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

小学六年级数学学习方法(学好数学的方法和技巧小学6年级)

更新时间:2023-06-27 05:27:20 阅读: 评论:0

小学六年级数学学习方法

  小学六年级数学学习方法,小学学好数学很重要,学好它有什么办法呢,下面带来小学六年级数学学习方法相关文章,仅供参考。

  小学六年级数学学习方法【1】

  1 整理知识 ,归纳方法

  知识整理主要对所复习的内容进行分类归纳,有序整理,使其系统化。

  主要操作是先让学生初步进行典型练习,寻找发现规律,在此基础上将零碎的知识系统梳理、综合,从而上升为可感受的规律和学习方法。

  教师在这一环节要把握要领,精讲善导,生生、师生合作,在练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采用表格、提纲或图等形式把有关的知识、规律和方法整理出来。

  比如:讲复合应用题时,应用题是一大难点,涉及类型较多,用到的数量关系也很多,这时我们就不应只是就题论题,而应教给学生一些分析应用题的方法。

  复合应用题解题方法就是分析法和综合法两种,要么从已知条件出发,推导出最后的问题;要么从问题出发,推到最原始的已知条件。

  再比如:列方程解应用题,我们可归纳几类,然后教会学生找等量关系的方法,这样就可把内容繁杂的知识归为几类,以一般的规律[1]性知识去对待多种题目,从而把课本从厚教到薄。

  2 查漏补缺,巩固和强化薄弱环节

  查漏补缺是复习的重要内容。

 

  所以在复习前摸清学生中“漏”和“缺”非常重要,在复习课中应十分重视补缺漏和纠错误。

  摸清“缺漏”和常见的错误,平时摘记学生作业中的问题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在复习课之前先根据相关内容和教学要求作摸底调查也非常必要。

  需要注意的是调查题应以母题考察为主,不出偏题怪题,题量也应适中。

  然后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对易错、常错以及容易混淆的问题多变题型,让学生反复练习,以强化对薄弱环节的掌握和巩固。

  总之,要根据班上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变式练习和深化练习,找到学生知识的生长点。

  3 加强知识间的联系,横向、纵向联系相整合

  只有把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结合起来,才会对知识有充分的掌握。

  比如:应用题的教学,在初学过程中,纵向联系比较突出,分为整数、小数、分数几大类分别讲解,而在12册复习时横向联系比较突出,如何把二者结合起来?我认为可在复习12册时涉及到哪类应用题.就拿出初学这部分应用题的课本进行纵向复习。

  然后再复习12册相关内容。

  再比如:甲数是24,甲、乙两数的比是3:2。

  求甲、乙两数之和,我们可以列为24÷3×2+24(按份数解),也可以24÷3/2+24(按倍数解),还可以列为24×2/3+24(按分数解),还可以列为24÷3/5 (按比例分配),这样就加强了知识间的横向联系,把分数、份数、倍数、比例的知识结合起来,既扩展了学生的视野.又锻炼了学生从多角度思维问题的能力。

  再比如:一些应用题,既可用算术方法解,又可用方程解,可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解,从多种角度加以分析,加强两种解法之间的联系,在比较中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4 分层教学,做好课后辅导工作

  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

  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

  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想提高后进生的成绩,就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自觉地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

  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

  后进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识断层,这些都是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拌脚石,在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时,要特别注意给他们补课,把他们以前学习的知识断层补充完整,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

  5 加强知识的拓展

  复习要重温学过的知识,强化技能,但更重要的是应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体

  现提高、发展,所以知识要向外延伸拓宽,让学生发散思维,提出见解性的问题,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

  比如:复合应用题,我们总结了一些规律或解题思路,但

  复合应用题可能涉及好多数量关系,但它们用到的分析方法就只有分析法和综合法两种,我们可以用这两种方法去分析涉及不同数量关系的应用题,从而教会学生解答不同类型的复合应用题。

  实现对知识的扩展过程。

  再比如:几何初步知识的复习,课本上只出现了一些计算公式,而推导过程表现得不太具体。

  我们在复习这部分内容时就应该细讲一下推导过程,把课本上的知识展开。

  课本上出现的题较简单,或类型较少,而实际做题时发现学生好多题无法做,这也许是没把课本知识进行扩展的缘故。

  总之,复习课教学,教师要根据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性,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以及不同的学习方式,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和记忆所学知识,弥补以往学习知识的不足。

  还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和讨论等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生提供一个得以发挥的自由空间,进而达到提升知识、发展学生技能,使学生圆满地完成小学数学学习的任务。

  小学六年级数学学习方法【2】

  一、抓住课堂

  理科学习重在平日功夫,不适于突击复习。

  平日学习最重要的是课堂45分钟,听讲要聚精会神,思维紧跟老师。

  同时要说明一点,许多同学容易忽略老师所讲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而注重题目的解答,其实诸如“化归”、“数形结合”等思想方法远远重要于某道题目的解答。

  二、高质量完成作业

  所谓高质量是指高正确率和高速度。

  写作业时,有时同一类型的题重复练习,这时就要有意识的考查速度和准确率,并且在每做完一次时能够对此类题目有更深层的思考,诸如它考查的内容,运用的数学思想方法,解题的规律、技巧等。

  另外对于老师布置的思考题,也要认真完成。

  如果不会决不能轻易放弃,要发扬“钉子”精神,一有空就静心思考,灵感总是突然来到你身边的。

  最重要的是,这是一次挑战自我的机会。

  成功会带来自信,而自信对于学习理科十分重要;即使失败,这道题也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勤思考,多提问

  首先对于老师给出的规律、定理,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做到刨根问底,这便是理解的最佳途径。

  其次,学习任何学科都应抱着怀疑的态度,尤其是理科。

  对于老师的讲解,课本的内容,有疑问应尽管提出,与老师讨论。

  总之,思考、提问是清除学习隐患的最佳途径。

  四、总结比较,理清思绪

  (1)知识点的总结比较。

  每学完一章都应将本章内容做一个框架图或在脑中过一遍,整理出它们的关系。

  对于相似易混淆的知识点应分项归纳比较,有时可用联想法将其区分开 。

  (2)题目的总结比较。

  同学们可以建立自己的题库。

  我就有两本题集。

  一本是错题,一本是精题。

  对于平时作业,考试出现的错题,有选择地记下来,并用红笔在一侧批注注意事项,考试前只需翻看红笔写的内容即可。

  我还把见到的一些极其巧妙或难度高的题记下来,也用红笔批注此题所用方法和思想。

  时间长了,自己就可总结出一些类型的'解题规律,也用红笔记下这些规律。

  最终它们会成为你宝贵的财富,对你的数学学习有极大的帮助。

  五、有选择地做课外练习

  课余时间对我们中学生来说是十分珍贵的,所以在做课外练习时要少而精,只要每天做两三道题,天长日久,你的思路就会开阔许多。

  学习数学方法固然重要,但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的精神更为重要。

  只要你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可以学好数学。

  相信自己,数学会使你智慧的光芒更加耀眼夺目!

  这里先列举一下在数学学习中经常出现的几个问题:

  1、对知识点的理解停留在一知半解的层次上;

  2、解题始终不能把握其中关键的数学技巧,孤立的看待每一道题,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

  3、解题时,小错误太多,始终不能完整的解决问题;

  4、解题效率低,在规定的时间内不能完成一定量的题目,不适应考试节奏;

  5、未养成总结归纳的习惯,不能习惯性的归纳所学的知识点;

  以上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很好的解决,在初中的两极分化阶段,同学们可能就会出现成绩的滑坡。

  (1)细心地发掘概念和公式

  很多同学对概念和公式不够重视,这类问题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概念的理解只是停留在文字表面,对概念的特殊情况重视不够。

  例如,在代数式的概念(用字母或数字表示的式子是代数式)中,很多同学忽略了“单个字母或数字也是代数式”。

  二是,对概念和公式一味的死记硬背,缺乏与实际题目的联系。

  这样就不能很好的将学到的知识点与解题联系起来。

  三是,一部分同学不重视对数学公式的记忆。

  记忆是理解的基础。

本文发布于:2023-06-27 05:27: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meiwen/eb8077245922ffe98d63ac22803c00ce.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小学六年级数学学习方法(学好数学的方法和技巧小学6年级).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小学六年级数学学习方法(学好数学的方法和技巧小学6年级).pdf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