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代际传递的城乡差异研究——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
据的验证
朱健;徐雷;王辉
【摘要】借助多期跨时段的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从微观家庭视角出发,
主要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和Kernel密度估计方法,考察教育代际传递的城乡差异
所造成的居民教育获得不平等问题.结果表明:以亲代为表征的多类别家庭背景因素
较为显著地影响了子代的教育获得,亲代的受教育程度差异在子代身上得到传递乃
至强化,这也意味着教育代际传递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育扩张所带来的教育机会
均等化的成就;此外,相比较而言,中、西部的农村女性在教育获得方面处于地区、户
籍和性别的三重弱势.为促使每个人在教育方面享有体面且可视的成长通道,当下的
教育政策应努力向社会弱势群体倾斜,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户籍制度改革和配套制
度建设,创造更公平和更广泛的教育机会.
【期刊名称】《教育与经济》
【年(卷),期】2018(034)006
【总页数】11页(P45-55)
【关键词】教育代际传递;教育不平等;城乡差异;CGSS数据
【作者】朱健;徐雷;王辉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商学院,湖南湘潭411105;湖南商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长
沙410205;湘潭大学商学院,湖南湘潭4111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08;G40-054
一、引言
无论是对于个人、家庭,还是对于社会,教育是最具持续性的内源性发展动力。它
既是个人和家庭实现升迁性社会流动的重要渠道,也是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途径。
中国向来有“家贫子读书”的优良传统,“知识改变命运”也是年轻一代的励志期
待。众所周知,教育公平具有促进社会合理流动的功能,为减少由家庭出身对个人
教育获得的制约,更需要促进教育公平。由于我国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实行以户籍
制度为代表的二元制度体系,造成了城乡居民受教育程度存在整体差距,形成了教
育不公平的现实。近年来,为实现教育公平,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很好地
推动了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城乡居民教育获得的差距逐渐缩小。学术界对教育公
平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城乡居民教育机会的均等化及其影响因素,缺乏对教育代际
传递城乡差异的关注。教育代际传递即父母的受教育情况对子女受教育的影响,相
对于知识、制度、环境等显性的、横向的影响因素而言,教育代际传递是一种隐性
的、纵向的影响因素。受教育水平的不同不仅会导致一代人的不平等,还会通过代
际传递作用实现复制甚至加强。基于教育代际传递的这一重要影响,我们不禁要问,
中国当下的教育代际传递是否存在城乡差异?影响教育代际传递城乡差异的因素有
哪些?本文拟从这些问题出发,考察教育代际传递的特征及差异,并揭示教育代际
传递城乡差异的影响因素及其变迁趋势,探索改善城乡不平等的教育代际传递的有
效途径,为社会弱势群体增进代际流动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文献回顾
教育不平等是社会分层的核心话题,而教育代际传递是教育不平等的重要标识。
BeckerandTomes(1979)认为,教育不平等可以从横向和纵向两方面进行度量。
横向不平等代表了教育在同代人之间的差距,纵向不平等则指教育水平在代际间的
流动性[1]。从代际间受教育程度的关系来看,Treiman(1997)先后收集了47个国
家的统计数据,发现亲代的受教育程度对子代的受教育年限有着显著的正面影响
[2]。Marianneetal.(2003)以7-15岁的美国青少年为样本,证实亲代的受教育
年限对子代的升学率有正向影响,其中,亲代受教育年限每提高一年,子代留级的
概率将下降2%-4%[3]。从父母受教育年限对子代的影响来看,Spagat(2006)进
一步指出,来自父母受教育水平高的家庭的世界杯16强 孩子,若贪图安逸生活,不充分利用父
母创造的条件来增加自身的人力资本,也可能形成人力资本积累的浪费[4]。
Guryanetal.(2008)借助14个国家的样本数据发现,与没有受过大学教育的父母
相比,受过大学教育的父母每周花在孩子身上的时间平均要多出4.5个小时,而且
其子女也更喜欢父母的陪同,综合来看,这一群体的教育投资效率更高[5]。
CarneiroandHeckman(2002)进一步证实,母亲的受教育水平对孩子受教育的影
响大于父亲,其原因是母亲对子女受教育过程的关心程度更为直接,并且花费的时
间一般多于父亲[6]。ClimentandDomenech(2008)证实,受教育水平高的父母
有更高的人生发展预期,有更高的受教育意愿和教育投资意愿,这增加了教育投资
的动机[7]。KirchsteigerandSebald(2009)认为受教育水平高的父母不仅自身更
注重教育投资,而且也把重视教育的理念传递给后代,最终实现了父母的受教育水
平对子代人力资本的代际传递[8]。正如Hendeletal.(2005)所强调的,受教育水
平的不同不仅会导致一代人的不平等,还会通过代际传递作用实现复制甚至加强
[9]。
考察教育获得的代际传递,有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中国社会流动的主要脉理(张翼,
2004)[10]。近年来,国内学者就教育代际传递问题从多个维度进行了考察,李
春玲(2003)指出,家庭背景因素对个人教育获得在城乡之间有着显著的差异性
影响,一个典型特征是,城镇家庭出身的个体比农村家庭出身的个体往往更容易达
到更高的教育层次[11]。杨东平(2006)通过对被访者的受教育程度以及家庭背
景等指标进行比较,指出拥有更多经济、社会和文化资本的优势阶层子女在教育方
面占有明显优势,而低社会阶层的子女则处于劣势[12]。这也突出了由父母受教育
水平为表征的家庭文化资本以及个人所处的阶层地位(父母职业阶层)、家庭背景
(城乡类别)等因素共同影响着个人的教育获得(刘精明,2008)[13]。因此,
李煜(2006)认为教育在现代社会的流动中扮演着双重角色:教育既是代际传递
的动力来源,也是优势阶层实现地位继承的手段[14]。目前,教育逐渐成为社会优
势阶层利用其社会资本为子女谋求更多教育资源的手段(池丽萍、俞国良,2011)
[15],教育成就的代际传递本质上也是教育不公平的传递(孙永强、颜燕,2015)
[16]。因此,在大力发展教育的同时,想要更好地发挥教育在促进社会流动方面的
功能,应该更加重视教育平等化(郭丛斌、闵维方,2009)[17]。李云森、齐豪
(2011)专门考察了农村家庭教育的代际传递,其结论表明,农村家庭父母的受
教育程度均对子女的受教育程度产生显著影响[18]。杨娟、杨钰(2017)同样证
实,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对子女有着非常显著的正向影响,但这一影响在城乡之间具
有不均衡性,其中,农村家庭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对子女受教育程度的影响越来越重
要[19]。周世军等人(2018)证实,父母学历的“门当户对”有助于人力资本代
际传递,总体上看,高学历父母有助于子女教育水平提升[20]。罗楚亮、刘晓霞
(2017)认为,父母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农村家庭子女从基础教育扩张中获得更大
的改善,而父母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城镇家庭子女从高等教育扩张中获得了更大的改
善[21]。从中国高等教育的代际传递来看,杨娟、何婷婷(2015)考察了父亲的
受教育程度对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影响,结果显示,父亲的受教育年限越高,子女
上大学的可能性就越大[22]。魏晓艳(2017)证实父母是否接受高等教育及浙江省高考分数线 受教
育程度显著影响着子女是否能够接受高等教育及受教育程度[23]。孟凡强等人
(2017)指出,中国高等教育代际传递现象存在较为显著的城乡差异,家庭特征
(家庭阶层、父母受教育年限)是造成差异化影响的原因之一,城市身份的个体从
高等教育代际传递效应中受益更大[24]。
通过上述文献回顾我们能够发现,教育代际传递问题的内涵丰富、视角各异、方法
多样,可谓常议常新。目前中国教育不平等在城乡之间仍然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差异
性,这是中国最重要的教育国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章第三十六
条规定:“受教育者在入学、升学、就业等方面依法享有平等权利。”现有文献在
对教育代际传递的城乡差异研究中,一方面,已有的观点陈述、实证结果与结论推
断莫衷一是,有待进一步借助大样本数据加以佐证。另一方面,在现有研究范式中,
多讨论教育不平等的城乡差异比较,缺乏对相应影响因素的归纳,也缺乏在影响机
制方面的梳理。同时,教简历邮件 育不平等的城乡差异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综合来看,教
育不平等涵盖了教育机会、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的不平等,这在一定程度上诠释了
教育不平等内涵的丰富性,也折射出教育不平等问题的复杂性。从代际传递的视角
来考察城乡教育差异问题目前仍缺乏更进一步细致的量化研究。在总邮件撤回怎么操作 结现有研究不
足的基础上,本文将借助多期跨时段的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大样本数据,
从教育代际传递的视角出发,在实证层面做进一步探究:第一,对城乡入学率和教
育代际传递特征进行更为细致的刻画,以直观反映城乡群体间的差异,并从中探寻
规律性的变化趋势。第二,在教育分流的视角下,考察城乡教育代际传递的影响因
素及其变迁趋势,借助转换矩阵对城乡教育代际传递差异进行测度。第三,通过对
城乡教育不平等进行细致的实证检验,为进一步促进城乡教育平等提供借鉴。
三、模型设定与数据说明
(一)模型设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二章第十七条规定:“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
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接下来主要借鉴Mare(1981)的教育
分流模型(modelofeducationaltransitions)[25-26],采用Logistic回归分
析方法,按照中国当下的教育序列,分别考察城乡居民在小学、初中、高中以及大
学等各个教育阶段的教育代际传递特征(见图1)。
图1教育转换序列示意图
从教育代际传递的视角来看,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后代能否实现教育层级的转换之
间具有内在的关联性,一般而言,好的家庭背景促使后代在各教育层级之间升学的
概率更大。而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相对固化的排斥性体制对城乡教育不平等的
影响不容忽视。接下来将主要对城乡居民教育代际传递的差异性进行考察,模型具
体形式如下:
其中,pij表示子代i的入学概率,即子代i从j-1教育阶段(如小学)提高到j教
育阶段(如初中)的概率。edui表示子代i的亲代(父母)的受教育水平,agei
表示子代i的年龄,Xi为其他控制变量。由于城乡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家庭居住
地将严重影响个人对教育资源的可及性。城镇居民原本是指在城镇有固定的职业、
稳定的收入并且户口落在城镇的人员,但随着大量农民进城务工、随行子女入城生
活,以户籍制度为主的行政管理模式使得“人户分离”的现象加剧。为考察城镇户
籍与非城镇户籍居民之间是否存在教育代际传递差异,有必要对户籍因素加以控制。
在式(1)中,变量hukou表示被访者在14岁时的户籍状况,交互项
eduihukou考察亲代受教育水平对子代教育获得的影响是否因子代受教育时期
的户籍状况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而考察14岁时户籍类型的原因是,小学入学年龄
通常在7岁左右,经过6年(有些地区是5年)的小学阶段教育,在13岁左右进
入到中学教育阶段,这也是通向高等教育唯一的过渡通道。并且中国综合社会调查
(CGSS)的问卷内容也涉及到被访者14岁时的户籍状况,为便于分析在此选用
了该指标。
(二)指标选取
本研究采用的数据指标均来自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问卷内容,CGSS克服
了抽样时的地理集中和隐藏的选择偏见,是一个具有全国代表性的样本。考虑到
CGSS2010、CGSS2011、CGSS2012、CGSS2013和CGSS2015的调查时间相
隔较近,且在问卷内容上具有极大的相似性,为尽可能的增加有效样本容量,我们
对这几期数据进行合并处理。就CGSS2010而言,我们选取其中出生于1971-
1990年的样本,出生年的上限设定为1971年,是为了确保被访者均在1977年
之后入学,而出生年的下限设定为1990年,是为了保证被访者在2010年问卷调
查时(年满20岁)已经高中毕业,明确被访者是否进入大学。以此类推,
CGSS2011选取出生于1971-1991年的样本,CGSS2012选取出生于1971-
1992年的样本,CGSS2013选取出生于1971-1993年的样本,CGSS2015选取
出生于1971-1995年的样本。
在被解释变量方面,以被访者的“最高受教育程度”作为“受教育状况”的一致性
度量准则。接下来依照学校教育序列(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对样本进行划分,
主要选取四个被解释变量:首先是所有调查样本(没有受过任何教育、私塾、扫盲
班和小学)接受小学教育的设定为1,其他为0;其二是所有上过小学的样本接受
初中教育的设定为1,其他为0;其三是所有上过初中的样本接受高中教育(职业
高中、普通高中、中专和技校)的设定为1,其他为0;最后是所有上过高中的样
本接受大学教育(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研究生及以上)的设定为1,其他为0。
表1变量定义和统计描述?
CGSS数据在家庭教育与亲子关系方面提供了较为详尽的信息。为全面考察教育代
际传递的城乡差异,在核心解释变量方面,本文选取了被访者父母的受教育年限、
被访者14岁时的户籍、被访者目前户口等变量做重点分析。为避免可能存在的遗
漏重要的解释变量而造成模型估计结果有偏这一问题,在此结合问卷内容对相应指
标进一步加以控制,比如从被访者个人基本特征维度来看:选取了被访者的受教育
年限、性别、年龄、民族等基本的人口统计指标。其次,为从空间维度上揭示被访
者在教育方面所面临的地域之别,有必要从区域维度对教育不平等问题进行考察,
接下来构造地区虚拟变量,东部地区=1;中部地区=2;西部地区=3①东部地区包
括北京、天津、河北、海南等11个省市,中部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山西、湖
南等8省市,西部地区包括四川、重庆、贵州、内蒙古等12省市(区)。。由于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子代教育获得具有重要影响,因此,除了地理区域之外,需要
对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进行分析,一般而言,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主要包括亲代拥有的
社会资本(职业地位)、经济资本(家庭经济状况)和政治资本(党员身份)等一
系列变量。
变量定义和样本基本信息的描述性统计见表1。从表1来看,被访者中男性所占比
例为48.5%,被访者的平均年龄为31.85岁,被访者接受的平均教育程度介于初
中与高中之间。在14岁时约有28.6%的调查样本为城镇户口,但当前为城镇户口
的调查样本约有36.7%。约有15.7%的被访者的父亲是党员,约有3.2%的被访者
的母亲是党员,被访者父母接受的平均受教育程度为小学文化。“请问您14岁时,
您父亲(母亲)的就业状况是?”,从被访者的回答来看,约有33.4%的父亲从
事非农工作,约有18.5%的母亲从事非农工作。然后对被访者的家庭等级认同进
行考察,“您认为在您14岁时,您的家庭处在哪个等级上?”最高“10分”代
表最顶层,最低“1分”代表最底层。从表1来看,该问题得分的平均值为3.3,
表明大多数被访者认为14岁时家庭等级属于中等偏下的水平。
四、实证分析
(一)城乡入学率比较和教育代际传递特征
在进行教育分层比较时,城乡差异直接影响到不同群体的教育选择,这也涉及到家
庭背景对子女教育的代际传递。因此,有必要对城乡群体间的入学率进行比较,从
图2来看,城镇居民子代在各教育序列的入学率明显高于农村,具体来看,(1)
由于九年制义务教育在全国的普及,总体样本的小学入学率达到90.65%,城镇样
本的小学入学率为96.72%,农村样本的小学入学率为87.14%,尽管城乡小学入
学率均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但城镇的小学入学率明显高于农村。(2)总体样本的
初中入学率为78.89%,城镇样本的初中入学率为91.75%,农村样本的初中入学
率仅为70.63%,城镇的初中入学率高出农村21.12%,该差距大于小学入学率差
距。(3)总体样本的高中入学率为57.61%,城镇样本的高中入学率为76.30%,
农村样本的高中入学率仅为42.10%,城镇的高中入学率比农村高34.20%,城乡
差距进一步扩大。(4)总体样本的大学入学率为52.52%,城镇样本的大学入学
率为59.87%,农村样本的大学入学率为41.35%,城镇的大学入学率比农村高
18.52%。因此尽管中国现行教育规模的扩张明显增加了居民在小学和初中的受教
育机会,但教育扩张可能并没有降低教育选拔的不平等,而只是把这一过程推迟到
了更高的教育层次上(高中和大学)来进行,其中城乡间在大学入学率方面的差异
是高中阶段教育分层的延续和放大。总之,城乡居民在各教育序列的入学率差异也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乡群体间的教育机会不平等。
图2城乡群体间的入学率差异比较
为进一步考察教育代际传递的城乡差异,接下来将根据前述模型(1)加以验证,
结果见表2。表2按照被访者目前的户籍类别(jumin)给出了城乡居民在学校教
育序列期间各自的教育状况,并从被访者父母的受教育程度、被访者的性别、年龄、
民族、被访者父母的职业及其政治资本等方面揭示了城乡教育代际传递的特征。
(1)从亲代的受教育程度来看,在城镇样本中,父亲的受教育水平(fedu)对子
代各阶段的教育代际传递均有积极影响,系数都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但系数
值从0.171下降到0.075,说明随着子代教育序列的提升,父亲的受教育程度对其
影响不断弱化。父亲受教育程度对子代读小学的影响最大(0.171)。同样的,母
亲受教育水平(medu)对子代各阶段的教育代际传递也有显著的积极影响。母亲
对子代读初中(0.140>0.103)和读高中(0.105>0.088)的影响程度均大于父
亲,这说明母亲对子女中学阶段的影响更大。在农村样本中,亲代的受教育程度对
子代各阶段的教育代际传递均有正向影响,且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其中,亲
代受教育水平对子代读小学的影响最大(分别为0.155、0.163)。母亲对子代读
小学(0.163>0.155)、读初中(0.100>0.087)和读高中(0.079>0.075)的
影响程度均大于父亲。综合来看,与父亲相比,农村地区母亲的学历对于子代的受
教育机会有更大的影响。(2)就性别(x)而言,在城镇样本中,小学、初中
两个阶段男性子代获得了更多的入学机会,在农村样本中也具有相似的特征,并且
男性子代读小学的概率也显著高于女性。在“男性偏好”的传统观念下,伴随着婚
姻市场的竞争加剧,亲代会尽力让男性子代享有较高的教育机会。但是从数值来看,
城镇男性子代在教育机会方面的优势渐失,农村样本的这一趋势表现的更为突出。
这一现象可能是计划生育政策的结果,其原因是计划生育导致城乡家庭生育子女的
数量下降,有效地改善了子女数量对女性教育获得的非对称性,这在一定程度上推
动了教育代际传递在性别方面的平等化,这一特点在农村地区表现的更加明显。
(3)就年龄(age)而言,该系数均为负值,且大都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
其原因是随着国民教育的日益普及,越晚进入教育序列的子代将享有更高的升学机
会,这一特征在城乡间具有较高的一致性。(4)就民族(minzu)而言,汉族较
其他少数民族在各阶段教育的普及率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这一特征在城乡间具有
一致性。(5)14岁时较高的家庭等级(diwei)有助于提高城镇子代在义务教育
阶段的受教育机会,也有助于提高农村子代在各个教育阶段的受教育机会。(6)
从父亲的职业(fwork)来看,在城镇样本中,父亲非农就业对子代读初中、读高
中两个阶段有显著影响,在农村样本中,父亲非农就业对子代整个受教育阶段均有
正向影响,系数也都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因此,“14岁时父亲就业状况”
这一先赋性因素对子代教育获得的影响不可忽视。(7)从父亲的政治资本
(fparty)来看,城镇样本在读初中、读高中和读大学三个阶段均显著,农村样本
仅在高中阶段显著。(8)从教育代际传递在地区间的整体比较来看,无论是城镇
还是农村,中、西部地区较东部地区都存在着较为明显的落差,地区间的差异十分
显著。
(二)教育分流视角下的城宫保虾球的做法 乡教育代际传递
教育分流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教育分流主要
从高中阶段开始,有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职业中专、技工学校等。在这种制度安
排下,教育代际传递的城乡差异有何特征,为此,我们从教育分流的视角对教育代
际传递的城乡差异做进一步实证分析,结果见表3。一般而言,被访者14岁时所
接受的教育大多处于初中二、三年级,即将进入教育分流阶段,我们结合CGSS
的问卷内容,选取受访者14岁时的户籍变量(hukou)来解释教育分流视角下教
育代际传递的城乡差异。
表2城乡教育代际传递的特征注:***、**、*分别为1%、5%和10%的显著性,
括号内的数字为t值。下同。0.078***(6.207)0.069***(6.373)-0.084(-
1.187)-0.017***(-3.061)-0.030(-0.204)0.085***(4.200)0.361***
(4.836)0.008(0.083)-0.547***(-6.313)-0.349***(-3.771)-
0.972***36570.083fedumeduxageminzudiweifworkfpartymiddle
west_consNR20.171***(2.805)0.142**(2.043)0.450(1.091)-0.046
(-1.116)1.593***(3.200)0.294**(2.223)0.243(0.520)-0.128(-0.221)
0.112(0.222)0.078(0.143)2.61061800.2090.103***(4.368)0.140***
(5.463)0.775***(4.505)-0.065***(-3.978)1.302***(5.781)0.186***
(3.798)0.568***(3.011)0.483*(1.856)-0.993***(-4.544)-1.179***(-
5.077)2.515***61540.2600.088***(7.461)0.105***(9.531)0.338***
(4.367)-0.045***(-6.609)0.402***(2.790)0.069***(3.160)0.167**
(2.017)0.446***(4.286)-0.903***(-10.34)-0.711***(-6.667)
1.116***59780.1630.075***(6.830)0.057***(5.956)-0.004(-0.060)-
0.032***(-6.011)0.169(1.276)0.010(0.542)-0.265***(-3.569)
0.320***(4.118)-0.490***(-6.582)-0.191**(-2.028)0.708***5010
0.0610.155***(8.524)0.163***(6.483)1.276***(9.793)-0.055***(-
5.235)0.711***(5.039)0.232***(6.312)0.740***(3.052)0.090(0.401)
-0.362**(-2.059)-0.936***(-5.534)2.854***106720.2450.087***(10.67)
0.100***(11.15)0.568***(10.16)-0.077***(-16.07)0.571***(6.609)
0.149***(9.115)0.557***(6.810)0.064(0.675)-0.441***(-6.206)-
0.818***(-11.11)2.148***102830.1940.075***(8.991)0.079***(10.53)
0.235***(4.708)-0.049***(-12.36)0.326***(3.385)0.099***(6.898)
0.643***(11.62)0.317***(4.075)-0.911***(-15.59)-0.543***(-8.328)
-0.25481870.157
(1)从父母受教育程度变量来看,整体而言,亲代的受教育程度与子代的教育获
得之间均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且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从学校教育序列(小
学→初中→高中→大学)来看,父亲受教育程度(0.159→0.093→0.079→0.061)
与母亲受教育程度(0.167→0.102→0.069→0.042)对子代教育获得的影响均
呈现出递减的趋势。具体来看,母亲操场的单词 受教育程度对子女教育获得的影响在小学、初
中的影响略微大于父亲。父亲受教育程度对子代高中、大学的影响显著大于母亲。
其原因可能是,小学、初中阶段往往需要母亲更多的照护,而在中国社会普遍存在
的“上迁婚”影响下,男性的受教育程度较女性要高一些,男性更高的学历也有助
于谋得更好的就业岗位,进而为子代提高受教育机会提供更好的环境。从教育分流
的视角来看,在中等教育阶段(中职教育、普通高中),父亲受教育程度(fedu)
对子代的影响均为正值,母亲受教育程度(medu)的系数也表现出了相同的特征;
在高等教育阶段(大学本科、专科),亲代的受教育程度对子代接受本科教育的影
响较为显著,且前者系数均明显大于后者。这表明亲代较高的受教育程度将促使子
代获得更高的教育。
(2)从14岁时的户籍变量(hukou)来看,除高等教育以外,14岁时的城镇户
籍对被访者各教育序列的教育获得均有正向且显著的影响。具体而言,14岁时为
城镇户籍的被访者获得初等教育、中学教育(初中、高中)的机会要显著大于14
岁时为农村户籍的被访者。
(3)从父母受教育程度变量与14岁时的户籍变量(hukou)的交互项来看,14
岁时为城镇户籍的被访者的父亲的受教育程度(feduhukou)与其获得中职教育
和大学专科教育呈不显著的正相关关系(0.010、0.017),而与其接受大学本科
教育有着显著正相关(0.030)。而被访者的母亲的受教育程度(meduhukou)
与其接受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亲代的受教育程度差异在子代身
上出现传递乃至强化,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带来更加不平等的教育结果。
(4)从表3可知,其他解释变量,如14岁时父亲非农就业、父亲的党员身份、
家庭等级、民族特征等这些先赋性因素也均对子代教育获得产生影响。中、西部地
区居民较东部地区居民在各阶段的教育获得方面均明显处于劣势,地区间的差异十
分显著。由于篇幅限制,此处不再赘述。
(三)教育代际传递的转换矩阵
表4用子代的受教育程度和亲代中所受教育的最高学历来构建教育代际传递的转
换矩阵。考虑到版面限制,在此仅以亲代中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一方作为参照。对角
线的数值代表了教育代际传递的不流动率,从对角线的数值来看,在城镇(农村)
样本中,若亲代中所受教育的最高学历为小学及以下,则有9.97%(49.52%)的
子代受教育程度与其一致;亲代中所受教育的最高学历为初中,有17.62%
(43.28%)的子代受教育程度与其一致;亲代中所受教育的最高学历为高中,有
27.09%(25.46%)的子代受教育程度与其一致;亲代中所受教育的最高学历为大
学及以上,有76.87%(64.95%)的子代受教育程度与其一致。从对角线之外的
数值来看,城镇样本靠近主对角线右侧的数值较大,并且教育代际传递到较高受教
育程度的可能性更高。农村样本靠近主对角线(左侧或右侧)的数值较大,即子代
的受教育程度与亲代中较高的受教育程度较为接近,二者所表现出的教育代际传递
现象以短距离为主,并且教育代际传递较城镇样本而言,传递到较低受教育程度的
可能性较大。其原因是,城镇家庭较农村家庭拥有更高的教育支付能力,这将导致
城乡家庭的子女教育获得存在差异,最终造成了城乡教育代际传递的差距,户籍因
素造成的城乡差别以及家庭亲代的人力资本特征共同作用于子代教育的可获得性,
从表4来看,处于教育劣势的农村地区家庭的教育代际传递较城镇地区更为固化,
家庭亲代的人力资本分化拉大了教育获得的城乡差别,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育
扩张所带来的教育机会的均等化成就。从图3来看,城乡间的教育代际传递特征
差异明显,就城镇样本而言,子代受教育程度的核(Kernel)密度曲线的峰值从
小学(对应数值为6)、初中(对应数值为9)、高中(对应数值为12)到大学
(对应数值为15)具有逐次提高的形态,峰值最高点出现在大学阶段。就农村样
本而言,子代受教育程度的核密度曲线大致以初中为中心的集中分布形态。农村家
庭的孩子其父母的受教育水平较城镇家庭相对更低,农村孩子在受教育方面缺乏实
现向上流动的先赋性因素。
表3教育分流视角下的城乡教育代际传递比较注:同上。0.064***(4.233)
0.065***(4.908)-0.228(-1.120)0.041*(1.786)0.051**(2.481)-0.010
(-0.142)-0.022***(-4.122)0.073(0.507)0.044**(2.248)0.013(0.170)
0.336***(3.791)-0.729***(-9.228)-0.501***(-5.350)-0.25245880.142
fedumeduhukoufeduhukoumeduhukouxageminzudiweifwork
fpartymiddlewest_consNR20.159***(8.986)0.167***(6.772)0.793**
(2.265)0.000(0.002)-0.035(-0.410)1.205***(9.748)-0.054***(-
5.246)0.754***(5.587)0.237***(6.714)0.679***(3.165)0.107(0.512)
-0.332**(-2.016)-0.892***(-5.621)2.803***168520.2750.093***(11.94)
0.102***(11.80)1.220***(6.952)0.026(0.789)0.047(1.355)0.570***
(10.834)-0.072***(-15.62)0.638***(7.957)0.145***(9.482)0.521***
(6.930)0.173**(1.975)-0.498***(-7.458)-0.860***(-12.40)
2.028***164370.2600.079***(10.66)0.069***(10.15)0.905***(7.655)
0.023(1.455)0.049***(3.337)0.234***(5.716)-0.038***(-11.31)
0.336***(4.264)0.075***(6.400)0.417***(9.065)0.428***(7.037)-
0.843***(-17.87)-0.562***(-10.32)-0.285*141650.2400.088***(9.444)
0.064***(7.551)1.059***(7.356)0.010(0.526)0.051***(3.071)
0.130***(2.636)-0.038***(-9.420)0.308***(3.211)0.064***(4.605)
0.398***(7.302)0.457***(6.455)-0.935***(-16.30)-0.542***(-8.317)
-0.891***95770.2370.079***(8.571)0.081***(9.745)0.547***(3.677)
0.053***(2.845)0.051***(3.034)0.281***(5.748)-0.035***(-8.938)
0.388***(3.987)0.084***(6.053)0.431***(7.959)0.383***(5.441)-
0.775***(-13.84)-0.597***(-9.075)-1.208***100860.2650.061***
(5.849)0.042***(4.465)-0.144(-1.046)0.030*(1.933)0.042***
(2.967)-0.039(-0.829)-0.016***(-4.235)0.076(0.782)0.034**
(2.503)0.055(1.044)0.225***(3.702)-0.469***(-8.447)-0.284***(-
4.404)-0.318*86670.0860.053***(3.653)0.020(1.484)-0.027(-0.142)
0.017(0.794)0.030(1.490)-0.072(-1.096)-0.010*(-1.797)0.085
(0.633)0.021(1.112)0.089(1.202)0.106(1.257)-0.209***(-2.648)-
0.083(-0.921)-0.34740790.039
表4教育代际传递的转换矩阵(%)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大学及以上9.972.52
1.281.0032.6717.6210.123.6931.1332.2327.0918.4426.2347.6361.51
76.8749.5214.3410.045.1335.2143.2832.6610.2611.3623.9825.46
19.663.9118.4031.8464.95
图3城乡教育代际传递的核密度曲线
(四)稳健性分析
考虑到生物学上的基因遗传因素对子代资质的影响,前文实证结果可能存在着潜在
的识别问题,这将影响到相关结论的可靠性,而借助非血亲配对数据是一条识别教
育代际传递的有效途径(LiuandZeng,2009)[27]。接下来本文将着重考察已
婚样本,选取被访者与岳父母(公婆)配对数据,这一设计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规避
基因遗传的难题。当然,由于匹配婚姻的存在,配偶的能力也具有相关性,因此使
用非血亲配对数据也无法彻底剔除基因的影响,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强相关结论
的稳健性。从表5来看,(1)亲代的受教育年限对子代的受教育年限有积极影响,
且均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即具有较高学历的亲代能通过“文化再生产模式”
影响子代获得更多的教育。(2)在性别方面,无论是城乡样本、还是已婚样本均
表明男性的受教育年限明显高于女性,性别间受教育年限的差异与表2中男性子
代较女性子代获得了更多的教育机会的结论相呼应。(3)从年龄变量来看,该系
数均显著为负值,这也说明越晚进入教育序列的子代将享有更高的升学机会。样本
数据统计显示,70后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1年,80后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
11.8年,90后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2.5年。(4)就民族间的差异而言,汉族较
其他少数民族的平均受教育程度明显更高,这一特征在城乡间具有一致性。(5)
14岁时的家庭等级的系数均为正值,有着良好家庭背景的子代受家庭预算约束限
制较少,获取优质教育资源的可能性更大,更多的教育投资提高了子代的人力资本
存量。(6)从14岁时亲代的就业状况来看,农村地区若亲代从事非农就业可以
显著提高子代的受教育年限,并且农村地区母亲从事非农就业较父亲更有利于提高
子代的受教育年限(1.402>1.015,1.768>1.139),其原因是农村地区母亲的
非农就业有助于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子代的培养和照护。(7)从父母的政治
资本来看,父、母亲的党员身份均能够显著提高子代的受教育年限。(8)从受教
育程度在地区间的比较来看,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中、西部地区的人力资本积累
较东部地区明显更低。
表5稳健性检验注:同上。fedumedu0.145***(13.35)0.142***(12.68)
0.164***(15.59)0.130***(10.94)0.114***(13.62)0.157***(16.89)
0.139***(17.06)0.138***(14.56)x0.152***(13.19)0.135***(12.98)
0.303***(4.437)0.170***(15.49)0.129***(11.69)0.310***(4.549)
0.167***(18.91)0.166***(18.88)0.687***(12.18)0.187***(21.87)
0.149***(16.69)0.699***(12.42)px0.855***(11.55)0.849***(11.48)
1.365***(25.30)1.344***(24.95)age-0.054***(-9.334)-0.049***(-
8.519)-0.088***(-19.12)-0.087***(-19.18)pageminzudiwei0.881***
(6.459)0.094***(4.827)-0.068***(-21.12)0.495***(3.215)0.153***
(7.572)0.794***(8.111)0.222***(13.87)-0.084***(-36.01)0.363***
(3.762)0.214***(13.51)fwork0.862***(6.343)0.091***(4.616)0.041
(0.524)-0.068***(-21.19)0.490***(3.185)0.143***(7.057)0.244***
(3.070)0.813***(8.294)0.218***(13.50)1.015***(14.58)-0.085***
(-36.07)0.365***(3.782)0.206***(12.95)1.139***(15.08)mwork
0.041(0.532)0.213**(2.329)1.402***(15.36)1.768***(15.88)fparty
0.456***(5.504)0.561***(6.219)0.310***(3.410)0.495***(5.669)
0.490**(2.242)-1.039***(-15.79)-1.328***(-18.31)9.640***14039
0.368m儿童绘画心理学 partymiddlewest_consNR2-1.077***(-13.44)-0.845***(-8.476)
11.70***61800.2520.343**(2.441)-1.058***(-13.16)-0.819***(-8.218)
11.48***61870.249-1.071***(-12.66)-1.078***(-9.859)11.67***7411
0.3380.615***(3.619)-1.042***(-12.28)-1.044***(-9.550)
11.72***74210.335-1.106***(-16.20)-1.243***(-16.67)9.326***10672
0.3590.869***(4.067)-1.081***(-15.86)-1.216***(-16.34)
9.357***107120.360-1.053***(-15.98)-1.352***(-18.61)9.602***13986
0.369
五、结论与政策启示
本文借助多期跨时段的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从微观家庭视角出发,
主要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和Kernel密度估计方法,考察城乡教育代际传递差异
所造成的居民教育获得不平等问题。结果表明:以亲代为表征的多类别家庭背景因
素较为显著地影响了子代的教育获得,亲代的受教育程度差异在子代身上得到传递
乃至强化,这也意味着教育代际传递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育扩张所带来的教育机
会的均等化成就;此外,相比较而言,中、西部的农村女性在教育获得方面处于地
区、户籍和性别的三重弱势。为促使每个人在教育方面享有体面且可视的成长通道,
当下的教育政策应努力向社会弱势群体倾斜,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户籍制度改革和
配套制度建设,创造更公平和更广泛的教育机会。本文的政策涵义在于:
首先,积极推动城乡教育平等从形式平等向实质平等转变,最终实现城乡教育机会
平等与教育质量平等并重。教育平等作为一种价值观,这决定了教育平等具有相对
性,但教育平等的理念需借助公共政策来体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
纲要(2010-2020年)》指出,“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基本要求是保障
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
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尽
管当前的人口城镇化发展促进了城乡居民融合,但城乡教育资源分配的边界依然明
确,户籍制度所造成的城乡居民身份差别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城乡间的教育公平,
优质教育资源的城乡分配不均更是制约了代际教育流动性的提高。而破除户籍制度
限制,推进城乡一体化户籍制度改革及相应的配套制度改革,将教育平等充分落实
到弱势群体的手中,这有助于促进城乡居民在更高质量教育资源方面实现利益均沾
与同享。
其次,在加大教育扶持力度的同时,不断提升家庭教育环境,实现“外部推动”和
“内生动力”有效结合。教育作为一种分流机制,本质上并不会带来教育差异的平
等化。《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把“教育发展成果更公平地惠及全民”
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尽管教育公平政策的推行有助于降低家庭文化资源对人
力资本形成的约束,但中国作为一个典型的差序格局明显的社会,教育资源分配市
场化倾向所造成的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公平,也从客观上强化了城乡家庭人力资本
投资的动机。由于家庭发展能力有高低,经济状况较好的家庭将其获得的优质教育
资源转化成下一代的教育机会,而经济资源、文化资源相对欠缺的家庭将更使子代
在教育资源与教育机会上面临双重劣势。因此,应努力增加家庭发展能力相对较弱
的农村家庭的文化资本积累,不断提高农村家庭的教育支付能力,为农村家庭社会
经济地位的提升给予更多支持,促进后致性社会流动机制作用的发挥。
当然,本文也存在不足,子代的学习态度自然会受到亲代的内生影响,这一反馈机
制是人力资本代际传递的重要渠道。在家庭互动模型中,亲代通过教育投资引导子
代努力读书作为解释教育代际传递的一个重要维度,在实证分析中却很难加以测度。
而如何从微观的家庭互动着手,调动亲代与子代共同参与教育的积极性,这一问题
是未来研究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Becker,es,libriumTheoryoftheDistributionofIncome
andIntergenerationalMobility[J].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979,87(6)1153-1189.
[2]Treiman,actoftheCulturalRevolutionontrendsineducationalattainment
inthePeople'publicofChina[J].TheAmericanJournalofSociology,1997,103(2):391-428.
[3]MarianneP.,JonahB.,actofWelfareReformonLiving
Arrangements[J].NBERWorkingPaperNo.8784,2003:1-59.
[4]Spagat,apitalandthefutureoftransitioneconomies[J].Journalof
ComparativeEconomics,2006,34(1):44-56.
[5]Guryan,Hurst,aleducationandparentaltimewithchildren[J].Journalof
EconomicPerspectives,2008,22(3):23-46.
[6]Carneiro,denceoncreditconstraintsinpostcondary
schooling[J].TheEconomicJournal,2002,112(11):705-734.
[7]Climent,apitalinequality,Lifeexpectancyandeconomic
growth[J].TheEconomicJournal,2008,118(4):653-677.
[8]Kirchsteiger,mentsintoeducation:Doingas
theparentsdid[J].EuropeanEconomicReview,2009,54(4):727-739.
[9]Hendel,Shapiro,ionalopportunityandincomeinequality[J].Journalof
PublicEconomics,2005,89(5):841-870.
[10]张翼.中国人社会地位的获得——阶级继承和代内流动[J].社会学研究,2004(4):76-90.
[11]李悲惨世界读后感 春玲.社会政治变迁与教育机会不平等——家庭背景及制度因素对教育获得的影响(1940-
2001)[J].中国社会科学,2003(3):86-98.
[12]杨东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扩大之中的阶层差距[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1):19-25.
[13]刘精明.中国基础教育领域中的机会不平等及其变化[J].中国社会科学,2008(5):101-116.
[14]李煜.制度变迁与教育不平等的产生机制——中国城市子女的教育获得(1966-2003)[J].社会,
2006(4):97-109.
[15]池丽萍,俞国良.教育成就代际传递的机制:资本和沟通的视角[J].教育研究,2011(9):22-
28.
[16]孙永强,颜燕.我国教育代际传递的城乡差异研究——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的实证
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59-67.
[17]郭丛斌,闵维方.教育:创设合理的代际流动机制——结构方程模型在教育与代际流动关系研
究中的应用[J].教育研究,2009(10):5-12.
[18]李云森.自选择、父母外出与留守儿童学习表现——基于不发达地区调查的实雁荡山旅游学校 证研究[J].经济学
(季刊),2013(2):1027-1050.
[19]李春玲.“80后”的教育经历与机会不平等——兼评《无声的革命》[J].中国社会科学,2014
(4):66-77.
[20]周世军,李清瑶,崔立.父母学历与子女教育——基于CGSS微观数据的实证考察[J].教育与经
济,2018(3):46-53.
[21]罗楚亮,刘晓霞.教育扩张与教育的代际流动性[J].中国社会科学,2018(2):121-140.
[22]杨娟,何婷婷.教育的代际流动性[J].世界经济文汇,2015(3):32-42.
[23]魏晓艳.高等教育代际传递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谁是“学二代”?[J].中国经济问题,
2017(6):87-97.
[24]孟凡强,初帅,李庆海.高等教育规模扩张是否缓解了城乡教育机会不平等?[J].教育与经济,
2017(4):9-16.
[25]Mare,backgroundandschoolcontinuationdecisions[J].Journalofthe
AmericanStatisticalAssociation,1980,75(370):295-305.
[26]Mare,andStabilityinEducationalStratification[J].AmericanSociological
Review,1981,46(1):72-87.
[27]HaomingLiu,cabilityandintergenerationalearnings
mobility[J].JournalofPopulationEconomics,2009,22(1):75-95.
本文发布于:2023-03-21 19:09:1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02e5f3d7d544d3c11c1e10a474a6d5d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中国综合社会调查.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中国综合社会调查.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