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声赋》原文、译文及赏析
本文是作者晚年所作。虽仕途已入顺境,但长期的政治斗争也使
他看到了世事的复杂,逐渐淡于名利。秋在古代也是肃杀的象征,一
切生命都在秋天终止。抒发了作者难有所为的郁闷心情,以及自我超
脱的愿望。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秋声赋》原文、译文及赏析,
欢迎大家阅读!
秋声赋
宋代:欧阳修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
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
鏦鏦铮铮,金铁皆校花图片 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
之行声。予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
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
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
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
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
其一气之余烈。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
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
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
也,物过盛而当杀。”(余曰一作:予曰)
“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
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
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
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
译文
欧阳先生(欧阳修自称)夜里正在读书,(忽然)听到有声音从西南方
向传来,心里不禁悚然。他一听,惊道:“奇怪啊!”这声音初听时像
淅淅沥沥的雨声,其中还夹杂着萧萧飒飒的风吹树木声,然后忽然变
得汹涌澎湃起来,像是江河夜间波涛突起、风雨骤然而至。碰到物体
上发出铿锵之声,又好像金属撞击的声音,再(仔细)听,又像衔枚奔走
去袭击敌人的,听不到任何号令声,只听见有人马行进的声音。(于是)
我对童子说:“这是什么声音?你出去看看。”童子回答说:“月色皎
皎、星光灿烂、浩瀚银河、高悬中天,四下里没有人的声音,那声音
是从树林间传来的。”
我叹道:“唉,可悲啊!这就是秋声呀,它为何而来呢(它怎么突然
就来了呢)?大概是那秋天的样子,它的色调暗淡、烟飞云收;它的形貌
清新明净、天空高远、日色明亮;它的气候寒冷、刺人肌骨;它的意境寂
寞冷落,没有生气、川流寂静、山林空旷。所以它发出的声音时而凄
凄切切,呼号发生迅猛,不可遏止。绿草浓密丰美,争相繁茂,树木
青翠茂盛而使人快乐。然而,一旦秋风吹起,拂过草地,草就要变色;
掠过森林,树就要落叶。它能折断枝叶、凋落花草,使树木凋零的原
因,便是一种构成天地万物的混然之气(秋气)的余威。秋天是刑官执法
的季节,它在季节上说属于阴;秋天又是兵器和用兵的象征,在五行上
属于金。这就是常说的天地之严凝之气,它常常以肃杀为意志。自然
对于万物,是要它们在春天生长,在秋天结实。所以,秋天在音乐的
五声中又属商声。商声是西方之声,夷则是七月的曲律之名。商,也
就是‘伤’的意思,万物衰老了,都会悲伤。夷,是杀戮的意思,草
木过了繁盛期就应该衰亡。”
“唉!草木是无情之物,尚有衰败零落之时。人为动物,在万物中
又最有灵性,无穷无尽的忧虑煎熬他的心绪,无数琐碎烦恼的事来劳
累他的身体。只要内心被外物触动,就一定会动摇他的精神。更何况
常常思考自己的力量所做不到的事情,忧虑自己的智慧所不能解决的
问题?自然会使他红润的面色变得苍老枯槁,乌黑的头发(壮年)变得鬓
发花白(年老)。(既然这样,)为什么却要以并非金石的肌体,去像草木
那样争一时的荣盛呢?(人)应当仔细考虑究竟是谁给自己带来了这么多
残害,又何必去怨恨这秋声呢?”
书童没有应答,低头沉沉睡去。只听得四壁虫鸣唧唧,像在附和
我的叹息。
注释
欧阳子:作者自称。
方:正在。
悚(sng)然:惊惧的样子。
初淅沥以萧飒:起初是淅淅沥沥的细雨带着萧飒的风声。淅沥,
形容轻微的声音如风声、雨声、落叶声等。以,表并列,而。萧飒,
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砰湃:同“澎湃”,波涛汹涌的声音。
鏦鏦(cng)铮铮:金属相击的声音。
衔枚:古时行军或袭击敌军时,让士兵衔枚以防出声。枚,形似
竹筷,衔于口中,两端有带,系于脖上。
明河:天河。
秋之为状:秋天所表现出来的意气容貌。状,情状,指下文所说
的“其色”、“其容”、“其气”、“其意”。
惨淡:黯然无色。
烟霏:烟气浓重。霏,散扬。
云敛:云雾密聚。敛,收,聚。
日晶:日光明亮。晶,亮。
栗冽:寒冷。
砭(bin):古代用来治病的石针,这里引用为刺的意思。
绿缛:碧绿繁茂。
一气:指构成天地万物的混然之气。天地万物的变化都是“一气”
运行的结果。
余烈:余威。
刑官:执掌刑狱的官。《周礼》把官职与天、地、春、夏、秋、
冬相配,称为六官。秋天肃杀万物,所以司寇为秋官,执掌刑法,称
刑官。
有时:有固定时限。
渥:红润的脸色。
黟(y):黑。
星星:鬓发花白的样子。
赏析
本文是作者晚年所作。虽仕途已入顺境,但长期的政治斗争也使
他看到了世事的复杂,逐渐淡于名利。秋在古代也是肃杀的象征,一
切生命都在秋天终止。作者的心情也因为屡次遭贬而郁闷,但他也借
秋声告诫世人:不必悲秋、恨秋,怨天尤地,而应自我反省。这一立
意,抒发了作者难有所为的郁闷心情,以及自我超脱的愿望。
这篇赋以“有声之秋”与“无声之秋”的对比作为基本结构框架,
精心布局,文势一气贯串而又曲折变化,作者从凄切悲凉的秋声起笔,
为下文铺写“有声之秋”蓄势;然后由草木经秋而摧败零落,写到因人
事忧劳而使身心受到戕残,由自然界转到社会人生,这是“无声之
秋”;最后归结出全篇主旨:“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文章用第一人称的笔法来写。一开始作者就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从
静到动,令人悚惊的秋夜奇声,营造了一种悲凉气氛。“欧阳子方夜
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作者正在秋夜专心致志地
读书,忽听一种奇特的声音从西南方传来。作者惊讶于这样的声音,
细听,起初似雨声淅淅沥沥,又似风声潇潇飒飒,忽然又如波涛奔腾
翻涌,又似狂风暴雨骤然而至。它接触到物体上,又发出如金铁相撞
的鏦鏦铮铮的声音,又好像奔赴敌阵的,衔枚迅跑,听不到号令,只
听到人马行进之声。
作者用风声,波涛,金铁,行军四个比喻,从多方面和不同角度,
由小到大,由远及近地形象地描绘了秋声状态。用形象化的比喻,生
动鲜明地写出了作者听觉中的秋声的个性特点,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
接着作者引出与童子对话,从浮想联翩,又回到现实,增强了艺
术真实感。作者对童子说:“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回答:“星
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童子的回答,质朴简明,
意境优美、含蓄。这里,作者的“悚然”与童子的若无其事,作者的
悲凉之感与童子的朴拙稚幼形成鲜明对比,对秋声的两种不同的感受
相映成趣,富于意味。作者在第一段通过悬念式的对声音的生动描绘,
点明了文章主题即秋声。文章起始,就写得脉络清晰,波澜起伏,摇
曳多姿,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作者接着寻根溯源,探究秋声所以形成的缘由?“予也是造句 曰:‘噫嘻悲
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自答曰:“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
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
山川寂寥。……”秋声,是秋天的声音,作者从秋之色,容,气,意四
个方面把秋天的到来之后万物所呈现的风貌和秋之内在“气质”描绘
得具体可感,其色颜容貌似乎呈现眼前,其栗冽之气似乎穿透衣服直
刺肌肤,其萧条之意似已围裹全身。这种秋气,是一种肃杀之气,是
让人速生冷颤之气。它只要施展它的一点余威,就会使繁茂蓊郁的绿
色变色,葱茏的佳木凋零。这样,通过秋声的描绘和感受把“秋”之
威力作了形象化的描绘。“秋”何以有这样的威力和会使人产生如此
的感受呢?
接着,作者又从社会和自然两个方面,对秋声进行了剖析和议论。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
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
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即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
杀。”古代用天地、四时之名命官,如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
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这是六官。司寇掌刑法。故秋
天是古代刑官行刑的季节。在四季中又属阴冷的季节;春夏为阳,秋冬
为阴。从五行来分,秋属金,由古代多以秋天治兵,“沙场秋点兵”,
所以秋又有战争的象征;这样,秋天对人来说,意味着有悲凉肃杀死亡
之气。从自然界来看,天地万物,春天生长,秋天结实,意味着自然
界中生命由盛转衰的过程,人与此同,故有对生命将息的悲叹与伤感。
又以音乐为喻,古人将五声(宫、商、角、徵、羽)和四时相配,秋属商,
又将五行和东、南、中、西、北五个方位相配,秋主西方,秋属于商
声,商,伤也,悲伤之意。夷则,是七月的音律,古音分十二律,夷
则为十二律之一。将乐律和历法联系起来,,十二律与十二月相配,
夷则配七月。《礼记?月令》:“孟秋之月,律中夷则。”夷,是删刈,
杀戮之意。万物由繁荣到衰败,则为自然之规律。作者从自然与社会
两方面进行了论述,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又是社会的产物,人与自然、
社会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人从个人出发体验感悟自然和社
会。这体现了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
接着作者仍然抓住秋声的主题,通过无情的草木与万物中最有感
情,最有灵性的人的对比,抒发议论。作者认为,百般的忧虑和万事
的操劳必然损伤着人的身心,内心受到刺激和痛苦,必然损耗精力,
更何况是“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呢!这样就容易朱颜易
老,乌发变白,“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这是你自己
无穷无尽的忧劳伤害了自己,又何必去怨恨秋声的悲凉呢?这就说明了
作者之所以感到秋声之悲凉,其根源不在秋声,主要是当时作者面对
国家和自己的处境而产生的忧思所致。当时作者被朝廷重用,但想起
曾经在政治上屡不得志,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心情郁闷。这样的情
绪和秋季气息正相统一,触物伤情,有感而发。
作者蓄积已久的深沉苦闷和悲凉没有人能理解。“童子莫对,垂
头而睡。”唯有四壁的虫鸣,与“我”一同叹息。此情此景是何等悲
凉:秋风呼号,秋声凄切,长夜漫漫,虫声唧唧,悲愤郁结,无可奈
何,只能徒然叹息。
此文,把写景、抒情、记事、议论熔为一炉,浑然天成。作者叙
事简括有法,而议论迂徐有致;章法曲折变化;而语句圆融轻快;情感节制
内敛;语气轻重和谐;节奏有张有弛;语言清丽而富于韵律。在这个秋气正
浓的季节,不妨打开《秋声赋》,一方面欣赏作者优美的文字所带给
你的艺术美感,另一方细细品味秋之色、之容、之气、之意,体验自
然和人生。
作者把无形的秋声写得可见可闻。文章开头便用形象的比喻描写
秋夜西风渐起,触物有声,再用星月皎洁、四无人声加以烘托,一萧
瑟幽森的画面便呈现在读者面前;最后以“四壁虫声唧唧”收尾,也紧
扣住季节的特色。中间两大段用赋体的传统铺陈手法,渲染秋天的肃
杀和万物的凋零,抒写对人事忧劳的悲感,最后“念谁为之戕贼,亦
何恨乎秋声”,又转喻祸根在人,发挥了清心寡欲的老庄哲学,反映
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写景、抒情、议论有机地融为一体,显示出文
赋自由挥洒的韵致。
《秋声赋》作于嘉祐四年(1059),欧阳修时年53岁,这是他继
《醉翁亭记》后的又一名篇。它骈散结合,铺陈渲染,词采讲究,是
宋代文赋的典范。
文章第一段写作者夜读时听到秋声,从而展开了对秋声的描绘。
文章开头,作者简捷直人地描画了一幅生动的图景:欧阳修晚上正在
读书,被一种奇特的声音所搅动。这简捷的开头,实际上并不简单,
灯下夜读,是一幅静态的图画,也可以说,作者正处于一处凝神的状
态中。声音的出现是以动破静,引起了作者的注意,不禁去倾听它,
同时,也就惹动了文思。这样由伏到起,在动静的对比中,文势便蓄
成了,有了这种文势,下面的文章便仿佛是泉水涌出,自然流泻。接
下来,是作者对秋声一连串的比喻,把难以捉摸的东西变白灼虾的蘸料怎么调 得具体可感。
作者通过由“初”到“忽”,再到“触于物”,写出了由远而近、由
小到大、凭虚而来的撞击物体的秋声夜至的动态过程,突出了秋声变
化的急剧和来势的猛烈。这也就回答了作者闻声惊惧和感叹的原因。
第二段是对秋声的描绘和对秋气的议论。首先,作者概括了平日
观察所得,运用骈偶句式尺子的英语怎么读 和铺张渲染的赋的传统手法,抓住烟云、天
日、寒气、山川等景物,分别就秋的色、容、气、意,描绘出了秋状
的四幅具有不同特征的鲜明图画。而对秋状的描绘,正是为了烘托秋
声的“凄凄切切,呼号愤发”。然后,是对秋气的议论。“丰草”四
句,作者把草木在夏天和秋季作对比,通过对比,指出草木之所以摧
败零落,是秋气施加强大威力的结果。在此基础上,议论又进一步展
开。“夫秋,刑官早安说说 也”到这一段结束,作者吸收前人种种说法,又运
用骈偶句把秋与官制、阴阳、五行、音律等配属起来,甚至用“伤”
解释“商”,用“戮”解释“夷”,极力铺张,突出秋对万物的强大
摧残力量,说明万物盛衰的自然之理。这是宇宙生成的哲学思考,写
出了秋声中永恒的悲伤,为下文进入本文主题起了铺垫作用。
第三段是全文的题旨所在,作者由感慨自然而叹人生,百感交集,
黯然神森林报冬读后感 伤。这一段,作者在极力渲染秋气对自然界植物摧残的基础上,
着力指出,对于人来说,人事忧劳的伤害,比秋气对植物的摧残更为
严重。
第四段是全篇的结束,作者从这些沉思冥想中清醒过来,重新面
对静夜,只有秋虫和呜,衬托着作者悲凉的心境。结尾处秋虫的和鸣,
更衬出作者的感慨与孤经典故事 独。戛然而止的结尾,给文章增添了不少的感
染力,在秋虫唧唧中,读者似乎也要同声一叹。
欧阳修在宋仁宗嘉佑占四年(1059)春天辞去开封府尹的职务,专
心著述。这时的欧阳修,在政治上早已经历了多次贬官,对政治和社
会时局心情郁结,对人生短暂、大化无情感伤于怀,正处于不知如何
作为的苦闷时期。在《秋声赋》中,作者以“无形”的秋声作为描写
和议论的对象,采用赋的形式抒写秋感,极尽渲染铺陈之能事,实际
上融入了作者对宦海沉浮、人生苦短深沉的感慨。
《秋声赋》写秋以立意新颖著称,从题材上讲,悲秋是中国古典
文学的永恒题材,但欧阳修选择了新的角度人手,虽然承袭了写秋天
肃杀萧条的传统,但却烘托出人事忧劳更甚于秋的肃杀这一主题,这
就使文章在立意上有所创新。
更应该提到的,应是《秋声赋》在文体上的贡献。注重骈偶铺排
以及声律的赋到了宋代以后,由于内容的空乏和形式上的矫揉造作,
已经走向没落。欧阳修深明其中之弊,当他的散新取得了成功之后,
回过头来又为“赋’’体打开了一条新的出路,即赋的散文化,使赋
的形式活泼起来,既部分保留了骈赋、律赋的铺陈排比、骈词俪句及
设为问答的形式特征,又呈现出活泼流动的散体倾向,且增加了赋体
的抒情意味。这些特点也使《秋声赋》在散文发展史上占有了一席很
重要的地位。
还有一点必须指出的是,在赏析该文时,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不应该受古人消极情绪的影响。“悲秋”是历代文人骚客写作的主题,
他们借对秋的悲,抒发对时政不满而产生的郁闷心情;感叹自己怀才不
遇,宦海沉浮,人生艰难的不幸遭遇。欧阳先生的《秋声赋》在立意
方面,虽然通过感伤秋之肃杀而烘托出感伤世事之肃杀,但仍然难免
有很浓的悲伤情调。
文章第三段开头“嗟乎”二字多么淋漓尽致地表达了悲伤的情感;
而此段的最后“奈何”、“念谁”两句更体现了作者凄苦愁闷的心情。
古代的封建文人墨客,因为受时代的局限和传统人生观、世界观
的束缚,因秋而生悲的伤感情绪是必然的。我们不能苛求古人而指责
他们的消极情绪。建议大家在欣赏《秋声赋》这篇脍炙人口的文章时
有必要读读毛泽东主席的《浪淘沙北戴河》和现代作家俊青的散文
《秋色赋》。
创作背景
本文写于作者五十三岁时,即宋仁宗嘉佑四年。作者晚年虽身居
高位,但回首往事,不免产生郁闷心情。对政治和社会时局心情郁结,
对人生短暂、大化无情感伤于怀,让作者此时处于不知如何作为的苦
闷时期。《秋声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本文发布于:2023-03-25 07:02:4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08d8153021c54ba0822332ff64a68b3d.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回答的作者.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回答的作者.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