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

作文源头活水是感悟生活(为有源头活水来的作文)

更新时间:2023-04-10 04:23:12 阅读: 评论:0

作文源头活水是感悟生活

  [内容摘要]

  感悟生活是使写作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感悟生活,首先要时时在意,处处留心,逐渐磨砺出能发现美的眼睛,这样才能使“夕阳芳草寻常物”,入文皆为绝妙辞。其次要掌握思考的方法:要善于问为什么,要注意事物的象征义,要用辩证法去分析问题。三要多读书,接受丰富的间接生活经验,书刊内容包罗万象,阅读书报杂志是最快捷的感悟生活的方法。四要及时定格对生活的感悟。写日记,作札记,这样可以逐渐积累起丰富的写作素材。

  毋庸讳言,中学生对写作文是深有所惧的,一提起,便你也唉声,我也叹气,为什么?无事可写,无物可议,无感可发,无情可抒,头脑里混沌一片。纵使憋两节课,糊弄了出来,也不过只留下破文一篇,清泪两行。是生活过于贫乏单调,经历过于直线化,而使他们没有任何值得写的东西吗?不是。那么,什么是作文洞府的“芝蔴开门”?怎样才能让作文的“洞天石扉”“訇然中开”?只有四个字――感悟生活

  生活天宇,浩渺广阔,人生世相,光怪陆离,美丑善恶并存,悲喜哀乐共生。生活本是五色草,本是七色花,只要真正去感悟,就能发现一花一草,一狗一猫,一片云,一颗星……到处都是可写之物,物物都能生发妙文。做到这一点的前提是感悟生活。如何感悟?方法有四,现分述如次:

  首先,磨砺视觉,练出发现美的眼睛。长期生活在一个地方,对周围的一切就会司空见惯,习以为常。所以总是听到有人埋怨生活平淡、枯燥、无聊,甚至说什么活得累,活得烦。这种感觉导致思想与感情的浅薄与匮乏,造成文思的枯竭。其实,就在几乎“无事”的生活中,蕴含着深广的人生哲理和独到的精思妙论。要知道,世界上并不是人人都写不出好文章,能写出好文章的人,都是能深入发掘生活之理的有心人。生活既能给予他们以妙思哲喻,当然也能给予我们以妙思哲喻,不过,我们首先要是一个有心人。也就是说,我们应该像林黛玉初进荣国府一样,处处留心,时时在意。你该留心路边的小草何时吐出了新芽,池塘的水面何时初结了冰皮,杨柳飘絮更换姿容到底是在哪几天,你该留心你同学的眉头何时蹙了起来,嘴角是否含有笑意,兴奋和悲伤时的语调、表情到底有什么不同,不同服饰的人流露出来的思想情感有什么不同,男女老少对同一件事所作出的反应有什么不同……当你留意了,你的视觉会越来越敏锐,你将越来越能感到生活的丰富多彩。可以说,只要有意识地去观察去发掘,就取得了大千世界与自我内心的融会贯通的真经,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一物一景就成了生发妙文的佳品。

  法国大雕塑家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如果时时留心,处处在意,我们的视觉自然会日渐敏锐,我们的眼睛就会成为能发现美的眼睛。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用发现美的眼睛去看生活,生活就会成为我们写作的源头活水。

  二、掌握思考的方法。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只要真心实意想写好作文,时时留心,处处在意,还是能够做到的。但若想让生活意象活脱脱地蹦跳出来,使笔下生花,还必须将思维之钻打向事物的深层。

  应该说,思想感情是一篇作文立意高下的试金石。如果作文思想深刻,情感充沛,则作文是丰厚的,有力度的;反之则是单薄的,肤浅的。现在不少学生常常苦于自己的作文缺管深度,缺乏感染力,原因就在于往往就事论事,就景写景,不曾深入思考,未能挖掘出事物深刻的内涵。

  怎样才算深入思考?无他。一要多问几个“什么”。生活的哲理,对普通人而言,决不是一眼就可以看出来的,往往会陷入“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如同进山寻宝,却不知宝在何处,只好叹道“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倘多问几个“什么”,则往往能层层剥开事物的表象,使事物蕴含的思想和哲理渐渐显露。例如下列问题:这是什么事情?为什么会发生这事情?这事情能表现人物什么思想感情?这事情的性质是什么?这事情将有什么结果?……二要注意把握事物的象征意义。社会现象,自然生态,大都蕴含着一定哲理,可昭示一种思想。当看到流水,应该想到时间之一去不复返。想到“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看到落花,应该想到“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看到树根,应该想到“不求闻达,只求默默奉献”的精神;看到孩童嬉闹,就想到“天真”的可爱;看到一字之差造成了巨大损失,就想到“小处不可轻视” ……把社会现象、自然生态的特点与人生状态加以对比,往往能找到其间的相似点,并进而抽象出一定的思想和哲理。三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去分析事物。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正确认识事物、阐明事理的一把手术刀,可以割除思想上、认识上的片面性、表面性和绝对化,可以使思维趋向广阔、深刻、灵活、严密。马克思主义哲学观有许多内容。常用到的原理有:一分为二的观点、发展的观点、联系的观点、量变与质变的原理、内因与外因的原理、前进性与曲折性的原理、辩证的否定的原理,等。例如分析下面的材料:

  家庭中有造诣较深的成员树立榜样,充当教师,是一种“家庭优势”。我国古代李冰父子、祖冲之父子都是科学家,东晋王羲之、王献之都是大书法家,北宋的“三苏”都是大文学家。1910年以来,获诺贝尔奖的母女、父子、兄弟、夫妻以及母子、父女、岳婿等很多,被传为佳话。

  本材料说明的是家庭条件与成才的关系。是不是家庭条件好就一定能成才?不是,根据内因外因原理,家庭条件好只是成才的.外因,不能决定一个人必然成才。但外因起很大作用,书香门第秀才多的事实表明,家庭条件与成才有很大关系。“书香”的家庭环境往往能对人成才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接受间接生活经验,丰富人生阅历和思想感情。中学生每天忙于数理化英语,试题多得做不完,单词多得背不完;每天是宿舍、食堂、教室,三点一线,没有“丰富曲折”的经历,生活十分单调枯燥,很难碰上惊心动魄的事情,很难遇到觉得十分有意义的事情,很难产生独到的思想观点。直接人生经验虽多,但有价值的不多,即使有价值也不一定真的记在了心里,所以在写作中不能左右逢源,运用自如。那么,大量阅读报刊杂志书籍,从中汲取营养,用以丰富阅历和思想感情,就成了极为有效的方法。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钥匙。书中有大汉的冷月,盛唐的乐舞,荷马的悲歌,泰戈尔的轻吟。书中有着数不清的故事,有着各种各样的思想感情,各种观点,各种哲理,各种人生感悟,使读者能从中大获益处:没有经过的可从书中经过,没有见过的可从书中见到,没有体验过的可从书中体验,世上沧桑人生百态尽收眼底,天下诸色人等全上心头。每读一部书,就像多活了一遍,就多了一个人的人生经验。因此说,读书乃是接受间接人生经验最有效的方法,以写作文而论,也就是提供写作素材的最有效的办法。

  例如20xx年高考作文的话题是“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这话题显然是一个论点,只要考生能以精妙的语言对此加以论述,或能以精彩的故事对此予以演绎,就能得到较为理想的成绩。有的考生读书很多,从报刊杂志中见过表现本话题的意思的文章,于是很快模仿着构思了出来,好多这样的作文得了相当高的分数。虽然有一部分学生由于近于抄袭,缺少了自己的创造而不能得高分,但此经验却是十分宝贵的:读书不仅能提供写作素材,还能提供较高妙的写法,实在是提高作文水平的有力武器。

  四、及时定格瞬间感受。每人每天都不会糊里糊涂地度过,几乎每时每刻都有思想活动,都有情感生灭。或是旧情旧思的重温与延续,或是新情新思的萌生与发展,它们有时间长短之别,也有程度大小之分,长的大的容易引人追寻、捕捉,短的小的则往往如轻风拂面难留痕迹。因此,如果不能及时把这些思想与感情定格下来,它们就会一一成为历史陈迹,越来越飘渺,越来越虚空,以至于趋向于无。及时定格这些瞬间感受,用文字记录下来,日积月累,则将形成丰厚的文章题材,为写作打下良好基础。

  首先要养成写日记的习惯,这样就可以把每日所思所想及时记录下来。得了好成绩,心情愉快;受了批评,心情郁闷;与同学作了倾心长谈,和老师有了教与学的默契,有人“哐”地一声关门引起了你的不快,有人哈哈大笑让你感到莫名其妙,诸如此类,都可以写进日记,一方面是在练笔,更主要的是为真正写作作了思想感情的充分准备。二要养成作札记的习惯。当我们读书时,我们不要只瞧热闹。常言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既在读书,就一定要拿着笔,发现有好的段落,就一定要抄下来,并且作一番思考,看它到底好在哪里,把所领悟的写进札记。一旦书中文字触发了你的思想感情,也要马上记录下来。这将是一个中学生迅速提高作文能力的最佳途径。当我们养成了读书作札记的习惯时,我们就会发现写作原来是十分轻松愉快的事情。平时还当养成随时记录感悟内容的习惯。有时我们不是在写日记,也不是在读书,而是在做其它事情时,灵感突然出现,这时就应当赶紧找笔纸作个记录,即使这灵感也许并不十分清晰;记录时,长短可以不限,灵感如喷泉,就多记下一些。灵感只一点,就只记几个字或一两句话。不管记多记少,都可以,就是不能不记。

  养成了及时捕捉思想感情的习惯,就能使许多东西定格在纸上,写作能力的提高就有了非常可靠的保证。

本文发布于:2023-04-10 04:23: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meiwen/ef5aada152f67d355349abb7539d70ea.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作文源头活水是感悟生活(为有源头活水来的作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作文源头活水是感悟生活(为有源头活水来的作文).pdf

标签:源头活水   为有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