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中国有众多名山胜水,形成了独特的山水文明。“山水”不再仅仅指涉“风景”,而
更新时间:2023-06-28 21:33:33 阅读: 评论:0
材料一:
中国有众多名山胜水,形成了独特的山水文明。“山水”不再仅仅指涉“风景”,而是具有了更丰富的内涵。山水与天道、仁德、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中国山水文明包含着中国人对宇宙、生命、历史、道德的深刻认知。
山水体现着道的特性,由山水可观天道。水深大无极,润泽万物,入于无间;而高山仰止,为万民所瞻。中国的山水文明展现了“配对”的思维方式,而非西方式的组合逻辑。“山水”融合了静止与流动、恒常与变化、透明与晦暗、密实和稀疏、整体与部分、阴阳、虚实、高低等两极的概念。
山水赋德、山水比德、山水兴德也是中国山水文明的特质。《诗经》中有大量描述山水的意象来传达道德教诲,通过展示山水的原貌来喻指人的德行。如《诗经鲁颂泮水》反复提到“思乐泮水",在泮水中采菜,在泮水边上饮酒,表达对德政的歌颂。
山水可居可游,首先是对心性的陶染,追求精神愉悦和德行完满的乐游。孔子曾发出“吾与点也”的喟叹:在春之三月,与诸子“浴乎沂,风乎舞零,咏而归”(《论语·先进》)。孔子高度赞赏这种将日常山水化入精神世界的生活方式,在乐游山水中洞彻天道、开阔心志。陶渊明同样在山水田园中获得了精神的超越,自称"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
山水也具有宜居、宜学的性质。人在日常劳作之余,还能仰望天空、俯瞰大地,置身于山水之间体悟宇宙天道未显明的东西。王维描绘的“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渭川田家》)等,都展现了诗意栖居的美好意象。山水亦是人学习的对象,老子曰"道法自然",庄子言圣人"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庄子·知北游》)。
山水的滋养更容易使人形成和谐、内敛、温厚的心性,建立起稳定的精神秩序。山水文明强调天人合一,更侧重从山水自然静观宇宙的自然秩序和人的自然本性,更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力图调和社会与个人。
自然山水能把人的精神视域重新打开,使人神游其间。在这个过度娱乐化的年代,山水自然可作为人精神失序的一种调适。现代商业生活已将释放贪欲合理化,人的欲望的全面释放也改变了人的自然本性,甚至将反自然的快乐合法化,导致人过度追求不必要的乃至非法欲望的满足。人们可以不时重返自然山水,通过山水的滋养、浸润,使自己复原如初,从劳作的艰辛、各种物欲和人造的娱乐中解脱出来。在真实山水中不断陶染,人能恢复自然的苦乐感,形成良好的习性。
(摘编自林志猛《中国山水文明与精神的超越性》)
材料二: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出自《论语雍也》,孔子用“山”和“水”的形象来比喻智者和仁者之所“乐”,间接地折射智者和仁者本身。“仁”跟“智”是孔子思想里的重要成分,仁是他思想的核心,智则是实现仁的前提,但是终究,孔子把二者和谐统一了起来,“乐山”“乐水”,从而达到和谐的境界。
水具备泽被万物、涤荡污浊、百折不回、平正有度等特点,孔子才发出"智者所以乐水也"的感慨。崇尚自然的道家对水更是情有独钟,老子以水喻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道德经·第八章》)水性之柔弱、无为、不争、处下正与其所主张的道的特点相接近。儒家和道家在对水的认识和理解上虽各有偏重,却异曲同工。
至柔的水却蕴含着无穷的力量,它冲破一切阻力,奔流不息。很多军事家都在用水之道上大做文章,如《孙子兵法》中就有“激水之疾,所以漂石者,势也”的说法;而“水滴石穿”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不懈奋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警示历代统治者要处理好与人民的关系;水的无穷力量又是双刃剑,洪水泛滥带来灾难,于是有了大禹治水、李冰造都江堰,这一切都是人们认识水、利用水,从而趋利避害的智者所为。
相对于水的柔、动、善变,山则是刚、静、恒定的。人类对于山的崇拜与敬畏始于上古,《诗经小雅·车辖》中就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之句,以高山比喻道德高尚。山还有对“仁”的道德比附意义,山滋生草木,养育生灵,蕴藏丰富宝藏,奉献无尽资源,符合仁者胸怀,是故"仁者所以乐山也"。登山也能给人带来一个不同寻常的视点,可以获得更宽、更广、更远的视域。孔子曾"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杜甫则有“会当凌绝项,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寇准“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的境界又是何等惬意和畅快,而一代伟人毛泽东曾写十六字令“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又以革命的浪漫主义赋予了山登天扶危的特性。
(摘编自佚名《探析“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山水中融入中国人对宇宙、生命、历史、道德的深刻认知后,山水具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
B.与西方的组合逻辑不同,中国山水文明展现了“配对”的思维方式,如“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C.山水可滋养人的心性,建立稳定的精神秩序;在山水间不断陶染,可恢复人的自然苦乐感。
D.在孔子的思想里,“仁”跟“智”有所不同,但孔子用“乐山”“乐水”把二者和谐统一了起来。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老子说“上善若水”,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他们都肯定了山水文明对人生活的积极影响。
B.古人不仅有对水的深刻认识和理解,用它来阐述自己的观点;还有善于利用水的智慧,趋利避害。
C.仁者之所以乐山,是因为山滋生草木,养育生灵,蕴藏丰富宝藏,奉献无尽资源,符合仁者的胸怀。
D.两则材料都着眼于中国山水文明的内涵,都使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3.下列选项,没有展现中国山水文明的一项是(3分)
A.才情者,人心之山水;山水者,天地之才情。——李渔
B.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
C.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
D.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欧阳修
4.下面这段文字是从材料一中抽出来的,如果将其还原,应该置于哪两个段落之间?为什么?(4分)
山水文明关乎人的生活方式。居游于山水之间,人可以获得精神愉悦,可以获得更多人生智慧;人与山水在生活的精神层面相遇,此相遇过程最终使山水展现为对生命和最好生活方式的启示,使人在山水世界内部完成精神超越,让生命无限敞开。
5.请结合材料分析曹操的《观沧海》中蕴含了有关山水文明的哪些内涵。(4分)
答
1.B解析:B项,“如‘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错,这并不是“配对”思维方式的展现,由材料一第二段看,“配对”针对的是相反相对的两极概念。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的能力。
2.D解析:D项,材料二无对比论证。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推理判断及掌握常见的论证方法的能力。
3.C解析:“阴山”只是一个地名,并未体现中国山水文明。A项,可以表现“由山水可观天道”的中国山水文明。B项,可以表现“山水赋德,山水比德”,属于中国山水文明。D项,可以表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属于中国山水文明。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根据语境分析论点、使用论据的能力。
4.答案:①应置于第三段和第四段之间。(1分)②这部分内容谈论的是山水文明对人的生活方式的影响,(l分)与第二段、第三段一起分别对应第一段总说中的“山水与天道、仁德、生活方式密切相关”,(1分)并作为第四到第七段的总说。(1分)(位置选择错误,此题不得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梳理文章结构思路的能力。
5.答案:①山水可陶染心性,让人获得精神超越,领悟天道,开阔心志。雄伟壮丽的高山大海激发了诗人的雄心壮志,蓄养了其胸怀天下、积极进取的精神。②山水比德,山水兴德。山之崇高,海之深阔,山水可滋养草木、容纳日月星辰,诗人以之比喻自己宽容博大的德行,表达自己尽揽英才、一统天下的雄心。(每点2分,言之成理即可)
本文word下载地址:材料一:中国有众多名山胜水,形成了独特的山水文明。“山水”不再仅仅指涉“风景”,而.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材料一:中国有众多名山胜水,形成了独特的山水文明。“山水”不再仅仅指涉“风景”,而.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