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苗傅

更新时间:2023-03-23 20:57:18 阅读: 评论:0

暗黑破坏神三-中班健康

苗傅
2023年3月23日发(作者:功夫熊猫观后感)

杜牧《赤壁》阅读答案--2016年中考真题

【阅读理解题目】: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磨洗:磨光洗净。

东风:指火烧赤壁事

1.“前朝”在这里是指。(1分)

2.赏析诗歌后两句的妙处。(4分)

【参考答案】:

1.(1分〉赤壁之战时期。

2.(4分)这两句不直接叙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化,而间接地通过东吴两个美

女的命运来反映这种变化,(2分)(答出对这两句的理解,如“要是没有东风,

孙刘联军必败无疑,东吴的两个美女将会被曹操掳去,关押在铜雀台”,也可以

给2分)以小见大,形象生动,给诗歌增添了无限情致,可谓别出心裁。(2分)

(答出“诗人把孙刘联军的胜利简单归结为偶然的东风,借题发挥,抒发自己怀

才不遇的慨叹”,也可以给2分)

(出自:2016年湖南省常德市中考语文真题)

简析

《赤壁》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

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以

小见大。

姚鼐《金陵晓发》阅读答案及赏析

【阅读理解题目】:

金陵晓发

[清]姚鼐

湖海茫茫晓未分,风烟漠漠棹还闻。

连宵雪压横江水,半壁山腾建业云。

春气卧龙将跋浪,寒天断雁不成群。

乘潮鼓楫离淮口,击剑悲歌下海濆。

(1)本诗的一、二联写了哪些景象?有何特点?简要回答。(5分)

(2)有人认为这首诗情感昂扬,有人认为感情低沉,你认为是哪种情感?

请联系诗歌本身加以分析说明。(6分)

【参考答案】:

(1)湖海、风烟、棹声、宵雪、山峰、云雾。(3分)意境阔大雄浑、辽阔

深远。(2分)

(2)

[示例一]情感低沉。景物描写透露出孤寂之感,湖海茫茫,风烟漠漠、寒天

断燕。最后一句击剑悲歌直抒胸臆,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悲慨,对凶吉未卜的前程

的担忧。(6分)

[示例二]情感昂扬。景物描写虽然有静穆平柔的一面,但主要表现的还是一

种阳刚之美,气势浩瀚,无论是湖海、风烟还是连宵雪、半壁山,让人感到的都

是自然的雄伟,这刚好是作者内心昂扬情感的折射。诗中虽然有低沉的慨叹,但

最后作者还是义无反防诈骗心得体会 顾,决然鼓楫出发了,情感涨之高潮,充分体现了阳刚之美。

(6分)

[赏析]

首联以概括之笔写晓发时的情景,阔大而凄迷的境界,透露着诗人深沉而略

带几分迷茫的心境。颔联暗示此行的起点金陵和将要经过的横江,所取雪压江水

和山壁腾云之景,一静一动,高下相衬,刚柔相济,审美效果极佳。颈联写冬末

春初的季节特征,卧龙跋浪的雄奇意象,与断雁失群的孤寒之境形成张力,反映

诗人内心矛盾。尾联则从这种矛盾的困扰中解脱出来,乘潮鼓楫,击剑悲歌,激

昂慷慨,体现了诗人将以积极的态度面向未来。全诗以写景为主,而主观情感深

寓其中,是一首以景写情的佳作。

张元幹《石州慢•己酉秋,吴兴舟中作》阅读答案

【阅读理解题目】:

石州慢•己酉秋,吴兴舟中作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张元幹

雨急云飞,惊散暮鸦,微弄凉月。谁家疏柳低迷,几点流萤明灭。夜帆风驶,

满湖烟水苍苍,菰蒲零乱秋声咽。梦断酒醒时,倚危樯清绝。

心折,长庚②光怒,群盗纵横,逆胡猖獗。欲挽天河,一洗中原膏血。两宫

③何处?塞垣只隔长江,唾壶空击悲歌缺。万里想龙沙④,泣孤臣吴越。

[注]①宋高宗建炎三年,金兵大举南下,宋高宗狼狈南逃。②长庚:即金星,

又名太白星。③两宫:指宋徽宗与宋钦宗二帝。④龙沙:泛指沙漠,这里指宋徽

宗、钦宗被囚禁的地方。

⑴这首词上阕的景物描写渲染了怎样的氛围?有什么作用?(4

_________分)

⑵“心折,长庚光怒,群盗纵横,逆胡猖獗”句中词人“心折”的原因是什

么?请简要概括。(2

_________分)

⑶下阕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

_________分)

【参考答案】:

⑴(4分)渲染了凄伤清绝的氛围(1分)。写出了沿途景色的特点(1分),

暗示了当时时局的动荡和自身的颠沛流离(1分)。

⑵(2分)一是“群盗纵横”的内忧,二是“逆胡猖獗”的外患。评分建议:

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只抄原句不得分。

⑶(4分)①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忧虑;②希望洗雪国耻却壮志难酬的悲痛;

③对统治者偏安江南、不思迎回徽钦二帝和收复失地的愤慨;④遥思二帝、自己

成为孤臣流落他乡的痛苦。

注释

⑴低迷:模糊不清。

⑵菰:俗称“茭白“。蒲:蒲柳,即水杨。这句说,萧瑟的秋风吹刮着杂乱

的茭白和蒲柳发出凄切悲哀的声音。

⑶危樯:船上高高的桅杆。

⑷心折:比喻伤心之极。

⑸长庚:即金星,又名太白星。

⑹逆胡:这里指侵犯南宋的女真奴隶主统治者。猖獗:猖狂。

⑺天河:即银河。杜甫《洗兵马》:“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这

里的意思是,要击退金兵,收复中原。

⑻两宫:指宋徽宗与宋钦宗,被金兵掳去。张元干《挽少师相国李公(纲)》:

“不从三镇割,安得两宫迁。“

⑼塞垣:边界。这句说,当时宋与金的分界只隔一条长江。

⑽唾壶:《世说新语豪爽》:“王处仲每酒后,辄咏‘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按:曹操《龟虽寿》诗句)以铁如意打唾壶,壶口尽缺。

“这里借用来抒发抗金抱负不能实现的悲愤。

⑾龙沙:沙漠,泛指塞外,这里指宋徽宗、钦宗囚禁的地方。

⑿孤臣:孤立之臣。这里作者自称。吴越:古代国名,在今江苏、浙江一带。

这两句是说,想到南宋皇帝还囚禁在遥隔万里的北方,自己在南方船上,心中感

到无比悲伤。

【赏析】:

《石州慢己酉秋吴兴舟中作》是宋代词人张元千的一首词作,上阕写景、

下阕抒情,抒发了对于国破家亡的愤恨和对于志向不得舒展的激愤。

公元1129年(宋高宗建炎三年),即己酉年。这年春天,金兵大举南下,直

逼扬州。高宗从扬州渡江,狼狈南逃,这时长江以北地区全部被金兵占领。作者

当时避乱南行,秋天在吴兴(今浙江湖州)乘舟夜渡,抚事生哀,写下了这首悲

壮的词作。“泣孤臣吴越”即全词结穴之句,通篇写悲愤之情。

上片写景,即写愤激之情的郁积过程。作者用色彩黯淡的笔调构画出在舟中

所看到的夜景,雨霁凉月,疏柳低垂,流萤明灭,菰蒲零乱,烟水苍茫,秋声呜

咽……一切都阴冷而凄凉。其意味深厚,又非画图可以比拟。首先,“雨急云飞”

一开篇就暗示读者,这是一阵狂风骤雨后的宁静,是昏鸦乱噪后的沉寂,这里,

风云莫测、沉闷难堪的气候,与危急的政局是有相同之处的。其次,这里展现的

是一片江湖大泽,类似被放逐的骚人的处境,作者从而流露出被迫为“寓公”的

无限孤独徬徨之感。的确,在写景的同时又显现着在景中活动着的人物形象,静

中有动,动静结合。

他在苦闷中沉饮之后,乘着一叶扁舟,从湿萤低飞、疏柳低垂的水路穿过,

驶向宽阔的湖中,冷风拂面,梦断酒醒,独倚危樯……此情此景,不正和他“怅

望关河空吊影,正人间鼻息鸣鼍鼓”(《虞美人》)所写的情景一致么?只言“清

绝”,不过意义更加含蓄。于是,一个独醒者、一人梦断后找不到出路的爱国志

士形象逐渐显现出来。这就为下片尽情抒情作好了铺垫。

过片的“心折”(心惊)二字一韵。这短促的句子,成为全部乐章的变徵之

声。据《史记天官书》载,金星(夜见于西方被称为“长庚”)主兵戈之事。

“长庚光怒”上承夜景,下转入对时事的感慨和愤怒,就有水到渠成般的感

觉。当时时局内外交困。建炎二年济南知府刘豫叛变降金;翌年,苗傅、刘正彦

作乱,迫高宗传位太子,后被平叛。“群盗纵横”句是说应该痛斥这些奸贼。不

过据《宋史宗泽传》载,当时南方各地涌现了很多义军组织,争先勤王,而“大

臣无远识大略,不能抚而用之,使之饥饿困穷,弱者填沟壑,强者为盗贼。此非

勤王者之罪,乃一时措置乖谬所致耳”,此句作为对这种不幸情况的痛惜可以讲

得通。总之,这一句是写内忧。下句“逆胡猖獗”则写外患。中原人民,生灵涂

炭,故词人非常痛切。这里化用了杜诗“安得壮士挽天河,尽洗甲兵长不用”(《洗

兵马》)的名句,抒发自己强烈愿望:“欲挽天河,一洗中原膏血!”然而愿望归

愿望,现实是无情的。词人进而指出尤其不能忍受的事实:一是国耻未雪,徽钦

二帝还被囚于金。“两宫何处”的痛切究问,对统治者来说无异于严正的斥责。

二是国土丧失严重——“塞垣只隔长江”。三是朝廷上主战的将士个个遭受迫害,

“唾壶空击悲歌缺”。《世说新语豪爽》:“王处仲(敦)每酒后辄咏‘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如意打唾壶,壶口尽缺。”王敦所咏曹操《龟

虽寿》中的句子本含志士惜日短之意,这里暗用目的是抒发作者爱国主张横遭摧

抑,志不获伸的愤慨,一“空”字可谓意义深刻。由于这一系列现实障碍,词人

的宏愿是无从实现。这恰与上片那个独醒失路的形象相符合,相一致。最后二句

总结全词:“万里想龙沙,泣孤臣吴越。”“龙沙”本指白龙堆沙漠,亦泛指沙塞,

这里借指二帝被掳囚居之处。“孤臣”描写不被君王重视臣子,即词人自指,措

词带有愤激的感情色彩。“泣孤臣吴越”的画面与“倚危樯清绝”遥接。

张元干擅长作清丽婉转之词,而他又将政治斗争内容纳入词作,是南宋豪放

派词人引路的人物。此词就是豪放之作,它上下片分别属写景抒情,然而将秋夜

泛舟的感受与现实政局形势巧妙结合,词境浑然一体。语言流畅,又多用倒押韵

及颠倒词序的特殊句法,如“唾壶空击悲歌缺”(即“悲歌空击唾壶缺”)、“万里

想龙沙”(“想龙沙万里”)、“泣孤臣吴越”(“吴越孤臣泣”)等,皆用语劲健,耐

人回味。

杜甫《畏人》阅读答案

【阅读理解题目】:

畏人

杜甫

早花随处发,春鸟异方啼。

万里清江上,三年落日低。

畏人成小筑,褊性合幽栖。

门径从榛草,无心走马蹄。

注]①本诗创作于作者漂泊蜀中的第三年(公元762年)。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异方”是指异地他乡,作者指出自己漂泊异地他乡也能看到美丽动人的

早春之景,这春景给了自己一些慰藉。

B.颔联以时空对举的方式,指出清江万里远离都城长安,而自己离开都城

又已经多年,在这种阔大辽远的境界之中愈发地显出作者的孤独渺小。

C.《畏人》在前两联采用了间接抒情的方式,而后两联采用了直接抒情的方

式。

D.五言律诗《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现出是作者青年时

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风格遒劲峻洁、气魄雄放,而本诗的情感与风格却与之截

然不同。

E.尾联的“从”可以理解为“纵”,放任的意思;“榛草”即杂草。

2.请结合全诗分析作者在尾联所表达出来的情感。(6分)

【参考答案】:

1.A、2分,C、3分(A正是突出身处他乡的漂泊之感;C尾联不是直接抒

情)

2.(分析尾联2分,指出情感2分,结合前文2分)

尾联所写是作者生活之处已是门庭杂草丛生,就连马都不愿意从这里走过。

(2分)首联中写的虽是早春美景,但作者漂泊他乡的愁情更浓;颔联写作者离

开都城很远也很久,失意的作者中倍感孤微;而自己不敢见到他人,只适合过眼

下这种幽居的生活,(2分)所以在尾联中用荒芜的庭院小路来揭示作者处境与

内心的孤苦。(2分)

李白《赠汪伦》试题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阅读理解题目】:

赠汪伦①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②声。

桃花潭③水深千尺④,不及⑤汪伦送我情。

[注释]

①汪伦:李白在桃花潭结识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李白游览桃花潭时,汪

伦常常用美酒款待他。临走时,李白做这首诗赠与汪伦。②踏歌:一种民间歌调,

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着拍子,这是唐代民间流行的一种唱歌方式。③桃花

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泾县西南。④深千尺:很深,这里用了夸张手法。⑤不及:

比不上。

[译文]

我乘船将要远行,忽然听见岸上踏地为节拍,有人边走边唱前来送行。桃花

潭水虽然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厚。

[阅读训练]

(1)诗的前两句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_____”,展示了一

幅离别的画面。起句“____”,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

时。

(送行者乘舟)

(2)诗的后两句是“____”(表现手法),进一步说明送别的地点在桃花潭。

“____”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尾一句的抒情作了伏笔。

(抒情深千尺)

(3)结尾句“不及汪伦送我情”,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表达了朋友之间真挚纯洁的深情。)

(4)清朝的沈德潜很欣赏“不及汪伦送我情”这一句,他说:“若说王伦之

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已转换间。”(《唐诗别裁》)显然,妙就妙

在“_____”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

形象,自然而又情真。所以,“_____”就成为后人抒写别情的常用语。

(不及桃花潭水)

【赏析】:

天宝十四载(755),李白从秋浦(今安徽贵池)前往泾县(今属安徽)游桃

花潭,当地人汪伦常酿美酒款待他。临走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了这首诗留

别。

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一幅离别的画面。起句

“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这句使我们仿佛见

到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

送行者是谁呢?次句却不象首句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那样直叙,而用了曲笔,只说听见歌声。一

群村人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前来送行了。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说“忽闻”

而不用“遥闻”。这句诗虽说得比较含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人已呼之欲

出。

诗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深千

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

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

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

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更有多少深呢?

耐人寻味。清沈德潜很欣赏这一句,他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

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显然,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

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

然而又情真。

这首小诗,深为后人赞赏,“桃花潭水”就成为后人抒写别情的常用语。由

于这首诗,使桃花潭一带留下许多优美的传说和供旅游访问的遗迹,如东岸题有

“踏歌古岸”门额的踏歌岸阁,西岸彩虹罔石壁下的钓隐台等等。

何绍基《素心兰》阅读答案

【阅读理解题目】:

《素心兰》

何绍基

深心太素绝声闻,悔托灵根压众芬。

万古贞风怀屈子,一江白月吊湘君。

香愈澹处偏成蜜,色到真时欲化云。

园榭秋光都占尽,故应冰雪有奇文。

[注]何绍基:清代著名书画家,诗人。

1.结合诗歌内容赏析颔联的艺术手法。(5分)

2.分析诗中“素心兰”的形象,谈谈该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6分)

试题答案:

1.①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诗人赋予秋兰以人的精神,歌颂其具有屈原的正

直风骨,具有明月的虽然淡雅却清操永恒的美,表现了诗人对秋兰的喜爱之情。

②诗人展开联想,由眼前的秋兰,联想到与其有关于安全的名言警句 着相同境遇的屈原,联想到湘水

之神湘君,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空间,拓展了诗歌的境界。

2.诗中的素心兰,色淡香远,胜过众芳的俗艳浓郁;虽因众芳的妒忌而愤

郁,却仍保持自己高洁的节操。本诗正是以吟颂秋兰来表达对恬淡自持又流芳万

古的君子节操的赞美。

【问题】

1.分析诗中“素心兰”的形象,谈谈所表达的思想感情。(5分)

2.分析颈联的描写手法。(5分)

【参考答案】:

1.诗中的素心兰,虽然色淡香远,却胜过众芳的俗艳浓郁;虽因众芳的妒忌

却愤郁,却仍保持自己高洁的节操;本诗正是以吟颂秋兰来赞美恬淡自持又流芳

万古的君子节操。

[解析]本诗是咏物诗,借吟咏自然界的花卉来表达一种人生理想,所以分析

时要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抓住所写物象的特点,来体会其所象征的人物,所体

现的思想情感。

2.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诗人赋予秋兰以人的精神物质,歌颂其具有屈原一般

的正直风骨,具有明月一样虽然淡雅却清操永恒之美,表现了诗对秋兰的喜爱之

情。

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万古贞风”写秋兰的精神,也就是坚贞正直的风骨;“一

江白月”写秋兰的淡泊高洁;与上文的“众芳”作对比,突出秋兰的独特风采。

运用了虚实相生,诗人展开联想,由眼前的秋兰,联想到与其有着相同境遇

的屈原,联想到空灵如幻的湘水之神湘君,虚实相生,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而且拓展了诗歌的境界。使人们感悟到,秋兰的万古之香远胜众芳的一时之艳,

年岁有时而终,荣乐止乎其身,唯有高洁的精神节操历经万古沧桑而不衰。

[解析]此联关乎诗歌思想情感的表达。诗人把秋兰的精神用屈原、湘君来体

现,这是联想的手法,可以说屈原、湘君是秋兰精神的具体化,也可以说秋兰的

形象借屈原、湘君而获得了更加丰富的意蕴。联想本身就是虚写,所以,凡是运

用联想之处,肯定是加入了虚写、想象的成分。三种手法,能够分析出其中的两

种就可得满分。如有其他分析,只要合理,也可得分。

何绍基(1799~1873)晚清诗人、画家、书法家。字子贞,号东洲,别号东

洲居士,晚号蝯叟。湖南道州(今道县)人。道光十六年进士。咸丰初简四川学政,

曾典福建等乡试。历主山东泺源、长沙城南书院。通经史,精小学金石碑版。据

《大戴记》考证《礼经》。书法初学颜真卿,又融汉魏而自成一家,尤长草书。

何绍基有《惜道味斋经说》、《东洲草堂诗文钞》、《说文段注驳正》等。

温庭筠《过分水岭》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阅读理解题目】:

过分水岭

温庭筠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

试题

1.这首诗的第一句中的“似”字能否换为“却”或“亦”?为什么?

2.有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有情”二宇是金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关

键”之说?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3.韩愈在论述七言诗时曾发表过这样的观点:六字寻常一字奇。简要指出“溪

水无情似有情”一句中的“似”字“奇”在哪?起什么作用?(4分)

4.“惜别潺湲一夜声”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达到了怎样的修辞效果?(2

分)

阅读答案

1.不能。溪水是没有感情的自然物,说它有情是一种主观感觉,用“似”

表现的正是这样一种不确定、不肯定的主观感觉;“却”表强烈转折,若换为“却”,

则过于生硬,没了情趣;“亦”表并列,若换为“亦”,则“无情”“有情”失去

主次。

2.本诗写溪水与诗人“同行”“惜别”都为了写溪水的“有情”,可见“有

情”是全诗的关键。

3.“似”字将人的主观情感注入客观景物之中,使本无生命的溪水充满了情

趣;(2分)在结构上,这个字勾联以下三句,“同行”、“分头”、“惜别”这些情

感皆由此而来。(2分)

只答引出下文给1分

4.用拟人,使本无生命的溪流充满了人的惜别之情,显得情趣盎然。

(手法1分,效果1分)

【问题】

1)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写“溪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

分)

_________

(2)有人认为,“溪水无情似有情”中的“似”字改成“却”字更好,你是否

同意这一观点?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拟人。前一首诗写一夜潺湲的溪水仿佛是在和自己这个同行三日的友

伴殷勤话别。诗人由溪水的“有情”表现自己对溪水的依依惜别之情。

(2)可以有两种答案:

①不同意。溪水本无情,但眼前这条溪水,却又似乎有情。“似”字暗透出

这只是诗人时或浮现的一种主观感觉,语意灵动轻妙;并设置悬念,引导读者去

体悟作者的感情。

②同意。在“入山三日”的旅程中,溪水与旅人一路相伴,慰藉他寂寞;而

将别之际,又一夜潺湲,依依惜别。“却”字肯定并强调了溪水的有情,赋予溪

水一种动人的人情美。而“似”字无此意味。

[译文]

溪水本是无情的,但入山这三天里,得到了它的同行,便有了情感。前边就

是分头之处了,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涌起依依惜别之情。

【赏析】:

唐代诗人温庭筠创作的《过分水岭》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此诗化无

情之物为有情,抒写作者在过分水岭时与溪水的一段因缘及其感受。

化无情之物为有情,往往是使平凡事物富什么的拼音 于诗意美的一种艺术手段。这首短

诗,很能说明这一点。

诗中所写的分水岭,大约是今陕西略阳县东南的嶓冢山。这是秦蜀或秦梁间

往来必经之地,在唐代是著名的交通要道,故一般径称分水岭而不必冠以所在地。

题称“过分水岭”,实际上写的是在过分水岭的行程中与溪水的一段关于过年的古诗 因缘,以及

由此引起的诗意感受。

此诗语言朴素而似散文,然而却颇富情趣。不仅把一条山间溪流拟人化了,

而且拟的还是个痴情的小女生,她不辞辛苦的送行三日,离别前夜终于忍不住呜

咽起来,给人感觉既可爱,又有情,甚至惹人想温言而又轻柔的替飞卿去抚慰她。

可以想象,此条溪流必然是娟秀而温婉的,而且和飞卿一路相处愉快,否则飞卿

大概也不会有这般佳兴。

首句就从溪水写起。溪水是没有感情的自然物,但眼前这条溪水,却又似乎

有情。在这里,“无情”是用来引出“有情”、突出“有情”的。“有情”二字,

是一篇眼目,下面三句都是围绕着它来具体描写的。“似”字用得恰到好处,它

暗透出这只是诗人时或浮现的一种主观感觉。换成“却”字,便觉过于强调、坐

实,可是能够肯定并强调溪水的有情,赋予溪水一种动人的人情美;改成“亦”

字,又不免掩盖主次,使“无情”与“有情”平分秋色。只有这个“似”字,语

意灵动轻妙,且与全诗平淡中见深情的风格相统一。这一句在点出“有情”的同

时,也就设置了悬念,引导读者去注意下面的解答。

次句叙事,暗点感到溪水“似有情”的原因。嶓冢山是汉水与嘉陵江的分水

岭,因为山深,所以“入山三日”方能到达岭头。山路蜿蜒曲折,缘溪而行,故

而行旅者感到这溪水一直在自己侧畔同行。其实,入山是向上行,而水流总是向

下,溪流的方向和行人的方向并不相同,但溪水虽不断向相反方向流逝,而其潺

湲声却一路伴随。因为深山空寂无人,旅途孤孑无伴,这一路和旅人相伴的溪水

便变得特别亲切,仿佛是有意不离左右,以它的清澈面影、流动身姿和清脆声韵

来慰藉旅人的寂寞。读者从“得同行”的“得”字中,可以体味到诗人在寂寞旅

途中邂逅良伴的欣喜;而感于溪水的“有情”,也于“得”字中见出。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在“入山三日”,相伴相依的旅程中,

“溪水有情”之感不免与日俱增,因此当登上岭头,就要和溪水分头而行的时候,

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涌起依依惜别之情。但却不从自己方面来写,而是从溪水方面

来写,以它的“惜别”进一步写它的“有情”。岭头处是旅途中的一个站头,诗

人这一晚就在岭头住宿。在寂静的深山之夜,耳畔只听到岭头流水,仍是潺湲作

响,彻夜不停,仿佛是在和自己这个同行三日的友伴殷勤话别。这“潺湲一夜声”

五字,暗补“三日同行”时日夕所闻。溪声仍是此声,而当将别之际,却极其自

然地感觉这溪水的“潺湲一夜声”如同是它的深情的惜别之声。在这里,诗人巧

妙地利用了分水岭的自然特点,由“岭头”引出旅人与溪水的“分头”,又由“分

头”引出“惜别”,因惜别而如此体会溪声。联想的丰富曲折和表达的自然平易,

达到了和谐的统一。写到这里,溪水的“有情”已经臻于极致,诗人对溪水的深

情也自在不言中了。

分水岭下的流水,潺湲流淌,千古如斯。看到过这条溪水的旅人,何止万千,

但似乎还没有人从这个平凡景象中发现美,发现诗。由于温庭筠对羁旅行役生活

深有体验,对朋友间的情谊分外珍重,他才能发现溪水这样的伴侣,并赋予它一

种动人的人情美。这里,与其说是客观事物的诗意美触发了诗人的感情,不如说

是诗人把自己美好的感情移注到了客观事物身上。化无情为有情,前提是诗人自

己有情。

张养浩《晨起》阅读答案及赏析

【阅读理解题目】:

晨起

张养浩

恋枕嫌多梦,开帘曙色迷。

鹤寒依户立,猿馁近厨啼。

蹴石泉鸣屋,吞烟树隐堤。

村居真可喜,触处是诗题。

[注]元至治元年(1321),张养浩因上《灯山疏》批评皇帝奢侈而触怒了元英

宗,为避祸辞去参议中书省事职务,归隐故乡。

1.请简要分析诗人晨起前后不同的心情。(4分)

2.请简要赏析颔联和颈联景物描写的手法。(4分)

【参考答案】:

1.(1)诗人晨起前,处于“恋枕”与“嫌多梦”的矛盾中,透露出些许烦恼

和不平静;(2分。意思对即可)晨起后,发现村居环境充满诤隋画意,喜悦之情

油然而生。(2分。意思对即可)

2.(2)颔联写鹤立与猿啼,一静一动;颈联“泉鸣屋”动中有静,“树吞烟”

静中有动。景物描写动静结合,突出了清晨山村的清新幽静,流露出诗人归隐田

园后怡然自得的心境。(4分。从“炼字”等手法分析,言之成理亦可。手法1

分,分析1分,效果1分,语言表达1分)

作者

张养浩,历官堂邑县尹、监察御史、翰林学士、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

他居官清正,敢于犯颜直谏。因看到元上层统治集团的黑暗腐败,便以父老归养

为由,于元英宗至治元年(1321),张养浩因上《灯山疏》批评皇帝奢侈而触怒了

元英宗,为避祸辞去参议中书省事职务,归隐故乡,过起了寄情山水的闲适生活。

在此期间创作了大量歌咏隐逸生活的作品。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归隐田园后怡然自得的心情。

恋枕嫌多梦,开窗曙色迷。开头两句写了诗人早晨起床前贪睡懒起,的确辞

官后心情轻松了许多,应该可以好好睡觉,不用那么早起床了,但是又怕梦见曾

经官场的险恶与勾心斗角,诗人的内心处于“恋枕”与“嫌多梦”的矛盾之中,

透露出些许烦恼和不平静。诗人在同一时期另一首诗篇《普天乐》中写道:“折

腰惭,迎尘拜。槐根梦觉,苦尽甘来。”写出了在任职期间的内心的极大痛苦。

这种宦海沉浮、仕途险恶的经历令诗人觉得连做梦都是痛苦的折磨,还不如早点

起香菇炒青菜的做法 床,哪怕天还没有全亮,推开窗,窗外拂晓的天色还是迷蒙一片。

鹤寒依户立,猿馁近厨啼。诗人晨起,倚窗而立,欣赏着这远离官场后与众

不同的风景:清晨雾气弥漫,冷风清寒,白鹤依门而立,厨外山猿啼叫,似因饥

饿而来。这分明是世外桃源,这样的住处,对于在官场已感极其疲惫和厌倦的作

者来说,实在是太怡人、太舒畅了。鹤立猿啼,一静一动,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衬托出了村居清晨的自然静谧。

蹴石泉鸣屋,吞烟树隐堤。窗外幽泉流淌,但闻流水碰到石头上发出了“哗

哗”的响声,清晨的屋子愈显宁静;远处青山隐隐,堤树云雾缭绕,朦胧可见。

这里景物的描写由近及远,既有听觉“泉鸣”的描写,又有视觉“烟树”的景描

写,一动一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而且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更加突出了清

晨山村的清新幽静,流露出诗人归隐田园后怡然自得的心境。此处景物的描写虚

虚与实实,呈现出变幻之美,迷离之美,若隐若现的飘忽之美,这样的美景似乎

让诗人忘却了一切忧愁与烦恼,完全陶醉于清晨山村之美景了。

村居真可喜,触处是诗题。诗人细品着村居景致,渐渐地,感到物与我的交

融,人与物之间产生了浓厚的情感,这宜人的景色让人怡然自得。远离了黑暗的

官场,面对田园的自然美景,觉得一切都充满了诗情画意,喜悦之情油然而生。

流露出了一种超脱感和新鲜感,风格清新而明快。

张养浩的诗歌主要反映辞官后闲居生活之乐趣,并不是真正在歌咏田园,自

与历史上的田园诗人有所不同。

辛弃疾《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阅读答案及赏析

【阅读理解题目】:

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

辛弃疾

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无情水

都不管,共西风、只管送归船。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

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贤。想夜半承明②,留教视草③,却遣筹边。

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酒只依然。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

[注]①范停:即范昂,滁州通判,将赴京城临安。悴,副职。辛弃疾当时任

滁州知州。②承明:汉有承明庐,为朝官值宿之处。③视草:为皇帝起草制诏。

1.赏析“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两句的妙处。(5分)

【参考答案】:

①描写了想象中朋友在旅途品尝美食、回家后享受儿女团聚的天伦之乐的情

景。(2分)

②运用想象与列锦的手法(众多的名词意象组合),强化了江上品美味、家

中团聚的画面感,情感由送别的悲伤转为对朋友的美好祝福,含蓄地表达了情感。

(3分)

(意思对即可,共5分。)

2.词的下阕表达了词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①激励友人奋进,称赞他的才能,希望他得到重用,到玉殿为皇帝起草制诏;

②壮志难酬的苦闷,自己不能去朝天,依然愁肠满怀,借酒浇愁。

③杀敌报国的渴望,有为国效力的壮志豪情,而梦中才有执弓弦驰骋战场的

场景。

【赏析】:

《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是宋朝词人辛弃疾的作品。这首词作于干道八年

(1172)滁州(今属安徽)任上,是为送他的同事范昂赴京城临安而作。上片写

惜别之情和流光虚度之叹。下片寄托自己感慨之情。全词运用对比的手法寄托情

怀,从“怯”开始,到“况”一进,再“只管”一恨;到下片“便好”到“问我”

到“醉来”,层层相催,逼人欷献叹惋。抒发离情中透露着豪放。

本篇为送别词。

上片写送别情景,表现对友人的深情和祝愿,也抒写了老大无成迟暮之悲。

“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三句直抒胸臆,奠定了全词深沉悲慨的基调。

面对眼前离别的酒宴,词人思绪万千,觉得兴致趣味消减,开始担心害怕匆匆飞

逝的流年。词中并未点破词人所忧闷的事情,但从“老来”二字,可见端倪。辛

弃疾写本词时,正值壮年,却以老迈自居,为何?联系当时的局势,就可理解。

乾道八年,辛弃疾出任滁州知州,本是大材小用,而当时南宋朝廷苟且偷生,眼

看北伐遥遥无期,词人担心自己老了,再也没有报国的机会,于是直言“老来”,

而又“怯流年”。“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此时已到了中秋之日,

而友人又要离去,再加上自己身处政治逆境中,怎能不觉悲凉愁闷?但“无情水

都不管,共西风、只管送归船。”流水也无情全不顾人感受,和西风一道只管送

你的归船。“都不管”和“只管”二词,一语双关,既是责怪流水与西风的无情,

又暗示范倅离任是因朝中恶势力当道。末二句笔锋陡转,转为温馨平和的场面,

好在你回去便可吃莼菜鲈鱼,中秋夜和儿女一同欢聚灯前。此句为词人对范倅离

任后入朝前返家的天伦之乐的想象。

下片写别后情景,以浪漫的想象,设想友人将有美好前程,也抒写了词人愁

肠病酒、报国无门的苦闷。

全篇章法起伏跌宕,风格沉郁顿挫。

杨万里《虞丞相挽词三首其一》阅读答案

【阅读理解题目】:

虞丞相①挽词三首

(其一)

杨万里

负荷便宜重,经纶别有源。

雪山②真将相,赤壁再乾坤。

奄忽人千古,凄凉月一痕。

世无生仲达③,好来未须论。

[注释]①虞丞相,名允文,南宋抗金名臣。虞允文曾率军赢得采石(今属安

徽马鞍山市)大捷,在南宋朝野获得极高声誉。乾道八年秋,赴四川综理军政事

务,后病逝。谥号忠肃。②杜甫在《八哀诗》中赞严武平定吐蕃叛乱:“公来雪

山重,公去雪山轻。”③仲达,司马懿的字。三国时有谚日:死诸葛能走生仲达。

8.这首挽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

9.联系全诗,赏析“奄忽人千古,凄凉月一痕”一联的意境。(6分)

【参考答案】:

8.用典。(1分)①颔联运用严武平定吐蕃叛乱与孙刘联军在赤壁打败曹操

两个典故,十分贴切、概括地道出虞允文平生行迹与功业,气魄宏大,语言遒劲。

(2分)②尾联用诸葛亮死后吓走司马懿的典故,突出了虞允文的才略过人,世

无敌手。(2分)

9.①“奄忽人千古,凄凉月一痕”写虞允文身亡,埋骨地下,只有一弯冷

月相伴,场景极为凄凉寂寞。(2分)②这与前面的功高盖世的业绩形成鲜明的

对比,不仅使诗意曲折跌宕,而且切合悼词口吻,在对比中抒发诗人无限的感慨:

既表达了对一代名臣的沉痛悼念,又饱含着对国家安危的深切忧虑。(4分)

作者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汉族

江右民系,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文学家、爱

国诗人、官员,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中兴四大诗人”,

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官至宝谟阁直学士,

封庐陵郡开国侯,卒赠光禄大夫,谥号文节。

刘克庄《忆秦娥梅谢了》阅读答案及赏析

【阅读理解题目】:

忆秦娥

刘克庄

梅谢了,塞垣冻解鸿归早。鸿归早,凭伊问讯,大梁遗老。

浙河西面边声悄,淮河北去炊烟少。炊烟少,宣和宫殿,冷烟衰草。

[注]这首诗写于诗人任建阳(今属福建)令时,当时南宋小朝廷偏安东南一隅。

诗人后来因该诗被贬官。①大梁:战国时魏国都城,这里指北宋首都汴京。②浙

河西面:指宋代浙江西路,包括镇江一带,即当时接近宋、金分界(淮河)的前线

地方。③宣和:北宋徽宗年号。

(1)词的上阕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请说说诗人情感的寄托物是什么?选用这

样的意象有何好处?(5分)

答:表达了南方爱国志士对北方骨肉同胞的思念之情和对他们坚持抗争的声

援,以及无法收复中原的苦闷。(2分。答到任意两点得满分)情感寄托物是归鸿。

(1分)鸿雁,是一种候鸟,春季自南方飞往北方。鸟可以飞回,人却不能回去,

真是情何以堪!词人委托北去的鸿雁带去口信,向长期处于金人统治下的宋朝遗

民表示慰问,个中滋味,难以尽表。真是蕴藉深致。(2分。答到好处得2分。

如果写到“含蓄、深远、意味深长”之类,而无对词意的阐发,仅得1分。词句

意思理解正确,得1分。)

(2)词的下阕作者展开想象的翅膀,为我们展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你觉得整

首词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3分)

答:词人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山河破碎图。宋金前线,边声悄寂,防务废弛,

更何谈恢复的准备!昔日大好山河,沦落敌手,哀鸿遍野,了无生机。奢华的宫

殿,满目凄凉。(2分意思大致对就可以得分。)感情基调是沉痛、悲愤的。(1

分)

3、词的上片借助鸿雁北归的形象是要表达什么内容?这一形象与下片有什么

联系?

【参考答案】:中国古代有“鸿雁传书”之说,词的上片借助鸿雁北归这一

形象,是要带去词人对中原人民的问候,表达了对沦于金人统治的中原人民的关

怀和收复失地的愿望。鸿雁北归引发词人展开想像的翅膀,随着鸿雁飞向北方,

去了解抗金前线和中原沦陷区的情况。没有鸿雁北归的形象,下片就与上片失去

了联系。

解析:刘克庄是南宋著名词人,写过许多爱国词章。这首词借“鸿雁北归”

抒发感慨,表达了沉痛的关切和忧虑之情。上片从景物写到心情。江南的梅花谢

了,北方边塞地区也应该解冻了,南来的鸿雁正及早地归去。词人托鸿雁带信,

问候汴京遗老身陷金人铁蹄的苦难。下片是词人顺着鸿雁北飞方向的眺望和想像:

抗金前线,边声悄然,南宋统治者早已没有收复中原的雄心了;淮河以北金人占

领的地区,人烟稀少,一片荒凉;曾经繁华一时的北宋都城汴京,现在已是冷烟

点点,衰草遍地。词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情景,既是对国家衰亡的感叹,也是对

南宋统治者的指责。可以看出,这首词的感情沉痛而激愤。在写法上,上下两片,

都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写得很有技巧。

本题第一问的解答并不困难,鸿雁传书的意象,同学们大都熟悉,南宋爱国

词人关切中原失地的词章,在中学里也学过多篇。鸿雁传书的意象与下片的联系,

可能会使一些同学感到困难,因为下片没有这方面的蛛丝马迹。但只要把握了这

首词在写作思路和结构上的特点,以及下片运用的想像方法,解答起来也就不困

难了。

【赏析】:

《忆秦娥梅谢了》是南宋诗人刘克庄的一首词。刘克庄借鸿雁的眼光展示

了北宋宫殿的凄凉景色,抒发出故宫黍离、国家衰亡的悲愤,也是对南宋当局的

强烈指责。

北宋灭亡,中原沦丧,人民生活在异族的铁蹄之下。小碴子粥的做法 这对生活在南北宋之交

和南宋时代的文人士大夫心灵造成了巨大震撼,并成为他们在诗词中反复吟咏的

主题。刘克庄这首词就是这样,他通过鸿雁北归,问候北方人民,遥想中原的残

破景象,表达出渴望统一的强烈愿望。“梅谢了,塞垣冻解鸿归早。”江南梅花凋

谢了,万物逐渐复苏。北方边塞地区也应该冰融冻解。南来过冬的鸿雁正及早地

归去。刘克庄此词,别开生面,委托北去的鸿雁,带口讯向长期处于金人统治下

的宋遗民进行慰问。“鸿归早,凭伊问讯,大梁遗老。”大梁,是指北宋首都汴京。

遗老,年老的遗民。词人托鸿雁向他们问候,是表示对他们处境的关心,是对他

们抗争的声援,同时也表达了南方爱国志士对北方骨肉同胞的思念之情。然而,

何时才能完成统一大业呢?这却是无言可说了。

词的下片,作者的想象翅膀随着鸿雁的北去而飞翔,展现出祖国大好山河残

破冷落、人民流散、田园宫室荒芜的景象。“浙河西面边声悄,淮河北去炊烟少。”

浙河西面,指浙江西路,包括镇江一带即当时接近宋、金分界(淮河)的前线之

地。地处边防,却悄寂无声,反映南宋当局的苟且偷安,防务废弛,当然更谈不

上恢复的准备。淮河以北,是金人占领的地区。炊烟少,指在战争破坏和被金人

奴役掠夺之下,人烟稀少,一片荒凉。这里真实地揭示了广大民众的苦难生活。

最后两句,感情浓烈而深沉:“宣和宫殿,冷烟衰草。”宣和,北宋徽宗年号。北

宋的汴京,到徽宗时期,城市的繁荣,宫廷的奢华到了极点。北宋末年统治者“竭

府库之积聚,萃天下之伎艺”,大兴宫殿,广植花木,穷奢极欲,激起人民的反

抗,导致金人的入犯无力抵御,结局是身为俘虏,生灵涂炭,而逃到南方的赵宋

统治集团,则又在西子湖畔营造起安乐窝,在那里醉生梦死,将祖宗故国抛在脑

后。这一句表达的感情不禁让人想起李后主《虞美人》中的名句“雕栏玉砌应犹

在,只是朱颜改”,只是后主抒发的是物是人非的感慨,而刘克庄在这一句中抒

发的只怕是物也非、人也非的更为深沉的慨叹。

这两句不用动词和虚字而把时间、地点、景象和人物感情自然地组合起来,

构成一幅雄浑苍凉的广阔图画,鲜明形象,而含意却十分深远,耐人玩味,与李

白《忆秦娥》的“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可谓同曲同工。

朱淑真《减字木兰花春怨》阅读答案及赏析

【阅读理解题目】:

减字木兰花

春怨

独行独坐,独倡独酬还独卧。伫立伤神,无奈轻寒著摸人。

此情谁见,泪洗残妆无一半。愁病相仍⑶周英语 ,剔尽寒灯梦不成。

注释:朱淑真是一位容貌出众、善绘画、通音律、工诗词、乐交游的才女,

但婚姻不美满,婚后抑郁寡欢,故诗词中“多忧愁怨恨之语”。②著摸:撩拨、

沾惹。③仍:重复。④剔:剪剔灯心的动作。

(1)请就上片中的“独”字作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①独,孤独。无论是行走静坐还是吟唱应和,以至卧倒于床

榻,都是凄楚孤零、独自一人,揭示了其婚姻不美满的现实,(2分)②五“独”

连用(重复使用),充分表现出女词人的孤独与寂寞之情,从而塑造了一个茕茕

孑立、形影相吊的女词人的形象。(2分)(答题思路:根据行为分析心理情感,

再到分析人物形象。)

(2)概括女词人在下片中用特写镜头摄取的两幅生动的画面,并简要分析。

(4分)

【参考答案】:①泪洗残妆图。女词人思前虑后、痛定思痛,不由得泪水滚

滚,眼泪洗去了脸上大半脂粉。女词人热爱生活、珍惜青春,因而是一个爱打扮

的人,现在竟听任“泪洗残妆”毫不顾惜,令人催泪悲思。(2分)②夜剔寒灯

图。女词人在愁病交加、恶性循环的劣境中,每每因抑郁难平、心意烦乱而夜不

能寐,只得面对那昏黄暗淡的灯光,把灯芯挑了又挑。(2分)

【问题】

(1)“独”字历来被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6分)

(2)请结合全词分析,词中是如何表现“怨”的。(6分)

[参考答案]

(1)①词人连用五个“独”字,突出了孤独寂寞之意,奠定了全词的感情

基调。②五个“独”字写出了日常生活中词人的孤独,塑造了词人茕茕孑立、形

影相吊的孤苦形象。③五个“独”字反复出现,一唱三叹,有回环往复之音十大感人电影 乐美,

强化了情感。(每点2分)

(2)①反复手法。首句五个“独”字反复出现,突出了孤独之意,怨情自

在其中。②动作和肖象描写。“伫立伤神”“泪洗残妆”等,写出了词人悲伤哀怨

的形象。③直抒胸臆。词中“伤神”“愁病”“梦不成”等词句,直接道出了词人

的春怨之情。(第一点1分,二、三点各2分)

【赏析】:

这首词语言自然婉转,通俗流丽,篇幅虽短,波澜颇多。上片以五个“独”

字,写出了女词人因内心孤闷难遣而导致的焦灼无宁、百无一可的情状,全是动

态的描写。“伫立伤神”两句,转向写静态的感觉,但意脉是相承的。下片用特

写镜头摄取了两幅生动而逼真的图画:一幅是泪流满面的少妇,眼泪洗去了脸上

大半的脂粉;另一幅是她面对寒夜孤灯,耿耿不寐。

“剔尽寒灯”的落脚点不在“剔”字(剪剔灯心的动作),而在“尽”字。“尽”

字是体现时间的。所谓“梦又不成灯又烬”(欧阳修《玉楼春》),显然是彻夜无

眠。对于孤凄愁病的闺中人,只写这一泪、这一夜的悲苦,其他日子里也是完全

可以想象的。又何况是“此情谁见”,无人见,无人知,无人慰藉,无可解脱!

自写苦情,情长词短,其体会之深,含蕴之厚,有非男性作家拟闺情之词所能及

者。

贾岛《送邹明府游灵武》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阅读理解题目】:

送邹明府游灵武

唐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

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试题]

(1)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2)贾岛注重用字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

[答案]

(1)诗中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清正廉洁。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

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

抵得住透骨寒风。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

(2)

①“藏”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便为大雪覆盖的边塞雪景,

写景生动,颇有画意;一个“藏”字,已包含大雪纷飞、道路莫辨、行人稀少等

多重意蕴。

②“透”字,极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朔风砭人肌骨的穿透力,同时还隐含风

急、天寒、衣单等内容,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

[补充注释]

⑴宰:主管。西畿县:唐长安西边的一个县。

(2)“三年”句:这句说,邹明府为官清廉,在任三年连骑的马都没有吃肥。

(3)“债多”句:这句说,为偿还高筑的债台,只好把佩剑买了。“债多平

剑与”,《嘉靖宁夏新志》等宁夏地方志作“债多凭剑与”,此从《全唐诗》本。

(4)“官满”句:这句说,官满卸任后,只有书籍了。

(5)晓角:古代军中报晓的号角。

[译文]

你曾经就任西畿县县令,三年下来,马不生膘。为偿还高筑的债台,只好把

佩剑卖了,任满还乡时,也仅仅是满载车书而归。现在冒着边关风雪远游朔方,

衣衫单薄,难御寒风。此去就住在灵州的一个角落,每日早上可以听到报晓的号

角,平时也没有什么客人来往。

[作者简介]

贾岛(779—843),唐代诗人。字阆仙,自称碣石山人,范阳(今河北涿县)

人。初为浮屠,名无本。来东都时,洛阳令禁僧午后不得出,岛为诗自伤,韩愈

怜之,因教其为文。遂去浮屠,举进士,累举不中第。文宗时,坐飞谤贬长江主

簿,人称“贾长江”。其诗思入僻,多荒凉枯寂之境、寒苦之辞,对后世影响较

大。与孟郊齐名,人言“郊寒岛瘦”。有《长江集》十卷,《小集》三卷,今编诗

四卷。

[赏析]

此诗前两联刻画作者友人邹明府的形象。

首联说,邹明府曾经在西畿县就任三年,勤于政务,衣食节俭,以至于马都

没有长出来肥膘,更说明人没有贪污腐败,非常清廉。

颔联是说,为偿还高筑的债台,只好把佩剑卖了。这句目的是为了说明他为

官清廉,两袖清风。所以任满以后,没有搜刮民脂民膏,满载而归的仅有一车诗

书。这说明了他的志向。

后两联是作者的推测与想象。

颈联说,如今他冒着边关风雪雪远游朔方,这一路狂风暴雪,路上都看不到

他的踪迹,说明了其前程的艰险。大风吹来就掀起了他身上的睡衣,说明他衣衫

简朴,没有什么锦衣华冠,更显得他大方,简朴,不拘小节。尾联是说,他到了

灵州,每天早上能听得到报晓的号角声,家里的人客房根本没有开过,说明基本

也没有什么人来往。这也是为了说明他深居简出,向往宁静,清远脱俗。

此诗所刻画的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清正廉洁。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

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

哪抵得住透骨寒风。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

贾岛注重用字推敲,此诗也体现了这个特点。颈联的“藏”字运用拟人手法,

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便为大雪覆盖的边塞雪景,写景生动,颇有画意;一个“藏”

字,已包含大雪纷飞、道路莫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蕴。“透”字极为传神地展

现了林间朔风砭人肌骨的穿透力,同时还隐含风急、天寒、衣单等内容,富有想

象力和感染力。

本文发布于:2023-03-23 20:57:1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0f55df0be7b67c09b47fb22bf1290fe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苗傅.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苗傅.pdf

标签:苗傅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