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时习之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王肃注:“诵习以时,学无废业,所以为悦。”王释“学”与“习”为一义,似专指诵读。
但孔子教人学“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诵习”仅是“一端”(见刘宝楠《论语正义》)。皇侃疏“时习”说:“凡学有三时。”
一指年岁,二指季节,三指晨夕。近人蒋伯潜认为“学是知新,习是温故”(《十三经概论》)。
敏于事而慎于言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又《论语·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义相同。
意为做事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朱熹注:“敏于事者,勉其所不足。
慎于言者,不敢尽其所有余也。”(《论语集注》)又释:“事难行,故要敏;言易出,故要谨。”
(《朱子语类》卷第二十二)另外在《荀子·子道》、《韩诗外传》、《说苑·杂言》等篇都有孔子语子路“慎言不哗”的记载。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迷惘。
郑玄注:罔,犹罔罔无知貌。“殆”有两义:一为危殆,疑不能定。
一为疲殆,精神疲怠无所得。当从前解。
此句可与“温故而知新”章合参。近人杨树达注:“温故而不能知新者,学而不思也,不温故而欲知新者,思而不学也。”
(《论语疏证》)孔子首倡学思并重,对孔门弟子有很深影响。如子夏言博学近思,《中庸》言博学慎思,都认为学思不可偏废。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为政》“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郑玄注:“不知可者,言不可行也”。孔安国注:“言人而不信,其余终无可”。
朱熹说:“人面无真实诚心,则所言皆妄。”(《朱子语类》卷二四)近人蒋伯潜区分信有二义:“说话必须真实;说了话必须能践言。”
(《语译广解》)孔子及后儒极重信,“言忠信,行笃敬”(《论语·卫灵公》)是孔门的处世原则。 讷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包咸注:“讷,迟钝也。
言欲迟而行欲疾。”朱熹引谢良佐注曰:“放言易,故欲讷;力行难,故欲敏。”
《论语》中尚有许多同义之句:“慎言其余,则寡悔”(《为政》)、“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里仁》)、“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等,均可反映孔子一以贯之之重行慎言思想。参见“敏于事而慎于言”。
德不孤,必有邻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 听其言而观其行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夜。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予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
’”《说苑·尊贤》记孔子言曰:“夫取人之术也,观其言而察其行也……是故先观其言而揆其行。”《大戴礼记·五帝德》:“子曰:‘吾欲以语言取人,于予邪改之。
’”也即此章义。朱熹引胡氏注曰:孔子语听言观行,“特因此立教以警群弟子,使谨于言而敏于行耳。”
(《论语集注》)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孔文子,卫大夫。“文”是他的谥。
朱熹注:“凡人性敏多学不好学,位高者多耻下问。故谥法有以‘勤学好问’为文者,盖亦人所难也。”
(《论语集注》)又说:“古人谥法甚宽”,“孔文子固是不好,只此节此一惠,则敏学下问,亦是它好处”足见孔子“宽肠大度,所以责人也宽”(《朱子语类》卷二九)。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按字义,文,文采;质,质朴;彬彬,杂半之貌。
南宋朱熹《论语集注》:“言学者当损有余,补不足,至于成德,则不期然而然矣”。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礼,有质有文。
质者,本也。礼无本不立,无文不行,能立能行,斯谓之中。”
孔子此言“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格,同时又能合乎“礼”地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
于此一则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则反映了其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当不偏不倚,执两用中,而做到过点且属不易。“子曰:‘虞夏之质,殷周之文,至矣。
虞夏之文,不胜其质;殷周之质,不胜其文;文质得中,岂易言哉?”(《礼记·表记》) 敬鬼神而远之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雍也》:“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朱熹注:“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而不惑于鬼神之不可知,知者之事也。”(《论语集注》)清刘宝楠。
学而时习之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王肃注:“诵习以时,学无废业,所以为悦。”王释“学”与“习”为一义,似专指诵读。
但孔子教人学“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诵习”仅是“一端”(见刘宝楠《论语正义》)。皇侃疏“时习”说:“凡学有三时。”
一指年岁,二指季节,三指晨夕。近人蒋伯潜认为“学是知新,习是温故”(《十三经概论》)。
敏于事而慎于言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又《论语·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义相同。
意为做事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朱熹注:“敏于事者,勉其所不足。
慎于言者,不敢尽其所有余也。”(《论语集注》)又释:“事难行,故要敏;言易出,故要谨。”
(《朱子语类》卷第二十二)另外在《荀子·子道》、《韩诗外传》、《说苑·杂言》等篇都有孔子语子路“慎言不哗”的记载。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迷惘。
郑玄注:罔,犹罔罔无知貌。“殆”有两义:一为危殆,疑不能定。
一为疲殆,精神疲怠无所得。当从前解。
此句可与“温故而知新”章合参。近人杨树达注:“温故而不能知新者,学而不思也,不温故而欲知新者,思而不学也。”
(《论语疏证》)孔子首倡学思并重,对孔门弟子有很深影响。如子夏言博学近思,《中庸》言博学慎思,都认为学思不可偏废。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为政》“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郑玄注:“不知可者,言不可行也”。孔安国注:“言人而不信,其余终无可”。
朱熹说:“人面无真实诚心,则所言皆妄。”(《朱子语类》卷二四)近人蒋伯潜区分信有二义:“说话必须真实;说了话必须能践言。”
(《语译广解》)孔子及后儒极重信,“言忠信,行笃敬”(《论语·卫灵公》)是孔门的处世原则。 讷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包咸注:“讷,迟钝也。
言欲迟而行欲疾。”朱熹引谢良佐注曰:“放言易,故欲讷;力行难,故欲敏。”
《论语》中尚有许多同义之句:“慎言其余,则寡悔”(《为政》)、“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里仁》)、“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等,均可反映孔子一以贯之之重行慎言思想。参见“敏于事而慎于言”。
德不孤,必有邻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 听其言而观其行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夜。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予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
’”《说苑·尊贤》记孔子言曰:“夫取人之术也,观其言而察其行也……是故先观其言而揆其行。”《大戴礼记·五帝德》:“子曰:‘吾欲以语言取人,于予邪改之。
’”也即此章义。朱熹引胡氏注曰:孔子语听言观行,“特因此立教以警群弟子,使谨于言而敏于行耳。”
(《论语集注》)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孔文子,卫大夫。“文”是他的谥。
朱熹注:“凡人性敏多学不好学,位高者多耻下问。故谥法有以‘勤学好问’为文者,盖亦人所难也。”
(《论语集注》)又说:“古人谥法甚宽”,“孔文子固是不好,只此节此一惠,则敏学下问,亦是它好处”足见孔子“宽肠大度,所以责人也宽”(《朱子语类》卷二九)。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按字义,文,文采;质,质朴;彬彬,杂半之貌。
南宋朱熹《论语集注》:“言学者当损有余,补不足,至于成德,则不期然而然矣”。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礼,有质有文。
质者,本也。礼无本不立,无文不行,能立能行,斯谓之中。”
孔子此言“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格,同时又能合乎“礼”地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
于此一则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则反映了其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当不偏不倚,执两用中,而做到过点且属不易。“子曰:‘虞夏之质,殷周之文,至矣。
虞夏之文,不胜其质;殷周之质,不胜其文;文质得中,岂易言哉?”(《礼记·表记》) 敬鬼神而远之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雍也》:“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朱熹注:“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而不惑于鬼神之不可知,知者之事也。”(《论语集注》)清刘宝楠则释此句为:“谓以礼敬事鬼神也”(《论语正义》)。
《礼记·表记》:“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
《论语》中的名句: 1.子①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②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③,不亦君子乎?” 出自《论语•学而》。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宇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①《论语》中“予曰”的“子”都是指孔子。 ②[说(yuè) ]通“悦”。
③[愠(yùn) ]恼恨。 2.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出自《论语•学而》。此话是孔子的学生子夏说的。
3.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①,患不知人也。” 出自《论语•学而》。
①[不己知]不了解我。 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①,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②。”
出自《论语•为政》。①[耳顺]一听见别人的言语便可分辨真假是非。
②[不逾矩]不越出规矩。 5.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cal矣。”
出自《论语•为政》。 6.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①。”
出自《论语•为政》。 ①[殆(dài)]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7.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出自《论语•为政》。
8.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出自《论语•为政》。
9.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①也。” 出自《论语•里仁》。
①[自省(xǐng)]检查自己。 10.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 出自《论语•公冶长》。 1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出自《论语•公冶长》。 12.子曰:“质胜文则野①,文胜质则史②。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出自《论语•雍也》。
①[野]粗野。 ②[史]虚浮。
1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出自《论语•雍也》。
14.子曰:“知①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出自《论语•雍也》。
①[知(zhì)]同“智”。 15.子曰:“默而识①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出自《论语•述而》。
①[识(zhì)]记住。 16.子曰:“不愤①不启,不悱②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出自《论语•述而》。
①[愤]心求通而未得。 ②[悱(fěi)]想说而说不出来。
1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出自《论语•述而》。
18.士不可以不弘毅①,任重而道远。 出自《论语•泰伯》。
这是孔子的学生曾子说的话。①[弘毅)刚强而有毅力。
19.子绝四①:毋意②,毋必③,毋固④,毋我⑤。 出自《论语•子罕》。
①[绝四]没有四种毛病。 ②[毋意]不凭空揣测。
③[毋必]不全盘肯定。 ④[毋固]不拘泥固执。
⑤[毋我]不自以为是。 2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出自《论语•子罕》。 2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出自《论语•子罕》。 22.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①也。”
出自《论语•子罕》。①[凋]凋谢。
23.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 出自《论语•子罕》。
2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出自《论语•颜渊》。
25.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出自《论语•颜渊》。 26.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出自《论语•子路》。 27.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出自《论语•子路》。 28.言必信,行必果。
出自《论语•子路》。 29.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①也。”
出自《论语•宪问》。①[不能]没有能力。
30.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出自《论语•卫灵公》。
3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出自《论语•卫灵公》。
32.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出自《论语•卫灵公》。
33.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出自《论语•卫灵公》。
34.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出自《论语•卫灵公》。
35.子曰:“有教无类①。” 出自《论语•卫灵公》。
①[有教无类]任何人我都可以给他教育,没有区别。 36.既来之,则安之。
出自《论语•季氏》。 。
在所有关于孔子的记载中,最吸引人想象力的,莫过于其“厄于陈、蔡之间”的故事。
其实,它既不体现孔子建功立业的才能,也没陈述儒家深远高明的义理。相反,只是陷于困境的夫子,在对发牢骚的门徒进行宽慰而已。
《论语》提供原始故事情节是:“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卫灵公》)[1]记载简略,只有三十三字,但要素齐全:背景,在陈绝粮,时间地点及生存状态全有;人物,孔子与子路,子路还带着“愠”,正在闹情绪;内容,一则对话,只有两句,但意思完整;主题,君子如何面对人生的困境。子路的疑问间接表达对陷入这一局面的埋怨,孔子则答之以对待任何困境应有的态度:“君子固穷”。
无论素材看来有多大的潜力,事件的记录者一定万万不会想到,它会在后世引起人们那么丰富的联想。从战国的《庄子》到被认为是三国时期伪托的《孔子家语》,这个故事至少传有九个不同的版本。
实际上,故事不是发生在“厄于陈蔡”之间,而是创作于“厄于陈蔡”之后。不同时代不同家派的学者,均踊跃参与这个故事系列的创作。
本文的焦点不是《论语》的记载,而在后世的传说。它基于对这些好奇者动机与热情的好奇。
为了方便,我们把故事分成三组来讨论。第一组,是《庄子》书中的三则寓言;第二组,由三个体现儒家立场的传说组成;第三组,系三种貌似无足够轻重的传闻。
这种讨论,将置入思想史的背景中。它会从一个侧面显示,关于孔子故事的创作或传播,就是中国文化中圣贤人格的塑造过程。
一、《庄子》的想象 孔子是《庄子》一书的重要角色。《庄子》中的孔子,故事有四十六则,出现于全书内外杂篇。
[2]而庄子本人的故事,则只有二十六则。虽然,《庄子》一书不是成于一人之手,作者也可能生活于不同时代,但从故事在全书分布之均匀,可见其作者们均致力于孔子形象的塑造。
其中,孔子“再逐于鲁,削迹于卫,伐树于宋,围于陈、蔡”的经历,便是《庄》书一再渲染的内容。而“在陈绝粮”事件,便发生在“围于陈、蔡”的过程。
以此为题的故事,书中一共有三个。由于每个故事都可能独立阅读,我们按它与《论语》关联深浅的程度,依次进行讨论。
第一个故事: 孔子穷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藜羹不糁,颜色甚惫,而弦歌于室。颜回择菜,子路、子贡相与言曰:“夫子再逐于鲁,削迹于卫,伐树于宋,穷于商周,围于陈蔡。
杀夫子者无罪,藉夫子者无禁。弦歌鼓琴,未尝绝音,君子之无耻也若此乎?”颜回无以应,入告孔子。
孔子推琴,喟然而叹曰:“由与赐,细人也。召而来,吾语之。”
子路、子贡入。子路曰:“如此者,可谓穷矣!”孔子曰:“是何言也!君子通于道之谓通,穷于道之谓穷。
今丘抱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其何穷之为?故内省而不穷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天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
陈蔡之隘,于丘其幸乎。”孔子削然反琴而弦歌,子路忔然执干而舞。
子贡曰:“吾不知天之高也,地之下也。”古之得道者,穷亦乐,通亦乐,所乐非穷通也。
道德于此,则穷通为寒暑风雨之序矣。故许由娱于颖阳,而共伯得乎丘首。
(《让王》) 与原作比,《让王》的这个版本并不离谱。背景同样,把“在陈绝粮”具体化为“七日不火食”。
主角仍是孔子与子路,只增添颜回、子贡两配角。内容仍是对话,但多一点音乐舞蹈装饰。
主题也是如何面对人生困境。“君子固穷”的内容则被扩充了:“君子通于道之谓通,穷于道之谓穷。
今丘抱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其何穷之为?故内省而不穷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天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
最后再以旁白的形式,来个“穷亦乐,通亦乐”的概括。平心而论,作者对原作精神把握很准。
《论语》本就有孔子赞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雍也》)及“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夫子自道。《庄子》其它篇章,也多次让孔子与颜回切磋修养之道,象《大宗师》谈“心斋”,《人间世》中论“坐忘”。
又如,《让王》中“回不愿仕”,就是因为“所学夫子之道者足以自乐也。”《让王》故事中颜回、子路、子贡三子,只有颜回对此无怨言,这也是保持其人格同《论语》中的一致性。
此外,子路之单纯,子贡之识趣,也活龙活现。同时,这穷通不改其乐,不以世俗是非为是非的态度,也很道家化。
看来儒道两家精神的某些层次上,也可有共同分享的东西。[3]“故内省而不穷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孔子形象非常高大。
出自论语的成语1-1、【学而时习之】——学过的内容要经常复习它。
《论语·学而》(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1-2、【不亦乐乎】——不是很高兴的吗?《论语·学而》(1·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1-3、【犯上作乱】——犯:干犯。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
《论语·学而》(1·2):“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1-4、【巧言令色】——巧言:花言巧语;令色:讨好的表情。
形容花言巧语,虚伪讨好。《论语·学而》(1·3):“巧言令色,鲜矣仁!” 1-5、【一日三省】——每天多次地自我反省。
《论语·学而》(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1-6、【三省吾身】——省:检查、反省;身:自身。原指每日从三个方面检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高考题目
《论语·学而》(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1-7、【入孝出悌】【入孝出弟】——指回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敬爱兄长。《论语·学而》(1·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
‘”汉·桓宽《盐铁论·授时》:“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徙义而从善,莫不入孝出悌,夫何奢侈暴慢之有?” 1-8、【行有余力】——做了事情以后,还有剩余的精力和时间。《论语·学而》(1·6):“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9、【贤贤易色】——多指尊重贤德的人,不看重女色。《论语·学而》(1·7):“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
1-10、【言而有信】——说话靠得住,有信用。《论语·学而》(1·7):“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1-11、【慎终追远】——终:人死;远:指祖先。旧指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
后也指谨慎从事,追念前贤。《论语·学而》(1·9):“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 1-12、【温良恭俭让】——原意为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种美德。小学五年级体育教案这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
现也形容态度温和而缺乏斗争性。《论语·学而》(1·10):“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1-13、【小大由之】——指用途可大可小。《论语·学而》(1·12):“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1-14、【敏于事慎于言】——敏:奋勉,慎:小心。办事勤勉,说话谨慎。
《论语·学而》(1·14):“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1-15、【贫而乐道】家境贫穷,却以获得知识、懂得道理为乐事。
《论语·学而》(1·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1-16、【精益求精】——精:完美,好;益:更加。
好了还求更好。《论语·学而》(1·15):“《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其斯之谓与?”宋·朱熹注:“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 1-17、【告往知来】——告诉了这一点,就可以知道另一点。
比喻能明了事物的因果同异的关系,据此知彼。《论语·学而》(1·15):“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为政篇第二》 2-1、【众星拱北】——拱:环绕,拱卫;北:指北极星。天上众星拱卫北辰。
旧指有德的国君在位,得到天下臣民的拥戴。《论语·为政》(2·1):“为致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2、【北辰星拱】——北辰:北极星;拱:环绕。北极星高悬不动,群星四面环绕。
旧时比喻治理国家施行德政,天下便会归附。后也比喻受众人拥戴的人。
《论语·为政》(2·1):“为致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3、【一言以蔽之】——蔽:遮,引伸为概括。
用一句话来概括。《论语·为政》(2·2):“《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 2-4、【三十而立】——指人在三十岁前后有所成就。《论语·为政》(2·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2-5、【而立之年】——人到三十岁可以自立的年龄。后为三十岁的代称。
《论语·为政》(2·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2-6、【不惑之年】——不惑:遇到事情能明辨不疑。
以此作为40岁的代称。《论语·为政》(2·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2-7、【知命之年】——知道自己命运的年龄。指50岁。
《论语·为政》(2·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2-8、【耳顺之年】——六十岁时听别人言语便可判断是非真假。
指60岁的代称。《论语·为政》(2·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2-9、【从心所欲】——按照自己的意思,想怎样便怎样。《论语·为政》(2·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2-10、【犬马之养】——供养父母的谦辞。《论语·为政》(2·7):“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4.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5.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7.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8.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0.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2.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18.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9.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2.君子欲衲于言,而敏于行
2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6.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29.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32.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3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3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40.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4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45.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46.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48.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49.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51.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54.过犹不及
57.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6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2.当仁,不让于师
6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67.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68.言必信,行必果
69.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71.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77.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7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79.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80.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我认为第1,3,5,8,9,10,18,22,25,31,32,38,41,67,68,69,79句这些都蛮好的。
《战争与和平》精彩语句或段落1每个人都会有缺陷,就象被上帝咬过的苹果,有的人缺陷比较大,正是因为上帝特别喜欢他的芬芳 2任何看似愚蠢的东西,它一定也有值得喝彩的地方。
3只要人们没有发现生命的游戏是愚蠢的,他就会期待它,人们一旦能够认识它的愚蠢,便会自杀,这是我将要做的。 4没有人想到,承认与是非标准不相符合的伟大,不过是承认他自己的没有价值和无限的卑劣。
5假使每个人只为他自己的信念去打仗,就没有战争了。6她们哭,因为她们是朋友,因为她们有好心肠;因为她们从小是朋友,却为金钱这样庸俗的事烦心;还因为她们的青春都过去了……但两人的眼泪都是愉快的。
7生命、生活,只有在这个时候才能被人感觉出它的美好的,在平时往往被人忽略的内涵。其实生命的真正意义在于能够自由地享受阳光,森林,山峦,草地,河流,在于平平常常的满足。
其它则是无关紧要的。 8最高的智慧只有一种科学——整体的科学,这科学解释整个宇宙,以及人在宇宙中的地位。
要自己获得这种科学,就必须清涤并革新自己内心的“自我”,因此,在认识之前,必须信仰,并使自己趋于完善。为了达到这些目的,在我们心里放进了上帝的光,它叫作良心 9一个人为他自己有意识地生活着,但他是全人类达到的历史目的的一种无意识的工具。
人所作出的行为是无法挽回的,一个人的行为和别人的无数行为同时产生,便有了历史的意义。一个人在社会的阶梯上站得愈高,和他有关系的人愈多,他对于别人的权力愈大,他在每个行为的命定性和必然性就愈明显。
10帝王——是历史的奴隶。 11自信得可以殉道的人,只有德国人才是这种人,正因为只有德国人的自信是根据一种抽象观念——科学,就是绝对真理的虚假知识。
法国人自信,是因为他认为自己在智慧上和身体上,对于男人对于女人,是同样不可抗拒地有魅力的。英国人自信,是根据他是世界上最有组织的国家的人民,因此他,作为英国人,总是知道他所应做的事,并且知道,作为英国人,他所做的一切,无疑他是对的。
意大利人自信,因为他是冲动的,并且容易忘记他自己和别人。俄国人自信,正因为他什么都不知道,也不想要知道,因为他不相信,他能够充分了解任何事情。
德国人的自信,是最坏的,最固执的最令人讨厌的,因为他以为他自己知道真理、科学,这种科学是他自己发明的,但在他自己看来是绝对的真理12好的统帅不但不需要天才或任何特殊品质,他所需要的,是缺少人类最高尚、最好的品质——爱,诗,亲切,哲学的、探究性的怀疑。他应该是克制的,坚决地相信他所做的是很重要的,只有在这个时候,他才是一个勇敢的统帅。
上帝不许他有人性,不许他爱什么人、同情什么人,想到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13“是的,爱,但不是那种爱,即因为什么东西,为了什么目的,或者因为什么缘故而爱,而是这种爱,即当我临死时,我看见了我的敌人却仍然爱他的时候我第一次所体验到的爱。
我体验到那种爱的心情,它是心灵的本质,它不需要对象。我现在也体验到了那幸福的心情。
爱邻人,爱仇敌。爱一切——爱有着各种表现的上帝。
爱亲爱的人,可以用人间的爱;但是爱敌人,只能用神圣的爱。因此当我觉得我爱那个人的时候,我感觉到那样的快乐。
他的情形怎么样了?他还活着吗? 14用人间的爱去爱,我们可以由爱转为恨;但神圣的爱不能改变。无论是死还是什么东西都不能够破坏它。
它是心灵的本质。 15历史事件的原因是一切原因的总和,这是唯一的原因。
只有在我们完全放弃了在个人意志中探求原因的时候,才可以发现这些我们不知道的规律,正如同只有在人们放弃了地球不动的概念的时候,才可以发现行星运动的规律16为什么从未留意到这高高的天空呢?不过,如今总算注意到了。我真是幸福,没错。
除了这辽阔的天空外,其他的一切都是空虚都是欺骗,除了这天空外,任何东西都有不存在。 17人民战争的巨棒以全部威严雄伟的力量举了起来,并且不问任何人的趣味和规则,不考虑任何东西,愚笨单纯地,却是合乎时地举了起来,落下去打击法军,直到侵略者的军队全部消灭。
18基督徒的爱,对于别人的爱,对于仇敌的爱,比起一个青年的美丽的眼睛在像您这样诗意的多情的少女心中所能引起的情感,更有价值,更甜蜜,更美丽。19只在我的心中和这个太阳光下有那么多幸福,而这里……呻吟,痛苦,恐怖,和这种不可知,这种匆忙……他们又在这里喊叫了,又都向回跑了,我要和他们一阵跑,它,死亡,就在这里,在我头上,在我周围……俄顷之间——我便永远看不见这个太阳,这个河水,这个峡谷了!……20生命、生活,只有在这个时候才能被人感觉出它的美好的,在平时往往被人忽略的内涵。
其实生命的真正意义在于能够自由地享受阳光,森林,山峦,草地,河流,在于平平常常的满足。其它则是无关紧要的。
21你要死了——一切都要完结了。你死了,你就知道一切,或者停止发问了。
22“不,生活并不在卅一岁结束,”安德莱公爵忽然最后地、断然地决定了。“单单是我知道我心中所有的一切是不够的,一定要大家都知。
/z/q778546245.htm 还有这个1.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 1.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 2.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孔子说:”看见贤明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明的人要反省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3.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 “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4.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4.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 到死为止,(路)不也(走得)很遥远吗 ” 5.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 5.孔子说:”发财作官是人人都想得到的,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的,不要接受;贫穷和地位低贱是人人厌恶的,不用正当方法摆脱的,就不要摆脱。
君子扔掉了仁爱之心,怎么能成就君子的名声?君子没有短时间离开仁道,紧急时不离开仁道,颠沛时也不离开仁道。” 6.子贡问君子。
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6.子贡向孔子请问君子之道。
孔子说:先去实践自己想要说的话,等到真的做到了以后才把它说出来。 7.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之。” 7. 君子通常成全他人的好事,不破坏别人的事,而小人却与之完全相反。
8.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则从吾所好。” 8.孔子说:“如能致富,哪怕是赶车,我也干;如不能,则随我所好。”
9. 孔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9.孔子在齐国听到了《韶》乐,有三个月进食不知肉味,说,“想不到这乐曲竟达到了如此的境地。”
10. (点)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10.春夏之交,春天的农事已做完,与五六位成年人和六七个小孩子一起在沂水河边洗个澡,上舞雩台吹吹风,一路上唱着歌儿回来,夫子几乎是情不自禁“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我尽力而为拉———————————————————————- 再举个例子了,楼主可以参照感悟感悟了,哈哈 子曰:“悔女知之乎,知之为知只,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句话太有名了,时时提醒着我学习要求实,不能有半点虚假,这样既伤害了自己也欺骗了别人。知道就知道不知道也不要害怕,要做到不耻下问。
不要装模做样的冒充有学问的人。 有的人和别人交谈的时候,别人有什么问题难到他了,为了保住自己的名义和别人心里的地位,他会说:“这个嘛!待我长发及腰全文我已经知道了但是还要在了解了解。”
像这样类型的借口他都会找。但是不知道还是不知道。
他不感告诉别人他不知道,而把这个问题憋在心里,就像背着重重的担子。其实这样的人很多,都怕大家笑话自己,包括我也是。
但是通过读这一条我知道了,知只为知只,不知为不知是诚实地面对自己,以诚实的态度去面对别人。这里有一个关于孔子的小故事。
一天孔子和子路在齐国的一个地方有两个孩子在讨论的很热列。孔子看了就想过去听一听。
孔子走上去和蔼的说:“我叫孔丘,看你们讨论的那么热烈,我也想参加,可以吗?”两个小孩一见是有名的才子就争着发表自己的观点,一个孩子说:“我们在争论太阳在什么时候离我们最近,我觉得我说早上近,因为早上的太阳又大又圆,我们都知道看东西越近那么那个东西就越大。”另一个孩子说:“他说的不对,早上凉飕飕的,中午时就很热,这不就说明中午近吗?孔子听了他们的理由,感觉都很有道理就说:“对不起!我过去从没想过这个问题,所以不知道,你们还是请别的高人告诉你们吧!”这时两个孩子说:“原来圣人也有不的呀。”
然后转身就跑了。子路不服气说:“为什么不随便说一个告诉他们呢?这样多丢面子呀!”孔子说:“不不不,要老老实实的承认自己不知道,在学习上也一样,只有抱着这种诚实的态度才行。”
敢于承认有些学问不知道,是求得知道的起点。不知道而说知道的人既失去做人的基本也对自己对别人无益,更对自己的长进没有益。
学习就是要有那种诚实的勇气,诚实的学习态度。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在上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在上者,而喜好悖逆争斗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赏析】
这里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两个字的名字。在春秋时代,周天子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余庶子则分封为诸侯,诸侯以下也是如此。整个社会政治结构的基础是封建的宗法血缘关系,而孝、悌说正反映了当时宗法制社会的道德要求。
本文发布于:2023-04-12 11:58:1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0379232364ba8836197a2bf5398a2b9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论语一书中的佳句.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论语一书中的佳句.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