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小班科学活动教案篇一1.认识春天常见的花,培养细致观察、比较的能力。
2.学习用相应的词、句表达自己的发现、感受。
3.了解春天常见花和人们的关系。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带幼儿实地去观察
一、交代活动内容
1.回忆春天看见过的花。
2.今天我们要到外面去找一找春天的花。
二、带幼儿实地去观察
1.我们看到了哪些花?重点观察:桃树、紫藤、玉兰树等。
2.从花的外形、颜色等方面仔细观察、比较。
学习用好听的词、句来描述。
三、回班里集中分享
1.描述观察到的花
a.重点剖析一种花。
b.了解花的结构,疏理归类。
2.老师板书整理。
四、讨论花与人们的关系
1.春天开这些常见花和人们有什么关系。
2.了解各种花的作用
观赏:给大自然添美,带来清香。
提供人们需要的物质及药用价值等。
新《纲要》指出: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好和探索欲望以及尽量为幼儿创设条件,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体验发现的乐趣。
小班科学活动教案篇二我园的户外活动场地上新置了一些废旧轮胎供幼儿操作、玩耍,孩子们非常感兴趣,或滚动或搭建,百玩不厌。在一次活动中浩然小朋友忽然问我:“老师,这些轮子这么好玩,是怎么做出来的?”这句话使我陷入了思考。幼儿对轮子并不陌生,从咿呀学语时的玩具汽车到路上的车水马龙,可以说轮子遍布在幼儿生活的各个角落。但越是熟悉的东西就越容易被忽视。轮子有什么小秘密,以前没有轮子时人们怎么运送物品,轮子是怎样演进来的,幼儿都无从知晓。因此我设计了“和轮子玩游戏”的教育活动,通过玩游戏、看动画,帮助幼儿在探索、实践中了解、认识他们熟悉但不熟知的轮子,知道轮子的演进过程。
1.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索精神,能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
2.认识轮子的演进过程,了解轮子的材质。
1.自制多媒体课件、废旧轮胎、三个装有沙袋的纸箱、圆柱形积木。
2.课前适量运动。
1.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师:刚刚做完运动,小朋友还有没有劲?(有)那太好了,今天老师就请你们帮一个忙。看,这儿有三个箱子,很重,老师想把它们运到那边,可怎么也弄不动,你们可以想出各种办法运送,看能不能运送成功。有信心吗?开始!
2.幼儿自由尝试运送箱子。
3.通过比较知道滚动省力。
“刚才你们是怎样运送箱子的?”请幼儿演示。
“有没有其他的方法?”让幼儿展示自己的方法。(推动箱子、拉动箱子、用圆柱形积木滚动箱子)
哪种方法好?为什么?
4.想一想生活中更省力的办法。
幼儿讲述自己的办法。(用车)
师:用有轮子的车子运送非常省力,但在以前没有轮子的时候人们就是用刚才的办法运东西,轮子是怎样一步一步变化来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轮子的故事吧!
(评析:通过实践,幼儿非常感性地认识到了滚动省力。这一环节幼儿非常活跃,积极地想各种办法,推、拉、用积木撬…-由于箱子很。重还自发合作。最后想到将圆柱形积木放到箱子下滚动运送。教师有意限制了材料的投放,即只有箱子和圆柱形积木,这是因为生活中装载工具先进,只有限制材料的投放.幼儿才能抛掉习惯思维,想到并感受人们最原始的运输方法。)
1.看课件《轮子的故事》,以生、动形象的动画认识轮子的演进。大滚木dd实心木轮dd拼接的实心木轮dd轮辐轮dd铁皮轮dd橡胶轮dd钢圈轮。’
2.第二次看课件《轮子的故事》,观察比较每个阶段轮子的不同。
以前没有轮子,人们发现什么能省力,用它运送巨大的石头?
最早的轮子是什么形状的?用什么做成的?
后来为了分散重力所以有轮辐,它是什么形状呢?
最后为了增加硬度和弹性,又有哪些变化?
(评析:轮子的演进过程以直观、生动的动画形式展现,比枯燥的讲解或静止的图片更容易理解,更容易接受,幼儿很轻松地知道了轮子的演进过程和轮子材质的变化。)
谈话:现在的轮子不但用处大,还非常好玩,大家可以和轮子玩游戏。
1.每人一个轮子实物,幼儿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
2.说一说轮胎的小秘密。
是什么形状和颜色的?
摸一摸什么感觉?猜一猜它是用什么做成的?-
它为什么会凹凸不平?
(评析:通过与轮子亲密接触和以前玩轮子的经验,幼儿能找到轮子的秘密,了解轮子的特征dd黑颜色、有弹性、表面有花纹……幼儿之间共同分享自己的发现,并现场验证是否正确,最后对轮子有了较完整的认识。)
1.看课件《请你帮我找到家》,示范玩法。
2.幼儿上机操作游戏。先按教师的要求找到相应的轮子,然后操作鼠标送轮子回家。
反复游戏,给不同水平的幼儿同等机会。
(评析:信息化技术开始应用在幼儿园,具有其他教学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课件并非只是一个“教具”,它也是幼儿的“学具”。它能实现人机互动,幼儿亲自操作鼠标以游戏的方式巩固所学,回顾历史上曾经出现的各种轮子,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延伸活动
谈话:我们认识了以前的轮子和现在的轮子,那未来的轮子会是什么样子的,请你们当小小设计师,一起设计未来的轮子,好不好?说不定将来的汽车上会安装上小朋友设计的轮子呢!
小班科学活动教案篇三神奇的指纹
设计背景:在一次区角活动中,我无意中听到了班上几个孩子这样的对话,其中一个孩子正把另一个孩子的手拉到自己面前仔细的研究,一边还对那个被研究的孩子说:你的右手一个螺旋纹都没有,你看我,我有三个螺旋纹呢!我奶奶说,手指上有螺旋纹的孩子可聪明了。这时候,他们周围已经围了好几个人,都兴致勃勃的要求要他帮忙看指纹,有的孩子问什么形状才是螺旋纹,有的孩子则迫不及待的把手举到半空中对着光研究起了自己的手指……看到孩子们这么有兴趣,我突然灵机一动,为何不借此机会设计一个活动,让孩子们更加全面的了解指纹的知识呢?
设计意图:幼儿科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培育幼儿的探索欲望和精神,对幼儿来说,科学是一个过程--是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验证问题的过程。我们班的幼儿年龄偏小,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发现,他们对事物的观察不够专心和仔细,也不太爱提问题,因此我设计了这个活动,旨在引导幼儿通过仔细的观察和比较发现指纹的秘密,并培养幼儿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精神。
1.通过观察和比较发现指纹的秘密,了解指纹的基本特征;
2.从各个方面了解指纹的作用,树立科学的观点。
3.激发幼儿动手动脑的积极性,体验发现的快乐;
4.培养仔细观察的良好习惯。
1.在纸上印指纹,观察指纹;
2.听老师讲故事;
3.比较父母亲、小朋友的指纹和自己的不同之处;
4.介绍指纹的几种特有形状和特征;
5.展示图片,互相讨论,列举指纹的作用;
6.游戏;
7.总结。
1.(幼儿)父母和自己的指纹图各自一张;
2.(教师)各种指纹放大图;
3.(教师)放大镜每人一个;
4.(教师)从各种渠道(网络、书籍、报刊)收集的相关图片一组。
1.印指纹:
幼儿分组玩印指纹的游戏;
把放大镜发给孩子,让幼儿观察,印完指纹后在纸上发现了什么、胶泥上又留下了什么?
2.讲述故事:
听老师讲的小故事,引出课题;
引导幼儿观察自己的指纹,比较自己和同伴的指纹有何不同;
比较自己的指纹和父母的指纹又有什么不同;
教师引导:小朋友们,你们每个人都是爸爸妈妈生的,孩子和父母总是长得很像,被别人称作“亲子脸”。
幼:我奶奶说我长得和妈妈一模一样
幼:我鼻子长得像爸爸
幼:我眼睛长得像奶奶……
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议论了起来,我乘机引导到:那大家想一想,我们可能长得像爸爸妈妈,可是我们的指纹也长得像爸爸妈妈吗?
孩子:有“亲子脸”,就有“亲子指纹”
孩子:不对,侦探片里面说,每个人的指纹都不同的
教师:那大家把带来的爸爸妈妈的指纹图和自己的对比一下,看看谁说的对?
孩子们比较后一致得出结论,指纹和爸爸妈妈的没有一个一样。
[[]幼儿发挥] 老师,我们和爸爸妈妈只长得相像,但是还是有不像的地方,并不是真的完全一样,所以我们的指纹也不是完全一样啊!可是我小姨生的是双胞胎,他们长得一样,声音一样,穿得一样,连动作都一样,他们的指纹也应该是一样的呀!(很多孩子都点头表示同意)
教师: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我这里刚好有一幅双胞胎的指纹,小朋友们可以看一看,他们是不是一样。(出示指纹图)共同分析比较双胞胎的指纹,小结指纹的秘密。
教师给孩子们读一段文章,证明孩子们的结论是正确的。并让孩子们明确知道,任何人指纹都是不可能相同的。
3.指纹特征:
出示一组关于指纹分类的图片,向孩子们介绍几种类型指纹的特点;
让孩子们再次观察自己和父母的指纹,并将其分类。
告诉大家,指纹的形状和每个人的性格等没有必然的相关性,更不会因为谁的指纹长成什么样就证明他聪明与否,让孩子们树立科学的观念。
4.自由讨论:
向孩子们展示从各种渠道(网络、书籍、报刊)收集来的关于指纹的图片;
让孩子们自由讨论指纹都有什么作用;
幼:那幅图我认识,那是指纹锁,《007》里的邦德就用这种锁;
幼:我晚上看侦探片,里面的警察叔叔就靠罪犯留在杯子上的指纹破了案。
幼:还有医院,我们一出生,医生就给我们印了指纹,这样爸爸妈妈就不会抱错宝宝了
幼:在电脑和手机上装指纹锁,小偷就偷不了它们了,因为他偷了也没用……
老师总结指纹的用途。
5.延伸活动:动物有指纹吗?它们的指纹一样吗?
在活动快结束时,有孩子提出了问题:老师,我们每个人都有手,所以我们都有指纹,那么小猫小狗也有手,那它们也有指纹吗?其他孩子也有了相同的疑问。于是我临时增加了这个延伸活动,让孩子们观察了幼儿园里饲养的几种小动物如小兔子等,并让他们互相讨论,还布置了回家查资料的任务,明天大家再进行深入讨论,这样可以培养他们持续探索的精神和动手调查研究的能力。
6.游戏:让孩子们分组玩儿警察抓小偷的游戏,让小偷们留下指纹,小警察们根据指纹来抓小偷。
7.总结。
活动自评:本次活动因经过较为充分的准备,总体来说是比较成功的。尤其因为这次活动的生成不是单方面出自老师的设计,而是融入了幼儿的自主选择,是真正能够让幼儿感兴趣的课题。课后,大部分孩子都比较全面的掌握了指纹的特征、用途等。由于这是幼儿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所以孩子们的准备都比较积极,在课堂上的提问也更加踊跃起来,师幼互动较好。更重要的是,他们有了自己的思考,在这次活动中,他们不仅是课程的参与者,更是课程的设计者。我作为老师也及时对课程计划做出了相应更改。然而本次活动也同样存在不足之处,我没有充分考虑到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变数,例如幼儿对创胞胎的指纹问题提出的疑问,如果不是当时准备时碰巧准备了双胞胎的指纹放大图,在幼儿提出问题时,我就只能枯燥的讲解知识,而不能直观的让他们观察,那我讲课的效果将会大打折扣。而由于时间原因,最后的游戏和总结时间都比较仓促。因此我认为在以后的课程教学中,我应当更加注意考虑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充分准备并加强对时间的控制。
小班科学活动教案篇四1、鼓励幼儿冬天不怕冷 。
2、使幼儿知道运动是冬天取暖的一种好方法。
3、了解冬天运动时的注意事项和自我保护的方法。
绳子、球等运动工具。
1、导入:
现在是什么季节?天气怎样?
2、展开:
(1)组织幼儿讨论用什么方法取暖。
(多穿衣服、生炉子、开空调、跑步、跳绳等)
(2)提问:你认为哪种方法好?为什么?
跑步、跳绳、拍球……运动能使我们身体暖和,能锻炼身体,有益健康。
(3)组织幼儿到室外运动。
跳绳、拍球、跑步。感受到运动使身体暖和。
(4)组织幼儿讨论冬天有哪些适合的运动,为什么?
跑步、跳绳、滑冰。因为运动量大,能使身体暖和,
其他方法也能取暖,但有不足的地方。如穿衣服太多,活动不方便,空调房间空气不好等。
对小朋友来说,最好的方法是运动。
(5)组织幼儿讨论:冬天到室外活动应注意什么?
a、运动前要脱去大衣、帽子、围巾和手套。
b、跑步时闭上嘴,不讲话。
c、跳绳、拍球。不站在风口或对着风。
d、运动时候不要脱衣服,防止感冒。
3、结束:教育幼儿冬季不怕冷。
小班科学活动教案篇五(小班系列活动设计)
活动一:捡落叶、玩落叶(略)
活动二:树叶分类
1、能用自己的方法给树叶分类。
2、能大胆地进行实践活动,并能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
1、各种各样树叶数份。
2、每人两个篓子。
3、集体记录表一张。
一、出示树叶,引导幼儿观察
1、这是什么?
2、枯叶、绿叶数份
3、积木、白纸等操作材料。
4、记录表、记录笔等。
一、提出问题:
1、这是什么?
2、他们有什么不一样?(学习词:枯叶、绿叶)
3、猜一猜,叶子里面有什么?有没有水?
(1)介绍记录表,教师交待如何记录。
(2)幼儿把自己的猜测记录下来。
二、幼儿进行实验,探索绿叶里的水。
1、教师介绍操作材料及操作方法。
2、幼儿实验操作并进行记录
三、幼儿交流:
1、你发现了什么?
2、为什么绿叶里有水,枯叶里没有水?
3、师生共同总结。
小班科学活动教案篇六1、通过实验使幼儿掌握种子发芽的三个条件:水、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2、感受植物的生命力,加深对春天特征的认识。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三种种子的发芽情况(照片和实物)、一次性杯子、棉花、水、各种种子、标签、蜡笔、一次性碗
一、导入活动
师:春天到了,种子宝宝们一个个争着发芽,也想象它们的妈妈一样有绿绿的叶子。有一天,青菜籽宝宝、绿豆宝宝、黄豆宝宝和它们的妈妈在一起玩,它们吵着要妈妈教它们发芽。青菜籽宝宝的妈妈告诉三个孩子,要到有水、有空气、比较暖和的地方去发芽,才能象妈妈一样长出绿色的叶子。
于是,三个种子宝宝出发去找,找呀找,绿豆宝宝来到小朋友的自然角里,看见一个杯子,里面有一团棉花,软软的,而且空气也很好,也很暖和,于是,它就跳进第一个杯子里等待发芽;黄豆宝宝也来到这里看见另一个杯子里有很多很多的水,也有一团棉花,哇!这里真好,有那么多的水可以喝,躺在里面真舒服,还能游泳呢,于是,它也跳进去等待发芽;青菜籽宝宝呢,也来到这里,它也看见一个杯子,里面也有一团棉花,还有一点点的水,它想起妈妈对它说的要找一个有水、有空气又暖和的地方发芽,于是,它就跳进第三个杯子里等待发芽。
师:这三个种子宝宝在我们小朋友的自然角里生活着,它们天天盼望着自己能快点发芽,时间过去了一天、两天、三天、一个星期、两个星期,你们猜,种子宝宝们有什么变化呢?
1、幼儿分散观察三种种子的变化
2、集中:种子发芽了吗?为什么?
没水(原来这里没水,种子宝宝渴死了,当然发不了芽,我们小朋友不喝水行不行?)
水过多,没空气(水太多了,透不过气来了,所以发不了芽,我们人没有空气行不行?引导幼儿用手捂住鼻子不呼吸)
小结:那么青菜耔宝宝为什么芽发得那么好呢?(幼儿自由说)
师:哇!真的,原来啊,春天的`天气真好,有暖暖的太阳、柔柔的风,还有清新的空气,是种子宝宝发芽的最好季节。
3、师:你们看,袁老师为这三个种子宝宝的发芽情况做了一张记录的表格,我们来看看。(出示记录表格)
二、幼儿操作
师:前几天,我们小朋友也收集了许多种子宝宝,我们也来为它们安一个舒服的家,然后也把它的发芽情况记下来,好吗?每一组我都为你们准备好了一张记录表,把你们种子发芽的情况记下来,然后我们一组的小朋友来比赛,看看谁的种子宝宝会笑起来,好吗?
师:你们看,袁老师把你们带来的各种各样的种子都放在那里,等会你们自己去选择,选择一种你自己喜欢的种子来种,然后找一张写着你名字的卡片,把你的种子宝宝画下来,做个标记,好了以后别忘了在记录表格上也做个标记哦。
科学课的本质是要让幼儿参照科学家研究科学的方式来探究,在强调科学精神的同时,必须重视科学方法和科学能力的培养。为培养幼儿掌握设计对比实验方案的方法,在小组活动后,我抽了两个小组汇报,然后针对他们的方案组织全班集体研讨。明确设计对比实验要注意的问题, 只能改变一个条件,其它条件要相同、有些条件是便于控制的,而有些条件是难以控制的引导孩子们深入探讨设计该实验要注意哪些问题,掌握设计对比实验的方法。
小班科学活动教案篇七1、感知空气的存在,发现空气无处不在。
2、能运用语言清楚地表达自己的发现。
1、各种塑料袋、胶带纸、棉线绳。
2、活动前与幼儿开展有关空气的谈话,了解幼儿对空气的原有经验,引发探究空气的兴趣。
一、谈话
1、帮助幼儿回顾:空气确实存在,可以用塑料袋捕捉到空气。
2、我们在哪里能找到空气?
3、鼓励幼儿大胆猜想。
二、捉空气
1、幼儿按自己的想法去相应的地方捉空气。
2、教师指导幼儿实验,并帮助幼儿将装满空气的袋子系好。
3、请幼儿相互介绍自己是在哪里找到空气的。
4、教师将幼儿的发言汇总,引导幼儿思考:还有哪个地方我们没有找?那里是否有空气存在?
三、吹气球
让幼儿玩"吹气球"的游戏,再次体验空气的存在。
四、空气作用大
引导幼儿讨论空气与人类生活的密切的关系。
小班科学活动教案篇八1、理解故事内容,知道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音快。
2、能够解释雷电现象,激发关注生活中科学现象的愿望。
3、 知道雷电天气自我保护的方法。
故事挂图、幼儿用书第1册第44~45页,雷电的录像、图片。
1、 谜语引出故事:两个乌云小娃娃,见面就吵架、轰隆隆,轰隆隆,一个一个嗓门大,吵呀吵,全哭啦,流出眼泪哗--哗--哗。
2、 教师引导幼儿听故事,一起分析其中的科学道理。
(1) 教师先讲述第一段故事,根据故事情节设计以下提问:这个故事讲的是谁和谁之间发生的事?声音妹妹指的是谁?光姐姐呢?她们为了一个什么问题争论不休?
(2) 引导幼儿讨论:到底谁的传播速度快?你怎么知道的?继续欣赏故事后半部分。
(3) 请幼儿看录像:听其中光与声的传播速度是多少?明白光的传媒速度比声的传播速度快。
3、与幼儿一起回忆生活中的风雨雷电现象,引导幼儿注意雨天的安全,知道怎样躲避雷电。
4、组织幼儿观看幼儿用书,做游戏"光姐姐和声音妹妹",用自己创编的动作感受其传播速度的不同。
小班科学活动教案篇九1、感知,探究鞋子的基本特点急作用。
2、通过观察,比较,操作,体验鞋子的优点。
3、讲述自己喜欢的鞋子,感受鞋子带来的舒适。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1、各种各样的鞋子若干(皮鞋 布鞋 球鞋 凉鞋) 会响的鞋子各一双
2、小鞋店的环境布置(鞋柜 鞋架)
1、活动重点:认识,探究鞋子的基本特点急作用。
2、活动难点:尝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
3、指导要点:让幼儿通过观察,比较,发现鞋子的基本特点。
1、出示会唱歌的鞋子,引出活动。
师:这是什么?它是一双会唱歌的鞋。(请一位幼儿上来穿上,并走一走)声音是从哪里发出来的?
师:你喜欢会唱歌的鞋子吗?为什么?
2、说一说自己的鞋子。
师:那么穿的鞋子是什么样的?是什么鞋?鞋子有什么好处?
3、幼儿自由讲述自己喜欢的鞋子,教师引导个别幼儿,并给不同表达能力的幼儿发言的机会。
师:你最喜欢什么鞋子?为什么?
4、鞋子的一家。(出示各种各样的鞋子让幼儿辨认,并说出鞋子的特点及用途)
(1)出示布鞋。(引导 幼儿从鞋子的款式,材料,舒适程度观察,探究)
师:这是什么鞋?它是什么样的?它是用什么材料做的?今天谁穿小布鞋来了?请你说一说,布鞋穿在脚上有什么感觉?
(2)出示皮鞋和凉鞋。(引导幼儿摸一摸。看一看,从材料,用途两发面进行对比)
师:这两双是什么鞋?看起来怎样?两双鞋有什么不一样的感觉?(款式 穿的时间不一样)凉鞋在什么时候穿最合适?为什么?
(3)出示球鞋。
师:它是什么鞋?鞋上有什么?它是做什么用的?我们在什么时候会穿上球鞋?穿上球鞋有什么感觉?(引导幼儿从外观和功能上看一看,试一试,知道运动时球鞋会保护脚)
5、讨论问题(其他功能的鞋)
(1)下雨天怎么办?穿上布鞋会怎样?
(2)洗澡的时候要穿什么鞋?为什么?
(3)冬天穿什么鞋最保暖?
6、小结:鞋子真好看。有皮鞋,球鞋,布鞋,凉鞋,雨鞋,棉鞋,拖鞋等许多鞋,它们款式不一样,制作材料不一样,穿的时间也不同。有的冬天,夏天穿的,有防水的,运动的,凉快的,保暖的,各样格式。鞋子是我们的好朋友,穿上鞋子可以保护 的小脚,平时我们要穿合适的鞋。
这是一节科学活动,活动中孩子了解了鞋子的特点及作用,通过了这节活动内容孩子知道鞋子是分时间段来穿的,有皮鞋,球鞋,布鞋,凉鞋,雨鞋,棉鞋,拖鞋等许多鞋,它们款式不一样,制作材料不一样,穿的时间也不同。有的冬天,夏天穿的,有防水的,运动的,凉快的,保暖的,各样格式。鞋子是我们的好朋友,穿上鞋子可以保护 的小脚,平时我们要穿合适的鞋。 这节活动孩子理解很好,大多数幼儿都能分辨出鞋子的基本特点。
小班科学活动教案篇十1、引导幼儿知道保护动物,产生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2、引导幼儿了解几种动物尾巴的形状及作用,能通过观察辨别出几种动物的尾巴,并进行配对。
3、引导幼儿愿意在活动中大胆表达自己对动物尾巴的看法。
1、儿歌《比尾巴》
2、幼儿用书
3、相关动物以及尾巴图片
1、教师播放配乐儿歌《比尾巴》,激发幼儿探索动物尾巴的兴趣。
(1)你在这首儿歌中听到了什么?
(2)每种动物尾巴的样子都是不同的。
2、结合幼儿用书,教师设置疑问,引导幼儿观察和探索动物尾巴的样子。
(1)观看图片,看看图中右侧的物品都是什么。
(2)你认为他们分别像什么动物的尾巴?
(3)你能根据左侧露出的尾巴形状猜出这是谁的尾巴吗?
3、教师引导幼儿主动观察图片,引导幼儿探索发现。
(1)看看图中的这些物品都是什么?
(2)他们和哪些小动物的尾巴很像?
(3)你能根据右侧出线的一半尾巴的形状猜出这是谁的尾巴吗?
4、教师带领幼儿进入科学大探索环节,带领幼儿在此观察并巩固书中的内容。
5、教师引导幼儿了解各种动物尾巴的作用。
(1)画面中是什么动物?它的尾巴是什么样子的?
(2)你知道为什么不同的动物有不同形状的尾巴吗?
(3)他们的尾巴分别有什么作用呢?
6、教师引导幼儿探索其他动物尾巴的形状和作用,拓展相关知识。
你还见过哪些小动物?他们的尾巴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用处呢?
请幼儿和爸爸妈妈一起收集更多有关动物尾巴的知识,并把这些知识带来与其他小朋友分享。
教室可以用分类的方式帮幼儿记忆动物尾巴的形状,例如长尾巴的动物有什么?会飞的动物的尾巴有哪些等等。
本文发布于:2023-04-24 03:37: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meiwen/e8cef9635231df7ccec50f2313a12c9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最新小班科学活动教案(10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最新小班科学活动教案(10篇).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