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浮庄

更新时间:2023-03-26 05:11:14 阅读: 评论:0

冒菜的做法及配方-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及解决办法

浮庄
2023年3月26日发(作者:除臭方法)

合肥历史文化介绍(上)

合肥,襟江带淮、飞跃发展的安徽省会,也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

古城。秦朝置合肥县,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素以“三国故地、

包拯家乡、淮军摇篮”著称。

一、三国文化

1.简介

三国时期,合肥一直为曹魏驻守的重镇。由于合肥具有“淮右襟

喉之地,江北视为唇齿”和“腹巢湖,控涡颍,膺濡须,枕潜皖,实

用武之地”的重要战略地位。所以围绕着合肥的控制权,魏吴两军在

此频频交火开战,不断点燃硝烟战火,致使这块土地成了名闻遐迩的

三国古战场。最著名的战役有:“张辽威震逍遥津”;“满宠守株待

兔斩吴兵”;“魏将张特计退吴将诸葛硌”。其中,张辽威震逍遥津”

战场遗址就在今逍遥津公园一带。曹操为抵御东吴水师来犯,教练强

弩手而建。史载,东汉末年曹操四次到达合肥,临阵指挥,筑此高台

教练强弩兵将,以御东吴水军,点将台,台基陡峭,边缘勒以砖石,

故名“教弩台”。由于魏、吴在合肥进行了长达32年的争夺,遗下众

多与三国有关的故址。

2.相关名胜古迹

逍遥津公园位于老城区东北角,古为肥水上的津渡,与教弩台仅

一步之遥,以三国时期的古战场而载入典籍。

三国遗址公园位于合肥市庐阳区三十岗,淝河故道北岸,史称三

国“合肥新城”。

三国历史文化馆位于合肥市逍遥津公园内,是对整个“三国”的

形成、兴盛、归晋等进行系统的介绍,而且还有幻影成像等科技表现

手段,人物、军事、科技等内容非常全面,通过专门的讲解,能让人

对整个三国有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教弩台俗称“曹操点将台”,在市内淮河路东段北侧,距淝水、

津水和逍遥津都不远。史载,三国鼎立时期,魏主曹操四次到达合肥,

临阵指挥,筑此高台教练强弩兵将,以御东吴水军。

周公山位于肥西县焦婆乡境内,海拔183米。山上绿化苍翠,

环境优美。相传三国东吴名将周瑜幼年时在此读书,后人为纪念周瑜,

故以“周公”为山名。

……

二、包公文化

1.简介

合肥是包公的出生地,也是他读书成长、尽孝从政的地方,包拯

在这方沃土上整整生活了41年之久,可见包公与合肥人民感情之深厚。

包拯生于合肥,死于合肥,葬于合肥,且还在合肥做过官,造福一方

百姓,合肥人民皆感恩戴德,以他为荣。包拯死后的第四年,为缅怀

包公,合肥人就在当时庐州城内兴化寺修建了包公祠,其后,各地也

都出现类似的纪念活动,代代流传,有口皆碑。合肥包公祠是国内最

早的,影响最大的,但同时,在漫长的千年岁月中,历经沧桑。历朝

历代都不乏修缮工作。清光绪八年,李鸿章捐巨资修复“包孝肃公

祠”,才有了今天所见到的景点。

2.相关名胜古迹

包公祠全名“包公孝肃祠”,坐落在合肥环城南路东段风景优美

的包河公园香花墩小洲上,是包河公园的主体古建筑群。

包公墓园,全称包孝肃梦到老婆生孩子 公墓园,位于合肥市内包河南畔林区,与

包公祠紧紧相连。

包氏宗祠位于肥东县解集乡大包村。为北宋名臣包拯的家族祠堂,

南距包拯出生地小李蛮村(原名小包村)仅2公里。

……侠骨柔情与诗情画意

与金戈铁马相应的是合肥的侠骨柔情和她的诗情画意。

谢家池坝旁,古名笛筝浦,就是关于一段英雄柔情的传说。当年,

一代枭雄曹孟德携歌伎美酒来到金斗河上,筝笛齐鸣,鼓乐助兴。忽

然一阵狂风吹覆座船,美丽的歌妓葬身水底。从此“渔人常夜闻筝笛

声。”虽然,金斗河、笛筝浦在沧海桑田变迁中几尽消失,但这段英

雄柔情的传说让人遐想不断。

历史上,这一带是中原文化与楚文化、吴越文化的交融地带,历

数千年历史的沿革积淀,不显山不露水的合肥积够了足够的底气,经

常隐现着卧龙般的人物,包公就是其中最为杰出的代表。

包公,原名包拯,出身于今肥东县包村。经过各种媒介的传播,

廉洁公正的包青天形象深深烙印在人们心中,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独

特的包公文化。

今天的包公文化园,主要包括包公祠、包公墓、清风阁、浮庄等

著名景点。它庄严肃穆,环境优美,波光涟漪,垂柳依依。

包公祠全称包孝肃公祠,原址为包拯幼年读书的香花墩,明嘉靖

年间始建,太平天国时毁于战火。清代,同为合肥人的晚清重臣李鸿

章筹资重建。

六角亭内的古井,相传此井的水清官好人喝了无事,赃官和不孝

之人喝了会头痛,故称廉泉,这当然是传说,寄托了黎民百姓对包青

天的无限崇仰。

来包公园的人总要看看包公墓,去走近他的铮铮铁骨。宋嘉祜七

年,包拯病逝于河南开封,朝廷追封为礼部尚书。第二年八月,护表

归葬故里肥东大兴集。由于战争频发,墓园遭到毁坏。1985年,省市

政府根据百姓愿望,迁安包拯遗骨于此包河之畔,重建墓园。

墓园内有享堂、包拯家训、以及石文石碑,为名家要人题写,其

中有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所书《孝肃包公传》。

包拯墓室是墓园的主体核心,行走在长长墓道里,仿佛穿越一千

年的历史时空,心灵为之肃静虔诚。

墓志铭是由包拯生前同僚、密友吴奎撰写,洋洋3000多字,记录

了包公脚踏实地,无私无畏,为革除弊政,为强国富民而奋斗的一生。

清风阁,宋式风格建筑群,是1999年为纪念包拯诞辰千年而建。

清风树傲骨,“清风”包含家乡人对这位引以为豪的大清官包公的敬

仰。

包公文化园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包公文化景观,见证了包公铁

面无私的真实生活,它的独一无二让合肥有了世界其他城市所不具备

的特殊文化元素。

“我家住在赤澜桥,邻里相过不寂寥。”在一千多年前的宋代,

赤澜桥是乡野渡口,昔日的涓涓流水见证了一段缠绵悱恻的感情。战

乱中浪迹天涯的大词人姜夔心仪合肥两位弹琴操筝的柳氏姐妹,并留

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热情、包容的合肥人慰藉着一代词人孤寂的心

灵,给了他家的温暖。

稻香楼古木参天,环境清幽。明清易代之际却是刑部尚人龚鼎孳

为秦淮名妓顾媚所筑的爱巢。自号稻香老农的龚鼎孳在家乡的山水怀

抱中与红艳唱和、留有真挚的情感传说。“秦淮八艳”中,唯有安身

合肥的“横波夫人”顾媚善始善终。红颜有幸,合肥这方热土是善待

真情女子的。

这委婉动听的《小辞店》讲述的是一段缠绵的爱情故事,从一个

侧面昭示了合肥女子对真爱的向往和追求。

与珍视男女真情相对的则是合肥人的孝义情怀。今天的三孝口是

繁华的市区,它就有关于张氏三兄弟一段感人的孝道传说。

在现代史上,合肥这块沃土上还孕育了许多杰出的女性,像龚普

生、龚澎、徐畹球龚氏三姐妹,张元和、张允和、张兆和、张充和张

氏四姐妹,她们的涵养学识、她们的人生际遇,洋溢着诗情画意,长

留在世人的记忆中。

吴头楚尾,南北交融。独特的地理位置赋予了合肥人豪爽豁达的

秉性和崇文尚武的侠士风范;长期的中原文化浸润又使得他们清廉孝

悌、重情重义。同时,由于战争造成人口的流失和外来人口的不断迁

移、通婚、融合,使得合肥具有包容与开放的鲜明的城市文化内涵。

在历史的积淀中,合肥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有自己鲜

明独特的内涵,像获得国家非遗的黄梅戏、庐剧、门歌、火笔画、洋

蛇灯等,如同一股清流,滋养着合肥这方热土。

科教名城与魅力滨湖

随着改革开放大潮的奔腾澎湃,合肥又迎来了她新的机遇。

大建设大发展大环境,三大推进,合肥发出了跨越式发展的最强

音。

她,是综合性工业城市。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

发区、庐阳工业园、包河工业园、龙岗综合经济开发区,架构起了合

肥工业城市的完善布局,许多著名企业落户合肥,蓬勃发展。

她,是美丽的园林城市。新中国成立后,合肥注重历史与现实的

融合,讲求城市的品味与情趣。在原环城林带基础上建设形成的带状

敞开式的环城公园,它抱旧城于怀,融新城之中,城中有园,园中有

城。董铺水库、天鹅湖、翡翠湖、南艳湖让合肥有了灵性、有了波动。

她,是著名的科教城市。这里知识密集、人才荟萃。三面环水的

科学岛被李政道、杨振宁盛赞为“皖中硅谷”,她拥有中科院合肥分

院等各类科研机构200余所,以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

大学为代表的近40所高校每年为社会输送大量优秀人才。

到二十世纪,又一位人物从合肥走出,走向了世界的科技舞台,

成为全世界耀眼的科学巨星。他,就是杨振宁,1922年出生于合

肥,1945年,杨振宁考取公费留学赴美,就读芝加哥大学。1957年,

他与李政道以他们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获得了诺

贝尔物理学奖。他是合肥作为科教名城的一位标志性人物。

与全国其他省会城市相比,合肥最为居中,同时有一个独特的特

点是濒临我国第五大淡水湖——巢湖。

浩淼的巢湖,水天相连,一望无际。湖面上渔帆点点,渔歌阵阵。

被誉“湖天第一胜境”的中庙、姥山岛、文峰塔彰显了独具一般的文

化底蕴。

如今,合肥的建设者们大手笔做大文章,走近巢湖,得水之灵性,

借水之便利,打造滨湖城市。

风云际会的合肥,已经在振翅高飞。包公故里、科教基地、滨湖

新城,是她三张靓丽的名片。相信,不久的将来,她将是一个富裕繁

荣的美丽家园、一个文明和谐的精神乐园。

合肥历史文化简介

陈怀荃

安徽的省会合肥,是座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又是在新中国诞

生后兴盛发展起来的新兴城市。

合肥位于安徽省中部。这里,北倚江淮分水岭,南临巢湖,西望

大别山区,东出滁(涂)水河谷,正处在江淮之间的中心地位上。在

它周围,大部分是岗冲起伏、垅畈相间的丘陵地带。总的地势是西北

偏高而微向东南倾斜,在东南一角有较开阔的平地与巢湖北岸的冲积

平原相连。地面标高,一般都在十二到四十五米之间,突出在西郊的

大蜀山,海拔二百八十四米,是最高点。施水,今名南肥河,发源在

今肥西县长岗店与长丰县土山之间的沟冲里,顺分水岭东侧南流,在

将军岭附近,与西侧的肥水(东肥河)上源比较接近,形成分水岭的

一段比较狭窄的蜂腰地带。在历史上,很早以来就利用这样的地形,

在合肥与寿春之间开辟出水陆相辅、比较近便的通道。南肥河由这一

带向东南流贯市区,再南到施口入于巢湖。全长约七十公里。这一河

流,既为市区的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一部分水源,下游又有航

运之利,古往今来,都与这个城市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大约在战国末年,公元前三世纪四十年代左右,寿春已经发展成

为淮上的通都大邑,江淮交通又有新的发展,于是在沿肥、施二水通

道的南端,就相应地又有一个新的城市兴起。这就是合肥。因此,

《史记货殖列传》指出“郢之后徙寿春,亦一都会也,”接着就说:

“而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鲍、木输会也,与闽中、于越杂俗。”由

战国末年开始,到西汉前期,合肥与寿春南北相辅,在北连中夏、南

通闽越的经济交流中,南来的土特产品通过江湖之间的水运,抵达施

水肮运的终点,然后与北来会集在淮上而出于肥水的中夏各类物资相

交换。所谓“受南北潮”,是指南来北往的水运。而由施口上合于肥

口,合肥城市正是这一段运道的起点。合肥之名,当是由此而起。在

合肥附近,又有逡遒(肥东梁园南)、成德(寿县瓦埠镇附近)、橐

皋(巢湖市柘皋镇)等县邑。这些城邑的兴起,又进一步促进了中夏

与东南各地经济交流的发展。在这种经济交流日益繁盛的发展形势下,

以合肥为中心的江淮之间,就成了中夏与东南各族人民相互融合的中

心。在这一带,就出现了与东南各族人民“杂俗”的现象。

在三国鼎立、南北分裂的局势中,江淮之间成为魏、吴对峙的战

场,多数城邑沦为废墟。当时,割据江东的孙吴,以建邺(南京)为

都城,在巢湖入江的濡须水口(约在今无为江坝附近)建立强固坞堡,

以为江防的要塞。曹操经营淮南,在占有寿春及其附近的沿淮地之后,

公元200年以刘馥为扬州刺史,单马造合肥空城(约在今水西门外肥

河西北一公里许),以为淮南的前卫阵地。于是魏、吴双方的步卒和

舟师,都出入于巢湖、东关(今无为、含山两县间裕溪水的隘口),

展开水攻陆战。曹操曾多次由合肥南下,直逼濡须口等沿江各地,孙

权也经常亲领大军由濡须北上,围攻合肥。公元215年,当曹操以大

军亲征关中的时候,屯守合肥城的只有张辽与乐进、李典等将领带领

的七千人,而孙权却乘机率领十万之众前来围攻。在此兵力悬殊的紧

迫情况下,张辽挑选“敢从之士”八百人出城应战,身先士卒,直冲

到孙权麾下,大战于逍遥津北。孙权仓皇跃马过桥,逃到桥南,才幸

免于难,接着就解围而去。这是魏军守卫合肥一次有名的战役。

合肥城“南临江湖,北远寿春”,在魏军的坚守之下,吴军多次

来攻,虽未取得重大的胜利,但是它的舟师“据水为势”,可以直抵

城下,往往对城防造成较大的威胁。寿春的援军,因路程较远,有时

也不能及时赶到。公元233年,魏都督扬州诸军事满宠,便在城西约

十五公里处的鸡鸣山东麓,建一新城。这座城就是有名的合肥新城。

这个新城的遗址,至今还有一些遗迹可见。这里,既有险可依,又距

肥水可行舟处较远,由寿春来援,也较近便,吴军来攻就更感困难了。

魏明帝曹睿说:“先帝(曹操)东置合肥,南守襄阳,西固祁山,

贼来辄破于三城之下者,地有所必争也。”这种“必争”的地理形势,

正如后世的论者所说,合肥是“淮右噤喉,江南唇齿”,在南北战争

中,具有重要的战略作用。

魏晋之际,由合肥东出涂水直逼建邺的通路,也有所发展。公元

250年,吴在堂邑(江苏六合)堵塞涂水,围筑涂塘,以淹北道,指

的就是这一通道。当时,王凌在寿春,正想乘机起兵,便请求出兵伐

吴。司马懿知道他有异谋,没有允许。只有涂水上游修建了滁阳城

(约在肥东梁国镇东北二十公里处),加强守备。到公元280年平吴

时,琅邪王司马出涂中,就是由这一路进军的。

东晋南北朝时,合肥是建康西面的门户。公元321年,晋元帝以

尚书戴渊为镇西将军镇守合肥,就是北防侵及淮上的石勒,西备荆州

的军阀势力王敦。公元506年,北魏军攻占了合肥城,梁豫州刺史韦

睿堰肥水浸灌城垣,战胜了北魏军。从此,这座古城因地势过于低洼

而逐渐趋于荒废。

隋初,在合肥设置庐州,以韩擒虎为庐州总管,立镇置戍,作伐

陈的准备。公元589年进军伐陈时,韩擒虎一路,由合肥出横江(和

县东南大江渡口),渡至采石,就是首先攻入建康的主力之一。

唐宋以来,沿用庐州的建制不改。唐初,在故城东约四公里的肥

河南岸一片高地上,开始营建新城,称为“金斗城”,沿城北的一段

肥河也称为“金斗河”。经唐宋两代五百多年的发展,到南宋时期,

城北沿河两岸,成为商栈和手工业作坊比较集中的市场,市面比城内

繁荣,形成了“镇大城小”的现象。同时,金人渡准南侵,庐州首当

其冲,多次为金军所骚扰。1169年,南宋朝廷下令促修庐州城,知庐

州郭振在朝廷诏令的督促下,就较大规模地扩建这座州城,把城垣扩

大到河北,使金斗河水和两岸的市场都包括在城内。在河水出入城垣

之处,后来又修建有东西两个水关。这座城垣,称为“斗梁城”。元

明两代,又不断加以增修和加固,1511年,刘六、刘七领导的农民军

转战淮北,庐州震动,当地官府惟恐农民军前来攻城,便急忙加固城

防,将东西水关封闭,使河水改从城外北濠流过。这就形成了现代合

肥旧城的规模。

宋金战争中,庐州为淮西要地,南宋爱国军民常在这一城下打击

渡淮南侵的金伪军。例如1131年,庐州知州王亨领导城中军民大破伪

齐军。1134年,岳飞部将牛皋增援庐州,在城下追击金兵。1141年,

杨沂中,刘、王德诸路军会集于柘皋,大破金兀术的铁骑十万之众,

取得有名的柘皋大捷,乘胜收复庐州。到南宋末的1238年,蒙古大将

察罕,帅兵号称八十万围攻庐州。南宋守将杜杲率领城中军民坚守,

火烧攻城的高坝,又在城中筑高塔架炮轰击敌、军,再乘胜出击,敌

军败去。这些战役,闪耀着这座历史名城的光辉。

元代统一全国后,在合肥设置庐州路,属河南江北行省,明初,

升庐州为庐州府,直辖于南京,清代仍为庐州府,分属于安徽省,领

合肥、庐江、舒城、无为州和巢县,共四县一州。辛亥革命后,取消

府州的建制,保留合肥县。全县面积六千多平方公里,为全省第一大

县。

古代庐州城号称险固,向有“天生重庆,铁打庐州”的说法。但

是,却经不起农民军铁掌的打击。例如1642年张献忠智取庐州,就是

一次比较有名的攻城战役。张献忠领导的农民军转战在淮西,在进攻

庐州之前,先有化装成商贩的士兵布满全城,又在中途截获赶赴城中

的学使徐之坦,用学使的轿服仪仗进入城门,然后举炮为号,内外夹

击,这座“铁庐州”就轻易地被粉碎了。

在太平天国革命战争中,当太平军奠都天京、攻克安庆之后,庐

州城就成了临时的省会,为江北地区一个重要的军事据点。太平军多

次攻夺此城,给清军以沉重的打击。1854年,太平军将领胡以晃、曾

天养第一次攻克庐州城。清巡抚江忠源,兵败投水死。布政使刘裕珍

和其他官员数十人被击毙。庐州知府胡元炜被迫投降。1858年,英王

陈玉成再次攻克庐州,在城南四十公里处的三河镇全歼清兵六千多人,

击毙巡抚李续宾和湘军头目曾国藩之弟曾国华等文武官员四百余人。

第二年,又大破清兵于城西官亭,俘前布政使李孟群等面红 人。英王陈玉

成镇守庐州数年,威震一时,在城内有英王府(约在今省博物馆内)。

1862年安庆沦陷之后,陈在北撤中为叛徒出卖,壮烈牺牲。

辛亥革命以后,合肥一带的地方封建势力依然根深蒂固,对外的

水陆交通仍炖鸡块的家常做法 旧依靠古老的南肥河和驿站官道。到三十年代初,才有勉

强可以通行汽车的公路通往安庆等地。1934年,淮南铁路修通,但也

无法改变这里的闭塞、经济发展迟缓的落后面貌。不久,抗日战争爆

发,1938年5月合肥沦陷。长达七年之久的军事占领,更使这座古城

遭受严重的破坏。抗日战争结束后,尽管合肥成为一个临时省会,但

城市建设却毫无起色。在建国前夕,合肥全城只有五点三平方公里,

而实际建成区还不到两平方公里。在城内,一条陈旧不堪的前大街和

半截子后大街,算是政府机关和商店的集中区。东门外沿河有一个破

烂的码头。火车站只有几间平房,每天的客运量不过三四百人次。到

处断垣残壁,垃圾成堆,污水遍地。“淮南重镇为金斗,白屋萧条谁

为哀!”这样的衰败现象,正是当时腐败混乱政局的反映。中华人民

共和国成立以后,正式建立了合肥市,将原合肥县分为肥东、肥西两

县。到1964年又分寿县、定远和肥东、肥西各一部分新设长丰县。现

在,长丰、肥东、肥西三县都是合肥火影忍者壁纸鸣人 的市辖县。

建国初朗,合肥市为皖北行署所在地。1952年,正式确立为安徽

省的省会。

安徽省自1662年开始分省以来,直到建国前夕,在长达二百八十

多年间,始终没有形成一个堪称为首府的中心城市。建国以后,在社

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中,合肥已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现代

化城市。这才真正发挥地居全省中心的地理优势,使安徽省有了一个

名副其实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省会。

现在的合肥市,全市面积已经扩展到四百五十多平方公里,人口

总数到1982年达八十一万多人,已经初具一个大城市的规模。新的城

市布局已经初步形成,全市道路总长二百六十多公里。道旁植树近四

百万株。新建各式楼房八百多万平方米。今天的合肥,到处高楼耸立,

道路宽阔,绿树成荫,显示出一派兴旺发达的城市新貌。城市的水源,

除了直接引用巢湖水之外,还在南肥河上游建有董铺水库,库容两亿

四千多万立方米。在两肥河之间的将军岭建有渡漕,开通淠史杭灌溉

工程的滁河干渠,航船可以深入到皖西山区。南肥河下游的航道也经

过全面整治,全年通航无阻。现在的南肥河,远非历史上的施水旧貌

可比了。

现在的合肥市,工交生产事业的发展,已经具有比较雄厚的基础。

工业生产,在建国后的三十多年间,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现在已有

冶金、机械、电子、化工、轻纺、仪表、建材、食品等门类的企业六

百五十多个,职工十六万多人,年产值近二十亿元。所生产的四百多

个大类产品,除供应国内的需求之外,还远销世界五十多个国家和地云南洱海旅游攻略

区。合肥的交通运输事业更有飞速的发展,现在,民航、铁道和遍布

全省的公路网,使合肥成为全省的交通中心。每周有多次班机和直达

快车通往京、沪、穗等主要城市。公路的直达班车也每天开住南京、

武汉、信阳等地。新建的骆岗机场是国内的大型机场之一。淮南铁路

正在修建复线。即将兴建的浦(口)信(阳)铁路和合肥�安庆

�九江铁路,已列为国家的重点建设项目。这两条铁路建成以后,

华东地区又将增加一个新的铁路枢纽。

现在的合肥市,有全国著名和省重点高等院校十余所,占全省高

等学校的半数以上。中专、技校和普通中学共有一百多所,小学二百

多所,基本上普及了初中教育。科研机构有中国科学院合肥分院,安

徽省哲学社会科学院和其它专业研究机构。各研究机构除专研本专业

的研究课题之外,还协同省科协和省社联开展各种学术活动。近年来,

全国性的和省内的各科学术活动,还有国际间的学术交流活动,都相

当活跃。安徽省博物馆是国内有名的博物馆之一。

逍遥津公园在市中心区的东北侧,因三国时张辽的战地而有名。

在这个公园的南面有明教寺,又名教弩台,传说为曹操教强弩以御吴

舟师处。包河公园在市中心区东南,原为旧城的南护城河,中有包公

祠,都是为纪念北宋著名清官包拯而有名。此外,西郊的大蜀山建有

革命烈士陵园,巢湖也正在准备开辟成为游览区。

合肥历史文化

合肥位于安徽省中部,地处长江、淮河之间的华东丘陵地区中部。

江淮分水岭南测,巢湖北岸,淝河之水穿流而过。合肥是安徽省省会,

是全省政治、经济、科教、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合肥市总面积7266

平方公里,辖长丰县、肥东县、肥西县和瑶海区、庐阳区、蜀山区、

包河区,全市总人口448万人。

合肥历史悠久,自秦置县,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由于北接

中原,南近江南,历为军事重镇和兵家必争之地,自古就有“江南唇

齿,淮右襟喉”,“江淮首郡、吴楚要冲”之称。尤其是三国时期魏

吴在合肥长达32年之久的交兵,为合肥留下了逍遥津、教驽台、三国

新城等众多的三国遗迹。悠久的历史,造就了众多的名人。影响较大

的有包公、李鸿章、段祺瑞和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诺贝尔奖获得者

杨振宁等。

合肥是一座轻工之城,美菱冰箱、荣事达洗衣机、芳草日化、开

元轮胎、合肥海尔等都是国内外享有盛誉的民族品牌。合肥市于1992

年进入中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拥有全国卫生城市(90、92、95年)、

全国园林城市、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93、

94、97年)、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城市等国家级荣誉称号。1992年,国务院批准合肥

实行沿海开放城市政策。1994年国家批准合肥为金融对外开放城市。

1996年,合肥市被列为全国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1997年,被国家

列为国有资本营运体制改革试点城市和全国技术创新试点城市。

“合肥”名称之由来,说法有二。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云:夏

水暴涨,施(今南淝河)合于肥(今东淝河),故曰合肥。这是一种

说法。唐代有人提出另一种说法,淝水出鸡鸣山,北流二十里分而为

二,其一东南流(南淝河),经过这里入巢湖;其一西北支(东淝

河),二百里出寿春入淮河。《尔雅》上指出“归异出同曰肥”。二

水皆曰肥,合于一源,分而为二,故曰合肥。虽然“合肥”的名称在

公元一世纪的《史记》中才出现,但根据考古分析,认为远在新石器时代

(公元前30世纪-前20世纪),合肥地区已有人类活动的踪迹。公元前16

世纪夏桀曾被商汤放逐于南巢(即今合肥城附近)。西周时(公元前1046

年-前771年)这里曾分布着巢、庐、舒等不少小国,东周春秋时代(公元

前722年-前481年)这些小国先后为楚国兼并。战国时代(公元前403

年-前221年)这里称“宋胡”,先为吴国占有,后被越国兼并,最后又回归

楚国,已是兵家争夺之处。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废封建,立郡

县,此地属九江郡。

合肥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自秦朝置合肥县,合肥已有2200多

年的历史,素以“三国故地、包拯家乡、淮军摇篮”著称。三国时期,

魏吴逐鹿,在合肥纷战32年之久。公元215年,东吴主帅孙权攻打合

肥,合肥守将张辽率八百精锐挫败东吴十万大军,孙权策马跃过西津

桥,落荒而逃,罗贯中在《三国演义》第67回《曹操平定汉中地,张

辽威震逍遥津》中,形象地描写了这场以少胜多的战争。作为三国故

地,合肥遗存曹操教练弓弩手的古教弩台、魏将满宠修建的“三国新

城”遗址,至今流传着斛兵塘、藏舟浦、筝笛浦等动人传说。楚汉相

争时,楚霸王封英布为九江王,改九江郡为九江国(治驻寿春)。西汉时(公

元前206年-公元23年)此处先是刘邦之子刘长受封的淮南国,汉武帝时

为加强中央集权取消淮南国,改为九江郡所属的合肥县。东汉建武年间

刘秀封功臣铿镡为合肥候,九江郡又改称合肥国(候国)。三国时(公元

202年-265年),是曹魏的扬州州治。晋代(公元265年-439年),属淮南

郡,是南北货物运输线商的重要中转站。南北朝时(公元420年-581年),

是江淮之间军事上理想的屏障,为南北双方争夺的战略要地。公元581

年隋朝统一中国后,恢复合肥县的名称,是庐州州治的所在地。自此以后,

经历唐、五代、宋、元、明、清各个朝代,合肥一直是庐州(庐州府)的

州治(或府治)。是古代的地区政治中心。辛亥革命后在这里是合肥县。

抗战胜利,曾为国民党安徽省会。解放后,先为皖北行署所在地,1953年

后是安徽省省会。

历史表明,合肥历来是一个军事重镇或是地区的政治中心。二千多

年来,古城合肥历经藏三。据《庐州府治》卷4记载。汉代的合肥城距

今水西门外约二里,myhabit 位于今南淝河北岸,四里河东岸,现九零八库西测。东

汉末年,军阀混战,孙吴和曹魏都非常重视合肥的得失和经营,建安三年

(公元199年)孙策攻占合肥,令严象为扬州刺史顾雍为合肥长,不久严象

被其部下庐江太守李述所杀。合肥地区发生混战,郡县残破,人口大量逃

亡,合肥成了一个荒芜的空城。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为有效的控

制江淮通道,巩固淮河南北的地盘,首次委任刘馥为扬州刺史,并将扬州州

治从历阳(今和县)迁到合肥。刘馥就任后,采取各项重建措施“招流亡,

广屯田,兴陂,高为城垒,修战守备”,使一度空旷荒凉的合肥又振兴起来,

成为当时的军事重镇。之后,魏吴为争夺合肥,进行了历史三十二年频繁

的战争。文学作品“三国演义”中“张辽威震逍遥津”的典故,就是对

在这个时期内发生一次以少胜多的军事行动的描写。逍遥津、飞骑桥、

藏舟浦就是当时留下的遗迹。曹操为加强合肥的防御力量,也曾于东汉

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秋,亲率水兵进驻合肥,教弩台、筝笛浦等等处

有他当当年活动的传说。汉代合肥城的为之,地势低洼,易遭水患。南北

朝时,梁天监五年(公元506年)梁豫州刺史韦睿为夺取北魏的合肥城,曾

围堰肥水灌淹,冲毁了合肥。从此此城池又工程师的英文 日趋湮废。公元618年李世

民统一全国后,令右武侯大将军尉迟恭,在东距原汉城六里左右的南淝河

南岸,选择地势高爽、水运便利的地形(即今十字街中菜市以南的范

围),营建新的合肥城,名为金斗城。北宋初(公元960年)经过五代十国

多年战乱之后,合肥地区又是一片荒凉,诗人王之道在《出合肥北门》中

曾作过这样的描述“断垣醔石新修垒,折戟埋沙旧战场。阛凋零煨尽里,

春风生草没牛羊”。衰败之象,可见一斑。后经近二百年的生息发展,城

镇逐步恢复了繁荣的景象。至南宋时,金兵入侵,宋王朝迁都临安(今杭

州)当时的合肥成了抗金前线。宋孝宗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城

市进一步发展,淮南西路统帅郭振见“镇大城小”着手扩建,将原城墙外

一大片土地,连同金斗河,逍遥津,金斗圩一起围入新建的合肥城内,称斗

梁城,范围较唐金斗城扩大了很多。城外除筑护城河外,并设东、西二水

关(水闸)。平时,江南漕粮、辎重可直接由金水河水运入城,城内军民

也有了清洁的水源;战时关闭有利于防守,在城市布局上,当时已能充分利

用自然河道,并考虑了平战结合。自此以后合肥城的轮廓基本定型。可

惜由于连年抗金战争,合肥这个当年的边防重镇,在宋末又变成“茂林长

草、白骨相望、虻蝇扑面、杳无人迹”之地。元世祖忽必烈统治中国

(公元1279年),下令平毁全国所有城池,宋斗梁城也被夷为平地。明

代朱元璋统一中国后,于明洪武元年,令中书省事(后封国公)俞通海,在南

宋斗梁城原址上重建砖砌城墙,城池比历代更为坚固,故有“天生重庆铁

打庐州”之称。由于明初社会秩序稳定,农业生产的恢复河发展较快,使

位于金斗河畔的合肥又很快恢复了元气,显得异常热闹繁华,呈现了“百

货马并集,千墙鳞次,两岸悉列货肆,商贾喧謓”的景象。但到了明正德年

间(公元1506-1520年)庐州知府徐钰,因害怕起义农民刘六、刘七的进

攻,开宽挖深北壕,并将防守较弱的西水关封闭,从此金斗河成了无源之水,

逐渐淤塞。由于商船不能直达城内,一度繁华兴旺的金斗河两岸,变的衰

败凄凉,仅在东水关外沿河两岸,发展了几百米长,零乱的码头、堆场。臭

水沟不但影响居民生活河健康,而且每逢暴雨,泄水不畅,低洼的城东南部

成了一片泽国。“土墙茅舍、湮塞街?,呼号之惨闻于中夜,每岁而一

见”。一度对合肥经济河生活起过重要的作用的金斗河,成了威胁人民

生命财产的一大祸害。合肥城也因此再趋没落。清代北洋军阀,日寇侵

占和国民党统治时期,合肥虽仍是地区的政治中心,但城市本身已逐步趋

向衰败。至1949年解放前夕,合肥已被摧残的百业凋零、满目凄凉,到

处断垣残壁,遍地污水垃圾。方圆5.2平方公里的城内,建成区仅2平方

公里,居住着五万市民,已衰败成一座没落的小城镇。

安徽省省会合肥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自秦置县,属九江郡,

至今有2200多年的历史,遗存众多,名人辈出,文化灿烂,素以“三

国故地、包拯家乡、淮军摇篮”著称。合肥处于战略要冲,史称“淮

右襟喉、江南唇齿”,历为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期,魏吴逐鹿,在

合肥纷战32年之久。公元215年,张辽率八百精锐挫败东吴十万大

军,孙权策马跃过西津桥,落荒而逃,三国演义第67回形象描绘“退

后着鞭驰骏骑,逍遥津上玉龙飞”,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张辽威震

逍遥津”。作为三国故地,合肥遗存曹操教练五百弓弩手的古教弩台、

魏将满宠修建的“三国新城”遗址,至今流传着斛兵塘、藏舟浦、筝

笛浦等动人传说。

合肥是北宋著名清官包拯的家乡,包公一生铁面无私、不畏权贵、

清正廉洁,留下了“包青天”的美誉。公元999年,包公出生在合肥

肥东县解集乡小包村。公元1027年,中进士,任建昌知县(江西永

修),但是,他辞官不授,在家侍奉父母。公元1037年,已39岁的

包公登上仕途,离家出任扬州天长知县,在合肥生活近40年。公元

1062年,病逝于开封,次年八月,葬于合肥东郊大兴集。合肥是包公

的出生地和墓葬地,拥有众多遗迹。香花墩是包公幼年读书地,《庐

州府志》记载:“香花墩,包孝肃读书处,蒲苇数重,鱼凫上下,长

桥径渡,竹树阴翳。”包公祠位于香花墩上,四面环水,始建于公元

1066年,是国内外包公祠和包公庙的鼻祖,清末李鸿章捐银重修;包

公墓收敛着包拯及其夫人、子孙的遗骨。

合肥是淮军的发祥地,主要淮军将领的故里,《辞海》的“淮军”

条中,列出淮军主要将领李鸿章、张树声、刘铭传、周盛波、潘鼎新、

吴长庆、丁汝昌、叶志超、聂士成9人中有7位是合肥人,另外2人

吴长庆和丁汝昌是原庐州府辖下的庐江人。淮军由李鸿章创立于19世

纪60年代,从内陆走向沿海、从安徽走向全国、从传统走向近代,将

我国历史上几千年的皇家御林军改变为国防军的新式军队,从咸丰到

光绪年间,历经半个世纪的兴衰,成为晚清三大政治、军事集团(曾

国藩创立的湘军、李鸿章创立的淮军、袁世凯创立的北洋集团)中的

一支重要力量,在晚清的政治、军事、外交和经济上都具有举足轻重

的作用。李鸿章是淮军最重要的将领,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

出将入相历四十年,东亚西欧涉九万里,掌握着清政府的内政外交。

同时,李鸿章镇压捻军、太平军,签订了一系列屈辱的不平等条约,

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

合肥是一座科教之城。这里是全国重要的科教基地,世界科技城

市联盟城市之一,国家首个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正在建设中国科学

城。这里拥有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42所高等院校,中国科

学合肥物质研究所等200多所科研机构,23万科研人员,智力资源在

全国同类城市中处于领先。全国有8个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合肥占2

个,分别为中科大的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和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的

超导托卡马史聚变实验装置。合肥科教游已成为安徽旅游的知名品牌,

旅游人学科技,科技人当导游成为合肥一道靓丽风景。

合肥是国家首批园林城市。作为国家首批三个园林城市(北京、

珠海、合肥)之一,有“绿色之城”的美称,是最适合人居的城市。

合肥环城公园全长8.7公里、面积137.6公顷,敞开式布局,像一条美

丽的“翡翠项链”,抱旧城于怀,融新城之中,形成了“城在园中,

园在城中,城园交融,浑然一体”的独特城市风貌。2004年,环城水

系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合肥城郊还有紫蓬山、大蜀山两座

森林公园。合肥滨临巢湖,合肥南侧至巢湖的岸线距离仅10公里,是

美丽的滨湖城市。巢湖之滨有一处千年古镇——三河。三水流贯,具

有“小桥流水人家”的典型水乡风貌。三河古称“鹊渚”,春秋时就

已得名,历史上曾在此发生过弟弟的英文怎么写 著名的吴楚“鹊渚之战”。1858年,太

平军又在这里取得了震惊中外的“三河大捷”,留下了古城墙、英王

府等历史遗迹。

本文发布于:2023-03-26 05:11:1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0eb4703755c505cb04214ae0849f39c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浮庄.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浮庄.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浮庄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