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关圣殿

更新时间:2023-03-26 15:51:54 阅读: 评论:0

弹性管理-冬瓜烧肉

关圣殿
2023年3月26日发(作者:我们都没有错)

明代的卫所与大理的古城

2012.04

明代的卫所

与大理的古城

江从延

大理作为滇西的中心城市和重要交通枢纽,又是云南西部承东

启西,连北接南,沟通内外的交通咽喉要道,经大理南可到临沧,普

洱,西双版纳,北通丽江,迪庆可人西藏,西到保山,德宏可通缅甸,

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必经之路和交汇点.1982年2

月8日,国务院公布全国首批二十四座历史文化名城,大理城就名

列其中.这座古城的前身,系唐,宋时祖国南疆的南诏,大长和,大义

宁,大天兴,大理等五个地方政权的首府.到元代及明代初年,云南

大理路的段氏十二代总管的总管府仍在此城,故这座古城从唐到元

甚至明初的600年左右的岁月,一直是祖国南疆的政治,经济,文化

中心,历来是兵家必争和重兵驻防之地.而今的大理,集全国历史文

化名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苍山国家地质公

园,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最佳中国魅力城市和全国首批优秀旅游城

市六顶桂冠于一身,是云南历史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不愧为世界文

明古国之一的南疆历史文化名城.

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明朝派遣傅友德,沐英,蓝玉率

三十万大军征云南,云南平定后傅友德,蓝玉即班师还朝,同时留下

部分军士由沐英镇守云南.即清夏燮《明通卷》卷八所载:"洪武十六

年(公元1383年)三月甲辰,诏颖川侯傅友德,永昌侯蓝玉班师,留

西平侯沐英率数万众镇滇中".方国瑜《云南地方史讲义》引《太祖实

录》卷一四三说:"以云南既平,留江西,浙江,湖广,河南四都司兵守

之,控制要害."留镇云南的四个都司及沐英所率亲军为基础的军屯

六品)(《明史?兵志》).卫所军令下达顺序为"卫

千户一百户一总旗一小旗一伍卒".卫是军事

建制,不管地方政务,只管屯田和防务.

据《明史?兵志二》载,明朝在云南各府州县

先后设置了云南(昆明1左,右,前,后,中五卫,以

及广南,大理,洱海f在今祥云),大罗(在今宾川),

临安f今建水),永昌(今保山),腾冲,楚雄,曲靖,平

夷f今富源),越州(曲靖越州),六良(今陆良),蒙化

f今巍山1,景东,澜沧等15卫,加上通海,永平,鹤

庆三御和宜良,安宁,易门等18个所,共133个

千户所.其中在今大理州境内设置有4个卫2个

御,即设置在大理古城内的大理卫,设置在云南

品甸今祥云县的洱海卫,设置在宾川州城的大罗

卫,设置在今巍山县的蒙化卫及鹤庆守御,永平

守御.大理卫的屯垦地在今大理市,洱源县和弥

渡县的红岩一带;洱海卫在今祥云县,弥渡县和

宾川的一部分;蒙化卫在今巍山县;大罗卫在今

宾川县,大理海东.每卫下辖前后中左右5个千

户所,有军卒5600人.但是,这只是一般的情况,

据明万历《云南通志》记载,大理卫就下辖有10

个千户所,有军卒10314人;洱海卫清代书法 下辖有6个

千户所,有军卒7358人.

明代实行"府卫参设,军政分职",并在设置

卫所的同时,相继构筑了大理卫城,蒙化卫城(即

今巍山县城),洱海卫城(即今祥云县城),宾川大

罗卫城,鹤庆府城等,并且,每座古城都具有浓郁

的文化内涵和独有的特色.这些城池均按明代建

城规划,四周建筑城墙,设四道(东,南,西,北)半

圆形砖券门洞,上有门楼.城均按中轴线贯通东

西,南北门道,城中央区域筑钟鼓楼.建筑材料上

采用大块砖头,祥云钟鼓楼采用黄,绿,红琉璃瓦

件,打破了历代封建等级制在用色方面的严格限

制.这些城池中还建有文庙,城隍庙,书院,府衙,

县衙,寺院.且规模都较宏大,雕梁画栋,层层架

拱.明朝统治者深刻认识到,开国需要武功,而长

治久安需要文治,因而修建了众多庙宇,设立庙

学和书院,开科取士,以巩固封建政权.重视汉文

化的推广,建立社学,选择明师,使汉文化深人大

理民族地区.

2012.04

宾川大罗卫城

宾川县境内三溪若川,居民多为外籍,故名.

西汉迄蜀汉均为云南县地.西汉属益州郡;东汉

属永昌郡;蜀汉属云南郡.西晋设云平州,属云南

郡.唐中叶六诏兴起,为越析诏地.南诏时置越析

睑.大理国时为河东赕.元为云南州,赵州及太和

县地.明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明政府在大罗

卫基础上设立宾川州.割太和县(今大理市)九里

(粮里),赵州(今大理市凤仪镇)一里,云南县(今

祥云县)二里共l2个里置宾川州,隶属大理府.

同时设大罗卫指挥使司(军事建制,不归州管),

州治筑大罗城(今州城),由知州(从五品)掌全州

政令.

州城的方形砖城建于明孝宗弘治七年(公元

1494年),已有500多年历史了.在城的周围,还

分布着几处更古老的遗址,说明它的历史源远流

长.宾川州城东门外一里,有个古迹俗称"孔明营陡峭的反义词

盘",实际就是明初驻军的兵营遗迹.现在这里已

是一片良田,但深沟高垒仍依稀可辨.据万历《云

南通志》记载,明初这里曾驻军5600人,周围村

庄有"九官十八营"之称,有军官职田2362亩,士

兵屯田15835亩,大规模开发了宾川热区宝地.

据周钺纂修的清雍正《宾川州志》记载:宾川

州大罗城明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筑,"初筑时

取坐东向西,乙山辛向,周四微信图像女 里三分,高一丈五

尺,四门:东日迎晖,南日永安,西日西成,北日柔

远,计垛口一千二十",后将"永安"改为"南薰".

四门之上建有城楼,南北二门外各有月城,城四

角各有角楼.古城为正方形棋盘式格局.城方如

印,十字街中心,城正中建有结构精巧,庄重大方

的三重檐攒尖顶亭阁式钟鼓楼,钟鼓楼就如印把

子.高约23米,宽】3.2米.中立四棵合抱柱,每方

有券形拱石洞一道,贯通四条主要街道.一二层

为四方形,三四层收缩,呈八方形.钟鼓楼雄居于

全城正中,与分布于全城四面八方错落有致的文

庙,武庙,城隍庙,忠烈祠,报国寺,文昌宫等遥相

2012.04

呼应.楼上悬铜铸大钟,每天按时击鼓鸣钟,与上

城楼,四角楼互相呼应.四条大街直通四道城门,

钟鼓楼下就是四街交会点.四街八巷街心都铺石

板,左右砌卵石各2.3米.两边店铺和民居夹道

相对,各民族杂居,街坊邻里和睦相处,民风淳

朴.古城内的忠烈祠与笔山书院,文庙,武庙与天

主教堂,观音阁与文昌宫,报国寺等呈规模布局,

充分体现了古城建筑规划中"人神共治"的文化

内涵.

明清时期,城内只有数百户居民.全城遍布

各种神庙和祠堂,占地几乎与民居相等.城西南

部建有规模宏大的文庙和武庙,西北部有育英书

院,后改名笔山书院.再过北是城隍庙,往东为褚

公祠,杨武愍公祠,昭忠祠(民国时改为忠烈祠),

火神庙.北门外有龙王庙,内东侧是报国寺和邹

公祠.东门北侧有文昌宫,子孙殿,财神殿.东门

南侧有肖祠(江西会馆),川主庙(四川会馆)和魁星

阁.东门外又有玉皇阁,武侯祠,龙王庙,东岳庙,

观音阁等.南门外还有南村庙,五皇庙.南门内有

马王庙,清末还增有天主教堂.古城墙曾在清朝,

民国时期进行过多次维修.但明代所筑脸过敏吃什么药 州城直到

建国前仍保持原貌.现在,古城东,西,南,北四条

街道仍保持着古道风貌,古民居铺面分列两侧.

整座城池基本保持着明,清时代的古城格局.

今天的州城,仍然保存着古城风貌,有较多

的古建筑,古街道,古民居,古桥涵,很具特色,其

中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州城文庙;省级重点

文物保护单位文庙和武庙;州级重点文物保护

单位南薰桥和周官营李家大院的红军标语;县

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钟鼓楼,济川桥,知政桥.

此外还有笔山书院,观音阁,城隍庙,川庙,报国

寺,天主堂,文昌宫,五皇庙等古建筑,还有一些

古街道,古铺面等.民居如曹家大院,李家大院也

很有特色.

鹤庆军民府城

鹤庆地处大理,丽江两大历史文化名城之

间,是大理的北大门.鹤庆有着悠久的历史,新石

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汉代以前属昆明,越西部

落,是"西南夷"的一部分.西汉至唐初,分属益

州,永昌,云南,东河阳等郡的叶榆县.南诏时,在

鹤庆置谋统部,是云南三十七部中极西极北的一

部,也是滇西北重要的军事,政治要地.大理国立

国后,公元963年,鹤庆改谋统郡为谋统府,为云

南八府之一.南宋宝佑元年(蒙古宪宗三年,公元

1253年),忽必烈攻大理后设鹤州,公元1271年

(元代)置鹤庆路,鹤庆由此而得名.明洪武十五

年(公元1382年)设鹤庆府,洪武三十年(公元

1397年)升为军民府,鹤庆自顺治十六年(公元

1659年)设大鹤丽镇总兵行辕一直管辖大理,丽

江,中甸,维西,永胜,剑川等地的军事事务.康熙

七年,大鹤丽镇改称鹤丽镇,仍为滇西北军事重

镇,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撤府为州,民

国二年(公元1913年),改州为县.

鹤庆军民府城,即今的鹤庆县县城.明代鹤

庆为滇西重镇,明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修

筑府城,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完工后,由

赐进士第知荆州府事前翰林院庶吉士监察御史

大理李元阳撰文,由赐进士出身征仕郎户科左给

事中前翰林院庶吉士太和杨士云书丹.博南山人

成都杨慎篆额,立《鹤庆军民府城记碑》,碑文记

载了鹤庆建筑城垣的原因,经过,城的形制,规模

等.据碑载:蜀遂宁周公集,末守是邦,主持修城.

"城周五里五分,几千丈,高二丈二尺,其广三丈麻雀课文原文 ,

趺石高五尺,砖之骈比而厚者为层六,积累而高

者为层四十有五,土石内附,倚以为固.城四门,

南有郛,北因守御旧城而门之,若重关焉.门各为

楼,四角如之,周庐二十有五,敌台十,堑广三丈,

深丈五尺.穴城肤以仞,沟洫为石孔十二".由此

可见,此城建筑虽不大,但功能齐全,有城,有护

城河,坚固,雄伟.该碑原立于明鹤庆府城东寺,

因火灾,移嵌于仓河北文昌宫正殿,后殿圮,又被

置于县城南门外里许小石桥旁,现已毁.原碑高2

米,宽1.3米,29行,1276字.鹤庆城池现已毁,但

护城河上还保留着一座迎贵桥,原名迎恩桥,桥

紧靠县城南月城门外.据《鹤庆州志》载,该桥建

于明代,由知府王昂主办.桥为单孔石拱桥,全长

9.5米,宽5.56米,跨度26米.两旁分别有石护

栏,高0.5米,栏板宽1.35米,栏板浮雕松鹤鹿图

案.该桥1987年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云鹤古城旧城池始建于宋代,城址在今县城

北门外.清刘慰三撰《滇南志略》中这样记载云鹤

古城:"城为宋段氏筑,元末圮,明洪武初,因旧址

列排栅,嘉靖间,始拓地筑砖城,周五里,设四门,

北门月池,即旧守御所也;万历间,更辟一门以便

民,我朝屡经增修."古城初建时以土筑城墙,规

模不大,形如龟,南门为龟头,小月城为龟颈,北

门为龟尾,故有"龟城"之称.元末倾圮后,明永乐

元年f公元1403年),鹤庆御所指挥李成将城垣改

为砖墙.明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1,鹤庆军

民府知府周集拓地筑新城.新城周长5里,城墙

高2,2丈,厚2丈.南门月城周长80丈,墙高1.4

丈,厚9_3尺.城有五道城门,建城楼五座.东门

"迎旭门"f又称"观澜门"1,门楼题额为"启阳楼".

南门外城门"威远门",门楼题额为"月城楼".内

城门"迎恩门",门楼题额为"来薰楼".西门"望庚

门"f又称"仰止门"),门楼题额"挹爽楼".北门"镇

远门"f又称"拱极门"),门楼题额"拱辰楼".城四

角建有镝楼,东南角楼称"金汤",西南角楼称"屹

垒",西北角楼称"盘缚",东北角楼称"铸镛".四

周共建镝台1O座,守御房25间,东西两南墙留

有排水口l2个.城墙四周为护城河,河宽1丈,

深5尺.城内主街为井字形,横街2条,竖街2

条,加18条巷2条附街,主街巷共24条,寓24

宿"飞天"之意.

古城内以云鹤楼为核心,环列着文庙,武庙,

元化寺,文昌宫,财神殿,东岳宫,静居庵,城隍

庙,地藏寺等大小30处古建筑.围绕着这些古建

筑,是毗邻而建的民居.整个城池规模不大,但布

局井然有序.特别是明清时期,云鹤镇是"商贾云

集,市井兴盛"之地,手工业和商帮迅速崛起,使

云鹤镇形成了一定规模.

2012.04

巍山蒙化卫城

巍山是南诏国的发祥地和故都,是历史悠

久,文化厚重,古代建筑保存完好的古城,是1994

年1月国务院公布的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巍山县因县城东有巍宝山而得名巍山.现在看到

的巍山古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

年),至今仍完整地保留着明清风格.古城城池形

如棋盘,二十四条街和十八条巷纵横交错,是典

型的明清风格"棋盘式"城池布局.东西南北四方

均有城墙,各设一道城门,东西门间,南北门间各

有一条干道相连,两干道交汇处建一幢四通门洞

的高耸钟楼,整个城四四方方,恰如一枚大印,印

柄则是高耸的钟楼.

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1,明王朝在巍

山设立蒙化卫,把土城扩建为砖石城,作为蒙化

卫治所.明,清两代是蒙化府f清乾隆三十六年改

为蒙化直隶厅1的所在地.清咸丰,同治年间,是杜

文秀回族起义军的根据地.民国三十一年(1942

年),国民党云南省政府在这里设立过云南省第五

区蒙化行政专员公署,辖蒙化,顺宁,昌宁,缅宁,

景东,云县,镇康,双江8县和耿马设治局.至今,

整座巍山古城仍然保持了600年前建城时的棋

盘式格局,街道也没有大的变化,只是随着居民

区的发展又相应地增加了几条新街道.城内房屋

基本上保持了中式结构,主要街道两侧的房屋则

完整地保持了明,清时代的建筑式样和风格.大

量具有民族特色和精湛建筑工艺的古建筑,包括

城楼,文庙,寺观和明,清时代的居民住宅都较完

好地保留了下来.至今保存着一大批古建筑物群

落,如明志书院,文昌书院,文华书院,南社学,北

社学,学宫等明清时期的书院学府.还有尊孔祭

孑L活动以文庙为中心的明伦堂,崇圣祠,雁塔坊,

尊经阁,棋琴社,柏苑坊等古建筑群,还有等觉

寺,西寺,弥勒寺,南耳寺,玉皇阁,古皇宫,太阳

宫,东岳宫,文昌宫,关圣殿,三清殿,西竺庵,城

隍庙等佛,道二教的古建筑群.明代嘉靖年间,杨

升庵状元三游蒙化就住在等觉寺.崇祯十二年

2012.04

(公元1639年)八月十六日,着名地理学家徐霞

客考察至巍山,宿巍山古城,留有珍贵墨迹.另

外,境内还有名宦祠,乡贤祠,表忠祠,表功祠,忠

烈祠,报功祠,箫公祠,范氏宗祠,姚氏宗祠,陈氏

宗祠,左氏宗祠等古建筑群,这些古建筑群都错

落有致地分布在巍山古城之中,规模宏大,造型

美观大方,结构严谨,出阁架斗,画栋雕梁,工艺

精湛,民族风格特色突出,充分反映了古代各族

人民的建筑艺术和聪明才智,具有较高的文物保

护价值和工艺研究党员自评表 价值.

《蒙化志稿》记载: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

1390年1扩建的巍山城,"城周回四里三分,计九

百三十七丈,高二丈三尺二寸,厚二丈,砖垛石

墙,垛头一千二百七十有七,垛眼四百三十.建四

门,上树谯楼.东日忠武,南日迎熏,西曰威远,北

日拱辰.北楼高三层,可望全川,下环月城,备极

坚固,城方如印,中建文笔楼为印柄."经历代多

次修葺,拱辰楼建于巍山古城的北面,是今日巍

山县城的中心.高耸在二丈多高的砖石城墙上,

楼体为二层,高23.4米(从地面算起),长47.1米,

宽24.6米,由28棵合抱的大圆柱支撑,四面出

厦,雄伟壮观.南北两檐下分别悬挂着"魁雄六

诏","万里瞻天"两块巨匾,字体气势雄浑,一气

呵成,为清代遗物.登上此楼,整个巍山坝子历历

在目.作为"印柄"的文笔楼,又名星拱楼,建于明

代,现原建筑虽已毁坏,但保存了清代咸丰年间

杜文秀起义军所重建的城楼,更具有历史意义.

文笔楼建造为砖石结构,成十字通道的城门洞

上,楼共二层,每层四面开窗,南北两面有门,檐

牙高挑,虽不如北门城楼高大,但俊秀挺拔,因此

古名"凝秀楼".明清时期,古城的中心在文笔楼

f即今星拱楼1,四方有南,北,东,西四条主要街

道,每条街连接城外有一座城门洞,上建有城楼.

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1,以北门楼(拱辰楼)

为中心,发展了北门外的日升街和月华街,把北

门城墙拆除新建了西新街和东新街,并以北门洞

和城墙上的北楼为中心建成了四方街.1958年除

东,西,南三座城楼被拆除外,其余一切古建筑物

都被保存下来.现今位于古城中心宏伟壮观的拱

辰楼,历经数百年风雨,仍巍然屹立,高耸挺拔,

成了巍山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性建筑,被列入省

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祥云洱海卫城

祥云是云南省的第三大坝子,是明代军屯的

重点地区之一.明洪武十五年纶元1382年1改云

南州为云南县,隶大理府赵州f今凤仪1;洪武十七

年(公元1384年)筑洱海卫城(今祥云县城),设洱

海卫,成化十二年f公元1476年1设澜沧兵备道,

道署与洱海卫同驻,统管滇西8卫指挥,祥云成

为滇西北军事重镇长达276年;明弘治二年f公元

1489年)设你甸f米甸),楚场,安南坡(今下庄安南

关1三巡检司,直属大理府,同时设云南驿土驿丞,

清康熙五年f公元1666年1三个巡检司及土驿丞

同时裁除,云南县属大理府.民国七年(公元1918

年1因省县同名,云南县改称祥云县.

据清光绪《云南县志》记载:元世祖至元七

年,立品甸千户所,设军职土官二员,以杨,张二

姓代之,寓民于农.分为十二里,土知县杨奴领上

六里土民,土县丞张兴领下六里土民.务农讲武,

防御地方.明太祖洪武十七年,设洱海卫指挥使

司.指挥四员,同知二员,佥事七员;经历司经历

员,知事一员;镇抚司镇抚一员;千户所六,正

副千户二十五员,百户六十五员;三分马步旗军

百二十三名;七分屯军七百六十三名;舍丁九

百名;军余七千三百三十八名;以上共设兵九千

百三十四名.给军器,农具即于品甸屯粮,分六

所营屯卫,以俟征讨.二十年遣六安侯王志,安庆

侯仇咸,张龙等督兵一万于品甸睑北首建洱海卫

城池,立屯堡哨守,以指挥曹政,赖镇及千百户等

官督建.明宪宗成化十二年,设云南澜沧兵备道

驻扎洱海卫城,统辖九卫指挥等,即大理,洱海,

姚安,蒙化,炒饼怎么做 鹤庆,永北,景东,丽江,镇源是也.

祥云古城为明代建造,规制与大理,巍山古

城相似.据史书记载:祥云古城古代曾屡迁屡建.

2012.04

古城是历史的积淀,文化的传承,现在古城门上

的"大理"二字,是集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郭沫

若的字迹镌刻的.进入古城之前看到的第一座古

楼叫文献楼,因悬挂云南提督偏图题书的"文献

名邦"匾额而得名.楼下还有一联:"百二山河双

鹤拓;千秋文献一楼存."现在看到的文献楼是

1995年在原址新建的,比原楼范围有所扩大,造

型具有明清建筑风格.

大理古城又名榆城,紫城.历史悠久,源远流

长.早在西汉时期,即汉武帝元封二年f公元前

109年1,汉王朝在大理设置叶榆县(属益州郡),

大理正式纳入中央王朝管辖时,这里就是当时叶

榆县县治所在地.到唐代,大理地区的少数民族

地方政权"六诏"在大理纷纷崛起.公元738年,

其中居于最南边即今巍山一带的蒙舍诏诏主皮

逻阁在唐王朝的支持下带兵攻占了洱海地区,吞

并其他五诏,"逐河蛮,夺据太和城",建立了中国

历史上着名的少数民族地方政权南诏国,并于公

元739年把都城从巍山迁到了苍山佛顶峰麓的

太和城.经过扩建的太和城总面积约6平方公

里,是南诏统一洱海地区后的第一个都城,使用

时间达40年之久.

天宝战争后,南诏拥有了包括四川西南,贵

州,广西西部,越南,老挝,泰国,缅甸北部的广大

地区,超越现今云南全省的版图.以防务安全为

主要选择标准的太和城因地面狭小,而无足够的

活动空间,已不适应南诏的大国地位,因此阁逻

凤决计迁都.新都地址选在大厘城与太和城间河

赕平原最宽处的马濂洲上,位于苍山中和峰下的

羊苴咩城.此时距南诏从蒙舍川迁入太和城正式

建国25年.羊苴咩城仿照唐都长安城模式进行

规划建设,有宫,王城,内城及外郭城.按《蛮书》

"南诏大衙门"条的记载,该城东西中轴线上有三

重门.此三重门分别就是东内城门,王城门和宫

城门.

为加强防御,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异

牟寻把都城由太和城迁到位于苍山中和峰麓,由

当地土着居民筑建的古城邑羊苴咩城,并大兴土

木,进行了大量扩建,最后建成了"延袤十五里"

的含今大理古城在内,东至洱海,西至苍山脚的

巨大都城.城内王宫府署富丽堂皇,门楼重叠,内

有周长五里,楼上可接纳万人,楼前广场可容纳

数万人的大型建筑"五华楼".公元937年段思平

建立大理国时,仍以羊苴咩城为都城,并以"大

理"为国号.据《元史?地理志》间接记录:大理国

"东至普安路之横山(今贵州省镇宁县),西至缅

地之江头城(今缅甸实阶区东北的杰沙克钦邦),

凡三千九百里而远;南至临安路之鹿沧江(今越

南莱川省境内黑河西岸的傣族地区),北至罗罗

斯之大渡河(今四川西昌地区),凡四千里而近."

此疆域范围大致与南诏国全盛时的境界相当,南

诏大理国的疆域远比现在云南省辖境要大得多.

其面积大约是现在云南省的2.7倍.羊苴咩城从

唐至元历南诏国8世122年,大长和国25年,大

天兴国1年,大义宁国8年,大理国22世316年

(含后大理国2年)和大理路军民总管府等6个

历史时期,一直都是云南乃至西南地区的政治,

经济,文化中心.到元代是云南行省大理路总管

府和太和县治所.

元初,元世祖忽必烈于蒙古宪宗三年(公元

1253年)率兵以革囊渡过金沙江攻灭大理国.明

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1,傅友德,沐英,蓝玉平

定云南及大理,公元1382年3月23日,蓝玉,沐

英率领的明朝大军攻克大理,段明及其二子苴

仁,苴仪被活捉.在这场战争中,本已破败不堪的

羊苴咩城遭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创,城中大量建筑

和文献被毁于战火,连五华楼也在一场大火中被

夷为平地.羊苴咩城经过这几次大战乱,面目全

非.为了使云南长治久安,永不再叛,明朝统治者

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命沐英世袭镇守云南,

屯田戍兵,筑城积粮,永镇山川.在祥云品甸驻兵

二万五千人,以备征调.摧毁了南诏大理国以来

的重要城镇太和城,羊苴咩城等,命周能调集民

工,按明朝的规制新筑大理府城.在这种情况下,

为了尽快恢复大理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被派到

大理卫任指挥使的周能,决定依照明代建城规

制,在原南诏,大理国羊苴咩城范围内人口较集

中的地方重新修筑府城,即明大理城.

明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都督冯诚率领

指挥使郑祥等人又将城址向东,向南扩展,将城

的东,南两侧拓宽,筑东西两面城墙,还新建了一

座雄伟的"五华楼",建成了面积为2.11平方公里

的新城,方围有6公里,城墙高8公尺,厚7公

尺,墙体内部用土石,外表用特制的城砖修砌,十

分坚固.设有四座城门,上有城楼,东门叫一次就好歌词 "通海

门",南门叫"承恩门",西门叫"苍山门",北门叫

"安远门",城的四角都有角楼,东北角名颖川楼,

东南角名西平楼,西南角名孑L明楼,西北角名长

卿楼.城墙外有护城河.城内街道纵横有致,为典

型的棋盘式布局.正德《云南志》卷三《大理府?城

池?大理卫城》载:"洪武十五年建,周围一十余

里,四门:东日通海,南日承恩,西日苍山,北日安

远,其上有楼."天启《滇志》卷五《建设志?大理

府》载:"府城一名紫城,枕点苍山中峰,汉叶榆县

城故地,砖表石里,洪武十五年筑,明年都督冯诚

展东一百丈."正德《云南志》卷三《大理府?台榭?

鼓楼》载:"在府城内大街",钟楼"在鼓楼西,俱洪

武年建."这里指的鼓楼即是后来的明代五华楼

(1972年拆除,1998年重建).明大理卫城建成

后,四面城墙各长1500米,宽l2米,高6米.四

周城墙均为石砌成,内夯土,4个城门洞为半圆形

砖券门洞,外墙加一层砖.街道东西,南北中轴线

贯通,民居多以土木结构,石砌围墙,石条路面

(石条在中,两侧为碗大石头砌筑),街道两侧沟

渠清流不断,别具特色.明代在古城中还不断建

造起不少的寺院殿宇,大理普贤寺大殿,大理城

隍庙,大理城南清真寺,大理文庙,大理武庙等均

于明代续建而成,城外建双鹤桥等重要通道.此

后羊苴咩城逐渐废弃,至今仅存遗址.至此,曾经

辉煌一隅,从南诏异牟寻于公元779年建都,历

时603年的我国西南着名文化古城羊苴咩城全

被摧毁.大理也真正结束了从蒙氏到段氏等地方

势力盘踞数百年的历史,完全归属于中央王朝,

成为云南行省下的一级行政设置——大理府.明

2012.04

清以来虽经多次兵燹和地震灾害,但城的规模,

格局并无大的改变,仍然保持着"外雄内秀,市井

俨然"的传统风貌,即现在的大理古城.清代,大

理城是云南提督衙门驻地.光绪年间重修古城门

时,把东门叫"洱海",西门叫"苍山",北门叫"三

塔",南门叫"双鹤".大理城的街道是棋盘式格

局,素有"九街十八巷"之称.南北主干道是复兴

路,东西主干道是"玉洱路".

明大理古城从公元1383年兴建,至今已有

600多年的历史.600多年来,它虽然偏居西南边

陲,但从明清至民国,由于它是大理卫指挥使司,

金沧道台署,大理府署,云南提督府,迤西道署和

太和县治的所在地,一直是大理地区的政治,经

济,文化中心,也是我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地区

各国进行文化交流,通商贸易的重要门户.大理

古城城内外文物古迹众多,城的西边就有国家级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崇圣寺三塔,元世祖平云南碑

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弘圣寺塔,羊苴咩城遗址等:

城内的文物古迹则更是星罗棋布,难以胜数.除

了大量的四合五天井,三坊一照壁民居外,着名

的还有杜文秀帅府,西云书院f今大理一中),五华

楼,文献楼,古城墙,城隍庙,大理府考试院,博物

馆碑林,种松碑,杨杰故居,蒋公祠,文庙大成门,

武庙照壁,普贤寺,双鹤桥,大理天主教堂,革命

烈士纪念碑等.这些文物古迹的文化内涵深厚,

是古城的精华所在.近十多年来,大理州对古城

保护高度重视,对保护范围进行了全面规划和控

制,制定了具体的保护条例,还投人大量资金,先

后对古城墙,东西城门,五华楼,文献楼,城隍庙,

大理府考试院,杜文秀帅府,西云书院,杨杰故

居,蒋公祠等文物古迹进行了修复重建,使古城

更显古色古香,充满文化气息.

责任编辑杨义龙

本文发布于:2023-03-26 15:51:5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03fea22b237fafa1803dcba8fc8888cd.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关圣殿.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关圣殿.pdf

标签:关圣殿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