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伤仲永教案板书设计篇一本文两部分,第一部分依次写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作者详写第一个阶段,力陈方仲永才能初露时期的情形,点明他才能衰退的原因,然后简略地写后两个阶段,点出他的才能衰退以致“泯然众人矣”。第二部分是议论,作者借事说理,强调后天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应该注意的是,不要曲解作者在本文想强调的“后天受教育重要”的观点,不要把“主观努力”与之混同。
铁二中属于重点中学,学生的素质相对较好,预习作业会完成的比较顺畅,他们能够查阅大量资料解决一些相关问题,能够对照注释翻译课文,能够配合老师积极发言,但发言的内容有不定性。
1、知识和技能:
掌握有关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加强文言文的朗读训练,注意朗读的节奏、感情、语气,提高对文言文的朗读、理解、赏析能力。
2、过程和方法:
指导学生准确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读懂故事,并能复述故事,感悟故事。通过充分的活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探究问题,积累知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准确把握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
一、导入新课
刚才在课下就有几个同学聊方仲永的故事,甚至还聊到了现代版的方仲永,看来大家不但熟悉了课文,而且还查阅了不少资料,也挺有自己看法的。那我们就来展示一下预习的成果吧。
二、作者介绍
(学生用幻灯展示预习查资料的成果,但注意其表述,要有具体的要求)
(出示幻灯一)王安石,文学家和政治家,文章写得十分出色,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二十岁中进士,曾积极推行变法,后新法被废,忧愤成疾,第二年病逝。
(在此可以让学生集体背诵王安石的《京口瓜洲》,来激发其了解作者、学习本文的热情)
三、朗读课文
(给予必要的指导,如字音、停顿、节奏、感情等)
1、易读错的字。
2、停顿节奏。(举学生疑惑的典型例句)
3、感情语气。
归纳朗读应该注意的点,要求同学们根据这些点,在下面各自朗读一遍,然后集体颂读。
(出示幻灯三)朗读注意:读准字音
找准停顿
拿准语调
读出语气
四、积累实词
同学们分组讨论,目的是解决自己在预习过程中的字词句等问题,疏通文意,准备复述。
对分析实词的方法进行如下归纳:
(出示幻灯四)实词分析注意:词性改变看语境
一词多义要比较
五、复述分析
(评析复述的过程,即分析教材的过程,即展示合作探究成果的过程)
1、这篇文章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请大家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2、由一个天才沦为一个庸才不能说不是一个悲剧,那么,造成这个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呢?
3、请同学们用两个句子概括这篇文章的内容:
⑴ 本文叙述了方仲永由天才变庸才的故事,告诉人们后天教育对成才很重要。
⑵ 本文以方仲永由天才变庸才的事例,阐明了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六、深化理解
针对方仲永的悲剧,体会作者的意图,你现在最想说的是什么呢?
(出示幻灯五)
方仲永──天才──不受教育──平凡人
其他人──普通──不受教育──平凡人
七、小结本课
(不必面面俱到,突出主题则可)
伤仲永教案板书设计篇二本文两部分,第一部分依次写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作者详写第一个阶段,力陈方仲永才能初露时期的情形,点明他才能衰退的原因,然后简略地写后两个阶段,点出他的才能衰退以致“泯然众人矣”。第二部分是议论,作者借事说理,强调后天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应该注意的是,不要曲解作者在本文想强调的“后天受教育重要”的观点,不要把“主观努力”与之混同。
铁二中属于重点中学,学生的素质相对较好,预习作业会完成的比较顺畅,他们能够查阅大量资料解决一些相关问题,能够对照注释翻译课文,能够配合老师积极发言,但发言的内容有不定性。
1、知识和技能:掌握有关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加强文言文的朗读训练,注意朗读的节奏、星椤⒂锲??岣叨晕难晕牡睦识痢⒗斫狻⑸臀瞿芰α?
2、过程和方法:指导学生准确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读懂故事,并能复述故事,感悟故事。通过充分的活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探究问题,积累知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准确把握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
一.导入新课
不作特别设计,随意一些,但要让学生感觉自然贴切。
二.作者介绍
展示学生预习查资料的成果,但注意其表述,要有具体的要求。
三.朗读课文
给予必要的指导,如字音、停顿、节奏、感情等。
四.积累实词
常用的总结规律,生僻的辨析清楚。
五.复述分析
评析复述的过程,即分析教材的过程,即展示合作探究成果的过程。
六.深化理解
就方仲永的悲剧,谈自己的想法。见仁见智不束缚学生,巧妙引导,不着痕迹。
七.小结本课
不必面面俱到,突出主题则可。
《伤仲永》课堂实录
一.导入新课
师:刚才在课下就有几个同学聊方仲永的故事,甚至还聊到了现代版的方仲永,看来大家不但熟悉了课文,而且还查阅了不少资料,也挺有自己看法的。那我们就来展示一下预习的成果吧。
二.介绍作者
师:谁能简略地介绍一下作者?
生:【出示幻灯一】王安石,文学家和政治家,文章写得十分出色。二十岁中进士,曾积极推行变法,后新法被废,忧愤成疾,第二年病逝。
生:请大家注意大屏幕,我查阅了作者王安石的生平。王安石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年轻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当官之后积极推行变法,后来新法被废,王安石忧愤成疾,第二年病逝。
师:介绍得言简意赅,又配有作者画像和文字,真可以说是图文并茂,让我们对作者有了大致的了解。还有谁想补充?
生:他还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师:所以被欧阳修赏识呀。
生:我们还学过他的诗歌《京口瓜洲》。
师:还记得吗?
生:记得。
师:那我们一块来背诵。
生:……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生:我还会背王安石的《梅花》。
师:那试试?
生: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同学们鼓掌)
师: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
生:不是,是自己喜欢,我妈妈就让我背下来。
师:看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过,你的家长也教子有方哦。希望同学们今后也要多读多看一些好的文章、好的诗歌,遇到自己喜欢的片断不妨背下来,久而久之,我们的文学素养就会提高。
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王安石采用随笔的形式写的一篇文章,这种文章往往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那么,作者在《伤仲永》中叙述了一件什么样的事,阐明了一个什么样的观点呢?这个问题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再见分晓。
三.朗读课文
师:学习文言文,朗读是一个重要的环节,那么朗读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生:字音:
师:有拿不准的字音吗?
生:(摇头)。
【出示幻灯二】易读错的字: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
师:尽管大家预习得不错,老师还是要提醒大家注意这几个字的读音。哪些同学愿意区分一下?
生:“即”读jí,“立刻,就”的意思。容易混淆的字是“既然”的“既”。
生:“为”读wéi,是动词“写上”的意思。容易与介词“wèi”混淆。
师:分析得很好,后一个字谁来分析?
生:老师您帮我们分析一下吧。
师:好。“夫”,名词以外读“fú”,这里有指代的意思,指代那些本来就平凡的人。这种用法在以后的文言文学习中还会常常遇到,同学们注意积累。
师:除了字音我们还应该注意什么?
生:节奏。
师:有问题吗?
生:不明白课后例题中“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停顿的原因。
师:谁明白?
生:这样停顿是保持了词语和短语的完整性。
师:解释得好。
生:“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怎么停顿?
师:谁能解决?
生:应该读“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师:很好,这是根据语意的停顿。还有么?
生:最后一段中“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生:我认为应该读“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这也是根据语意停顿。
师:好,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
师:朗读文章除了注意字音、节奏,还应该注意什么?
生:作者的感情。
师:什么感情?
生:哀伤,惋惜。
师:何以见得?
生:从标题和最后一段得知。
师:你能读一下最后一段么?
生:(朗读)
师:读出感情了么?
生:基本上读出了,哀伤、惋惜之情有了,但我认为还应该有一种强烈的语气,因为最后一个句子虽是问句,但却是督促人们学习的,所以语气应该强烈些。
师:分析得好,你能读一遍么?
生:(朗读)(大家掌声)
师:好,我们来归纳一下朗读应该注意的点
【出示幻灯三】朗读注意:读准字音
找准停顿
拿准语调
读出语气
师:同学们根据这些点,在下面各自朗读一遍,然后集体颂读。
学生各自朗读、集体颂读。
四.积累实词
师:现在我们分组讨论,目的是解决自己在预习过程中的字词句等问题,疏通文意,准备复述。如若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一会儿可以请求帮助。(学生讨论)
生:“贤于材人远矣”中的“贤”和“如此其贤”中的“贤”一样吗?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哪位同学能解答呢?
生:这两个“贤”不一样。前一个“贤”是胜过、超过的意思,后一个“贤”是聪明、聪慧的意思。
师:我知道前一个“贤”课下有注释,后一个“贤”的意思你从哪儿得知的呢?
生:前几天预习时我查辞典了。
师:好习惯。看来好习惯带来好效果,希望同学们都有这种学习的习惯。
师:一个“贤”字,本来的词性是——
生:形容词。
师:在“贤于材人远矣”中变为——
生:动词。
师:这种词性的改变在文言文中很普遍,我们分析这个词的时候,要根据它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作用再来确定这个词的意义。这篇文章中还有这类的词吗?请找出来。
生:“父异焉”的“异”;“邑人奇之”的“奇”。
生:“稍稍宾客其父”的“宾客”;“父利其然也”的“利”。
师:很好。如果词性的变化掌握了,那就更便于我们理解课文,更便于我们准确的翻译课文了。课下注意积累这样的词语。
师:还有什么问题?
生:“或以钱币乞之”的“或”什么意思?
师:谁能帮助他?
生:这个“或”是“有的人”的意思。
师:你的解释是对的,但为什么不是“或者”的意思?
生:在文言文里没有这个意思。
师:真的吗?那同学们以后可要关注这个词了,看它还有没有其它的意思。还有问题吗?
生:“卒之为众人”的“卒”怎么解释?
师:谁来解答?
生:是不是和“卒章显志”中的“卒”用法一样?
师:一样吗?
生:“卒章显志”中的“卒”是完毕、结束的意思,用在这里就成了﹍﹍(同学笑)
生:这里应该是“最终、终于”的意思,连起来就是“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
师:这样就解释通了。其实,刚才同学们探讨的问题也是我们在学习文言文中应该注意的一词多义的现象。遇到这类词语,要注意将词放在句中多比较、多分析。
师:还有问题么?
生:(摇头)
师:那现在我们可以对分析实词的方法进行如下归纳:
【出示幻灯四】实词分析注意:词性改变看语境
一词多义要比较
五.复述分析
师:对于课文我们应该很熟悉了,哪位同学来复述一下这个故事?
生:(复述)
师:复述的如何?
生:还不错。
师:具体讲——
生:优点是复述的很流畅,缺点是有的重点词语漏掉了。
师:能举个例子吗?
生:“复到舅家问焉”的“焉”是代词,代方仲永的情况,她没有提到,让人不知作者问什么。
师:评价的很中肯,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生:她的复述也有合理的想象。
师:比如——
生:“传一乡秀才观之”,原文并没有“大家都惊叹不已”,可是她加了,我认为加的好,这样就从侧面表现了方仲永的才华,也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师:评价的真好,既发现了同学的长处,又让大家深入了解了课文。
师:那么,这篇文章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请大家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生:本文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期间才能发展的变化过程。
生:本文讲述了天资聪颖的方仲永,由于不学习,最终变成了一个平庸的人。
师:是他不学习吗?
生:本文讲述了五岁神童方仲永,其父不使学,最终泯然众人矣。
师:谁能用白话概括得更简练明白些?
生:方仲永由天才变庸才的故事。
师:非常精辟。这句话中有个很关键的动词——
生:变
师:那么,我们来看看方仲永由天才变庸才的变化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
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
师:原文怎么说他才思敏捷,天赋极高?
生:“书诗四句”“自为其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
师:真乃神童。作者不惜笔力尽写方仲永幼年聪慧,是可塑之才,有发展潜力,有何用意?
生:为后文写他的退化作铺垫,
师:在作品中详写的地方往往是——
生:蕴含主题的地方。
生:第二个阶段是少年时期,才思下滑,名实难副。
师:作者怎么说?
生:“不能称前时之闻”
师:显然退步。
生:第三个阶段是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
师:原文——
生:“泯然众人矣”。
师:悲剧啊,由一个天才沦为一个庸才不能说不是一个悲剧,那么,造成这个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他的父亲“不使学”。
生:他的父亲贪图小利,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致使仲永荒废学业。
生:还有他后天不努力。他父亲不让他学习,他可以主动学习呀。(大家笑)
师:你如果是仲永的话,相信你会的。大家再看看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是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师:从哪里看出?
生:“受于人者不至”。
师:这显然是作者的观点,作者想强调的是什么呢?
生:后天的教育很重要。
师:对。一个人不管他的天资有多好,离开了后天的教育,后天的学习,都将是一事无成。
师:回顾一下我们所学过的内容
【出示幻灯五】方仲才能永变化————————原因
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详)
三个阶段少年时期,才思下滑,名实难副(略)不使学
青年时期。才思平庸,泯然众人(略)受于人者不至
师:我们学习到这儿,应该能够解决开头提出的问题了吧?还记得是什么问题吗?
生:作者叙述了一件什么样的事,阐明了一个什么样的观点?
师:请同学们用两个句子概括这篇文章的内容。
生:本文叙述了方仲永由天才变庸才的故事,告诉人们后天教育对成才很重要。
生:本文以方仲永由天才变庸才的事例,阐明了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师:这两个概括都很好,既反映了本文所写的内容,又表明了作者的观点。
六.深化理解
【出示幻灯六】
方仲永——天才——不受教育——平凡人
其他人——普通——不受教育——-平凡人
师:我们已经明白了作者写这篇文章是在告诉我们后天教育有多重要。方仲永的事例已足以让我们警醒,可作者惟其如此还怕不够,还要煞费苦心地拿我们常人的资质去和仲永的资质作比较,得出你如果不去接收后天的教育,那么你连仲永结局都不如的结论。多么触目惊心!我们能不接受教育么!
师:针对方仲永的悲剧,体会作者的意图,你现在最想说的是什么呢?请大家稍作思考,作一分钟左右的发言。
生:我没有方仲永的天赋,只是一个普通孩子,但我会一直努力。我相信我最终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生:真为方仲永难过,我庆幸自己没有他那样的父亲,我要好好珍惜自己受教育的机会,我也不笨,加上勤奋努力,怎么可能成不了才呢?(大家笑)
生:刚才同学在庆幸自己没有仲永那样的父亲,可我却觉得我的父亲又太极端了,拼命强制我学习,一点玩的时间都没有,这也让人受不了呀。有时真羡慕仲永有那样的父亲呢。其实我也知道这样不对。(大家笑)
师:现代版的“伤仲永”。
生:老师,真的有现代版的“伤仲永”。我查资料时就了解到了当年的神童宁铂、干政、谢彦波、王思涵等人有出家的,有避世的,还有退学的,他们不都是因为压力太大,又不能得到适当的教育而形成的悲剧吗?(大家默然)
师:你的材料很丰富,提出的问题也是一个既严肃又深刻的问题。我们应该知道受教育是一回事,教育的内涵又是另一回事,它太高深了,留待我们教育家们去解决吧。
生:有人计算过,说目前每天工作时间最长的就是中小学生。
师:哀伤、叹惜你们呀。
生:其实我们都知道努力学习,都知道没有知识是适应不了将来社会的。“响鼓不用重捶”么,我们希望父母不要给我们太多的压力。
师:还有老师。(鼓掌)
七.小结本课
师:看来同学们的想法还真不少呢。我觉得刚才讨论的挺好,对课文理解很到位。大家从神童方仲永的悲剧,认识到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激发了同学们学习的自觉性,这一点可喜可贺。还有一点也很难能可贵,那就是同学们也讲出了自己的心里话,讲出了自己的心声,表达了自己的期盼。最后我衷心地希望我们所有同学的父母,所有同学的老师能够给我们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让我们健康的成长,成才。
教学反思:
一.学生的自学能力进一步得到培养。他们已经能够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能够动手制作幻灯片,图文并茂,知识点醒目;能够抓住重点内容提问,有的同学甚至能够解决这些问题。
二.一般情况下,人们容易把后天教育这个概念混淆为主观努力这个概念,这样就曲解了作者写文章的意图,曲解了作者想强调后天教育对成才重要的意图。所以我在教学中也引导同学对最后一段做了重点分析,应该实现了理解作者意图这样一个目标。
三.本课实现了“自主、合作与探究”这种学习方式。课前预习做得较好,查阅资料较为丰富,在选用材料、运用材料的过程,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又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也注意了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学习这篇文章除了明白文言故事外,关键还要从故事中悟出道理。所以是时机地进行合作与探究学习,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感悟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四.在探究这个环节中,应该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又不必完全拘泥于教材。按教材亦步亦趋就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束缚了他们思维的拓展空间,所以我们应该相信学生,尽量地放手让他们敞开心扉,然后再与之进行心灵对话。如学生提到当年的神童宁铂、干政、谢彦波、王思涵等人的问题。显然同学们的动机是好的,是向上的,所以探讨这个话题只能让同学们更提高认识,更清醒自己的自主权利和更珍惜自己的自主机会,也因此更显示了这篇教材的现实意义。
伤仲永教案板书设计篇三这篇文章叙事部分浅显易懂,学生阅读起来不会感到大的困难,可引导学生自己读懂。议论部分稍难,要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方仲永会有这样的转变,我们应该从中汲取哪些教训。本文以前放入教材时,只节选了前两段,没有第三段的议论。虽然没有这一段的议论,学生读后也会有所领悟,但可能体会要肤浅些。因为作者不仅就事情本身加以评说,而且还引发开去,说明贤人不受后天的教育如此,何况像我们大多数人那样的普通人呢?这其实也就是在告诫我们要重视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可以让学生就方仲永这个故事本身谈自己的想法,只要谈得合情合理就可以。?
1、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如“隶、异、奇、利、扳、文理、稍稍、宾客、环谒、泯然”等,掌握它们的读音、词义。
2、了解常用的文言知识,如“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
3、虽然本课没有要求背诵,但仍要重视诵读。课文一定要熟读,最好能背下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了解王安石的人才观。
4、生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释义、翻译,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5、要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学习本文寓理于事,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
6、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7、理解本文中方仲永五岁能诗,但到二十岁却“泯然众人”这一变化的原因。通过学习本文,引导学生认识人的知识才能并非一成不变,后天的教育和努力在造就人才方面起决定作用这一道理。
1、讨论法:
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通过生生互动,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励他们大胆发表意见,倾听他人看法,学会思考,学会倾听,学会与人交流。
2、竞赛法:
适合年龄特点,在竞赛中激发他们的赶超意识。
2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
天才,什么是天才?高尔基说过“天才出于勤奋”“天才是打倒一百次仍站立着的人”被誉为“发明大王”的爱迪生也有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中国唐朝大文学家韩愈也曾经说过“业精于勤荒于嬉”,这些话语都讲的是一个道理,即学业方面的精深造诣来源勤奋好学。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未认识到这一点,自恃天才,结果沦为庸才,今天我们学习的方仲永就是其中一例。看看王安石为何“伤”仲永呢?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县官。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特强,从小受到较好的教育,仁宗庆历进士。
嘉佑三年(1058)王安石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强化统治力量,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加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因保守派反对,新法遭到阻碍。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辞,还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舒国公,政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文。王安石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雄健简练。
二、朗读课文,翻译课文,把握文章
1、初读课文,准确认读: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掌握字音。
教师提示一些字词的读音。
隶(lì) 扳(pān) 谒(yè)
泯(mǐn) 称(chèn) 卒(zú)
请一名学生认读并领读。
2、复读课文,读清句字:
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⑵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⑶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⑷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可观者。
⑸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⑹余闻之也/久。
3、译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第一轮:学生自读课文,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第二轮:认读课文。
4、思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文章所要说明的道理:
教师设计相关题目,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⑴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这几个阶段,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用意何在?
⑵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⑶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并自由发言,明确:
⑴仲永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第二阶段:“……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写十二三岁时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写方仲永又过七年后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写仲永少年时天资聪明,以“闻”的形式;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见”的形式;写仲永最终平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闻”和“见”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言。课文详写第一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的贪利之举却导致他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详略处理,有力突出文章主旨,体现“伤”的含义。
⑵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不使学”。从道理上讲,方仲永“卒之为从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⑶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三、学生齐读课文两遍,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2、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并背诵。
3、课外收集被人誉称为“天才”的例子,探究他们的成长奥妙。
第二课时
一、学生齐读课文
二、悟读课文,自主评价作者的观点
教师提问: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课文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请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自己确定发言角度,观点要鲜明,要有理有据,思路要清楚,语言要简练。
学生自由发言:
生1:人们的智力发展存在着某些差异,但这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起决定作用的是后天教育、学习。
生2:仅有后天教育是不够的,还需要人自身的努力,即勤奋。
生3:我们应该为天才的成长营造怎样的环境?文中邑人惊奇于方仲永的天才,因此,对他“世隶耕”的父亲的态度也有了转变,“宾客其父”。仲永的父亲呢?日扳仲永环谒邑人“,是世人的吹捧扼杀了仲永的才能。
生4:成功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天赋,有后天教育,有主观努力,三者缺一不可。勤出智慧,勤能补拙。英国首相丘吉尔、古希腊演说家德摩斯梯尼就是鲜明的例子,实践正明,一个人才能的高低、知识的多寡关键在于的程度如何。……
教师总结:大家谈得都很好,有对作者观点的认可,也有对文章所蕴含的道理作进一步的引申,引经据典,有理有据。如能课后精心整理,相信一篇篇佳作将会脱颖而出。
三、品读课文,探究文章的美点,体味其妙处
学生自主赏读课文,品评课文的艺术特征:
生1:本文借事说理,叙是议的依托,议是叙的深化,说服力强,引人深思。这种写法值得我们初学写作者借鉴。
生2:本文的语言简练隽永。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了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贪图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不使学”三个字,看似平淡,却为方仲永和变化埋下伏笔,点出方仲永命运变化的关键。
生3:文章先扬后抑,以巨大的反差给人强烈的心理冲击,产生“理不讲而自明”的艺术效果。
生4:事理结合是本文显著特点,但情感的流露也为本文增色不少。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对“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衰伤之情。
……
四、课堂小结
文章文理并茂。刚才我们品读课文,赏析文章的美点,它为我们写作提供了极好的范例。同时,仲永的悲剧也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思考,天才需要呵护。天才需要勤奋。只要我们不怠于勤,善求于勤,就一定能在艰苦的劳动中赢得事业上的巨大成就。
(放自制的动画课件)
一、教学目标达成情况检测
幻灯显示:
1、解释带下划线的字:
⑴世隶耕
⑵未尝识书具
⑶并自为其名
⑷指物作诗立就
⑸稍稍宾客其父
⑹或以钱币求之
⑺环谒于邑人
⑻不能称前时之闻
⑼泯然众人矣
⑽受之于天
⑾贤于材人远矣
⑿得为众人而已耶
2、一词多义:
其诗以养父母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父利其然也
其受之天也
如此其贤也
彼其受之天也
环谒于邑人
于舅家见之
贤于材人远矣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受之天也
忽啼求之
借旁近与之
借一乡秀才观之
以钱币求之
余闻之也久
不能称前时之闻
3、词类活用:
邑人奇之宾客其父父利其然伤仲永父异焉
4、翻译下列句子:
⑴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⑵得为众人而已耶?
二、检测方式建议
每道测试的单数题由第一小组代表完成,双数题由第二小组代表完成。如有困难,教师点拨。
〖参考答案〗
1、⑴属于
⑵曾经
⑶题上
⑷完成
⑸渐渐
⑹有的(人)
⑺四处拜访
⑻相当
⑼完全
⑽承受
⑾胜过
⑿能够
2、其:⑴他的,指方仲永的
⑵代方仲永写的诗
⑶这样
⑷他
⑸他的
⑹他
之:⑴代“节具”
⑵代“仲永”
⑶代“仲永写的诗”
⑷代“仲永的诗”
⑸代“仲永很有才这件事”
⑹结构助词“的”
⑺代“通悟”
于:⑴引出对象
⑵在
⑶表示比较
⑷介词,从
3、奇:对……感到惊奇
宾客:把……当作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
利:认为……有利
伤:为……哀伤
异:对……感到惊异(诧异)
4、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本检测题检测学生把握紧要字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翻译文章的知识。建议采用抢答法。
《伤仲永》教学过后,本人感触颇深:
1、要面向全体学生,符合学生实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面向学生的每个方面,既重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也重视智能的培养。文言文离不开字词的理解,但这种理解不是停留在分解肢节。老师把生字落实的同时,又引发了更深层次的问题给学生思考。
2、在完成双基教学的基础上,给学生思考,发散的余地大,为学生制造"为学生制造"愤、悱"情境,激发学生探求的欲望与热情。
3、一节课学生多次读课文和有组织的小组讨论,围绕仲永的各种境遇展开讨论。但却不是各自为阵,有了争议问题,暴露无遗之后才易找到方法解决。
4、教师找准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带着激活课堂的意识去组织教学,真正的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学得心情愉快,思想轻松,若有所思。
伤仲永教案板书设计篇四1、知识与能力:
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掌握和积累文言词汇;体会课文简洁精练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
采用“读、问、讨、练”的方法学习文言文;注重学生文言知识的积累和对课文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启发学生探讨方仲永由天才变成普通人的原因,懂得天才出自勤奋的道理。
正确朗读课文,注意句子的停顿;领会详细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理解课文借事说理的技巧,明白天才出自勤奋的道理。
两课时。
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掌握和积累文言词汇;疏通文言句子的意思。
一、课文导入,简介作者,解释文题
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呢?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简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
二、自读课文,掌握大意
(教师)讲述:王安石哀叹方仲永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疑问,自由朗读课文一遍。
1、学生自由诵读。
2、学生自读课文:
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参考老师补充注释(可四人小组探讨),掌握大意。
教师补充课文注释:(幻灯)
⑴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
之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余闻之也久:这事,代词。
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于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爱于人者不至:从,介词。
⑵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①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
②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③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④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⑤即书诗四句: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⑥日扳仲永: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⑶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⑥余闻之|也久
⑷理解几个词语:
①养父母:赡养。
②传一乡秀才观之:全乡。
③或以钱币乞之:有的人。
④邑人:同县的人。
⑤从先人还家:跟从。
⑥前时之闻:以前听到的名声。
⑦卒之为众人:卒,最终。众,普通。
⑧如此之贤也:(有)才能。
⑨且为众人:尚且。
⑩固众人:本来。
⑸理解下列句式:
①“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
②“还自扬州”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从扬州回家。
③“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受之(于)天”:从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赋予的。
学生质疑,教师点拨。
3、检测自读效果:
四个大组口答竞赛:(要求学生合上书本)(幻灯)
⑴朗读下列句子,要求读准句中的停顿:
①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③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④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⑵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父异焉
②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③稍稍宾客其父
④或以钱币乞之
⑤环谒于邑人
⑥泯然众人矣
⑦贤于材人远矣
⑧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4、翻译课文。要求一人一句,注意词义正确。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分析品味课文内容;领会详细得当的写法;理解课文借事说理的技巧,明白天才出自勤奋的道理。
〖教与学的步骤〗
一、学生齐读课文,点同学复述课文内容
二、分析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课文主旨
1、思考: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
三个阶段:
⑴童年时期:
才思敏捷,天赋极高,如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
⑵少年时期:
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⑶青年时期:
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2、思考: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好处?
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以“闻”的形式。
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见”的形式;写方仲永最终平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
“见”和“闻”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信,课文详写第一个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利其然”之举却导致他的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这种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鲜明地体现了“伤”的含义。
3、点学生阅读第3段,思考下列问题:
⑴这一段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
采用了议论的形式。
⑵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
“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指人的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⑶这一段讲了几层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讲了两层意思:从“王子曰”到“不至”,揭示仲永才能泯灭的原因,即“受于人者不至也”。
从“彼其……”至文末是第二层,由仲永引申出天赋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局更加可悲。这一段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4、思考: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看的?
原因是“其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5、讨论:你同意作者的这种看法吗?
(分组讨论)
(说明:应让学生畅所欲言,并允许有不同的见解)
6、学了本文,你有何感想?
学生自由谈感想,可以从仲永自身的角度谈,也可以从仲永的父亲的角度谈,还可以联系实际来谈。只要观点是从本文中提炼出来的,中心明确,语言流畅即可。
作者认为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加以教育和培养,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
7、说说你的人才观:
讨论并归纳:人的成长关键在后天接受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一样。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人更要努力学习,不然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办不到。
8、领悟课文语言表达简洁、洗炼的特点:
⑴文中“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三句中的几个副词对表达文意有什么作用?
真切、形象,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⑵理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一句的语言特色:
这一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资尽丧的原因。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概括了其父求财的可鄙行为,“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泯然于众”的必然结果。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又贴切,寥寥数语便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
三、拓展延伸,语言训练
1、以“从方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谈感受:
例:从方仲永的悲剧我想到了一个人即使是天才也要勤奋刻苦地学习,否则就会像仲永一样最后才能消失,成了一个平常人的。而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学生,没有天才,也不会五岁就写诗。更应该认真学习,将来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才能有所作为。
从方仲永的悲剧我想到了天下的父亲千万不能像方仲永的父亲一样“不使学”。因为假如仲永的父亲有让他学习的话,说不定仲永就能成为一个大诗人,跟李白、杜甫一样。
从方仲永的悲剧我想到了后天的学习是最关键的,方仲永很有才能,但没有学习,最后一事无成。而许多大科学家,他们小时候并不很聪明,像大发明家爱迪生……
2、有的同学学习很努力,成绩却与付出不成正比,于是他们认为天资才是成才的关键,学了这篇文章后,请你表述一下你的看法。
3、请课后注意收集有关“成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
伤仲永
王安石
叙述经历:天资聪慧忽啼求即书诗立就(利环谒不使学)
才能衰退:不能称
才能丧尽:泯然众
议论原因:受于人者不至
伤仲永教案板书设计篇五1、知识教学点:
⑴ 文学常识。
⑵ 文言实词含义。
2、能力训练点:
⑴ 文言阅读理解能力。
⑵ 对古典文学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握故事中反映出来的进步意义。
3、德育训练点:
使学生认识到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发展才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从而端正学习态度。
1、文言实词的读音及含义,训练文言阅读理解能力。
(学生结合注释自行串讲,教师订正,明确重点实词)
2、理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指出,仲永非主观上不愿学,是父亲贪利。
(通过分析故事情节来把握)
1课时。
1、朗读课文,明确字、词的正确读音。
2、结合注释,分组串讲文章。
3、通过分析故事情节,闻一见一闻,在对比中明确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有这么一个故事:
有人得到一颗非常珍贵的种子。这颗种子种下以后,会开世界上最美丽的花,会结世界上最甜蜜的果。
几年以后,他的朋友都以为它已枝粗叶茂,开花结果了,纷纷前来向他要这颗果树的种子,谁知道,他连那颗种子都还没有种下去呢。
“你为什么不种下去呢?”朋友们诧异了。“我怕种下去会晒死。”那人回答说。
“可以早晚浇点水嘛。”
“我怕浇水会把它泡烂。”
“那可以开沟排水呀!”朋友们指点着。
“啊,这么珍贵的种子,不怕被飞鸟啄掉吗?我舍不得播下去呢!”
请大家都想想说说:这颗种子的结局怎样?
种子干瘪了,死了,再也不能开世上最美的花,结世上最甜的果。
没了大地的营养,没了风雨的磨炼,少了后天的培养,种子再好也不可能体现它的价值。
种子如此,那先天聪明优秀的人呢?不经过后天的努力学习,他(她)会怎样?让我们来看方仲永吧,听听他的故事。
今天,我们学习第5课《伤仲永》。
1、文学常识。
2、文言实词,直译文章。(重点)
3、辩证地看文章,明确学习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
1、文学常识:
(请学生问答)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2、学生朗读文章(教师先范读),读准下列字音:
扳 pān 谒 yè 邑 yì 称 chèn 泯 mǐn 耶 yé
1、准备:
学生依照注释翻译文章,分四组,第一组,文章开头至“其文理皆有可观者”;第二组,“邑人奇之”至“不使学”;第三组,准备第二自然段;第四组,准备第三自然段。
鼓励能力强的同学多译多准备。
2、串讲:
每组请一同学起来讲,其余同学补充。教师给予订正,并评议每组完成情况,做得好的给予鼓励。
3、教师以投影的形式或小黑板明确重点实词的词义,学生识记:
隶──属于 旁近──邻居 与──给
就──完成 泯然──消失 宾客──以……为宾客
丐──求取 一乡──全乡 扳──同攀,拉、牵
谒──拜见 称──相当 邑人──同县的人
固──本来 伤──哀伤 利──以……为利
闻──名声
4、再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分析文章结构:
⑴ 本文的叙事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用3个片断依次分写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阶段,请学生排出这个片断,并各用一字归纳。
闻──见──问
⑵ 本文先扬后抑。先铺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后写他变得平庸无奇,前后互为反衬,对比鲜明,显示了方仲永才能的落差之大,突出了他变为庸人的不幸结局,令人警醒、惋惜、伤叹,为仲永感到哀伤、为他惋惜。
⑶ 本文先叙事后议论,叙为议服务。议点明了文章的主旨,体现了作者的人才观。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表明了作者对“不使学”、不让人才“受之人”的错误作法的否定。王安石认为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加以教育和培养,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表现出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天才等于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加百分之一的灵感”,大科学家,有卓越成就的人尚且这么说,那么,我们呢?我们这一群正在求知的青少年呢?抛掉“我聪明,慢慢来”,“我不学也行”等说法吧,珍惜现在的学习时光,学习环境,努力学习!“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才来“伤仲永”,“伤你伤我们”!
1、结合练习一,熟读课文。
2、独立完成练习三。
伤仲永教案板书设计篇六1、准确把握句中的停顿。
2、正确进行翻译。
同上。
1、几个句子的停顿。
2、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3、 几个难句的大意。
1、掌握下列字的读音及意思:
隶、扳、谒、邑、称、泯、矣、焉、耶
2、朗读课文,画出文中不清楚停顿的句子。
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
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指正。
由学生提出,师生共同指正。
学生齐声朗读。
可能出现的句子停顿(可根据需要投影):
⑴ 仲永/生五年
⑵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⑶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⑷ 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⑸ 传/一乡秀才/观之
⑹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⑺ 余闻之也/久
⑻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请一位朗读比较好的学生范读一遍课文,教师随时指正。
全班齐读全文。
提问:这是王安石的作品。哪位同学了解王安石以及他的作品,来给大家谈谈?
(学生讲述)
(投影)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教师)讲述:本文是一篇随笔。
(投影)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种。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短小活泼,意境隽永。
(教师)提问:谁能说说题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
明确:哀伤,叹息。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教师)讲述:王安石哀叹方仲永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疑问,自由朗读课文一遍。
1、学生自由诵读。
2、学生自读课文:
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参考老师补充注释(可四人小组探讨),掌握大意。
教师补充课文注释:(幻灯)
⑴ 理解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① “即书诗四句”书: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②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③ “邑人奇之”奇: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奇。
④ “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宾客招待。
⑤ “父利其然也”利:名词活用为动词,认为有利。
⑵ 理解几个词语:
① “养父母”养:赡养。
② “传一乡秀才观之”一乡:全乡。
③ “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
④ 邑人:同县的人。
⑤ “从先人还家”从:跟从。
⑥ “前时之闻”:以前听到的名声。
⑦ “卒之为众人”卒:最终。众:普通。
⑧ “如此之贤也”贤:(有)才能。
⑨ “且为众人”且:尚且。
⑩ “固众人”固:本来。
⑶ 理解下列句式:
① “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
② “还自扬州”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从扬州回家。
③ “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受之(于)天”:从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赋予的。
学生质疑,教师点拨。
3、检测自读效果:
四个大组口答竞赛。
(要求学生合上书本)
(幻灯)
⑴ 朗读下列句子,要求读准句中的停顿:
①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②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③ 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④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⑵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 父异焉
②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③ 稍稍宾客其父
④ 或以钱币乞之
⑤ 环谒于邑人
⑧ 泯然众人矣
⑦ 贤于材人远矣
⑧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4、翻译课文:
要求一人一句,注意词义正确
5、初步感知课文:
掌握了文章大意之后,我们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哀叹”仲永了吗?
(学生回答)
本文记叙了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故事,流露出了作者的惋惜之情。那么,作者在文章中表露了自己怎样的观点呢?我们又能得到那些启示呢?下堂课,我们再进一步学习。
1、抄写文下注释一遍
2、熟读课文,背诵最后一段
1、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2、揣摩本文精当的语言。
3、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
同上。
教学目标2、3。
思考文后练习一。
(投影)
1、方仲永的天资过人,表现在哪里?在课文中找出原句。
2、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3、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用原句回答。你还有什么新的、独到的见解吗?
4、最后一段作者讲了什么道理?
明确:
1、“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第一阶段:幼时天资过人
第二阶段: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
第三阶段:又过七年后变成平庸之人
3、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其父“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其受于人者不至”。
4、天资好的人,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尚且变成普通的人,那些天资平常的人,如不接受教育,连普通人都赶不上了。
讲述)文言文一般都很简洁,本文语言尤为精练。文章前两段叙述方仲永由“指物作诗立就”的神童到“泯然众人”的过程及原因,仅用了158个字,没有一句废话,每一句甚至每个字都有其丰富的表现力。
例:
1、“世隶耕”:三字交代了身份、家世,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2、“啼”:一个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
请同学们尝试着到文中发掘发掘。
(学生讨论)自由发表意见,明确:
1、“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2、“奇之”“宾客其父”“乞之”:三言两语就从旁衬托出方仲永的杰出才华。
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愚昧无知的形象。
4、“不使学”:三字看似平淡,却也点明了仲永终未成大器的原因。
5、第二段叙事:仅以一“见”一“闻”一“问”就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
6、结尾议论:言简意深,说理严谨。
以上,教师可摘要启发讲解。
(投影)文章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你认为哪一个阶段写得最详细?说说你的依据。再想想: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一阶段呢?
明确:方仲永才能出露时的幼时阶段详写;理由略;详写这一阶段,意在说明一方面“仲永之通悟”确实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埋下了才能衰退的种子,即“父利其然也,……,不使学”。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投影)你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即“人的天资”与“后天教育”的关系?假如你认为自己很聪明的话,读了文章后,有什么感受和启发?假如你认为自己还有点笨,读了文章后,又有什么感受和启发?
学生自由发言。
本文寓理于事,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
由此看来,人的成长,关键在后天接受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一样。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就更要努力学习,不然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办不到。老师赠送你们一条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希望你们珍惜读书机会,好好学习,长大后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1、完成文后练习三
2、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
伤仲永教案板书设计篇七1、积累文言词汇,朗读、背诵课文。
2、理清文章脉络,了解借事说理的写法。
3、理解文章大意,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1、掌握文言知识。
2、认识后天教育重要性。
1、学生:
查工具书,认记字词,疏通课文大意。组织参辩人员,准备辩辞。
2、教师:
指导学生准备课堂辩论。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掌握字词,疏通课文大意。
一、导入
什么是人才?怎样才能成为人才?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思考这些问题。古往今来,有许多激励人们成才的格言,例如“天才来自勤奋”、“聪明在于积累”等等。现在我们来学习一篇文言文,它从另一个角度告诫我们:人才决不是天生的。
板书课题,出示教学目标。
二、掌握字词句
1、默读课文:
自主学习。
教师指导学生小声默读课文,对照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内容,找出因字词句造成的阅读障碍。要求学生在书上做出标记。
2、学生提问:
互动、学问。
凡是不懂的问题,包括汉字的读音、词语的理解、句子的翻译等都可在课堂上提出来。同学们能帮助解答的,随时解答。难点问题,教师指点。
教师备案:
字:邑 扳 谒 称 泯 耶
词句:伤仲永:哀伤,为……哀伤。
仲永生五年:生,长到。年,岁。
自为其名:题写。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值得欣赏的地方。
邑人奇之:对此感到惊奇。
稍稍宾客其父:稍稍,渐渐。(与今“稍微”不同)
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乞之:请求仲永作诗。
父利其然也:利,认为……有利可图。然,这样。(指上文“或以钱币乞之”)
余闻之也久:句中助词,表提示,无实义。(只让学生知道无实在意义即可。)
从先人还家:已经去世的。(多饰前辈。如“先父”等)
还自扬州:即“自扬州还”。复到舅舅家问焉:此(指仲永之事)。贤于材人远矣:于,比。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受,同“授”。于,被。卒之为众人:最终。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夫,那些。固,原本。
以上内容是本课的学习重点,学生文言基础薄弱,要多花点时间训练。一是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课文内容,二是为了积累文言词语,打好文言基础。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
提高语言的感受能力。
要求学生大声朗读,通过朗读帮助理解。要注意朗读的节奏和语调,细心揣摩语意。
指导学生在朗读中注意下列句子的停顿:
借旁所/与之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余闻之也/久 贤于材人/远矣
2、讨论思考:
⑴ 全文可分为几部分?划分标准是什么?
⑵ 仲永的变化可分为几个阶段?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这些变化?
⑶ 最后一段讲了什么道理?
⑷ 作者对仲永的态度和情感是怎样的?
合作探究,小组讨论,课堂发言。问题难度不大,教师尽可能的让那些学习基础稍差一些的同学来回答,大家互相补充指正。
四、朗读背诵
教师指导:在大体了解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背诵课文。可一段一段地背;先个人背,再集体背;男生照书读,女同学跟着背,反之亦然;合上书,教师在黑板上写出每句打头的字,帮助学生记忆,一边背,一边逐渐擦掉,直到背过。
五、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研讨与练习”二三。
3、准备课堂辩论。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了解借事说理的写法,认识后天教育的意义;课堂辩论。
〖教学设计〗
一、检查作业
重点检查字、词、句和背诵情况。
二、精读研讨
引导学生逐字逐句地深入阅读,并通过四人小组讨论。
思考题:
1、课文的两部分有什么联系?重点在哪一部分?
2、仲永“泯然众人矣”的原因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3、叙事部分有详有略,为什么对仲永的才能初露写得这样详细?
4、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找出相关内容加以说明。
教师在同学们讨论期间,巡视学情,启发那些拙于言表的同学发言。
明确:
1、本文采用了借事说理的写法。第一部分是叙事,第二部分是说理,两部分是证明和被证明的关系。重点是在第二部分的议论。
2、是方仲永的父亲贪图小利,“不使学”造成的。说明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3、是为更好的突出中心。详写方仲永的才能初露,是为了突出他的“神童”天赋,与后来的“泯然众人矣”形成巨大的反差,而这一结果是他父亲“不使学”一手造成的,从而更好地突出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4、本文语言简练而精当。一“啼”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忽”“即”“立”只三个词,便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写仲永的变化与结局,仅用“见”“闻”“问”概括,便清楚明了了,议论部分更是言简意赅。
三、体验与反思
☆ 方案一:
课堂辩论:成才的关键
1、辩题:
⑴ 正方:天资聪慧是成才的关键。
⑵ 反方: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
2、要求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联系实际,通过辩论明确:
⑴ 天赋与后天教育的关系。
⑵ 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师应指导学生在辩论中抓住辩题的中心,凭据论证,以理服人。表达要条理清楚,不文不火,注意辩论秩序。同时要引导学生扬己之长,克敌之短,充分展示辩才。
3、评价:
⑴ 评价方式:听众评价、辩论双方自评,互评、教师评价。
⑵ 评价内容:辩论内容和辩论技巧,指出优缺点。
☆ 方案二:
学习论谈:成才的关键
引导学生就以上主题展开课堂讨论。启发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深入实际,采用漫谈的形式进行思想交流。要求同学们围绕中心,有理有据,允许同学们有不同的认识和观点,但教师要正确引导。教师可提供讨论话题:
出示相关话题:
1、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
2、天赋是成才的关键。
3、天赋有利于成才。
4、天赋不足,后天可以补尝。
5、没有天赋,不能成才。
引导学生进行综合阐述。可以叙述,也可以议论;可以肯定,也可以否定;同时也可以抒发自己的感情。讨论之后,教师要将讨论内容进行归纳集中,使学生有一个正确认识。并据讨论情况予以评价。
四、教师小结
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同作者一样,都为方仲永感到十分惋惜。通过课堂辩论,大家明确了天赋与后天教育的关系。天资聪慧对成才有重要作用,但不是关键;天生愚拙,可以从后天的教育中得到弥补,同样也可能成才。我们注意到,本文是后天教育的重要性,虽然与个人的主观努力是两个问题,但我们也应当从中受到启发。我们成长的道路上,要接受严格的教育,并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使自己早日成才。
五、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一四。
2、将叙事部分改编成故事,题目为《仲永才尽》。保持原有情节线索,通过联想和想像,大胆地进行创作,内容生动有趣,并表现鲜明的主题。500字左右。
本教学方案,教学目标定位准确,重点难点突出。在教学设计方面,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整合。重视基础知识的训练,符合现阶段学生实际需求。朗读和背诵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教师能很好地加以指导,且生动活泼,能激发兴趣。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方面很有特色:一般性问题,要求学生独立解决,难点问题合作探究,有层次性,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在思想内容方面,重点让学生领会作品的现实意义,提高了对接受教育的认识。“体验与反思”采用一、二两个方案,给教师提供了选择的余地。尤其是课堂辩论,设计有独创性,不仅有助于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而且从多方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作业的设计,突破了教材的局限,扩大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想像力和创造力,同时也提高了写作能力。
伤仲永教案板书设计篇八知识:学习并掌握常见文言词的意思。
能力:能够顺畅朗读课文,提高准确翻译课文的能力。
德育: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教学媒体和教学技术选用:多媒体电脑、投影。
教学准备阶段:1、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解决生字词
一、课文导入 ,简介作者,解释文题。
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成为顺应时代发展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变成一个庸才。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板书课题)
出示简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世称王荆公,唐宋八大家之一。(以前学过他的诗,谁能背诵一首)
文题含义:伤:哀伤,叹惜。为仲永的遭遇而感伤、惋惜。王安石为什么要对方仲永哀伤、叹惜呢?同学们认真学习了课文自然就会明白。
二、出示学习目标(学生看一分钟)
1、读熟课文,读准字音,读准文言语句的停顿。
2、积累文言词汇,在理解的基础上翻译课文。
3、领会文中蕴含的道理。
三、初读课文
(一)出示初读要求:(三分钟后比比谁读得熟读得好)
1、 根据注释,读准字音。
2、 注意读准句中的停顿。
3、 反复朗读,把课文读熟练。
(二)指名读,根据情况板书纠正重点字的读音。
隶: 谒: 扳: 称: 泯:
四、二读课文,译讲课文。
(一)出示自学指导(一)
结合注释翻译课文,八分钟后分小组比赛试译课文。
提示:1、人名、地名、年号等专用名词,不用翻译。
2、按照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适当调整语序。
3、把省略的内容补译出来,使译文通顺准确。
(难理解的字词、句子可请教小组的其他同学,小组解决不了,可以记下来全班讨论)
(二)学生自由译讲课文,讨论难理解的词句,教师巡视、指导。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投影出示课下注释没有的重点字词。
〔参考〕1.“借旁近与之”:给
2.“即书诗四句”:动词,写
3.“传一乡秀才观之”:全乡
4.“邑人奇之”:对……(感到)惊奇
5.“或以钱币乞之”:有的人
6.“不能称前时之闻”:名声
7.“贤于材人远矣”:比
8.“卒之为众人”:最终
9.“如此其贤也”:好
10.“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①现在 ②本来
c、重点句子翻译
还自扬州:〔自扬州还,从扬州回来。〕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之于人者不至也。〔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得为众人而已耶?〔反问句。恐怕他连普通人还不如吧?〕
(三)提出难以翻译的字词或句子讨论。
(四)小组展示翻译,一组推荐一人译讲一段,其他成员进行补充、评价。教师根据情况就翻译不准确的句子进行点拨。
五、三读课文,理解内容。
(一) 出示自学指导(二)
结合课文内容思考:
1、 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 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小组讨论交流,三分钟后回答
(二) 学生自学讨论,教师巡视。
(三) 讨论上述问题。
1、课文写了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有哪几个阶段?
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幼年作诗的非凡天赋。如:“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文理皆有可观”。
第二阶段,写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大不如先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阶段,写方仲永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泯然众人矣”。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其受于人者不至”。
3、你从作者最后一段的议论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天资好的人,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尚且变成普通的人。所以一定要珍惜大好的时机,努力学习。
六、齐读全文,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七、当堂训练。
(一) 解释下列划线的字词。
父异焉 未尝识书具
邑人奇之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稍稍宾客其父 不能称前时之闻
父利其然也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环谒于邑人 或以钱币乞之
于舅家见之 借旁近与之
贤于材人远矣 余闻之也久不能称其前时之闻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不能称其前时之闻 不能称其前时之闻
(二)翻译重点句子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3、其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4、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之于人者不至也。
(三)以“方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为题,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提示:1、可选择不同的角度(方仲永、方父、邑人)
2、自由准备两分钟。
3、语言要简练、声音要洪亮。
八、小结
出示〔“天才等于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那些大科学家,有卓越成就的人尚且这么说,那么,我们呢?我们这一群正在求知的青少年呢?抛掉“我聪明,慢慢来”,“我不学也行”等说法吧,珍惜现在的学习时光,学习环境,努力学习!记住“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请同学们牢记这句话,并以此自勉。
九、布置作业 。
把自己的发言整理成300字左右的文章,写到摘记本上。
板书设计 :
伤仲永
王安石
幼年:忽 即 立
少年:不能称 不使学 受于人者不至
青年:泯然众人 〔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伤仲永教案板书设计篇九《伤仲永》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重点语句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
2、熟读课文,复述文中故事。
3、感悟“天才出于勤奋”的道理,明白学习的重要性,养成爱学习的好习惯。 学习重点: 抓住重点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难点:文章的详略安排,词类的活用,明白文中所阐明的道理。
教学理念:“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课前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新课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世说新语》。对于故事中的的陈元方印象特别深刻,他聪明、机敏,然而年龄只有七岁。请发挥你的聪明才智,说说还知道哪些类似的故事?(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孔融让梨··)由学生来讲故事。这些天资聪颖的孩子,如果他以后不再学习,会出现什么后果呢?今天,我们就来讲一个这样的故事。(板书:伤仲永)
二、展示学习目标(让学生齐读)
三、预习检测
1、介绍作者
上节课老师布置让大家课下搜集有关王安石的介绍,下面我来找同学说一说。 王安石: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
主要作品收集在《临川先生文集》和《王荆公诗笺注》。
2、我们以前学过他写的哪些诗?回忆背诵《泊船瓜洲》、《书湖阴先生壁》等。
3、读准下列字音:
邑 yì扳 pān谒 yè 称 chèn
泯 mǐn 卒 zú 夫 fú 还huán
四、诵读练习
1、听课文录音。
2、找学生读课文。
3、学生评价。
4、教师点播 。(本文的朗读应带着惋惜、哀伤的语调去读。)
五、整体感知,合作探究
1、对照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内容。找出对文中理解有困难的句子,由学生读自己不理解的.句子,同学之间互相解难。
(1)重点字的理解
之:“忽啼求之 ”“借旁近与之”“余闻之也久 ” “不能称前时之闻”“卒之为众人”
于:“环谒于邑人” “于舅家见之” “贤于材人远矣” “受于人者不至”
(2)词类活用
①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
奇:对……感到惊奇
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把……当做宾客
②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
利:认为……有利可图,把……看作有利可图
2、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学生小组内复述课文中的故事。)
3、问题讨论:
①课文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那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在文中找出依据。
②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是什么?
③最后一段讲了什么道理?
④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你认为哪一个阶段写得最详细?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师生共同总结出问题答案。)
六、课外延伸
从方仲永的悲剧,你想到了什么?请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即席发言,自己确定发言角度,观点要鲜明,要有理有据,思路要清楚,语言要简练。
七、达标检测
1、填空。
《伤仲永》的作者是________(朝代)的__________,他字__________,号_______,世称__________,是杰出的__________家,__________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①世隶耕②或以钱币乞之 ..
③环谒于邑人 ④泯然众人矣 ....
⑤不能称前时之闻 ⑥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
3、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仲永生/五年 b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c.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d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4、与例句中加点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忽啼求之
a.传一乡秀才观之 b.不能称前时之闻
c.或以钱币乞之 d.余闻之也久
5、翻译下列句子。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3)不能称前时之闻。
(4)得为众人而已耶?
6、方仲永幼年具有怎样的非凡才能?他的父亲为什么不让他学习?(用原句回答)
7、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八、布置作业
1、搜集与勤奋有关的名言。
2、做课后第三题。
板书设计
伤仲永
王安石
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
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 “不使学”“受于人者不至”
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
伤仲永教案板书设计篇十附件:
《伤仲永》
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单位:山东省临朐县城关街道北苑中学
姓名:郭全莉
《伤仲永》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生
2、学科:语文
3、课时:1
4、学生课前准备:
1)查阅资料,了解王安石这个人物。
2)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3)利用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教学课题】
本课是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篇课文,这是一篇借事说理的文言文,,学习本课需要完成以下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及用法,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2)理解课文内容,能复述文中的故事
3)懂得后天接受教育及学习的重要性,养成爱学习的好习惯
【教材分析】
1、课文所处位置及作用
《伤仲永》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五篇课文,是这一册的第一篇文言文。这个单元安排的是以“成长”为主题的文章,通过了解课文中人物的成长历程,让学生能够正确对待成掌中的苦与乐、得与失、成与败。
《伤仲永》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写的一篇议论文,作者由方仲永的故事引发议论,说明“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及自身的学习有关”这一道理,使学生认识到勤奋学习的重要性。
2、课文解读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文章分两部分:叙事部分写方仲永的成长故事;议论部分则表明作者的看法,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
本文的语言十分精当,平实而又不乏感情色彩。
【学情分析】
作为初一学生来讲,学习古文还是比较吃力的,因为他们接触的古文篇目不多,
对古文仅仅有点初步的认识,这就要求我们仔细引导学生,在认真领悟课文意思的基础上做主题等方面的探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及用法,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2、理解课文内容,能复述文中的故事。
3、通过朗读课文,领悟蕴涵道理,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作者对人才毁灭所做的挽歌,体味作者对家庭和社会的不良风气对人才的摧残。
2、懂得后天接受教育及学习的重要性,养成爱学习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课文,疏通文意,了解故事内容,领悟蕴涵道理;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纵向对比的写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思路】激情导入—整体感知—合作探究—拓展延伸—课堂小结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习了《世说新语》中的《陈太丘与友期》。你们还记得那个故事中的的陈元方吗?他有哪些特点?(同学们会说,他聪明、机敏,然而当时只有七岁
伤仲永教案板书设计篇十一1 、积累文言词汇,朗读、背诵课文;
2 、理清文章脉络,学习寓理于事、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
3 、理解文章内容,认识后天的教育和努力在造就人才方面起的决定性作用这一道理。
反复诵读,理解课文最后一段作者的思想观点
一、导入
什么是天才?古今往来,有许多鼓励人们成才的格言,被誉为“发明大王”的爱迪生有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高尔基说过“天才出于勤奋”“天才是打倒一百次仍站立着的人”。唐朝大文学家韩愈也曾说过:“业精于勤荒于嬉”。中国有句俗话:“一勤天下无难事”。这些话讲的都是同一个道理,就是学业方面的精深造诣来自勤奋好学。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未认识到这一点,自恃天才,结果沦为庸才。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言文将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天才也是需要后天学习的。
二、作者介绍
王安石( 1021 - 1086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列宁称其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
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自主学习:默读课文,对照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内容,找出因字词句造成的阅读障碍,做出标记。
2 、互动交流:凡是不懂的问题,包括汉字的读音、词语的理解、句子的翻译等都可以在课堂上提出来。学生互问互答,实时引导指点。
3 、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①未尝 | 识书具,忽 | 啼求之。
②借旁近 | 与之,即 | 书诗四句,并 | 自为其名。
③其诗 | 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自是 | 指物作诗位就,其文理 | 皆有可观者。
⑤父 | 利其然也,日扳仲永 | 环谒于邑人。
③余闻之也 | 久
4 、重点词语的理解:
( 1 )课文注释中的重点字词;
( 2 )一词多义:
①其:并自为其名——自己的(他的); 其诗以养父母——他的(指方仲永的);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代仲永写的诗; 父利其然也——他的;
其受之天也——他;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他;
彼其受之天也——他; 如此其贤也——助词,无意
②之:忽啼求之——代书具; 借旁近与之——代仲永;
传一乡秀才观之——代仲永写的诗; 邑人奇之——代仲永写诗这件事;
或以钱币乞之——代仲永写的诗; 余闻之也久——代方仲永很有才这件事;
于舅家见之——代仲永; 不能称前时之闻——助词,的;
受之天也——调节音节,无意; 卒之为众人——无意义
③于:日扳仲永环谒于众人——到,引出对象; 于舅家见之——在;
贤于材人远矣——比,表示比较;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从
④然:父利其然也——这样,指“或以钱币乞之”;
泯然众人矣——……的样子
( 3 )词类活用:
①伤仲永——哀伤,为……哀伤; ②父异焉——对……感到惊异;
③邑人奇之——对……感到惊奇; ④稍稍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
⑤父利其然也——以为……有利可图
(4 )翻译重要句子
四、研习课文
1 、理清课文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第 1 、 2 段,叙事——简叙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
“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闻
“……——不能称前时之闻”:写十二三岁时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见
“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写方仲永又过七年后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闻
第二部分:第 3 段,说理——作者阐明观点看法。
2 、思考:课文写了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有哪几个阶段?
明确: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幼年作诗的非凡才能和天赋。如:“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 立就”,“文理皆有可观”。
第二阶段,写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大不如先前,“不能称前 时之闻”。
第三阶段,写方仲永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混然众人矣”。
3 、思考: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 好处?
明确:
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以“闻”的形式;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 以“见”的形式;写方仲永最终平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见”和“闻”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信,课文详写第一个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的负利之举却导致他的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这种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鲜明地体现了“伤”的含义。
4 、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明确:
从方仲永的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不使学”;从道理上讲,方仲永“卒之为众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5 、最后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仅指什么?
明确:
“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指人的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6 、最后一段讲了几层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明确:
讲了两层意思:从“王子曰”到“不至世”,揭示仲永才能混灭的原因,即“受于人者不 至也”。从“彼其……”至文是第二层,由仲永引申出天赋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 局更加可悲。这一段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五、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找出相关内容加以说明。
1 、语言简练而精当。
①第一段中写方仲永“啼求之”,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了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
②“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③“环谒”一词把方仲永父贪利自得、可悲可怜的愚昧无知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2 、借事说理,叙事平实,说理自然,叙是议的依托,议是叙的深化,说服力强,引人深思。
3 、先扬后抑,以巨大的反差给人强烈的心理反差。
4 、事理结合是本文的显著特点,但情感的流露也增色不少。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对“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
六、拓展:
课堂辩论:成长的关键
正方:天资聪慧是成长的关键
反方:后天教育是成长的关键
要求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联系实际,通过辩论明确:天赋与后天教育的关系,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指导:在辩论中要抓住辩题的中心,凭据论证,以理服人;
表达要条理清楚,不温不火,注意辩论秩序;
要扬己之长,克敌之短,充分展示辩才。
评价方式:听众评价、辩论双方自评
评价内容:辩论内容和辩论技巧,指出优缺点。
总结归纳:
我们可以从方仲永身上吸取那些教训?
明确:
人的智力发展存在着某些差异,但这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后天的教育和学习。青少年应正确认识自己,天资好的,加上勤奋学习可能成为栋梁之才;反之,即使天资再好,如后天不学习,同样会碌碌无为。另一方面,即使天资再差的人如勤奋学习,也可以成为有用之才。
补充:有关学习的名言警句并让学生以其中一条为主线 , 谈谈自己的认识体会。
①我是个拙笨学艺者,没有充分的天才,全凭苦学。——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
②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有几分勤学苦练,天资就能发挥和个人的勤学苦练是成正比例的。——郭沫若
③天才是用劳动换来的——童第周。
④有人问:写一首好诗是靠天才呢;还是靠艺术?我的看法是:苦学而没有丰富的天才,有天才而没有训练,都归无用,两者应该相互为用,相互结合。——亚里士多德《浮学》。
伤仲永教案板书设计篇十二(一)教学理念
成长,一个永远美丽,说不尽的话题。每个人都从成长中走来,以烦恼为伴,以欢乐为伴。《伤仲永》为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文章,学习本文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了解方仲永的成长足迹,正确对待自己成长中的苦与乐。在教学中,应当以“读”为课堂学习的主要活动方式,以“方仲永”成长经历为红线,设疑而读,设疑而进,让学生真正以读的方式融入到故事中。将课堂内的课文学习分成“引出课文,诵读课文,译读课文,品读课文,比读课文” 几个环节,在每一个环节充实具体的学习内容与学生活动。
(二)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注意节奏,培养能力。
2、理清脉络,了解写法,明白道理。
3、感悟文意,认识教育,热爱学习。
(一)引出课文
天才是什么?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古往今来,天资再好的人,也要经过刻苦学习才能成材。如果仰仗自己的聪明,而不去勤奋读书,只能一事无成。
俗话说“先天不足后天补”,也就是说在后天的教育中得到弥补。如果先天条件好,天资聪慧,后天得不到正确的教育,那结果又是怎样呢?今天我们就学习柳宗元的《伤仲永》。(板书课题)
(二)诵读课文
先放录音,让学生听读课文。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给生字词注音。接着,由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停顿、节奏、表情。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教师利用学生朗读课文的时间,把生字词写在黑板上,检查学生学习的效果。 1、给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注音。
日扳pān仲永环谒yè于邑人 不能称chèn前时之闻 泯mǐn然众人矣
2、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自是|指物作诗位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⑥余闻之也|久
(三)译读课文
①圈点勾画,粗通文意,尝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疑难词语探究: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文中理解有困难的词句或文言常用词语。以提问形式在班内交流,教师适当点拨、指导。
③。解难释疑,重点翻译文章第三段
交流后明确:先生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四)品读课文
(找出文中你认为最值得玩味的词、句并进行品析)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文章所要说明的道理。多媒体出示相关题目:
1、 方仲永的才能发展分为 那几个阶段? 朗读这些文句(教师作适当的提示 )。
2、用自己的话说说: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3、方仲永的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你最想对他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4、叙事有详有略,哪些详?哪些略?为什么这样安排材料?
明确:可分两部分,先叙事,后说理,由事入理。两部分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重点是议论、说理。是为了更好的突出中心,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是为了突出他的神童天赋,与后来的“泯然众人”形成反差,从而突出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5、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倾听学生的发言,巧妙收束全文。应让学生畅所欲言,并允许有不同的见解。
(五)比读课文
教师提供课外文言文语段,学生当堂阅读,并尝试完成文后题目。(多媒体显示):
任末①年十四,负笈②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③,削荆④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⑤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注释】①任末:人名。 ②笈:书箱。 ③庵:茅草小屋。 ④荆:这里指荆的枝条。 ⑤麻蒿:一种植物,点燃后可照。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负笈从师,不惧险阻 ( 背着 )
(2)或依林木之下 ( 有时 )
(3)门徒悦其勤学 ( 敬佩 )
(4)常以净衣易之 ( 交换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人喜欢学习,虽然死了但是精神还存在;(如果)不学习,虽然活着,(我们)叫他没有灵魂的空壳。(行尸走肉:比喻不动脑筋、无所作为、糊里糊涂过日子的人)
3、谈谈你从中受到启发。
人要有所作为,必须趁年轻多学习,等等。
(六)、布置作业
1.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
2、写一篇“由方仲永想到的”读后感。
伤仲永教案板书设计篇十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之”“于”的用法以及文言词活用情况。
4、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讨论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能明白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
2、认识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1、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2、体会揣摩语言的简洁、洗炼。
3、方仲永“混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课前展示:
读神童故事,谈感受
一、名言导入
1、名言导入: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
2、作者作品: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
二、读译课文,理解文意
a、师范读课文
b、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停顿、节奏、表情。
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自是|指物作诗位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⑥余闻之也|久
c、师生齐读课文
d、指生朗读课文,大家评判
①圈点勾画,粗通文意,尝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疑难词语探究: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文中理解有困难的词句或文言常用词语。以提问形式在班内交流,教师适当提高、指导。
a、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隶: 谒: 谒: 扳: 称:
b、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
之:
①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②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③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 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
④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⑤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于:
①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②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③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④受于人者不至:被,介词
c、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①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词作动词。
②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③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④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1)课文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三个阶段:
(2)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
(3)辩论:你同意作者的这种看法吗?
a、天资聪慧是成长的关键
b、后天教育是成长的关键
(说明:应让学生畅所欲言,并允许有不同的见解。)
三、合作探究,互动释疑
①“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交代了关于方仲永的哪些情况?联系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②语段阅读:阅读第3段,思考下列问题。
a、这一段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
b、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
c、这一段讲了几层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③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见""闻"交织,详略有序,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好处?
四、体验反思,拓展阅读
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自己确定发言的角度和观点畅谈感受与启示。 要求:①声音洪亮,用普通话发言,语言简练。 ②中心鲜明,讲话的层次清楚。 ③时间在2分钟左右。 (本题意在训练学生确立观察角度、从材料中提炼观点的能力,以及阐述观点的语言表达能力。要启发学生从方仲永的事例中提炼观点,不拘一格。)
①你怎样评价仲永的父亲?假设你有一个这样的父亲或儿子,会怎么样做?
②引用《论语》中的语句劝劝像仲永一样的古人或今人。
五、总结
我们在学习中进一步的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增强了语感,了解了道理: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学习有关。本文作者为一位“神童”最终变成平常人而深感惋惜,并发表议论,以此引发人们的思考。
六、作业:
①扩写课文第一段。要求:不改变情节和基本内容,进行丰富的联想,400字左右。
②组织讨论当今社会存在的类似仲永的现象,从而使学生深刻领会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③课后背诵全文,完成学案的“跟踪训练”。
板书设计:
伤仲永 王安石
仲永:天资聪慧 忽啼求 即书诗立就
(利 环谒 不使学)
不能称前时之闻 才能丧尽:
泯然众人
原因:受于人者不至
伤仲永教案板书设计篇十四《伤仲永》是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古文,学生在刚刚接触过古文,对古文中的实、虚词释义、文言句式、语感和朗读方法有初步的认识。它是王安石的一篇杂文体散文,作者通过写方仲永从幼年时天资过人,到长大后“泯然众人”的变化过程,告诉人们不要单纯地依靠天赋,必须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这对孩子们的成长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通过自读和教师指导,能朗读、朗诵《伤仲永》。
通过预习和课堂检测,感知作者,掌握相关的文学常识。
结合上下文完成字词的理解和全文的翻译,梳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过程。
了解“实词”“虚词”的具体含义,掌握文中文言词语的词义和用法:如实词“扳”“谒”“称”,虚词“之”等。
理解课文主旨“后天教育非常重要”,并能联系实际生活,发表自己的看法。
通过自读和教师指导,能朗读、朗诵《伤仲永》。
通过预习和课堂检测,感知作者,掌握相关的文学常识。
结合上下文完成字词的理解和全文的翻译,梳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过程。
了解“实词”“虚词”的具体含义,掌握文中文言词语的词义和用法:如实词“扳”“谒”“称”,虚词“之”等。
理解课文主旨“后天教育非常重要”,并能联系实际生活,发表自己的看法。
目标随堂检测法
学生、老师充足的课前预习
2课时
一、学生分享自背古诗,其他学生点评。
二、师读《伤仲永》,学生点评导入。
三、赏读课文,完成检测。
1、出示任务:
①自读《伤仲永》及课下注释。
②依据预习所知道,完成自知检测。
2、自知检测
①《伤仲永》选自,作者是,字。他是朝的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②“伤仲永”的意思是
③文章讲了(地点)(人物)
(发生了什么事情?)
1、出示任务:
①快速的将注释标注到原文中。
②以自己的理解读《伤仲永》
③完成自品检测。
2、自品检测
①完成生字注音
隶()焉()
邑()谒()
扳()称()泯()矣()
②朗读、朗诵《伤仲永》
1、出示任务:
①自己朗诵《伤仲永》
②依据课下注释和自己的理解画出表示伤仲永年龄变化和才能变化的词句。
③完成自究检测。
2、自究检测
①第一处年龄是,其过人之处是。
第二处年龄是,其出现的改变是。
第三处的年龄是,其又有了的变化。(要求用文中原话回答)
1、出示任务:完成自量检测
提示:“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惊叹;“不能称前时之闻”→遗憾;“泯然众人矣”→痛心
2、自量检测
①分组朗诵不同年龄段仲永的才能变化。
②思考:不同年龄段中,我们和仲永相比,谁更厉害?
1.自读课文
2.自知检测
《伤仲永》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是王安石,字介甫。他是宋朝的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②“伤仲永”的意思是:替方仲永感到惋惜。
③文章讲了金溪(地点)方仲永(人物)从天才走向平凡(发生了什么事情?)
1.标注注释
2.自品检测
①生字注音:
隶(lì)焉(yān)
邑(yì)谒(yè)
扳(pān)称(chèn)泯(mǐn)矣(yǐ)
②个人、小组、集体多种方式朗读、朗诵文章。
1.自读课文,画出要求词句。
2.自究检测
①第一处年是生五年,其过人之处是“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第二处年龄是十二三矣,其出现的改变是“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处的年龄是又七年,其又有了“泯然众人矣”的变化(要求用文中原话回答)
1.分组朗诵不同年龄段仲永的知识水平变化。
2.相比之下我们更厉害,因为他的才能日益降低,而我们参加了后天教育,才能日益增加。
掌握文章课题、大致内容和最基本的文学常识。
正音,多次朗读,熟悉课文,培养语感。
给予字眼指导,梳理文章脉络,了解方仲永起伏的成长过程。品析主人公的变化和作者情感的变化。完成课后第二题。
带着脉络梳理读重点句子,直击主题--后天教育必不可少。
无论一个人的天赋有多高,后天教育都是必不可少的。
忽略了后天学习,只会像方仲永一样,徒念昨日之美,徒增今日之伤。
伤仲永教案板书设计篇十五1、了解“之”“于”的用法以及文言词活用情况。
2、体会语言的简洁、洗炼。
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即如何理解课文最后一段作者的思想观点?
一课时。
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呢?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个人。
简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
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隶 泯 扳 称
2、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
之 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
下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
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于 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爱于人者不至:从,介词。
3、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⑴ 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
⑵ 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⑶ 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⑷ 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1、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⑴ 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⑵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⑶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⑷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⑸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⑹ 余闻之也|久
2、理解课文结构层次:
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简叙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
第二部分:第3段,作者阐明观点看法。
说明:第一部分以叙事为主,第二部分以议论为主。
1、思考:课文写丁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有哪几个阶段?
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幼年作诗的非凡才能和天赋。“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文理皆有可观”。
第二阶段,写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大不如先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阶段,写方仲永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泯然众人矣”。
2、思考: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好处?
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以“闻”的形式,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见”的形式,写方仲永最终平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见”和“闻”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信,课文详写第一个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的贪利之举却导致他的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平庸的情形,引入深思。这种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鲜明地体现了“伤”的含义。
1、这一段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
采用了议论的形式。
2、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
“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指人的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3、这一段讲了几层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讲了两层意思:从“王子曰”到“不至也”,揭示仲永才能泯灭的原因,即“受于人者不至也”。从“彼其……”至文末是第二层,由仲永引申出天赋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局更加可悲。这一段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1、文中“忽啼求人”、“即书诗,四句”、“自是指物作诗字就”三句中的几个副词对表达文意有什么作用?
使真切、形象,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2、理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一句的语言特色。
这一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资尽丧的原因。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概括了其父求财的可鄙行为,“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泯然于众”的必然结果。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又贴切,寥寥数语便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
以“方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谈感受。
要求:
1、声音洪亮,用普通话发言。
2、中心鲜明,讲话的层次清楚。
3、时间在2分钟左右。
1、完成课后练习三。
2、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
本文发布于:2023-04-25 21:32: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meiwen/f5664a03e35317ac882bacebb2405f2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最新伤仲永教案板书设计(15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最新伤仲永教案板书设计(15篇).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