草莱
”
,指乡野
百姓,未出仕者;
“
闻
”
,使上闻,报告。
(
2
)
“
凡
”
,凡是;
“
上
”
,对上;
“
要
”
,求取;
“
下
”
,对下;
“
干
”
,谋求;
“
亏
”
,使
……
受
损,损害。
参考译文:
二年八月癸酉日,皇帝对宰相说:“尧舜这样的圣君,尚且致力于兼听兼览,才能够天下
太平。我早晚孜孜不倦地勤于公务,希望能听见端正正直的言论,你们这些人应该体会我
的心意。”对御史台说:“从三公往下,百官的好坏正邪,应该仔细地审察清楚。”三年
春天二月甲子日,皇帝下诏把滦州遭受饥荒的百姓转移到山西供养救济,仍旧在道路上计
算人口供给饮食。八年春正月乙丑日,皇帝对宰相臣子们说:“我想得到贤能的人才,从
今以后朝廷大臣出京外任,就让他们亲自访查廉洁能干的官员和可以辅佐治国的平民并上
报朝廷。”又说:“你们等举荐用人的时候,凡是自己所了解熟识的人,一定会让他人来
举荐上奏,我很不高兴。如果真的贤能,又何必计较亲疏远近呢?”皇帝对侍臣说:“我
兴建宫室,都是损害了宫人们每年的俸禄来填充的,如今也不在劳民修建了。如果是宴
饮,只有太子生日和每年开头(春节),最近的也不过是上元节和中秋节,还没有到饮醉
的地步。至于佛法,我尤其不相信。梁武帝甘愿做同泰寺的奴隶,辽国道宗皇帝按照百姓
户口赐予寺庙,甚至给他们三公官做,足见佛法迷惑人太厉害了。”告诉敬嗣晖说:“凡
是担任朝臣的,如果对上想求取君主的恩宠,对下想谋求百姓的赞誉,就必定损害忠诚与
名节,你们应当警惕此事。”对李石说:“台宪的职责本来在于分辨正直与邪恶,然而内
外百官,难道说就没有人才了?我只看见你们弹劾罪人,没听见你们举荐良善。”十年冬
十月甲寅日,在霸州狩猎。听说固安县令高昌裔不称职,罢免了他。司候成奉先率真称
职,严谨敬业,任命为固安令。皇帝对石琚说:“女真人都处于显要的地位,不知道民间
疾苦。你们这些人是从县丞主簿而上升到如今地位的,对于民间的事情有什么不知道的
呢?凡是有利有弊的地方,应该悉心议论陈列,不要做那种当面顺从,退朝后又背后抱怨
的事。”又说:“近来我的身体有些不舒服,妨碍朝廷事务。如今看臣子们所上奏的事
情,全都是依照条例法规,简直没有一件是有利于国家的事。如果一天做一件有利于国的
事,一年算下来绰绰有余,那么这好处就多了。我居住在深宫之中,怎么能全部知道外面
的事呢?”二十五年四月丁丑日,在皇武殿宴请宗室、宗妇,赐予各不一样的官阶、银
绢。己卯,从上京出发,宗族亲戚们行告别之礼。皇帝说:“太平的时间久了,国家没有
赋税与徭役,你们这些人都奢侈放纵以至于变得贫困缺乏供养,我十分怜惜你们。一定要
节俭节约,不要忘记先祖们的艰难。”于是流下几行泪,众人都感慨悲伤而退下。
1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景公
..
以晏子为相,欲霸天下。时三子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事景公,以勇力搏虎闻。晏
子过而趋,三子者不起。晏子入见公曰:
“
臣闻明君之蓄勇力之士也,上有君臣之义,下有
长率之伦;内可以禁暴,外可以威敌;上利其功,下服其勇,故尊其位,重其禄。今君之
蓄勇力之士也,危国之器也,不若去之。
”
公曰:
“
三子者,搏之恐不得,刺之恐不中也。
”
晏子曰:
“
此皆力攻勍敌之人也,无长幼之礼。
”
因请公使人少馈之二桃,曰:
“
三子何不计
功而食桃?
”
公孙接仰天而叹曰:
“
接一搏猏而再搏乳虎,若接之功,可以食桃而无与人同
矣!
”
援桃而起。田开疆曰:
“
吾伏兵而却三军者再,若开疆之功,亦可以食桃而无与人同
矣!
”
援桃而起。古冶子曰:
“
吾尝从君济于河,鼋衔左骖
..
以入砥柱之流。当是时也,冶少
不能游,于是潜行,逆流百步,顺流九里,得鼋而杀之。左操骖尾,右挈鼋头,鹤跃而
出。若冶之功,可以食桃而无与人同矣,二子何不反桃!
”
抽剑而起。公孙接、田开疆曰:
“
吾勇不子若,功不子逮,取桃不让,是贪也;然而不死,无勇也!
”
皆反其桃,挈领而
死。古冶子曰:
“
二子死之,冶独生之,不仁:耻人以言,而夸其声,不义;恨乎所行,不给语文老师的一封信
死,无勇!虽然,二子同桃而节,冶专其桃而宜。
”
亦反其桃,挈领而死。使者
..
复曰:
“
已
死矣。
”
公殓之以服,葬之以士礼
..
焉。
臣士奇曰晏子显君与管仲后先辉映而《传》所载数事无足深取齐庄公无道晏子虽尝忧之不
闻能强谏也景公嗣世,叠经诸乱,皆不能有所匡正。齐君负大,不义于天下,及孔子以礼
责,愧悔无地。尝读《晏子春秋》,其言论多可采,原于老子者也。然二桃而杀三勇士,
清净流为名法,不其然哉。
”
(节选自《左传纪事本末》)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臣士奇曰
/
晏子显君与管仲
/
后先辉映
/
而《传》所载
/
数事无足深取
/
齐庄公无道
/
晏子虽
尝忧之
/
不闻能强谏也
/
B
.臣士奇曰
/
晏子显君与管仲后先
/
辉映而《传》
/
所载数事
/
无足深取
/
齐庄公无道
/
晏子虽
尝忧之
/
不闻能强谏也
/
C
.臣士奇曰
/
晏子显君
/
与管仲后
/
先辉映而《传》所载
/
数事无足深取
/
齐庄公无道
/
晏子虽
尝忧之
/
不闻能强谏也
/
D
.臣士奇曰
/
晏子显君
/
与管仲后先辉映
/
而《传》所载数事
/
无足深取
/
齐庄公无道
/
晏子虽
尝忧之
/
不闻能强谏也
/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景公,春秋时齐国著名国君。
“
景
”
是谥号,义为
“
布义行刚
”
,可见齐景公在位时还是有
所作为的。
B
.左骖,指驾在车前左边的马。古代乘车尊者居左,御者居中,护卫居右,文中将左骖引
申为尊者。
C
.使者,原指受命出使的人,见秦伯的烛之武、到元营的文天祥皆属此类。文中泛指奉命
办事的人。
D
.士礼,指对待士人所用的礼节。古人等级不同,对应的礼仪也不同。文中指对士所用
的丧仪。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晏子经过公孙接等人时小步快走向前,以此表示对他们三人的尊敬,但他们却并没有
起身,显得粗鲁无礼,引发晏子对他们的嫌恶。
B
.晏子认为可以从符合礼法、建功立业和上下认同三个条件来评判勇士对国家的作用,对
这样的勇士国君可尊其位,重其禄。
C
.公孙接说自己能搏乳虎,以示其勇武;田开疆说自己曾伏兵退军,以示其功绩;古冶子
的一番话则表明他兼二人之长,既有勇且有功。
D
.高士奇在文末不赞同《左传》对晏子的评价,他认为晏子并没有尽到辅佐国君的责
任,因为他言行不一。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
)吾勇不子若,功不子逮,取桃不让,是贪也;然而不死,无勇也!
(
2
)景公嗣世,叠经诸乱,皆不能有所匡正。
5
.晏子认为可用二桃瓦解三士并杀之,请根据文章内容推断晏子做出该判断的依据。
【答案】
1
.
D
2
.
B
3
.
D
4
.(
1
)我们的勇力比不上你,功劳也赶不上你,却都拿了桃子毫不谦让,这就是贪婪;
这样做了还不去死的话,那就是没有勇气!
(
2
)齐景公继位后,多次经历过各种动乱,晏子也都没能有所匡扶纠正。
5
.
①
三人崇尚勇力;
②
无视长幼间的礼仪;
③
三人从内心不服对方。
【解析】
1
.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臣高士奇说:
“
晏子使君主名扬诸侯,和管仲前后相互映照,可是《左传》中记载的
他的几件事,却没有什么值得赞扬取法的。齐庄公暴虐无德,晏子虽然曾经为君主担忧
过,却没听说他能极力进谏规劝齐庄公。
”
“
晏子显君
”
主谓宾俱全,
“
显
”
是使动用法,使
……
显扬,
“
君
”
是宾语,宾语后断开,排除
AB
;
“
与管仲后先
”
是
“
辉映
”
的状语,构成状中结构,中间不可断开,排除
C
。
故选
D
。
2
.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
文中将左骖引申为尊者
”
错误,文中无引申,就是指古代驾车三马中左边的马。
故选
B
。
3
.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D.
晏子
“
言行不一
”
与
“
高士奇认为晏子没有尽到责任
”
没有因果关系,
“
高士奇认为晏子没有
尽到责任
”
是因为他认为晏子没有尽力劝谏君主。
故选
D
。
4
.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
(
1
)
“
不子若
”“
不子逮
”
都是宾语前置句,应为
“
不若子
”“
不逮子
”
,比不上你,赶不上你;
“
让
”
,谦让;
“
是
……
也
”
,判断句;
(
2
)
“
嗣世
”
,继位;
“
叠经
”
,多次经历;
“
匡正
”
,匡扶纠正。
5
.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
由
“
此皆力攻就敌之人也
”
可知,晏子认为这三个人仅仅是依靠勇力攻伐而互相匹敌的人,
所以对于这种人来说,他们都崇尚勇力,都认为自己有勇力,而
“
二桃三士
”
必然有一人得
不到桃子,自然就挑起矛盾。
由
“
无长幼之礼
”
可知,这三人是不讲长幼的礼让的,所以面对
“
二桃
”
是不会谦让的。
由
“
何不计功而食桃
”
来看,景公让这三人按照自己的功绩来确定谁可以吃桃子,而三人势
必谁都认为自己应该吃这个桃子,所以会因为分桃不均而相互斗杀。
参考译文:
齐景公拜晏子为相,想要称霸天下。当时有三个人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侍奉齐景公,
凭勇力打虎出名。晏子从三人面前经过时小步快走向前,这三个人却不起身答礼。晏子进
宫见景公说:“我听说贤明的国君蓄养有勇力的武士,他们对上应该懂得君臣大义,对下
应该懂得长官和下属之间的纲纪;对内可以制止暴乱,对外可以威慑敌人;国君得到他们
功业的好处,下面的人佩服他们的勇武,所以才提高他们的职位、增加他们的俸禄。现在
国君蓄养有勇力的武士,这些人却成了危害国家的人物,不如除掉他们。”齐景公说:
“这三个人,攻击他们恐怕没人能做到,刺杀他们恐怕也刺杀不中。”晏子说:“这些都
是仅仅依靠勇力攻伐而互相匹敌的人,不讲长幼的礼让。”于是请齐景公派人赠送给他们
两个桃子却故意少送一个,说:“你们三位为什么不按照自己的功绩来确定谁可以吃桃子
呢?”公孙接仰天长叹说:“我打过大野猪又打过小老虎,像我这样的功劳,可以单独吃
一个桃子而不用和师徒结对师傅计划 别人共享。”就伸手拿过桃子站起身来。田开疆说:“我曾埋伏军队两
次打退敌人的军队,像我这样的功劳,也可以单独吃一个桃子而不用和别人共享。”也伸
手拿过桃子站起身来。古冶子说:“我曾经跟随国君横渡黄河,一头大鼋叼走了国君座驾
的左骖后潜到了砥柱激流之中。在那个时候,我还年少,不会游泳,于是我只能踏水而
行,我逆着水流向上游走了两百步,又顺流而下走了九里,终于找到大鼋并杀了它。我左
手握住马的尾巴,右手拎着鼋头,像飞鹤一样腾跃而出水面。像我这样的功劳,是可以单
独吃一个桃子而不用和别人共享的,你们两个为什么不交回桃子?”说着抽出剑站起身
来。公孙接、田开疆说:“我们的勇力比不上你,功劳也赶不上你,却都拿了桃子毫不谦
让,这就是贪婪;这样做了还不去死的话,那就是没有勇气!”二人都交回了桃子,自刎
而死。古冶子说:“这两个人死了,就我一人还活着,这是不仁;用话来羞辱别人,却夸
耀自己的名声,这是不义;违背了武士的行为,如果不敢去死,这是没有勇气。即便是这
样,他们两位分吃一个桃子是合乎准则的,而我独享一个桃子同样也是应该的。”于是也
交回了桃子,自刎而死。使者回复说:“他们都已经死了。”齐景公用丧服收敛他们的尸
身,用士人的礼仪安葬了他们。
臣高士奇认为:“晏子使君主名扬诸侯,和管仲前后相互映照,可是《左传》中记载的他
的几件事,却没有什么值得赞扬取法的。齐庄公暴虐无德,晏子虽然曾经为君主担忧过,
却没听说他能极力进谏规劝齐庄公。齐景公继位后,多次经历过各种动乱,晏子也都没能
有所匡扶纠正。齐景公倚仗自己国力强盛,对天下不讲道义,等到孔子用礼来责备齐景公
时,齐景公才惭愧后悔到无地自容。我曾经读《晏子春秋》,觉得晏子的言论很多是可以
采纳的,那些好多都源自老子的学说。然而他用两个桃子杀死三个勇士,讲求清静无为的
道家演变为讲求刑名律法的法家,难到可以这样吗?”
本文发布于:2023-03-24 20:24:2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05e44d409c8a68fcfbab9e3ed3f3e8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啖以重利.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啖以重利.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