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按摸

更新时间:2023-03-21 06:32:21 阅读: 评论:0

金樽清酒斗十千下一句-图片马赛克怎么打

按摸
2023年3月21日发(作者:安全文明施工管理)

按摩的基本手法已校正

目录

一定义。

二分类:

1摆动类手法:2.摩擦类手法:3.振动类手法:

4.挤压类手法:5.叩击类手法:6.运动关节类手法:

三按摩手法的基本要求:

四基本手法;

(一)摆动类手法;

1一指禅推法:#2揉法:#3(滚)法

#(二)磨擦类手法:

1推法:#2摩法:#3擦法:#4抹法:

#5搓法:#6扫散法:7梳法:

(三)振动类手法:

1抖法:#2振法:#3颤法:

(四)挤压类手法:

1按法:#2点法#3压法4拿法:

#5捏法:#6掐法7拨法:#8捋法:

9握法:10挪法:11捻法:

#(五)叩击类手法:

1叩法:#2拍法:#3击法#4啄法

#(六)运动关节类手法:

1摇法#2屈伸法:#3扳法4拔抻法

#注:#:为保健按摩师六类二十四种手法

按摩的基本手法

定义;用手或肢体的一定部位,按照各种特定的技巧动作,以力的形式在体表进行操作的方法称

为推拿(按摩)手法。

基本手法是最常用的单式手法,是独立存在的单一动作的手法。可以单独应用,也可与其它手法结

合使用。

一根据手法的形态和运动规律将其分为六大类:

1.摆动类手法:以前臂的摆动带动指,掌,腕作协调的连续摆动的手法。称摆动类手法。

2.摩擦类手法:以指,掌,拳等,贴附于体表,与肌肤表面做平面的直线或环旋移动的手法。称

摩擦类手法。

3.振动类手法:以较高频率的节律性的轻重刺激,持续作用于人体的手法,称振动类手法。

4.挤压类手法:以指、掌、肢体的其他部位挤压或对称性的挤压体表的手法,称为挤压类手法。

5.叩击类手法:以手及器械有节奏的叩打体表的手法,称为叩击类手法。

6.运动关节类手法:对肢体关节进行被动活动的手法,称为运动关节类手法。

二按摩手法的基本要求:

1持久:按照手法的技术要求和操作规范,在一定的时间内不走样,以保持技术动作和力度的连贯

性,不可断断续续。具体手法操作时应保持一定的时间。使手法刺激积累到一定程度,起到调正脏腑

功能,祛病健身的作用。

2有力:手法必需具备一定的力度和功力,有力一是直接作用于肌肤的力,一是维持手法需要的力。

有力并不是指力量大,而是一种技巧力。根据受术对象,施术部位,手法性质,病症虚实及体质的不

同。施以恰当的技巧力,以取得良好的按摩效果,又避免了不良反应,这种手法力需要长期的实践,才

能掌握。

3均匀:手法操作时,动作幅度,手法速度,力度大小都要保持均匀。幅度不可忽大忽小,速度不

可时快时慢,力度不可时大时小,保持手法的动作和力量的连贯性,使手法操作即平稳而又有节奏性。

4柔和:手法要求轻而不浮,重而不滞。用力不可生硬粗暴或用蛮劲,变换手法要自然。

5深透;是指受术者对手法刺激的感应和按摩效果。要求手法的刺激不仅作用于体表,而且能深

达筋脉,肌肉,骨骼,甚至脏腑。以达到有病治病,无病强身的目的。

这几个方面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互相渗透。持续手法使肌肉张力和组织的粘滞性降低。使手

法的功力渗透到组织的深部。均匀协调的操作,使手法更柔和。力量和手法技巧的结合,使手法既有力,

又柔和,达到“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刚柔相济“。手法运用时,力量是基础,手法是关键,

两者兼而有之,缺一不可。

要达到上述要求,必需勤学苦练,使按摩手法由不会---会---熟练---用巧力---得心应手运用自

如。做到“一旦临症,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才能取得良好的按摩效果。

三基本手法;

(一)摆动类手法;

定义:以前臂的摆动带动指,掌,腕作协调的连续摆动的手法。称摆动类手法。

1一指禅推法:

#定义;

以拇指的指端,罗纹面或偏峰着力于施术部位或穴位上,沉肩,垂肘,悬腕,肘关节略低于腕关节,

以肘为支点,前臂做主动摆动,带动腕摆动和拇指关节的屈伸活动的手法。称一指禅推法。

手法操作:

手握空拳,拇指自然伸直,并盖住拳眼,以拇指的指端,罗纹面或偏峰着力于施术部位或穴位上,

沉肩,垂肘,悬腕,肘关节略低于腕关节,以肘为支点,前臂做主动摆动,带动腕摆动,掌指关节或指

关节的屈伸活动,腕摆动时尺侧低于桡侧,使功力轻重交替,持续作用于施术部位。

要领:(贯穿一个松字)

1)沉肩:肩部要放松,不要耸肩用力。

2)垂肘:上肢肌肉放松,肘自然下垂,略低于腕,尺侧略低于桡侧。

3)悬腕:腕关节自然悬屈,保持90度并放松,使拇指处于垂直位,便于腕关节左右摆动。

4)掌虚:手握空拳,四指不着掌面,拇指垂直,食指中节低住拇指面或拇指间关节,全掌除拇指

用力外,其于部位都要放松。

5)指实:拇指自然着力,使拇指端,罗纹面或偏峰着实吸定于施术部位,不要离开或摩擦。

6)紧推:前臂的摆动和拇指的屈伸活动要有规律,频率较快,120-160次/分钟。

7)慢移:移动时应随前臂的摆动,缓慢直线往返移动,动作要灵活,自如。

8)压力:压力要均匀,自然用力,不可用暴力或蛮劲。

一指禅推法:接触面小,功力集中,深透力强,可适用于全身各部位。尤以经络穴位为佳。即所谓

寻经络,推穴道。

作用:

舒经活络,调和营卫,祛瘀消积,开窍醒脑,行气活血。

头面部:开窍醒神,镇静明目。

胸腹部:宽中理气,健脾和胃,调节二便。

颈项背腰骶部:调节脏腑,阴阳功能。

四肢:温通经络,活血散瘀,祛风除湿,滑利关节。

主治:

头痛,失眠,面瘫,高血压,消化道疾病以及关节酸痛等疾病。

2缠法:

定义:较高频率的一指禅推法即称为缠法。

操作:术者手握空拳,拇指伸直盖住拳眼,以拇指端着力于施术部位或穴位,沉肩,垂肘,悬腕,以

肘为支点,前臂作主动摆动,带动腕和拇指掌指关节作频率较高的轻微的屈伸运动。使功力持续不断的作

用于施术部位。

要领:频率较快,约200--250次/分钟以上。

此法仅以拇指端着力。腕关节摆动幅度和拇指指间关节的屈伸幅度均较小,快而不乱,轻而不浮。

作用:活血祛瘀,生肌托毒。

3揉法:

#定义:

术者以指,全掌,掌根或鱼际吸定在施术部位或穴位上,作轻柔环转活动,带动皮下组织一起揉动的

方法,称揉法。

揉法分为指揉法,掌揉法和臂揉法

手法操作;

1)指揉法:以指腹吸定在施术部位或穴位上,着力进行轻揉和缓的旋转揉动,带动皮下组织的手

法,称指揉法。分为:

(1)拇指揉法:以拇指腹吸定在施术部位或穴位上,着力进行轻揉和缓的旋转揉动,带动皮下组

织。拇指揉法面积小而集中。

(2)二指揉法:以食,中指进行揉法。

(3)中指揉法:术者中指伸直,食指搭于中指指间关节的背面,以肘为支点,前臂主动摆动,带

动腕关节摆动,使中指腹进行环转揉动,或中指伸直。拇,食指置于中指远节指骨的掌面和背面,以中

指端进行揉法。如手指屈曲,以中指端进行揉法,称勾揉法。

(4)三指揉法:以食,中,无名指进行揉法

(5)屈指揉法:拇指或食指屈曲,以屈曲的指关节的背面进行环转揉动,着力点小,而集中。

2)掌揉法:以手掌吸定在施术部位,腕关节放松,以肘为支点,前臂旋转摆动,带动腕关节摆动,

使全掌进行环转揉动的手法,称掌揉法。分为:

(1)全掌揉法:全掌吸定在施术部位,进行轻揉和缓的旋转揉动,带动皮下组织的方法,称掌揉

法。常用于腹部。

(2)鱼际揉法:以大鱼际或小鱼际吸定在施术部位,进行轻揉和缓的旋转揉动,带动皮下组织的

方法,称鱼际揉法。常用于头,面,肩,背部。

(3)掌根揉法:掌根吸定在施术部位,进行轻揉和缓的旋转揉动,带动皮下组织的方法,称掌根

揉法。常用于臀部。

(4)拳顶揉法:手握拳,以拳顶即近节指骨的背面吸定在施术部位,进行旋转揉动,带动皮下组

织的方法,称拳顶揉法。常用于肌肉丰满发达的部位。

3)前臂揉法:以前臂尺侧吸定在施术部位,进行旋转揉动,带动皮下组织的方法,称前臂揉法。

常用于背,臀部。

要领:

1指,掌,臂要吸定在施术部位,不能与皮肤产生磨擦

2手法要轻揉和缓,用力由轻到种再到轻,以顺时针为主。要有节律。速度均匀,120-160次/分钟。

移动要缓慢。

作用:

调和气血,疏筋活络,温经散寒,活血祛瘀,理气松肌,消肿止痛,宽胸理气,消积导滞,软化

瘢痕。

4(滚)法

#定义:

是以第五掌指关节着力于施术部位,以前臂的摆动,带动腕关节作屈伸和旋转,使力作用于施术部

位的方法称(滚)法。

手法施术方法不同分为

1)指间关节(滚)法:以指间关节为着力点,进行滚动的手法,称指间关节(滚)法。

手法操作:

术者手握空拳,以2—5指指背着力于施术部位,以肘关节为支点,前臂主动摆动,带动腕关节屈伸

及前臂的轻微旋转,使拳面于施术部位进行连续往返滚动的手法,

要领:

(1)手指要着实于皮肤,不可产生磨擦。

(2)腕关节放松,手法要灵活,摆动幅度在90度之内。

(3)压力,速度,频率要均匀。频率在120—160次。

作用:

此法多用于头部,颈项部肩背部

(1)头部应用:舒筋活血,镇静安神。

(2)颈项部:舒筋活血,解痉止痛,滑利关节。

2)掌指关节(滚)法:此手法具有压力大,刺激强的特点。多用于肌肉丰满的部位。

手法操作:

术者手握空拳,以中指,无名指,小指指背着力于施术部位,沉肩,松腕,以肩关节为支点,前臂

做主动摆动,带动腕的屈伸和前臂的旋转,使掌指关节在施术部位往返滚动的操作方法

要领:

(1)腕关节放松,手法要灵活,腕关节屈伸幅度在90度之内。

(2)频率在120—160次。

(3)术时第五掌指关节不可下压,不可使用蛮劲

作用:

舒筋活血,解痉止痛,滑利关节。

3)前臂(滚)法:

手法操作:

术者屈肘关节,以前臂尺侧(或小鱼际尺侧及第五掌骨)吸定于施术部位,沉肩,以肩关节为支点,

上臂作主动摆动,带动前臂的旋转,使前臂(或小鱼际尺侧及第五掌骨)在施术部位上作来回往返滚动。

要领:

(1)动作要灵活,连贯而有节奏。用力要均匀而持久。

(2)肘关节屈曲呈90度。

(3)频率保持在120—160次。

(4)术时不宜有向前推,向后拖的现象,避免与皮肤产生摩擦。不可有跳跃现象。

作用:

行气活血,梳理肌筋,缓解疼痛,通利关节

4)(滚)法:

手法操作:

手指自然屈曲,以第五掌指关天蝎女天秤男 节背部吸定于施术部位,以肘关节为支点,前臂作主动摆动,带动腕

关节屈伸(3—5指掌关节背侧为轴)和前臂旋转(以手掌背尺侧为轴)相结合,以手背部的三角区(上

述两轴相交的掌背部的三角区域)在施术部位作持续不断的往返滚动。

要领:

(1)肩前屈,臂放松三年级寓言故事 ,肘与胸壁间相隔一拳距离。过远过近都不利于手法操作。

(2)肘关节屈曲130—150度。(角度过大不利于前臂旋转。过小不利于腕关节的屈伸。)

(3)腕关节要放松,屈伸幅度要大,(约120度)。使手背(滚)动幅度控制在120度。

(4)第五掌指关节背侧要吸定,小鱼际及腕背部要吸附于施术部位。手法不可拖动,辗转或跳跃。

(5)压力(来源于肘关节的屈伸和体前倾),频率(120—160次/每分钟)及摆动幅度,要均匀,

不可忽快忽慢,忽轻忽重,动作要协调而有节律。

作用:

活血祛淤,舒筋通络,滑利关节,缓解痉挛,消除肌肉疲劳,增加肌力。

(二)磨擦类手法:

定义:以指,掌,拳等,贴附于体表,与肌肤表面做平面的直线或环旋移动的手法。称摩擦类手法。

1推法:

#定义:术者以手,掌,肘着力于施术部位,进行单方向的直线或弧行移动的方法,称推法

分类:

1根据施术时使用手的部位的不同,分为:

1指推(单指,多指)法,2掌推法,3肘推法。

2根据施术时手法进行的方式不同,分为:

1平推,2直推,3分推,4合推。

手法操作:

1)平推法:是推法中用力较重的一种。

手法操作;

术者以拇指腹,掌,拳或肘部,着力于施术部位,沿着经络或肌纤维方向(或一定方向),在一平

面上进行推法,称平推法。分为:

(1)拇指平推法:以拇指指面着力于施术部位,余指分开助力,沿着经络循行方向或肌纤维方向推

移的方法,沿经穴位可配合按揉。

(2)掌平推法:术者以全掌着力于施术部位,以掌根为重点,向一定方向推进,亦可双掌重叠增

大力度推进。

(3)拳平推法:以手握拳,以2,3,4,5指的指间关节进行推进的方法。是平推法中用力较强的

手法。

(4)肘平推法:术者屈肘以鹰嘴着力,沿着经络或肌纤维方向推进,是平推法中用力最强的手法。

要领:

施术手要紧帖皮肤,带动皮下组织,推于皮表,作用于肌肤,脏器。

(1)平推法用力较重,用力要平稳,均匀,着实,推进速度宜缓慢。

(2)平推法必须直线推进,不可偏斜或跳跃。

(3)术前施术部位宜先涂抹少许油性递质,以利于手法进行,避免损伤皮肤。

作用:

疏经通络,理筋活血,消瘀散结,消食导滞,解痉止痛。健脾和胃,调和气血。

注:平推法与擦法有相似之处,都是直线移动。但是平推法,对体表压力大,速度也慢,不要求皮

肤出现红润或温热。

2)直推法:本法是小儿常用手法之一。

定义:术者以拇指或食,中指附着力于施术部位,进行直线单方向推动的手法,称直推法。

操作:

术者以拇指罗纹面(或桡侧缘)或食,中指罗纹面着力于施术部位,以肘关节的屈伸,带动腕,掌,

指进行直线单方向推动。

要领;

(1)拇指直推法时,也可以靠拇指的内收,外展的动作,进行直推法。

(2)施术时,手法要轻快,连续,一拂而过,如扫尘,以皮肤不红为度。

(3)施术时,必须直线进行,不可偏斜。

(4)手法频率较快,每分钟250次左右。

作用:

直推法的作用,取决于所取穴位的特性而定。

3)分推法;

定义:

术者以两手拇指或掌置于施术部位,向两侧相反方向进行推法,称分推法。

手法操作:

分推法分为:指分推(拇指分推,多指分推),掌分推。

(1)指分推法;术者以拇指罗纹面或四指紧贴施术部位,自中央向两侧相反方向推动的手法。

(2)掌分推法:术者以两手掌紧贴施术部位,自中央向两侧相反方向推动的手法。

要领:

(1)施术时,两手用力均匀一致,动作要协调,揉和

(2)分推时,可直线推动,也可沿体表作弧行推动。

作用:

调和阴阳,分理气血。(调理肠胃,消积导滞,疏通经络,行气活血)。

注:

此法亦称分阴阳,如分腕阴阳,分腹阴阳。

4)合推法;

定义:

以两指或两掌,从两个不同的方向,作位置相对地向中间靠拢的推动的手法,称合推法,又称和法,

合法。

手法操作:

合推法的手法操作,要领同分推法,只是方向相反。此法多用于头部,胸腹部

作用:

调合脾胃,理气和血,平衡阴阳,扶助正气。

2摩法;

#定义:

以手指或手掌贴附于体表施术部位,有节律的作直线或环形摩擦的手法,称摩法。

手法操作:

摩法分为:指摩法和掌摩法。

1)指摩法:手指并拢,掌部自然伸直,腕部自然伸直,以2,3,4,5指的中节和末节指腹,贴附

于施术部位皮肤上,作直线或环旋摩动的方法。

2)掌摩法:术者手掌自然伸直,腕关节自然放松,以掌根和掌心为着力点,全掌贴附于施术部位,

在腕及前臂的带动下,持续而有节律地作直线或环行摩动。常用于腰背及胸腹部。

要领:

1)操作时,肘关节微屈曲在129—150度之间。腕关节放松,掌指关节伸直,并拢

2)操作时,指面掌面紧贴要施术部位,可作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摩动。顺摩缓摩为补,相反

为泻。

3)术时,压力要均匀,动作要轻柔。指摩宜轻快,频率120/分钟,掌摩稍重缓,频率100/分钟。

作用;

宽胸理气,和中健脾,消积导滞,消肿散瘀,调节胃肠蠕动。

3擦法:

#定义:

以指腹或掌面着力于施术部位,触于皮表,循于肌肤,作往返摩擦或推擦运动使皮肤产生热量的方

法,称擦法。

手法操作:

术者腕部伸直使手掌与前臂成一平面,以掌指或鱼际贴附于施术部位,稍用力向下按压,以肩为轴,

上臂作主动摆动,带动前臂及手掌作均匀的上下或左右的往返直线摩擦移动。使皮肤产生热量。

1)侧擦法:以小鱼际及掌尺侧进行的擦法,称侧擦法。

2)鱼际擦法;以大鱼际进行的擦法,称鱼际擦法。

3)全掌擦法:以全掌进行的擦法,称全掌擦法。

要领:

1)肩关节放松,屈肘内收,发力与臂,蓄力于腕,动作平稳而有节律。

2)手法要连贯,持续,用力及速度要均匀,适中不可忽快忽慢,必需在直线上进行。

3)施术部位比较短时,需把距离拉长,以免损伤皮肤。

作用;

**调和气血,疏经活络,健脾和胃,祛风散寒,镇静安神,舒展肌筋,温熙皮肤。

不同部位的擦法作用不同:

擦上腹和膀胱经:健脾和胃,行气止痛,祛风散寒。

擦小腹和八髎:活血调经。

擦肾俞,命门,督脉,涌泉:补益肝肾,益气养血。

擦两胁:舒肝理气,消食导滞。

运动损伤及痹痛擦法:温经散寒,行气活血,消肿止痛(67)

**温经通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健脾和胃。(15)

**擦上胸上背部:宽胸理气,止咳平喘。

擦上腹及背部(胸6—12高度):健脾和胃

擦肾俞,命门,腰阳关,八髎:温补肾阳。

直擦背部督脉:温阳益气。

运动损伤及痹痛擦法:温经散寒,行气活血,消肿止痛(48)

**温经通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提高局部体温,扩手机一直重启 张血管,加速血液及淋巴循环。(27)

4抹法:

#定义:

以手指,手掌或鱼际,着力于施术部位,作上下,左右,弧形,曲线或任意方向的推移的手法,称

抹法。

抹法的动作与推法相似,可谓是直推,平推,分推,合推的综合应用。推法是单方向移动,抹法则

可根据部位不同做单向或任意方向移动:抹法用力一般比推法较重。

手法操作:

术者以拇指罗纹面,手掌面或鱼际,紧贴体表稍用力,作上下,左右往返移动或单方向移动。可单

手或双手同时操作。操作时可直线移动,也可沿体表做弧形或曲线移动。

指节抹法:以屈食指中节作抹法,称指节抹法。

指抹法:以拇指作抹法,称指抹法。

大鱼际抹法:以大鱼际作抹法,称大鱼际抹法。

掌抹法:以手掌作抹法,称掌抹法。

要领:

1施术手要紧贴皮肤,不可离开。

2操作时用力要均匀,动作要连贯,缓和,轻巧灵活,做到轻而不浮,重而不滞。

作用:

开窍镇静,清醒脑头,疏通经络,行气活血,宽胸理气。

手法应用:

1头面部应用:受术者坐位,术者站面前,两手四肢扶于头部两侧。

1)以两手拇指自印堂交替推抹到神庭,往返数此后。

2)再自前额正中分抹到两侧太阳穴,再返回合拢至前额正中,反复操作数次。

3)再分别自上眼眶,眼球,下眼眶反复进行分抹数次。

4)然后沿颧骨弓抹至耳前听宫穴数次。

5)然后抹鼻翼两侧迎香穴及上下嘴唇,反复操作数次。术后感觉眼目清亮。其作用是开窍镇静,

安神明目。

2胸部应用:受术者仰卧位,术者用两拇指或手掌自胸部沿肋间系由内向外顺序推抹。此法具有宽

胸理气的作用

3手部应用:术者两手握住受术者的手掌,用拇指作上下,左右的交叉反复推抹。具有舒筋通络,

行气活血。

5搓法:

#定义:用两手掌面挟住一定部位,相对用力,作方向相反的快速揉搓,并作上下方向往返移动的手

法,称搓法。用手指或手掌单方向或往返加压用力的推法,亦称搓法。

手法操作:

受术者肢体放松。术者用两手掌面挟住肢体施术部位,相对用力,作方向相反的快速搓揉,搓转或

搓摩运动,并同时作上下往返移动。反复操作数次。

1搓摩法:两掌相对用力,作前后环转搓摩运动的手法,称搓摩法。

2搓转法:两掌挟持肢体对称用力,作前后搓动,使肢体随之转动的手法,称搓转法。

3搓揉法:两手掌对称用力,作肩部的搓揉,称搓揉法。

要领:

术时肌肉要放松,用力要对称,均匀,适度,动作要轻快,灵活,自如,连贯,搓而不滞,理而不浮,

刚柔相兼,移动要缓慢。避免暴力搓擦。

作用:

调和气血,疏通经络,解痉止痛,祛风散寒,疏松肌筋,消除疲劳。

手法应用:

1肩及上肢搓法:

手法操作:受术者坐位,上肢自然下垂。术者站其体外侧。术者一手掌置于三角肌处,另一手掌置

于腋下,夹持住上臂做与臂垂直方向的,两手相对搓揉动作,边搓边移至腕关节。然后两手置于肩

关节前后进行搓揉动作,由肩关节到腕关节,各往返操作数次,如双手搓臂。

作用:能调和气血,疏松经络,有较好的放松肌肉的作用。

2胸胁部搓法:

手法操作:受术者端坐,两臂略外展。术者站其后。用两掌挟住其左右胁部,自两腋下至脐部两侧,

单方向搓揉,反复操作数次。

作用:具有疏肝理气,平喘降逆的功效。

3下肢搓法:

手法操作:受术者仰卧位,下肢屈膝约60度。术者站于床侧。用两手挟住大腿前后或内外侧,自上

往下搓揉至小腿部。反复操作数次。

作用:调和气血,疏经通络的作用。

4腰背部搓法:

手法操作:受术者俯坐位或俯卧位。术者双手平放在两侧腰肌上,然后作方向相反呈“倒八字“斜

形的来回快速搓揉。

作用:行气活血,疏经通络的功效。

5膝关节的搓法。

手法操作:受术者仰卧位,下肢屈膝约60度。术者双手挟住膝关节内外侧,做顺时针的环形搓揉,

重点搓揉关节间隙,内外膝眼及髌骨两侧。

作用:活血祛淤,消肿止痛.

6扫散法:

定义:

以拇指偏锋与余指端坐前后,上下的扫散动作的手法,称扫散法。是专用于颞部和枕部的特殊手法。

手法操作:

受术者坐位,术者一手扶前额,另一手以拇指桡侧偏锋置于额角发际处,余四指微屈曲并拢以指端,

自太阳.头维穴处向耳后高骨推扫到风池穴处,反复操作数次,左.右分别进行。

要领:

以指腹端推扫,勿用指甲,术时勿使其头部晃动,以免头晕,手法平稳,轻柔合缓,持续连贯,发长

者手指插入发中紧贴皮肤操作。

作用:

和解少阳,疏肝利胆,醒脑安神,祛风散寒。

7梳法:

定义:

以手指或拳背于施术部位往返梳动或梳搔,形如梳头状,实为梳理的手法,称为梳法。

手法操作:

术者两手五指微屈曲,以手指腹或掌指伸直或握拳以骨突部位着力于体表,进行同时或交替梳搔或

往返交替梳运。反复操作数次。

要领:

施术手要密切接触皮肤,用力要深沉,沉而不滞,悬而不浮,用力持久而均匀。按顺序柔和,轻巧

施术,不可跳动

作用:

调和营卫,梳理肝气,解表助阳,温通经络,疏散风邪,理经顺络,疏通气血。

手法应用:

1爪形梳法:术者双手五指分开略屈曲,呈爪形,以指端及指腹着力于头面部,前后,上下,左

右梳搔。可双手同时自两耳对称梳搔到头顶而交叉。或自前额及枕后同时对称梳搔到头顶而交叉。反复

操作数次。

此法主要用于头部。具有疏散风邪,解表助阳,温通经络的功能。

2掌指梳法:术者双手五指伸直,用掌指同时着力于施术部位,作持续,缓慢的梳理动作。

此法主要用于胸背及肋间。具有梳肝解郁的作用

3拳骨梳法:术者双手屈曲握空拳,用指间关节突起部位着力于施术部位,双手同时或交替进行

梳理。

具有疏通气血,理经顺络作用。

刮法:

定义:

用拇指桡侧缘或食,中指指面,或器具自上向下,从内向外刮拭的手法,称刮法。

操作:

术者以拇指桡侧缘或食,中指指面,蘸水后紧贴施术部位或穴位皮肤,作自上向下,或从内向外的单

方向直线快速推动,刮治以皮肤呈紫红色,或有郁血红斑为度。

刮法也常用边缘光滑的器具,蘸介质操作,代替手指在体表进行推动刮治。

要领:

要紧贴皮肤,动作轻巧,用力较推法重,术时均应使用介质以保护皮肤。

作用:

发散解表,温通经络,松筋活血,解痉止痛。

(三)振动类手法:

定义:以较高频率的节律性的轻重刺激,持续作用于人体的手法,称振动类手法。

1抖法:

#定义:

术者手握肢体远端,作摇转导引,使肢体呈破浪起伏抖动,或手平放于施术部位,作左右,前后的

旋转抖动的往返操作的方法,称抖法。

手法操作:

上臂抖动:

(1)单臂左右抖动法:受术者坐位,术者站其体前外侧,与受术者手相握,使上肢抬起60度左

右,稍加牵引作左右方向的抖动。使抖动幅度,由腕传递到肩部,使肩关节及上肢产生舒松感。反复操

作。抖动时上肢伸直,肌肉要放松。本法为上肢按摩结束手法。

(2)单臂上下抖动法:受术者坐位,术者站其体前外侧,术者两手握受术者腕部,使上肢抬起

60度左右,稍加牵引,作上下方向的抖动。。使抖动幅度,由腕传递到肩部,使肩关节及上肢产生舒松

感。反复操作。要求同单臂左右抖动法。

下肢抖动法:

(1)俯卧位抖动法1:受术者俯卧位,术侧膝关节屈曲90度,肌肉放松。术者一手掌心平放于踝

上胫骨远端前方,固定不动,另一手以虎口置于足跟后部,向左.右方向往返推摇,使小腿后部肌肉向

左右方向抖动。产生舒松感。左右分别进行。

(2)俯卧位抖动法2:受术者俯卧,两下肢伸直平放于床上。术者站于足下。双手分别握住两足

跟,作两手相对的左右抖动,使下肢后部肌肉向左右方向抖动,产生舒松感。

(3)仰卧位抖动法1:受术者仰卧位,术侧膝关节屈曲90度,足放于床上,肌肉放松。术者两手

置于膝关节上,作左右方向抖动,使大腿及小腿后部肌肉呈左右方向抖动,产生舒松感。左右分别进行。

(4)仰卧位抖动法2:受术者仰卧位,两下肢伸直平放于床上。术者站于足下。双手分别握住两

足背(或足趾),以足跟为支点,作两手相对的左右抖动,使大腿前部肌肉向左右方向抖动,产生舒松

感。

要领:

被抖动的肢体置于自然位,使肌肉处于最佳松弛状态。要求抖动幅度要小,一般掌握在2---3厘米之

间。频率要快,上肢每分钟可达300次左右。下肢每分钟可达150次左右。操作时动作要轻松,连续

作用:

调和气血,理顺肌筋,疏经通络,滑利关节,放松肌肉,消除疲劳。

2振法:

#定义:

以手指手掌于施术部位,作静止性用力,作上下快速的振颤动作的手法,称振法。

手法操作:

用手指或手掌着力于体表或穴位,前臂和手部作静止性用力,使肌肉强力收缩,将力集中于指掌部,

使手臂发出强烈的上下快速的振颤,使着力点产生振动,传达到机体,局部产生温热,舒适,轻松感。

1指振法:以手指着力进行振动的手法,称指振法。

2掌振法:以手掌面着力进行振动的手法,称掌振法。

要领:

1施术部位着力点不能用力向下揿压,或离开体表

2手及前臂静止强力收缩用力,其它部位要放松,自然用力,不可屏气。

3动作要连贯,持续。幅度要小,频率要快,每分钟要求300—400次

作用:

祛瘀消积,和中理气,镇静安神,活血止痛,消食导滞,调节胃肠

3颤法:

定义:

颤法是以手指或手掌部自然伸直着力于施术部位,腕部作急剧而细微的摆动的一种按摩推拿手法。

手法操作:

术者单手或双手的手掌或掌指自然伸直,平贴于施术部位,将力贯注于手和臂部,用腕部连同臂部

作左右急剧而细微摆动,使手在施术部位产生温热,颤动,舒适,轻松感

要领:

操作时用力是自机体内部,经过臂带动手指或手臂,而不是单靠手腕的力量。腕部摆动幅度要小。

频率要快,每分钟600次左右

作用:

理气活血,消除郁闷,除积导滞,解除粘连,松弛肌筋,开导放松。镇静止痛作用

注:操作中应:似按非按,似推非推,吸而不动,施力为颤。

(四)挤压类手法:

1按法:

#定义:

以手指或手掌的不同部位或肘尖,着力于施术部位或穴位,逐渐向下加压用力,按而留之的手法,

称按法。

以掌根,鱼际,全掌或双掌重叠着力的手法,

手法操作:

1指按法:以拇指或食指,中指,无名指指面着力按压体表的手法,称指按法。分为以拇指着力的

拇指按法。食指着力的食指按法。食指,中指,无名指着力的三指按法。以屈食指背按法的屈指按法。

2掌按法:术者腕关节背屈,以掌根,全掌或鱼际着力按压施术部位的手法,按压要停留片刻,再

重复按压,即“按而留之”使按压保持平稳而有节律。若要增加力度,术者两肘关节伸直,体前倾,借

体重增加力度,双掌重叠着力时,称叠掌按法。

3肘按法:术者以肘尖代替手指或手掌着力于施术部位,进行按压的手法,称肘按法。

要领:

垂直向下按压,固定不移,用力由轻到重再到轻,稳而持续,忌用暴力。

作用:

调和气血,镇静止痛,开通闭塞,温经散寒,疏松筋脉,放松肌肉。

2点法:

#定义:

以指端,屈指关节突起处或肘尖,着力于施术部位或穴位,按而压之,戳而点之的手法,称点法。

手法操作:

拇指端点法:术者手握空拳,拇指伸直并紧靠屈曲的食指中段。以拇指端点压施术部位。用力下压

时,拇指螺纹面要紧靠食指的桡侧,以免损伤拇指关节。

屈拇指点法:拇指屈曲,指端抵住食指中断桡侧,以屈曲拇指突起处的桡侧,着力点按施术部位,

称屈拇指点法

屈中指点法:食指屈曲与余指相握,用食指第一指关节突起部着力点按施术部位。拇指末节紧靠食

指中部,以增加力度,称屈食指点法。

肘尖点法:肘关节屈曲,以肘尖着力点按施术部位。此法用于肌肉丰满的部位,是强力的点法。

要领:

要领与按法相同。点法是由按法衍化而来,具有着力点小,刺激强烈,操作省力,着力深透的特点

作用:

通经活络,开通闭塞,消积破结,解除痉挛,消肿止痛,调节脏腑功能。

3压法:

定义:用单手或双手指或手掌着力于施术部位,压而抑之的手法。称压法。

压法与按法相似,无严格区分标准。广义讲:按是用一定的力按压在施术部位,是所有力的总称。

固按包括压,压是按法类中的一种。故将”指按法“”掌按法“亦称”指压法“”掌压法“。两者通

称按压法。狭义讲:按法力达皮肉,多迎随呼吸,按面积大压强小。而压法力达筋骨,不迎随呼吸,

压面积小压强大。时间长,且力深透。按法动作偏动。压法动作偏静,压而不动。

手法操作:

术者以单手或双手手指,手掌或肘部置于施术部位,间断而缓慢地着力深压而抑之,缓慢移动,间

断压抑,压而不动,提则轻缓,一起一伏,反复施术。

1指压法:以拇指面或三指并拢,以指面着力于施术部位,垂直用力向下按压,称指压法。

2掌压法:用掌根或全掌紧贴施术部位,用较大的力量向下垂直按压。频率有两种:一种是慢速间

断法:频律慢,力要足,有间歇。另一种是快速连续法:发力连贯,频率快,力达深部。

3膊压法:术者肘部屈曲,以前臂尺侧肌肉部位着力于施术部位,向下垂直按压的方法。称膊压法。

4肘压法:术者肘部屈曲,掌心向胸,以肘三角平面或肘尖着力于施术部位,垂直用力向下按压的

方法。称肘压法。

要领:

1压法用力要垂直于施术部位,用力由轻到重,稳而缓慢加力,不可暴力施术。

2指压法用力以腕发力。掌压法以臂发力,力宜深沉。

3肘压法:力度大,刺激强,以能耐受为度。应间歇按压,不能持续用力,压后继以轻柔。

4胸部禁止用单指压法,宜采用多指或掌压法,手指应与肋骨呈十字形交叉。以避免肋骨损伤。

作用:

解痉止痛,疏通经络,镇静安神,活血止痛,扶助正气,温中散寒。

4拿法:

#定义:

术者以单手或双手拇指与余指罗纹面相对合呈钳形,夹住施术部位的肌筋,做持续而有节律的提拿

或提捏的手法,称拿法。

手法操作:

由于施术部位不同分为三指拿法:四指拿法:五指拿法:掌拿法。

1三指拿法:术者以拇,食,中指罗纹面相对合呈钳形,拿住施术部位,做持续而有节律的拿提或

提捏动作。称三指拿法。

2四指拿法:术者单手或双手拇指与食,中,环指罗纹面相对合呈钳形,拿住施术部位,做持续而

有节律的拿提或提捏动作。称四指拿法。

3五指拿法:术者单手或双手以拇指与余指罗纹面相对合呈钳形,拿住施术部位,做持续而有节律

的拿提或提捏动作。称五指拿法。

4掌拿法:术者以掌心紧贴施术部位,进行缓慢拿揉的手法。称掌拿法。

要领:

1拇指与余指对合用力要对称,用力要由轻到重,重而不滞,轻而不浮,不可暴力施术。动作要连

贯而有力。手法要灵活而有节律。

2拿法刺激较强,用指腹着力(指端着力即为抠,容易损伤皮肤)。

作用:

祛风散寒,开窍止痛,疏筋通络,发汗解表,缓解痉挛,消除疲劳。

5捏法:

#定义:

以拇指与余指指腹相对用力,挤捏肌肤,或做捻转挤拿扯提的手法,称捏法。

手法操作:

术者以拇指与余指对合相对着力,捏起肌肤及皮下组织。做快速的捻转前进,使皮肉肌筋自指间捻

转滑脱,逐步向前移动。或捏起肌肤做快速的一捏一放的捏挤扯提的动作,如此反复进行,循序进行。

1两指捏法:以拇指腹与食指中节桡侧面对称用力进行涅法,称两指涅法。

2三指捏法:以拇指与食,中指指腹对称用力进行涅法,称三指涅法。

3五指捏法:以拇指与余四指指腹对称用力进行涅法,称五指涅法。

要领:

1手法用力要均匀,刚中有柔,柔中有刚,灵活,自如,连贯而有节奏。

2按经络或穴位捏而拿之,不可呆滞。

3移动时沿肌肉外形论廓移动,循序进行。

4不可用指甲掐压肌肤。

作用:

舒筋通络,行气活血,健脾和胃,调和阴阳

6掐法

定义:

以指端甲缘重按于施术部位,而不刺破皮肤的方法,称掐法。亦称爪法,指针法。

手法操作:

术着以单手或双手拇,食,中指甲缘着力于施术部位或穴位,重按而掐之。一般以拇指指甲掐法为

常用手法。

要领:

1此法为强刺激手法,掐前需取准穴位。

2手指垂直于施术部位按压,用力由轻到重,不能抠动掐破皮肤。掐后继以揉法,缓解刺激,减轻

疼痛。

3掐法一般掌握在5—6次,或见效即止,不可长时间的应用。

作用:

开窍醒神,回阳救逆,祛风散寒,兴奋神经,温通经络。

7拨法:

#定义:

以指端或指腹深按于施术部位,着力按而拨动的手法,称拨法。亦称指拨法,或拨络法,或弹拨法。

手法操作:

术者拇指伸直,以拇指腹着力于施术部位,用力下压到一定深度,待有酸胀感时,再做与肌纤维或

肌腱,韧带或经络垂直方向的来回拨动。余指轻扶于施术部位旁,以助用力。

1拇指拨法:分轻,中两种手法

1)轻手法:拇指伸直,置于施术部位,余指略分开扶于体表固定,屈伸拇指掌关节,向左右拨动

施术部位的肌筋,此为轻手法。

2)重手法:拇指伸直,余指握拳,食指桡侧抵于拇指面。用腕,肘关节摆动屈伸,带动拇指向左

右拨动肌腱的方法,为重手法。

2弹拨法:食指微屈曲,拇指和中指低于食指远端关节的前后部位,着力插入筋间隙或肌肉起止

点的一侧,进行由轻到重,由慢到快的轻巧灵活的拨动。如弹弦状。亦称单指拨法。单指拨法亦可用拇

指和食指低于中指远端关节的前后部位,进行拨法。

3肘拨法:以肘尖代替指进行拨法。用于肌肉发达丰满,指力不足时应用肘拨法。

要领:

拨动时用力下压施术部位的筋腱以有酸胀感为度,不可用力过大。拨动时要带动肌肉,筋腱,韧带

一起横向滑动,不能与皮肤产生磨擦或刺破皮肤。用力深透,实而不浮,由轻到重,均匀,和缓。每个

部位拨动2—3次。

作用:

解痉止痛,梳理肌筋,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炎镇痛,解除粘连,调和气血。

8弹筋法:

定义:用拇指,食指或拇,食,中指弹拉治疗部位的肌肉,肌腱,筋膜的手法。称弹筋法。

操作:术者用拇指,食指或拇,食,中三指,紧捏住治疗部位的肌肉,肌腱,垂直提拿起,尽量提拉

一定距离,突然放开,使肌肉肌腱滑脱弹动。

要领:手法刺激强可作1--3次,操作时应用指腹拿提,不可用指甲掐拿,防止损坏皮肤。

作用:舒筋活络,畅通气血

9捋法:

#定义:

手指掌略屈曲,握于施术部位,做快速而急促的滑搓动作的手法,称捋法。

手法操作:

术者一手握肢体的远端,另一手掌指略屈曲,将肢体拿握于手中,手紧贴施术部位,而后作急速地

反复滑搓。

要领:

手握肢体部位不宜过紧。动作要连贯,合缓,均匀,做到滑而不浮,搓而不滞

作用:

疏通血脉,通经活络,调和气血,松解肌筋,祛风散寒。

10握法:

定义:

用手掌一紧一松握拿肢体的手法称握法。又称理法。

手法操作:

术者用单手或双手掌握住受术者的肢体,然后进行一紧一松的握紧和放松交替操作,并循序移动,

反复操作数次。

要领:

手法动作要连贯,灵活,用力要均匀,柔和适度,逐步循序移动,不可跳动。

作用:

理顺筋脉,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

11挪法:

定义:

术者掌指平放于施术部位,捏拿住局部肌肤,稍停后,掌根向前推按,五指放开前移,捏那前方肌

肤,重复捏拿肌肤前移的方法。称挪法。

手法操作:

术者掌指平放于施术部位,并贴实。呈握拳状将局部肌肤满把抓拿,握于掌指间,稍停片刻,掌根

向前推按,手指松开,抓拿前方肌肤,再放开,再前移,不断向前移动。

要领:

1术者肩部要放松,六年级上册数学期中测试卷 以指端着力,动作要协调,按顺序进行,不可跳跃。

2用力要柔缓,舒适,前移时使握于掌内肌肤缓慢滑揉出掌指间。用力要适度,不能使受术者有疼

痛感觉。避免爪甲内扣,损伤皮肤

3上移上推为补,下移下推为泻。

作用:

活血散瘀,消痞化积,疏风散寒,软坚散结。

12捻法:

#定义:

以拇指与食指端捏住施术部位,进行均匀,对称的快速捻搓的手法,称捻法。

手法操作:

术者以拇指和食指的螺纹面,夹捏住施术部位的肌肤或肌筋,两指相对用力,旋转捻动(形似捻麻

绳)反复操作数次。

要领:

术时手法要轻快,灵活,柔和,着力和缓,持续,捻而不滞,转而不浮。注意保护皮肤

作用:

疏通皮部,通经活络,畅通气血,祛风止痛,通利关节。

(五)叩击类手法:

1拍法:

#定义:

用虚掌平稳而有节奏的拍打施术部位体表的方法。称拍法。

手法操作:

术者手指自然并拢,掌指关节微屈曲,腕关节放松,运用前臂及腕部力量,使整个虚掌平稳而有节

奏的反复拍打施术部位。由于施术手部位不同分为以下四种即:

1四指拍打法:术者食,中,无名指及小指并拢,以四指掌面平稳拍打施术部位。以皮肤微红为度。

2指背拍打法:术者五指并拢,运用腕关节屈伸带动手指,以指背拍打施术部位。

3虚掌拍打法:术者五指并拢微屈曲,掌心凹陷呈空掌,拍打施术部位。

4五指撒拍法:五指撒开,以小指侧前方,顺肢体或肌肉纤维方向拍打施术部位

要领

拍打时要平稳有节奏,整个手掌要同时接触皮肤,拍打声音清脆而无疼痛。腕关节放松,动作要协

调,用力要均匀,灵活而富有弹性。单手或双手顺序而有节律的进行拍打。

作用:

疏筋通络,行气活血,消除疲劳,解痉止痛,发散邪气。

2叩法:

#定义:

以小指侧轻击体表施术部位的手法,为叩法。有“轻击为叩“的说法。扣法较拍法用力要轻。

手法操作:

1两手五指自然分开,微屈曲,呈半握拳状,以小指侧着力轻轻捶击施术部位,两手交替进行。

2以掌根及指端轻轻捶击施术部位,两手交替进行。

3五指略分开,两手相合,掌心相对,以指掌的尺侧着力轻轻捶击施术部位

要领:

操作时,手法要垂直于施术部位,腕关节要放松,以前臂的屈伸带动腕关节作屈伸或侧屈动作。手

法要灵活,轻快,而富有弹性。用力要均匀而柔缓。常可发出“啪啪”的响声。

作用:

疏松筋脉,通经活络,祛风散寒,按神定智,营养肌肤,消除疲劳。

3击法:

#定义:

击有击打的意思,术着以掌,拳,指或桑枝棒击打施术部位的手法,称击法。分为拳击法。掌击法。

侧击法。指尖击法。棒击法等。

手法操作

拳击法:

1拳背击法:术者手握空拳,腕关节伸直,做肘关节屈伸,以拳背击打施术部位。称拳背击法。

2拳心击法:术者手握空拳,拇指置于食中指中节之间,用拳心平稳而有节奏的击打施术部位的方

法,称拳心击法。

3拳眼击法:五指屈曲,以小指击打施术部位,称拳眼击法,又称打法或捶法。

4振动法:术者以一手掌平放于施术部位,另一手握空拳,在其手背侧进行有节奏的轻快的锤击。

使施术部位产生振动感。

掌击法:

1掌根击法:术者五指自然松开,微屈曲,腕伸直微背伸,以掌根着力,用前臂的力量击打施术部

位。称掌根击法。

2掌心击法:术者五指自然松开,微屈曲,腕伸直微背伸,以掌心着力,击打施术部位。称掌心击

法。

侧击法。

手指自然伸直,腕关节略背伸,以掌的尺侧或小鱼际击打施术部位的手法。称侧击法。

指尖击法:

术者两手五指自然弯曲,五指分开呈爪形,用腕关节屈伸,以指端击打施术部位,称指尖击法。

棒击法:

术者手握桑枝棒,按摩棒的一端,以棒体击打施术部位的方法,称棒击法。

要领:

1用力大小:年老体弱及儿童禁用此法。精神病及心脏病患者慎用此法。

2拳击法:腕要挺住,不能屈伸,利用肘关节屈伸力量,带动前臂发力,使整个拳平稳的同时接触

施术部位。用力要稳重,拳击3—5次。

3掌击法:术者腕和掌用力挺住,不可屈伸,以上臂发力击打施术部位。

4侧击法:手法应轻快而有节奏,用力大小视肌肉丰满及体质强弱而定。

5指尖击法:动作应轻快,灵活,自如,着力要均匀而有节奏,用力大小依胖瘦而定。

6棒击法:此法属强刺激,注意控制击打的力量及方向,棒方向与肌纤维方向平行,腰骶部与脊柱

垂直,用力由轻ppt取消自动播放 到重,适可而止。棒与身体接触面要大,平稳击打,不能用棒尖击打,肺,肾区域慎用

击法。

作用:

舒筋通络,醒脑安神,调和气血,祛风散寒,健身益智,活血化瘀,消除疲劳,健肌皮,松腠理,透

毛孔,引邪达表。

4啄法:

#定义:

五指微屈曲呈爪状或并拢呈梅花状,以指端着力,啄击施术部位,(似鸡啄米)的方法,称啄法。(亦

称餐法)。

手法操作:

术者五指微屈曲呈爪状或并拢呈梅花状,运用腕部的屈伸,以指端着力,啄击施术部位,形似鸡啄

米状。此法可单手操作,也可双手交替操作。

要领:

腕关节放松,以腕施力,用力要均匀和缓。手指要垂直于体表。手法要轻快,灵活而有节律。

作用:

安神醒脑,疏通气血,开胸顺气,活血化瘀,解痉止痛,祛风散寒。

(六)运动关节类手法:

1摇法。

#定义:

使关节被动旋转运动的方法,称摇法。缓慢摇动称运法。大幅度摇动称盘法。

手法操作:

1摇颈:

1)动颈法:

体位:受术者坐位,术者站其体侧。

操作:一手扶前额(或托下颌),一手托枕后,依次使头部做前屈,后伸,左右旋转,侧屈及环转活

动。

要领:要求手法要缓慢,达到最大活动幅度。

2)头颈提摇:

体位:受术者坐位,术者站其体后。

操作:以两手拇指置于枕骨下乳突部,余指托住下颌骨向上端提头颅而牵拉颈椎,并作颈前屈,后伸,

左右旋转和环转活动。

要领:手法宜缓慢柔和,幅度由小到大,在正常生理活动范围之内进行。

2摇肩法;

1)抱肩摇臂:

坐位:上肢肌肉放松(以右侧为例)。述者站右肩后方,

操作:术者以右臂从患肢腋下,伸向前方,双手重叠按于右肩上,使患臂放于术者右肘部,以肘带动

上肢做环转摇动。

要领:摇动时动作和缓,尽量增大外展角度摇动。反复操作数次。

2)握腕摇臂;

体位:坐位,上肢肌肉放松。术者站患侧体后外方。

操作:术者一手四指置肩前,拇指置肩后,握住肩部。另一手托握术侧腕部。稍用力牵引,作上臂顺

时针和逆时针方向环转摇动肩关节数次。

要领:动作和缓,用力平稳,速度宜慢。幅度由小到大,在正常生理活动范围内扩大旋转幅度。

3)大幅度摇臂:以右臂为例。

体位:坐位,上肢自然下垂伸直,肌肉放松。术者站右臂外方。

操作:术者以两手虎口相对轻握右前臂远端,引前臂向前,向上高举时,术者左手内旋变成反手握前臂,

右手外旋与左手相对握其右前臂远端,待臂旋转一圈时,恢复到旋转前臂前的握臂姿势。反复操作数次后,

再反方向摇臂数次。

要领:动作和缓,用力平稳,速度宜慢。幅度由小到大,在正常生理活动范围内进行。

3旋肘法:

体位:坐位或仰卧位,前臂伸直,掌心向上。术者坐其体前术侧。

操作:术者一手拇指置于肘关节外侧,余指置于肘关节的内侧。另一手以掌心与受术者掌心相对方向,

握其前臂远端和腕部。持腕手导引其前臂伸直,旋内,屈曲,旋外,手搭肩部后伸直回复原位摇转一周,

反复进行数次后。握腕手改为掌心与受术者掌心相同方向,握其前臂远端和腕部。持腕手导引其前臂屈曲,

手指搭肩,前臂旋内,伸直,旋外回复原位摇转一周,反复进行数次。

要领:旋转和屈伸肘部时,必须在生理活动范围内进行。伸肘时扶肘之手可配合挺法,使肘关节尽量

伸直。手法要和缓有序,不可粗暴施术。

4摇腕法:

体位:坐位。

操作:术者一手握其前臂远端。另一手握其四指,两手相对用力,拔抻腕关节,同时作顺时针和逆时

针方向摇转各数次。

要领:手法要和缓,勿施暴力。

5摇指法。

体位:坐位。

操作:术者一手握腕部,另一手用食,中指近节钳住受术指指端,两手相对牵拉,同时作顺时针和逆

时针方向的环转摇动。各10--20次。

6摇髋法:(单.双屈膝旋髋法)

体位:仰卧位,术者站其体侧。

操作:术者一手握踝上方,另一手置于膝上固定膝关节。使髋和膝关节屈曲90度,进行顺时针和逆

时针方向,环形旋转摇动数次,

要求:活动范围由小到大,在生理活动范围之内。力度由轻到重亦可双腿同时进行。

7摇踝法:

体位:仰卧位,下肢自然伸直。术者站其下方。

操作:术者一手握足踝部。一手握足掌前部及足趾,稍用力向下牵引拔抻,同时做踝部的环转摇动数

次。

要求:踝要放松,手法要柔和,在牵引下摇动踝关节。

8摇趾法:

体位:仰卧位,下肢自然伸直。术者站其下方。

操作:术者一手握足前掌,另一手用食,中指近节钳住受术者足趾趾端,两手相对牵拉,同时作顺时

针和逆时针方向的环转摇动。各10--20次。

要求:牵拉应有节律,缓慢而有力。

作用:舒筋通络,松解粘连,滑利关节,整复错位。

屈伸法。

定义:屈伸法是对活动受限的关节,施以被动屈曲或伸直的方法,称屈伸法。适用于各部位关节功能

受限,僵直,疼痛的患者。

手法操作:术者一手固定关节的近端,另一手握其远端,导引其关节屈曲或伸直到最大的角度。反复

操作数次。

1伸肩法:

体位:坐位(以右肩为例)。术者半蹲骑马势,站与患者右前方或侧方。

操作:患者右臂肘部置于术者左肩上,术者两手抱住右肩固定肩部,慢慢站起,达到肩部外展和前屈

的最大的程度,停溜2--3分钟,放松后,反复操作3--5次,并逐步增大肩外展,前屈的活动范尿路感染吃什么药最好 围。

2伸肘法:

体位:坐位。臂前伸掌心向上(以右侧为例)。术者站其体前

操作:术者右手托住肘关节,左手置于腕部。然后作向上抬肘,向下按腕部,使肘部伸直。

3伸髋法:

体位:侧卧位,术侧在上。术者站其体后。

操作:术者一手握踝部,另一手置于腰骶部。然后向前推腰骶部,向后牵拉踝部,形似拉弓到最大限

度。放松后重复操作数次

4:屈髋法。(单或双屈髋法)

体位:仰卧位,手放身体两侧。术者站其体侧

操作:术者一手握小腿下段,另一手置于膝关节前。使髋,膝关节屈曲,两手同时用力,使大腿尽量

靠近部。此法单侧操作称单屈髋法,如双侧同时操作,则称双屈髋法。

注:1此法如握小腿手改为托其臀部,使躯体做前屈动作,则称为屈腰法或卷腰法。

2作双屈髋法,可同时配合作腰部的左右摇动:在屈曲位,两手协同用力使腰骶部,向左右摇动

各数次。

3老年人骨质疏松,慎用此法。

5屈膝法:又称屈小腿法。

体位:俯卧位。术者站其体侧。

操作:术者一手握小腿下端,另一手掌置于足背,使膝关节逐渐屈曲到最大限度,然后置于足背手使

其足跖屈,以能耐受为度。

要领:动作要缓慢,用力要均匀持续,由轻到重。屈伸在生理活动范围之内,逐渐加大受限关节的活

动幅度,切不可暴力施术。

作用:理筋整复,松解粘连,解除痉挛,滑利关节,

扳法

定义:以两手向同一方向或相反方向用力,使关节作屈曲,伸展或旋转的手法,称扳法。

手法操作:术者一手固定住关节的近端,另一手作用于关节的远端,然后两手作同一方向或相反方向

用力摇动,使关节慢慢被动活动到有阻力时。再做一次稍增大幅度的,有控制的,短促的,突然扳动。

1颈部扳法

体位:坐位,术者站其体后。

操作:以一手托下颌,使头微微向上抬起,另一手掌心向前托于枕后。先将头部向左右轻轻摇动数次,

待肌肉放松后,头转向一侧有阻力时,再突然向左或右侧用巧力,有限度的扳动头部。此时常可听到“嗒”

的响声。左右分别进行。

要求:嘱患者不要紧张,肌肉放松后进行手法,操作时用力要巧,幅度在正常生理活动范围之内,不

可粗暴施术。

2肩关节扳法

1)抱肩扳肩:(外展)

坐位。(以左肩为例)术者站于背后左侧,

操作:术者以左手自腋下伸向肩前,双手重叠固定于肩上部,使患肢放于术者左臂上,以两手为支点,

左臂向上用力扳抬患肢到最大限度,使其加大外展角度。

2)半蹲抱肩抬臂:(外展,前屈扳法)

体位:坐位.术者半蹲位于体侧或体前.

操作:患肢前臂放于术者肩上。术者双手抱于患侧肩上为支点,逐步站起到最大限度,以增大外展

和前屈角度

3)怀中抱月:(内收扳法)(以左肩为例)

体位:坐位,术者站于背后。

操作:术者左肘尽力搭于左肩部,左手置于左臂上部。以右手置于肘三角处。两手同时协调,缓慢

用力向右推拖而拢之,以肘三角对准体正中线为准。不可暴力挤按。

4)双手牵扳法;(内收扳法)

体位:坐位,双臂交叉于胸前。术者站体后,

操作:术者以两手握住患者两腕部,徐徐用力向左右方向牵扳,用力由小到大,牵扳2-3次。然后患

者交叉的双臂前后位置交换,再用力牵扳2-3次。以增大肩关节内收功能。

5)后伸扳法;

体位:坐位。术者站患侧体前.(以左肩为例)

操作:术者左手扶住右侧肩部,以左肩抵住患者左肩,以右手握住患肢腕部,向体后徐徐用力推扳,

使肩部后伸到最大范围.然后使其屈肘,前臂旋内(掌心向体后方),使患侧手沿着脊柱,由下向上推扳,

以能耐受为度,不可用暴力施术。

6)上牵扳法;

体位:患者坐位,术者站体前(以左肩为例)。

操作:术者左手扶于健侧肩上,以右手握住患肢小指侧三指,以肘部固定于患侧肩上,徐徐上举患

肢,用腕和前臂发力向上牵扳上肢,使患臂上举到最大限度。

肩关节扳法要领:

1手法操作时,用力要稳,准,巧。双手协调用力,使手法之力有效的作用于肩关节功能受限的部位。

2根据肩关节运动受限的不同方向和程度,要稳妥,有限度,分阶段的扳动,以逐渐恢复肩关节的功

能。

3准确掌握扳动的方向,角度和范围,在生理活动范围内,以能耐受为度的扳动,用力由小到大,轻

巧灵活,因势利导,忌用蛮劲,,强拉硬扳,以免引起意外损伤。

4因扳法有一定的强制性,术者要熟练掌握施术技巧,谨慎应用。

3腰部扳法

1)斜搬腰法:

体位:侧卧位。

操作:术者以一手按于肩部,另一手按于髂前上棘处,双手相反用力摇动腰部数次。当摇动到有阻力

时,一手向后推肩,一手向前推臀部,两手同时用巧力旋腰一次,常可听到‘喀’的声响。

要求:摇动时用力轻而有节律。

注:初次手法后,次日腰部疼痛有加重感,需卧床休息24小时后疼痛减轻。

2)后搬腰法:

体位:俯卧位。

操作:术者一手置于腰伤部位,另一手前臂抱住一侧或两侧大腿下1/3处将下肢托起,双手上下相反

方向轻轻摇动,缓慢提至最大限度出现阻力以后,两手再用巧力作相反方向的扳动。常可听到‘喀’的声

响。

要领:

1操作时双手协调用力,要稳,准,巧。扳动用力,要短暂,迅速,发力要快,时机要准,力要适度,

收力及时。

2操作要稳,按序分阶段进行。即需要扳动的部位先作极度伸展或旋转、待有阻力时,然后再用巧力

扳动。搬动的受力位置要准确。

3操作时要根据关节运动受限的不同程度和活动方向,因势利导进行扳法,不能超出或违反关节的生

理活动范围,更忌强拉硬板,动作粗暴。

4因扳法具有一定的强制性,术者要熟练掌握施术技巧,谨慎应用。

作用:舒筋活络,滑利关节,松解粘连,整复错缝。

拔抻法:(牵引法或牵拉法)

#定义:拔抻即牵拉,牵引的意思。术者固定肢体或关节的一端,牵拉另一端。或用对抗的力量,将关

节或肢体牵引使其伸展的手法,称拔抻法

操作:

1颈部拔抻:

屈肘牵颈:

体位:受术者坐位,头呈中立位。术者站其患侧。

操作:一肘屈曲,用肘弯部托住下颌,手置于对侧的颞部,另一手虎口张开扶于枕后,两手同时缓缓

用力向上牵拉头部。

要求:

1)手法用力平稳,用力由小到大,不可猛力牵拉。

2)屈肘牵颈的同时可以配合头部左右旋转活动,或者以另一手拇指置于偏斜棘突的突出一侧,当头

向同侧旋转时拇指向对侧推按棘突,使其复位。

卧位牵颈(1)

体位:仰卧头正位:两手握床沿。术者坐于其头前。

操作:术者以左手掌托握于下颌部,右手前臂置床上,以前臂托住其枕部,手握左前臂上,。两手同

时用力沿身体长轴向上牵拉头部。

要求:牵引用力由小到大,稳而持续,不可突然猛力牵拉。术者可以臀部抬离坐位,增加牵拉的力度。

卧位牵颈(2)

体位:受术者仰卧,两手握床沿。术者坐于其头前。(以头转向左侧为例)

操作:右手托于左侧下颌骨,使其头侧枕于右手及前臂上,左手置于枕骨右侧部位,两手同时向上用

力牵拉头部。

要求:牵引用力由小到大,稳而持续,不可突然猛力牵拉。术者可以臀部抬离坐位增加上牵的力度。

两手不可挤按颈部,以免压迫颈动脉引起头晕等不良反应。

2上肢拔抻:

上举拔抻:

体位:坐位。术者站其侧后方。

操作:术者两手握其腕部,使其臂上举到最大限度,作持续性拔抻肩部。

要领:上肢肌肉放松,用力由小到大,不可猛抻

外展对抗拔抻:

体位:坐位。上肢外展90度,肌肉放松,。术者坐其体侧。

操作:术者两手握其腕部或肘部,作外展水平方向的拔抻,同时令其身体向另一侧倾斜,与拔抻力对

抗。

要领:操作时或以助手帮助,固定身体。

肩关节手牵足凳拔抻法:

体位:仰卧位,(以左肩为例。术者半坐其左侧床边)。

操作:术者以左足跟置于左腋下,以稳住身体。双手握起左前臂下端,缓缓向下拔抻,同时足跟顶住

腋窝,形成对抗拔抻,持续1--2分钟。然后逐渐将上肢内收,内旋运动,左足向外推左臂上端。即可复位。

要领:操作要稳,按步骤进行,不可暴力施术。

注:此法专用于肩关节脱臼,具有安全可靠,操作方便的特点。

3腰椎拔抻:

体位:俯卧位。两手拉住床头。以固定其身体,术者站于足下方

操作:术者以两手握住两小腿的下端,顺身体的长轴,向下牵拉,约1-2分钟。此法亦可握住一侧小

腿下端,向下牵拉。

要领:

此法亦可由助手以两手置于两腋下,以固定其身体。受术者全身肌肉要放松。拔抻要稳而持续,不可

暴力施术。

4踝关节拔抻:

体位:仰卧位。术者站于足下方

操作:术者一手托握足跟部,另一手握足前掌和足趾,两手同时沿小腿长轴,逐渐用力向下拔抻踝关

节。

要领:不可暴力施术

5拔抻法的要领:操作时动作要柔和。用力要均匀,用力由小到大,逐渐增加,稳而持续。根据不同

部位和病情,适当控制方向和力量。

拔抻法的作用:整复关节,肌腱错位,矫正畸形,松解粘连和痉挛,增大关节间隙,解除软组织嵌顿

和减轻压迫刺激。

附注:

头颈扭转法:

体位:坐位,术者站其体侧。

操作:以一手托下颌,使头微微向上抬起,另一手托于枕后。先将头部向左右轻轻摇动数次,待肌

肉放松后,头转向一侧有阻力时,再突然向左或右侧扭转头部。此时常可听到“嗒”的响声。左.右分别

进行。术前嘱患者不要紧张,肌肉放松后进行扭转,扭转时用力要巧,幅度在正常生理活动范围之内进行。

(注:此手法效果很好,但是操作不当则可引起环齿关节部位的损伤。)

本文发布于:2023-03-21 06:32:1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0cbe3c8053d129d41d4003cbaeb5961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按摸.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按摸.pdf

标签:按摸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