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7篇《八年级数学教案》,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八年级数学教案 篇一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平移与旋转复习教案
一、平移: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平移。
1、平移
2、平移的性质:⑴经过平移,对应点所连的线段平行且相等;⑵对应线段平行且相等,对应角相等。⑶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大小和形状(只改变图形的位置)。(4)平移后的图形与原图形全等。
3、简单的平移作图
①确定个图形平移后的位置的条件:
⑴需要原图形的位置;⑵需要平移的方向;⑶需要平移的距离或一个对应点的位置。
②作平移后的图形的方法:
⑴找出关键点;⑵作出这些点平移后的对应点;⑶将所作的对应点按原来方式顺次连接,所得的;
二、旋转: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绕一个定点沿某个方向转动一个角度,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旋转,这个定点称为旋转中心,转动的角称为旋转角。
1、旋转
2、旋转的性质
⑴旋转变化前后,对应线段,对应角分别相等,图形的大小,形状都不改变(只改变图形的位置)。
⑵旋转过程中,图形上每一个点都绕旋转中心沿相同方向转动了相同的角度。
⑶任意一对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 成的角都是旋转角,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⑷旋转前后的两个图形全等。
3、简单的旋转作图
⑴已知原图,旋转中心和一对对应点,求作旋转后的图形。
⑵已知原图,旋转中心和一对对应线段,求作旋转后的图形。
⑶已知原图,旋转中心和旋转角,求作旋转后的图形。
三、分析组合图案的形成
①确定组合图案中的基本图案
②发现该图案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③探索该图案的形成过程,类型有:⑴平移变换;⑵旋转变换;⑶轴对称变换;⑷旋转变换与平移变换的组合;
⑸旋转变换与轴对称变换的组合;⑹轴对称变换与平移变换的组合。
一。选择题:
1、下列图形中,是由(1)仅通过平移得到的是( )
2、在以下现象中,
① 温度计中,液柱的上升或下降; ② 打气筒打气时,活塞的运动;
③ 钟摆的摆动; ④ 传送带上,瓶装饮料的移动
属于平移的是( )
(A)① ,② (B)①, ③ (C)②, ③ (D)② ,④
3、 将长度为5cm 的线段向上平移10cm所得线段长度是( )
(A)10cm (B)5c m (C)0cm (D)无法确定
4、 如图可以看作正△OAB绕点O通过( )旋转 所得到的
A.3次 B.4次 C.5次 D.6次
5、下列运动是属于旋转的是( )
A.滾动过程中的篮球的滚动 B.钟表的钟摆的摆动
C.气球升空的运动 D.一个图形沿某直线 对折过程
6.ABC是直角三角形,如图(a),先将它以AB为对称轴作出它的轴对称图形,然后再平移
得 到的图形应该是( );
(a) A B C D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而旋转则改
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
B.平移和旋转的共同点是改变图形的位置
C.图形可以向某方向平移一定距离,也可以向某方向旋转一定 距离
D.由平移得到的图形也一定可由旋转得到
8、将图形按顺时针方向旋转900后的 图形是( )
A B C D
9、 下列图形中只能用其中一部分平移可以得到的是 ( )。
(A) (B) (C) (D)
10、 下列标志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是 ( )。
(A) (B) (C) (D)
11、 如图1,四边形EFGH是由四边形ABCD平移得到的,
已知,AD=5,B=70,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FG=5, G=70 (B)EH=5, F=70
(C)EF=5,F=70 (D) EF=5,E=70
12、 如图3,△OAB绕点O逆时针旋转90到△OCD的位置,
已知AOB=45,则AOD的度数为( )。
(A)55(B)45(C)40(D)35
13、 同学们曾玩过万花筒,它是由三块等宽等长的玻璃
片围成的。如图是看到的万花筒的一个图案,如图3中
所有小三角形均是全等的等边三角形,其中的菱形
AEFG可以看成是把菱形ABCD以A为中心( )。
(A)顺时针旋转60得到 (B)逆时针旋转60得到
(C)顺时针旋转120得到 (D)逆时针旋转120得到
14、 如图,甲图案变成乙图案,既能用平移,又能用旋转的是( )。
15、 下列图形中,绕某个点旋转180能与自身重合的图形有 ( )。
(1)正方形;(2)等边三角形;(3)长方形;(4)角;(5)平行四边形;(6)圆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16、 如图4, △ABC沿直角边BC所在直线向右平移到
△DEF,则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 ( )。
(A)BE=EC (B)BC=EF (C)AC=DF(D)△ABC≌△DEF
二、填空题。
1、平移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决定。
2、 平移不改变图形的 和 ,只改变图形的 。
3、钟表的分针匀速旋转一周需要60分,它的旋转中心是_______,经过20分,分针旋转________度。
4、如图四边形ABCD是旋转对称图形,点__________是旋转中心,旋转了_________度后能与自身重合,则AD=____ ______,AO=__________,BO =_____________。
5、△ 是△ 平移后得到的三角形,则△ ≌△ ,理由是
6、△ABC和△DCE是等边三角形,则在此图中,△ACE绕着c点 旋转 度可得到△BCD.
7、 如图,四边形AOBC,它绕 着O点 旋转到四边形DOEF位置,在这个旋转过程中:旋转中心是_________,旋转角是_________经过旋转点 A转到__________,点C转到__________,点B转到__________线段OA与线段________ ,线段OB与线段_ _______,线段BC与线段________是对应线段。四边形OACB与四边形ODFE的。形状、大小______________。
8、如图,图案绕中心旋转_______度(填最小度数) 次和原来图案互相重合。
9、 如图7,已知面积为1的正方形 的对角线相交于点 ,过点 任作
一条直线分别交 于 ,则阴影部分的面积是 。
10、 如图9,P是正方形ABCD内一点,将△ABP绕点B顺时针方向旋
转一定的角度后能与△CB 重合。若PB=3,则P = 。
三、解答题
1、如图,经过平移,△ABC的顶点A移
到了点D,请作出平移后的三角形。
2、如图,把 绕B点逆时针方向旋转30后,
画出旋转后的三角形。
3、在下图中,将大写字母E绕点O按逆时针方向旋转
90后,再向左平移4个格,请作出最后得到的图案。
4、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CD在正方形ECGF的边CE上,连接BE、DG。
(1)观察猜想BE与DG之间的大小关系,并证明;
(2)图中是否存在通过旋转能够互相重合的两个三角形?若存在,
请说出旋转过程,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5、如图, ABC中, BAC= ,以BC为边向外作等边 BCD,把 ABD绕着点D按
顺时针方向向旋转 得到 ECD的位置。若AB=3,AC=2,求 BAD的度数和线段AD
的长度。(A、C、E在同一直线上)
6如图,四边形ABCD的BAD=C=90,AB=AD,AEBC于E, 旋转后能与 重合。
(1)旋转中心是哪一点? (2)旋转了多少度? (3)若AE =5㎝,求四边形AECF的面积。
7、如图,梯形ABCD的周长为30cm,AD∥BC ,现将DC平移到AE处,AD=5cm ,求 ABE有周长。
八年级数学教案 篇二一、 教学目标
1.了解分式、有理式的概念。
2.理解分式有意义的条件,能熟练地求出分式有意义的条件。
二、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分式有意义的条件。
2.难点:能熟练地求出分式有意义的条件。
三、课堂引入
1.让学生填写P127[思考],学生自己依次填出:,,,。
2.学生看问题:一艘轮船在静水中的最大航速为30 /h,它沿江以最大航速顺流航行90 所用时间,与以最大航速逆流航行60 所用时间相等,江水的流速为多少?
请同学们跟着教师一起设未知数,列方程。
设江水的流速为v /h.
轮船顺流航行90 所用的时间为小时,逆流航行60 所用时间小时,所以=。
3、 以上的式子,,,,有什么共同点?它们与分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四、例题讲解
P128例1. 当下列分式中的字母为何值时,分式有意义。
[分析]已知分式有意义,就可以知道分式的分母不为零,进一步解
出字母的取值范围。
[补充提问]如果题目为:当字母为何值时,分式无意义。你知道怎么解题吗?这样可以使学生一题二用,也可以让学生更全面地感受到分式及有关概念。
(补充)例2. 当为何值时,分式的值为0?
(1) (2) (3)
[分析] 分式的值为0时,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分母不能为零;分子为零,这样求出的的解集中的公共部分,就是这类题目的解。
[答案] (1)=0 (2)=2 (3)=1
五、随堂练习
1.判断下列各式哪些是整式,哪些是分式?
9x+4, , , , ,
2、 当x取何值时,下列分式有意义?
(1) (2) (3)
3、 当x为何值时,分式的值为0?
(1) (2) (3)
六、课后练习
1.下列代数式表示下列数量关系,并指出哪些是正是?哪些是分式?
(1)甲每小时做x个零件,则他8小时做零件 个,做80个零件需 小时。
(2)轮船在静水中每小时走a千米,水流的速度是b千米/时,轮船的顺流速度是 千米/时,轮船的逆流速度是 千米/时。
(3)x与的差于4的商是 。
2.当x取何值时,分式 无意义?
3、 当x为何值时,分式 的值为0?
八年级数学教案 篇三一、全章要点
1、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即:a2+b2=c2)
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则有关系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3、勾股定理的证明 常见方法如下:
方法一: , ,化简可证。
方法二:
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与小正方形面积的和等于大正方形的面积。
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与小正方形面积的和为
大正方形面积为 所以
方法三: , ,化简得证
4、勾股数 记住常见的勾股数可以提高解题速度,如 ; ; ; ;8,15,17;9,40,41等
二、经典训练
(一)选择题:
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 a、b、c是△ABC的三边,则a2+b2=c2;
B.若 a、b、c是Rt△ABC的三边,则a2+b2=c2;
C.若 a、b、c是Rt△ABC的三边, ,则a2+b2=c2;
D.若 a、b、c是Rt△ABC的三边, ,则a2+b2=c2.
2、 △ABC的三条边长分别是 、 、 ,则下列各式成立的是( )
A. B. C. D.
3、直角三角形中一直角边的长为9,另两边为连续自然数,则直角三角形的周长为( )
A.121 B.120 C.90 D.不能确定
4、△ABC中,AB=15,AC=13,高AD=12,则△ABC的周长为( )
A.42 B.32 C.42 或 32 D.37 或 33
(二)填空题:
5、斜边的边长为 ,一条直角边长为 的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是 。
6、假如有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那么三边 、 、 之间应满足 ,其中 边是直角所对的边;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边 、 、 满足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 三角形,其中 边是 边, 边所对的角是 。
7、一个三角形三边之比是 ,则按角分类它是 三角形。
8、 若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比是 ,最短边长为 ,最长边长为 ,则这个三角形三个角度数分别是 ,另外一边的平方是 。
9、如图,已知 中, , , ,以直角边 为直径作半圆,则这个半圆的面积是 。
10、 一长方形的一边长为 ,面积为 ,那么它的一条对角线长是 。
三、综合发展:
11、如图,一个高 、宽 的大门,需要在对角线的顶点间加固一个木条,求木条的长。
12、一个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分别为 , , ,这个三角形最长边上的高是多少?
13、如图,小李准备建一个蔬菜大棚,棚宽4m,高3m,长20m,棚的斜面用塑料薄膜遮盖,不计墙的厚度,请计算阳光透过的最大面积。
14、如图,有一只小鸟在一棵高13m的大树树梢上捉虫子,它的伙伴在离该树12m,高8m的一棵小树树梢上发出友好的叫声,它立刻以2m/s的速度飞向小树树梢,那么这只小鸟至少几秒才可能到达小树和伙伴在一起?
15、如图,长方体的长为15,宽为10,高为20,点 离点 的距离为5,一只蚂蚁如果要沿着长方体的表面从点 爬到点 ,需要爬行的最短距离是多少?
16、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规定:小汽车在城街路上行驶速度不得超过 km/h.如图,,一辆小汽车在一条城市街路上直道行驶,某一时刻刚好行驶到路对面车速检测仪正前方 m处,过了2s后,测得小汽车与车速检测仪间距离为 m,这辆小汽车超速了吗?
八年级数学教案 篇四一、知识与技能
1.从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讨论两个变量之间的相依关系,加深对函数、函数概念的理解.
2.经历抽象反比例函数概念的过程,领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对两个变量之间相依关系的讨论,培养学生的辨别唯物主义观点.
2、经历抽象反比例函数概念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数学化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抽象反比例函数概念的过程,体会数学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和领会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领悟反比例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活动1
问题:下列问题中,变量间的对应关系可用怎样的函数关系式表示?这些函数有什么共同特点?
(1)京沪线铁路全程为1463km,乘坐某次列车所用时间t(单位:h)随该列车平均速度v(单位:km/h)的变化而变化;
(2)某住宅小区要种植一个面积为1000m2的矩形草坪,草坪的长为y随宽x的变化;
(3)已知北京市的总面积为1.68×104平方千米,人均占有土地面积S(单位:平方千米/人)随全市人口n(单位:人)的变化而变化.
师生行为:
先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再进行全班性的问答或交流。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明两个变量间的关系为什么可以看着函数,了解所讨论的函数的表达形式.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提问学生,师生互动.
在此活动中老师应重点关注学生:
①能否积极主动地合作交流.
②能否用语言说明两个变量间的关系.
③能否了解所讨论的函数表达形式,形成反比例函数概念的具体形象.
分析及解答:(1)
;(2)
;(3)
其中v是自变量,t是v的函数;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n是自变量,s是n的函数;
上面的函数关系式,都具有
的形式,其中k是常数.
二、联系生活,丰富联想
活动2
下列问题中,变量间的对应关系可用这样的函数式表示?
(1)一个游泳池的容积为20xxm3,注满游泳池所用的时间随注水速度u的变化而变化;
(2)某立方体的体积为1000cm3,立方体的高h随底面积S的变化而变化;
(3)一个物体重100牛顿,物体对地面的压力p随物体与地面的接触面积S的变化而变化.
师生行为
学生先独立思考,在进行全班交流.
教师操作课件,提出问题,关注学生思考的过程,在此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
(1)能否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两个变量的函数关系;
(2)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小组活动;
(3)能否比较深刻地领会函数、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分析及解答:(1)
;(2)
;(3)
概念:如果两个变量x,y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成
的形式,那么y是x的反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的自变量x不能为零.
活动3
做一做:
一个矩形的面积为20cm2, 相邻的两条边长为xcm和ycm.那么变量y是变量x的函数吗?是反比例函数吗?为什么?
师生行为:
学生先进行独立思考,再进行全班交流.教师提出问题,关注学生思考.此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
①生能否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②学生能否顺利抽象反比例函数的模型;
③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合作、交流;
活动4
问题1:下列哪个等式中的y是x的反比例函数?
问题2:已知y是x的反比例函数,当x=2时,y=6
(1)写出y与x的函数关系式:
(2)求当x=4时,y的值.
师生行为: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查看学生完成的情况,并给予及时引导.在此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
①学生能否领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②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小组活动.
分析及解答:
1、只有xy=123是反比例函数.
2、分析:因为y是x的反比例函数,所以
,再把x=2和y=6代入上式就可求出常数k的值.
解:(1)设
,因为x=2时,y=6,所以有
解得k=12
因此
(2)把x=4代入
,得
三、巩固提高
活动5
1、已知y是x的反比例函数,并且当x=3时,y=8.
(1)写出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求y=2时x的值.
2、y是x的反比例函数,下表给出了x与y的一些值:
(1)写出这个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2)根据函数表达式完成上表.
学生独立练习,而后再与同桌交流,上讲台演示,教师要重点关注“学困生”.
四、课时小结
反比例函数概念形成的过程中,大家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背景知识,注意挖掘问题中变量的相依关系及变化规律,逐步加深理解.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从感性认识到理发认识一旦建立概念,即已摆脱其原型成为数学对象.反比例函数具有丰富的数学含义,通过举例、说理、讨论等活动,感知数学眼光,审视某些实际现象.
八年级数学教案 篇五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根据分数的通分法则及分式的基本性质,分析、归纳出分式的通分法则,并能熟练掌握通分运算。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式和减法法则,并会应用法则进行分式加减的运算。
3.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分式的有关法则进行分式的四则混合运算。
4.引导学生不断小结运算方法和技巧,提高运算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分式的加减运算。
2.难点:异分母的分式加减法运算。
三、教学方法
启发式、分组讨论。
四、教学手段
幻灯片。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如何计算:2.如何计算:3.若分母不同如何计算?如:
(二)新课
1.类比分数的通分得到分式的通分:把几个异分母的分式分别化成与原来的分式相等的同分母的分式,叫做分式的通分。
2.通分的依据:分式的基本性质。
3.通分的关键:确定几个分式的公分母。
通常取各分母的所有因式的最高次幂的积作公分母,这样的公分母叫做最简公分母。
例1通分:
(1)解:∵最简公分母是,
小结:各分母的系数都是整数时,通常取它们的系数的最小公倍数作为最简公分母的系数。
(2)解:
例2通分:
(1)解:∵最简公分母的是2x(x+1)(x—1),
小结:当分母是多项式时,应先分解因式。
(2)解:将分母分解因式:∴最简公分母为2(x+2)(x—2),
练习:教材P,79中1、2、3。
(三)课堂小结
1.通分与约分虽都是针对分式而言,但却是两种相反的变形。约分是针对一个分式而言,而通分是针对多个分式而言;约分是把分式化简,而通分是把分式化繁,从而把各分式的分母统一起来。
2.通分和约分都是依据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变形,其共同点是保持分式的值不变。
3.一般地,通分结果中,分母不展开而写成连乘积的形式,分子则乘出来写成多项式,为进一步运算作准备。
八年级数学教案 篇六知识结构
重点与难点分析:
本节课教学方法主要是“自学辅导与发现探究法”。力求体现知识结构完整、知识理解完整;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在师生共同参与下,探索问题、动手试验、发现规律、做出归纳。让学生直接参加课堂活动,将教与学融为一体。具体说明如下:
(1)由“先教后学”转向“先学后教
本节课开始,让同学们自己思考问题: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四种,如果这两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那么判定它们全等的方法有哪些呢?学生展开讨论,初步形成意见,然后由教师答疑。这样促进了学生学习,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
(2)在层次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本节课的层次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对公理的多层次理解;二是综合练习的多层次变化。
公理的多层次理解包括:明确公理的条件及结论;公理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的理解及掌握;公理的作用。这里特别强调三个方面:1、特殊三角形的特殊性;2、归纳总结判定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方法。
综合练习的多层次变化:首先给出直接应用公理证明三角形全等的题目;然后给出变式题目;最后给出综合应用题目。这里注意两点:一是给出题目后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按教材的形式严格书写。二是给出的综合题目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
教法建议:
由“先教后学”转向“先学后教”
本节课开始,让同学们自己思考问题: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四种,如果这两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那么判定它们全等的方法有哪些呢?学生展开讨论,初步形成意见,然后由教师答疑。这样促进了学生学习,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
(2)在层次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本节课的层次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对公理的多层次理解;二是综合练习的多层次变化。
公理的多层次理解包括:明确公理的条件及结论;公理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的理解及掌握;公理的作用。这里特别强调三个方面:1、特殊三角形的特殊性;2、归纳总结判定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方法。
综合练习的。多层次变化:首先给出直接应用公理证明三角形全等的题目;然后给出变式题目;最后给出综合应用题目。
这里注意两点:
一是给出题目后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按教材的形式严格书写。
二是给出的综合题目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
八年级数学教案 篇七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用分式表示生活中的一些量。
2、分式的基本性质及分式的有关运算法则。
3、分式方程的概念及其解法。
4、列分式方程,建立现实情境中的数学模型。
(二)能力训练要求
1、使学生有目的的梳理知识,形成这一章完整的知识体系。
2、进一步体验“类比”与“转化”在学习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运算法则及其分式方程解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3、提高学生的归纳和概括能力,形成反思自己学习过程的意识。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使学生在总结学习经验和活动经验的过程中,体验因学习方法的大力改进而带来的快乐,成为一个乐于学习的人。
●教学重点
1、分式的概念及其基本性质。
2、分式的运算法则。
3、分式方程的概念及其解法。
4、分式方程的应用。
●教学难点
1、分式的运算及分式方程的解法。
2、分式方程的应用。
●教学方法
讨论——交流法
讨论交流本章学习过程中的经验和收获,在反思过程中建立知识体系。
●教具准备
投影片两张,实物投影仪
第一张:问题串,(记作§3.5A)
第二张:例题分析,(记作§3.5B)
●教学过程
Ⅰ。提出问题,回顾本章的知识。
出示投影片(§3.5A)
问题串:
1、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量可以用分式表示,一些问题可以通过列分式方程解决,请举一例。
2、分式的性质及有关运算法则与分数有什么异同?
3、如何解分式方程?它与解一元一次方程有何联系与区别?
[师]同学们可针对以上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
(教师可参与于学生的讨论中,注意扫除他们学习中常犯的错误)
[生]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量可以用分式表示,例如(用实物投影)
某人在外面晨练,有m分钟,他每分钟走a米;有n分钟,他每分钟跑b米。求此人晨练平均每分钟行多少米?
[生]我们组来回答此问题,此人晨练时平均每分钟行米。
我们组也举出一个例子:长方形的面积为8m2,长为pm,宽为____________m.
[生]应为m.
[师]同学们举的例子都很有特色,谁还能举。
[生]如果某商品降价x%后的售价为a元,那么该商品的原价为多少元?
[生]原价为元。……
[师]都是分式。分式有什么特点?和整式有何区别?
[生]整式A除以整式B,可表示成的形式,如果除式B中含有字母,则称是分式。而整式分母中不含字母。
[生]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可用分式方程来解决。例如(用实物投影仪)
某车间加工1200个零件后,采用了新工艺,工效是原来的1.5倍,这样加工同样多的零件就少用10h,采用新工艺前、后每时分别加工多少个零件?
解:设采用新工艺前、后每时分别加工x个,1.5x个,根据题意,得
以上就是t7t8美文号为大家带来的7篇《八年级数学教案》,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
本文发布于:2023-06-23 17:01: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meiwen/f798251a82f47715905850137917612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八年级数学教案7篇(八年级数学教案7篇课件).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八年级数学教案7篇(八年级数学教案7篇课件).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