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t7t8美文号为朋友们整理了10篇《《芦花荡》》,亲的肯定与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芦花荡》教案 篇一1、芦 花 荡
孙犁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战争的认识和思考,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学生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2、从老头子的传奇故事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3、了解叙述性作品的情节、人物、环境等要素,学会复述课文情节,把握人物性格、揣摩景物描写的妙处。
4、练习默读,在默读过程中用心感受、体验、理解、分析、综合,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1、体味这个老头子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复述故事情节。
2、对战争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学难点】
揣摩景物描写对事件的发展和人物塑造的意义。
【设计理念】
1、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
2、充分发挥“研讨与练习”的导向和手段功能,开展教学。
3、整合课文教学和单元“综合性学习”,注重加强语文实践的综合性。
4、注重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在理解基础上进行应用、分析、综合以及评价的能力。
5、加强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歌词导入,播放《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
在古老的燕赵大地上,有一片富饶的水域,她仿佛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广袤的华北平原上,映射着美丽的光芒。她就是:白洋淀
古往今来,白洋淀不仅以她的美丽的环境,富饶的物产而闻名遐迩,更令人广为传颂的,还有她光荣而悲壮的革命历史!
抗日战争时期,白洋淀成为痛击侵略者的战场。有“壕沟设险歼顽伪,芦荡出奇灭倭兵。英雄垂功抗日史,中外讴歌颂雁翎”的传颂。
例如著名的抗日武装“雁翎队”,他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利用淀区芦荡遍布,沟河交错的有利地形,开展机动灵活的游击战,以弱胜强,痛击日本侵略军,大长我中华民族之威风。
还有妇孺皆知的经典战争影片《新儿女英雄传》《小兵张嘎》皆取材于此。
今天我们要讲的,是著名作家孙犁写的一篇精彩的小故事——芦 花 荡 作者:
孙犁(1913-2002),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省安平县人。本文是孙犁的“白洋淀纪事之二”,“白洋淀纪事之一”是他的另一篇小说《荷花淀》。孙犁是 “荷花淀派”,也即“白洋淀派”的代表作家。《白洋淀纪事》,是他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 1
部小说散文集,其中许多短篇,深刻地反映了冀中儿女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精神风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孙犁——1946年在河北蠡县 孙犁——1979年在天津寓所内 孙犁——一九八三年 晚年的孙犁
2002年7月11日病逝,享年90岁 孙犁——遗像安放在鲜花丛中
孙犁代表作《荷花淀》 早期版本 背景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在河北宛平卢沟桥制造事端。中国守军奋起抵抗的作战。亦称“七七”抗战、“七七”事变。“七七”事变发生后,全国人民群情激愤,声讨日本侵略军。“七七”事变,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揭开了中国人民伟大的全面抗日民族战争„„本文写于抗日战争的最后阶段(1945年8月)。读准字音 阴惨o zi 寒噤n jìn 蹿出cuān
央告..yīn cǎn 疟子..yà..há...yānɡ ɡào
仄歪 sà 白洋淀i yáng diàn
莲蓬n péng ..zè wāi 飒飒..sà...bá..liá提防dī
转弯抹角wān mò jiǎo 张皇失措.....zhuǎn ....zhāng huáng shī cuò 趴下pā
浸透jìn
竹篙ɡāo
荷花淀n ....dià扒手pá
侵略qīn
蒿草hāo
绽开zhàn ....
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因寒冷而哆嗦。这里指疟疾发作时的症状。——寒噤
2、央求。——央告
3、尖锐;锐利。——尖利
4、技能、本能。——能耐
5、闲适自得。——悠闲
6、倾斜、歪斜。——仄歪
7、暗淡、阴森。——阴惨
8、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比喻说话做事不直截了当。——转弯抹角
9、方言,才夸口就出丑丢脸。——打牙跌嘴 0、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张皇失措
11、月光明朗,微风爽人。形容美好的月夜。——月明风清
听读课文 整体感知
这篇文章的体裁是:小说。
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
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分别是:抗日时期 白洋淀里的芦花荡(明确:这里的时间——抗日时期就是社会环境,地点——白洋淀里的芦花荡就是自然环境)
本文写了三个人物,主要人物是——老头子
“老头子”的身份是——交通员 次要人物是——大菱和二菱
她们的身份是——投奔抗日前线的青年 本文具体写了两件事:
①头一天夜里老头子送大菱和二菱进苇塘失利; ②第二天中午老头子凭着水上的功夫杀敌复仇。情节结构
一(1~8)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介绍了老头子的基本情况(生活环境、外貌、性格特点等);——为下文作铺垫
二(9~63)具体讲述故事的过程情节结构 情节结构
1、(9~19)开端—护送
2、(20~54)发展—受伤
3、(55~63)高潮和结局—复仇 情节结构
1、(9~19)开端—护送
(这一层讲述老艄公护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
2、(20~54)发展—受伤
(这一层讲述大女孩在过封锁线时受伤的过程)
3、(55~63)高潮和结局—复仇
(这一层讲述老头子智斗日本鬼子,替受伤女孩报仇,讨回自己的自尊。)
分析课文第一部分:(1-8)
1、试分析第一段第一句话的作用。——这是环境描写。这段话中“炮楼”“阴森黑暗”等词语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是抗日战争年代,渲染了紧张的战斗气氛,“天空的星星……的样子。”描绘了芦花荡充满诗情画意的自然环境,但优美的水乡却被敌人封锁,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敌人的仇恨和对水乡人民的斗争意志的赞美之情。
2、第(1)(2)段,主要反映了什么?
——抗日战争时期敌人对我军根据地的严密封锁。表现出战争的残酷性。
3、这两段是属于什么描写?有何作用?
——环境描写。
——交代故事的背景,渲染故事的气氛,衬托人物的心情;特别是险恶的战争环境更能突出老头子出奇制胜的英雄行为。
4、分析下列语句的含义:
(1)为什么“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 ——因为敌人监视严密,战斗激烈,只有到了夜晚才稍稍安宁。
(2)请赏析第一段的最后一句:“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本句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生动形象,活灵活现。“狠狠”和“钻”字用得好,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苇子长势旺盛,也把白洋淀人民在那种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托了出来,表达了作者对敌人的仇恨和对水乡人民的斗争意志的赞美之情。(3)请找出直接和间接表现环境险恶的 句子。
——明确:直接表现的句子: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样子。
——间接表现的句子:到这样的深夜„„炮火去了。
(4)在敌人的严密封锁之下,我们的军队是否被困死了?从文章里找出相关的语句。——没有,“半夜以后,小船又飘了回来。”(“飘”字的运用有何巧妙之处?)请你简单的加以分析。
——“飘”这个字眼既说明划船者技术娴熟,小船行驶速度快,又说明老头子的积极、乐观、战斗热情高。
5、老头子是一个怎样的人?我们大家一起来加以分析:(1)找出肖像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一方面表现老人常年穿梭在芦花花荡里,辛苦劳作;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老人为革命工作后心情愉快,精神矍铄。
(2)为什么要交代老头子的年纪?
——一方面更能够表现老头子的抗日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在抗日根据地,从老到小的广大人民都被发动起来,投入伟大的抗日战争中。
(3)“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一句中,“过于”一词改为“十分”、“非常”好不好?为什么?在文章中找出表现了他这一性格特点的语句。
——不好。因为“过于”不仅含有“十分”、“非常”的意思,而且还有“超过”、“过分”的意思,它既准确地表现了老头子自信又自负的性格特点,又为后文写老头子的粗心大意作铺垫。
(4)“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
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像?你还能想到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提示:可由歌声想像战士的情绪,想像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具体地说,有老英雄不断送来柴米油盐,保障有力,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力壮,信心充足。傍晚休息的时候,战士们放声歌唱起来。歌声是对敌人的沉重打击。
联想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可以回忆课内外读过的文艺作品,答案不求一致。分析文章的第二部分:
(一)分析第一层:“护送”(开端:9-19)
1、大些的轻声吆喝她:“看你,这时洗脸干什么?什么时候啊,还这么爱干净!”大女孩为什么要吆喝制止小女孩洗脸?
——现在正要通过敌人的封锁线,应该提高警惕,避免惊动敌人。
2、你觉得大菱和二菱是两个怎样的女孩子?
——年纪小,天真活泼,又相互关爱,而且还很勇敢。
(二)分析第二层:“受伤”
1、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老头子过于自尊自信的性格?
2、找出老头子的动作描写:
——(动作描写,真实的表现了老头子内疚的心情。)
3、在大女孩受伤之后,作者是如何来刻画老头子的形象的?
——第38、39段(写月落之后苇塘的飒飒风响,衬托了老艄公沮丧的心情,语言描写表现老人极度沮丧的心情。从一个侧面表现了老人的自尊的性格。)
——第47段:心理描写(“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老头子因为没有圆满地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
——第53、54段(神态、语言描写。表现了老人对敌人充满了仇恨;也表现了老人自信、勇敢的特点。)
(三)分析复仇部分。
1、“一个干瘦„„投进嘴里去”这句话运用了哪两种描写方法?表现了老头子怎样的性格特点?
——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
——表现他过于自信,沉着镇定,勇敢机智。
2、老头子的船头为什么要放那一大捆的莲蓬? ——为了鬼子上当。
3、“老头子把船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鬼子们的脑袋,像敲顽固的老玉米一样。”这句话的修辞手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 比喻。
——形象生动地描写了老头子对敌人的无比的恨,他要叫敌人偿还血债。
4、“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望”字表现了老头子什么样的心理?你能够写出老头子当时的心理活动吗?
——怎么样,我没有夸海口吧,小鬼子伤了人,我一定要叫他们付出代价。
5、第62段中景物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衬托老头子智斗日本鬼子,替受伤女孩报仇,讨回自己的自尊之后的轻松。愉快的心情。
6、为什么说老头子的行为是“英雄的行为”?
——因为他单枪匹马,且手无寸铁,孤身杀敌,英勇无畏。人物:老头子、大菱、二菱 主要人物:老头子 对其描写方法:
正面描写:外貌描写(第3、4段)
行动描写(第55、57、61段等)
语言描写(第21段等)
心理描写(第47段)
侧面描写:如第8段和第1段首句中的“呆望”以及 文中对二菱怀疑、不信任老头子的描写,都从侧面描写了老头子的英雄行为。
老头子的性格核心——“过于自信和自尊”
“过于”一指“非常”,二有“过头”的意思。所以,本句话既有非常自尊自信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具体表现: 过于自信:
第5段“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
第6段“每天夜里„„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第10段“安心睡一觉吧„„”
第21段“不怕,探照灯照不见我们”
第31段“他打不着我们” 过于自尊:
第38、39段:大女孩子受了伤,流了血,这一次任务没有完成,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不好意思去见部队,他是过于自尊了。——“ 我不能送你们进去了”。第47段:由自尊自信激起他对日本鬼子无限的怒火; 第51-54段 :女孩与老头的对话,表现老人的自尊。具体性格特征:
有爱国抗日的热情,有老当益壮的气概;自尊自信,固执任性;爱憎分明,有勇有谋。“老头子过于自尊和自信”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老头子:——富有传奇色彩的老英雄形象。
①老头子的英雄性格,首先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
老头子将近六十岁了,“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按说应该在后方安度晚年,他却像青壮年一样,充满活力,无所畏惧,在敌人严密封锁下,出没苇塘,成为一名贡献卓著的英勇的交通员。“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这是一个抗日老英雄的形象。他的爱国热情是如此高涨,“你什么也靠给我”,是他的豪言壮语,为民族抗战他甘愿尽心竭力,而且充满自信。他勇敢得出奇,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在敌人的眼皮下出入,竟“像一个没事人”,心情悠闲,“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这不仅因为他熟悉白洋淀的地理环境,有高超的“水上的能耐”,更是因为他具有英雄气概,藐视敌人,无所畏惧。老头子能够冲破敌人的封锁,对于苇塘里面的队伍坚持斗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②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还表现在他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上。
对乡土,对同胞,对抗日队伍,他是如此深情,对日寇则满怀仇恨。老头子那么喜爱两个孩子,这是他对同胞的感情。他对大菱说:“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爱得深切热烈,恨得咬牙切齿,血债要用血来还,而且要叫鬼子用十倍的血来偿还。在老头子的意识中,咱中国人是白洋淀的主人,他对乡土充满感情,对侵略者充满仇恨。
③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还表现在他的过于自信自尊上。
他自信万无一失,这一次女孩子受了伤,他就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这样的要脸面,正包含一种非常强烈的责任心,他对自己要求之严,近于苛刻,偶有过失,他就痛苦得万箭穿心,愧疚得无地自容。
④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还表现在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
老头子用竹篙痛砸十几个鬼子的脑袋,是用了计谋的。他早在枯木桩子上系上了一只只锋利的钩子,船头上放了一大捆新鲜的莲蓬,鬼子进入枯木桩子的水区,让钩子把鬼子咬住,叫鬼子动弹不得,束手挨打,张牙舞爪的鬼子在他面前一个个成了被绑的困兽。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记叙一个老头子护送两个女孩子去找革命队伍的动人故事,塑造了一个智勇双全、自信自尊、藐视敌人的抗日老英雄的形象,高度赞扬了抗日根据地人民的爱国热情。
合作探究
文章最后一段写了二菱目睹老英雄痛击鬼子的情景,请想像并写出此时二菱的心理活动。
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她想这位老昨天说的话可不是放空炮,自己真是小看了老,别看他这么大年纪,真是老英雄啊!你看他,面对十几个鬼子,毫不畏惧。想不到他足智多谋,原来把一大捆莲蓬放在船头,自己有滋有味剥着莲蓬吃,是在鬼子。他驾船 6 的本领神了,好像牵着鬼子的鼻子在转。鬼子在水里转来转去怎么会不敢动弹了呢?怎么一股一股血水冒上来呢?老还没动手,鬼子怎么就流血了呢?定然是水下设了什么机关,他真有点子。原来他真有他的本事,不用枪,一个人就能对付十几个鬼子,叫鬼子只有挨打的份,没有还手的力。老英雄砸得好,狠狠砸!叫他们头破血流。大菱的仇算是报了,回去告诉大菱,让她知道这英雄的故事,让她早日养好伤,向老英雄学习,打败日本鬼子。
2、课文中有不少如诗如画的描写,请找出来抄在积累本上并分析其作用。
①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第1段)
②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第2段)
③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第9段)
④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第38段)
⑤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第55段)
⑥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第55段)
⑦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第59段)
⑧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第62段)作用:渲染故事的气氛,衬托人物的心情,给作品增添一种战斗的诗情画意。知识拓展 观看影片
观看影片,你有什么感想?你了解这段历史吗?回家后查找资料,进行补充,写观后感。
字数:500字左右。
提示:写出你真实的感受。
《芦花荡》教学设计 篇二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寒噤、阴惨、仄歪、转弯抹角、张皇失措”等词语。
2、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故事梗概,培养速读文章内容并概括文章的能力。
3、理解和分析人物性格,并学习用人物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4、感受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的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感受文章表达的民族精神。
结合关键词句,体会人物形象内涵。
教学步骤
一、导入、展示课题
二、明确目标
三、检查预习
四、初读、理清情节
A、补充文学常识:小说三要素
B、速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主要内容。
明确:抗日战争期间,在河北白洋淀上,一个抗日老英雄护送两个女孩子找到队伍的故事。
五、再读、评析人物
(一)初步感知人物性格
A、确定小说主人公及其生活背景。
B、补充日本侵略给中国带来的灾难。(学生举例)
C、用“老头子是一个的人”句式评价人物。
D、明确老头子性格核心:过于自尊和自信。
(二)精读课文,具体分析。
A、在文中找到最能反映老头子“过分自尊和自信”的语句,结合小说情节和描写手法,作简要分析。
B、交流:老头子身上,还有些别的什么品质?
C、总结(用四字短语概括)
老头子是一个自尊自信、机智勇敢、爱憎分明的老英雄。
六、悟读、理解主题
文中对老头子形象,作了细致的刻画,文章还刻画了哪些值得敬佩、歌颂的形象?(讨论、交流)
总结明确: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七、拓展、延伸
文中“老头子”身上,凝聚着所有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假如“老头子”在“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活动中,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请你仿照下面的颁奖词,给“老头子”也写一段颁奖词。
例:在顺境中,保持清醒,沙场带兵堪称无怨无悔,把守国门能说有骨有气。他像把号角,让理想与激动在士兵心中蔓延。
——20xx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丁晓兵的颁奖词
八、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对文章情节的梳理,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欣赏到了一位老当益壮的抗日英雄的形象,我们也学到了一些阅读小说的方法,将它们运用在语文学习中,你会有更大收获。
芦花荡语文教案 篇三教学目标:
1、学习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
2、学习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景物描写。
3、体验孙犁小说的风格。
教学重点:
1、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及典型意义。
2、学习富于特色的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学习难点:
对老英雄性格的核心的理解。
课前准备:
1、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1)芦(w i)( )(2)冀( )(3)y o( )子(4)寒(j n)( )(5)(l ng)( )角(6)清(shu ng)( )(7)仄( )歪(8)蹿( )(9)莲(p ng)( )(10)丝(r ng)( )(11)穿(su )( )
2、掌握下列多音字
(1)提:提( )防 提( )纲
(2)疟:疟( )子 疟( )疾
(3)喝:吆喝( ) 喝( )水
3、词语积累:
(1)诗情画意:富有诗和画的意境。(2)自如:活动或操作不受阻碍。(3)穿梭:像织布的梭子来回活动,形容来往频繁。(4)胆寒:害怕。(5)阴森:阴沉,害怕。(6)提防:小心防备。(7)尖利:尖锐;锐利。(8)能耐:技能,本领。(9)悠闲:闲适自得。(10)央告:央求。(11)阴惨:阴沉暗淡。
(12)水淋淋:形容物体上水往下滴的样子。(13)转弯抹角: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比喻说话、做事不直截了当。(14)抱怨:心中不满,数说别人不对;埋怨。(15)歇凉:乘凉。(16)吆喝:大声喊叫。(17)遮掩:遮蔽,遮盖。(18)现眼:方言,出丑丢脸的意思。(19)打牙跌嘴:方言,才夸口就出丑丢脸的意思。
3、作者简介
孙犁,1913年4月6日出生,河北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代表作家。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主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中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1944年在延安发表《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新中国成立后,他写了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散文集《津门小集》,论文集《文学短论》等。孙犁解放前及解放初期的创作结集为《白洋淀记纪事》,是作者最富盛名和最能够代表其风格的一部作品。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想:本文在教学上将重点抓住人物来进行分析,通过阅读引导,使学生能够比较准确的把握老头子的性格特点,从而进一步掌握人物塑造与分析的方法,在人物分析的同时,对环境描写,氛围营造等进行一定程度分析。教学时要牢牢的把握老头子这一主线。
教学过程:
导入: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为了保卫祖国,优秀的华夏儿女奋起抵抗,沉重的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本文描述的就是在我党领导下抗日根据地人民的对敌斗争的生活,通过写主人公夜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和第二天狠狠惩罚敌人、报仇雪恨的故事,赞美了老艄公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英勇机智的革命精神。表现了根据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抗敌的爱国主义精神。全篇洋溢着战斗的乐观主义的革命激情,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祖国和人民的真挚的热爱。
在教学之前,我们首先来复习一下与小说有关的知识:
小说的三要素:
(一)人物要素:(包括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
小说的人物是虚构的,是作者把现实生活中不同原型的某些特征加以综合熔铸而成的,因此比现实中的原型更为典型。小说中刻画人物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有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也可以通过其他人物的反应和态度进行侧面描写等等。小说不仅勾勒人物的轮廓,刻画其性格的一个或几个侧面,还要在情节的发展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发展和变化。
(二)情节要素:
小说的情节一般比较完整,往往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有时前面有序幕,后面还有尾声,能显示生活中矛盾的发展过程。情节的巧妙安排对于刻画人物和表现主题有着重要意义。
(三)环境要素:
小说中要具体描写环境。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两类。环境描写是为交代背景、衬托人物、发展情节、渲染气氛服务的。自然环境描写在小说中表现较多,主要是为了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行动,表达人物心情,渲染当时的气氛。
(讲授时可以用《最后一课》为参考)。
二、分析课文:
(一)整体把握:
1、人物要素:
主要人物:老头子;次要人物:大菱、二菱。
2、环境:抗日战争中我军抗日根据地的芦花荡。
3、情节:通过写主人公夜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和第二天狠狠惩罚敌人、报仇雪恨的故事。
4、主旨:赞美了老艄公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英勇机智的革命精神。表现了根据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抗敌的爱国主义精神,表明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二)把握文章的结构:
主人公是一位担负着重要交通任务的老艄公,他活动的背景是芦花荡。根据文章内容安排,可以把文章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敌人发了愁”,首先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及人物介绍。(1~8段)
这是在敌人炮楼监视下的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只有到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而白天都躲避炮火去了。由自然环境写到社会背景。敌人严密地监视着苇塘,提防有人给苇塘里的抗日队伍送柴米,也提防里面的队伍会跑出来。
然后介绍了主人公——负责“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的年近六十岁的老艄公。在简洁地描写他的衣着、外貌时,着重点出了他那“尖利明亮”的眼睛——这是他完成任务特别重要的条件之一;介绍他的任务和工作范围时,特别强调他“不带一支枪”就能“一切保险”地完成任务。这给故事的曲折发展和主人公性格的刻画埋下了伏笔。
第二部分从“一天夜里”至结尾,具体讲述故事的过程。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是从“一天夜里”至“多么俊的一个孩子呀”,这是故事的开端——护送。
这一层讲述老艄公护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老艄公说:“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两个孩子睡不着,小女孩趴在船边淘水玩,洗脸、洗头。这里埋下伏笔,舀动水的声音会不会引起敌人的注意呢?
第二层是从“远远有一片阴惨的黄色的光”到“有热闹哩”,这是故事的发展——受伤。
果然,敌人的探照灯照到了两个女孩子的脸上,紧接着就是一阵扫射,大女孩子负了伤。老艄公知道后“顿时失去了力量”,表现了他的内疚心情,他觉得没有完成好任务,而无颜见他人了,万箭穿胸般痛苦。于是自己立下誓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以充满自信的复仇誓言来安慰女孩们,也安慰自己“受了轻视”的心。
第三层是从“第二天”至文章结尾,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复仇。
这一层讲述老艄公元把鬼子引进芦花荡的木桩圈里,让一只只复仇的钩子穿透敌人的腿;他举起篙“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这场不用枪的战斗,充分表现了老艄公巧妙的战术、高超的本领和机智勇敢、自尊自信、乐观豪迈的性格。
板书:《芦花荡》——孙犁
一:环境:抗日战争时期我军根据地的芦花荡
人物:老头子(年近六十,神出鬼没)
二:介绍故事
开端:(9 ~ 19段) “护送”
发展:(20~54段) “受伤”
高潮与结局(55~63段):“复仇”
(三)小结课文: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导入:小结上文,转入新课。
一、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一)分析地一段:
1、第一段主要反映了什么?
答:抗日战争时期敌人对我军根据地的严密封锁。表现出战争的残酷性。
2、分析下列语句的含义:
(1)“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呆望”能不能改成“远望”,为什么?
答:不可以,呆望表现了敌人拿游击队没有办法的怯懦心理。反衬了我军的神勇,同时也表达了对敌人藐视的态度。
(2)“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作者抓住“水鸟飞动和唱歌”有什么深沉的含义?“才”字有什么表现力?
答:这是自由的生灵,含蓄地表达了人们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才”字含蓄地表现了战争的残酷,这美好的景物只有在夜晚才有。
(3)“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答。表现了苇子顽强向上的生命力。烘托了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充满了意志和力量。
(二)分析老头子形象:
1、在敌人的严密封锁之下,我们的军队是否被困死了?从文章里找出相关的语句。
答:没有,“半夜以后,小船又飘了回来。”(“飘”字的运用有何巧妙之处,请你简单的加以分析。(飘这个字眼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小船的轻快,表现老头子在敌人严密的封锁小神出鬼没的特点。)
2、文章到此自然的引出了主人公:老头子,这是一个怎样的人,我们大家一起来加以分析:
(1)肖像描写: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一方面表现老人常年穿梭在芦花花荡里,辛苦劳作;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老人为革命工作后心情愉快,精神矍铄。
(2)为什么要交代老头子的年纪?
答:一方面更能够表现老头子的抗日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在抗日根据地,从老到小个广大人民都被发动起来,投入伟大的抗日战争中。(60岁的年纪在今天应该是要安渡晚年,但他却像青年一样,充满活力,无所畏惧,在敌人的严密封锁下,成为一名出色的交通员。)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首先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
(3)他的工作范围广得很: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枝枪。(渲染了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4)他对苇塘里的负责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语言描写,表现了老人过于自信的性格特点。
(5)“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一句中,过于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文章中的那些情节表现了他这一性格特点?
答:“过于”有非常的意思,老头子自信心和自尊心都非常强。另一方面,确实有过头的意思,大女孩子之所以受伤,跟他过于自信、不够谨慎是有关系的。小女孩子洗脸,大女孩子还警惕一些,老头子却说“不怕,洗一洗吧”,洗脸有响声。老头子以为小火轮上的探照灯照不见他们,事实上探照灯把两个女孩子的脸照得雪白。这些都是他过于自信以致有点表现。“过于自信和自尊”,是老头子性格的核心,他的功与过,都由此生发。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也表现在他的过于自信自尊上。
(6)“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独自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答:可由歌声想像战士的情绪,想像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具体地说,有老英雄不断送来柴米油盐,保障有力,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力壮,信心充足。傍晚休息的时候,战士们放声歌唱起来。歌声是对敌人的沉重打击。
二、分析文章的主体部分:
(一)分析第一部分:“护送”
1、这一层讲述老艄公护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老艄公说:“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两个孩子睡不着,小女孩趴在船边淘水玩,洗脸、洗头。这里埋下伏笔,舀动水的声音会不会引起敌人的注意呢?
(环境描写:小女孩趴在船边戏水,使情节有张有弛,时见波澜)
2、大些的轻声吆喝她:“看你,这时洗脸干什么?什么时候啊,还这么爱干净!”大女孩为什么要吆喝制止小女孩洗脸?
答:现在正要通过敌人的封锁线,应该提高警惕,避免惊动敌人。
3、你是如何认识大菱和二菱这两个女兵的?
答:年纪小,天真活泼,又相互关爱,而且还很勇敢。
4、老头子对小孩子的态度:喜爱。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还表现在他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上。
(二)分析第二层:“受伤”
果然,敌人的探照灯照到了两个女孩子的脸上,紧接着就是一阵扫射,大女孩子负了伤。老艄公知道后“顿时失去了力量”,表现了他的内疚心情,他觉得没有完成好任务,而无颜见他人了,万箭穿胸般痛苦。于是自己立下誓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以充满自信的复仇誓言来安慰女孩们,也安慰自己“受了轻视”的心。
1、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老头子过于自尊自信的性格?
答:“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
“不怕。他打不着我们!”
2、找出老头子的动作描写:
老头子叫了一声“趴下”,一抽身就跳进水里去,踏着水用两手推着小船前进。大女孩子把小女孩子抱在怀里,倒在船底上,用身子遮盖了她。
“谁?”老头子的身体往上蹿了一蹿,随着,那小船很厉害地仄歪了一下。老头子觉得自己的手脚顿时失去了力量,他用手扒着船尾,跟着浮了几步,才又拼命地往前推了一把。
(动作描写,真实的表现了老头子内疚的心情。)
3、大女孩子负了伤,虽说她没有叫一声也没有哼一声,可是胳膊没有了力量,再也搂不住那个小的,她翻了下去。
大女孩子微微睁了一下眼,吃力地说:
“我不要紧。快把我们送进苇塘里去吧!”
(表现出女孩的勇敢。)
4、在大女孩受伤之后,作者是如何来刻画老头子的形象的?
(1)老头子无力地坐下来,船停在那里。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老头子叹了一口气,停了半天才说:
“我不能送你们进去了。”
(写月落之后苇塘的飒飒风响,衬托了老艄公沮丧的心情,语言描写表现老人极度沮丧的心情。从一个侧面表现了老人的自尊的性格。)
(2)老头子直直地望着前面说:
“我没脸见人。”(过于自尊的特点。)
(3)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他叫着大菱说:
“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心理描写,形象的表现了老头子因为没有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
(4)两个孩子全没有答言,老头子觉得受了轻视。他说:
“你们不信我的话,我也不和你们说。谁叫我丢人现眼,打牙跌嘴呢!可是,等到天明,你们看吧!”(5)老头子狠狠地说:
“为什么不能?我打他们不用枪,那不是我的本事。愿意看,明天来看吧!二菱,明天你跟我来看吧,有热闹哩!”(过于自信的特点)
(神态、语言描写。表现了老人对敌人充满了仇恨;也表现了老人自信、勇敢的特点。)
对于老头子的刻画,无论是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还是心理,都充分的体现了老头子自尊自信的这一核心性格特点。
5、为什么要写“女孩的怀疑”?
答:反衬老头子的英雄行为之奇。
(三)小结课文:布置作业。
思考:如果在护送的过程中,两个小女孩没有受伤,第二天老头子还会不会象文中那样智斗日本鬼子。
(考查点 这是一道开放题,旨在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突破点 抓住点出老英雄性格核心的那句话:“过于自信和自尊”来分析、探究。
技巧点 从四个方面分析。一是自信心和自尊心都损伤了;二是自信和自尊没有损伤;三是自信受到损伤而自尊没有损伤;四是自尊受到损伤而自信没有损伤。
易错点 容易在思考中走向极端从而超越人物的个性特点。
答案 也可能要显示自己的本领,这时还会像文中写的那样智斗日本鬼子,也可能因自信和自尊保存完好而暂时没有激起对日本鬼子的痛恨,不会像文中写的那样智斗日本鬼子。这里的答案允许多种多样,只要分析合情合理即可。)
第三课时
(一)导入:简单探讨上节课布置的作业,转入新课。
从上节课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这个老头子是一个非常自尊自信的人,而现在,他护送的人却受了伤,我们今天继续来看看老头子是如何对敌人进行复仇的。
(二)分析新课:复仇部分。
1、几笔绘出“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空无人影,渲染出了战斗前平静中的紧张。
2、老头子的船头为什么要放那一大捆的莲蓬?
答:为了鬼子上当。
2、他是如何一步步鬼子上当的,填写下列表格。
3、“老头子把船称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鬼子们的脑袋,像敲顽固的老玉米一样。”这句话的修辞手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比喻 形象生动地描写了老头子对敌人的无比的恨,他要叫敌人偿还血债。
4、“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望”字表现了老头子什么样的心理?你能够写出老头子当时的心理活动吗?
答:怎么样,我没有夸海口吧,小鬼子伤了人,我一定要叫他们付出代价。
6、第62段(倒数第2段)中景物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这一段景物描写,用了一系列形象、优美、富有感染力的词语。“鲜嫩”“紫色的丝绒”“迎风飘撒”,营造出一幅充满旺盛的生命力而又高贵典雅的画面。实际上寓示着以大菱、二菱为代表的年轻一代光明美好幸福的未来,这是老一辈革命家用自己的生命换来的。因此这一段景物描写,也是对老头子英雄行为的赞美。(写老艄公眼中所见“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这一笔使老艄公镇定、乐观、充满自信的性格跃然纸上。)
小结景物描写的特点:在作者的笔下,环境是美的,人物是美的,严酷的战斗也是美的,字里行境自然地流露出对祖国、对人民的由衷的热爱,这正是作者独特风格之所在。
思考:在这个高潮部分,作者并没有交代老头子是如何事先设置埋伏的,如果我们在写作的过程中事先先加以交代,可以吗?效果如何》
本题开放性,只要能够言之成理即可。
是在叙事的过程中只写其然,不写其所以然,让读者去回味出其所以然,使传奇的色彩更加的浓郁。
(三)小结:作者是如何来塑造老头子的传奇色彩的?
传奇是指情节离奇或人物行为超越寻常的故事。本文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艄公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而老艄公年近六十,身体非常干瘦,而且又不带一支枪。另一方面,写老艄公的精神与业绩。精神是那么悠闲自得,异常自信;业绩是使敌人的封锁全然落空,保证了苇塘里的队伍得到充足的给养。这两方面的巨大反差,使老艄公显得非常了不起,富有传奇色彩。特别是结尾部分老艄公与鬼子的冲突,尤其表现了这一传奇性。
文中用女孩的怀疑来反衬老头子的传奇色彩。这里有一段对话描写,老头子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后来又说“等到天明,你们看吧”,他是胸有成竹的,女孩却一再表示怀疑,先是没有答话,以为老头子不过发发狠,说说罢了,再用小女孩的话表怀疑:“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写怀疑有衬托作用,显出了老头子英雄行为之奇。
再次,是在叙事的过程中只写其然,不写其所以然,让读者去回味出其所以然,使传奇的色彩更加的浓郁。文中写老艄公设好圈套让鬼子往里钻,把鬼子引进芦花荡的木桩圈里。`是从鬼子洗澡写起,写老艄公的船围着鬼子转圈,其用意是让鬼子上钩。果然鬼子被钩子咬住了,这复仇的钩子穿透敌人的腿;老艄公举起篙“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这场不用枪的战斗,很富有传奇色彩:一个干瘦的老头,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却置十几个鬼子于死地,可以说是一位传奇式的英雄。
板书设计:
老头子:——富有传奇色彩的老英雄形象。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首先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还表现在他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上。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也表现在他的过于自信自尊上。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还表现在他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上。
人物塑造方法:
☆强烈反差进行渲染
☆用反衬来进行突出
☆只写其然,不写其所以然,让读者自行回味
芦花荡教案 篇四教学目标:
1、知识:积累生难字词,丰富自己的词汇。
2、能力:体会本文雅致隽永的环境(景物)描写,掌握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感知文中景随情移的写作手法,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引导学生体会并学习主人公自尊、自信、勇敢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点:
景物描写和人物形象(传奇色彩)
教学难点:
景随情移,情景相生的写作手法及通过阅读对学生的情感熏陶。
教学方法:
讨论法、问答法、点拨法、比较法等
教学准备:
1教师:对作者孙犁及白洋淀的情况应有详细的了解。比较阅读孙犁的另一篇文章《荷花淀》
2学生: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孙犁及白洋淀的相关知识;预习课文,积累字词。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都看过张艺谋导演的《英雄》吧?里面讲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学生回答)没错,就是荆柯刺秦王的故事,荆柯是战国时期燕赵人,为了挽救国家,他毅然前往刺杀秦王,所以,古语有云:“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然而时隔上千年,仍旧在这个地方,我们又看到这种慷慨悲歌的义士精神,一个年龄将近六十的干瘦老人,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可以玩十几个鬼子于掌股之间,置他们于死地,可谓智勇双全,下面我们就让我们走进现代小说家孙犁写的一篇小说《芦花荡》,去见识见识这位神奇的老人吧。
二、介绍作者情况及故事背景。
(1)作者人生
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省安平县人。1913年4月6日生。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孙犁主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冀中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在抗战的冀中平原上,孙犁到处看到一种无形的力量:“我遥望着那漫天的芦苇,我知道那是一个大帐幕,力量将从其中升起。”
孙犁不但熟悉白洋淀,而且更熟悉那些在苇塘中坚持抗战的白洋淀英雄人民。1944年在延安,他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艺界的注意。《孙犁文集》共5集。《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它主要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建国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情景。作品从多方面勾勒了时代和社会的历史风俗画,以明丽的流畅的笔调,秀雅,隽永的风格和丰富的劳动者的鲜明形象,在读者中间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其中《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文艺界甚至视其为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流派的标志,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2)本文亮点
①这篇小说的人物描写很有特色,人物形象鲜明,很有传奇色彩。
②景随情移,情景相生。在孙犁的小说里,景物描写起到了点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给作品增添了一种战斗的诗情画意,构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提高作品的感染力。
(3)有关材料。
①以抗战为背景的影片有《鸡毛信》、《小兵张嘎》、《赵一曼》、《狼牙山五壮士》、《地道战》、《地雷战》等。
②以抗战为题材的文学作品有《铁道游击队》、《敌后武工队》、《平原枪声》、《烈火金钢》、《苦菜花》、《野火春风斗古城》等。
③以抗战为背景的歌曲有《松花江上》、《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八路军军歌》、《新四军军歌》等。
④反映抗战的重大事件有:“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平型关大捷”、“血战台儿庄”、“淞沪之战”等。
(4)方法讲练
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敌人”“炮楼”,点明了环境的气氛,而“星星也像浸在水里”,像“要滴落下来的样子”渲染了淀水的晶莹明澈,星星倒映在淀水里,随着微风的轻拂激起层层涟漪,使得星星也闪烁不定起来,因而给人以“要滴落下来”的幻觉。这样优美的自然环境,是多么令人赏心悦目啊!可是,敌人侵占着我们的大片国土,在这美丽的苇塘四周,敌人的炮楼林立,封锁和监视着这片革命根据地。白天,这里一片死寂,连水鸟也“紧紧藏到窝里躲避”了,只有到深夜,才能听到它们“飞动和唱歌的声音”。字里行间,流露出多么鲜明的爱憎感情!接下去写“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把白洋淀人民在那种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托了出来,充满了意志和力量。这段景物描写得很富于生活实感,把读者引到一个特定的环境和气氛之中,很自然地成了后边故事的铺垫,艺术上融情人景,寄寓着作者沉沉的情怀。
三、提问:本文体裁?这种体裁的'三要素是什么?
教师明确:小说。
三要素: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
四、复述故事情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选两位同学复述故事,其余同学补充。
教师点拨,明确:《芦花荡》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一个老头子撑着一只小船,在白洋淀里无数次地穿过了敌人的夜间封锁,为游击队运输粮草、护送干部。他不带一枝枪,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水鸭子似的游水本领,在万亩苇塘里穿梭,从未发生一次意外,靠了他,游击队才维系了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但有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子在夜间穿越封锁线时,撞上了敌人的小火轮,一个女孩子负了伤。这个打击差一点使他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力量;但他发誓要为女孩子复仇,第二天,他单身智斗敌人,一个个地收拾了他们,为女孩子报了仇。
五、用心品味。
1、通过本文的学习,你认为作者有怎样的语言风格?(结合本文的相关内容讨论后回答)
2、课文一开始就描写了一幅优美的水乡图,可仍能使人感受到战争的气氛,试着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如此美丽、富饶的国土,怎能允许日本侵略者侵犯、践踏?如此美好、恬静的家园,怎能容忍敌人糟蹋、破坏?因此,这极大的激起了人们的愤怒,保家为国,全民动员。在这种大背景下,连六、七十岁的老人也来加入,便不觉得是怪事了。
六、布置作业
结合文中的描写,谈谈人物身上所具有的传奇色彩。(写到日记本上)
第二课时
一、由复习导入
找同学回顾上堂课的内容,引出本课的重点人物分析。
二、研讨探究
1、本文主人公的核心性格特征是什么?根据课文内容分析。
明确:过于自信和自尊。并仔细分析“过于”的含义。
2、文中有一部分心理描写非常真实感人,找出并分析。
明确:“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老头子是非常自信和自尊的。他的责任心非常强,认为只有百分之百完成任务,才算尽到自己的责任。听着受伤的大女孩痛苦地哼哼,听着小女孩的话语,老头子痛苦到极点。他是那么喜爱这两个孩子,孩子受伤了,流血了,他的心也受伤了,他的心也在流血。他强烈地自责,他感到自己向部队的保证落了空,他感到自己的过失给自己带来奇耻大辱,使自己丢人现眼,没有脸去见部队。强烈的自尊心使他感到无地自容。
三、深入探究
1、教师引导学生体味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
让学生讨论“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表现在哪里?”,各组派代表发言。
明确:
(1)表现在老英雄身上。老人年近六十,身体干瘦,却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苇塘中部队的供给,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就是因为他,敌人的阴谋总不能得逞。
(2)表现在老英雄的英雄行为上。老人手无寸铁,独自一人,竟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
2、提问:“这篇小说是如何渲染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
学生思考,并回答。
明确:
(1)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干瘦,而且不带一枝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是那么悠闲自得,异常自信;业绩,是使敌人的封锁全部落空,保证了塘内物质的充足与联络的通畅。两方面的巨大反差,使老英雄富有传奇色彩。
(2)“英雄的行为”更富有传奇色彩,作者主要用两个方法加以渲染。
先用女孩的怀疑来反衬。大菱受伤后,老人发誓说:“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后来又说“等到天明,你们看吧”,而女孩却一再怀疑,先不答话,后来竟说“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写女孩的怀疑,有衬托作用,显出了老头子英雄行为之奇。后来叙述打鬼子,也只交待打鬼子的过程,而不写他事先已设好圈套;写打鬼子的过程,只写老人的行动,也不写其用意,就在剥莲蓬、绕小船中,巧妙地痛击鬼子。让人读后才恍然大悟,越回味越感觉这场英雄行为富有传奇色彩。
3、结合课文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老鱼鹰”老当益壮,本领高强
老头子:大菱“挂花”爱憎分明,自信自尊正午惩敌智勇双全,乐观豪迈。
四、总结课文布置作业
抄写词语并独立完成课后练习。
芦花荡语文教案 篇五学习目标
1学习抓住人物性格特征进行描写的写法并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2感受老头子的爱国主义精神,领会文章讴歌抗日军民的战斗精神
教学重点
抓住人物特征进行描写
体会富有特色的景物描写
流程图
①芦 花 荡
孙犁
②发生
③发展
④高潮
⑤语言 抗日的热情
⑥动作 爱憎分明
⑦心理 自信和自尊
⑧外貌 智勇双全
⑩技法
a反差对比
b反衬
c引发联想,让读者顿悟
讲解链接
① 板书课题,回顾课文内容
在上节可的基础上,分析故事情节,找出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理顺文章脉络。
② 在交代了老头子的身份和业绩后,课文写出了本故事的发生:老头子载两个女孩回芦花荡。
③ 在经过敌人封锁线的时候,大女孩负伤,老头子的自尊受到挫伤
④ 为给女孩报仇,老头子智斗鬼子。
⑤ 分小组,学生找出课文中老头子的语言,体会人物性格。
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抗日的热情)
不怕,洗一洗吧 (自信和自尊)
丢人现眼,没脸见人。(自信和自尊)
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等到明天你们看吧(爱憎分明)
⑥ 找到老头子的动作,然后请几个同学表演,在表演中体会老头子的性格
⑦ 心理描写重点突出老头子自尊自信和受到挫伤后的心理反差。
⑧ 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的像老了的鱼鹰。关于老头子的外貌,重点突出他的老来,这样的年纪,本该安享晚年,可他却战斗在抗日的第一线,表现出极大的爱国热情,体现了他的英雄性格。
⑨ 引导学生联想所学知识,进而感受到民族解放大业还有千千万万个象老头子这样的中国人。
⑩ 环境恶劣,老头子业绩非凡,形成反差;女孩怀疑,认为老头子说大话,后来亲见敌人血溅白洋淀;老头子迷惑敌人,作者迷惑了读者,最后恍然大悟。
《芦花荡》教学设计 篇六亲爱的领导、老师、同学们大家好,我今天的说课题目是《芦花荡》,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五个方面来逐步梳理和阐释我对本文的理解。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本单元以战争为主题。有的记叙正义战争的胜利,有的谴责非正义战争的残酷,而在血与火的战争中,真善美与假恶丑,人类的意志力、智能、体能都得到了充分的表现。通过本文的学习有利于提高同学们对战争的认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操以及热爱和平的情感,使语文真正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能在快速阅读课文过程中,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在听与说双方互动过程中,增强知识点的删选能力,使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锻练,思想认识得到提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默读迅速抓住记叙要素,初步感知人物形象;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以及朗读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揣摩景物描写,品味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提高同学们对战争的认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操以及热爱和平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通过分析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2、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1.通过情节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四)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主要引导学生在理清记叙要素基础上把握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第二课时:复述,引导学生探究人物刻画的方法,揣摩景物描写。
二、说教法
教学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改变了过去单纯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变为师生互动式教学,本课堂上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加强与学生的合作。因此本节课以讨论为主,在充分准备实物、图片和各种有关资料的情况下,利用多媒体来组织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宗旨,同时也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所提倡的教学方法。正是在这样的理论指导下,我制定了一下教学方法:
1、预习清障法:通过让学生自主预习本文,使他们对本文有提前的大致的了解,进而提升课堂效率,减轻教师负担。
2、讨论点拨法:教师设计相关问题指导学生阅读讨论,在教师的点拨下,使学生感受文中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境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图片和视频等视觉效果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同学们融入其中,真正体会文中渗透的感情。
三、说学法
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资料分析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
四、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 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七十三年前一群强盗闯入了我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强盗们视中国人的生命如草芥,杀人放火无恶不作。于是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出现了一群人,他们有一个同样的名字:抗日。
在美丽的白洋淀,有这样一个干瘦的老头,年近六十,还在芦花荡中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苇塘中部队的供给。他曾经手无寸铁,独自一人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到底是怎样一位孤胆英雄,让我们一起走进《芦花荡》。
(二)明确目标 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孙犁出生于1913年,原名孙树勋。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被誉为“荷花淀派”创始人。孙犁的作品以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为其秀雅、隽永的创作风格的代表作
(2)疑难字词
(3)初识白洋淀
展示一系列关于“华北明珠”白洋淀的图片资料,让同学们对故事发生的环境有所了解。
白洋淀是海河平原上最大的湖泊。位于河北省中部。旧称白羊淀,又称西淀。淀上波光荡漾,芦苇婆娑,荷香暗送,构成了一幅生态美景。素有华北明珠之称、亦有“北国江南、北地西湖”之誉。
(三)整体感知,体味情感
读文章,初步感受芦花荡。美丽的芦花荡里生活着哪些人?发生了哪些事?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同学们将自己对人、事情的感受说出来。如:人物: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老头/一对可爱而勇敢的姐妹/一群愚蠢的鬼子兵事件:一次惊心动魄的护送/一场酣畅淋漓的复仇情感:一份深沉的爱国情/一份屈辱的亡国痛
(四)合作探究 感受传奇
以小组为单位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作者主要从哪些角度来刻画这个传奇的人物形象的?你觉得这个老头可爱吗?(重点探究老头子的人物形象)
(2)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重点探究老头子的性格内涵)
(3)这篇小说怎样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重点探究人物形象描写艺术)
(五)展开想象 口语交流
(1)引导学生仔细揣摩体会老头子因没有圆满完成任务而产生的心理,从文中找出描写老头子心理活动的一段话。
(2)在品读中展开想象,假如自已是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
(3)出示画面,请同学给老头和二菱配上独白式的画外音。
通过这样的带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场景,引起学生真正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
(六)小结存储 体验拓展
小结:在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发生了许许多多的英雄故事,课文中的老头子就是一个真实,可爱的老英雄,他以英勇的斗志和非凡的智慧保卫了自己的家园,赢得了胜利。从他强烈的爱国热情和老当益壮的气概中,传达出中国人民战胜敌人的坚定信念和昂扬乐观的斗争精神。他的行为告诉我们,英雄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就让我们铭记那段历史,铭记那些为了新中国的伟大事业不懈奋斗的所有人!
(七)作业布置 课外延伸
摘抄课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佳句。比较阅读孙犁的另一篇小说名作《荷花淀》。
五、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我采用提纲式板书形式,这样提纲挈领、层次分明,可以很好地说
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情节
护送→受伤→复仇
芦花荡——美
人物
立体美
真实美
环境
诗情画
芦花荡语文教案 篇七课型:
教读研讨课
课时分配:
两课时
教学目标 :
1、 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体味这个英雄故事传奇色彩;
3、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
预习提纲:
通读课文,课前查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思考课后练习,写出发言提纲。
教学过程 :
教学内容及步骤:
导入 :
同学们,在那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发生了许许多多的英雄故事,有一位年近六十的老人照例讲应该是养老的年龄,课时他却能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芦苇塘中部队的物质供应,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他能够手无寸铁,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的确是一个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小说家孙犁写的一篇小说《芦花荡》,去感悟这个传奇故事吧。
早读课同学们对课文进行了朗读,大家预习得怎么样?还有那些生字词需要帮助的吗?(学生提出,教师解决)
作者介绍: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安平县人。1913年4月6日生。(其他情况见教师用书P15-16页适当介绍)
指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感悟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强烈的爱国抗日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过于自信自尊。(引导学生找出相关词语进行赏析,也可参见教师用书P11页)
感悟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不可征服的人民。
引导学生探究以下几个关键问题:(学生先讨论,教师根据情况点拨与指导)
1.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在课文中贯穿始终。他对苇塘里的负责说:
“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这句话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
通过敌人封锁线,非常危险,而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这样的悠然自得也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老头子以为万无一失,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小女孩洗脸,老头子让她洗,鬼子的小火轮探照灯射来,他还是“不怕”,以为“照不见我们”。鬼子扫射机枪,他还是“不怕”,以为“他打不着我们”,不能不说他有点大意,这是过于自信了。大女孩子受了伤,流了血,这一次任务没有完成,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不好意思去见部队,他是过于自尊了。
老头子发狠要为大女孩讨回血债,他向两个女孩子打了包票,他玩鬼子于掌股之间,诱鬼子上钩,举起篙来狠狠地敲打鬼子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讨回了血债,讨回了自尊,这场英雄行为表明他是始终非常自信、非常自尊的。
“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2.人物描写艺术探究:这篇小说怎样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非常干瘦,而且不带一枝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是那么悠闲自得,异常自信;业绩,是使敌人的封锁全然落空,保证了苇塘里的队伍得到充足的给养。两个方面巨大的反差,使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富有传奇色彩。
课文着重写一场“英雄的行为”,更有点传奇色彩。作者主要用两个方法加以渲染。
先是用女孩的怀疑来反衬。这里有一段对话描写,老头子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后来又说“等到天明,你们看吧”,他是胸有成竹的,女孩却一再表示怀疑,先是没有答话,以为老头子不过发发狠,说说罢了,再用小女孩的话表怀疑:“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写怀疑有衬托作用,显出了老头子英雄行为之奇。
再是在叙述过程中只写其然,不写其所以然,让读者回味其所以然,使传奇色彩显得更为浓郁。老英雄是设好圈套让鬼子往里钻。他事先系好了钩子,又想出用莲蓬鬼子,又掌握了鬼子的活动规律。作者不写这些,只从鬼子洗澡写起,写老头子船上放着一大捆莲蓬,只顾剥着莲蓬吃,也不写他的用意,写小船冲着鬼子这里来,又转了一个圆圈回去,也不写老头子的船为什么这样划来划去,其实是诱使鬼子进入圈套,这层意思要回味起来才能明白。进了有木桩的水域,先不说桩子上有无数钩子,只写小船绕着鬼子转,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下面才写鬼子这么乱转,一个个都被钩子咬住了。待到明白过来,越回味越感觉这场英雄行为富有传奇色彩。一个干瘦的老头,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可以玩十几个鬼子于掌股之间,置他们于死地,真可以说是一位传奇式的英雄。
3.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像?你还能想到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提示:可由歌声想像战士的情绪,想像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具体地说,有老英雄不断送来柴米油盐,保障有力,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力壮,信心充足。傍晚休息的时候,战士们放声歌唱起来。歌声是对敌人的沉重打击。
联想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可以回忆课内外读过的文艺作品,答案不求一致。
把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抄出来,仔细品味,细心揣摩,在仿写几句家乡的景物。
《芦花荡》教案 篇八课型:教读研讨课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复述故事情节。
3.学习抓住人物性格特征进行描写的写法并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体味这个英雄故事传奇色彩;
2.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老头子的爱国主义精神,领会文章讴歌抗日军民的战斗精神的主题。
教学重点:
1.抓住人物特征进行描写。
2.体会富有特色的景物描写。
教学难点:
探究:这篇小说是如何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的?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文字资料
预习提纲:通读课文,课前查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感知课文内容,复述故事情节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那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发生了许许多多的英雄故事,有一位年近六十的老人照例讲应该是养老的年龄,课时他却能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芦苇塘中部队的物质供应,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他能够手无寸铁,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的确是一个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小说家孙犁写的一篇小说《芦花荡》,去感悟这个传奇故事吧。
早读课同学们对课文进行了朗读,大家预习得怎么样?还有那些生字词需要帮助的吗?(学生提出,教师解决)
二、作者介绍:
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安平县人。1913年4月6日生。(其他情况见教师用书P15-16页适当介绍)
三、指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感悟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强烈的爱国抗日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过于自信自尊。(引导学生找出相关词语进行赏析,也可参见教师用书P11页) 感悟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不可征服的人民。
1.明确目标
2.检查生字词情况。
3.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试用几句话进行概括。
(2)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的?
四、复述故事情节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
1.识记字词。2.进一步阅读课文,分析老头子的性格特征。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分析人物性格,体会景物描写作用。
教学过程:
一、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速读课文,概括老头子的性格特征,说说文章是怎样来突出这一特征的?
四人小组讨论,举手回答,其他同学进行补充。
过于自信和自尊:他对苇塘里的负责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他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在过封锁线时,认为万无一失,女孩子受了伤,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这些都体现了他的过于自信和自尊。
爱憎分明:他对于同胞姐妹充满的挚爱,对日本鬼子满怀仇恨,大菱受了伤,他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并付诸行动。
有高涨的爱国热情:年龄将近六十岁了,可是他像青壮年一样,充满了活力,无所畏惧,为苇塘里的部队输送粮食等。
智勇双全:他为了给大菱报仇,预先在水中设好埋伏。然后在船头放一大捆新鲜的莲蓬,鬼子上当,把他们引入埋伏圈,然后痛打鬼子。
景物描写。
二、体会景物描写作用
《芦花荡》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但是我们读后并没有感到非常的凄惨,没有让人感到压抑,而是感到写的很优美,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其中一个原因,是得益于作者对白洋淀美丽的风光的描绘。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关于环境描写的句子,揣摩这些景物描写的作用。
速读课文,画出课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谈感受。
三、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感悟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强烈的爱国抗日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过于自信自尊。(引导学生找出相关词语进行赏析) 感悟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不可征服的人民。
《芦花荡》教学设计 篇九【教学目的】
1、快速阅读课文,能复述故事情节。
2、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把握人物的形象特点。
3、学习小说中叙事、写景、抒情的特点,体会写景对文章的作用。
4、体会文中在叙事中所洋溢的讴歌抗日军民的激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培养快速阅读的习惯,提高阅读效率。
2、把握叙事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
学生自己查找有关抗日战争的资料,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
查找有关作者的资料进行预习。
了解河北白洋淀的地理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苇塘(wěi)竹篙(gāo)疟子(yào)寒噤(jìn)吆喝(yāo he)蹿(cuān)仄歪(zè)飒飒(sà)泅着(qiú)穿梭(suō)
2、解释词语:
尖利:尖锐,锐利。
能耐:技能,本领。
悠闲:闲适自得。
央告:央求。
转弯抹角: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也比喻说话、做事不直截了当。
吆喝:大声喊叫。
二、导入
电影《黄河绝恋》、《紫日》、《敌后武工队》等都是反映抗日斗争的,最近又在重拍《小兵张嘎》,在这些反映人民抗日斗争的故事中,让我们感受到群众的力量,团结的力量,更让我们认识到群众的智慧和勇敢精神,它让我们至今难忘。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发生在抗日战争岁月里的一个故事。
1、作者孙犁:
孙犁,现代作家,原名孙树勋,1913年生,河北安平县人。1937年冬投身革命,主要从事革命文化工作。他的许多作品都是反映白洋淀人民英勇艰苦的对敌斗争生活的,赞颂他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主要作品有:《荷花淀》、《芦花淀》、《嘱咐》等,后来都收在《白洋淀往事》、《芦花荡》等集子中。建国后还创作了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村歌》等。
2、请学生介绍有关抗日战争的知识以及河北白洋淀的情况。
三、学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
1、快速阅读课文,理清记叙要素,复述故事情节,把握课文内容:
时间:一天夜里
地点:芦苇塘
人物:老头子、大菱、二菱
事件:老头子送大菱、二菱进苇塘,被鬼子发现,大菱负伤流血,老头子发恨要讨还血债。
学生互相点评,注意复述中的问题。
2、分角色朗读课文,找出文中能体现老头子的“过于自信和自尊”段落和句子。
明确:事情有:他运输粮草,护送干部;送两个十几岁的女孩进苇塘;设计圈套钩住鬼子,痛砸鬼子等。
句子如:“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我不能送你们进去了。”、“我没脸见人。”、“谁知到了这里,反倒……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时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等。
3、“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
是文章的文眼,是关键,最能体现老头子的性格。
4、叙事作品中刻画人物的方法有哪些?本文在刻画主人公时主要用了哪些描写?
作品中刻画人物的方法一般有:外貌、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本文写老头子主要用了语言、动作、外貌、心理描写。
四、作业
1、课后练习一。
2、划出刻画老头子的描写方法并进行分析。
3、找出文章中的写景部分。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听写词语。
2、刻画人物的方法。
二、继续学习,研讨
1、交流学生找出的刻画老头子的语言、动作、外貌、心理活动。
2、归纳人物性格:
爱憎分明,智勇双全,过于自信自尊的特点。
3、课后练习二,进行小练笔,相互交流。
4、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环境是人物思想、感情、性格形成的客观因素,环境描写往往离不开景物。景物描写可以是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人物活动提供具体的场所,又可以是起到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交流各自找出的景物描写,体会它们的作用。注意文中的景物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对色彩的描写增强了景物描写的效果,增添了小说的传奇色彩。
5、对周围熟悉的环境进行描写,适当的运用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注意环境描写的作用。
三、讨论
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象?你还想起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让学生畅所欲言,引导学生多角度考虑问题。
明确:即使在艰苦的战争年代,人们仍是那么乐观,对胜利充满信心。
可以联系其他的文艺作品中的歌声,如:《青春之歌》、《红岩》等小说,《上甘岭》、《英雄儿女》等电影,让学生学习革命歌曲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四、小结
这是一篇以抗日为题材的小说,情节的构思、人物的描写充满了神奇色彩。老头子在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小说讴歌了白洋淀地区军民的抗日斗争的激情。
五、作业
1、仿写一段有关于“被老师误解”的心理描写。
2、课外阅读《荷花淀》。
3、预习第三课。
《芦花荡》教案 篇十教学目的:
1、体会文章景物描写、人物对话的特色及其对展开情节、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主题的作用。
2、领略冀中抗日根据地人民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在我国当代文学史上,有一个著名的文学流派,这就是“荷花淀”派。这个流派作品的内容大都反映了我们河北白洋淀人民英勇艰苦的斗争生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荷花淀”派主要代表人物孙犁先生所写的一篇作品——《芦花荡》。
作者介绍:
孙犁(1913~20xx)现、当代作家。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人。保定育德中学毕业后流浪到北平,在图书馆读书或去大学旁听,当过职员。1936年到安新县的小学教书,了解到白洋淀一带劳动群众的生活。后任教于冀中抗战学院和华北联大,在晋察冀通讯社、《晋察冀日报》当编辑。1944年赴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和工作,发表了著名的《荷花淀》、《芦花荡》等短篇小说。1945年回冀中农村,1949年起主编《天津日报》的《文艺周刊》。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天津分会副主席等职。1956年起因病辍笔。1977年以后,又写有不少散文和评论以及少量小说。
孙犁的作品以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为其秀雅、隽永的创作风格的代表作,其中《荷花淀》、《嘱咐》等短篇作为现代文学史上负有盛名的篇章。被文艺界视之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孙犁的小说以抗日战争时期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农村为背景,生动地再现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战斗情景。
这篇课文的体裁是小说,我们先来理清思路,再来品味语言。
二、研读讨论:
1、快速阅读课文,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1)这篇小说以“芦花荡”为题,实则讲的是发生在芦花荡里的一则小故事。说说这则小故事是从哪里开始的,它前面的几段文字起什么作用。
2)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你给这则小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部分各拟一个小标题。
提示:
1)这则故事是从“一天夜里,……”开始的。它前面的几段文字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环境和主人公,是小说的序幕部分。
2)队伍驻扎在苇塘里,里外交通全靠一个将进六十的老头子,他非常自信。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被鬼子发现,其中一个女孩子受了伤,他发誓要为女孩报仇。他鬼子进入他的埋伏圈,用锋利的钩子钩住鬼子,用竹篙痛打鬼子。
2、下面我们着重来品味这篇小说的语言
提问:你觉得孙犁这篇小说哪些地方写得最精彩?
下面我们来品味这篇小说的景物描写。
(1)。“夜晚……目标好象就是天上”
借敌人的视角,写出了苇塘就是他们的葬身之地,他们正落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因而只能万分恐惧,却又无可奈何的呆望着,为故事情节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提问:将“呆望着”改为“望着”好不好?为什么?
非常生动地写出了鬼子兵十分注意地看却有无法看清的那种无可奈何的神情。
下面我们再来品味一段景物描写。
(2)。“这是冀中区的女孩子……她们长大成人了”
借女孩子的视角,写冀中农村的夏秋之景,抒写了人民忍受苦难的艰辛,对家乡的眷恋,对胜利的渴望。
学生大声地自由地朗读这两段景物描写,读出其中的意境。
提问:这两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麽?
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烘托人物形象,增添了小说的诗意。(“诗体小说”)
下面我们来品味人物的对话。
1、提问:这一段写的是老头子护送女孩的过程中的一段对话,表现了老头子对两个女孩子的什么感情?
这段对话表现了老头子对两个女孩子无限的喜欢和怜爱。
2、提问:将“多么俊的一个女孩子呀!”改为“好一个靓女呀!”效果有什么不同?
“俊”字含有朴实清新的泥土气息,这是孙犁作品的艺术风格。
学生仔细揣摩,同桌分角色朗读。
3、提问:在老头子护送的过程中,他连续说了哪三句类似的话?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一找。
“不怕,洗一洗吧,多么俊的一个孩子呀!”
“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
“不怕。他打不着我们!”
4、提问:这三个“不怕”的意思是否一样?
第一个“不怕”的意思是“可以”的意思,后面两个是“不要害怕”的意思。
5、提问:三个“不怕”各应用怎样的语气读?
前一个应该带着喜爱的语气,后两个“不怕”应该带着镇定、自信、乐观的语气。
6、提问:当小女孩意外的受伤后,老头子又说了哪些话?表现了老头子什麽性格特征?
“我不能送你们进去了。”
“我没脸见人。”
表现了老艄公对工作认真负责,为不能完成任务而感到深深的自责、内疚。
6、提问:朗读这两句话应该怎样读?
垂头丧气,自责,内疚。
7、提问:老头子是不是就这样一直自责、内疚下去?他又说了哪些话?
“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8、提问:朗读这句话,重音应该落在哪里?
重音应落在“十个人”上。
学生反复朗读,品味。
9、提问:两个孩子并没有答言,老头子觉得受到轻视,他又说了一句什么话?这句话应该怎样读?
“你们不信我的话,我也不和你们说。谁叫我丢人现眼,打牙跌嘴呢!可是,等到天明,你们看吧!”
应该突出“你们看吧”四个字。
学生朗读,揣摩。
10、提问:当小女孩子表示怀疑的时候,老头子又怎麽样?
老头子狠狠地说: “为什么不能……有热闹哩!”
11、提问:去掉“狠狠地”可以吗?
不可以,去掉就不能写出老头子对敌人的痛恨,也不能表现老头子过于自尊、自信的性格
“为什麽不能?”是一个什麽句式?改为陈述句好不好?
不好,用反问句语气更加强烈。
仔细品味朗读这一段对话。
12、提问:通过我们刚才品味人物的对话,谁能给老头子下一个鉴定?
机智,勇敢,自信,对工作极端负责,富有爱心。
教师小结:通过我们刚才的理清情节,品味语言,我们明白了孙犁小说最大的艺术特色有两个:一个是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烘托了人物形象。另一个是简洁朴素的人物对话,展示了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
中心思想:
通过写主人公夜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和第二天狠狠惩罚敌人、报仇雪恨的故事,赞美了老船夫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英勇机智的革命精神。表现了根据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抗敌的爱国主义精神。
同学们课后熟读课文,继续品味文中景物描写、对话描写的精妙,可与《荷花淀》比较阅读,用心体味其中那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t7t8美文号为大家带来的10篇《《芦花荡》》,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
本文发布于:2023-06-20 17:36: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meiwen/fceae7d683b775867825116a76c388cf.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芦花荡》优秀10篇(《芦花荡》感悟).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芦花荡》优秀10篇(《芦花荡》感悟).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